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颅脑损伤有哪些功能障碍的特点
颅脑损伤患者除运动功能以外,多出现感知觉障碍认知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社会心理障碍等另外,还会造成脑神经损伤
一运动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表现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肌力的减弱关节活动度受限耐力的降低共济失调姿势不良异常运动模式运动整合能力丧失等一些障碍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与脑卒中的障碍相类似,而另一些具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往往是由于其认知行为和情绪障碍所致
二感知觉障碍
感知觉是一种人们了解外界事物的活动,即知识的获得组织和应用,它是一个体现功能和行为的智力过程感知觉可分为:视觉躯体觉运动觉和语言觉当颅脑损伤时常可造成患者感知觉功能障碍,感知觉功能障碍多发生于右侧大脑半球受损时,有时左侧大脑半球受损时也可见知觉障碍具体表现为四大类型:体像障碍(bodyschemedisorder);空间关系紊乱(spatialrelationdisorders);失认(agnosia)和失用(apraxia)患者常表现为以下特征:不能独立完成简单的任务;主动和全部完成某项任务很困难;从一件任务转到另一件任务很困难;对于完成任务的必要目标不能很好地加以辨认其各种类型的知觉障碍与病变部位的关系如下(表5-2-1):
表5-2-1知觉障碍的种类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在脑损伤疾患中较为常见的知觉障碍,包括在失认症中发病率较高的半侧视空间失认疾病失认和Gerstman综合征,在失用症中发病率较高的结构性失用运动失用和穿衣失用
1.半侧视空间失认(unilateralspatialagnosia)也称之为半侧不注意一侧空间忽视单侧忽略等在选择感觉信息阶段产生的半侧视空间失认,是知觉型半侧视空间失认;在选择运动阶段产生的半侧视空间失认,是运动型半侧视空间失认从自身角度来看,可从躯体轴心划分左右,或从视野分左右,或从头的位置分左右,来确定自己的坐标系;若从视对象角度看,则能建立起将物体分为左右的坐标系一般以左半侧视空间失认多见,这种失认不仅仅是局限于身体的左半侧,也会发生于所注视的空间左侧临床表现为:脑损伤后部分患者虽然眼睛的视线可自由转动或者头部也可自由转动,但却不能感觉出由病灶对侧来的刺激,不能做出反应,也多不将眼睛转向这一方向,如当从左边呼唤患者时,患者会从右边寻找呼唤者;生活中仅穿一侧衣服,剃一侧胡须,读一页纸上的一半字,漏掉吃左侧的食物;患者多忽视轮椅左侧刹车,走动时碰到左侧物体等半侧视空间失认程度重时,患者的视线多向右而向左注视困难
半侧视空间失认主要是右半球的顶下小叶病损所致,也与左顶叶丘脑基底节背外侧额叶扣带回有关
从注意障碍的范畴来看,将半侧视空间失认称为单侧忽略,对单侧身体的忽略可能是感觉处理身体图像缺陷或注意障碍所致,而对对侧空间的忽略是注意障碍或向对侧空间运动计划的精神再现障碍这是注意障碍的特殊形式
有半侧视空间失认时,可能伴有偏盲等视野缺失,但视野缺损并不会加重视空间失认症状对于视野缺损患者,可通过转头等调整视野的办法来代偿
2.Gerstman综合征主要是以“四失”,即手指失认左右失定向失写失算为主
手指失认包括有相对手指名称的选出障碍及手指的称呼困难,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的手指辨认都会有困难,多为双侧性;左右失定向不仅对自体,且在辨认他人肢体时也不能分辨左右,但对周围环境的左右定向却不一定有影响;失写症主要表现为写字发生困难,但阅读或抄写时可以不出现障碍;失算症以笔算障碍为明显四失症也不一定都出现,可部分或单独出现,其中以手指失认症最多见病损部位主要涉及角回缘上回以及顶叶移行至枕叶部位的病变
3.疾病失认表现为在患病状态下,患者否认自身疾病的存在,并常捏造出病情所致障碍“理由”病损部位多位于次侧顶叶
4.结构性失用是一种结构活动(包括排列建筑绘画)障碍,特别是涉及空间关系部分的障碍此症不是一种纯粹执行或失用方面的障碍,患者在感受或认识方面亦存在问题其特点为:患者对各个构成部分有认识,对各个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也有所了解,但在构成整个完整体时空间的分析综合,尤其是综合的能力,处于失常的状态
左右半球的颞顶枕及皮质下结构的病变均可产生结构失用症,非优势半球的顶叶更重要左半球的结构失用时,整体的方向性好但描绘易出现问题右半球的结构失用时,整体方向性差,局部描绘好
5.运动性失用为最简单的失用现象,仅限于肢体,通常为上肢表现为:对一般简单动作并无困难,但因患者对运动的记忆发生障碍,引起动作笨拙,失去精巧动作之能力,被动执行命令模仿及主动运动均受影响,但患者对动作的观念是完整的重症者往往不能做任何动作,对于治疗师要求做出的是毫无意义的若干运动如让患者拿起杯子,他举起手来,而后伸开各指,或者停住不动患者不能扣上纽扣,亦不能做擦燃火柴等精细动作
运动失用症可以认为是一种感觉综合及运动表达性缺陷,见于缘上回后部受损,动作的分析与综合活动失调,但大部分患者的运动区(4及6区),以及该区发出的神经纤维或者胼胝体前部出现病变
6.穿衣失用(dressingapraxia)这是由Brain于1941年提出的,患者不能认知衣服与人体的空间关系无法穿衣的现象由次侧颞顶枕叶联合区损伤所致,与视空间定向障碍有关穿衣时常弄错左右里外上下自己不能将手穿过袖口,不能系领带,可出现将两脚均穿入一侧裤腿中,或仅穿右半侧衣服等现象自己不能有目的地主动穿衣服有部分穿衣失用患者合并有半侧视空间失认结构失用体像障碍等表现出穿衣失用的情况有两种:①单侧性穿衣失用:见于左侧偏瘫,合并有左侧身体失认,仅穿右半侧,忽视左半侧②两侧性穿衣失用:左右表里混淆,可伴结构失用也有研究者认为穿衣失用是从属于其他失认失用的症状,或因其他失认失用而出现的结果
三认知障碍
认知是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心理活动当颅脑损伤时常可造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包括:
(一)注意力降低
这时脑损伤的患者,常常失去了集中精力一段时间和从周围环境中去除干扰的能力
当患者进行谈话时,他会发现周围人的谈话(环境中的其他人)会合并到他自己说话的句子里去精力的不够集中将影响工作学习能力和完成ADL的能力尽管注意力降低可随着康复的进程而改善,但这种缺陷可能将以各种程度伴随患者一生
(二)记忆减退
记忆受损是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最常见的一种,并可能伴随患者一生记忆损伤包括:不能重复刚听到的几个词(瞬时记忆),忘记昨夜家里人来看他(短期记忆),忘记损伤前几年的事件(长期记忆)尽管经过系统的康复,一般脑损伤患者仍然有短时记忆的障碍,但患者经常能回忆起几年前发生的事情
(三)动作开始终止能力受损
动作起始和终止能力受损影响动作的开始和结束开始活动必须有人协助,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的能力相类似地,患者可能存在动作终止障碍,表现为:在活动时动作的坚持不懈,有时这种坚持包括另一个思想的过程,患者不能集中思想,因为他正在坚持想另一件事情必须被完成
(四)安全感降低和判断能力受损
额叶损伤易造成患者判断能力和动作结果的预见性的受损和丧失例如,患者可能会尝试着从轮椅上站起来,但却没有锁上闸或没有挪起脚踏金属板,或者穿越马路时不注意交通信号灯等现象
(五)反应迟钝
大多数脑损伤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对外界环境信息的反应障碍治疗师应认识到反应迟钝,并与功能缺失的反应延迟区分开来外界环境信息的反应迟钝可以包括视觉听觉感觉和知觉等方面
(六)执行功能困难和抽象思维能力障碍
执行功能包括:计划能力,确立目标,理解动作的结果和修改个人行为与环境相协调抽象思维能力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思维的能力许多脑损伤患者存在思维混乱,他们只能在文字水平上去解决问题例如,一个执行和抽象思维功能障碍的患者,只能够一步一步地按照所提供的东西准备一顿饭,如果调节做饭的温度的指示不明确,患者可能把饭做煳,因为他无法预见将锅一直放在炉子上的后果
(七)概括归纳
将新学的东西加以归纳是学习新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完成任务所需的动作的能力执行能力抽象思维和短时记忆,对概括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一个学习使用全自动洗衣机的患者,可能不能够将这个能力转向使用非家用自动洗衣机上这常发生于具备具体思维而抽象思维丧失的情况虽然全自动洗衣机的应用方式是固定的,但患者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在环境改变时,患者不能够应用相似的非家用洗衣机概括新知识能力的损害,是阻碍患者获得社会生活独立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认知障碍的患者来说,这种障碍往往持续很长时间,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还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故在其康复过程中尤其应引起重视
四性格情绪和器质性精神障碍
(一)性格障碍性格障碍在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期较为常见,其发生与脑损伤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在恢复期,患者经常是焦急易怒的攻击状态,他们可以不知疲倦地大声尖叫,持续地口头和肢体攻击这种激动既没有目的,也不持久,而更多的是由于患者不能够正确地理解身边环境中所发生的事情,发生过后很快就遗忘了这种不受控制的行为,可能是由于额叶前部调节行为控制中枢受损所致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性格障碍如下(表5-2-2):
表5-2-2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性格障碍
(二)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也多由于脑损害所致,常表现为:沮丧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淡漠无感情呆傻神经过敏等在患病的早期,由于事发突然,患者往往处于身体和精神的麻木之中,对如此巨大的打击多表现为沉默或无明显反应,在经过抢救脱离危险后,常有“死里逃生”的庆幸但对于自己的病情和可能终生残疾的可怕后果却缺乏认识和心理准备,而是认为自己还能够完全恢复患者常常否认肢体认知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缺失,患者此时处于否认期否认可能妨碍治疗的进行,患者可能拒绝接受治疗,认为那是无效的否认会随着患者认识到生活活动时能力的不足而消退愤怒或抑郁期随之而来,患者随着对自身缺欠的认识提高以及随着治疗和康复的进行,患者逐渐领悟到自己所受的创伤将造成长期或终生残疾,而变得沮丧悲观和生气等患者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残疾后,有时会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倒退,表现为对他人过多的依赖,缺乏积极独立的谋取生活的心理和行为,不积极参与治疗,也不愿出院,这阶段称为“对抗独立阶段”在患者可能真诚地接受现实,改变个性技能和生活方式,并且开始重新建立新生之前,一般要用几年时间在这期间,如果患者身体功能生活环境改变,就会造成否认沮丧等时期的重复出现左侧大脑半球受损的患者,常出现沮丧和情绪不稳定;而右侧大脑半球受损的患者,常有一种奇怪的陶醉感并对损伤反应淡漠
(三)精神症状
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是指颅脑受到外力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会引起脑器质性综合征,青壮年相对较多
脑器质性综合征有两种,即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和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起病多急骤,病情发展较快,病程较短,损害范围较局限,预后多良好,其病变往往是可逆性的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则起病多缓慢,病情发展较慢,有逐渐加重趋势,病程多持久,预后较差,病变常不可逆不少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既有器质性的临床特征,又伴有某些显而易见的器质性障碍的表现,两者之间有相互交织相互重叠现象
1.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表现:①意识障碍:见于闭合性脑外伤,可能是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较大幅度的旋转性移动的结果脑震荡意识障碍程度较轻,可在伤后即发生,持续时间多在半小时以内脑挫伤患者意识障碍程度严重持续时间可为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在清醒的过程中可发生定向不良,紧张恐惧兴奋不安丰富的错觉与幻觉,称为“外伤性谵妄”如脑外伤时的初期昏迷清醒后,经过数小时到数日的中间清醒期,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时,应考虑硬脑膜下血肿②遗忘症:当患者意识恢复后常有记忆障碍外伤后遗忘症的期间是指从受伤时起到正常记忆的恢复以逆行性遗忘不常见(即指对受伤前的一段经历的遗忘),多在数周内恢复部分患者可发生持久的近事遗忘虚构和错构,称为“外伤后遗忘综合征”
2.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的表现:①脑外伤后综合征:多见表现为头痛头重头昏恶心易疲乏注意不易集中记忆减退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通常称脑震荡后综合征,症状一般可持续数月有的可能有器质性基础,若长期迁延不愈,往往与心理社会因素和易患病的素质有关②脑外伤后神经症:可有疑病焦虑癔症等表现,如痉挛发生聋哑症偏瘫截瘫等,起病可能与外伤时心理因素有关③脑外伤性精神症:较少见可有精神分裂症样状态,以幻觉妄想为主症,被害内容居多也可呈现躁郁症样状态④脑外伤性痴呆:部分严重脑外伤昏迷时间较久的患者,可后遗痴呆状态,表现为近记忆理解和判断明显减退,思维迟钝并常伴有人格改变,表现为主动性缺乏情感迟钝或易激惹欣快羞耻感丧失等⑤外伤性癫痫⑥外伤后人格障碍:多发生于严重颅脑外伤,特别是额叶损伤时,常与痴呆并存变得情绪不稳易激怒自我控制能力减退性格乖戾粗暴固执自私和丧失进取心
五脑神经损伤
颅脑损伤的患者经常造成第ⅠⅡⅢⅥⅦⅧ脑神经损伤,其原因是由它们在颅骨中的位置所决定的,并造成相应的功能障碍颅脑损伤后常见的视损害如下(表5-2-3):
表5-2-3颅脑损伤后常见的视损害
六社会心理障碍
研究发现,患者在受伤一年或多年后,最影响患者重新获得满意生活质量的因素是社会心理的损害当其他损害不再进展时,患者和家属的社会心理观念,甚至比其他方面的障碍给患者造成的影响更大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观念
自我观念是人对自身内在的印象,包括个人的身体印象,个人的力量和限制,个人在家庭中在周围人群和社区中的位置等颅脑损伤患者最困难的社会心理后遗症之一是患者自我观念的转变颅脑损伤的患者虽然短时记忆受损,但往往长时记忆却保持完整,患者对他以前的生活有着清楚的记忆所以,建立正确或现实的自我观,在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独立生活状况
由于颅脑损伤造成患者的肢体认知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后遗症,许多患者发现他们需要他人的帮助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或者需要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独立生活能力的丧失,进一步加强了其依赖感和个人控制能力的下降由于患者生活角色的缺失,他们常常感到精疲力竭,不能重新融入社会颅脑损伤的患者尤其是18~30岁之间的患者,正处在由青春期向成年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被中断常导致患者不能获得成熟稳定的性格沮丧冷漠消极等情感障碍常常出现,这可能是由于自我观念尚不充分,渴望社会角色的欲望消失所致
(三)社会角色
自我观念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在家庭周围人群和社区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通常患者伤后会缺失大部分以前的角色,并失去支持此角色的能力家属和朋友在患者受伤后的早中期治疗中是非常乐观的,但是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发展,家属和朋友对患者越来越缺少包容,使患者觉得孤独并且被遗忘许多患者指出:感到孤独和建立维持社会关系的能力丧失,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日常生活角色的缺失,常使患者不能重建新的生活;而工作角色的缺失往往与支持能力不足情感依靠以及自控能力缺乏关系密切
2. 送给瘫痪病人的营养品
楼主你好!
瘫痪病人的饮食调养
瘫痪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四肢肌肉活动障碍为主的一组症候群。由脑外伤、脑溢血、脑血栓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瘫痪,多为一侧肢体,俗称半身不遂,病人往往伴有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由脊髓横断损伤引起的瘫痪,表现为两下肢活动障碍,一般称之为截瘫,常伴有大小便失控;
而周期性麻痹引起的瘫痪,表现为四肢肌肉不能活动,有时还可伴呼吸肌麻痹。瘫痪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病人多数生活上不能自理、精神上比较痛苦,在生活和饮食上需要得到亲人的更多照料和体贴,同时病人由于长期卧床,体力活动显着减少,胃肠道蠕动相对减弱,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易发生便秘,也给病人饮食带来许多新的特点。
(一)饮食原则
1.应吃营养丰富和易于消化的食品。必须满足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总热能的供给。
2.多饮水及常吃半流质食物。瘫痪病人常有害怕尿多不便而尽量少饮水的心理,这对病人是不利的。瘫痪病人应有充足的水分供应。病人清晨饮1~2杯盐水可预防便秘。日常膳食也应有干有稀、有饭有汤,尤以常吃粥为宜,还可适当吃点咸菜等咸食,以便能多饮些水。对少数不愿饮水者,可适当吃一些多汁的新鲜瓜果。总之,瘫痪病人适当多饮水可预防病人便秘及泌尿系感染性疾病发生。
3.注意膳食纤维供给,食物不可过于精细,以预防便秘的发生。
4.忌浓茶、酒类、咖啡和辛辣刺激食物。
5.根据引起瘫痪的病因,调整饮食宜忌。如脑中风病人应控制食盐、胆固醇摄入,增加含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而周期性麻痹病人则应多食含钾丰富的食品等。
(二)食谱举例
早餐:大枣粥(大米100克、大枣20克)
炒鸡蛋(鸡蛋50克)
小咸菜10克
加餐:香蕉160克
午餐:大米饭(大米50克)
肉丝面(挂面50克、精瘦肉20克)
肉末豆腐(豆腐100克、牛肉末20克)
炒绿豆芽(绿豆芽100克)
加餐:橘汁200毫升
晚餐:发面饼(面粉50克)
小米粥(小米50克)
肉丝炒芹菜(芹菜100克、猪肉30克)
全日烹调用油25克
全日热能7489千焦(1783千卡)左右。
(三)食物选择要点
1.高蛋白、高维生素及适当热能、纤维素膳食。
2.汤菜、粥类、果汁等含水量高的食品,应适当摄入。
3.照顾病人的饮食习惯。
根据个人生活习惯,合理调配膳食,食品多样化,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晨醒刷牙后喝300毫升凉白开水或温蜂蜜水,有润肠、促蠕动之功效。另外加强腹壁肌、提肛肌功能锻炼,在床头另端,牢系结实的布带或皮带,双手用力紧握布带,借助外力拉起上身,尔后放下,连续运动,量力而行。坚持下去,有利排便、防褥疮、增加肺活量,一举多得。
饮食中加强营养,保证蛋白质的供应,增加病人皮肤的抵抗力。
其他相关资料~~
怎样调整偏瘫病人的被褥和衣着?
偏瘫病人最好睡带有护栏的病床,可以防止跌落,也有利于以后的康复锻炼。可以在木板床上铺厚软的褥子,有条件的可以用气垫床。大小便失禁时可以在被单下垫一块橡胶垫,被单上垫一张纸尿布,以便及时更换,保持干燥。
偏瘫病人穿的衣服应肥大柔软,穿脱方便,最好是用拉链或尼龙搭扣的,以便于更换。更换衣服时,健侧上肢先换,一侧脱下后马上穿上替换的衣服,以免着凉;更换患侧时,要保护好肩关节,防止脱臼;气温低时要提高室温,盖轻而保暖的被子,不要放置热水袋,以免病人因感觉障碍而烫伤;夏季气温高时,上身不穿睡衣更方便,盖上厚的毛巾被即可,但要注意肩部着凉。
瘫痪护理
防尿路感染 正确处理好排尿障碍,因尿潴留放尿管引流的,适当采用夜间持续、白天间断放尿法,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保持尿管通畅,定期换管,冲洗膀胱,及时清理尿道外口分泌物。对尿失禁者,男性用阴茎套接集尿袋;女性用保护性尿垫、尿布。鼓励多喝水,起冲刷作用。多吃水果,增加水分又补充维生素C、钾等。酸化尿液,预防膀胱结石形成。抬高床头,利于排尿,减少尿逆流感染。
防褥疮 瘫痪病人8至9小时不翻身时,受压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缺血坏死,形成溃疡,医学上称这种压力性坏死病变为褥疮。多发生在体表骨突出及承重部位,如骶尾部、肩岬部、足跟等;愈合时间长;伴局部感染为其特点。
定时协助翻身、变化体位是预防褥疮的有效措施。白天2-3小时,夜间4-5小时翻一次身,左、右侧翻交替进行,侧身不能少于半小时。翻身后立即按揉受压突出部位、或热敷或理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承重部位加厚棉垫或汽垫,起缓冲保护作用。定时协助运动或按摩患肢,防足跟褥疮及恢复患肢功能都有好处。
防便秘 瘫痪病人便秘事小非小,不仅增加排便困难和痛苦,还给护理带来麻烦。
根据个人生活习惯,合理调配膳食,食品多样化,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晨醒刷牙后喝300毫升凉白开水或温蜂蜜水,有润肠、促蠕动之功效。另外加强腹壁肌、提肛肌功能锻炼,在床头另端,牢系结实的布带或皮带,双手用力紧握布带,借助外力拉起上身,尔后放下,连续运动,量力而行。坚持下去,有利排便、防褥疮、增加肺活量,一举多得。
怎样帮助偏瘫病人树立自信?
神志清醒、思维无障碍的偏瘫病人,常因活动能力的丧失或减退而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情绪低落、忧心忡忡。这种消极心理不利于病人的治疗、睡眠和食欲。要帮助病人摆脱悲观情绪,医务人员、病人亲属、社会服务机构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1)积极治疗原发病,尽早进行康复医疗。要将康复医疗贯彻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努力减轻残疾的程度,避免并发症。大量资料证明适时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心理指导等,对于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能力、纠正消极心理等具有明显作用。
(2)进行周密的生活护理,创造温暖的感情氛围。在众多人关心的环境中,患者容易摆脱孤独和寂寞,得到精神的安危和生活的帮助,弥补因残疾带来的不便,建立生活的自信。特别是中风进展阶段的患者,往往灰心丧气,此时更需要较多的生活帮助。未婚的偏瘫病人,面对婚姻和就来,不可避免地产生沮丧和自暴自弃的情绪,为此需要医护人员的同情和周密的照顾,需要亲属不厌其烦的安慰。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既正视现实,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3)随着病情的稳定或情绪的好转,要逐渐使病人理智地对待残疾,鼓励其实现自我,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早期投入康复医疗训练,克服废用性肌萎缩及关节挛缩和僵硬,最大限度地减低残疾的程度。组织文娱活动,提高生活乐趣,使瘫痪病人在一起相互启发,增加参与集体活动和回归社会的意识,消除自卑心理。
对于褥疮,预防最为重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定时为病人翻身、按摩,至少2小时1次。
(2)在褥疮的好发部位加用软垫、气圈、海绵垫等。
(3)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有大小便失禁和呕吐物时,及时擦洗干净。不可让病人直接睡在橡胶垫上。
(4)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被褥湿了要随时更换。对于大小便失禁的病人,不可贪图方便将便盆一直放在病人身下。有感觉障碍的病人尽量不要使用热水袋,防止烫伤。
(5)饮食中加强营养,保证蛋白质的供应,增加病人皮肤的抵抗力。
(6)对于已发生的褥疮,要保持创面干燥,涂用消炎生肌的药膏,并采用物理疗法等。
总之,做好褥疮的预防工作,就是要做到勤翻身,翻身时注意检查皮肤、衣服、被单是否平整干燥;受压皮肤发红时,要用手掌揉擦,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1)重视病前调护,预防或减缓痴呆的发生。
老年痴呆是缓慢发生的疾病,多数病人说不出明显的发病日期,而且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此应积极防治导致痴呆的各种危险因素,如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情绪抑郁、环境污染等。老人在离退休后,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培养兴趣,从事力所能及的脑力和体力活动,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脱离家庭,不脱离社会。
(2)帮助料理病人的日常生活。
痴呆老人在卫生、饮食、大小便、起居等日常生活方面自理能力差,需要家属督促或协助。安排病人合理而有规律的生活,要求他们按时起床和就寝,进餐,使之生活接近正常规律,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减少感染的机会。个人卫生包括皮肤、头发、指甲、口腔等的卫生,要求早晚刷牙、洗脸,勤剪指甲,定期洗头、洗澡,勤换内衣、被褥。给予卫生指导,采取措施制止不卫生行为,如随地大小便、捡地上东西吃等。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被,居室常开窗换气,被褥常晒太阳。长期卧床者要定期翻身、拍背,预防褥疮等护理。对病情较重的病人,要协助料理生活,照顾营养饮食、衣着冷暖和个人卫生。
白天尽量进行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活动,如养花、养鱼、画画、散步、太极拳、编织等,另外,也可读报、听广播、选择性看一些文娱性电视(忌看恐怖、惊险及伤感的节目),使病人充分感受生活的乐趣,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病人往往有睡眠障碍,要为病人创造入睡条件,周围环境要安静,入睡前用温水洗脚,不要进行刺激性谈话或观看刺激性电视等。不要给老人饮酒、吸烟、喝浓茶、咖啡,以免影响睡眠质量。对严重失眠者可给予药物辅助入睡,夜间不要病人单独居住,以免发生意外。
(3)加强病人的功能训练。培养和训练痴呆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必须强调,帮助病人料理个人生活,并不是什么都去帮病人做,也不是看着病人自己去做就不管了,其含义是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其目的是为了保障病人生活上的需求,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延缓智能衰退。人的大脑、躯体、四肢的功能都是用则进、不用则退。对轻度痴呆的老人,要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如买菜做饭、收拾房间、清理个人卫生,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安排一定时间看报、看电视,使患者与周围环境有一定接触,以分散病态思维,培养对生活的兴趣,活跃情绪,减缓精神衰退。对中、重度痴呆老人,家属要花一定时间帮助和训练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如梳洗、进食、叠衣被、人厕,并要求其按时起床;家人或照顾者陪伴患者外出,认路、认家门;带领患者干些家务活,如擦桌子、扫地;晚饭后可让患者看一会儿电视。坚持一段时间后,有些患者生活可以基本自理。注意,切不可图省事,一切包办,那样反而会加速痴呆的发展。
家属应多与病人交流,鼓励病人广交朋友和参加社会活动。加强思维、记忆、计算能力等训练。有言语障碍者进行口语锻练和训练。通过交谈,病人的言语、思维等能力得到训练。瘫痪的病人要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防止关节挛缩、肌肉强直。
鼓励活动,保障睡眠。可根据病人平时爱好,鼓励其多活动,但活动量不宜过大,外出活动时要有人伴随,以防撞车、撞人、跌倒或与人争执。每天应保证有6至8小时的睡眠,夏天尽量午睡。 (4)饮食护理。
一日三餐应定量、定时,尽量保持病人平时的饮食习惯,老年痴呆患者多数因缺乏食欲而少食甚至拒食,直接影响营养的摄入,对这些病人,要选择营养丰富、清淡宜口的食品,荤素搭配,食物温度适中,无刺、无骨,易于消化。保证其吃饱吃好,对吞咽有困难者应给以缓慢进食,不可催促,以防噎食及呛咳。对少数食欲亢进、暴饮暴食者,要适当限制食量,以防止其因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现呕吐、腹泻。
(5)注意安全护理。
对中、重度痴呆患者要处处事事留意其安全。不要让患者单独外出,以免迷路、走失,衣袋中最好放一张写有病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的卡片或布条,如万一走失,便于寻找。行走时应有人扶持或关照,以防跌倒摔伤、骨折,对居住在高层楼房的痴呆老人,更应防止其不慎坠楼。洗澡时注意不要烫伤。进食时必须有人照看,以免呛入气管而窒息死亡,吃鱼注意被鱼刺卡住。,病人所服药品要代为妥善保管,送服到口,看服下肚。睡床低,必要时可加栅。不要让患者单独承担家务,以免发生煤气中毒、火灾等意外。老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放在其看得见、找得到的地方。家里的药品、化学日用品、热水瓶、电源、刀剪等危险品应放在安全、不容易碰撞的地方,防止病人自杀或者意外事故发生。最好时时处处不离人,随时有人陪护。
(6)改善家庭环境。
家庭设施应便于病人生活、活动和富有生活情趣。家庭和睦温暖,使病人体会到家人对他的关心和支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7)注意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
痴呆老人反应迟钝,不知冷暖及危险,很容易发生躯体疾病,患病后又不能主诉身体不适。所以对老年痴呆患者要密切观察,注意其饮食、起居、二便变化,如发现有异常,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3. 外伤如何急救
1.如果是脑外伤、骨折、脑出血的病人,不要随意搬动和推摇病人。在送医院途中,要保护好颅脑外伤、脑出血病人的头部,不要让其左右摇晃和颠簸;对于腰胸椎骨折的病人,要一人抬头,一人抬双脚,轻轻将病人抬起置于硬板床上后送往医院。
2.如果是刀伤或外伤大出血的病人,应立即用干净的毛巾加压包扎止血,以免血流过多危及生命;如果是烫伤、烧伤的病人,不要用力脱衣服,以免弄破水泡,引起严重感染,如果是电击伤,应立即关掉电闸,或用木棍等绝缘物将电线拨开。
4. 脑外伤病人如何保养
治疗原则 1.脑震荡病人伤后应短期留院观察2—3天,定时观察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并发的颅内血肿。2.适当卧床休息,减少脑力和体力劳动。3.对症支持治疗。4.精神鼓励,消除顾虑。 用药原则 1.头痛和失眠者可分别给予镇痛剂和安眠剂处理。2.伤后早期呕吐明显而影响进食,静脉补充液体。 预防常识: 脑震荡可根据伤后的症状和体征而诊断,由于脑损伤较轻,治疗上主要是对症处理,例如头痛者给予镇痛剂,呕吐明显而不能进食者给予输液,而且伤后早期宜安静休息,少思考问题和阅读报章,并注意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经治疗数日或数周后,本病大多能治愈。由于本病可与颅内血肿合并存在,伤后最好留院观察和治疗一段时间(5天左右),一旦发现颅内血肿即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回家的病人,亲人亲友应在1—2天内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注意头痛、呕吐和躁动不安等症状,如病情恶化应立即到医院进行CT检查,从而明确诊断。 由于头部外伤脑组织受到损害,最初出现意识丧失,恢复后多有健忘、逆行性健忘、科尔撒科夫综合征、神经衰弱状态、性格变化等症状。对这种非肉眼所能见的脑组织变化称为脑震荡。部分脑组织受破坏者称为脑挫伤。脑震荡可能是脑组织全部功能障碍所致的特有症状。发病机理可以考虑是由于脑的血液循环障碍、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和延髓的障碍。 常见的症状是头部受伤后,即刻发生一时性的神志恍惚或意识丧失,时间持续数秒至二、三十分钟不等,清醒后恢复正常,但对受伤时的情况及经过记忆不清。此外,还出现头痛、头晕及恶心、呕吐等。脑震荡是最轻的颅脑损伤,一般经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多可自愈。但在诊疗过程中,要注意是否合并较严重的脑挫裂伤和颅骨血肿等。因此,应密切观察病情,特别要注意脉搏、呼吸及神志的变化。必要时应作进一步检查,如腰脊穿刺、颅骨X光片、超声及CT等,以便即时作出诊断和相应治疗。 急性脑震荡引起的头痛如何用中医治疗? 急性脑震荡引起的头痛有明确的脑外伤史,伤后又有程度不一的昏迷或一时性神志不清,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很少超过30分钟。清醒后头痛剧烈,性质多为胀痛、钝痛,常伴眩晕、耳鸣、怕光、呕吐等症状,而且头痛在伤后数日内明显,1~2周内逐渐好转。有近事忘记的现象,即对受伤的当时情况及受伤后的事情不能记忆,但对往事回忆却十分清楚。 中医辨证论治,脑震荡伤后昏迷不醒者,使用开窍法,及时灌服苏合香丸;兼有头晕、恶心、呕吐者,使用降浊法,方用柴胡细辛汤,即柴胡10克,细辛6克,薄荷6克,归尾15克,�虫4.5克,丹参30克,制半夏10克,川芎10克,泽兰叶10克,黄连6克。头痛头晕、抽搐为主者,治以熄风法,方用天麻决明汤,即天麻10克,石决明15克,钩藤12克,桑寄生15克,白僵蚕12克,焦山栀10克,干生地15克,川牛膝6克,牡蛎30克,生甘草6克。如头痛剧烈,加蔓荆子10克,白芷6克,藁本10克;头晕明显,加山羊角片12克,生白芍10克;夜寐不安,加酸枣仁10克,夜交藤12克,合欢花10克;烦躁不宁,加北秫米15克,磁石20 克;伴有恶心,加姜半夏10克,姜汁黄连15克,淡竹叶10克。 针灸对昏迷者可取人中、十宣、涌泉强刺激,间歇运针,留针30~60分钟。头痛剧烈者,穴取百会、合谷、印堂、足三里、三阴交,强刺激后可留针15~30分钟,待头痛稍减时,再次捻转刺激。 脑震荡后遗症中医如何治疗? 脑震荡后遗症患者大都出现以头痛为突出的症状,疼痛性质为胀痛、钝痛、紧缩痛或搏动样痛,头痛可因用脑、阅读、震动、特殊气味、污浊空气、人多嘈杂、精神因素而加重,另常伴有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激动、对外界反应迟钝,以及头昏、眩晕、多汗、无力、心慌、气急、恶心等。 中医认为本病为脑络损伤,临床辨证者先应抓住一个“瘀”字。其中瘀阻脑络者头痛有定处,痛如锥刺,痛无休止,头昏头胀,时轻时重,重者昏迷目闭,不省人事;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不利。治以活血祛瘀,方用“通脑瘀汤”化裁。苏木15克,刘寄奴10克,菖蒲10克,郗莶草15克,鸡血藤30克,泽兰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 髓海空虚者头痛且晕,健忘,目光呆滞,反应迟钝,久则骨骼痿弱,偏废失用。治以填精荣脑,方用大补元煎加减。其中紫河车10克,龙眼肉15克,桑椹30克,熟地黄18克,太子参 15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9克,郁金12克,菖蒲9克,远志9克,茯苓9克,生蒲黄12克。 痰浊蒙窍者神志呆滞,失语,癫痫,呕不欲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治拟化痰开窍,温化寒痰用二陈汤;清化热痰用贝母、竹茹、竹沥、白矾;重镇祛瘀用礞石、铁落、朱砂、磁石;化痰开窍用石菖蒲、远志、白矾;熄风化痰用天麻、胆南星、天竺黄、羚羊角等。 阳亢风动者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面红目赤。治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天麻12克,钩藤30克,石决明15克,珍珠母30克,白僵蚕6克,怀牛膝20克,玄参12克,菊花30克。 气血亏虚者头晕肢麻,重者痿废不用,面色无华,失眠多梦,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补气养血,安神定志,方用归脾汤加减,其中党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龙眼肉10克,阿胶(烊化)12克,莲子15克,杏仁15克,炙甘草 6克。
5. 为何做手术要把衣服全脱了哪些手术有这个特殊需求呢
手术是治疗多种疾病的主要手段,能去除病变组织,修复受损处,改善机体功能和形态。不管是大型手术,还是小型手术都要全裸,内裤也要脱掉,以至于让众多患者尴尬,不禁发问为什么手术要全裸。
为什么手术要全裸?
空气中细菌含量由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所决定,细菌含量又决定手术后感染风险,所以手术室温度较低。通常温度在22~25℃左右,并不会冷坏病人。再说了,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病人会盖上多层无菌手术单,通过此方法来保温。若病人感觉到冷,可以在手术床上铺加热毯,某些情况下还需升高房间温度。
6. 小孩两岁时摔了后脑勺,晕过去一分钟,醒了之后正常玩耍,大脑会被影响吗
首先家长应该带孩子去医院让神经外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及诊断,才能了解孩子是否会有脑外伤问题。家长要仔细给医生介绍当时情况,如孩子年龄、头着地的距离、摔倒时的意识状况等意识综合分析。
小儿脑震荡的含义
小儿脑震荡即为小儿轻度颅脑外伤;由于小儿跌倒或其他意外事故引起的突然的短暂性、可逆的意识丧失(≤30分钟)、伤后可逆性遗忘(<24小时)和/或其他暂时性神经系统异常;医生于伤后30分钟格拉斯昏迷评分为13-15分。
家庭对孩子的安全防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孩子的衣服穿着不要太繁琐,不能有太多的绳子,以防孩子被绳索缠住或勒伤。
不可让孩子自己去吃有骨头渣或有带刺的的食物;如鱼、小排骨等,以及容易掉渣的干果,这是容易被卡住咽喉或误吸气管的。
家里备的小药箱、自己所吃的药品要放在孩子够不着的位置,以免误食。
家庭电器插座应该使用儿童防触摸插座;家中所有尖锐的物品如刀具、剪子都不要放在孩子视线中或孩子轻易能拿到的地方。这个时候即使你给孩子说有危险,只要他没有尝试过,孩子是不会听的。
孩子虽然能走路了,但是自我防护的意识还非常差,因此,一些家具的边边角角要设法安装防磕碰的软包。
孩子的床应该有防护栏,楼房一定要安装儿童防护窗。出行一定要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7. 重度颅脑损伤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与观察
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昏迷时间长,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治疗困难,护理复杂,死亡率高,除应及时诊断和抢救治疗外,还应精心合理地加强临床护理,这不仅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对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和促进病人康复、减少致残率的重要环节。 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是反应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深慢、脉搏缓慢,多是脑疝的早期表现。
意识状态:意识的改变与脑损伤的轻重密切相关,是观察脑外伤的主要表现之一,在护理上通过对格拉斯评分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瞳孔变化:检查瞳孔的变化,可观察到是否有脑疝的形成。如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消失,并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变化,常是颅内血肿或脑水肿引起脑疝的表现。 2.1 呼吸道的护理
2.1.1 体位,对颅脑损伤或手术的患者,给予床头抬高15~30度头偏向一侧,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增加肺部通气量,并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呼吸道。
2.1.2 吸痰,因脑损伤而出现昏迷的病人,由于舌肌松弛、舌根后坠,咳嗽反射消失,下气道分泌物积滞,极易出现窒息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在护理上应尤为注意,除应及时吸收痰液外,还应在病情稳定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翻身叩背,以利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2 尿路感染的预防 对于昏迷时间长、留置导尿的病人,要经常冲洗膀胱和清洗会阴部,防止逆行感染。
2.3 褥疮的护理 要定时为病人翻身,在尾骶部和其它骨突出部位垫气圈和泡沫垫,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对于尿失禁或出汗多的患者,要经常更换床单、衣服,保持平整、干燥。
2.4 消化道的护理 昏迷三天以上的患者应给予鼻饲。由于病人长期不能进食、消化和吸收功能大大增加。所以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汁食物,食物应每4小时由胃管注入,注入食物的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可引起食道和胃粘膜烫伤,过低则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
2.5 口腔及眼的护理 对长期昏迷、鼻饲患者,每天用2~3%硼酸过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病员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眼睑不能闭合的病员,角膜可因干燥而易发溃疡,同时伴有结膜炎,应除红霉素眼油膏或盖凡士林纱布以保护角膜。
2.6 高热护理 由于脑外伤累及到体温调节中枢发生中枢性高热,加重脑水肿,还可加速脑脊液的分泌,使颅内压增加,体温如果高于40℃,会使体内各种酶类的活性下降,造成脑代谢降低甚至停止,降温可使脑细胞耗氧量减少,降低机体代谢,有利于脑细胞的恢复,主要靠冬眠药物加物理降温,同时给予皮质激素治疗,而感染所致的发热,一般来的较迟,主要靠抗生素治疗,辅以物理降温。
2.7 输液护理 在脑损伤急性期,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输液治疗,通过输液,进行抗炎、止血、脱水的治疗。输液速度不易过快,否则易引起肺水肿、脑水肿。高渗脱水剂要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要求半小时内输入,否则就失去脱水意义,治疗中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2.8 神经功能恢复的护理 昏迷或长期卧床病员,由于活动少,容易发生肌腱、韧带退休和肌肉萎缩,关节日久不动也会强真而失去正常功能,所以护理病员时应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给病人按摩、帮助病人做肢体的被动运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防止关节挛缩,帮助恢复功能,也可预防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
8. 脑外伤后至抑郁症焦虑症怎么办
积极治疗、调理,包括可以咨询一下心理医生。
关于抑郁症的调理,建议遵照以下14条规则:
(1)必须遵守生活秩序。
与人约会要准时到达,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以此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
(2)留意自己的外观。
身体要保持清洁卫生,不得身穿邋遢的衣服,房间院落也要随时打扫干净。
(3)即使在抑郁状态下,也决不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4)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宽宏大度。
(5)主动吸收新知识,依照“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尽可能去接受新的知识。
(6)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解决矛盾,并相信自己会成功。
(7)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
即使你心情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
(8)对待他人的态度要因人而异。
具有抑郁心理的人,对外界每个人的反应态度几乎相同。这是不对的,如果你也有这种倾向,应该尽快纠正。
(9)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
(10)不要将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生活相比较。
如果你时常把自己的生活和他人做比较,表示你已经有了潜在的抑郁,应该注意克服。
(11)最好将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
(12)不要掩饰自己的失败。
(13)必须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积极开辟新的生活园地,使生活充实、丰富。
(14)与精力旺盛又充满希望的人交往。
——以上14条文字,选自图书《别让抑郁症打败你》
关于焦虑症状,我有如下建议:
一,首先,要承认轻度的焦虑,适度的小心、忧患,有助于人类的自我保护与提高进步。不要一味地、过度地排斥焦虑,而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
二,擅于找到并消除引起焦虑的原因。如果有明确原因的话,就直面它,解决它,或者和其他亲友们一起解决它。比如考试焦虑的话,与其焦虑不安,那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好好学习,包括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求助。而有的事情(包括一些外因)也许一时解决不了,那就先接纳它、适应它,慢慢儿想办法。
三,学会底线思维,即:做好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结果。有的时候,太担心出错了,过分夸大后果的严重性了,才会越发地焦虑、不安。而你如果勇敢、豁达一点,直面并接受最坏结果的话(也许它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可怕),那你将会更加淡定、坦然。然后更加从容、理性地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四,不断开阔心胸、视野,争取乐观、豁达一些。要有全局眼光(看到世界的方方面面,包括不同的人、事、物,等等),长远眼光(知道“一切都会过去”这个道理),而不要斤斤计较某一件事情(特别是不重要、非原则的事情)。另外,读一些励志类、文学类、传记类书籍,应该对人格完善,会有帮助的。
五,凡事都要有一个“度”,过犹不及。即使是小心、谨慎,也需要掌握好这个“度”。另外,关于一些名、利欲望(特别是某些不合理的、过分的欲求),也要适当有所收敛,不然总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话,难免心理出现问题。
六,平时适当户外活动、体育运动,包括约亲友打打球什么的。这是很好的释放焦虑、压力的方法。养成习惯的话,对身体、心理,都很有帮助的。
七,有机会看看心理医生。症状严重的话,可以开点儿药。
9. 颅脑损伤如何处理
识。 !!!!!!!!!!!!!!!!!!!!!!!!1
主要表现 病人处于无意识的躯体过度活动状态:坐起、四肢乱动,伴有呓语、呼叫、不合作行为。
护理措施:
加床栏,以防坠床,严加守护。
不可对其言行过度约束,以免增加能量消耗,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适当约束时,约束带不可约束过紧及缠绕肢体,以免造成末梢血液回流障碍,以约束后能容纳一个手指为宜。
遵医嘱适当使用镇静剂,并观察用药效果。
妥善固定、保护各种管道,防止管道扭曲、脱出、折叠。
加强皮肤护理:大小便后及时更换污染、渗湿的衣被;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无渣屑、防止擦伤。
修剪病人指甲,必要时给病人戴手套,防止抓伤。
消除造成病人躁动的诱因:(1)积极处理脑水肿和颅内高压。(2)及时翻身,防止肢体受压,使病人体位舒适,并注意保暖。(3)尿潴留病人,用手掌环形按摩下腹部、开塞露塞肛等物理刺激使其排尿,必要时可采用导尿术解除尿潴留。
一、防止恐惧
主要表现:
1 主诉心神不安、恐慌、头痛加重。
2 哭泣、躲避、挑衅行为。
3 失眠、恶梦、肌张力增高、拒绝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目标:
1 病人能说出引起恐惧的原因。
2 病人能正确采取减轻恐惧的方法。
3 病人的恐惧感减轻。
护理措施:
1 鼓励病人表达并耐心倾听其恐惧的原因,评估其程度。
2 理解病人恐惧的感受,经常和病人交谈。
3 向病人介绍治愈病例,使其树立信心。
4 减少和消除引起恐惧的医源性因素,如治疗、护理前耐心解释其目的,指导病人如何配合。
5 避免病人直接接触抢救病人和病人死亡等场面,使用屏风遮挡视野。
6 适当安排探视,小儿适当安排陪伴。
7 及时肯定和鼓励病人的进步,使病人树立信心、战胜恐惧感。
二、躯体移动障碍
相关因素:
1 因意识障碍,不能有目的移动躯体。
2 因疼痛和不适,不愿移动躯体。
3 因肢体瘫痪,躯体移动受限。
4 卧床限制活动。
主要表现:
1 躯体活动范围减少。
2 不能活动或不愿活动。
3 被动体位,使用约束带。
护理目标:
1 病人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 病人未发生褥疮、血栓性静脉炎、肺不张等并发症。
护理措施:
1 保持病人舒适体位。
2 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3 做好生活护理。口腔护理每天2次;抹澡夏季每天2次,冬季每天1次;定时喂饮食;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
4 躁动、意识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以防坠床。
5 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并行肢体按摩,每天3次。
6 补充足够的水分,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三、自理缺陷
相关因素:
1 意识、精神、视力障碍。
2 瘫痪。
3 卧床,活动限制。
4 耐力下降,使活动能力下降。
5 舒适状态改变:头痛。
主要表现:
1 病人不能独立完成进餐、洗漱、沐浴、大小便等日常生活。
2 病人不能有目的地完成翻身动作。
护理目标:
1 病人卧床期间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 病人舒适,无口腔炎、褥疮、坠床等发生。
护理措施:
1 做好病人日常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每天2次;抹澡夏季每天2次,冬季每天1次;定时喂饮食。
2 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随时更换尿湿、污染的衣被。
3 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4 随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 意识、精神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必要时专人守护。
6 严格掌握热水袋、冰袋使用指征,防止烫伤或冻伤。
四、语言沟通障碍
相关因素:
1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不能发音。
2 意识、精神障碍不能言语或语言有错误。
主要表现:
1 说话或发音困难、含糊不清。
2 不说话或不能言语。
3 用词不当或表达不清。
护理目标:
1 病人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 病人表达需要的要求得到理解。
护理措施:
1 主动关心和询问病人的感受及需要。
2 耐心倾听病人的言语,鼓励病人表达清楚。
3 病人发音不清时,鼓励并教会其使用手语,利于病人表达自己的需要。
4 对不能理解医务人员语言的病人,尽量帮助解释。
六、意识障碍
相关因素:
1 脑水肿致脑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
2 脑缺氧致脑细胞代谢障碍。
3 颅内压升高致脑血循环障碍。
主要表现:
1 嗜睡。为早期较轻微的意识障碍,病人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轻微刺激即可清醒,唤醒后能回答问题。
2 朦胧。病人对人、物、时间、地点的意识能力均有障碍,反应迟钝,回答问题不正确。
3 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仅存在吞咽、咳嗽、角膜和睫毛反射,对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和防御反射。
4 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一切反射消失。
5 GCS计分<13分。
护理目标:
1 病人意识障碍程度减轻。
2 病人无继发性损伤。
护理措施:
1 监测神志,并以GCS评分标准记录病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每0.5-1小时1次。
2 保持病人本位舒适,并予以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4 预防继发性损伤。
(1)以床栏、约束带保护病人,防止坠床。
(2)吞咽、咳嗽反射障碍时不可经口喂饮食,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
(3)病人眼睑闭合不全者,以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3次,四环素眼膏涂眼每晚1次,并以眼垫覆盖患眼,以免发生暴露性角膜炎。
5 做好生理护理。
(1)参照本病"躯体移动障碍"中的相关内容。
(2)随时更换尿湿、渗湿的床单、床裤。
(3)翻身时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七、清理呼吸道低效
相关因素:
1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呼吸机的作用,使咳嗽、排痰受到限制。
2 因意识障碍而不能自行排痰。
3 后组颅神经损伤致咳嗽反射障碍。
4 卧床使痰液淤积。
主要表现:
1 清醒病人诉胸闷、呼吸不畅或不敢咳嗽。
2 病人喉部痰鸣音、面色紫绀、呼吸困难或鼾声呼吸。
3 病人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护理目标:
1 病人无喉部痰鸣音。
2 病人无呼吸道堵塞及窒息发生。
护理措施:
1 鼓励并指导清醒病人咳嗽、排痰。
2 保持病室清洁、维持室温18-22度、湿度50%-60%,避免空气干燥。
3 密切观察病人呼吸、面色、意识、瞳孔变化每0.5-1小时1次。
4 监测体温每4小时1次。
5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脑缺氧。
(1)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
(2)翻身时予以拍背,以使呼吸道痰痂松脱,便于引流。
(3)吸痰前先吸入纯氧或过度通气,每次吸痰时间<15秒,防止脑缺氧。
(4)痰液粘稠时,遵医嘱气管内滴药每小时1次,气道湿化或雾化吸入每4-8小时1次,必要时行气道冲洗,以湿化痰液。
(5)意识障碍、吞咽咳嗽反向障碍者,备气管切开包于床旁。
(6)气管切开者,注意无菌操作,做好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7)给鼻饲流汁病人喂饮食时抬高床头,进食1小时内不搬动病人,防止食物反流入气道。
八、中枢性高热
相关因素:
丘脑下部、脑干、上颈髓损害或病变,导致中枢性体温调节失常。
主要表现:
1 高热,体温>39℃。多出现于术后48小时内,病人主诉发热、不适。
2 常伴有意识障碍、瞳孔散大、呼吸增速及脉搏增快等。
护理目标:
1 病人体温在正常范围。
2 病人未发生并发症。
护理措施:
1 监测病人体温,每1-4小时1次。
2 体温>38℃以上,即采取降温措施。
(1)体温38-39℃时,予以温水擦浴。
(2)体温>39℃时,以30%-50%酒精200-300mL擦浴,置冰袋于大血管处,头部置冰帽。
(3)夏季可用电扇、空调降低环境温度,必要时撤除棉被。
(4)降温毯持续降温。
4 经上述处理,体温仍不下降者,可用冬眠低温疗法降低体温:
(1)用药前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如有脉搏过快、呼吸减慢、血压偏低,应报告医生更换药物。
(2)用药半小时后配合使用物理降温。
(3)降温速度不宜过快。
(4)定时测体温并观察全身情况,降温有肛温32-34℃为宜,以免发生并发症。
(5)病人出现寒颤、鸡皮疙瘩、肌紧张时,应暂时撤除冰袋,待加用镇静剂后再用。
(6)由于机体代谢率降低,胃肠功能减弱,一般不从胃肠进食,液体输入每天不宜>1500mL。
(7)冬眠低温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以防肺部感染、冻伤、褥疮等并发症发生。
(8)停止冬眠治疗时,应先停物理降温,并为病人盖上被褥,使体温自然回升,必要时以热水袋复温或遵医嘱使用激素等药物。
5 降温过程中应注意:
(1)醇浴时禁擦前胸、后颈及腹部,以免反射性心跳减慢;酒精过敏者,不可醇浴。
(2)醇浴时头部置冰袋,足部置热水袋。
(3)热水袋,冰袋应以双层棉布或双层布套包裹,每半小时更换1次部位,防止烫伤、冻伤。
(4)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保持床单干燥,防止病人受凉。
6 鼓励病人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饮食,以补充机体消耗的热量和水分。
7 加强口腔护理,及时翻身。
九、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相关因素:
1 高热、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2 尿崩症造成水、盐丢失。
3 高渗利尿剂使用。
4 脑脊液外漏。
5 神经原性糖尿病,产生渗透性利尿。
主要表现:
1 体温持续升高、出汗、呕吐、腹泻、黑便、脑脊液耳漏或鼻漏。
2 胃内抽出咖啡色液体,尿多(>200mL/h),尿糖阳性。
3 脑水肿使用脱水利尿药物。
护理目标:
1 病人体液丢失减轻或控制。
2 病人水、电解质维持平衡。
护理措施:
1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 高热、尿多时,鼓励病人喝盐开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或盐。
3 高热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4 呕吐、腹泻、便血时暂禁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加重腹泻、便血及呕吐。
5 遵医嘱合理使用止呕、止泻、止血药物。如胃出血时以冰盐水3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1mg洗胃。
6 尿多(尿量>4000mL/d或>200mL/h)、尿糖阳性时,遵医嘱使用抗利尿及降糖药物,如长效尿崩停、胰岛素。
7 严格掌握高渗利尿剂使用指征,并注意观察利尿效果。
8 脑脊液外漏时,准确记录漏液量。
十、有受伤的危险
相关因素:
1 意识障碍。
2 精神障碍。
3 癫痫发作。
4 感觉障碍。
5 肢体活动障碍。
主要表现:
1 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癫痫发作,感觉迟钝或消失,肢体瘫痪。
2 翻身、热敷、冰敷、保护措施等操作方法不当。
护理目标:
病人不发生意外损伤。
护理措施:
1 卧床病人使用气垫床。
2 协助病人体位时动作轻稳、方法正确。
3 对躁动、精神兴奋、幻觉等病人约束四肢时,不可环形缠绕肢体,松紧以约束后能容纳一个手指为宜,防止造成肢端血液回流障碍、肢体远端缺血坏死。
4 对躁动、精神障碍病人派专人守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5 癫痫发作时,正确使用牙垫,勿强行按压肢体,以免造成舌咬伤及骨折。
6 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7 严格掌握热水袋、冰袋使用指征,使用方法正确,防止烫伤及冻伤。
十一、有营养不良的可能
相关因素:
1 因意识障碍或吞咽障碍而不能进食。
2 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3 高热,代谢增加。
4 机体修复,需要量增加。
主要表现:
1 持续发热,体温>37.2℃,反复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2 意识障碍、吞咽反射障碍。
护理目标:
1 病人的营养需要得到满足。
2 造成营养不良的因素减少或被控制。
护理措施:
1 术后6小时病人清醒、无呕吐及吞咽障碍者,予以少量流质饮食。
2 意识障碍、吞咽障碍病人术后24小时鼻饲流质。
3 病人出现腹胀、呕吐、腹泻、胃肠道出血症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症状解除后以少量流质试喂,若无异常,即逐渐增加饮食次数及量,并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饮食。
4 保证胃肠营养的热卡供给。流质饮食6-8次/d,每次200mL;软食4-5次/d;高蛋白饮食3次/d;以使每天热量供给在1.25-1.67MJ(3000-4000kcal)。
5 保持输液及静脉营养的通畅。遵医嘱每日输入20%脂肪乳剂200-500mL,20%白蛋白50mL等。
十二、有皮肤受损的可能
相关因素:
1 病人因意识障碍、肢体瘫痪、伤口疼痛而不能自行改变体位,致局部长时间受压。
2 限制体位。
3 全身营养不良。
4 局部物理、化学刺激。
主要表现:
1 意识障碍、肢体瘫痪、伤口疼痛。
2 术后限制体位,尿液、汗液刺激。
3 老年;全身消瘦、水肿;皮肤瘙痒。
护理目标:
病人无皮肤损伤。
护理措施:
1 评估病人全身营养状况、皮肤情况。
2 定时协助病人改变体位,并按摩骨隆突部。限制体位者,受压部位轮流减压。
3 及时更换汗湿、尿湿、渗湿的衣被,并及时抹洗局部。
4 为病人抹澡时,使用中性肥皂,水温在50℃左右,避免用力擦、搓,受压部位扑爽身粉。
5 病人皮肤瘙痒,应适当约束双手,以免抓破皮肤。
6 勤剪指甲,防止自伤。
7 加强饮食护理,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十三、有引流异常的可能
相关因素:
1 术后留置脑室引流、创腔引流、脓腔引流、硬膜下引流。
2 引流袋位置过高、过低,引流管脱出、扭曲。
主要表现:
1 引流量过多或不畅。
2 引流液颜色由淡变深。
3 病人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瞳孔散大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护理措施:
1 术后病人,立即接引流袋于床头。
2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
3 适当制动头部,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4 每天更换引流袋,准确记录引流量、色。
5 引流袋一般放置3-4天即拔管,以免逆行感染。
加强引流管的护理:
(1)脑室引流的护理:①引流袋悬挂于距侧脑室10-15cm高度,以维持正常颅内压。②早期禁忌引流过快,以免导致硬脑膜外或硬脑膜下血肿、瘤卒中(脑瘤内出血)、脑疝形成。③必要时适当挂高引流袋,以减慢引流速度。④控制脑脊液引流量,引流量多时,遵医嘱补充水、电解质。⑤术后1-2天脑脊液略带黄色,若为血性,或术后血性脑脊液颜色加深,提示有脑室内出血,应报告医生急行手术止血。⑥拔管前1天夹闭引流管并密切观察,如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立即报告医生开放引流管。⑦拔管后,如切口处有脑脊液漏,应通知医生缝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2)创腔引流的护理:①术后48小时内,引流袋置于头部创腔一致的位置,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②术后48小时后,逐渐放低引流袋,使创腔内液体较快引流,以消灭局部死腔、防止颅内压增高。③与脑室相通的创腔,应适当抬高引流袋,以免引流量过多。
(3)脓腔引流的护理:①引流袋低于脓腔30cm以上,病人卧位时脓腔位于高位,以期较快地引流脓液。②术后24小时后方可行囊内冲洗,以免引起颅内弥散性感染。③冲洗时,每次冲洗量约10-20mL,缓慢注入,再轻轻抽出,不可过分加压。④冲洗后注药液并夹闭引流管2-4小时,以维持药效。⑤引流管逐渐向外退出,直至拔管。
(4)硬膜下引流的护理:①病人平卧或头低脚高位,以利体位引流。②引流袋低于创腔30cm。③术后不使用脱水剂,不限制水分摄入,以免颅内低压使硬膜下腔隙不易闭合。
十四、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
相关因素:
1 颅内压改变,使止血处再次出血。
2 术中止血不够彻底。
3 凝血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
1 意识改变。病人意识清楚后逐渐由嗜睡进入昏迷状态。
2 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晚期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3 高热,抽搐,生命体征紊乱等。
护理目标:
1 警惕颅内出血先兆,一旦出现颅内出血,及时配合医师采取手术止血准备,以抢救病人生命。
2 避免护理不当导致颅内压升高。
护理措施:
1 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避免颅内压升高。
(1)遵医嘱及时准确使用脱水药物。
(2)翻身时动作轻稳,避免头部扭曲使呼吸不畅。
(3)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输氧。
(4)保暖,防止因感冒发热而增加脑耗氧量。
(5)保持病人大便通畅,嘱病人勿用力排便。
(6)控制或减少癫痫发作。
(7)正确护理各种引流管。
3 一旦发现颅内出血征象,立即报告医师,并遵医嘱处理。
(1)准确应用脱水药物,观察脱水效果。
(2)配合做好CT检查以确定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3)配合做好再次手术准备。
十五、潜在并发症--尿崩症
相关因素:
1 蝶鞍区附近病变或损伤造成视上核到垂体后叶的纤维束损伤。
2 手术创伤。
主要表现:
1 口渴、多饮、多尿,尿量>4000mL/d,甚至可达10000mL/d,尿比重<1.005,尿糖阳性。
2 神志淡漠,精神差或意识障碍加重,皮肤粘膜干燥、弹性差。
3 低钠(Na+<130mmol/L)血症、低氯(Cl-<95mmol/L)血症。
护理目标:尿崩症减轻或控制。
护理措施:
1 对行蝶鞍附近手术所病人监测尿量、尿糖、尿比重,每0.5-1小时1次,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2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每1-2小时1次。
3 当尿量>200mL/h、尿比重<1.005、尿糖阳性时:
(1)及时报告医师,遵医嘱应用抗利尿药物(垂体后叶素或长效崩停)及胰岛素,并观察用药效果。
(2)鼓励并指导病人喝盐开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
(3)禁止摄入含糖食物、药物,以免血糖升高,产生渗透性利尿,使尿量增加。
(4)监测血糖每2-8小时1次。
(5)遵医嘱抽血查E4A(K+、Na+、Cl-、CO2CP)并及时追查化验结果,以指导治疗。
4 随时更换尿湿、渗湿的衣被。
十六、潜在并发症--癫痫
相关因素:
1 外伤致大脑皮层激惹或损伤。
2 颅内占位、脑血管疾病。
3 脑缺氧。
主要表现:
1 癫痫大发作:意识突然丧失,全身痉挛性抽搐,多持续数分钟。
2 癫痫小发作:短暂意识丧失或局部肌肉抽动。
3 局限性发作:局部肌肉抽搐或感觉异常。
4 精神运动性发作:以精神症状为主,出现多种幻觉、错觉、自动症等。
护理目标:
1 清醒病人能述说发作先兆与诱因。
2 癫痫发作减少或得以控制。
3 病人无继发性损伤。
护理措施:
1 病人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使代谢率降低。
2 高流量输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止脑缺氧。
3 遵医嘱及时给予镇静、抗癫痫药物,如大仑丁、鲁米那,预防癫痫发作。
4 消除或减少发病诱因。
(1)病人睡眠充足,非治疗需要不打扰病人睡眠。
(2)关心体贴病人,避免病人情绪激动。
(3)按时用药,勿骤停、骤减、骤换药物。
(4)保暖,防止感冒。
(5)禁辛辣、刺激、兴奋性食物和药物。
5 加强癫痫发作时的护理:
(1)专人守护。
(2)大发作时上、下臼齿之间置牙垫,防止舌咬伤。
(3)不强行按压病人肢体,防止关节脱臼或骨折发生。
(4)有假牙者迅速取出,及时解开衣服、衣扣、裤带,头偏向一侧,防止呼吸道堵塞及限制呼吸。
(5)高流量输氧,以改善脑缺氧。
(6)发作停止时,病人意识未完全恢复,不可喂水,以免引起饮水呛咳,甚至窒息。
(7)详细记录发作时间、性质、持续时间,以协助治疗。
6 短期内频繁大发作、间歇期意识不清者(癫痫持续状态),遵医嘱控制发作和纠正内环境失衡。
十七、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
相关因素:
1 丘脑下部损伤、脑干损伤。
2 鞍区、三脑室、四脑室、脑干附近手术。
主要表现:
1 病人呕出或从胃内抽吸咖啡色、暗红色液体,伴有呃逆、腹胀、黑便或便血。
2 贫血、休克。
护理目标:
1 减轻或控制消化道出血。
2 病人不发生窒息,无肛周糜烂。
护理措施:
1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呃逆、腹胀、呕吐、呕血、便血等。
2 病人出现消化道出血时暂禁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3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
(1)安慰清醒病人、家属,嘱勿紧张,配合护理。
(2)意识障碍及呕吐病人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窒息发生。
(3)遵医嘱立即经胃管抽吸胃内残余液后,以冰盐水3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1mg反复洗胃,然后注入氢氧化铝凝胶30-50mL以止血,保护胃粘膜。
(4)遵医嘱静脉或肌内注射止血药。
(5)出血停止后,试喂少量牛奶,以后逐渐增加饮食量。
4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止血效果,及时记录出血时间、次数及量。
5 多次反复出血者,遵医嘱输血。
6 便血病人,随时清理床单,清洁肛周,抹洗会阴及臀部,必要时用抗菌素油膏保护会阴、肛周,防止肛周溃烂。
十八、潜在并发症--感染
相关因素:
1 外伤致皮肤破损。
2 气管切开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
3 脑脊液外漏。
4 有创颅内压监护。
5 留置引流管:脑室引流、留置导尿等。
主要表现:
1 局部红肿、渗液、溃烂。
2 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部有干湿啰音,呼吸困难。
3 意识改变或意识障碍加重。
4 引流量、色异常,如脑室引流液混浊,絮状物、引流量增加。
5 体温升高>37.5℃、ICP>2kPa(15mmHg)。
护理目标:
1 病人不发生感染。
2 病人感染征象被及时发现,得以控制。
护理措施:
1 控制探视,减少外源性感染因素。
2 鼓励并协助病人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3 正确护理气管切开及其他管道:
(1)气管内导管消毒,每4-6小时1次;伤口换药,每4-6小时1次;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
(2)引流袋不可抬高,防止逆行感染。
(3)每天(冬季隔日)更换引流袋。
(4)对留置导尿管病人每天尿道口清洁、消毒2次;女病人月经期保持会阴部清洁。
6 如有皮肤破损,及时换药,防止受压。
7 做好脑脊液外漏的护理(参照"颅脑损伤病人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8 监测体温,每4-8小时1次。
十九、预感性悲哀
相关因素:
1 肢体瘫痪。
2 面神经损伤:面瘫、眼睑闭合不全。
3 社会角色改变:男性乳房发育,女性长胡须,幼年体型等。
4 生活方式改变:卧床、轮椅、跛行、性欲减退等。
主要表现:
1 悲伤,流泪,叹气,自责或责备他人,易怒,甚至有自伤或伤人行为。
2 不愿与外界接触,拒食,对生活丧失信心。
3 生活方式、自身形象改变。
护理目标
1 病人能正视现实,接受生活方式、自身形象的改变。
2 积极乐观地生活。
护理措施:
1 术前向病人讲述和解释手术的必要性,使病人了解术后可能出现形象改变和生活方式改变。
2 对于后遗症病人加强心理护理,鼓励病人正视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使后遗症减轻。
(1)对面瘫病人,随时清除其口角分泌物,行面部按摩每天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2)眼睑闭合不全者,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3次;四环素眼膏涂眼,每晚1次;戴眼罩,防止暴露性角膜炎。
(3)肢体瘫痪者,坚持肌肉训练。
3 出院的生活:
(1)对生活自理能力丧失者,协助其日常生活,不随意责备病人。
(2)随时和病人交谈,沟通思想,允许病人适当发泄悲哀、哭泣,同情病人的感受。
(3)了解病人心理状态,有自伤、伤人倾向时,避免让病人独处,不让其接触能伤人的物品。
(4)让病人参与健康有益的活动,如残疾人联谊会,使病人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4 为病人提供修饰的技巧:
(1)男性乳房发育病人衣着宽松。
(2)女性长胡须病人避免化浓妆,必要时使用脱毛剂,如亮肤霜。
(3)骨瓣缺损病人,宜留长发、戴帽,并防止硬物碰伤。较大骨瓣缺损者,术后半年行骨瓣修补术。
5 教会病人重新设计自我形象,适应病后生活方式。
(1)轮椅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拐杖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3)卧床生活注意事项。
10. 脑外伤半身不遂如何恢复
首先要有乐观开朗的心态,对疾病的康复要有充分的信心,与我们密切配合,积极治疗,早日康复。
锻炼方法:
*开始时做深呼吸及简单的主动运动,着重偏瘫一侧手脚的伸展运动:肩外展、上肢伸展、下肢弯曲。
*运动间隙用枕垫、木架维持肢体功能位,防止上肢屈曲、足下垂等畸形。
*可逐步增加坐、立、行走练习,进行正确步态行走、上下楼。注意加强保护,防止跌伤等意外。
*上肢活动功能初步恢复后,着重做爬墙、抓放物品、盘核桃等运动,加强自理能力练习:进餐、梳洗、穿脱衣等。
*情况进一步好转,可进行写字、编织、园艺等劳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