⑴ 自检如何发现乳腺癌早期症状
这样自检乳腺癌的早期症状:
第一:肿块肿块常为无痛性,单个,不规则,大多为实性,较硬,活动度较差。乳腺的外上象限是乳腺癌的好发部位。
第二:局部皮肤改变 乳房皮肤出现“酒窝征”是一个重要体征,由于库柏氏韧带牵扯或肿瘤与皮肤粘连所造成。当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可出现桔皮样水肿,部分出现静脉曲张、卫星结节。
第三: 乳头改变 当乳腺病灶侵犯到乳头或乳晕下区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肿瘤侵犯而缩短。牵拉乳头,使乳头偏向肿瘤一侧,病变进一步发展可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完全缩人乳晕下,看不见乳头。乳头糜烂也是乳腺癌的重要征象。
第四:乳头溢液 乳腺导管尤其是当乳腺大导管上皮增生、炎症、出血、坏死及肿瘤等病变都可发生乳头溢液。溢液可以是无色、乳白色、淡黄色、棕色、血性等,可以呈水样、血样、浆液性或脓性,而乳腺癌以血性多见,常因污染内衣时患者自己发现。
第五:疼痛 这个比较少见,少数病人可出现隐痛或刺痛。还有最好准备个家用的乳房天 使乳腺红 光检查仪器对乳房进行自检,这是预防筛查乳腺癌自检中比较准确的方法了。
⑵ 乳腺癌是怎么得的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与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早、高龄初产、未经产、闭经晚、电离辐射、乳腺囊性增生病、避孕药使用、营养状态等相关。趋势,可能与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干预、乳腺照片的普查推广及乳腺癌治疗的进步相关。
1.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其他乳房疾病。伴有乳腺小叶或导管上皮细胞非典型增生者,可增加乳癌发病的危险,后者的危险度比正常人群增加4.3倍,且与乳癌家庭史有协同关系。
4.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未生育者与生育妇女的相对危险度高。
7.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口服避孕药。
9.食物饮酒:营养过剩和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高热量饮食将增加乳癌发病的危险性。
10.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1.放射线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12.精神因素:焦虑、紧张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
⑶ 乳腺癌的前
您好,请问您说的血块,具体描述一下。血块是外伤呢,还是橘皮样改变呢。血块不是乳腺癌的前驱症状。 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无缘无故不会有血块出现。你能发张照片过来吗.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会有橘皮样改变。并且腋窝淋巴结会增大。并且你的年龄比较年轻。建议做乳房超声或者去做乳房检查。不可自己吓自己。
⑷ 乳腺癌早期症状是什么怎么检查预防
肿瘤在中医学历史上称之为情志病;现在医学来说,肿瘤都是和心理有关,长期焦虑、抑郁寡欢,体内气流不通,长期郁结而成。
当然,现在的环节、食品和人的生活作息也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还有遗传因素等。
因此,在治疗肿瘤,尤其是后期防复发转移的时候,不能够单纯的依靠手术、放疗、化疗来进行。(80%的死亡患者都是在后期的复发转移上)
对于肿瘤,尤其是中晚期患者;多数强制性、暴力性治疗手段,试图一次性消灭肿瘤的方法最后多数是徒劳无功。
中医提出“带癌生存“,带着症状生活,努力使自己过得开心、轻松;不要因此而更加焦虑、恐惧。
我们圣保堂惠仁中医针对于后肿瘤,提出肿瘤治疗从五个方面入手,包括心理康复、饮食调理、起居调理、环境监控、医学辅助等方法;从整体出发,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肿瘤类型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
心理:每天保持心情愉悦,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培养兴趣爱好,尽量避免独处,做力所能及的的事。
饮食:由于肿瘤患者多数属于酸性体质,因此建议多吃素食,少吃、不吃荤腥;尤其避免食用垃圾、低值食品。
环境:保持家庭环境干净、整洁、卫生、安全;避免烟、尘、有毒气体;尤其保持卧室通风、干燥;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周在室内放置鲜花或焚烧檀香。
起居:尽量保持定时作息时间,每晚休息不低于六个小时,养成午休的习惯,晚上:10:00睡觉,避免熬夜,早晨:起床时间6:30。洗漱完毕后,准备蔬果汁。
医学:用药方面,建议服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健脾益肾、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化痰祛湿之类的药物。治疗要注重免疫力的提升。
肿瘤并非那么可怕,只要合理的治疗,任何奇迹都可能发生。
祝早日康复!
⑸ 这是乳腺癌前兆吗
不是,可能是乳腺增生,建议查B超。没有什么前兆说法,最多叫早早期。
乳腺实质性占位,一般是纤维腺瘤、肉瘤、癌 三类。后2中要手术。纤维腺瘤建议手术。
纤维腺瘤 良性,,易复发,可能有经前痛,但 可能肉瘤变/良恶性中间,建议手术切除,特别是有增大的情况。
增生,基本育龄期妇女都会有,可能有经前痛,有疼痛的话可以口服药物,乳癖消、逍遥丸。一般不服。
饮食主要是 雌激素高的不要吃,如蜂皇浆
⑹ 橘皮样变是乳腺癌的早期症状还是晚期的
很多的女性当得知患有乳腺癌的时候都是到了中晚期,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很多人都忽视了乳腺癌的早期症状,那么乳腺癌在早期的时候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1、部分早期症状乳腺癌患者虽然在乳房部尚未能够触摸到明确的肿块,但常有局部不适感,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有时会感到一侧乳房轻度疼痛不适,或一侧肩背部发沉、酸胀不适,甚至牵及该侧的上臂。
2、早期乳房内可触及蚕豆大小的肿块,较硬,可活动。一般无明显疼痛,少数有阵发性隐痛、钝痛或刺痛等症状。
3、乳腺外形改变:可见肿块处皮肤隆起,有的局部皮肤呈橘皮状,甚至水肿、变色、湿疹样改变等。
4、乳头近中央伴有乳头回缩。乳房皮肤有轻度的凹陷(医学上叫做“酒窝症”),乳头糜烂、乳头不对称,或乳房的皮肤有增厚变粗、毛孔增大现象(医学上叫做“橘皮症”)。
5、乳头溢液:对溢液呈血性、浆液血性时应特别注意作进一步检查。
6、区域淋巴结肿大,以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最多见。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已属晚期。
此外,雌激素是乳腺肿瘤发病的先决条件之一。乳腺癌的发病期从18至70岁不等,年龄多在30至60岁之间,尤其是生育期、更年期是女性乳腺癌的高发阶段,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超过10年以上的妇女应密切监测,有条件的应进行基因筛查。由于乳房体积小,暴露在雌激素下作用面积也小,因此乳房偏小的人士相对不易得此病,但也不乏这样的病例,只有丰满的人才会得乳腺癌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如发现变化,还是应尽早去医院检查
⑺ 乳腺癌肺转移早期
如果癌细胞发生转移就不是早期了,而是晚期了,只有癌症晚期癌细胞才转移。CT肺部有结影不一定是肿瘤,有可能是肺炎、肺结核或者其他肺部疾病,要进一步的确诊才行。乳腺癌也是容易复发的,建议吃一些药物来进行控制,防止癌细胞的复发、转移、扩散。
⑻ 乳腺癌有什么症状
乳腺癌有什么症状?
乳腺癌的症状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乳腺肿块,乳腺疼痛,乳头溢液、糜烂或皮肤凹陷,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虽然这些症状不一定具有特异性,但是了解这些症状,认识这些表现,将有助于我们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当然某些症状的出现表明病变已非早期,故全面地,较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症状可使我们既不会因错过治疗时机而痛心不已,又无需过分担心而影响正常生活。
一、乳腺疼痛
乳腺疼痛虽可见于多种乳腺疾病,但疼痛并不是乳腺肿瘤的常见症状,不论良性或恶性乳腺肿瘤通常总是无痛的。在早期乳腺癌中,偶有以疼痛为唯一症状的,可为钝痛或牵拉感,侧卧时尤甚。有研究显示,绝经后女性出现乳腺疼痛并伴有腺体增厚者,乳腺癌检出率将增高。当然,肿瘤伴有炎症时可以有胀痛或压痛。晚期肿瘤若侵及神经或腋淋巴结肿大压迫或侵犯臂丛神经时可有肩部胀痛。
二、乳腺肿块
乳腺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症状,约90%的患者是以该症状前来就诊的。随着肿瘤知识的普及,防癌普查的开展,这一比例或许还会增加。若乳腺出现肿块,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了解。
1、部位:乳腺以乳头为中心,做一十字交叉,可将乳腺分为内上,外上,内下,外下及中央(乳晕部)5个区。而乳腺癌以外上多见,其次是内上。内下、外下较少见。
2 、数目:乳腺癌以单侧乳腺的单发肿块为多见,单侧多发肿块及原发双侧乳腺癌临床上并不多见。但随着肿瘤防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一侧乳腺癌术后,对侧乳腺发生第二个原发癌肿的机会将增多。
3、大小:早期乳腺癌的肿块一般较小,有时与小叶增生或一些良性病变不易区分。但即使很小的肿块有时也会累及乳腺悬韧带,而引起局部皮肤的凹陷或乳头回缩等症状 , 较易早期发现。以往因医疗保健水平较差,来就诊时,肿块往往较大。现今,随着乳腺自我检查的普及和普查工作的开展,临床上早期乳腺癌有所增多。
4、形态和边界:乳腺癌绝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边界欠清。有的可呈扁平状,表面不光滑,有结节感。但需注意的是,肿块越小,上述症状越不明显,而且少数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可因浸润较轻,呈膨胀性生长,表现为光滑、活动、边界清楚,与良性肿瘤不易区别。
5、硬度:乳腺癌肿块质地较硬,但富于细胞的髓样癌可稍软,个别也可呈囊性,
6、活动度:肿块较小时,活动度较大,但这种活动是肿块与其周围组织一起活动,与纤维腺瘤活动度不同。若肿瘤侵犯胸大肌筋膜,则活动度减弱;肿瘤进一部累及胸大肌,则活动消失。让患者双手叉腰挺胸使胸肌收缩,可见两侧乳腺明显不对称。晚期乳腺癌可侵及胸壁,则完全固定,肿瘤周围淋巴结受侵,皮肤水肿可以呈橘皮状,称“橘皮征”,肿瘤周围皮下出现结节称“卫星结节”。
在乳腺良性肿瘤中,表现为乳腺肿块的也不少见,其中最常见的是乳腺纤维腺瘤。该病以年轻女性多见,40岁以上发病率低。肿瘤常为实性、质韧、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触摸有滑动感,一般无皮肤粘连,亦不引起乳头回缩。导管内乳头状瘤,肿块常很小,不易扪及。稍大者可在乳晕周围扪及小结节,临床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乳腺小叶增生很少形成清晰的肿块,而以局部乳腺组织增厚为主,质地较韧,无包膜感,在月经来潮前常有胀痛。 有些仅表现为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并无明显肿块,无清楚边界,大多数被诊断为“乳腺增生”。但仔细检查增厚区较局限,同时伴有少许皮肤粘连时应引起注意,可以作乳房摄片
三、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乳头溢液主要见于妊娠和哺乳期女性。病理性乳头溢液是指非生理状态下的乳腺导管泌液。通常所说的即指后者。乳头溢液可因多种乳腺疾病而引起,也较易为患者注意,是临床上约 10% 的患者前来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种乳腺疾病的症状中,其发生率仅次于乳腺肿块和乳腺疼痛。
1、乳头溢液按其物理性状可分为:血性、血清样、浆液性、水样、脓性、乳汁样等。其中浆液性、水样和乳汁样溢液较为常见,血性溢液只占溢液病例的10%。病变位于大导管时,溢液多呈血性;位于较小导管时,可为淡血性或浆液性;如血液在导管内停留过久,可呈暗褐色;导管内有炎症合并感染时,可混有脓汁,液化坏死组织可呈水样、乳汁样或棕色液;乳腺导管扩张症液体常为浆液性。血性溢液大多由良性病变引起,有少数乳腺癌亦可呈血性。生理性乳头溢液多为双侧性,其溢液常呈乳汁样或水样。
2、乳头溢液的病因主要分为:乳外因素和乳内因素。乳腺癌患者有5%~10%有乳头溢液,但以乳头溢液为唯一症状仅1%。溢液常为单管性,性状可以多种多样,如血性,浆液性,水样或无色。乳腺癌原发于大导管者或形态属导管内癌者合并乳头溢液较多见,如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乳头湿疹样癌等均可以有乳头溢液。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数人认为乳腺癌甚少伴发乳头溢液,而且即使出现溢液都几乎在出现肿块之后或同时出现,不伴肿块者甚少考虑为癌。但近来研究表明,乳头溢液是某些乳腺癌,特别是导管内癌较早期的临床表现,而且在未形成明显肿块之前即可单独存在。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较多发生乳头溢液的疾病,占全部乳头溢液病变的首位,其中又以乳晕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年龄分布在 18 ~ 80 岁不等,主要 30 ~ 50 岁多见。肿瘤直径 0.3 ~ 3 .0cm 不等,平均 1.0cm ,大于 3.0cm 常为恶性可能。溢液性质多为血性或浆液性,其他少见。一般认为发生于大导管的乳头状瘤多为单发,甚少癌变,而中小导管者则常为多发,可见癌变。两者为同类病变,只是发生部位、生长过程不同而已。 囊性增生病虽非肿瘤,但是乳腺组织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多见于 40 岁左右,绝经后少见。其中,囊肿、乳管上皮增生、乳头状瘤病三种病理改变是其溢液的基础。性质多为浆液性,本病合并溢液只占 5% 。
四、乳头改变
乳腺癌患者若有乳头异常改变,通常表现为乳头糜烂或乳头回缩。
1、乳头糜烂:有一种乳腺Paget病的典型表现,常伴瘙痒,约 2/3 患者可伴有乳晕或乳房其他部位的肿块。起始,只有乳头脱屑或乳头小裂隙。乳头脱屑常伴有少量分泌物并结痂,揭去痂皮可见鲜红糜烂面,经久不愈。当整个乳头受累后,可进一部侵及周围组织,随着病变的进展,乳头可因之而整个消失。部分患者也可先出现乳腺肿块,尔后出现乳头病变。
2 、乳头回缩:当肿瘤侵及乳头或乳晕下区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此而缩短,牵拉乳头,使其凹陷,偏向,甚至完全缩入乳晕后方。此时,患侧乳头常较健侧高。可能出现在早期乳腺癌,但有时也是晚期体征,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生长部位。当肿瘤在乳头下或附近时,早期即可出现;若肿瘤位于乳腺深部组织中,距乳头较远时,出现这一体征通常已是晚期。当然,乳头回缩,凹陷并非均是恶性病变,部分可因先天发育不良造成或慢性炎症引起,此时,乳头可用手指牵出,非固定。
五、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癌逐步发展,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其中,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同侧腋窝淋巴结。淋巴结常由小逐步增大,淋巴结数目由少逐步增多,起初,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推动,最后相互融合,固定。肿大的淋巴结如果侵犯、压迫腋静脉常可使同侧上肢水肿;如侵及臂丛神经时引起肩部酸痛。检查腋窝淋巴结时,应使患侧上肢尽量放松,这样才可扪及腋顶。若能触及肿大淋巴结尚需注意淋巴结的数目、大小、质地、活动度及其表面情况,以和炎症、结核相鉴别。
如果乳房内未及肿块,而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第一症状而来就诊的比较少,当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是转移癌时,除仔细检查其淋巴引流区外,尚要排除肺和消化道的肿瘤。若病理提示是转移性腺癌,要注意 “ 隐匿性乳腺癌 ” 可能。此时,多未能发现乳房病灶,钼靶摄片或许有助于诊断。淋巴结行激素受体测定,若阳性,即使各项检查都未能发现乳房内病灶,仍然要考虑乳腺来源的肿瘤。乳腺癌可向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还可通过前胸壁和内乳淋巴网的相互交通,向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约 5% 左右。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甚至对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以上只是对乳腺肿瘤,尤其是乳腺癌的基本症状作一简单描述,只要广大女性能有较强的防癌意识,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认真地做好自我检查,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相信癌症绝不是不治之症。
六、皮肤改变
乳腺肿瘤引起皮肤的改变,与肿瘤的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1、皮肤粘连:乳腺位于深浅两筋膜之间,浅筋膜的浅层与皮肤相连,深层附于胸大肌浅面。浅筋膜在乳腺组织内形成小叶间隔,即乳房悬韧带。当肿瘤侵及这些韧带时,可使之收缩,变短,牵拉皮肤形成凹陷,状如酒窝,故称 “ 酒窝征 ” 。当肿瘤较小时,可引起极轻微的皮肤粘连,不易察觉。此时,需在较好的采光条件下,轻托患乳,使其表面张力增大,在移动乳房时多可见肿瘤表面皮肤有轻微牵拉、凹陷等现象。如有此症状者应警惕乳腺癌可能,良性肿瘤很少有此症状。
2、皮肤浅表静脉曲张:肿瘤体积较大或生长较快时,可使其表面皮肤变得菲薄,其下浅表血管,静脉常可曲张。在液晶热图和红外线扫描时更为清晰,常见于乳腺巨纤维腺瘤和分叶状囊肉瘤。在急性炎症期、妊娠期、哺乳期的肿瘤也常有浅表静脉曲张。
3、皮肤发红:急、慢性乳腺炎时,乳腺皮肤可有红肿。但在乳腺癌中,主要见于炎性乳腺癌。由于其皮下淋巴管全为癌栓所占可引起癌性淋巴管炎,此时皮肤颜色淡红到深红,开始比较局限,不久扩展至大部分乳房皮肤,同时伴皮肤水肿、增厚、皮肤温度升高等。
4、皮肤水肿:由于乳腺皮下淋巴管被肿瘤细胞阻塞或乳腺中央区被肿瘤细胞浸润,使乳腺淋巴管回流受阻,淋巴管内淋巴液积聚,皮肤变厚,毛囊口扩大、深陷而显示“橘皮样改变”。更多信息来源(点击查看)
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直接侵犯皮肤引起溃疡,若合并细菌感染,气味难闻。癌细胞若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可在主病灶的周围皮肤形成散在的硬质结节,即皮肤卫星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