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西藏致贫原因有哪些
扩展阅读
怎样用ps切图 2025-07-20 16:40:50

西藏致贫原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5-10 15:53:37

❶ 西藏五年时间贫困人口越来越少了吗

西藏自治区扶贫办数据显示,过去五年,西藏贫困人口数量由86万下降到33万,贫困人口减少了5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2.33%下降到12.4%。

据介绍,下一步,西藏的脱贫攻坚将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性和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从注重完成脱贫目标向更加注重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转变。

❷ 西藏如何脱贫攻坚

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由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居住过于分散等原因,致使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部分农牧民较为贫困。

但是,勤劳勇敢的阿里各族干部群众没有退缩,紧紧抓住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向民生集中、向基层倾斜,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产业融资、边境小康村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19年,在国家现行标准下,实现全地区脱贫6779户、21419人,易地扶贫搬迁2225户、8175人,边境小康村建设5795户、21353人。

❸ 贫困户致贫原因有哪些

1.历史原因。中外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大多赞成这样的观点,即发达国家的贫困往往是现实原因导致的贫困,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却通常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导致新中国贫穷的主要原因,那么,现阶段的贫困显然有着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影响,包括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和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户籍制度等等,造成了大多数农村居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而不能自拔,城镇居民亦因长期以来只领取低工资而处于低水平生活状态。这些历史因素及其造成的贫穷后果均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得了的,尤其是观念、技能等方面的落后更是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如据有关资料,1998年在湖北农村贫困家庭中,有84.1%的劳动力仍以传统农业即种植业为谋生手段,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12.5%。(注:张在全、娄策贵:《湖北跨世纪扶贫战略研究》,载《统计与决策》,1999(6),11页。)再如以往水利建设中对移民生活的考虑就较少,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中国目前有300—600万库区移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注:世界银行:《中国:90年代的扶贫战略》,中文版,44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虽然有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过去数十年中城乡贫困的积累却促使了贫困问题更加突出,部分贫困人口仍然生活在历史的贫困之中。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政府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历史贫困作为导致中国现实贫困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经历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后,其重要性正在减退,再过10—20年,历史贫困是应当从中国贫困问题致因中予以剔除的因素。
2.自然原因。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揭示过好地与差地的收益和地租的差异。对城乡居民而言,自然环境及相应条件的好坏,亦是制约其收入与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名单,可以发现几乎都是山区、 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其中有307个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大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0%,如湘西、鄂西就是位居中国中部的湘、鄂两省的贫困地区;迄今仍未脱掉贫困县帽子的几乎均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其中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地区尤其如此,这使得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0%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却要占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注:唐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34、5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就贫困强度指数而言,1994年的宁夏为2.77%,河南为0.66%,广东为0.03%,(注:段庆林:《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基本特征》,载《统计与决策》1999(6),22页。)宁夏是广东的92.33倍, 这种差距因为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愈快还在日益拉大。洪涝、地震、台风、火灾、病虫害等各种天灾是导致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全国每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人数为2亿多人,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即使按1%的灾民生活困难计,每年也有200多万人因天灾陷入贫困。因此,自然条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天灾更是无法避免,它们使贫者愈贫、脱贫者返贫,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口陷入贫困境地,从而是中国贫困问题的长期致贫原因。
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向来呈递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因国家施行的是重点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政策,使得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迅速扩大,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这是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高、程度深、数量大的重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贫困人口为1176万人。其中,东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188.16万人,占16%;中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658.56万人,占56%,西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329.28万人,占28%;东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2012.98元,其中最高是广东省为3291.46元,最低的是海南省为1429元;中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1545.93元,其中最高者安徽省1911.82元,最低者为内蒙古1259.46元;西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1714.85元,最高者为云南省2017.99元,最低者为宁夏1175.82元;由此可窥贫困人口的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密切相关。(注:尹世洪:《当前中国城市贫困问题》,34~36、196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因此,国家还应当将地区经济政策作适度调整,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就被看成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4.家庭与个人原因。一方面,从家庭结构来看,单亲家庭,有残疾人、重疾患者、无养老金保障的老年人的家庭,往往经济负担较重,容易陷入贫困(在发达国家,单亲家庭往往成为政府救济或援助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从个人因素来看,孤寡老人和孤儿,残疾人,重症患者,受教育程度低者,或因无依无靠或因无工作收入或因收入极低,通常是贫困人口的基本成员。据统计,需要帮助的残疾人群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全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注:郑功成、张奇林、许飞琼:《中华慈善事业》,13页,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民政部门1997年传统的社会救济对象(包括社会困难户,无劳动能力、无固定收入、无直系供养亲属的人员和60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等)为5856万人。(注: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8》,193、179页,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编辑部,1998。)在乡村,仅五保户在1997年就达300万人,其中,得到集体供给的有200.3万人。(注: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8》,193、179页,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编辑部,1998。)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1995年家庭户主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贫困家庭占全部贫困家庭的80.3%,与1990年相比,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贫困比重增长了14.1和11.3个百分点,从而表明了个人文化程度的差异对生活水平的影响。(注: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载《城市管理》,1997(2)。)家庭结构的差异与个人情况的差异是任何时候都无法统一的,从而亦意味并因上述情况而导致的贫困现象不可避免,而政府在实施缓贫与济贫政策时,不仅需要考虑以家庭为单位,而且亦应当考虑个人因素。
5.失业原因。劳动者在就业竞争中失败而被迫失业,意味着丧失了收入来源,失业者及其家庭可能因此而陷入生活困境。近几年来,随着国有经济的调整,中国正处于失业、下岗高峰时期。以武汉市为例,由于职工失业、下岗原因而产生的贫困人口已经成为该市贫困人口中的主体部分,在该市1998年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口中,失业及下岗职工家庭成员占领取者总数的63%,其中7 个城区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下岗职工人数为13653人次(国有企业6007人次、集体企业为7646人次),占14.6%。(注:武汉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569号提案的回复》,2页,1999年7月7日。)可见,政府对城镇贫困群体的救助重点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即由传统的救济对象转移到失业、下岗职工家庭。值得指出的是,导致就业失败的原因并非只是失败者自身素质低,也有的是人际关系不良,有的是整个经济不景气导致裁员,有的则是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有的是因企业经营的失败(如破产、被兼并)等。因此,国家的反贫困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城镇贫困人口群体的这种变化,将就业政策的调整纳入反贫困对策中,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机会将成为城镇最好的反贫措施。
6.收入分配原因。收入分配对贫困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业分配不公与分配要素发生变化两个方面。行业分配不公既体现在工资收入上,也体现在工资外收入上,金融保险等行业不仅工资收入高,工资外收入也高;涉外单位与部分股份制企业则可以为员工提供高工资待遇;而农、林、牧、渔、水利行业等则收入较低,导致部分职工及其家庭成员沦为低收入阶层,生活陷入贫困境地。二是财产所有权或资本、技术等作为新的要素进入分配领域,必然进一步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虽然资本与技术作为进入分配领域是时代要求和竞争、发展的需要,但一定时期内创造的财富总是一定的,拥有资本与技术者由此而出现收入急剧扩张效应,而只能凭劳动赚取收入者所分享的份额自然减少,贫富差距的扩大化将直接影响着未来中国贫困问题的基本走势,这是应当引起政府重视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调控的。
导致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还有许多,如企业因效益不良而发不出工资或拖欠工资,一些亏损、倒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得不到保障(如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联合统计公报,1997年年底全国共拖欠养老金30亿元(注:《中国劳动保障报》,1999—06—17。),家庭或个人投资失败而陷入困境,因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如赌博、吸毒等沦为贫困,等等。

❹ 西藏五年时间贫困人口减少几万人

西藏自治区扶贫办数据显示,过去五年,西藏贫困人口数量由86万下降到33万,贫困人口减少了5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2.33%下降到12.4%据西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陆华东介绍,西藏高寒缺氧,自然灾害多发,贫困人口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返贫压力大。

据了解到,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西藏贫困基本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的阶段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脱贫攻坚也从面上帮扶为主阶段转入了深度贫困地区攻坚阶段。西藏已经吹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2017年召开的西藏自治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动员大会提出,要把资金和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村、特困群体倾斜。据介绍,下一步,西藏的脱贫攻坚将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性和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从注重完成脱贫目标向更加注重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转变。

❺ 请问已脱贫的一班贫困户,怎么填写致贫原因

(一)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和社会保险,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我县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34%,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二)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三)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

我县占三分之一的农户地处山区,其中有12.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场镇,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对生活在很差的自然环境中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四)缺资金,缺项目

缺资金、缺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一般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48.5%,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2.92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六)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超过贫困线就不远,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七)供养子女读书

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贫困人口的5.9%,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如何写致贫原因

致贫原因:导致贫穷的原因

常见的致贫原因有: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因劳动力弱/少致贫等。

主要致贫原因怎么写

简单一点,穷不思变

现在的中国,到处都是机会,懒惰是最大的至穷的因素

没有文化

文化不是贫穷的主因。主要是懒惰,没长性,没文化有钱的人多的是了

八项致贫原因有哪些?

因病返贫,因残制贫,子女上学,自然灾害,文化低下,资源匮乏,缺少项目,缺少资金。

贫困户致贫原因:

1、因病;2、因残;3、因学;4、因灾;5、缺土地;6、缺水;7、缺技术;8、缺劳力;9、缺资金;10、交通条件落后;11、因婚;12、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注意:选择贫困户致贫原因,一定要精准、切合贫困户实际情况,例如:因病,要具体写出什么病。如果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应选择最主要的一项。结合当地情况,缺水和交通条件落后一般不作为致贫原因。

如何写致贫原因?

写贫困户致贫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建议:

1、家庭人口较多,土地面积较少,老龄人口和小孩为主,青壮年 劳动力缺乏。

2、家庭人口较少,无青壮年劳动力,生产生活困难。

3、小孩较多,学生较多,家庭日常开销支出巨大。

4、 知识文化水平低,全家多为文盲半文盲,发展观念和意识不足。

5、长期有重病患者在家,大量医疗花费致贫。

6、无专业技能,不具备劳务输出的条件。

7、土地抗自然灾害能力差,防汛抗旱能力薄弱,农业收成不稳定。

8、自然环境限制,产业结构单衣,经济收入严重依赖农业。

9、房屋破旧,无力维修。

10、缺发展启动资金,无长期可靠的发展项目。

农村致贫原因

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了经济现状,尤其是中国广大农村的贫困

2.长期以来国家对工业发展的倾斜政策,间接导致农业发展的落后

3.各项关于农村的制度,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或没有全面贯彻落实

4.农民思想认识、知识水平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

扶贫手册中主要致贫原因怎么写

贫困手册中每年致贫原因是否根据家庭际情况重新变更

家庭一般怎么写致贫原因

在中国一般是因病致贫或者教育程度太低导致贫困的可能比较大

还有就是天灾人祸或者懒惰

❻ 八项致贫原因有哪些

因病返贫,因残制贫,子女上学,自然灾害,文化低下,资源匮乏,缺少项目,缺少资金。

❼ 中国五大致贫原因

致贫原因

1、因病;
2、因残;
3、因学;
4、因灾;
5、缺土地;

❽ 中国贫困地区集中在哪贫困到什么程度

中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部地区、西部山区及西南、东北地区。包括甘肃地区,云南,贵州的局部山区。

其特征有: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8)西藏致贫原因有哪些扩展阅读

全国共有585个国家贫困县(包括县级行政单位区、旗、县级市)。国家为扶持贫困地区,设立国家级贫困县标准,资格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审批工作共进行过三次。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不同评定标准,称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国家级贫困县分布于全中国17个省级行政区内,其中以西藏自治区为最多,其后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陕西省、湖北省、河南省、河北省、甘肃省、山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贫困地区面临五大突出问题。

一是道路交通。经过多年发展,全国交通主网干线已经基本健全,但是贫困地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村组内道路还欠账很多。

二是生产用电。现在生活用电基本解决了,但是西部贫困地区还有20%的行政村缺少加工生产所需的三相电,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

三是农村住房。目前国家对农村危房改造有补贴,但是农民自己还是要出大头,越穷的人越享受不到补贴、越盖不起房子,住房不安全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四是教育问题。山里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去上学,有的父母不得不搬到学校附近陪读。还有的贫困家庭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出现因学致贫现象。

五是医疗卫生。贫困地区缺乏医疗资源,小病扛、大病拖,最后全劳动力弄成半劳动力、半劳动力弄成没劳动力。一人得大病,全家跟着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