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扩展阅读
乳晕颜色怎样变粉红色 2025-07-05 18:00:16
怎样把手机声音再加强 2025-07-05 12:34:05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4-28 02:07:26

㈠ 为什么刘备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1、首先刘备在当时处于弱势,如果能够得到这样的人才对他有很大的帮助。

2、三顾茅庐而请诸葛亮,可以让天下人知道刘备对人才的重视,才能收得人心。

㈡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只是看重了他的才华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每个人都学过,所以很多人以为诸葛亮被刘备如此重礼相请就是因为他的才华。虽然才华是一大原因,但这背后应该还有别的原因,比如诸葛亮背后的关系。

相比之下,刘备就显得非常势单力薄,所以他继续一个背后有世家大族关系的人作为助手,所以他才有了三顾茅庐这样的行为,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符合条件的人,而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的姐姐都嫁给了当地豪族,这一点满足了刘备对集结当地士族的要求,但同时,诸葛亮有并不是与这些士族关系十分紧密,也就没有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再综合诸葛亮本人盖世的才华,这对刘备来说是一定要拉过来的人,不管去几次茅庐都是值得的。

㈢ 三国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只是单单看重了他的才华,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一位顶级谋士,刘备正是因为把他请出山之后才成功的建立了蜀汉,那当初刘备清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只是单单看重他的才华吗?

首先,诸葛亮出自名门:琅琊诸葛氏其次,诸葛亮他并不真正受这些大族待见最后,他本人自在荆州地区多年,凭借和刘表的亲戚关系以及自己的才华在当地的士人圈子里名声卓越有影响力就有人愿意投奔,赤壁之战后,刘备的班底,基本都是诸葛亮帮他物色的。更重要的是,他童年时在徐州遭遇曹操屠城,这也让他不可能也不愿意前往条件更好的曹操处任职,也就是说曹操给再多好处,诸葛亮都不可能舍弃刘备投奔他,这一点尤为重要。

不管怎样,刘备真的走了一手好棋。得一诸葛亮,人才其一;势力其二;名声其三。从此,刘备刘皇叔刘豫州,真的就是如鱼得水,直至建立蜀汉帝国,天下三分有其一。

㈣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隆中对原文回答:“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背景: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人物介绍: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

㈤ 三国志中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卧龙先生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随着小说《三国演义》的流行而流传千古。那么历史上刘备真的有三顾茅庐吗?诸葛亮出山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翻阅《三国志》,发现对于诸葛亮出山辅弼刘先主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的记载,说诸葛亮是由刘备亲自邀请而出山的;另一种则是《魏略》《九州春秋》的说法,说诸葛亮自己跑来投靠刘备。两种说法各不同,那么哪种才是正确的呢?下面待我来简单分析。

首先陈寿《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按照本传的说法,徐庶前来投效刘先主,向先主隆重的推荐了诸葛亮。而刘备当时可能没把诸葛亮当回事,随随便便的说了一句:“君与俱来。”完全没有礼贤下士的意思,显得很轻浮,只认为诸葛是一般人物。而徐庶听了这话,心中有些不爽,向刘备说明诸葛先生乃当世之人杰,要刘先主亲自去请。刘备一听,当时心中可能是一惊,觉得这诸葛亮还真是个人才,不可以轻易请来,于是就亲自上门拜访(至于诸葛亮是在襄阳还是南阳躬耕的,我们就暂且不论),结果孔明先生还装大牌了,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这位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先生。诸葛亮比刘备整整小了二十岁,属于刘备的后辈了。刘备依旧很谦虚,向他请教天下大势。诸葛先生屏退左右,向刘先主说出了一番经典的言论,史学家称之为“隆中对”。大致的意思就让刘备认清楚当今的形势。天下大乱的情况即将结束,曹操父子占据北方,孙权占据江南,而刘备想要有所作为,就得以荆襄之地为根本,取益州,奠定基础。然后兵分两路,由荆襄和益州出兵北伐,扫荡中原,最后再灭吴,兴盛大汉。刘备听完之后是茅塞大开,急忙请求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为其诚心所打动,答应助其一统天下。刘备和诸葛亮两人整日在一起研讨天下大事,搞得刘备的老心腹关羽和张心中不舒服,先主听到他们的怨言,教导他们:“诸葛亮是水,我这条鱼得到了水,是天大的好事,你们以后不许再随便议论!”于是关、张只得乖乖听话。

而《魏略》等史书则是另外一种说法。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时引用了曹魏鱼豢所写的《魏略》,《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着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刘备没有三顾茅庐,是曹操在整讨荆州之前,诸葛亮主动来投效刘先主。刘先主看他年轻,没有重视。而诸葛先生乘机向刘备进言,要刘备向刘表提意见“今荆州非少人也,而着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要刘备乘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刘备听取了他的意见,感觉对自己非常的有利,从而认为诸葛亮有大才,于是开始重用孔明。

《三国志》的注解者裴松之在引用了《魏略》的说法后,也认为认为《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我个人也比较赞成,认为诸葛亮应该是由刘备请来的。大家已经习惯了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故事,这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另外如果少了隆中对这番经典言论总感觉诸葛亮就是不完整的,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是不完整的。再细看一下,陈寿治史的态度极其严谨,不是信史他是不会记载的。陈寿自己是蜀汉的官员,大半生生活在蜀中对蜀汉君臣的事情比较了解,写蜀书时非常的谨慎,所选用的史料基本是真实的。另外《魏略》是曹魏郎中鱼豢撰写的,此书久佚,现今只留有佚文。此书记述魏国与汉末中原群雄相当详细,而对偏方地区的记载较略,甚至与他书的记载不大相同,如有关蜀后主刘禅被人口贩子出卖,孔明见刘备的史事与《三国志》的记载多不相符。而且这些与《三国志》不相符合的记载很容易被证明有是错误的。同时《魏略》的编纂者没有蜀汉、孙吴的一线资料(写书时,三国尚未一统),只是道听途说进行记录,所以有很多的不符之事,而且明显带有贬低、嘲弄的感觉,不可全信。综合来看,我个人使相信陈寿的说法,相信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经典故事。

㈥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成功的原因

1、成功的原因

  • 一方面是刘备很诚心,而且声誉好,并且有能力争夺天下,不是不值得辅助的君主,所以打动了诸葛亮。

  • 另一方面是刘备势力适合诸葛亮,刘备缺少谋主,而且肯放权给诸葛亮,诸葛亮能有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这是在其他势力所没有的。

2、故事简介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卧龙岗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3、典故

三顾茅庐: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㈦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有什么才华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发明家。三国时期被任命为蜀汉的丞相,为蜀汉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诸葛亮很有才华,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刘备在第三次请诸葛亮的时候就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料定天下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政治方面,诸葛亮作为丞相率先垂范廉洁奉公,蜀汉的官员都以诸葛亮为榜样,造就了蜀汉廉洁的官场氛围。在法律方面,诸葛亮刚刚入蜀就和一群谋士依据秦汉旧律制定了蜀国的法典《蜀科》,而且还起草了很多律令稳定了蜀汉的局面。在军事方面,前期帮助刘备打下地盘建立了蜀汉,刘备死后有几次率军北伐曹操。在经济方面,诸葛亮劝课农桑保证了军事物资。

诸葛亮的才华和忠心为后世做出表率。

㈧ 刘备为何再三请诸葛亮出山

第一,诸葛亮这个人是个人才,只不过没有任何帝王听他的进谏,因此导致其没有被重用,况且,刘备自己有清楚的认知,有诸葛亮帮自己,自己的江山会更加稳固,自己在乱世中更能存立于世。

第二,刘备当时身边无可用之人。身边有不少的大将,但是真正布局谋划之人却是没有的,没有真正可以和其他国家军师抗衡的人,因此,为了自己军队将士的生命少牺牲些,所以想请诸葛亮来为其出谋划策。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他们俩的人生目标一样,希望天下少些战乱,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人们可以幸福生活。只有天下统一了,才不会有群雄割据的局面,才不会有流离失所,才不会生灵涂炭,才会有一个太平盛世。

为何三请,因为当时诸葛亮已经不太想出山了,感觉自己人生已走了大多半,没有必要去趟战争的浑水了。自己安居在草亭中,可以安安稳稳的、平平静静的过完之后的生活,但是这个已经准备沉寂的心却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于是做了蜀国的丞相,为刘备出谋划策。

㈨ 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这说明了什么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无论《三国演义》小说还是电视剧都将此段刻画得非常精彩,让人感慨羡慕他们的君臣际遇。

那么,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说明什么?

个人认为主要有两点:

1.急需谋士。

刘备是一个很好的管理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知人善任。但他并不是一个出色的谋士,在那个谋士辈出的年代,他的军事才能并不突出。

在遇到诸葛亮,准确来说是遇到徐庶之前,他的境遇是非常坎坷的,基本没有大胜,并且经常被当作棋子在用。

2.摆姿态

曹操与袁绍那时是谋士如云,很多隐士有出世之心,但一直在观望犹豫。因为若投曹操等已经做大的势力,担心不能受重用,不能一展才能。

这也是刘备的优势与机会,如果投刘备,必然会受重用,刘备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摆足姿态,三顾茅庐。

毕竟不管能不能请到诸葛亮,刘备求贤若渴的名声一定会在谋士圈内传扬开去,到时不愁没有人毛遂自荐。

对刘备来说,这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决策,作为那个时代的英雄之一,刘备当然会有这样的眼光,所以三顾茅庐对他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㈩ 刘备为何三顾茅庐只为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是一个有胸怀的人物,政治上有极强的野心。因为徐庶的一番话,得卧龙凤雏一人皆可得天下。才有了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希望诸葛亮帮助自己恢复汉室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