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巴西洪涝灾害原因及其如何治理
扩展阅读
烧砖的电暖气怎样定时间 2025-05-14 14:55:04
喉咙老是发炎是什么原因 2025-05-14 14:39:40

巴西洪涝灾害原因及其如何治理

发布时间: 2022-05-06 13:57:16

Ⅰ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河流洪涝灾害的形成有几种不同的原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河流和湖泊的蓄水能力下降、堤坝溃决也会导致洪水。洪水的形成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究其主要原因,都是由于短时间的暴雨或者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导致的。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或者加剧了洪灾的发生,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导致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河床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水能力下降等。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在现代防灾体系中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起到了重大作用。提高暴雨预报的精度和准确率,提前防范,可以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防洪则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对洪泛区的土地进行严格管理;建立完善的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等。

Ⅱ 巴西暴雨已致146死,暴雨还引发了哪些灾害

巴西暴雨已导致191人失踪,146人死亡!据悉,巴西暴雨还在继续,在这种情况下,暴雨引发了泥石流以及山体滑坡等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也就是说巴西暴雨的死亡人数还将攀升!

因为洪水来势汹汹,并且暴雨倾盆而下,瞬时降雨量非常大的情况下,想要外出救援何其难也!所以,巴西即便是有心营救困在洪水当中的民众似乎也毫无办法,只能祈祷暴雨结束,不要再对巴西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此轮巴西暴雨据悉也是由于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巴西此轮暴雨天气想要很快过去恐怕很难!因此,巴西还是要立即启动应急举措!尽全力营救被困群众!尽早呼吁一些地势较低的民众迁移到高处!巴西目前还不是暴雨猖獗的季节,很多民众对于此轮强降水没有丝毫的准备,也是此次暴雨造成极大伤亡的主要原因!

巴西暴雨已致146死,对于此事你怎么看?!

Ⅲ 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一些

洪灾多发的原因:乱砍滥伐、过渡放牧、垦荒,破坏植被覆盖,造成水土流失,天气原因,形成洪灾。

预防措施:

1、实行深沟、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涝发生时,雨水及时排出。

2、洪涝发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应组织力量及时抢收,以免洪涝损失。

3、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

4、洪涝灾害过后,必须迅速疏通沟渠,尽快排涝去渍。还要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喷药防虫治病,加强田间管理。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根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特别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及时改种其它适当的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5、旱地怕涝作物要采取联片种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3)巴西洪涝灾害原因及其如何治理扩展阅读:

洪灾统计:

事实上,美国洪泛区的1/6已经城市化,包括2万多个易受洪水影响的社区。日本洪泛区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1965年洪泛区的人口与资产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8%和59%,1980年增至48.2%和72%。

由于洪水灾害发生得较为频繁、突然,而且危及面相对集中,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世界范围内的洪灾损失呈逐步增长的趋势:欧洲的年平均洪灾损失不是很大,但在不断增长,主要是由于对洪泛区的土地利用在不断加剧。

北美洲的洪灾损失增长很快,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南美洲,洪泛区内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导致洪灾损失大幅度增长;印度、巴基斯坦的洪灾损失在20世纪70年代后增长显着。

Ⅳ 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和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1.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夏季而且多暴雨 2.地形主要是平原,地势低平。 3.河流上游破坏植被使水土流失严重,河流下游河床泥沙淤积。 4.河流中游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蓄径流的能力降低。 字数限制

Ⅳ 洪涝灾害的原因,及其具体的应对措施

洪涝灾害一般是由于强降雨导致,分局地洪涝和大范围洪灾(如我国的98洪灾),除城乡积涝、河流决堤等直接性灾害外还有其引发的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的次生的地质灾害.局地洪灾的形成原因一般是由当地局部性的短时强降雨,一般常见为夏季的午后强雷阵雨,雨势大,持续时间不是很长,由于短时间内降雨量太大,城乡排水系统和山林渗水速度跟不上,易引起积水、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范围小,程度较强.大范围的洪灾一般是由于上游持续连阴雨造成水库蓄水达到极限,必须开闸泄洪,导致河流下游水位过高、决堤等情况出现,导致沿岸城乡被淹没、城市排水系统瘫痪等引发的一系列灾害,范围大、程度严重,除了注意因浸水太久可能出现的房屋倒塌等灾害外,还要注意后期的消毒和卫生.根据自己只是整理的,如有不清楚的可以追问.

Ⅵ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1.
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河流水系特征、(支流特点、湖泊的多少)江河的流量季节变化、植被分布。(气候、地形、水系、植被)
2.
治理措施:
⑴加强防灾措施的宣传工作,增强防灾意识;
⑵建立和健全雨量观测和预警预报机制;
⑶采取生态、工程和非工程的综合治理措施。

Ⅶ 巴西阿克雷州多城遭遇严重洪灾,你知道这种灾害是怎么形成的吗

巴西北部阿克雷州十个城市遭遇洪灾,受灾人数约为13万,当地人民流离失所,只能被安置在学校,体育馆等临时设置的庇护所内,由于当地疫情一日益严峻,登革热疫情的爆发,医疗系统又濒临崩溃还有大批难民进入巴西境内,阿克雷州已于16日进入了紧急状态。

希望他们一切都好

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们,生活的是多么幸福,多么滋润啊,但是一想到,阿克雷州的民众,被疫情困扰,又被洪水围困,他们生活确实不容乐观,我们应该要予以援助,最后希望他们能越来越好,早日摆脱困境。

Ⅷ 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1.多植树、多绿化,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不乱砍滥伐,从根源上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
2.加强河道整治、堤防建设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
3.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这些措施可以大大...
4.当发现洪水来临时,如果时间充裕,应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

Ⅸ 巴西东南部城市暴雨引发山体滑坡,这两者有什么关联

在巴西的东北地区的城市,因为一直下暴雨,所以山体被雨水不断的冲刷,导致了山体滑坡,而山体滑坡对于附近居住的居民来说,也是有着非常大的生命危险,之所以会发生山体滑坡,和暴雨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暴雨连续不断的冲刷就会导致山体一点点的被腐蚀,山体是由土组成的,而土遇到水之后,就会变得柔软,甚至如果有大量的水的话就会稀释,慢慢的变成泥水,这样山体在不断的暴雨冲刷下,就会发生滑坡,这是有直接的关系的。

对于城市来说应该及时才去来解救那些在灾难中失去家园的村民,并在即时给他们安置相应的住处,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及时的组织市民到高处区进行避险,在没有发生洪涝灾害之前,就要及时将自己的行李进行打包,然后政府派相应的人员对于市民进行组织,向比较高的地方撤离或者是联系周围的城市看能否进行躲避,在暴雨停息了之后,再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重建家园。

Ⅹ 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有效的预防措施

洪涝灾害的危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雨涝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灾害有密切关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洪水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滥所造成的灾害;雨涝是指因渍水、淹没造成的灾害。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洪水除危害农作物外, 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此时统称为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分布

就全球范围来说,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暴雨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近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的内陆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危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种。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部门的破坏。

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在近几十年中,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这种局面到现代尚无根本的改变。

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一系列其它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现。 我国的雨涝

1951—1990年。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9次,平均受灾面积667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470万公顷,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余万间。1991年全国有25个省、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400万公顷,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799亿元。

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这个地区又被南岭、大别山—秦岭、阴山分割为4个多发区。我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洪涝灾害控制及预防措施2008年05月16日 星期五 09:44洪涝灾害控制及预防措施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可导致生态环境、经济建设、财产损失,甚至传染病流行,严重威协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由于受强降雨影响,部分乡镇遭受洪涝灾害,为了做好受灾乡镇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特提出以下疾病预防控制措施,供受灾乡镇参考。

一、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

1、水源的选择与保护; 应在洪水上游或内涝地区污染较少的水域选择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并划出一定范围,严禁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有条件的地区宜在取水点设码头,以便离岸边一定距离处取水。

2、退水后水源的选择; 无自来水的地区,尽可能利用井水为饮用水水源。水井应有井台、井栏、井盖,井的周围30m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取水应有专用的取水桶。有条件的地区可延伸现有的自来水供水管线。3、对饮用水进行净化消毒;煮沸是十分有效的灭菌方法。在有条件时可采用过滤方法。但在洪涝灾害期间,最主要的饮用水消毒方法是采用消毒剂消毒。 4、加强供水设施消毒; 被洪水淹没过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检查细菌学指标合格后方能启用。经水淹的井必须进行清淤、冲洗与消毒。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投加漂白粉浸泡12~24h后,抽出井水,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一吨水加漂白粉4克,如污染较重加漂白粉8克/吨)消毒,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二、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1、水灾地区需要重点预防以下食物中毒

(1)霉变粮食引起的霉菌毒素食物中毒:常由食用了霉变的大米引起。

(2)细菌性食物中毒:常由动物性食品、已死亡的畜禽肉和没有很好冷藏(如肉、蛋类食品)和存放时间长的熟食(如米饭、蔬菜)引起。

(3)化学性食物中毒:一般由误食有毒物质引起。由于灾区环境的变化和临时居住地的条件所限,农药、亚硝酸盐及其他工业用化学物质易被误食。

(4)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误食猪甲状腺、肾上腺和含毒的鱼类会引起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豆浆、扁豆或发芽薯仔、毒磨菇会引起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2、发生食物中毒的现场处理

(1)病人的救治与报告:病人的急救治疗主要包括催吐、洗胃、灌肠以及对症治疗和特殊解毒药物治疗:食物中毒报告的内容包括发生地点、时间、人数、典型症状和体征、治疗情况、中毒食物和采取的措施。同时应注意采集病人标本以备送检。

(2)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封存现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待调查确认不是中毒食物以后才能食用;通知追回或停止食用其他场所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3)食物及环境的消毒处理工作: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并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固体食品可用煮沸消毒15~30min处理;液体食品可用漂白粉消毒。对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可用20%石灰乳或漂白粉消毒(1份排泄物加2份消毒液混合放置2h),周围环境可采用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消毒。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应将引起中毒的有毒物进行深埋处理。

3、加强灾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特别是水淹过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应做好食品设备、容器、环境的清洁消毒,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开业,并加强对其食品和原料的监督,防止食品污染和使用发霉变质原料。4、开展对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主要宣传不能食用的食品,包括:被水浸泡过的食物;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被水淹过的已腐烂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和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其他已腐败变质的食物和不能辨认是否有毒的蘑菇等。三、加强环境卫生

1、对灾民住所的卫生要求;首先要选择安全和地势较高的地点,搭建帐篷、窝棚、简易住房等临时住所,做到先安置、后完善。其次注意居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和乱倒垃圾污水,不要在棚子内饲养畜禽。2、厕所卫生和粪便处理措施(1)在灾民聚集点选择合适地点、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应急临时厕所,要求做到粪池 不渗漏(或用陶缸、塑料桶等作为粪池)。(2)尽量利用现有的储粪设施储存粪便,如无储粪设施,可将粪便与泥土混合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以防雨水浸泡、冲刷。在应急情况下,于适宜的稍高地点挖一圆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为土地的衬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cm,用土压住,粪便倒入池内储存,加盖密封,发酵处理。也可采用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粪便,装满后加盖,送至指定地点暂存,待水灾过后运出处理。有条件时用机动粪车及时运走。 (3)集中治疗的传染病病人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收集,然后消毒处理。散居病人的粪便处理:粪便与漂白粉的比为5:1,充分搅合后,集中掩埋;粪便内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搅拌后再集中掩埋。禁止将病人粪便倒入溪水中,以防止疾病传播。3、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方法(1)根据灾民聚集点的实际情况,合理布设垃圾收集站点,可用砖砌垃圾池、金属垃圾桶(箱)或塑料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有专人负责清扫、运输,做到日产日清。(2)及时将垃圾运出,选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堆肥处理,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同时用药物消毒杀虫,控制苍蝇滋生。(3)对一些传染性垃圾可采用焚烧法处理。4、人畜尸体的处理 对正常死亡者尸体应尽快运出进行火化处理。对甲乙类传染病死亡者,应做好卫生消毒,以最快速度运出火化。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尸体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处理后进行深埋。5、洪水退后的环境清理工作;水退过后,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广泛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水淹地区的村庄和住户必须进行彻底的室内外环境清理,做到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就搞到哪里,消、杀、灭工作就跟到哪里。(1)组织清理室外环境:整修道路,排除积水,填平坑洼,清除垃圾杂物,铲除杂草,蔬通沟渠,掏除水井内污泥,修复厕所和其他卫生基础设施,掩埋禽畜尸体,进行环境消毒,消除疫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灾区的环境卫生面貌在短期内恢复到灾前水平。(2)凡是水淹地区的住户,水退后首先由专人对原住房的质量进行安全性检查,确认其牢固性,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整修家庭厕所,修缮禽畜棚圈,全面清扫室内和院落清除垃圾污物。必要时将房间地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对室内和临时居住点带回的日常生活用品可进行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曝晒。待室内通风干燥、空气清新后方可搬入居住。6、消毒 由于洪水导致多种微生物混合污染,其中又以肠道致病微生物为主,因此要特别重视食物、饮用水、居住环境的消毒。在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方面,要求简便易行,价格便宜,供应充足。首先应有专人负责保护水源和饮用水消毒;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对受淹的房屋公共场所要分类作好卫生消毒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做好消毒剂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公发工作,做好消毒常识宣传,组织群众实施消毒措施并具体指导其正确使用。四、传染病控制1、强化灾区预防性的干预措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垃圾、污物,掩埋动物尸体,进行粪便和家畜管理,改善居住环境。积极保护水源,开展打井或饮用水消毒,使灾民清洁饮用水。2、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在某些传染病疫区应有重点地控制传染源,开展自然疫源地的灭鼠活动,在灾民密集的居住地清除蚊蝇滋生地,有效地控制和消灭病媒害虫。强化食品卫生管理,防止“病从口入”,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3、加强疫情监测,建立疫情报告网络; 在洪涝灾害这一非常时期,要特别重视疫情报告及疫情监测,保持疫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这是做好救灾防病工作的前提。发生传染病疫情,要按“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积极处理疫情。在重点灾区或传染病多发地区设立疫情监测点、严密监视疫情动态。灾区一旦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或不明原因疾病暴发,要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规与规章的要求,及时反馈信息,及时通报和报警。发生疾病特别是不明原因疾病暴发,责任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以便采取预防决策。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工作,防止疫情的交叉传播。4、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发挥计划免疫效力; 水灾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程序,灾民移动分散,人群免疫水平难以控制。有必要对某些疾病进行疫苗的应急接种和服药预防,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免疫和预防服药等,以控制灾区的传染病暴发流行。5、加强特殊人群的健康保护,维护灾民身体健康;儿童、老、弱、病、残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身体抵抗力差,由于灾害期间过度疲劳和紧张,环境恶劣、营养不良、生活不安定、日晒雨淋和虫咬,日夜不能安息,处于机体内外病因交加之中极易患病。因此对这类特殊人群应采取加强预防性保健,控制疾病的流行。6、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临时住地的卫生条件,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同样还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养成灾民良好卫生习惯,提倡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五、媒介生物控制1、防蚊的主要措施(1)环境治理;(2)防蚊驱蚊:有条件的灾区,在住处装上纱门、纱窗,或使用经药物浸泡过的蚊帐;睡觉前点燃蚊香(或电热蚊香);亦可用市售驱蚊剂涂在身体暴露部位。(3)室内(帐篷内)、外药物喷洒:如敌敌畏、奋斗钠、三氯杀虫酯等。2、防蝇措施(1)清理环境,减少滋生场所。(2)室内(帐篷内)、外药物喷洒,也可使用粘蝇纸、诱蝇笼或苍蝇拍人工捕蝇。3、灭鼠措施;洪水期间的临时聚居地属于特殊环境,开展灭鼠时应注意: (1)多用器械灭鼠,如鼠笼鼠夹等,但不能使用电子猫,更不能拉电网捕鼠。此时鼠洞较浅,取水方便,还可用水或泥浆灌洞。(2)慎用毒饵:当鼠密度很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严重威胁时,则应在严密组织、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开展毒饵灭鼠。(3)确保人畜安全:不能用熟食配制毒饵,毒饵必须有警告色。投饵工作由受过培训的灭鼠员承担,投饵点应有醒目标记,投饵后及时搜寻死鼠,管好禽畜,保藏好食品,照看好小孩。投饵结束应收集剩饵,焚烧或在适当地点深埋。卫生部门要做好中毒急救的准备。为避免鼠死后,离开鼠体的虫类叮咬,最好在灭鼠同时,在居住区喷洒杀虫剂。六、健康教育;洪水灾区健康教育是促进救灾防病措施落实的重要保证。健康教育必须与受灾这种非常时期、非常环境和非常对象相适应。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和教育对象的心理、文化、素质等相适应,而且应根据灾情、气象、疾病、卫生服务等因素的变化和灾民对健康教育需求层次的变化进行精心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