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在照片中突出主题
把被摄物体放在周片中央
B. 如何使你的照片主题鲜明,主体突出
简单来说,有几个办法。
1、构图方面,摒弃掉画面中的不相关的信息,采用特写突出主体。
2、对于画面本身色彩比较艳丽的,采用比较纯净的背景。
3、用大光圈虚化背景,突出主题
4、保持主体较高的明度,其他部分色调调暗一些。
5、用色彩来突出主体,强化主体的色彩,淡化非主体的色彩。
6、用门,建筑物的边际线等,把主体框在中间,起到突出作用。
方法有很多,需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C. 怎样对相片进行赏析
许多优秀正直的照片评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试图通过分享自己曾经有过的经验来帮助其他的摄影师。很多人文采飞扬能够让他们的评论非常的贴切流畅。可是实际上作评论不一定非要有文学学位才能对提高别人的照片水平给与帮助。关键是要诚实的评价一幅作品。需要知道的是:当你评论一幅作品时,你是在花时间帮助另外一个摄影师。你的意见不是废话。你到这里来是指出该作品的优点和缺点的。一幅完美的作品属于凤毛麟角。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优秀的作品。完美远远超越优秀。完美意味着不论你再怎样努力,都不能让这幅作品更好了。
看到一幅作品的第一眼时,注意体会一下你的注意力落到画面的那个角落。这需要一些训练。非常值得训练训练。同时问自己几个问题:
1.吸引我的第一注意力的,是不是照片的主体?
2.吸引我眼神的是什么?
3.我的眼睛下一步要看什么?为什么?
4.主体聚焦和曝光正确吗?如果不是,有没有理由要虚焦,在这幅照片里这样做是否有必要?
5.背景聚焦清楚吗?曝光正确吗?如果没有,对这幅作品时有利还是不利?
6.主体和背景的颜色看上去自然吗?如果不自然,对照片有利还是不利?
7.照片看上去很平还是有些(景)深度?真实吗?不真实的话,对照片有利还是不利?
8.主体在照片中的位置是不是特别吸引人,或者这样构图分散了你的注意力?总的来说,这样构图对照片有什么样的影响?
9.图片所要表达的或是要冲击的表现出来了吗?
10.照片剪裁的宽些或者紧些有没有帮助?拍摄角度不同会不会有帮助?
11.你的评论能否给原作者一些特别的反馈,帮助他提高作品质量?
重要的是要注意评论的策略,不要冒犯作者。原因非常简单:你是在对别人的时间,花费的精力和努力以及所要表达的内容作评论。因此,作评论的法则是:不要因为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淡化了你的意见和建议。你的意见和建议同样是你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努力达成的。与摄影师所付出那部分没有差别。如果摄影师是到这里来学习提高的,他不会把你的意见和建议当作是对他个人的攻击,相反,他们会把你的意见和建议当作是经验的学习,是用来提高自己新作水平的经验。
D. 拍摄时如何利用构图来突出主题
要确定被摄物体在图像中的大小,可以通过变焦功能或是改变拍摄距离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利用何种方法来调节构图没有特殊限制,但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透视感会随拍摄距离的改变而大幅变化,因此可在考虑这种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拍摄者的移动来改变拍摄距离调节构图。在决定被摄物体在照片中的位置时,要意识到人观察画面时视线会在画面内移动,所以要进行“视线诱导”,让人们自然的将视线集中到照片的主题上。除去要去除多余的空间,还要确定主题之外其他景物的位置。突出主题与其他物体间的强弱对比也是一种有效的表现形式,不应单纯将主题放大,而应打下各种伏笔来明确主题,从而将观察者的视线自然而然的引向主题。
E. 如何看照片写作文
主要是你的想象力要丰富,你要知道照片是有局限性的,但是你的想象是没有的,以有局限性为主题,发散思维围绕主题多做绿叶手法去衬托红花主题。例如,早晨起来,爸爸把去旅游的照片给我看。我看到了其中的一张照片,那是我在香港海洋公园与越矿飞车“先生”照的。
现在就让我来介绍这张照片的故事吧。
F. 摄影图片分析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写
摄影图片分析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内容依存于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1、作品的内容
(1)主题指向
作品表达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2)时代背景
知名画面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有没有典型意义,可以挖掘出画面隐含着的信息。
(3)情节定义
点明画面中所包含的情节要素,任何画面都是一定的情节过程的某一个定格,在其前后肯定有一个情节链,评析时可以设想画面所表述的情节点前后的情节,看画面情节表述是否有典型性
(4)情绪感受
任何画面总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表达了作者的情绪感受,可以根据画面内容,看看它表现了什么情
(5)意境韵致
画面中能看到的时形象,看不到的是意蕴,画面形象激发观者的思想和联想,营造出升华画面的意境。
注:时代背景和情节意义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就不要写,切勿自己编造。
2、作品的形式
(1)构图
包括黄金分割构图,框架式构图,开放式构图等等。根据自己所学的摄影知识进行运用
(2)用光
可以从光型、光位、光质、光比的方面进行分析。
(3)色彩
对于彩色照片来说,色彩尤为重要,色彩可以突出主体、烘托气氛等等作用。黑白照片主要从影调进行分析。
(4)细节
画面的形成可能会有深层的意义,体现出了作者、观者以及考生对现实世界或作品的观察力。
(5)景别
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作者采取的是哪种景别拍摄。
(6)怎样观察照片的主题扩展阅读
图片分析注意事项
1、论点明确,要有基本的评价,明确、在理乃至见解独到,同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角度切入。
2、结构严谨,按艺术评论的笔法,脉络清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并应该举例论证。
3、文笔流畅,使用摄影术语正确,不堆砌乱用术语。
4、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5、要杜绝面面俱到,无侧重点,无段落层次,无条理次序的随想式评论。
G. 如何评析摄影照片
评析摄影照片的三个准则:
1、一个鲜明的主题:积极的内容,反映一定的思想、情感、情趣、现象。
无论是拍摄自然风光、花草树木,还是拍摄人们的日常生活,好的摄影作品一定会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要把摄影师对于自然的热爱、动物的关心,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
任何一幅好作品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的锤炼并不在于摄影师的照相机多么的昂贵,也不在于摄影师的摄影技巧多么熟练,而在于摄影师本人的思考,一幅好的作品来源于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善于把握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瞬间,善于在最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主题。
2、符合一定的技术标准
:表现形式-如光线、构图、角度、影调、瞬间的抓取等
摄影艺术的发展是以摄影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因此,一幅好的作品必须符合一定的技术标准。曝光正确、构图完整、画面简洁这些都是一幅好作品应该达到的基本技术指标。
人们常说“摄影是发现的艺术”,于是有些人将这一论调推向极端,完全忽略了技术因素在摄影中的作用。而摄影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一幅技术上不到标准的照片不能为好作品。
3、能引起人的共鸣
: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如何突出画面主题
把摄影当作茶余饭后消遣的人,永远拍不出真正令人称道的好作品,因为一幅好的作品首先应该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着名摄影师唐·麦卡林对摄影做了精辟的总结:"依我之见,摄影不是眼睛去观察,而是用心灵去感受。.摄影师如果在镜头前无动于衷,,那么他的作品也不可能让观众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摄影师通过镜头表达出的这种对于社会、生命、自然的感动,无疑可以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H. 摄影中怎样表现主体的特点
摄影中表现主体的特点:
1、利用色彩对比
在处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时,特别要防止靠色现象,主体与背景间的色差越大,视觉效果就越强烈;如果在加上不同的色彩之间的亮度差异,主体与背景就会形成更大的色差,主体就不会淹没在背景中。一般来说,主体与背景的差异越大,主体就会现的越鲜明,因而对于表达主题也就越有利。
2、利用光线明暗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因此利用光线的明暗关系来突出主体也是比较重要的手段。通常的做法是把主体安排在比较明亮的光线下,不太重要的陪衬体安排在阴暗中。可以借助各种光线照明手段来突出主体。比如亮背景衬托暗主体,暗背景衬托亮主体等等。利用光线变化来突出主体是切实可行的,比较讨巧的办法。
3、利用简洁的背景
摄影是减法,这是有关摄影的经典性语言。摄影不像是绘画。它需要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特别需要经过删繁就简这样一个过程。而画面一但杂乱无章的话,即使再漂亮有意义的主体也会被湮没。
4、利用形状大小差异
一件物体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往往是形体大的物体引人注意。所以在不大的画面上,充分利用有限的面积,让主要表现对象占据较大的面积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方法。特写类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因为特写照片上主体占据了主要甚至全部画面,几乎没有什么与主题无关的任何背景。
5、利用构图手段
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也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它的关注程度。可以借助合适的线条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比如;河流;小溪等作为引导线,引出主体。把主体安排在黄金分割线上来突出主体。借助沟通方式来突出主体的方式还有很多,没有一定之规,需要随机应变。
I. 作为摄影初学者.应该怎么样去观察照片.观察他的那些细节..钱不多了.我代表和我一样的菜鸟谢谢你.求大师级
不是观察照片,而是观察你身边的事物,生活的那些小细节才是最精彩的。
关于技巧,下面列举了一点点原则,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对事物的敏感度和艺术修养。
1.阳光十六法则 (Sunny 16 Rule)“阳光十六法则”是在没有测光表时,正确估算日光下曝光数值的方法,所以这条法则只有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合使用。将光圈设为F/16,快门与ISO同步,或者略快。如,ISO设为100时,快门应该设为1/100秒(1/125秒)。所以,根据这个法则,在海滩上摄影时,应该使用F/22光圈,在多云时应使用F/11光圈。
2.月光11、8和5.6法则 (Moony 11,8and 5.6 Rules)如果你想拍摄月亮,那么这里有一条很好的法则。快门与ISO同步的时候,拍摄满月用F11光圈,弦月的时候用F8光圈,新月则使用F5.6光圈。
3.相机抖动法则 (Camera Shake Rule)
当你手持相机拍摄时,快门的速度不能小于镜头焦距的倒数。如果快门速度越慢,那么拍摄抖动时就越可能降低锐度。如果用50mm焦距的话,快门就要达到1/60秒以上为宜,只有当环境实在昏暗时,用闪光灯、脚架或者把相机放在硬物上防止抖动。
4.灰板法则 (Anatomical Gray Card)
18%中灰版
随身携带18%中灰板是拍摄的利器。可是如果身上没有灰度板怎么办呢?可以将手掌摊开面向阳光,对手掌进行测光,然后加一档曝光。
5.景深法则 (Depth of Field Rules)
后景深是前景深的2倍
当被摄物体比较深的时候,应该对焦点选择在景深的前1/3处,因为这样,对焦点后的景深是之前的2倍。各种光圈和焦段组合都可以使用这个法则。记住,光圈越小,焦距越短,距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就越大。
6.数码冲印尺寸法则 (Largest Digital Print Rule)
如果你想把你的作品打印成大尺寸的照片时,照片的尺寸不能大于数码图片的长宽像素各除以200,如果你对作品要求很高,那么至少得除以250。
7.曝光法则 (Exposure Rules)
在处理数码照片时,最普遍的法则是保证高光区曝光准确,低光区随他去。可是当处理负片,特别是彩色负片的时候,你最好增曝一档。
8.快速闪光输出法则 (Quick Flash-fill Rule)
当你的相机不能自动输出控制的闪光灯时,将闪光灯的感光度设为胶卷的二倍。如果对主体测光,机身选择光圈整档,闪光灯设为同样的光圈。这样,照片的阴影区会比主体的亮度低一档。
9.闪光距离法则 (Flash Range Rule)
这个法则很简单:距离乘以2,感光度乘以4。例如,你的闪光灯在ISO100时,有效距离为20米。如果你想使闪光灯的距离达到40米时,则需要提高感光度到ISO400。
10.像素翻倍法则 (Megapixel Multiplier Rule)
如果你想使数码相机的分辨率增倍,那么很简单,就是要像素翻两番。
11.捕捉动态法则 (Action-stopping Rule)这条法则是根据角度与速度的经验公式而来的。如果物体沿着镜头的轴线运动你能够用1/125的快门捕捉下,那么它追至于镜头轴线的运动能用1/500秒捕捉下来。也就是说,如果物体沿镜头轴线称45度运动,只需要1/250的快门速度。
12.日落法则 (Sunset Rule)
拍摄落日时,要对落日上部测光,但是不能让太阳出现在你的取景器中。如果想让日落看上去比实际晚一小时,可以在曝光补偿中减1。
J. 怎么把握好照片的主题
如何使你的照片主题鲜明,主体突出是摄影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摄影是造型艺术,造型就要主题鲜明,要想主题鲜明,有时就要主体突出。即使在风光摄影中,虽然不像纪实或人像那样有一个很指向性的主体,但是仍然有一个相对比较突出的主体或主体群,这样你的摄影才能表达的鲜明生动。造型造型,营造有型的事物,营造就是布局和构图,本文主要从构图、用光、影调、光调、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难免有个人偏见,请批评指正。
一、构图
所谓构图,就是对镜头内的景物进行组织安排布局。主要取决于摄影的角度、视点、取景范围等。角度视点主要取决于观看事物时摄影者与景物之间在三维空间的位置关系,比如距离多远、高度多高、方向如何等,这是观察事物和摄影的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抢占有力有利的地形。视点角度方向确定了,接下来就是选取镜头取景范围,也就是选取事物的哪一部分,突出事物的哪一方面。这不仅取决于镜头的焦距,有时也会因为摄影环境的开阔与否。摄影环境开阔,取景的自由度就高,反之就会低。关于怎样选取视点问题不做详细讨论,重点讨论一下如何在镜头内布局景物,就像如何在画布上作画一样。
我个人认为,不论你选择景物的那个侧面,都要选择这个景物在这个侧面的最有特点的部位进行表现。一个景物或事物,不管在什么方向上都会有一个最为生动形象的特点,把这个事物在这个方向上的特点表现出来就达到了造型的目的。其次,任何事物或者景物都有所谓的前后左右的方向问题,至少在你观察的位置上或者约定俗成的会有一个这样的方向问题。比如人,我们把面部朝向作为正面,就会分为正面、侧面、后面、上面、下面等。细分就会出现作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等,俯视、仰视、还有前俯、后俯前仰、后仰等。
构图上最基本的构图方法有几何中心构图法和黄金分割点的“井字”构图法。几何中心构图法就是将主体安排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这种构图方法主要运用在具有左右、上下几何对称的主体事物当中,例如具有左右上下对称的建筑等构图中,一般左右对称的往往将主体安排在左右的中心点上,上下对称的主体安排在上下的中心点上。“井”字构图也就是根据主体的朝向将主体分别安排在“井”字的四个黄金分割点上。这两种构图是传统的基本的构图方法。由于黄金分割构图比较普遍,有时在拍摄具有对称的主体上也会运用上,比如,一个主体时左右对称有时会将主体或者主体重的主要表现部分即视觉重点(有时又叫视觉趣味点)安排在左右的中心偏上偏下的某个黄金分割点上,上下对称的主体或视觉中心也是如此。这两种构图是比较传统的具有内敛性质的构图基本方法。除了对称以外,还有平衡构图,就是主体和陪体在画面布局上看上去会感到左右重量的平稳,上下的平衡,给人以四平八稳的感觉。
拿人作为主体进行举例,我个人的做法是,将人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中,这个立体的空间是一个圆柱型的空间,在这里我只考虑左右的关系,上下的关系可以参照左右关系进行变通。这个圆柱以画面的中心为中心,以到左右黄金分割点为半径,一个站着的人则假想他在圆柱的边缘上,面部是向着圆柱中心轴的,当他面对你是不同的方向性时,可以考虑是他在圆柱上转动到不同的位置,正面对你和背对你的时候可以假想成是圆柱将人转动到这个位置,所以构图的时候人会在中心位置,当人是左或者右侧面的时候,人的面部正对画面的中心轴上,这样圆柱就将人转动到最左边或最右边,当人是左右前侧身看着你的时候,就假想是圆柱将人转动到了与你形成的这个位置,人的布局就要多少相中心位置偏移,这样相对就会感觉平稳和平衡。人的正面对着你越大越接近中心轴,最大值就是正对你,正面对着你越小,越偏离中心轴,最大值就是完全侧身对着你,在圆柱的左或者右的边缘上,也就是黄金分割点上。
这只是自己的个人构图方法,有时在拍摄过程中有时是不能完全遵照这种原则的,有时会因为主体的动作视线等好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大体上遵循这样的原则。这是单个人作为主体事物的时候,别的方面风景等构图可以参考这种构图方法灵活运用,而且主体或者主要视觉中心不同,构图的方法也会不同,比如我们拍人的全景的时候可以遵循这种原则或方法,如果是近景或者特写,则表现的主体或重点就不再是人而是人的表情或者人的人的眼神,因此这只是个人的一般的方法。当拍摄主体和重点不是单个而是有主体有陪体的时候就要将主体与陪体考虑进去综合布局,这样这个假想的圆柱就不再遵循黄金分割的位置关系,这要靠自己的感觉进行确定和安排。以上主要考虑和说明的是传统构图中最基本的两个构图方法,除了对称、平衡、黄金分割“井”字构图外,还有很多种,诸如:环形、S形、三角形等,除了对称平衡关系外,还有陪衬、对比、呼应等关系等,这些都是传统构图中比较注重考虑的布局和关系。
传统构图主要是这种内敛式的追求画面对称、平衡、平稳的感觉,画面内部的景物之间,景物与环境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整个画面看上去是一个完整的自成系统的世界。这样的构图我们称它为传统的保守性构图。与保守性构图相对的就是开放性构图,所谓开放性构图,就是,在构图上打破传统中那种追求对称、平稳、平衡、自成一体、自成系统的构图方法,追求画面内部与外部的交流,画面空间是开放的,就是将欣赏者的个人感受和想象空间考虑进去的一种构图方法。这种构图强调了画面世界与画外世界的相互关系,强调了画面与欣赏者的互动关系,考虑了欣赏者的参与权利和参与意识,这是最近艺术理论人性化的表现。文艺理论中接受美学认为,一部艺术作品是在欣赏者参与以后才算作品的最后完成。欣赏者的欣赏水平、趣味不同,就造成了作品的内涵的不同,因此作者不能将自己的欣赏趣味和价值强加于欣赏者,不能强制欣赏者接受作者所表达的趣味和价值,要求将作品交给欣赏者去解读和重构,因此,开放性构图往往将主体与观众、画面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考虑进去进行创作,形式上往往不遵循传统构图的对称、平衡、平稳,追求一种自然的未加主观干预的状态。表达的主题往往指向性不强,主题思想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含蓄性等。
因此构图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统领其他表现元素的主帅,是灵魂因素,几乎所有的其他表现元素都是与构图发生联系才能表现。所以说,构图是摄影中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因此要想使你的摄影主题鲜明,就必须在构图上下功夫,使摄影主体或重点更加生动突出。一幅摄影作品,如果构图有鲜明的特点,而其他因素相对较弱,也会使你的摄影具有艺术的美感,如果其他艺术因素与构图相得益彰,那么则会使你的摄影作品会锦上添花,登上艺术殿堂的宝座。所以,构图是摄影的关键。二、光影
艺术是表达宣泄感情的载体,摄影是光影的艺术,是用光作画,因此光影成为摄影除了构图以外的另一个表现因素。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根据光影的分布进行构图,所以就摄影的本质来说是光影。所以用好光对摄影来说尤其重要,不论是图片摄影还是影视摄影。在色彩未参与摄影的黑白摄影时期,光影是表达感情的一个根本因素。
光影分为影调和光调两个部分,笼统上都可以称为影调,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细微的差别,往往统称为影调,但是这两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影调往往侧重画面的整体调子,光调往往更加具体,主要指光与影的具体分布也就是光的阶梯分布性质,色彩参与摄影后,在影调的基础上有产生出色调。(我的这种说法不知是否科学,因为是信手写来,还有待大家指正。根据画面的明暗成分的多少,影调分为高调、中间调和低调,也称亮调、中间调和暗调,根据明暗的对比强弱,分为硬调、中间调和软调。这两种调子所指是不同的,亮暗调主要指的是影调,硬软调主要指的是光调。一般来说,亮调表达的情绪明快、积极、向上,但是也会给人浅薄不厚重深刻的感觉,暗调表达情绪抑郁、阴暗、沉重的情绪。硬调表达的情绪结实、厚重、有质感、矛盾关系尖锐,是一种冲突而不是抵触。软调表达轻快、矛盾关系表现平缓,是一种抵触而不是冲突。影调光调的风格形成主要由客观和主观光线、质感两种因素有关。
比如,客观上:在光线不足的晚上,夜景当然是暗调为主,白天当然是亮调为主。又比如,拍摄金属和拍摄棉花,主体本身的颜色也会决定拍摄画面的调子。光线的多少,主体对光线反射的多少决定了影调的性质。光线的软硬强弱决定了拍摄画面的软硬,在柔和的日光灯西下和在明亮的中午阳光下拍摄,画面的软硬就会不同。同时,周围环境的反光程度也决定了画面的调子,比如在涂满白色的病房中和阴暗潮湿的牢房中,拍出的画面的调子就肯定不同。除了客观上光线的因素外,影响画面调子的因素还跟曝光组合有很大的关系,当以较亮的物体为曝光基准时,画面往往较暗,呈现低调暗调硬调特质,当以暗的事物为曝光基准的时候,画面往往呈现亮调高调特质。此外,还跟光的性质和用光角度和主光副光或叫辅助光的比重有关,一般情况下,正面光拍出的画面比较亮,侧光则为中间调,侧逆光或逆光比较暗,主光与副光的对比大拍出的画面比较硬,主光与副光的对比比较小,拍出的画面比较软。主光照射的角度和面积往往决定画面的总体调子。光线运用也决定画面的情绪,正面光和主光副光对比较小往往表达明快,因此由于光影的比重不大,往往画面比较平淡,立体感不强,适合表达明快的主体。侧光和主光副光对比强烈往往画面深刻,立体感比较强,适合表达较强立体造型。侧逆光和逆光则会出现鲜明生动的轮廓,使主题表达生动,但是也会具有不同一般的视觉感受,适合表达特殊的视觉情境。
光线决定影调光调,决定了画面情绪的表达。同时作为构图因素,也是构图中考虑的重要因素。在画面中,不论什么样的画面,我们所要表达的主体或主要部分,主要内容都会在一定的环境当中,因此,任何一幅摄影作品都会有背景,这也是现实存在的必然,因此怎样正确处理好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成为构图考虑的重要内容。我们往往为了突出主体或重要部分,往往把主体放在反差比较大的背景上,这样我们表达的主体就会鲜明生动,有立体感。因此构图上考虑光影就成为突出主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一般情况下,明和暗往往具有这样的感觉和性质,亮的事物往往给人明快、活泼、开阔、扩展、向后纵深退缩的感觉,暗的事物往往给人沉重、抑郁、内敛、顽固、向前的感觉。因此,在构图上,我们常常将暗的事物放到亮的背景上,比如剪影;或者将亮的事物放在暗的背景上,比如火光、烟火、日出等等,将具有明暗分布的主体放到反差相反的背景或者具有中间调子的背景上。因此,要想将主体表达生动,往往注意将主体和背景分离。其中光影的运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讲到背景与主体的关系,顺便提一下主体与前景的关系,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前景就是处在主体前面的景物,在一幅摄影作品中,摄影主体和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前景则是根据摄影构图表达的需要进行取舍,有的景物也会根据环境取舍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前景就没必要为了前景而假造前景,这样就违背了艺术真实的原则。有的环境,当前景对事物的主体具有强调、衬托、突出作用时,或者为了创造一种纵深的环境感觉、或者为了表达一种形式上的美感,我们往往会加上一个前景作为陪衬,是主体更加鲜明生动。前景的取舍往往会跟主体有一种关系存在,或反衬、或强调、或呼应、或加强环境渲染等等。陪体有时是作为主体的背景出现的,有时是作为主体的前景出现的。有时又是作为与主体发生呼应关系的一种关系客体而存在的。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有时会使画面生动饱满。就像花与叶的关系,以花为主体,没有叶子作为陪体和背景,花就会单调乏味。再如以一种凋谢了的花为前景和陪衬,就能反映作为主体的花生命力顽强的象征意义。再如,如果一个盛开的荷花和一个含苞的荷花的映衬可能表达一种成长的关系。一个成熟的莲蓬与仅剩一个的花瓣的对比与衬托就会形成一种生命更替和孕育的意味等等,因此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能够表达的深刻全面。
三、色彩
色彩除了真切还原物体的本来面目使人获得正常的视觉感受以外,也是最为重要的情绪元素。在色彩未进入摄影以来,情绪的表达主要依赖于影调的营造。色彩一旦进入摄影,就成为摄影中最为重要的情绪元。色彩与光影共同形成摄影的视觉造型重要载体。因此在彩色摄影中,我们讨论摄影的情绪表达一般会讨论画面的影调和色调两个方面。
影调已经在上面讲过,单就色调来说,一般分为暖调、冷调,当然也有中间调,但是由于色彩的鲜明性,一个摄影画面中很难做到冷色和暖色均衡,因此大部分的彩色摄影中都会有一种色调的倾向性。色调的倾向性决定了表达画面艺术感情的倾向性。色彩的运用还能够体现画面的旋律,形成和谐统一的节奏。所有的艺术都是具有节奏的,旋律和节奏决定了感情表达的起伏。因此,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非常注重旋律节奏的和谐统一和节奏上的变化。
在摄影艺术中就表现在影调色调节奏的和谐上。当然,一个画面,表达的旋律节奏是否和谐,构图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构图中主体与陪体、主体与背景、主体与前景等会构成基本的旋律节奏,那么影调和色调则加强和渲染了这种节奏使之更加突出和更加具有倾向性。一般暖调给人积极、热闹、热烈、奔放、温暖的感觉。冷调给人安静、稳定、平和、寒冷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由颜色给人的感觉造成的。偏向红色的色谱具有温暖感觉,为暖调,偏向蓝色的色谱具有寒冷的感觉,为冷调。冷调与暖调往往互相映衬这种性质往往表达更加鲜明突出。因此,我们往往会用少许的冷调或者暖调衬托画面整体的调子,使画面更加鲜明、活泼、生动。一般感觉是,冷色往往具有后缩、扩张、安静和重量相对较轻的感觉,暖色一般具有前突、凝聚、热闹和重量较重的感觉,因此在构图中往往会充分利用色彩的这种性质进行布局安排。为了表达暖色调,有时会掺杂一些与主体不同色阶的色彩元素。互为补色的色彩,在画面中往往起到非常醒目的反衬作用,这在生活中也会利用进行警告,比如一些动物的保护色、生活中交通红绿灯以及交通标志等。一些建筑屋的颜色有时也会以这样的色彩搭配构成风格。为了使色彩具有和谐的节奏形成平缓的过渡,往往会利用相近的颜色进行和平过渡,使画面表达感情含蓄平和,表达矛盾舒缓。为了表达情绪强烈,又往往充分利用这种色彩元素,是画面风格鲜明,表达感情直接抒情。有时,在构图上,我们也会注意使颜色鲜明的主体陪衬在不同的颜色背景上使其更加立体突出,或者利用前景的色彩反衬主体来使主体更加鲜活。四、镜头
摄影镜头的运用,往往使摄影的主体透视关系形成感觉的不同。因而使摄影风格形成独特的风格。大家知道的常识就是,广角夸大了主体与背景前景的位置关系,夸大了视觉透视感觉上的效果,往往产生纵深感,是画面更加有层次。长焦镜头压缩了主体与背景。前景的位置关系,使画面产生靠近和拥挤的感觉。同时,由于镜头的不同也会产生景深的不同,广角产生纵深的景深,景深范围大,长焦往往景深浅,因而会使前景和背景模糊甚至完全虚掉。广角视角大,包括较大的范围,长焦视角窄,往往包括范围较小。为了突出摄影主体的特点,我们往往选择比较合适的镜头进行创作。比如,表现广阔的空间、风光,显示磅礴的气势,或者突出主体在前方的位置,我们往往用广角增强这种效果。为了表现空间的拥挤或者特别强调主体的特点,往往用长焦,将主体进行特别的强调突出,进行虚化背景。我个人还认为,通常所说的那种景深镜头往往更加具有纪实风格,表达的含义更加客观真实,摄影者个人的主观干预较少。长焦镜头由于突出了主体的特征,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感觉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感情和风格,长焦表达的往往是一种心理因素起作用的影像,比如浪漫等性质。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构图形式的美感,这种长焦往往会形成一种平面化的几何图案的视觉风格,构图简洁使画面形成一种的抽象的感觉。广角往往强调的是主体与陪体的大小对比关系,长焦强调的是主体与背景前景的虚实对比关系。
五、运动
除了镜头上景深的大小虚实对比能够是主体更加鲜明突出外,运动的对比往往也会使主体更加突出。为了使表达的主体鲜明突出,我们往往会利用运动进行表达,有些干脆是表达运动。当然,所有的艺术都是在表达运动和节奏,节奏就是运动的一种外化形式。只不过,摄影表达的运动是一种运动状态、运动趋势、运动瞬间,是凝固了的运动。为了表达运动,有时会通过运动的环境表达静止的主体,比如加长曝光时间拍摄路面中间的岗亭,那么路上行驶的车辆就会形成运动的虚像,晚上会形成光带的脱影。有时为了表达运动的主体跟拍运动的主体,用较短的曝光时间来凝固运动的主体,而背景则形成虚的脱影,比如跟拍行驶的车辆或者运动中的足球运动员。有时让主体模糊纪录被摄主体表达主体的运动,比如拍摄夜晚的车流,使公路上的车流形成光带的河流,延长曝光时间,时瀑布形成白色的柔和的丝带感觉。有时又会通过凝固主体运动的瞬间,表现主体的本质和精神,如,高速拍摄子弹穿透苹果,使人能够充分认识了飞速运动中子弹的某一个瞬间的状态,迅速扑捉某一个战士中弹一刹那的状态,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勇精神等等。因此,摄影的表达速度,使我们看到了运动着的主体事物的状态和本质面貌。有时,摄影的本质其实就是在纪录各种事物的本质和精神,而这种本质和精神恰恰是通过运动表达出来的,因此表达运动成为摄影求真求实的一种更高的要求。
科学与艺术是诠释客观事物的两个方面。人类的知识最根本上就是在这两个方面中进行拓展和延伸。科学研究表达的是世界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和过去怎样成为现在、现在将怎样成为将来的问题,是理性的逻辑分析,是理性的知识。艺术表达的是人类与世界的感情关系,这就是人类的美的问题。艺术知识告诉人们什么是美的,为什么是美的和怎样产生的美的问题。艺术来源于人类与世界的互动。音乐来源于运动中的号子,当号子有节奏的表达就沟通了劳动的步伐统一了思想意识和情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因此艺术是人在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艺术的这种与现实实用性相联系的本质决定了艺术的真实性原则,真实成为艺术的生命。既然物质是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艺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方面,是人类与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它不可能避免的就要表现物质运动这一实质。因此,所有的艺术都是在描述、表达、表现运动。摄影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也不例外。因此,本质上摄影表达的都是事物运动状态这一事物的实质。大家可能认为风光摄影和人像摄影表达运动不是很强烈,其实不然,风光摄影中风光的奇观是表达的是地球地质的变化、四季的更替的运动;人像摄影中表达的是人的行为和精神活动这一精神运动。因此在人像摄影中,准确细腻的抓取人物细微的表情,更能够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因此着名的摄影大师都非常注意抓取人的最为生动细微的感情的那一个方面,而那一个方面往往也是最为人最为真实的一面。比如抓取痛不欲生的表情和动作可以反映人们痛失亲人的悲痛,反映人类崇高的亲情,抓取细微的羞涩与喜悦表情可以表达少女初恋的幸福温馨和反映爱情对人类的影响等等。因此,人像摄影高的境界不是模特的姿势摆的如何优美而是在优美的外表下一颗崇高的心灵。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