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谣言是怎么产生的怎样判别一个消息是否是谣传
谣言是非常多的人都非常讨厌的一个东西,它歪曲了最初的事实,把很多不靠谱的东西强加在某些人或事的身上。而往往谣言的传播会对当事人产生一定的伤害所以面对谣言时我们一定要坚决抵制。
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判断谣言的真假性
想要判断谣言的真假性,首先我们就要做一个聪明的人。我们也都听说过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所以当我们听到某一件谣言的时候,首先要在脑海中思考一下,看看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大,自己要有一个比较初步的评判。比较建议对于那些也不太好判断的信息你可以一概全部当做不相信。因为当你已经不相信之后,这些谣言也就没有了最初的传播途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谣言之所以会被传播还是因为现在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太多了,本身这些事情跟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而他们却喜欢去把自己带入其中,甚至于还要拉拢很多人来共同参与,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行为。
‘贰’ 你如何看待网络谣言在生活中泛滥屡禁不止的现象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由于网络空间缺乏有效的规范而成为了网络犯罪的温床,如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在网络上生成或发布并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或捏造的虚假信息。其与传统谣言相比,无论是传播速度、覆盖面均有扩展并且社会危害性更大、治理难度加大。目前,网络谣言此起彼伏、屡禁不止并已严重侵害了个人的权利、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故此我们不仅要关注网络谣言,更应探寻网络谣言的形成规律,研究其原因以便遏制该类犯罪。针对网络谣言犯罪现象,从三个层面分析其泛滥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层面,一方面立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从文化冲突的视角分析网络谣言犯罪现象的动因即主文化与犯罪亚文化的冲突,另一方面从政府信息管理不够科学的角度,即面对一些重大事件政府正面报道语焉不详,渠道不通畅,导致公众不能及时、有效获取相关信息;其次是群体层面,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群体在传播网络谣言时受无意识的支配和从众心理的影响;第三是个体层面,主要是行为主体对网络行为虚拟性的认知错误以及造谣者基于特定的心理驱动如为报复、中伤他人、为获得关注、为追求经济利益。故此,在综合分析网络谣言泛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规制对策:行政层面,应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司法层面,完善刑法法对网络谣言的规制;国外治理经验借鉴层面,通过在对国外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之分析并综合我国自身的实情得出以下启示: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增强操作性;二是鼓励行业自律;三是加强网络监督。通过以上三方共同着力,对网络谣言犯罪进行有效控制,进而形成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的良好社会氛围。
‘叁’ 读书笔记《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第一章 一个难以捉摸的现象
在这一个章节中,作者对谣言下了一个定义。为了达成一个清晰的定义,作者先回顾了过去研究的情况,后又对近义词进行了区分。
研究谣言的着作很少。作者解释了原因:这项任务难乎其难;更注重于对谣言的道德分析,而忽略对谣言结构的分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接下来,作者讨论的问题, 基本都围绕着谣言的结构 。
作者在提出观念之前,先回顾了过去研究的情况。在这里他介绍了五位学者的思想(准确的说是7个人)。针对五位学者的思想,进行了批判。那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抨击他们的。
五位学者的思想大体可以归类于三个方面:
(1) “未经证实的”尴尬的信息 :奥尔波特和波斯曼、纳普、彼得森和吉斯特;
(2) 谣言诞生于集体议论 :特·希布塔尼;
(3) 针对谣言的精神分析(谣言是假的) :埃·莫兰
奥尔波特和波斯曼、纳普、彼得森和吉斯特对谣言的定义中,都提到了一个观点:“未经证实的”:
奥尔波特和波斯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1)。
纳普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为流传”(2)。
彼得森和吉斯特认为,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3)。
如果比较一下的话,这 三种定义的共同点是 :
1. 谣言是一种信息,它赋予 与现实有关 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元素。这里要与传说区分:传说是与过去的事实有关
2. 谣言的目的:为了使人相信。这可以与滑稽故事及童话区别。
相应的, 三人研究及定义的缺点 如下:
1. 所举的例子是具有倾向性的 :没有参考谣言所传达的信息中的任何真实性成分,即只是说“未经证实”而不是“虚假”;也没有谈谣言核实的结果。
2. “ 未经证实的消息 ”是什么意思?
3. 谣言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最为理想且直接的证明:“ 我朋友亲眼看见的…… ”
单纯根据定义就说别人研究是不是不好?不要紧。作者在这里一项一项的分析了。分析的时候,作者提出,奥尔波特和波斯曼的转述实验并非完全吻合现实。奥尔波特和波斯曼的转述实验是啥呢?简要地说就是我给A一个信息,A告诉B,B告诉C,这样传下去,到了G会出现信息的偏差。说白了和小时候的传话筒的故事。
作者认为消息在流传过程中,有时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准确传递。
谈到纳普的时候,作者提到了谣言令人尴尬的原因: 它可能是真实的,并非总是无稽之谈 。这还要从纳普在战争年代提出的旨在制止谣言大量流传的五条“建议”说起。
这五条揭示了为什么在任何时代,谣言总是使人尴尬的。这明确指出来了偏见的根源。 谣言之所以有人相信,正因为谣言经常最终被发现是“真实的”;谣言之所以令人不舒服,是因为权力无法控制这种信息。 在战争年代背景下,要求全民族共同努力,这些建议是可行的。但在和平年代重读时,好像是在描写一个极权国家:
第一条:反映了对非官方传播媒介的疑虑;
第二条:对领袖们的赞歌;
第三条和第四条:为了保证人民能接受官方的说法,需要排除一切信息的空白点。如果不知道官方的消息,那么这个空白点就会产生自己的事实;
第五条:必须消灭空闲时间和无所事事。
所以,强调谣言是“未经证实”的消息,属于人们对谣言的怀疑最为激烈的历史阶段。以“未经证实的”,尤其是“虚假的”信息为标准来定义谣言,是意识形态上的定义,反映了反对谣言的偏见以及劝人为善的意愿。
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对谣言下的定义也是关于谣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理论。
他认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他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这是“一群人智慧的汇总,以求对事件找出一个满意的答案”(4)。所以谣言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为了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答案。谣言的内容演变并非源于记忆失真,而是源于谣言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演变和添油加醋的评论。
在这里,希布塔尼列举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论点:“夜间,几十辆坦克穿过了一个突尼斯小镇”这条新闻是如何演变的。
所以在希布塔尼的论点中, 谣言 = 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含糊不清 。
不重要的事件或过于明晰的事件都不会产生谣言。所以,在公众议论大众化的产品(比如香烟)的时候,往往赋予这些产品以重要性和神秘性,比如一个神秘的符号(这就很含糊不清)。
在任何一个地区,当人们希望了解某事而得不到官方答复的时候,谣言便会甚嚣尘上,这是信息的黑市。
埃·莫兰将谣言上升到了精神分析的层面。
莫兰提出了发现规范谣言的两个标准:“没有任何事实可以构成谣言的来源或为谣言提供依据”和“这个消息自始至终通过言传耳闻而传播,所有的报纸、布告甚至传单或涂画在墙上门上的胡言乱语,均未提及此事。”(5)
莫兰的定义将谣言的范围限制在了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故事,这使得谣言给人一种 社会精神病 的现象。莫兰的专着中举了一个奥尔良的谣言(即1969年5月在奥尔良流传的贩卖白人妇女的谣言),在分析的时候他利用了很多医学的名词,比如病菌、病理学、潜伏期、传染病灶等。
对谣言的精神病学分析是拒绝承认一个关键事实的直接结果: 当一个虚假的信息流入社会时,它的传播完全和一个真的消息一样 。这不是因为发疯,而是因为完全遵循着构成社会生活的规则,因为谣言是从我们熟悉的人那里来的。
答案可以提前公布:卡普费雷认为谣言的真伪并不值得关注。
信息和谣言的分水岭是主观性质的: 它是我们相信与否的产物 。并不是先有谣言,而后有人信之;谣言是这种相信的明确展示。这是 完全主观性质的价值判断 。即使谣言的通俗定义不能被视作科学的定义,至少它是解释谣言所具有的强大的说服力的基础。所以作者认为莫兰将真假的概念引入谣言的定义,只是引进了一个无用的、甚至更为含糊不清的参数。所以在全书中,作者的观点中谣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预示它的内容的真实性。
构成谣言的内容特征并不在于其是否得到证实,而是“ 它的非官方来源 ”。作者在这里所提到了他所给谣言的定义:“ 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
“有人说” = “没有说”。谣言是 对权威的一种返还 :揭露秘密,提出假设,迫使当局开口说话。所以谣言是一种 反权力 ,增加了政权的透明度。谣言起到了一种干扰作用,是“第一台自由广播电台”。
此外,谣言的特征之一就是迅速。因为信息的价值是具有时效性的。
所有的信息交流都可以通过如下六个方面进行定义: 信息的来源、内容、传播的过程、传播的工具、对象及其效果的性质 。
那谣言就可以和如下的现象进行区分了:
1. 谣言(rumeur):连贯、幅度大、非官方、是一个与当前某个事件有关的新闻
2. 传闻(bruit):传播的幅度及传播过程不同。谣言的传播过程是连贯的、幅度大;传闻的传播过程是间断的、涉及面有限。
3. 流言(ragot):与信息的内容、对象相一致:指针对某人流传的种种低俗故事,近乎诽谤中伤。因而在今天称为一种谣言或传闻内容的主观判断。
4. 闲话(Potin):针对目的而言。闲话涉及人,并无恶意,转瞬即逝。
5. 流言蜚语(Commerage):针对消息来源下的定义,是一种价值的判断:“长舌妇”
值得声明的是,括号内的东西都是法语,不是英语单词。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卡普费雷的在这一章节的思路。
他阐述了前人的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关注谣言的真伪,不是去关注谣言“未经证实”。 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是对权威的一种返还,是一种反权力 。最后,他再将谣言与其他相近的词汇进行了区分。
那谣言是如何诞生的?就要等下一章与大家分享了。
(1) Allport G. W., Postman L., 《An Analysis of Rumor》,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0, hiver 1946 - 1947, p.501 - 517
(2)Knapp R.,《A Psychology of Rumor》,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8 (1), 1944, p. 22 - 37.
(3)Peterson W., Gist N.,《Rumor and Public Opin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57, 1951,p. 159 - 167
(4)Shibutani T., Improvised News: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Rumor, Indianapolis, Bobbs Merrill, 1966.
(5)Morin E. La Rumeur d’Orléans, Paris, Editions Seuil, 1969.
本文在如下平台同时更新:
(1)LOFTER: https://ludemao.lofter.com/
(2): https://www.jianshu.com/u/57a8b4496cc2
(3)本篇的豆瓣读书笔记: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92823637/
(4)知乎: 鹿的猫1992
如需引用,请标注来源,谢谢!
‘肆’ 为什么网络谣言制造成本如此低下,影响力如此之大
谣言古已有之,在书写文字出现前就存在。而网络谣言则是近些年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而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谣言。谣言,本身就会危及社会稳定,而以网络为宣传平台的谣言不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其影响更是远远超于现实生活中的谣言。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上的活跃用户,自然成为网络谣言的重要信宿。尽管在学历上,大学生群体优于社会上的一般网众,但是大学生涉世未深,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也十分有限,因而很容易受网络谣言的影响。
三是矛盾激化。在这个时候,执政当局任何不当的行为都可能被放大,成为炸药桶,在网络谣言的点燃下发生爆炸,致使群体性突发事件提前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