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性月经经血崩漏的原因有哪些
经血非时暴下不止称崩中或经崩,经血淋漓不尽称漏下或经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故统称崩漏。多发生于青春期和更年期。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最常见的月经病之一,系由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由于诊查无器质性病变,认为是功能性失调,故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其临床出血情况符合崩漏者,应依崩漏症诊治。
原因崩漏常见病因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可突然发作,亦可由月经失调发展而来。
崩漏的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月经不按周期妄行,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断。出血情况有骤然大下继而淋漓的,也有淋漓连月不休的,或停经数月又暴下或淋漓的。其血色或鲜明,或黯淡,血质或稠粘,或清稀,或有血块,或有臭气。原因不同,症型不同。
①肾虚型:肾阳虚症:症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
肾阴虚症:症见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或无苔。
②脾虚:症见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舌质淡,苔薄白。
③血热型:虚热症:症见经血非时突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或小便黄少,或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
实热症:症见经血非时忽然大下,或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
④血瘀型: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黯,苔薄白。
治疗可选择西医、中医及辅助疗法。
2. 大姨妈颜色是深红色,是什么原因
你好,月经颜色偏黑可能与炎症有关。其实,每个月都要来的月经血就是体内血管中所流动的血,应该是鲜红的。但由于经血混杂了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粘液和阴道上皮细胞,所以看上去颜色发暗,不像皮肤破损所流出的血那么鲜红,并且在月经血中还掺杂着一些小薄碎片。特别是有一部分人月经血比较少,在子宫阴道停留的时间一长,颜色就更加发暗。所以,在注意月经血颜色的同时,还要注意月经周期、月经持续的时间、月经量以及自己本人有没有不舒服的表现。意见建议:建议到医院做一下简单的妇科B超检查是不能盲目用药的
3. 妇女崩漏是归脾经吗
崩漏(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
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点。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等。
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塞流、澄源两法常常是同步进行的。
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历代诸家都认为崩漏之后应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使之康复。近代研究指出,补益肾气,重建月经周期,才能使崩漏得到彻底的治疗。“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对青春期、育龄期的虚证患者,补肾调经则更为重要。当然复旧也需兼顾澄源。
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肾虚型
一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二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肾阳虚不能上温脾土,则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脾虚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象。
治疗法则: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血热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邪热内炽,津液耗损,故口渴喜饮;热扰心神,故心烦少寐;邪热上扰,故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之象。
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6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⑴止血
① 孕酮类药物:黄体酮20mg/日,肌注3天;安宫黄体酮8—16mg/日、妇宁片4-8mg/日或妇康片2.5-5.Omg/日,共5天,口服。对闭经较久,内膜较厚者,同时并用丙酸睾丸酮,年轻者25mg/日,年长者50mg/日,肌注3-5天。适用于血色素大于6克及更年期功血患者。
② 雌激素制剂:己烯雌酚2mg,每6-8小时1次,血止后3天递减1/3量,维持量O.5mg/日,至血止后20天。或用苯甲酸雌二醇2n氓,每6—8小时肌注1次,递减法同上,血止后改用口服己烯雌酚。适用于急性大出血而有明显贫血的青春期功血患者。
③ 其他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止血芳酸、维生素K等,但效果不理想,故仅作为止血的辅助措施。
⑵ 调整月经周期(血止后应用)。
①人工周期治疗(见月经稀发)。
②雌孕激素联合治疗:一般用口服避孕药,服法同避孕,适用于生育年龄而无生育要求者。
③孕激素治疗:下次出血前1—2天或见血后肌注黄体酮20mg/日,共3天,或口服安宫黄体酮、妇摩片等。用于更年期功血,连用3个周期。
⑶恢复排卵功能,是治疗青春期和生育期五排卵性功血的根本措施。
①克罗米酚(见月经频发)。
②三苯氧胺(见月经频发)。
③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于月经周期第16-18天,每次5000-10000IU,隔日肌拄1次,共2次。
④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于月经中期连续脉冲式给药,每天5mg,共3天。
⑷ 诱导闭经:对更年期及老年妇女用甲基睾丸素5-10mg/日,或棉酚类药抑制子宫内膜,使月经渐少直至闭经。
⑸子宫切除术:用于保守治疗无效及无需生育的重症患者。
中医治疗
基本治疗
⑴ 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⑵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其他治疗
⑴ 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每次选2~4穴,在所选的穴位处寻找敏感点,快速捻转数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也可用埋针或埋丸法.
⑵ 皮内针法选气海,阿是穴,地机,三阴交。消毒穴位后,取揿钉型或麦粒型皮内针刺人,外用胶布固定,埋入2天后取出.
⑶ 皮肤针法 选下腹部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腰骶部督脉,膀胱经,夹脊穴。消毒后,腹部从肚脐向下叩刺到耻骨联合,腰骶部从腰椎到骶椎,先上后下,先中央后两旁,以所叩部位出现潮红为度,每次叩刺10-15分钟,以痛止,腹部舒适为度.
⑷ 穴位注射法选中极,关元,次髎,关元俞。用2%普鲁卡因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入药液2毫升,隔日1次.
中药验方
[1] 地榆炭30克,仙鹤草30克,侧柏炭15克,金刚藤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20克,生黄芪15克,杜仲10克,桑寄生20克,续断15克,白及15克,炙甘草10克。
7预防办法
⑴ 注意身体保健。要增加营养,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及蔬菜和水果。在生活上劳逸结线路,不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睡眠要充足,精神愉快,不要在思想上产生不必要的压力。这对功血崩漏的防治很有效。
⑵ 应用药物进行止血。药物止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子宫内膜脱落干净,可注射黄体酮;一种是使子宫内膜生长,可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再用些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安络血、维生素k、止血芳酸和止血敏等,一般都可以达到治疗功血崩漏的目的。
⑶ 恢复卵巢功能,调节月经周期。一般连续服用已烯雌酚等药物,每天0.5-1克,连用20天,用药最后5天增加注射黄体酮每天20毫克。一般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合理治疗,可以很快痊愈。对于有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在排卵前期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望调节月经周期。
以上就是一些预防功血崩漏的方法,大家可以仔细研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降低功血崩漏的发病率。从根源上杜绝它的发生。
4. 经期里中的漏是说明什么呢!
崩漏是妇女非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的称漏。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 以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为主要表现的妇科中医重证。一般以来势急、出血量多者为崩;出血量少,淋漓不净者为漏。崩漏多由素体阳盛,或感受热邪,或肝郁化火,阴虚精亏,虚热内扰,血热妄行;素体脾虚,饮食劳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情志不舒,或感受寒湿,瘀血凝滞,血不循经;早婚早育、多产房劳、久病伤肾,封藏不固等引起。常见证型有 :① 阴虚血热型崩漏。证见经来无期,淋漓不断或骤然量多,血色深红,潮热,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或失眠,烦躁,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凉血固经,方用清热固经汤等。②肝郁血热型崩漏。证见经乱无期,时漏时崩,色深红质稠,烦躁易怒,乳胀,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开郁止血,方用丹栀逍遥丸等。③脾虚气陷型崩漏。证见忽然崩下或淋漓不断,血色淡质稀,面色不华,气短无力 ,食少胸闷 ,心悸,或便溏,舌淡,脉虚弱。治宜补气摄血,方用固本止崩汤、归脾汤等。④血瘀阻滞型崩漏 。 证见经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 ,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痛减,舌暗红有瘀点,脉沉涩。治宜活血祛瘀,止血,方用桃红四物汤等。⑤肾虚不固型崩漏。证见出血量少,淋漓不止,或突然下血量多,色淡红或紫暗,腰脊酸软 ,小腹空坠 ,或失眠盗汗 ,烦热,或畏寒,便溏,舌红或淡,脉细数或沉弱。
5. 崩漏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是什么
经血非时暴下不止称崩中或经崩,经血淋漓不尽称漏下或经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故统称崩漏。多发生于青春期和更年期。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最常见的月经病之一,系由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由于诊查无器质性病变,认为是功能性失调,故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其临床出血情况符合崩漏者,应依崩漏症诊治。
崩漏的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月经不按周期妄行,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断。出血情况有骤然大下继而淋漓的,也有淋漓连月不休的,或停经数月又暴下或淋漓的。其血色或鲜明,或黯淡,血质或稠粘,或清稀,或有血块,或有臭气。原因不同,症型不同。
肾虚型:肾阳虚症:症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
肾阴虚症:症见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或无苔。
脾虚:症见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舌质淡,苔薄白。
血热型:虚热症:症见经血非时突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或小便黄少,或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
实热症:症见经血非时忽然大下,或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
血淤型: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黯,苔薄白。
6. 我妈妈崩漏,求各位帮忙拉
崩漏是中医名词,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诸病源候论》云:“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漏下,谓之崩中,属经乱之甚也”。崩与漏义虽有异,但“崩为漏之甚,漏为崩之渐”,且在疾病演变过程中,二者常相转化,故临床上概称崩漏。
本病主要分为4种类型:
(1)血热型:
①虚热: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或量多势急,色鲜红而质稠。伴心烦潮热、溲赤便秘、苔薄黄、脉细数;
②实热:经血非时骤然大下,或淋漓不止忽又增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有血块,口渴烦热,发烧,下腹作痛,搜黄便于,舌苔黄或黄腻,脉洪数。
(2)肾虚型:
①肾阳虚:经来无期,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②肾阴虚: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肢乏,虚烦不眠,舌红苔少,脉细软。
(3)脾虚型:经血非时而下,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浮肢冷,皖闷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血瘀型: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骤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涩。
崩漏是月经量严重失常的一类月经病,致病原因多,病机复杂,发病过程常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故崩漏常反复难愈。就病之新久而言,“暴崩者,其来骤,其治亦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亦难”。《女科证治约旨》云:崩漏“崩中者,势急症危,漏下者,势缓症重,其实皆属危重之候”。临床上崩漏以虚证见多,若病情严重,或失治迁延,常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主要并发症有:
(1)贫血:崩漏失血过多,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淡 白、头晕目眩、精神倦怠、气短无力、心悸怔仲、失眠多梦、脉象细弱等一系列贫血征象。
(2)虚脱:崩漏病起,如来势猛,出血量多,崩下不止, 常可引起虚脱,出现神昏面白、四肢冰冷、汗出淋漓、气短 喘促、脉浮大无根或沉伏不见的危重证候,如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
(3)邪毒感染:表现为下腹疼痛拒按,腰痛,带下稠粘, 色黄气秽或五色并见,伴有烦躁口渴,小便黄,大便于,舌苔黄腻,脉象细滑等。
中医治疗本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古代医家提出要以塞流、澄源、复旧为治疗大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所谓塞流,即为止血,中成药可选用补中益气九合荷叶丸、固经丸治疗。
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生黄芪15g 党 参10g 白 术10g 升 麻9g
柴 胡9g 当 归10g 棕榈炭10g 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 三七粉3g 陈 皮10g 仙鹤草10g
水煎服 每日2次。一般7天为一疗程。
其次要澄源,即调整月经,中成药可用妇科调经丸、乌鸡白凤丸。
汤药可用:
当 归10g 黄 芪10g 香 附10g 益母草10g
红 花6g 生地黄15g 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
党 参10g 白 术10g 生黄芪10g
水煎服,每日2次。
最后要复旧,即固本善后,使机体复原。中成药可选用五子衍宗丸、六味地黄丸、金匾肾气九治疗。
汤药可用:
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 杜 仲10g 川 断10g
菟丝子10g 何首乌15g 紫河车10g 复盆子10g
黑芝麻10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200ml。
饮食疗法可选用黑芝麻(或黑大豆)150g.赤小豆30g,白扁豆30g,水煮成粥 也可磨面做饼、蒸馍,加工成面条,或将三者煮熟晾干磨面 加糖开水冲服,3个月为1疗程,疗效不佳者可连服半年。另外可取猪皮1000g、黄酒250ml.红糖280g,将猪皮切小块,加水炖熟至肉皮烂透,汁液粘时加黄酒、红怀调匀即可停火,冷藏备用。经常佐餐食用。时辅助治疗月经量多、崩漏症。
妇女要注意经期保健,经前、经期不能人冷水中工作不宜过累或负重。尤其在经血多时,还要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忌性生活,保证洁具卫生。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饮食调理得当,荤素搭配,容易消化。如蛋类、猪肝、猪血、鱼类 菠菜、油菜、黑木耳、红枣等富含高蛋白及大量铁质和微量元素,混合食用可取长补短。石榴、莲子肉、芡实、榛子、胡桃肉、藕、龟肉等有补脾固经作用,可以适量选用辅助治疗。山楂、桃子、鲨鱼、蟹、洒、酒酿、辛辣等食品有活血刺激作用,不宜食用。对月经淋漓,日久不止,不要疏忽大意,不及时治疗可酿成血崩急症。更年期反复崩漏,或者绝经后又见崩漏,应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肿瘤的可能性。崩漏经治疗停止后,需巩固一段时间,最好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食疗,以免病情复发。
祝早日康复
7. 医学上讲的崩漏是什么意思(具体的)
崩漏是妇女非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的称漏。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
以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为主要表现的妇科中医重证。一般以来势急、出血量多者为崩;出血量少,淋漓不净者为漏。崩漏多由素体阳盛,或感受热邪,或肝郁化火,阴虚精亏,虚热内扰,血热妄行;素体脾虚,饮食劳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情志不舒,或感受寒湿,瘀血凝滞,血不循经;早婚早育、多产房劳、久病伤肾,封藏不固等引起。常见证型有 :① 阴虚血热型崩漏。证见经来无期,淋漓不断或骤然量多,血色深红,潮热,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或失眠,烦躁,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凉血固经,方用清热固经汤等。②肝郁血热型崩漏。证见经乱无期,时漏时崩,色深红质稠,烦躁易怒,乳胀,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开郁止血,方用丹栀逍遥丸等。③脾虚气陷型崩漏。证见忽然崩下或淋漓不断,血色淡质稀,面色不华,气短无力 ,食少胸闷 ,心悸,或便溏,舌淡,脉虚弱。治宜补气摄血,方用固本止崩汤、归脾汤等。④血瘀阻滞型崩漏 。 证见经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 ,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痛减,舌暗红有瘀点,脉沉涩。治宜活血祛瘀,止血,方用桃红四物汤等。⑤肾虚不固型崩漏。证见出血量少,淋漓不止,或突然下血量多,色淡红或紫暗,腰脊酸软 ,小腹空坠 ,或失眠盗汗 ,烦热,或畏寒,便溏,舌红或淡,脉细数或沉弱。
8. 崩漏有哪些类型
①肾虚型:肾阳虚症:症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
肾阴虚症:症见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或无苔。
②脾虚:症见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舌质淡,苔薄白。
③血热型:虚热症:症见经血非时突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或小便黄少,或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
实热症:症见经血非时忽然大下,或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
④血瘀型: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黯,苔薄白。
治疗可选择西医、中医及辅助疗法。
9. 崩漏什么意思
崩漏是妇女非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的称漏。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
以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为主要表现的妇科中医重证。一般以来势急、出血量多者为崩;出血量少,淋漓不净者为漏。崩漏多由素体阳盛,或感受热邪,或肝郁化火,阴虚精亏,虚热内扰,血热妄行;素体脾虚,饮食劳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情志不舒,或感受寒湿,瘀血凝滞,血不循经;早婚早育、多产房劳、久病伤肾,封藏不固等引起。常见证型有 :① 阴虚血热型崩漏。证见经来无期,淋漓不断或骤然量多,血色深红,潮热,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或失眠,烦躁,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凉血固经,方用清热固经汤等。②肝郁血热型崩漏。证见经乱无期,时漏时崩,色深红质稠,烦躁易怒,乳胀,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开郁止血,方用丹栀逍遥丸等。③脾虚气陷型崩漏。证见忽然崩下或淋漓不断,血色淡质稀,面色不华,气短无力 ,食少胸闷 ,心悸,或便溏,舌淡,脉虚弱。治宜补气摄血,方用固本止崩汤、归脾汤等。④血瘀阻滞型崩漏 。 证见经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 ,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痛减,舌暗红有瘀点,脉沉涩。治宜活血祛瘀,止血,方用桃红四物汤等。⑤肾虚不固型崩漏。证见出血量少,淋漓不止,或突然下血量多,色淡红或紫暗,腰脊酸软 ,小腹空坠 ,或失眠盗汗 ,烦热,或畏寒,便溏,舌红或淡,脉细数或沉弱。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guoyi.com/yinanbingjianyao/fuchan/200411/20041105084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