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太阳的原因有哪些
扩展阅读
高粱种植怎样管理 2025-08-02 15:53:11
一个种植牙多少钱 2025-08-02 15:52:31

太阳的原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5-18 16:04:22

① 太阳是怎么形成的

太阳是一颗恒星,而恒星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氢气、引力和时间。其中引力最为关键,用难以想象的力量把各种物质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庞大的旋涡状星云。

↑宇宙早期形成的大质量恒星

太阳在宇宙中质量不算大,但形成过程也是这样的。大约在50亿年前,太阳诞生于一个叫做“原始太阳星云”的星际尘云中。

——以上内容参考米莱童书《生命简史》

② 造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太阳____的变化.

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 太阳之所以成为太阳系的中心,主要原因是

太阳有巨大的体积和质量
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八大行星以及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它们沿着自己的轨道万古不息地绕太阳运转着,同时,太阳又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他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④ 影响太阳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在1月23日时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如果所在地为北回归线或者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的话,那么当天的太阳直射角就是全年中的最大值,如果地区为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的话,那么当天的太阳直射角就是全年中的最小值,在6月22日相反。

⑤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1.纬度位置
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 [4]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两个焦点中的一个焦点上。因此,日地距离时刻在变化。每年1月2日至5日经过近日点,7月3日至4日经过远日点。地球上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弱与日地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它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太阳高度角大,则太阳辐射强。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如赤道地区被赤道低压带控制,多对流雨,而副热带地区被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要弱于副热带地区。
3.海拔高低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4.日照长短
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如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是因为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 [4] 白昼长度指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长度。赤道上四季白昼长度均为12小时,赤道以外昼长四季有变化,23.5°纬度的春、秋分日昼长12小时,夏至和冬至日昼长分别为14小时51分和9小时09分,到纬度66°33′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时间正好相反。
(5)太阳的原因有哪些扩展阅读: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太阳辐射能。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虽然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也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太阳辐射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参考资料:搜狗网络-太阳辐射

⑥ 日落太阳变大的原因

一:光折射原理:
大气层空气密度不一致造成的折射现象.早晚光线经过的空气长度更长且云层较厚(水汽多),光的多层折射会导致视觉上太阳更大.

二:视觉上的错觉
如果我们用一架调好的照相机各拍一张早晨和中午的太阳,比较一下便会发现它们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并不一样呢
原来我们的眼睛在观察物体时,感觉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实际大小,另外还受距离远近,背景衬托以及物体本身亮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我们会产生错觉.
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由于地平线离我们很远,远处背景中的树木,房屋小得使人看不清楚,太阳在这个背景下升起在地平线上,看起来就显得很大;而中午太阳高挂在广阔的天空,和大地上近处高大的树木和房屋比较,就显得很小.
。有大小相同的两个球,一个深黑色,一个浅白色但我们感觉却是白的更大些,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错觉呢 原来我们眼球中的晶状体虽然相当于一只凸透镜,它的成像也满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但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轮廓,却比不上调好的照相机在底片上所得到的像那样清晰.在视网膜上像的周围总有一圈光环绕着,这就使得物体的像的轮廓扩大了,感觉到比实物要大些.物体像的边缘上的那道光圈好像是从物体中渗透出来的,这种现象叫光渗现象.物体和背景的亮暗对比度越大,光渗现象就越显着.
早晨,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这时大地还处在比较昏暗的状态,明亮的太阳在暗淡的背景中就会显得特别大些,而中午高悬在天空中的太阳和周围明亮的天空相比亮度相差较小,光渗现象不显着,看起来就觉得小了.
早晨所见太阳之所以比中午显得大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早晨太阳位置低,我们观察时眼睛是平视的,眼球中的晶状体保持正常的状态,凸起程度较小,焦距较大,太阳透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也较大.而中午我们观察太阳需要抬头仰视,又由于受头颈弯曲程度的限制,太阳光不能直射进入人眼,我们看太阳是斜视的,为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晶状体便会不由自主地凸起来,使其焦距变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会变小些,所以仰视时会觉得太阳小些.
如果我们中午躺在地上戴着太阳镜看太阳,会觉得比站着时稍大些.
由此可看出,我们之所以感觉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并不是由于太阳离我们距离的远近造成的(这个距离的影响实在太小了),其中主要原因是由我们的错觉造成的

⑦ 太阳___的变化是引起四季变化的主要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这题目似乎有点... ...
引起四季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地球的公转(详见高三地理[文科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⑧ 方太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所看到的太阳总是圆的,但有人确实见到过方形的太阳。1933年9月13日日落时,学者查贝尔在美国西海岸拍下了有棱有角的方太阳照片。当时太阳并没有被云彩遮住,为什么会变成方形的呢?一种说法认为,方形太阳是由变幻莫测的大气造成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靠近地面和海面的空气层温度很低,而上层空气的温度高,从而使得下层空气密集,上层的空气比较稀薄。

大气层有厚度,阳光透过大气层产生折射,日出和日落时太阳接近地平线表面,位置比平常低,是由于角度的关系,而地平线上时常有遮挡物,比如树、房屋、建筑,在海平面上没有这些,所以就看得清楚了。日落期间,当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两个空气层时,由于光的折射,它不再走直线,而是弯向地面一侧。太阳上部和下部的光线都被折射得十分厉害,几乎成了平行于地平线的直线,这样便形成了奇妙的方太阳。

目前,方太阳的成因尚无定论。有的专家认为是空气折射造成的,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的落日时;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海市蜃楼的虚幻景象。究竟哪种说法对?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研究。

方太阳

⑨ 影响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会影响太阳高度日变化。

自转影响:地球自转,使地球总有一半表面处于太阳光线的照射之下,为白昼;另一半表面为黑夜。地球自转时,太阳总是表现为东升西落,太阳高度也是从东方地平线处逐渐增大,到当地正午时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到西方地平线处减小至零。

公转影响: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并不垂直,而是呈66°34′的角度,使地球自转赤道面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有一个23°26′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使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不同,在南北纬度23°26″之间来回摆动。从而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的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在北半球,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而在南半球,情形正好相反。

⑩ 太阳出现日冕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阶段A,在太阳强大的重力场和大气压力下,粒子体很稳定,但同样粒子体,其总能量却比游离在无任何星体空间中粒子体大。阶段B,粒子体开始变的不稳定。阶段C,重力场有效影响范围之外,不稳定的粒子体将会溢出多余的能量以适应新的环境。而溢出的能量是各种电磁波,还有一些其它的带电粒子。粒子体的总能量变小,速度和活跃度变大。这也就形成了温度高达100万度的太阳日冕。 粒子的这种非衰变而产生的质量变化,可能在一些高密度质量的星体或者早期宇宙中普遍存在。而这个过程,可以用海底的气泡形容。几千米深的海底,冒出一个气泡。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海底的水压很高,气泡很小。但随着气泡往升的距离越靠近水面,海水的压力就越小,气泡就开始膨胀或者溢出几个新的泡泡,以达到稳定的状态(见气泡示意图)。从太阳溢出的高能粒子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