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直奉战争导致直系输的原因有哪些
扩展阅读
钉钉请假原因如何写 2025-09-18 23:52:38
鲜花的颜色怎样描写 2025-09-18 23:16:45

直奉战争导致直系输的原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5-09 12:41:48

A. 为什么直奉战争中失败方是中央政权执掌者呢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其实是直奉双方联合控制北洋政权,不是奉系独掌。而直皖大战和第二次直奉大战倒是掌握了中央大权的一方失败,这主要是因为谁掌权谁就是众矢之的,会遭到各方势力的围攻,自然容易失败。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特别是袁世凯死后,原本实力最强的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各路大帅征战不休。这小军阀之间的战斗,主要是为了争夺地盘。大军阀除了地盘之外,还会争夺北洋政权的控制权。

因此一般来说控制北洋政权的,是各军阀中实力最强的那一个。

B. 从舆论角度分析,张作霖为何输掉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呢

直皖战争结束后,由于利益冲突,直系、奉系很快便由合作转向对立,经历了近两年时间的明争暗斗之后,于1922年4月28日正式兵戎相见。然而这场双方投入总兵力超过20万人的战争,真正的战斗历程仅仅持续了一个周,就以奉系的全线溃败而结束。那么,战前喊出“投鞭断长江之流,走马观洛阳之花”的奉系军阀,为何会这么快就落败了呢?今天就从舆论角度来分析一下

▲梁士诒照片

吴佩孚死死抓住这点不放,开始在报纸上疯狂的攻击梁士诒,指责“梁士诒不问利害,不顾舆情,不经外部,迳自面复,竟允日使要求借日款赎路”。面对梁士诒的辩驳,吴佩孚亦表示“既曰收回自办,何以必须用日人为车务长会计长?既曰政府无成见,何以秘允日使要求?且何以不经外部而由梁氏面允?各国银行团既有不能单独借款之表示,何以独借日款?”

最终,吴佩孚依靠犀利的文笔,成功煽起民众的情绪。为此,上海工人举行了大规模的反梁内阁卖国的示威游行,北京也有外交联合会等40 余个团体联合通电宣布了梁士诒10 大罪状。除此之外,全国各地也规模不等的学生游行活动。面对涛涛民情,梁士诒被迫向总统徐世昌提交辞呈,虽然没有得到批准,但也准许其休假离开岗位。

C. 请简要分析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失败的原因

直奉之战,奉系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一)张作霖看不起吴佩孚。张作霖虽然比吴佩孚小四岁,可是在北洋系统上,却比吴的地位高多了,张在袁世凯时代就崭露头角,获袁的拢络垂青,地位仅次于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与曹锟可以分庭抗礼,吴佩孚一直是曹锟下面一员战将,直到衡阳撤兵时才被国人所知。
(二)奉张采取联曹制吴的策略,然而直系究竟是直系,正如曹锟所说,亲戚虽亲不如部下亲,曹锟如不跟着吴佩孚走,自己就失去了凭借。张作霖既已取到东北和西北,又要把持长江一带地盘,还要控制北京政府财政,这是使曹除了一面倒向吴佩孚外,无他路可以选择。
(三)奉张在和战之间摇摆不定,又希望广东方面北伐,皖系呼应,自己坐享其成。洛吴则视这一战为生死存亡之争,竭其全力以赴。奉军主力集中东线,而将不可靠的第十六师置于西线前方,蹈了直皖战时,段祺瑞利用非嫡系军队打头阵,结果也招致阵前起义的覆辙,致使全线受到牵动。
(四)吴佩孚背城一战,只能胜不能败,张作霖败了可以退回关外,所以缺乏必胜的决心。

D. 从士兵素质角度分析,张作霖为何会输掉第一次直奉战争呢

奉系张作霖和直系曹锟联手击败段祺瑞,推翻了皖系军阀控制的北洋政府以后,联手控制了北洋政权。不过张曹两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因此很快就因为北洋政府的组成和利益分配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兵戎相见,爆发了第一次直奉大战。

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奉系在兵力、装备方面都有优势,而且还得到了日本的暗中支持,可以说优势不小。然而战争爆发以后,奉系却在短时间内遭到惨败。这里面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奉系部队的战斗力太差。

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开打之前,奉系将领曾喊出了“投鞭断长江之流,走马观洛阳之花”的口号,其必胜之心可见一斑。当然,这也并非是奉系盲目自信,而是从纸面上看,他们确实占据了很大优势。

E. 为什么直军在和奉军大战的时候只点到即止没斩草除根呢

1920年7月,段祺瑞率领的皖系军队同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队爆发大战。由于皖系内部问题不断,再加上段祺瑞战局布置失当,皖系军队在5天之内便遭到全面溃败。

当然了,直系的胜利,也有奉系张作霖的一份功劳。早在当年4月,张作霖就和直系军队秘密结成了反段同盟,而段祺瑞却一直认为张作霖保持中立。这就使得皖军遭到了直、奉两系的联合进攻。经此一役,直、奉两系共同掌握了北京政权。

(曹锟旧照)

三、北洋军阀之间的默契。

军阀混战时期,北洋军阀之间一直都有一条潜规则,那就是绝对不会赶尽杀绝。哪怕是战败一方遭到对手全歼,但只要败者通电下野,那么他就可以安稳地去天津租界,过上富足闲适的寓公生活。这条怪异的“君子协定”,基本上对任何人都有效。像黎元洪、段祺瑞也都曾享受过天津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曹锟、吴佩孚其实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对张作霖赶尽杀绝。

这其中的原因,恐怕还是和北洋军阀大都曾同殿称臣,惺惺相惜有关。在那个时代,大家的目的都是要抢地盘,发展势力。对于失败者,众人都乐于给出一条生路。毕竟谁也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会成为失败者。给敌人留一条路,也就是给自己留了一条路。张作霖在后来占领北京后,也是留了曹锟一命。

事实上,北洋时期的军阀在很多事情上的立场都是高度相同。尽管他们曾经互相攻伐,搞得民不聊生。但在民族危难来临的时候,众人都展现出了民族气节。比如,张作霖拒绝日本人而被炸死,吴佩孚坚持不合作而被害死。种种事迹,也展现了军阀们的骨气。

F. 1942第2次直奉战争因( )倒戈

http://ke..com/view/116616.htm

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因不满吴佩孚排除异已,开战后在古北口屯兵不前,并与直系将领胡景翼、孙岳密谋倒戈。

G. “直奉战争”原因以及影响是什么

原因:首先是张作霖他本身也看不起吴佩孚。其次,奉张在和战之间摇摆不定没有一个准确的主意,而吴作孚背水一战,只能胜不能败。

H. 直奉战争原因以及影响

1、直奉战争的原因:

1920年直皖战争后,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直系取代皖系,反映英、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扩张和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受挫;日本不甘心失败,扶植奉系,并促使奉、皖两系重新联合,对抗直系。在内阁问题、对待华盛顿会议提出的山东问题等,双方矛盾剧烈,导致关系破裂。

2、直奉战争的影响:

第一次直系获胜,奉系败退出关。第二次奉系获胜,直系惨败,从此直系势力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奉系军阀手中,北洋政府开始了张作霖时代。

经过两次大战,使中国最强大的吴佩孚的直系军阀分崩离析土崩瓦解;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实力也受到削弱。这为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创造了条件,为中华民国统一中国减小了阻力。

(8)直奉战争导致直系输的原因有哪些扩展阅读

直奉战争前吴佩孚在洛阳大举练兵:建立“幼年兵团”与航空队

1920年的直皖战争,以直系军阀的速胜而告终。吴佩孚为此飘飘然,自以为成为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从而在战后提出了许多政治主张。

然而,以直皖战争为借口大举入关的奉系张作霖却不把吴佩孚放在眼里,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等从自身权势考虑,对吴佩孚进行排斥,就连新任直系军阀头领、吴的老上司曹锟,也对吴的“武力统一”加以否认,吴佩孚见状,便决定驻节洛阳,专事练兵,“未雨绸缪,预为准备”。

吴佩孚首先成立了治军机关———教育处,责成李成霖拟定了教育计划。他从其第三师步兵第十二标(团)训练入手,以一班12人为单位,全师步、骑、炮、辎重、电信、铁道、舰空诸队最满定员为1.2万人。再将幼年兵团1000人扩充为一旅6000人,合计为1.8万人。在训练中,该团的一切设备、给养十分完备,采取封闭式训练,不许外人参观。

在小范围军事训练成功的基础上,吴佩孚即开始对直系师旅部队的轮训。每师出一营,每旅出一连,集合洛阳,由吴亲自督训,练成回原部队。在训练中,吴佩孚更是严格监督,经常在校场两三个小时一动不动地观操。

吴佩孚还组织所谓有1500人的“幼年兵团”参加训练。幼年兵团学员为全国各省招收的10岁至15岁的青少年学生。

吴佩孚还重视现代军事技术的培养应用。他着手建立航空队,以李玉珂为航空队队长,计划“实行三三制;司令部辖三个航空大队(驱逐、轰炸、侦察),添购飞机一百架。

从1920年至1924年,吴佩孚在洛阳编练的军队计有5个正规师、两个非正规师,号称练兵10万。通过洛阳练兵,吴佩孚掌握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为此后抢占地盘,将陕西、两湖、河南等省纳入直系控制之下,打赢第一次直奉战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I. 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惨败,为啥直军没有斩草除根

民国时候,是军阀混战的时期。在1920年7月中,段祺瑞率领的皖系军队与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队爆发了战争。由于皖系军阀内部的矛盾重重,再加上段祺瑞的战略布局不合理,在短短五天就被打得溃败千里。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吴佩孚放虎归山,也是北洋军阀达成的默契。在军阀混战时代,北洋军阀达成一条潜规则,那就是不会赶尽杀绝,留人一条出路。就是这一条怪异的君子协定,使曹锟与吴佩孚一开始就没想把张作霖弄得没活路。

J. 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为什么失败

冯玉祥倒戈加上皖系阻止援军
看一下历史,当时在山海关大战中,奉军突破乏力,已经陷入僵局,随着吴佩孚和最精锐的第三师的到来,战争天平开始倾向直系

但冯玉祥倒戈,占领北京
这时,吴佩孚的打算是以15师,23师等部队继续与奉军对峙,亲率第三师主力回援
同时各地直系部队入京勤王,灭了冯玉祥这个二五仔
当时各地督军,甚至四川的刘湘,杨森等人都立即响应
但关键时刻,皖系的山东督军切断铁路,导致援兵无法北上
吴佩孚的三师在天津和冯玉祥陷入僵持
北京消息传到山海关前线,直军兵无斗志,纷纷投降
吴佩孚黯然下野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