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小孩遗尿什么原因如何治
扩展阅读

小孩遗尿什么原因如何治

发布时间: 2023-02-19 08:45:40

① 如何治好小儿遗尿症

现在的孩子在一周岁以内,基本上都会穿纸尿裤,家长不用顾及孩子尿床的发生。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纸尿裤就不用再穿了,这时候有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有遗尿症的现象,甚至到了三四岁还会尿床,像这种小儿遗尿症的症状该怎样治疗?下面我们了解。

1、遗尿症的治疗首选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疏导和习惯培养。父母切不可因孩子频频遗尿而大声呵斥或露出不耐烦情绪,这样只会加重小儿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让孩子产生了自卑心理。家长应对孩子多进行心理减压、多鼓励,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遗尿时,父母最好做到一笑而过,淡然处之,绝大多数小儿遗尿症是功能性的、暂时的,如各项检查正常,家长大可不必忧心忡忡。

2、习惯培养可从晚上限制孩子饮水量入手,夜间睡前少饮水甚至不饮水,并且家长可在夜间每隔2小时定时唤起小儿起床排尿,如夜间10时、12时、凌晨2时等,这样可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并且训练了膀胱功能,达到逐步自行排尿。

3、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缓解尿频、增加膀胱容量的药物,但停药后易复发。一般来说,遗尿症的自愈率很高。治疗上以非药物治疗为主,最后才考虑药物协助治疗。

② 小孩子遗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遗尿症一般是指5岁以上的儿童在睡眠中出现不经常的漏尿现象,至少每周持续2次以上3个月以上。单元平教授表示,遗尿可分为原发性遗尿症和继发性遗尿症。原发性遗尿症是从尿床小时候开始持续的遗尿症,不尿床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继发性遗尿症至少有6个月的无尿时间,是后面再次发生的遗尿症。遗尿出现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说,引起遗尿症的因素有:遗尿孩子的父亲30%,遗尿孩子的母亲20%小时候也患有遗尿病。也就是说,如果父母都有遗尿病史者,就很容易产生遗尿。所以尿床也可以和父母在一起。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后,就有尿液的意义。膀胱容量减少,储存尿量减少,夜间不及时排尿容易溢出,发生尿床。

白天活动时间多喝水,尽可能训练憋尿,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训练孩子每次小便都会有意识地停止排尿,提高对排尿的控制能力。做一个月的排尿记录,家长和儿童每天记录幼儿的排尿情况,在没有发生排尿时画红色五角星,口头称赞孩子喜欢的物质或给予奖励。发生遗尿时,画一个黑色三角形,记录每天发生尿床的时间、次数,与幼儿一起分析遗尿的可能原因,给予安慰和鼓励,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尿床发生后儿童的耻辱。

③ 孩子尿床该怎么治 孩子尿床是什么原因

1

难以启齿的尿床问题

尿床,又称夜间遗尿,在2、3岁前的孩子身上是很常见的,随着年龄成长,其膀胱控制能力会逐渐成熟稳定。大部分的孩子在4~5岁左右,就能够获得较稳定的膀胱排尿控制能力。

曾有学者针对尿床议题进行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12岁的国小年龄群中,在过去一个月内曾发生一次以上尿床的盛行率为5.5%,随着年纪增长,尿床比例慢慢减少,7岁为9.3%、12~13岁为0.6%。

从性别来看,男孩因为泌尿性系统成熟度较慢,且先天肾脏泌尿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因此男孩的尿床比率约为女孩的2倍,此盛行率与欧美国家的调查结果差不多。

尿床若年满5岁、每周2次,应求医!

倘若5岁以后,偶尔发生尿床现象,也不必过于担心。但若5岁以上的孩子,每周仍都有不自主的尿床达2次以上,就会建议至门诊进行检查。求诊目的在于确认是否罹患先天肾脏泌尿系统疾病或是其他潜在因素造成孩子尿床,并给予适当的生活及治疗建议。

导致尿床的原因众多,主要还是根据发生频率及检查结果来评断。一般而言,若检查结果没有肾脏及泌尿系统问题,大多只是孩子的成熟度较慢,大部分这样的孩子随着年纪增长会有所改善。

根据统计,5岁以上的孩子,每年会有15~20%的孩子会逐渐自行改善尿床问题。

2

孩子尿床是什么原因

尿床原因众多,粗分两类

尿床原因众多,可粗略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尿床类型。原发性是从出生后就一直出现尿床的现象;继发性尿床则为曾经有6个月以上都没有尿床,但突然某个时间点之后,又开始频繁的尿床。

大多为原发性尿床

大部分求诊的孩子检查结果以原发性尿床居多。一般而言,先进行简单的病史问诊及身体检查,再根据需求,安排相关检查,如:尿液、肾脏膀胱超声波检查…等。

倘若初步检查结果排除了先天肾脏泌尿系统疾病,绝大部分与膀胱控制能力成熟度有关。

不过,除了膀胱控制能力之外,大脑苏醒中枢亦扮演重要角色。尚未成熟的大脑苏醒中枢无法侦测到胀尿的膀胱,当然也无法发出信号让孩子醒来去上厕所,因而使得孩子时常尿床,这也是为什么原发性尿床的孩子常常具有熟睡不易叫醒的特质。

继发性尿床须找出原因

曾有6个月以上没有尿床记录的孩子,却又突然开始尿床,这就是继发性尿床,其病因有可能是罹患了泌尿道感染、慢性肾脏病、尿崩症…等后天的泌尿系统疾病,或是医师也会针对儿童的心理状态、行为、学校表现及家庭状况进行咨询。

像是最近刚搬新家、从幼儿园毕业上小学或换老师、家中有了新生儿…等不调节的事情,都会有可能导致孩子又再尿床。

3

切勿轻忽尿床问题

在传统刻板观念里,总认为孩子尿床只是因发育尚未成熟而无法控制排尿所致。许多爸比妈咪,甚至医护人员都相信尿床并无大碍,尿床现象将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随之消失。对于尿床都视为当然或采取观察态度。

事实上研究发现患有尿床的孩子比起无尿床习惯的孩子,明显有较严重的情绪(如:经常感到焦虑和抑郁)、思想、注意力以及行为问题,同时自尊亦受到严重的损害。然而当他们痊愈之后,所有心理及行为问题都有明显的改善。

因此,尿床并非如过去相信的无害,特别是针对己经出现上述现象的孩子应给予及早治疗。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患有严重尿床的孩子可能同时具有睡眠障碍与膀胱功能失调的症状,特别是那些曾经接受过多种治疗而又失败的孩子,这些种种问题都必须得到适当的注视和检查,从而恰当地提供针对不同类别尿床的有效治疗,才能有满意的效果。

4

孩子尿床该怎么治

一般来说,轻微或是不频繁的尿床,并不算是一种疾病。大部分的孩子随着年纪增长,尿床现象通常都会自然消失,若偶尔出现的尿床并不需要特别处理,只需要给予孩子正向的鼓励与支持。

相反地,5、6岁以上的孩子出现频繁而持续的尿床,很可能与某些病理原因有关,必须正视此问题,且提供适当的治疗。而尿床的治疗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动机以及爸妈的态度进行适当的选择,常用的治疗方式可分为“行为调整”和“药物治疗”两大类。

行为调整

关于尿床的行为调整治疗有多种方式,包含尿床感应器、膀胱训练、动机治疗…等,像是国外有个称为“尿床闹钟”的行为控制装置,将一电极片贴于孩子内裤上,当此电极片侦测尿湿状况,将会铃响以提醒孩子起床尿尿。

此行为控制的效果因人而异,但有些爸妈反映只要孩子一尿湿,就会吵醒全家,重点是尿床的孩子还不醒,且对于睡觉总是翻来复去的孩子而言,电击片可能脱落而影响其作用,加上又无健保给付,需自付疗程,因此,此装置在台湾的接受度并不高。

一般而言,这些方式都需要投入一段较长的时间,且爸比妈咪与孩子的动机必须十分强烈,能够定期追踪,并由专业人员协助执行,否则较容易失败而产生挫折。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来治疗尿床是个容易使用且效果不错的方式,因此受到医师与病人的喜爱,然而有些爸妈会担心药物副作用的问题。治疗尿床的首选药物是抗利尿激素,人体本身也会分泌抗利尿激素,其作用机转在于减少夜间尿量。

对于正常孩子而言,抗利尿激素于夜间的分泌会增加,以使尿量浓缩减少,自然而然不会尿床;但尿床孩子却分泌不足,使得尿液生成过多而尿床。

抗利尿激素需要每天睡前服用,且搭配睡前2小时的限制饮水,在过去研究中,抗利尿激素的副作用和安慰剂相当,因此安全性是很高的。且一般而言可达到八成的控制效果,甚至是可完全控制。

倘若使用抗利尿激素的效果不佳,才会考虑采用第二线药物,包括三环抗忧郁剂和抗乙烯胆碱药物,但可能产生程度不等的副作用,使用上需要让专业医师的评价与监督才可使用。

正视问题,才能告别尿床

尿床问题往往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如果爸妈不能充分谅解,也未给予支持和辅导,而只是一味加以责骂和处罚,则更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损,形成自卑、畏缩、脾气暴躁以及一些较严重的心理及行为上的问题。

首先,爸比妈咪得让孩子产生想解决尿床问题的动机,并重视尿床问题!有些孩子会觉得尿床也没有关系,又不是我要花时间、费力气来收拾整理,反正妈咪都会处理。此时鼓励爸妈与孩子坐下来一起讨论与面对尿床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例如:

1、享用晚餐之后或睡觉之前,就应该减少摄取水分,尤其是利尿的饮料、水果应于晚餐时间摄取完毕,以免增加尿床机率。

2、养成定期如厕的习惯,特别是在睡前的5~10分钟,还要再上一次厕所,将尿液排空。

3、夜间可于固定时间使用闹钟或由爸妈叫醒孩子起来尿尿,有些孩子怕黑,倘若厕所位置离居室较远,半夜黑黑的就不敢自行前往,爸妈可以留盏小夜灯、将厕所的灯打开,或留个尿壶于床边…等,都是可行的方法。

只有自己才能解决尿床问题

再来是培养孩子解决尿床问题的动机,让孩子重视此问题,且体认到只有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年纪较大的孩子就可以让他自己清洗及更换整床单、睡衣,以培养责任感,但爸妈切勿惩罚或大声指责,甚至是用言语奚落孩子。

最常遇到的是,家里有两个小孩,老二已经有一段时间未曾出现尿床现象了,但老大却还是会尿床,这时候许多爸妈通常会以老二来指责或奚落老大,或是允许老二以这件事情来取笑尿床的孩子。

但这样不仅对于病情并无帮助,只是雪加上霜,还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对于孩子的情绪与心理层面都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建议尽量以鼓励和关怀来取代责骂,让孩子有信心来度过这样尴尬的时期。

另外也会建议爸妈让孩子每天做纪录,像是在门诊就会提供类似日志给孩子记录今天睡前喝水及尿床状况,让孩子清楚知道尿床问题。倘若孩子有一段时间都没有尿床,爸妈可以用贴纸或小奖品做为鼓励,让孩子有更强的动机来改善尿床问题。

④ 儿童尿床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儿童尿床原因:

①大脑皮层发育延迟:不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枢,在睡眠后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将尿液排出;

②睡眠过深:未能在入睡后膀胱膨胀时立即醒来;

③心理因素:如患儿心理上认为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失去照顾,患儿脾气常较古怪、怕羞、孤独、胆小、不合群;

④遗传因素:患儿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较高的遗尿症发病率。

儿童尿床方法:

1.需注意睡前应尽量减少小儿的摄入量,鼓励小儿在在膀胱容量最大时排尿,帮助小儿树立战胜尿床习惯的自信

2、还可摸清患儿大致尿床的时间,争取在尿床前叫醒或者用闹钟惊醒患儿,从而逐步养成定时起床排尿的习惯。

3、如以上效果均不佳时,再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一些药物配合治疗。

4.至于一些由于器质性疾病(如大脑发育不全、脊柱发育不全、泌尿道畸形、脊柱裂等)所引起的遗尿症,则应该请医生给予治疗。

⑤ 儿童遗尿症怎么治

我们都知道宝宝在她们小的时候由于没有控制力很容易就会出现尿床的情况,但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出现尿床的现象,家长们就需要重视起来了,那么你知道儿童遗尿症怎么治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跟着我一起来看看问题的正确答案吧。

儿童遗尿症怎么治

遗尿症的病因很多,一般不是单一因素,常见的有遗传因素,发育迟缓,睡眠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尿路病变等等。当儿童有遗尿症状时,应当进行常规检查,如体格检查,尿常规,B超,骶尾X线片以排除器质性的病变。遗尿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生活习惯的改变,行为疗法,心理治疗,训练,以及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1.家长不要因此打骂责备小孩,要多关心体贴患儿。2.傍晚后限制水量的摄入,睡前排尿。3.夜间定时唤醒患儿,唤醒次数逐渐减少,做定期排尿,并结合中药治疗。4.如果通过上述方法不能改善,要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胆碱类药物,这类药物停药后可能复发,因此要逐步减量至停药。

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改变孩子的作息习惯。大多是睡前的习惯不好引起的,比如睡前喝太多的水分、晚饭吃得也比较晚,属于不良习惯,要避免、纠正,在睡前2小时就要禁止过多的摄入水分,不要喝牛奶以及其他饮料等。另外,在睡前一定要养成排便的习惯,从而能够增加膀胱充盈量。其次,药物治疗。如果孩子属于神经性的遗尿症,可以服用中成药,比如调补脾肾的中成药,常用的有缩泉胶囊等。再次,可以应用遗尿警报器,比如孩子在夜间凌晨1点左右会出现遗尿,家长要设置警报器在提前半个小时的时候把孩子叫醒,让孩子排便,从而能够改善孩子的遗尿症状。

儿童遗尿症挂什么科

小儿遗尿症患者在各类医院的儿科、泌尿外科、中医科、全科等科室均可见。通常患儿家属无法明确小儿遗尿症的诊疗科室,临床上,建议此类患者,需到有儿科、泌尿专科的正规医院进行治疗。首选儿科内的肾科,也可选择中医儿科,较严重的患儿需到泌尿外科,部分医院现已开设小儿遗尿专科门诊,家长可让患儿在小儿遗尿症专科进行诊治。

小儿遗尿症表现为夜间遗尿、夜间尿床,日间遗尿较少见。小儿遗尿可能与遗传因素、疾病因素、深度睡眠、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不能产生足够的抗利尿激素以及一些环境因素等有关。中医角度跟肾虚有关。治疗方面一般是:心理治疗,比如多劝慰鼓励,少斥责、惩罚,减轻小儿的心理负担等。还有一些行为训练疗法,包括:排尿中断训练、忍尿训练、定时训练等。药物治疗可以选择丙咪嗪、奥昔布宁、麻黄素、去氨加压素等。看医生的时候建议挂泌尿外科。

⑥ 宝宝小便失禁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吗

宝宝小便失禁的原因

小孩出现尿失禁,主要的原因如下:首先,是遗尿症,遗尿症会引起小孩尿床,还有不规律的排尿,需要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其次,是遗传因素的影响,这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还需要基于小孩积极的心理辅导。

其实,不管什么原因,发现孩子有尿失禁以后,治疗一定要及时。父母平时除了多掌握关于尿失禁方面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到医生那里寻求咨询和帮助。此外,治疗尿失禁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到正规医院寻求解决之道。

⑦ 儿童尿床是什么原因怎么治

遗尿症的病因:

1、遗传因素(23%):

本病的家族发病率甚高。国外报道,74%的男孩和58%的女孩,其父母双方或单方有遗尿症的历史,在双胞胎、单卵双胎兄弟同时遗尿的要比双卵双胎高出2倍,提示遗传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2、心理因素(15%):

家庭发生变故,长期遭受父母打骂,黑夜恐惧受惊,精神紧张,均可导致孩子遗尿。心理因素不但可促使以往已有控制小例能力的儿童重新发生遗尿,而且还可使少数患儿在发生遗尿后,逐渐形成习惯,有些甚至至成人仍无法改变。

3、睡眠过深(15%):

这是一个较常见的因素。这类小儿常常在睡前玩的较疲乏,睡得很深,不易唤醒,也多在梦境中尿床。若睡前饮水较多,则更易发生尿床。

4、膀胱功能成熟延迟(10%):

有些患遗尿症的小儿的膀胱容易较正常孩子小,这些孩子平时排尿次数相对较多,但尿量不多。这是由于膀胱内的尿液没有多少,它就收缩排尿了。有人曾经用膀胱内压测量方法和膀胱B型超声检查,发现遗尿症患儿的膀胱容量比正常人少30%~50%。

5、儿童性格特征(5%):

迄今,虽然尚无足够证据说明,遗尿与儿童的性格之间有明确的关系。但是,遗尿的儿童大多数具有胆小、被动、过于敏感和易于兴奋的性格特点。此外,遗尿患儿可由于遗尿,自己感到不光彩,不愿让别人知道,因此不喜欢与其他孩子多接触,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逐渐形成羞怯、自卑、孤独、内向的性格。

6、排尿习惯训练不良(10%):

父母训练不到位,或常在晚上把孩子弄醒强迫排尿等这些都使幼儿对排尿产生恐惧,不利于培养有规律的排尿习惯。

7、疾病的因素:

由器质性疾病引起遗尿的情况并不多见。泌尿系感染、畸形、以及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可引起遗尿。另外,无症状性细菌尿和高钙尿也会引起遗尿,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8、遗尿与睡眠的关系(5%):

遗尿症患儿与睡眠:经过对此类患儿做睡眠脑电图检查和多导生理仪描记,发现尿床都发生在睡眠的前三分之一阶段。当时,正处于非眼快动睡眠的3-4期的深睡之中。

遗尿症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避免过劳,掌握尿床时间和规律,夜间用闹钟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白天睡1~2小时,白天避免过度兴奋或剧烈运动,以防夜间睡眠过深。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树立信心。逐渐纠正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等情绪或行为,照顾到患者的自尊心,多劝慰鼓励,少斥责、惩罚,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2.儿童尿床的行为疗法

(1)排尿中断训练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这样能训练并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

(2)忍尿训练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有尿意时,让他忍住尿,每次忍尿不超过10分钟,每天训练1~2次,使膀胱扩张,增加容量,从而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

(3)定时训练在以往晚间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结合人为叫醒,让其在室内来回走动,或者用冷水洗脸,使在神志清醒状态下把尿排尽,目的也是有助于建立条件反射。

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尿床,督促孩子自己排空残余尿、擦干局部、更换内裤及干床处理。

3.药物治疗

4.物理疗法

可采用闹钟定时促醒、针灸、按摩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