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日常拖更的原因有哪些
扩展阅读
怎样在电子表格打上颜色 2025-05-11 16:01:35
怎样写管理员账户的数字 2025-05-11 15:57:35

日常拖更的原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5-14 05:17:13

① 日常生活中拖延症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普遍性。拖延现象是普遍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拖延的毛病,有些人轻微,有些人严重,有些人偶尔发生,有些人经常发生。人们通常认为,拖延只是日常生活中人的一种小毛病,影响不大,甚至可以一笑了之。实际上,作为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拖延症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还表现在如政治、管理、决策、军事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上,其影响不可小看。日常生活中的拖延,影响个人、家庭生活的顺 畅。在政治、管理、决策、军事等重大问题上,重要决策拖延,处理危机拖延,解决问题拖延,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亚历克斯斯泰勒是美国《财富》杂志的专栏记者,长期跟踪研究报道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情况,他认为,通用汽车公司的衰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决策者和腊枝管理者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拖延的态度,不及时果断解决,导致问轮尺敏题积重难返。领导者、决策者、管理者,如果有严重的拖延习惯,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对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习惯性。患有拖延症的人,不是偶尔表现 出拖延行为,而是经常性地在大事小事上困猛都表现出来。拖延症是人的一种牢固的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习惯的特点是难以改变,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坏习惯,人们意识到它的危害性,极力想改变,但往往又被这种习惯牢牢支配而难以摆脱,总是处于痛苦的挣扎之中。事实上,有拖延症的人当中,大多数都希望戒除这种习惯,却没能成功,因为这种习惯已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心理学家派希尔说:“习惯会变成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如果长时间拖延,人们便会从根本上习惯性地保持这种状态。”
拖延症与人们的一种侥幸心理习惯有密切关系。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麻烦和问题,人们往往会想,拖延一下,也许麻烦和问题会消失,至少会减小。事实上,麻烦和问题不会因为人们回避它而消失,反而会变得更严重。麻烦和问题更严重,又更想回避,更想拖延,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的情形。
三、危害性。拖延症的危害是广泛而严重的。在拖延中,人们所面对的事情、问题、麻烦不会减少、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多、更严重,越是拖延,内心越是紧张焦躁,越往后心理压力越大,到了不得不去处理事 情、解决问题的时候,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中,思维和行为效率都极低,事情结果很糟糕。拖延行为会使得人们浪费时间和精力,难以达到生活工作的预期目的,遭受生活工作中的种种损失。在拖延中焦虑,在焦虑中又拖延,如此恶性循环,生活不顺利,工作低效率,最终一事无成。

② 在职场上有“拖延症和执行力差”的问题,是什么原因

从心理层面上来说,一些人轮档液对自己的工作能力缺乏信心是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专家认为,那些在工作中遭受重大挫折、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容易逃跑。他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拖延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还经常以疲劳、条件差和时间充足为借口拖延工作进度。心理专家认为,这些专业人士实际上关心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们更喜欢别人认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是缺乏能力

有些人胆小得不敢放手,执行力差。这一现象在工作场所的新员工之中更为明显。即使是那些在学校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也会出来工作,这是一份白皮书。面对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职场心理,但工作时却带着钱,他们很容易惊慌失措。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害怕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给别人带来麻烦。。。各种各样的担心最终会耽误工作。在受到上级或同事的督促和指责之后,他们会更加焦虑,更加害怕工作失误,所以他们想要逃避,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拖延

③ 拖延现象的成因有哪些

根据自身经历,他人经验,以及各类拖延症相关书籍,我总结的拖延成因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
自身原弯让因有客观的生理因素,也有较主观的心理原因。下面分开叙述:

生理因素:
对于一部分人贺搜而言,拖延和他们的抑郁倾向和注意力缺陷症(ADD/ADHD)有关。建议怀疑自己有这类问题的人到靠谱的心理诊所/医院精神科就医。明确诊断,对症下药。
拖延还经常被和缺乏自控力联系起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自控力和人的前额皮质有关。略去那些复杂的科学理论和心理学实验,几个需要了解的要点是:意志力本身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某些事上消耗后,会影响在其他事情上的意志力),但可以经由锻炼而提高“容量”;充足的能量会让前额皮质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了控制拖延,需要保证精力,保证营养,把容易拖的事情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时段,开始工作之前先补充糖分。平时最好有充足的睡眠(平均>7小时)和日常锻炼(每天三十分钟,每周四次以上)。
冥想也是一个可以从生理上改善意志力,集中注意力的办法。禅闹历每天练习冥想相当于精神上的锻炼。最简单的冥想就是在一个无干扰的环境中闭目静坐,放慢呼吸速度,不去刻意思考。时间可以从5分钟到20分钟。关于冥想深入进去有许多学问,在这里不探讨。

心理原因:
拖延的心理因素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童年时期接触什么样的认知并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因此不应把拖延症完全看作是自己的错。但是,认清源头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为了挖掘那些埋藏得很深,过去很少质疑的错误认知。如“自责内疚可以促使自己行动”,事实上很多时候自责内疚反而增大压力,使拖延状态恶化。如“如果再拖我就完蛋了”,事实上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非成功即失败。一个人在某些领域的“失败”并不能否定整个人的价值。
如果略去“童年血泪史”,仅仅看拖延症当下的表现,可以把拖延的心理成因归纳为:低期望(即缺乏自信)、低价值感(即认为要做的事意义不大)、高冲动(即追求即时的满足和回报)。(据《拖延心理学2》)。
我曾在一个以战拖为主题的QQ群内进行调查(一套书上的自测题), 绝大多数成员都属于冲动型拖延,很可能和天生特质(进化心理学中的“猎人”?)和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反馈有关。但是进一步的接触发现,低期望和低价值感可能已经根深蒂固 ,以至于拖延者本人都没意识到自己“低”得不正常。或者平常并没体会到低期望和低价值感,但在拖延的时候这两种特征就凸显出来,让人无法爬出拖延的泥潭。寻找应对方法的时候,要注意这些盲区。
“完美主义拖延”也可以纳入这个体系——想要把事情做完美,准备工作做完美,其实是认为“不完美即失败”(低价值感)、“不完美就说明我不够优秀”(低期望),不屑于一开始的试错(低价值感),不愿面对未知的失败可能(高冲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拖延者需要长期的自我反省和认知调整。以上这些易酿成拖延的下意识心理活动,需要及时被发现和纠正。最有效果的,可能是“找到自己真心想做的事”。然后通过不断地取得小的进步来增加自信。至少,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增添意义,及时肯定自己的努力(哪怕仅仅是发现自己的前期努力是无用功)。还有一个技巧是把任务“游戏化”,给予自己及时的奖励(奖励内容最好是可控的,比如一顿美餐;不要成为另一个消磨时间的黑洞),把“高冲动”这个缺陷转化成动力来源。
外界因素既有直接的诱因,他人的影响,也有宏观的社会因素。
直接诱因包括任务的性质本身,典型的如科学研究、论文,回报遥远,不确定性大。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把任务化成可掌控的小块来处理。也包括周围环境的诱惑,如手机上网等。可以采取一些技巧加以控制(学会时间管理方法、限制上网、或者干脆转换环境——去图书馆等地方学习)。此外,压力对于拖延者的作用是饮鸩止渴。有时可以让拖延者在恐惧失败中行动——引发焦虑,下次有任务时因为焦虑联想而更加拖延。更有时让拖延者逃避任务,沉湎娱乐,草率完工甚至永远无法完工。学会放松,可能初看起来是愈加拖延的借口,但是如果你是真正从心态上放松 ,而不是用逃避、做无意义的准备工作等手段来放松,拖延反而有机会得到改善。实在无法通过认知调整来放松的,也可以试试冥想,或者最简单的深呼吸。
他人的影响其实还是通过拖延者本人的认知起作用,但是心理不够强大的人很容易被长期以来的权威和所信赖的对象所左右。比如父母试图用批评使孩子进步;导师对错误和失败的容忍度低;伴侣/亲友对拖延症有误解。对待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好的态度还是——不争论。大部分人会认为你是在找借口,贴标签;少部分会支持你,但是他们帮助你的方式可能适得其反。最好多到积极向上的战拖社区里面寻找有共同语言,有拖延症知识的同伴,获取客观的反馈;或者至少用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不是自我批判!)。
最后,社会压力和单一的价值取向也在助长浮躁的心态,不利于心理调整。事实上,拖延者的行为本身也在反作用于社会,以至于现在很多大事都是最后一刻赶工的结果⋯⋯但是这个可能不是拖延者可以影响到的范畴,所以就不多说了。
问题提得真的很大啊,我已经尽力在简明和具体之间寻找平衡了⋯⋯

④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喜欢拖延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有的人总是比约会的时间晚到一点,作业总是要拖到deadline,年初信誓旦旦制定好的计划,到了年末却一项还没有完成。人为什么做事情总爱拖延?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自身能力不足

我们常常发现,当面对自己不喜欢或者说不会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更爱拖延,这归根究底是一种逃避心理。我们习惯性地把这种压力后置,企图享受暴风雨前的宁静,这种其实更不好。因为有事凳答情压在心头,玩也玩不好,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件事,那还不如即刻着手,先把最难的部分搞定,后面的就更坦然,也更不会有畏难心理了。

总的来说,小事还可拖延,大事千万不要拖延,免得因小失大,自己心中要拿捏败粗闭好尺寸。

⑤ 拖延现象(拖延症)的成因有哪些

拖延现象(拖延症)的成因有哪些?如何应对?
魏洪谦
刚刚
拖延现象,有可能是独处的焦虑感无法排解造成的。
2017年9月11日更新:
没想到现在这个问题还有人更新回答。我翻了一下,当年启发我写答案的刘大明贺高可的答案已经找不到了。估计是删掉了。除了这个答案之外,刘老师还启发了另外一个答案。
拖延现象,可能是独处的焦虑感无法排解造成的。
现在拖延现象,一般见于独立工作或者学习场景。比如写作,创作,文案,设计,读书,做作业等场景。
总结归纳一下,就是个体单独进行创造性工作,或者被指派,单独执行任务时候,容易产生拖延现象。
经过这几年的断断续续的思考,我认为,拖延现象本质上是独处焦虑造成的。
下面列出关于拖延的想法,也是对这几年学习成果的总结。

1.正确应对匮乏性独处,可以避免拖延现象。
拖延现象一般是出现在独处的工作环境。比如写作,做作业,读书,做习题。执行者都是处于一种独处状态。
关于独处,心理学家许金声提到,人的独处可以分为匮乏性独处,成长性独处,和存在性独处(后人本主义理论)。
独立创作或者单独学习,是一种成长性独处。这种独处,人是在向自我实现不断迈进的。成长性独处是让人很享受的,有一种乐在其中的忘我体验。人感受到的是流畅感。
但是实际生活中,独自写作,读书,做练习,常常会是一种煎熬。这种让人感觉煎熬的独处,是匮乏性独处。匮乏性独处让人坐立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有明显焦虑拍返,紧张的感觉。焦虑让人无法顺利进入任务的实际执行阶段,让人注意力不断转移和分散。匮乏性独处的焦虑,导致任务执行的不断推迟。这就是拖延的实质心理过程。
如何摆脱匮乏性独处,心理学家许金声提出两种可能。
一种是从匮乏性独处中走出,转向人际交往状态。这可以减轻独处造成的焦虑和紧张。
另一种是通过努力,把匮乏性独处提升为成长性独处。这样做的前提是,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强大的自制力,坚强的意志力,执行力足够强。忍耐住独处时的焦虑和紧张,把注意力集中于具体任务执行阶段,最终获得平静的心情和高效率工作。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拖延现象,实质上是如何正确应对匮乏性独处,或者让匮乏性独处转化为成长性独处。

许金声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匮乏性独处的几种情况:
独处时匮乏的根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2wh7z.html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这些需要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在单独执行任务时候,容易陷入匮乏性独处。所以,满足这些基本的心理需要,是高效率工作,避免拖延的前提。

2.人际交往是日常基本心理需要。
几年前我有个模糊的想法(见文末原答案)。我觉得人际交往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每天进行一定剂量的人际交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保证。这个想法可以用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但是目前我还没有找到人际交往的计量单位是什么,也没有搞清楚人每天需要多少人际交往。网络交流是否能够激尺替代面对面真实互动。
对于因为缺乏人际交往而感觉紧张,焦虑的人,我一般建议:
1>如果有条件,每天和亲人朋友面谈。面谈内容不重要,关节是双方的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接纳,相互倾听,积极反馈。这里面其实也是有门槛的,如果学习一些心理咨询面谈技巧,会更顺利些。也可以读一下许金声教授的通心黄金三要件理论,或者读一下爱的五种语言这类书。
每个人需要正视自己对人际交往的需要,主动求助获得情感抚慰不可耻,值得尊重。
2>如果远离家乡,没有亲人可以倾诉,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聊天实现。或者尽快融入本地的社交圈子,找到能够在情感上相互支持的人。或者加入一些兴趣组织,用兴趣爱好方面的认同和鼓励,替代亲情方面的接纳和鼓励。或者接受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无条件关注和接纳。
通过上述手段缓解焦虑之后,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认工作和学习中去,可以减少拖延现象。

3.人是排斥独处状态的,这种排斥会造成单独执行任务的拖延现象。
人是高级社会动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说过,灰雁也是一种高级社会动物。高级社会动物的特点是,喜欢群居,非常排斥独处。
人对被指派单独执行任务的反感和排斥,可能和人对独处的排斥有关系。
从原始部落生活角度讲,单独行动意味着生命危险。现在的人类大脑和原始部落时代的人没有区别,一旦处于独处状态,就会产生焦虑情绪,是一种物种本能。面对陌生事物的焦虑同理。
儿童阶段,孩子在家长身边的时候,玩耍最尽兴。有家长的陪伴,生命安全获得保证。小孩子就彻底开动好奇心和游戏的天性,开始探索周围的大千世界。这是在迅速学习,能够刺激大脑的发育和成熟。从这个角度讲,家长不应该因为孩子不听话哭闹就训斥孩子。孩子没有错,孩子害怕独处,是一种生命受到威胁级别恐惧。所以要想孩子聪明,多陪陪孩子是最简单的。陪伴着孩子,让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是给孩子最大的礼物。
人从天性上就排斥独处。独处状态,会让人感觉焦虑,强烈的孤独感会让人向逃离所处的物理环境,很难集中注意力,渴望和真人直接对话聊天等等。
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自己完成。对于孩子来说,理智上做作业是学生角色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从情绪感受上看,独立完成作业,意味着独处,天然附带物种与生俱来的焦虑。
这种情形,要么是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完成作业,提供情绪情感上的鼓励和安抚,要么是几种几个孩子,坐在一起完成作业,脱离独处状态。
命令式的任务布置,会让人感觉反感和排斥,也可以用这个思路理解。
家长让孩子把地扫一下,把垃圾倒掉,把衣服自己洗干净。孩子刚开始都是很排斥的。在家长看来,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难度,为什么不听话。对于孩子来说,独立完成一件自己从没有做过的事情,意味着和家长完全隔离,处于一种危险的独处境地。这是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所以会直接排斥。
孩子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个体化,和家长在心理上是一种无界限的共生状态,这个阶段让孩子单独行动,对于孩子意味着死亡。这种焦虑强度非常高。儿童时期这种被强制指派单独执行任务的经历,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创伤性情绪体验,留下深刻的创伤记忆。成年后类似的情形,会重新唤起早期经历的负面情绪,造成看似幼稚不理智的任务拖延。
成年人往往可以想方设法克服这种对独处的本能排斥。通过各种手段和小技巧,消解或者超越对单独执行任务的焦虑。
所以,独处,单独执行任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等同于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体验。拖延现象,源于对于负面情绪体验的拒绝。
想办法超越独处状态下的负面情绪,或者尽量摆脱独处状态,都是可以让人尽快进入任务执行实质性阶段。
如何摆脱对工作任务的厌恶和排斥呢?
有的作家,为了缓解独处时候的焦虑,会吸烟,会喝点酒,有的会吃零食等等。有的作家,会通过进行环境设置,催眠自己,彻底摆脱独处焦虑。比如美国作家史蒂芬金,严重酗酒,喜欢在狭小的房间里面用个小破桌子开始写作。我国科幻作家郑军,喜欢写作的时候吃点小零食,造成体重超标,当然现在已经减肥成功了。
在军队里面,令行禁止,不允许有拖延。一方面是很多任务,实际执行不是单独行动。另一方面,令行禁止意味着对共同体的认同和获得归属感。任何对命令的拖延,都意味着自绝于共同体。任务拖延,意味着基本接纳需要的剥夺。这种剥夺是绝大多数人难以承受的。军人的荣誉,背后是被群体抛弃的恐惧,甚至是自我身份认同层面的自我否定。这种级别的压力下,执行力不是问题。
公司团队工作状态下也是如此。团队共同推进一项工作任务,成员全部在现场。现场氛围下,情绪情感相互监督和激励,任务进度实时可见,反馈及时,这样拖延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据说有网络直播写代码的。我也发现了竟然有专门直播写网络小说的平台。这可能是摆脱孤独焦虑的一种途径吧。

4.拖延现象的背后,有相当多的情况是任务内化不足。
一项单独执行的工作,需要在情绪情感,价值观,相关知识技能,所需的资源和工具物料配置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准备充分,才能够顺畅进入执行阶段。
这样说比较抽象。
比如要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所代表情绪情感,价值观是作者真心认同的吗?可能在情感上不接受这个任务,就要纠结耗费好几个小时。事先应该考虑好,或者和征稿人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作者在知识技能方面,有足够的准备吗?如果写作基本技能不过关,不适合执行时间紧急的写作任务。
文章素材准备充足吗,写作工具好用吗?如果因为参考资料查找,耗费好几个小时,或者电脑重装系统,耽误大半天,这种拖延虽然不适主观故意,也应该尽量避免。说不定看似客观原因造成的任务延误,实际根源是情感和额价值观不认同。
当然,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追求万无一失,也是拖延的常见借口。制定具体的任务计划,工作日程,是避免拖延的方法。

下面是原答案:
发布于 2013-04-14
刘大可老师的分析我非常赞同!
从心理动力或者意志力角度看,仍然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拖延症。

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完成计划中的工作是在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需要自我实现为最终目标报酬的。(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具体活动实施过程中,高层次需要满足的前提是较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也就是生存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等方面常常不能完全满足。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没问题的,关键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很难完全满足。

设想一下,一个在校研究生,或者留学国外的博士生,人生地不熟。完全脱离原生家庭和最初的同伴关系群体,严重缺乏“情感支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满足很难实现。哪怕最简单的日常工作也是这样。他们工作效率的高低,和中间这个“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关系很大。
我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发现,每天和同事进行一定剂量的聊天,是保证工作高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问题是有的工作场合禁止聊天,比如加工制造类的工厂车间,聊天室被明令禁止的。这里看来是不符合人的心理需要的,毕竟工作占用了一天中的绝大部分社交时间。
现代中国正在由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个人更可能在远离家庭和故乡的地方学习和工作,情感支持和群体归属感的来源只能就地取材。要么在就地组成类似于家庭的人际关系(事实上的情感依恋关系),尽快融入工作团队中,增强团体认同感,培育相互接纳相互尊重的团队人际关系。要么常回家看看,经常电话联系视频连线等等。在保证了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之后,相信拖延症会少很多。
还有一点,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每天都需要满足,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这个的确有点麻烦!

⑥ 做事拖延的原因

拖延是我们生活中很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很多时候我们认为那是自己的时间管理出现了问题,而时间是最公平的对任何人都一样,但我们的情绪却总是有偏差,情绪决定了我们对时间的岩凳橘分配。

拖延的出现如果说是时间管理出现了问题不如从情绪管理上来内省一下,是不是我粗明们的情绪原因造成了拖延现象,你会发现时间是无辜的,原因在我们的情绪管理上。

拖延出现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是由三种不良情绪造成的,这三种情绪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出现了拖延的情况。

第一就是完美主义,做事情一定要追求完美。要做就做得完美,不把所有的细节都考虑进去绝不动手,这样就出现了想得多,做得少。

做事情追求完美无可厚非,过度追求完美就耽误了时机,在开始阶段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过度追求,事情就耽误了。

在这里有一个小例子:季文子做事情要思考三次才行动,孔子听闻后就对他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这是因为季文子这个人做事情喜欢瞻前顾后,考虑得太多,在行动上就有所迟缓,很容易错失了良机。

而他的另一个弟子子路为人鲁莽,孔子教育他要三思而后行。因此在做事情上需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不鲁莽,也不瞻前顾后。当机立断才是粗团行事的关键。

第二,是畏惧困难的情绪,感觉这个任务很艰巨、很难完成,从心里就已经开始害怕了,潜意识里给自己的信息就是“不要开始,不要去做”,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事情就被耽误了。

第三,当感觉做这件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时,就有了回避痛苦的念头,这样的念头会驱使一个人做大量无关的的事情。

比如要写一篇作文,就要先去玩会游戏,看会电视,玩游戏和看电视的过程就是回避痛苦的过程,这在很多学生做作业的时候经常出现,如果家长强烈制止,也会坐在那里磨蹭,反正就是不愿意去做。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也给出几个建议。

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已经存在拖延了,很多时候拖延是不知不觉产生的,自己并没有发现,自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

第二破除完美主义,要知道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把注意力放在完成目标的阶段任务上,而不是放到完美的结果上。

第三,把目标拆分成小的任务,分解法有助于我们把注意力放到每天眼前该做的事情上,化繁为简,这样就能有效地化解畏惧所带来痛苦。

轻而易举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物品的重量很轻,很容易就能举起来,自己不会承担太大的痛苦,如果把繁杂的认为分解为小的可以立即执行的任务也会感觉到轻而易举,

⑦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拖延症,产生这种毛病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很谨念多人来说,他们在生活当中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不着急做,只是把自己当下的时间用来娱乐或者是休闲,即使是这件事情已经迫在眉睫,也只是在原地玩着手机发着愁,其实这就是很多人口中所说的拖延症,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因为很多男人在生活当中,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都非常的怕麻烦,因此不愿意去解决这件事情,只不是想让自己在最后有限的时间之内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其实产生这种毛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懒惰心理在作祟,自己没有任何的动力去做这个事情,而且对即将要做的事情不感兴趣,下面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一、懒惰心理作祟

对于很多的人来说,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拖延症,就是因为他们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显得非常的不耐烦,因为他们本身并不是特别的想要去做这件事情,就有可能会让自己变得愈发懒惰,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从而导致自己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变得越来越懒。

各位看官,以上就是我对“每个人可能都会有拖延症,产生这种毛病的原因是什么?”的回答,如果您还有更好的想法,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

⑧ 为什么我国的很多动漫,总喜欢中途停更呢

近几年国漫陆续出了很多的优秀代表作,但也出现了一种极其奇怪的现象:很多作品不能如期更新,出现拖更和断更,有的甚至提前完结,给观众留下很多遗憾。那么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来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这种现象我真的是看得太多了,比如之前大火的《他来了,请闭眼》,被改成了电视剧火过了一段时间,于是漫画版也出来了,当电视剧完结,热度褪去,漫画根本就没有人气了,制作方直接随便找个理由结束连载放弃。还有小说漫画化的《王牌女助》,一半的剧情线还没有走完就停笔不更了。

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而且范围很广,不仅仅体现在动漫上,更是涉及到了二次元的整个产业链,要如何改善这种现象,需要的是各方各面的力量,资本家要长远考虑,作者愿意沉下心来写作品,观众愿意花钱买单,都能为改善这种现象添一把力。

⑨ 万古神帝怎么老是拖

原因:

作陪物亏家是自由职蚂野业者,虽说时间是自由的,但是大家都看过飞天鱼的直播吧,飞天鱼还有一个女儿,还没有上学,飞天鱼还是尽职尽责的好父亲父亲的,难免会有些时间是需要陪女儿去玩的,教育女儿,还有飞天鱼有个习惯经常去锻炼身体,也需要很多时间。

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开新书了,万古神帝的节奏放慢了,经常会拖更。

作品简介

八百年前,明帝之子张若尘,16岁时被未婚妻池瑶公主杀死,一代天骄,就此陨落。

八百年后,张若尘重新活了过来,却发现曾经杀死他的未婚妻,已经统一昆仑界,开辟第一中央帝国,号称“池瑶女皇”。

池瑶女皇——统御芦神天下,威临八方;青春永驻,不死不灭。

张若尘站在诸皇祠堂外,望着池瑶女皇的神像,心中燃烧起熊熊的仇恨烈焰,“待我重修十三年,敢叫女皇下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