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区分大虾的好坏
1.新鲜的对虾虾体完整,硬而有弹性,头尾紧密相连,虾壳与虾肉紧贴,富有光泽,背呈黄色,两侧和腹面为白色。
2.质次的对虾虾体变黄,失去光泽,虾身节间出现黑腰,头与体、壳与肉松散、分离,弹性较差。虾体瘫软、脱壳、呈黑紫色、有异味的已变质。
谢谢采纳
B. 鉴别龙尾虾好坏
1、 看虾的表面
新鲜的活虾的外壳是比较干净的,摸的时候也会有一种干燥感。
快要坏的虾,体内会分泌出一种黏液,黏液会吸附在虾的外壳上面,如果摸的时候虾有一种黏黏的、滑滑的感觉,那这个虾就已经是坏了的虾了。
2、看虾身体的伸曲程度
新鲜的虾的身体是完整的,而且虾的头部和尾部是贴在一起的,当你把虾掰直后松开如果虾变回原来的样子,那就是好虾。
掰完变不回来,掰的时候虾头或虾尾还会掉落,那这种虾要不是放的时间长了,就是已经死了。
3、剥虾壳
如果虾是新鲜的,它的体内的胃脏与肝脏是与虾肉紧紧相连的,虾肉与虾壳也是紧紧相连的,剥虾壳的时候会费一些力气。
虾已经不新鲜了,身体就会腐败,变的松弛,剥壳的时候有明显的分离现象。
4、观察虾的颜色
虾的头部发黑那么这个虾就不是鲜虾了,如果虾整体全部发黑,也没有光泽那这个虾就已经坏了。
C. 虾的好坏怎样辨别
1、 看虾的表面
新鲜的活虾的外壳是比较干净的,摸的时候也会有一种干燥感。
D. 南美白对虾虾肝胰脏发黄好不
正常的应该是褐色的,白色黄色都不正常。用点保肝护胆的药应该可以了。注意水体消毒,给个采纳谢谢
E. 水产养殖南美白对虾姜黄对肝脏什么好外
摘要 1消化好、吸收好、生长快
F. 如何判断对虾肝脏是不是发红发肿
没事的话多看看正常虾。发红容易看,一般橘红色,伴随空肠胃。肿到一定程度肝胰腺边缘模糊,再严重就开始萎缩。可网络一篇文章《养虾入门之好虾长啥样》
G. 为什么南美白对虾的肝胰腺总是出问题如何维护对虾的肝胰腺健康
对虾消化腺是一个大型致密的腺体,由于肝脏和胰脏还没有完全分离,故统称为肝胰脏。肝胰脏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肝胰脏的正常与否,是对虾身体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
在白斑(WSSV)、桃拉(TSV)等病毒性疾病肆虐中国对虾养殖业时,很少养殖户会关注对虾的肝胰脏问题。但近几年来,由于肝胰脏肿大、萎缩、模糊、变色等病变进而引发的各种疾病对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保肝护肝已经成为对虾养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难题。
为什么最近几年对虾肝胰脏如何脆弱,如此不堪一击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对虾的选育。目前的对虾选育片面追求对病毒性疾病抵抗力、生长速度,忽视了对消化系统强化、免疫力的提高。在能量守恒的条件下,一方面的增强必然会导致其它方面的削弱。
第二则是养殖环境的恶化。目前中国农业废水已经超过了工业废水,这意味着整体农业,当然包括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而且,中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第三,养殖密度的增大,配合饲料的广泛使用,忽视或片面取代养殖过程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对虾和水体的积极作用。正是由于诸多客观原因的存在,所以保肝护肝已经成为贯穿整个养殖全程的常规议题。
正确有效地给南美白对虾保肝护肝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常肝脏与异常肝脏的对比
正常白虾肝脏一般呈黄褐色,很多时候也受食物的颜色影响,健康的肝脏下端有白色的薄膜,通过白膜与胃相连。非正常白虾肝脏变红、变白、肿大或者萎缩糜烂,组织柔软,缺乏弹性。显微镜下观察,病变肝脏细胞排列不均匀,部分或大部分脂肪化、油滴样变性。
肝脏病变的过程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在颜色上通常表现为:黄褐色(正常)、浅红色、深红色(肿大,初期)、稍微发白(开始萎缩)、完全变白(糜烂,后期)。发病初期该病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一旦进入后期,肝脏发白萎缩、糜烂,白虾往往会继发肠炎病、黄鳃病、黑鳃病、烂鳃病、红体病、白斑病等疾病。特别是病毒性疾病,很难医治,最好的情况也只能将病情较轻和健康的对虾保留下来,损失往往比较大。
二、正确有效的保肝护肝流程
1、加强营养——为保肝护肝提供内在的物质基础
白虾保肝,应该从虾苗就开始做起。投苗第二天开始连续投喂虾片或者酵母等营养价值较高的开口料,可保障虾的营养需求,有利于肝脏健康发育,为正常渡过转肝期打下良好营养物质基础。有了充足全面的营养,对虾机体才可以合成肝脏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很多时候,营养的吸收是有相互促进作用的,比如部分维生素有利于矿物质元素的吸收,所以营养必须全面。
2、转肝期——顺利转肝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虾的转肝期通常指由摄食天然饵料变成摄食人工饲料的过程,因食性改变,肝脏负担加剧,而此时肝脏同时又在快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内服保肝有较好的效果,但开料后对虾摄食量依然很小,若单通过内服保肝药物促进转肝效果一般不太显着。建议在对虾开料前后1-2天(第一造虾通常为20-25天左右,第二造虾为18-20天左右),在加强改良池塘环境的前提下,在饲料中拌入刺激性小、容易被白虾吸收的保肝类产品,以胆汁酸为最佳,对促进转肝效果最明显,此阶段肝脏标志变化为形成明显的白色包膜,脏脏功能逐渐趋于完善。在水产动物饲料或养殖水体中添加胆汁酸能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与抗病力。胆汁酸能有效防治对虾肝胰腺的炎症在其他水产动物上已得到了验证。胆汁酸在鱼类胃肠道中能帮助创造能够杀灭和消化某些细菌和病毒的环境,胆汁酸对急慢性炎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胆汁酸还对体外培养的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刘玉芳等(1998)利用从草鱼胆囊中提取的胆汁酸进行抗菌实验,结果表明胆汁酸盐对草鱼肠道三种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及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定期保肝——防止反复,健康肝脏需长期养护
对虾转肝后摄食量增加,肝脏虽然已经适应人工配合饲料,但因其承担了消化、解毒、调节免疫等诸多重任,负担依然很大,常易出现肝红、厌食等不良症状,建议每隔10天(从转肝期至卖虾)拌一次保肝胆汁酸,以预防肝脏发生反复性病变等问题,维护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加强消化吸收和解毒能力。
另外实践证明,健康的肝脏通常不容易产生“白便”,因此预防对虾“白便”应该从养护肝脏开始。
4、严格控料——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脏的维护与稳定
很多养殖户朋友在养殖过程中,有点急于求成,时常出现投料过多的情况,投料过多,大大加重了对虾肝脏的负担,且对池塘水质、底质形成污染,对虾容易应激,甚至发病。这就是为什么偷死的虾塘经常先死的都是大虾的原因。所以,严格控料,可以有效减轻对虾肝脏负担,对维护肝脏尤其重要。
5、环境改良——为肝脏的发育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白虾的生长对环境的要求相对鱼来说是很高的,甚至近乎苛刻,肝脏尤其如此。很多环境的变化,经常首先表现在虾须、虾尾部,以及肝脏上。良好的环境,是对虾肝脏顺利快速发育生长,成功转肝的外在重要条件。所以要定期进行水质、底质环境改良,经常培水,使虾塘一直处于良性的物质循环中,形成动态稳定的生态系统。
H. 50天的对虾肝脏肿大,肠胃红,游塘,偷死,怎么办
南美白对虾养殖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高风险主要是养殖的对虾容易发病,而一旦发病也很难治好,给许多虾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南美白对虾的常发疾病中,肝胰腺病变是困扰养殖户最大的问题。
肝胰腺是南美白对虾除了甲壳以外最大的器官,也是南美白对虾最脆弱的器官。肝胰腺轻度受损,引起生长缓慢,大小不均;肝胰腺严重受损,引起大量对虾死亡,甚至全军覆没。那么,应当如何防治对虾肝胰腺疾病呢?
对虾肝胰腺发病初期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一旦进入后期,肝脏发白萎缩、糜烂,往往会继发肠炎病、黄鳃病、黑鳃病、烂鳃病、红体病、白斑病等疾病。特别是病毒性疾病,很难医治,最好的情况也只能将病情较轻和健康的对虾保留下来,损失往往比较大。因此,对虾肝胰腺的疾病的防治应当防重于治、重点在于保护肝胰腺。
定期进行水质、底质环境改良,经常培水,使虾塘一直处于良性的物质循环中,形成动态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是对虾肝胰腺健康的最基本保障。初此之外,还应定期在对虾饲料中添加胆汁酸。
有试验证据和生产实践证明,在对虾饲料中添加胆汁酸能有效防治对虾肝胰腺的炎症、保护对虾肝胰腺健康、减少对虾偷死发生率:
1、胆汁酸的添加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提高对虾对胆固醇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利用率,促进对虾合成蜕壳激素顺利完成蜕壳;
2、胆汁酸可以结合或分解肠道内的内毒素,阻止内毒素通过肠粘膜屏障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减少肠道对内毒素的吸收,增加肠道屏障作用,防止内毒素对肠道、肝胰腺乃至整个虾体的危害;
3、胆汁酸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胞完整性受损,因而可以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的过度增殖,维护肠道微生态环境;
4、胆汁酸可增强对虾肝脏功能,促进肝脏解毒排毒,减少毒害物质对对虾肝脏的损伤,提高对虾抗应激能力,提高对虾成活率10%以上。
I. 求南美对虾或罗氏沼虾的正常或已病变的肝脏的图片
中国明对虾又称东方对虾,旧称中国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过去常因成对出售,故称对虾。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旧称Penaeus chinensis) 明虾、对虾、大虾、肉虾、黄虾(雄)、青虾(雌) 个体较大,体形侧扁。雌体长18~24厘米,雄体长 13~17厘米。甲壳薄,光滑透明,雌体青蓝色,雄体呈棕黄色。通常雌虾个体大于雄虾。对虾全身由20节组成,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除尾节外,各节均有附肢一对。有5对步足,前3对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头胸甲前缘中央突出形成额角。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 养殖品一般体长12-15厘米,体重20-40克。生命周期为一年,个别能活二三年。 中国明对虾属广温、广盐性、一年生暖水性大型洄游虾类,雄虾俗称“黄虾”,一般体长155毫米,体重30-40克;雌虾俗称“青虾”,一般体长190毫米,体重75-85克。体色青中衬碧,玲珑剔透,长半尺许,故又叫大虾。平时在海底爬行,有时也在水中游泳。渤海湾对虾每年秋末冬初,便开始越冬洄游,到黄海东南部深海区越冬;翌年春北上,形成产卵洄游。4月下旬开始产卵,怀卵量30-100万粒,雌虾产卵后大部分死亡。卵经过数次变态成为仔虾,仔虾约18天经过数十次蜕皮后,变成幼虾,于6-7月份在河口附近摄食成长。5个月后,即可长成12厘米以上的成虾,9月份开始 向渤海中部及黄海北部洄游,形成秋收渔汛。其渔期在5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主要渔具为拖网、锚流网和张网等,改秋捕后规定开捕期自9月份以后。 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对虾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朝鲜西部沿海。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及天津市沿海是主要产区。捕捞季节过去每年有春、秋两季,4~6月份为春汛;~10月份为秋汛。10月中下旬为旺汛期。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于70年末突破了对虾的人工育苗技术,解决了人工养殖对虾的苗种问题,目前在我国沿海北自辽宁丹东市,南至海南沿海均开展了中国明对虾养殖生产,养殖年产量约20万吨,大大超过自然海域的捕捞量。 中国明对虾是中国的特产,也是重要的出口水产品,广受国际市场欢迎。因其熟后通体橙红,如珊瑚雕就,且弓腰长须,向被日本人视为长寿吉祥之物,是佳节盛宴的必备美肴。在国内也是烹调许多高级名菜的主料。对虾肉质鲜嫩味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虾肉含蛋白质 20.6克,脂肪 0.7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系高蛋白营养水产品。鲜食可烹调红焖大虾、煎明虾、溜虾段、琵琶大虾、炒虾仁等。加工干制成虾干、虾米等为上乘的海味品。对虾也有医药价值,对辅助治疗手足搐搦、阳痿、乳疮、皮肤溃疡、神经衰弱等症,均有一定疗效。 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于70年代末突破了对虾的人工育苗技术,解决了人工养殖对虾的苗种问题,80年代以后养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在我国沿海北自辽宁丹东市,南至海南沿海均开展了中国明对虾养殖生产,养殖年产量大大超过自然海域的捕捞量,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养殖大国。 罗氏沼虾属(Macrobrachium;river prawn)是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真虾总目、十足目、真虾次目、长臂虾科的1属。[编辑本段]种属分布 沼虾属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区,全世界共有100多种,主要产于亚洲、非洲、中南美洲的内陆水域,主要生活在池沼、湖泊或河流等淡水中,有些种也分布于河口半咸水域,个别种如等齿沼虾等能栖于低盐浅海。中国已发现沼虾20多种,最常见的是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 nipponense)(见图),广泛分布于华北及南方各省;海南沼虾分布于长江以南的通海湖泊、河流及河口区,此外还有粗糙沼虾、细螯沼虾、云南沼虾等。[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该属虾类体表大多有暗褐绿色斑纹,俗称青虾。体型较大,为大、中型游泳虾类,罗氏沼虾最大的种如罗氏沼虾,雄性体长可达400毫米,一般种体长50~100毫米。头胸甲发达,额角上下缘有锯齿,具有肝刺、触角刺而无鳃甲刺。第2腹节侧甲覆盖于第1、3节侧甲外面,后部腹节较细小。第1触角有3条触鞭。第1、2步足具螯、腕不分节,捕食和御敌;第2步足的螯特别强大,雄性的更长大,甚至可达长2倍,第3~5对爪状,用于爬行。腹肢具内附肢,能将左右内肢联在一起,便于游泳。[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沼虾属动物为杂食性,喜食小型动物或其尸体,也食水生植物或有机碎屑。罗氏沼虾和海南沼虾等种的幼体阶段,必须在含盐的半咸水中生活才能发育变态,说明它们是自海水中进化而来,幼虫阶段与成体不同,不能适应纯淡水环境生活。沼虾刚孵化的幼体是原溞状幼体,经几次蜕皮变为仔虾。华北常见的仅一种即日本沼虾,夏初开始产卵繁殖。长江流域、江南及西南各省种数增多。春季开始繁殖,4~11月均可见抱卵雌虾。5月份孵出的仔虾生长迅速,两个多月即可达性成熟而开始产卵。[编辑本段]经济价值 粗糙沼虾该属虾类是淡水经济虾类中最重要的一类,中国产量最大的是日本沼虾,以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各省产量较大;东南沿海各通海湖泊河流中则以海南沼虾为最多;山溪中常见的经济种为粗糙沼虾。这几种虾都能进行人工育苗和养殖。 世界最重要的淡水养殖种是罗氏沼虾,它原产于东南亚热带区的淡水水域,自20世纪70年代人工育苗养殖成功以来,已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养殖。这种虾要求在24℃以上水温环境中才能迅速生长。另外个体较大的有南亚常见的马氏沼虾,体长可达230毫米;美洲的美洲沼虾体长可达250毫米;大臂沼虾在中美洲产量大,体长可达233毫米;美洲及西印度群岛常见的刺尾沼虾体长达166毫米。它们不仅为捕捞对象,也都已进行人工养殖。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1931)学名凡纳对虾,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Lito-penaeus亚属,是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俗称:又称白肢虾(white-leg shrimp)、白对虾(white shrimp),以前翻译为万氏对虾,外形酷似中国对虾、墨吉对虾,平均寿命至少可以超过32个月。成体最长可达24cm,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步足常呈白垩状,故有白肢虾之称。 额角尖端的长度不超出第1触角柄的第2节,其齿式为5-9/2-4;头胸甲较短,与腹部的比例约为1:3;额角侧沟短,到胃上剌下方即消失;头胸甲具肝刺及鳃角剌;肝剌明显;第1触角具双鞭,内鞭较外鞭纤细,长度大致相等,但皆短小(约为第1触角柄长度的1/3);第l-3对步足的上肢十分发达,第4-5对步足无上肢,第5对步足具雏形外肢;腹部第4-6节具背脊;尾节具中央沟,但不具缘侧剌。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以厄瓜多爾尔尔沿岸分布最为集中。南美白对虾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营养需求低、抗病力强等优点,对水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对饲料蛋白含量要求低、出肉率高达65%以上、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肉质鲜美,含肉率高,营养丰富。收成后其耐活力较差,所以大多是速冻上市的。 在20世纪80年代,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曾给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写下辉煌的一笔,极大地带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带动了沿海地区育苗、饵料生产、冷藏加工等相关产业链的同步发展,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可是,进入90年代,特别从92年起,由于对虾病毒病在全国各地的蔓延,水产工作者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对策,导致对虾养殖业大伤元气,经济效益一落千丈。因此,水产工作者们一方面刻苦钻研对虾病毒病,另一方面探索对虾养殖业新的替代品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浮出水面。 1988年7月,南美白对虾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引进我国,1992年8月人工繁殖获得了初步的成功,1994年通过人工育苗获得了小批量的虾苗,1999年深圳天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三高海洋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引进美SPF南美白对虾种虾和繁育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了SPF南美白对虾苗。2000年的早期苗的价格达到了400-600元/万尾,2001年后逐步降低并基本维持在100元左右/万尾。成品虾价格也由引进初期的每斤近百元降至目前的10元左右。 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生长速度快,60天即可达上市规格;适盐范围广(0-40‰),可以采取纯淡水、半咸水、海水多种养殖模式,从自然海区到淡水池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具耐高温,抗病力强;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要求低,35%即可达生长所需。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使其养殖地域范围扩大。养殖南美白对虾,放养虾苗规格要在2厘米以上,经淡化到零度的种苗,池塘以3-5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放苗时间在5月底、6月初,水温在20℃以上,一般养殖条件下,亩放虾苗2万尾,并搭养500-100尾花、白鲢,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和水质调节剂,调控水质,预防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