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国画中怎样画梅花特别是白梅花。
梅花枝的交叉是画梅花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呵呵,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一点自已的体会吧,分享一下。首先是节奏,梅花的枝干,有长的短的粗的细的老的嫩的弯的直的等等,这几种枝干是什么样,用什么笔墨,怎么画,你得很清楚,然后你再来组织。很多初学者不知道有节奏这回事,枝都一样,就画不好。然后什么样的节奏是美的,知道这一点,就是高手了呵呵,就是要练的了。一般节奏有,并很美的,作品不会太差。二,就是老生长谈了,笔墨功夫。这个也只能练没有它法。三,大原则: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画梅花包括所有体裁的国画,都是这样。密的地方画满,疏的地方只有一个骨朵都行。但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往往是那几个精彩的稀疏的骨朵或半开的小花。四,尽可能的增加画面元素。古人的梅花纯用线,画起来很要功夫,学起来太难。而现在的比如王成喜,就将梅的大枝干画成面,有力的增加了画面的点线面元素,所以视觉冲击感强。还有像岁寒三友的体裁或是三清加大石块或是加水面,都是为了增加画面元素。所以苔点不妨多,老干不妨宽,新枝不怕细长。
画花其实就是多的地方让他尽量多,少的地方让他尽量少。其实不宜过多的向背,十朵里面有两三朵不整齐方向的花就行了,画画不是自然生长图,我的经验表明,花随枝的势长,偶尔有一两个方向变化的,比面面俱到的效果好得多。
白色梅花最常见的就是用淡墨勾,不上色,古人画得最多的就是这种了,叫圈梅。另一种就是用白颜料在色宣上画。另一种就是用白颜料在白宣纸上画,然后在纸背面用花青托。前两种直观,后一种容易画的很板,浑然天成的高手画出来比前两种更有冲击力,最适合表现飞雪连天。
一点建议:学近代王成喜和关山月。不要觉得王成喜匠气,有过人之处,尤其是增加画面元素方面是有贡献的。学古代的,八怪的多研究下,但人家的东西不直观,需要体会,才有心得。
⑵ 国画人物画脸部如何着色
脸部着色的 8 种方法列举如下:
1、上石青时,要有花青做底色,这样很沉着又很亮。小面积用时,可与淋漓的水墨形成对比,尤其是在墨渍有些乱时。用石色刻画精致而具体的服饰,会很好看。
2、上石绿色时,须用赭石做底,也可把石绿调进赭石,效果非常舒服。在小孩、妇女的脸部经常可以用到,画眼窝、鼻底等凹进去的地方,或在脸的透视状态下转过去的部分,适当调进一些石绿,会增强脸部的冷暖对比。
总之,在石绿旁边最好有些赭石做陪衬,才更加漂亮。
3、上石色时,要等底色八成干时再上。如果太湿,石色易渗到画面背后,干了以后色彩很灰,不精神;如果等底色干透再上石色,则显得枯燥,没有水气,所以,上石色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以底色潮湿状为最好时机。
4、在用朱砂前,先用胭脂做底子,方显精神。但在朱砂旁边,要有大面积的黑与白的呼应,黑、白、红在一起是最有分量的色彩配置。当红色与淡墨色在—起时,则要很慎重,水要经常换,笔要洗净。
5、赭石是水墨人物国画中的主要色,可以根据不同人的肤色适当地加进一些花青、石绿、胭脂或墨,但基本上还是赭石调子,只是有冷暖、浓淡之别。选用赭石颜料,最好用赭石膏,先用开水泡一下即可使用。
铅管装的赭石色,颗粒太粗,易沉淀,用在脸上着色时要多加小心。
6、白色最好用蛤粉,它与石色、水色都能调和,不易变色,而且有覆盖力,与淡墨在一起对比显得非常高雅。但白色与白纸不同,白纸是空间,有深度,而白粉厚于画面,往前跳,要利用好这一特性。
7、因为白色有覆盖力,在墨用得不精到、渗化的墨迹对形体的形状产生副作用时,上一些白粉,能起到弥补的作用。用白色,最忌四周同时出现死墨,这样显得枯燥。
因此,在白色旁边的墨色应有浓淡变化,同时还要考虑到白色与空白的呼应。用大面积白色时(不带有改错性质),可以从反面上色,这样既不破坏前面的笔触,又可使画面丰富。
8、在各种颜色中,最难用的是朱磦、洋红。这些颜色太飘,不沉着,很难与墨协调,用时必须多加小心。黄色虽漂亮,但用时也要慎重,因为这种颜色太跳,尽量不要单独使用,司根据对象调入一些其他颜色,使其老涩些,这样效果会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