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蛤蜊应该怎么养
青蛤俗称蛤蜊、哈皮、圆蛤、黑蚬。
青蛤的贝壳近圆形,壳质薄而坚,两壳相等。壳顶突出位于脊侧中央,尖端前方弯曲,壳面有同心生长轮,细而密。壳表颜色有白色、棕色、黄色和黑色,1厘米以下的幼贝多呈紫色。
青蛤分布在我国南北沿海和河口沿岸的潮间带,多生活在近高潮区和中潮区的泥沙滩涂中。朝鲜、日本、琉球群岛也有分布。
青蛤是一种广温、广盐性贝类。青蛤的适应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抗污能力。对底质要求比较广,粗沙、泥沙、粉沙都能生长。多栖息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晰,有淡水流入,底栖硅藻比较丰富的近高潮区和中潮区上部的泥沙中。青蛤的壳色与底质环境密切相关,含泥多的底质,壳色呈黑色、粉沙质多呈白色。青蛤营埋栖生活,生活时以壳的前端向下,后端朝上,以足钻穴,埋于泥沙中。青蛤的水管较长,约为体长的2~3倍,退潮后滩面上会留下一个椭圆形的小孔。埋栖的深度随着季节,个体大小及底质状况而有所差异,一般深度为9~16厘米。夏季埋栖较浅,冬季较深,在同一季节,细粉沙底质的青蛤要比沙质、泥质里的栖埋得深,个体大的要比个体小的埋得深。在未干露时,青蛤在穴内,双壳微张,足和水管伸出,*近排水管摄取食物和排泄。青蛤的迁移性较小。
青蛤为滤食性贝类,自然海区的贝类主要以底栖硅藻为主。也摄食部分有机碎屑、挠足类残肢等。冬季气温较低,青蛤双壳紧闭,很少摄食。3月份后,摄食逐渐旺盛。生长较快。青蛤的最适生长水温是24~30°C,此时水管全部伸出,伸缩频繁,说明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摄食活动越强,新陈代谢越旺盛。青蛤的胃含物与外界的饵料品种完全一致,说明青蛤对食物的种类没有严格选择性。
青蛤为雌雄异体,满一年可达性成熟,每年性成熟一次。一般当水温达到25~28°C时,性腺发育到最高峰,性腺发育可分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
青蛤性腺,雄性呈乳白色或淡黄色,雌性呈粉红色。成熟精子活跃,卵子呈圆球。
青蛤繁殖高峰多在大潮汛,精卵不断成熟,不断向外排放。
青蛤生长速度与季节,个体大小及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稚贝到1龄贝,生长较快,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减慢。1龄贝最大可长到2.5厘米左右,2年一般可长到3.0厘米以上。
⑵ 青蛤怎么做着吃
辣炒青蛤一
原料:青蛤二斤,郫县豆瓣酱一大勺,料酒几滴就可以,白糖少许,胡椒粉适量,酱油少许。
做法:青蛤买回家以后洗净;锅里放油烧热,放入葱姜蒜末炸至颜色微黄,然后放入准备好的豆瓣酱炒出香味;往锅里滴入几滴料酒,放少许白糖,滴上几滴酱油炒匀;倒入洗净的青蛤翻炒均匀,盖上锅盖焖至锅里的青蛤全部开口即可;临出锅前洒上适量胡椒粉就可以了。
辣炒青蛤二
原料:青蛤三斤、葱、姜、蒜(适量),辣椒两个、辣酱(我用的豆瓣酱),料酒少许。
做法:先把买回来的青蛤(一定要活的)洗干净泡在有盐水的盆子里,多泡些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青蛤把沙子都吐净。把葱姜切丝,蒜捣碎(蒜多点),青辣椒切块备用。开火、起锅、下油(油多一点),等油烧热,放入葱姜蒜爆香后,加入两大勺辣酱接着炒。
等到炒出辣酱香味后,放入青蛤,不停翻炒,使青蛤均匀受热,等青蛤的壳微微张开的时候倒入料酒去腥味,接着炒,再放糖,豆瓣酱里面已经有盐了,不过口味比较重的可以再放一些,放入辣椒块(起点缀作用),等到青蛤的壳全部打开后,关火,盛入盘子里就完成了!
青蛤豆腐汤
1、白菜一颗,取白菜心,(白菜帮正好留下包馅用了),豆腐半斤左右,青蛤一斤,清水里养半天,让它吐吐沙子。
2、葱末,姜末适量,爆香,下白菜翻炒,然后下豆腐
3、八成熟的时候,加盐适量,加青蛤,煮熟即可。
提示:
1、只放盐就可以了,再放其他调味的话会影响海鲜的鲜味,鸡精之类的最好也不要放
2、盐要适量,千万不要放多。
盖韭炒青蛤
配料:
主料 青蛤仁250克,盖韭段250克。调料 葱姜油75克,料酒、味精、香油各10克,酱油5克,盐2克。
特色:
蛤肉鲜嫩,盖韭味美。
操作:
1) 将青蛤仁先用清水浸泡2分钟,除去污物,挤去屎包漂
洗几次,控去水份。(2) 炒勺上旺火,将葱、姜油烧至7成热时,
将青蛤仁放入热油内颠翻几下,烹入料酒,加入酱油、味精和盐,
再放入盖韭段颠炒3秒钟左右,淋入香油即成。
姜葱炒青蛤
原料:青蛤、橄榄油、姜、香葱、盐、绍酒、胡椒粉
做法:
1、先将青蛤用清水泡半天放少许盐、香油,让青蛤吐尽泥沙在用清水反复清洗几遍。香葱洗净切成段,姜切片
2、锅热后,放入橄榄油和姜片,用橄榄油将姜片煸炒出香味
3、倒入青蛤,盖盖,记住啊这时候一滴水都不要放
4、直至炒的青蛤全部开盖,并且出汤,鲜味四溢。
5、再烹入绍酒,放入一点盐、胡椒粉、翻炒均匀,倒入香葱段
6、出锅前倒入少许的水淀粉勾薄芡让鲜美的汤汁紧裹在蛤蜊肉上出锅即可
小贴士:
清洗青蛤时,先将青蛤泡在清水里,滴点香油,放点盐。过半小时换清水清洗,这样反复3次,最后彻底用清水冲洗干净沥干水分就可以做了。
⑶ 活青蛤吃不完怎么保存
把蛤俐到在盒子里,放点水没过蛤俐,在放冰箱冷藏。
海鲜大致可以分高中档和普通两种,在储养的过程中的生存要求区别较大 1.高中档海鲜 龙虾、鲍鱼、海参、大海蟹、红鲷、三文鱼、飞虎鱼等以上这些海鲜比较名贵,对水质、温度、环境、光照等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存养的过程中必须配备新鲜天然海水、水循环冷却及过滤系统、加氧系统,而且要定期对存养的器具进行消毒。 普通海鲜、 爬虾、蛤蜊、鲜贝、牡蛎、海肠、章鱼等以上这些海鲜在冬季只要有新鲜海水可以存氧15天左右,夏天需要加适量的冰降温。
⑷ 蛤蜊的饲养方法
蛤蜊如何饲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花蛤苗运输
当幼苗生长到商品规格种苗时(指白苗、中苗、大苗),就可移殖养成或出售,洗苗时间还要结合气候、潮水而定。农历初一、十五的十二时(半夜十二点及中午十二点)是大潮。而每天满潮时差大概是50分钟左右。一般在天气凉爽,非下雨天和非小潮水期间进行,这样洗的苗种健壮,运输成活率和养成成活率高。产苗区与养成区经常不在同一地区,因此移苗就需要一段运输过程。由于杂色蛤适应环境能力强,能经受数小时甚至几天不于涸、不致死。体腔内部含存一定量海水,捕捞后能起调节作用,这对贮存与发运带来一定好处,但对贝类的分选时间、包装、运输等因素仍会直接影响它们的质量。在运苗过程中,还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短途运输:一般用车运,亦可用船运。运输历时24h以内,无需采取降温措施。
2)长途运输:运输历时24h以上,需用冷藏车。苗种与冰袋交错排开,并用竹片分层相隔,控制温度3℃左右,运输80h~100h,成活率95%以上。
3)一般用网袋装苗,每袋30kg左右,网目大小以不漏苗为准。
4)蛤苗应是当日采取的,且苗体应洗干净,不含泥沙等杂物。
5)运输时间最好在北风天,温度比较低,成活率高。南风天气易死亡,最好是当天洗苗,当天运输,当天播苗,从起苗到播苗最迟不超过3个潮水为限,以利提高播苗成活率。
6)在洗苗和搬运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把蛤苗碰伤击破贝壳,引起死亡,互相感染,影响运输成活率。
7)不论车、船运输都得加蓬,避免日晒、雨淋造成死亡,但是不得密盖,以防闷死。
8)运输前必须准确计算放养场的潮水,以确定启运时间,如果放养在低潮区,应在大潮期间运苗,否则苗运到,埕地不干露,无法播种。
潮间带养殖花蛤
(一)养殖场的选择条件
成蛤的养殖场,应选择风浪较为平静,潮流畅通,地势平坦,砂多泥少(含砂量为70%~90%)的中、低潮区;海水比重为1.010~l.025,最为理想的比重为1.012~1.020;流速为40~100厘米/秒。
(二)整埕播苗
1.播苗季节:播苗季节,依苗种的个体规格大小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白苗,一般在4~5月播苗;中苗大多在12月播苗,有的地方因天气寒冷等原因,推迟到翌年春天播苗;大苗一般在产卵之前播苗。
2.整埕:整埕工作,主要是先在埕地靠近港道处和潮下带的边缘,用芒草筑堤,以防蛤苗流失。堤宽30~40厘米、高约25厘米。大片的滩涂也要用芒草围堤,隔成数块,便于管理。而后捡去埕面上的石块、杂物,用砂填好洼地,整平埕面。若埕地较软,则须开挖排水沟,以防埕面积水。最后,在播苗之前一星期,用漂白粉(15千克/亩)或茶籽饼(8千克/亩)泼洒埕地,杀除敌害生物。
3.播苗方法:播苗方法有干播和湿播两种。
(1)干播:退潮后埕地干露时,从停泊在埕地上的运苗船中卸下蛤苗。播苗时,要求播撒均匀,防止成堆集结。若潮水已上涨无法继续播苗或播苗未完成时,则应将蛤苗卸下,浸没于水中,待下一潮水再播。
白苗因个小体轻,易被潮水带走而流失,故多选用此法播苗。
(2)湿播:湿播是在潮水未退出埕面时,用船把蛤苗运至插好标志的埕地上,在标志范围内按量播撒均匀。播苗,应在平潮或潮流缓慢时进行,以免蛤苗流失。
用湿播方法,增加了播苗时间,提高了工效和蛤苗的成活率,但播撒较不均匀。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中苗和大苗播撒。
4.播苗密度:播苗密度,直接影响到蛤仔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如播苗密度太大,蛤仔生长较慢;如播苗密度太疏,不能充分利用养成面积,单产较低。因此,要掌握适宜的播苗密度。其播苗量,要根据蛤苗个体的大小、潮区的高低和底质条件等因素来决定(表19-6):蛤苗个体大的,成活率高,可少播;潮区低的,蛤苗摄食时间长,生长快,同时敌害也较多,蛤苗受害率高,应适当多播;底质较硬的埕地,稳定性好,亦可多播。
此外,还要根据海区饵料生物的多寡及流速的大小而酌情增减。
表19-6蛤苗播苗密度与苗种规格、场地条件的关系。
三)养成管理
俗话说“三分苗,七分管”。做好养成期间的管理工作,是保证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1.移殖:移殖的主要目的是,转移养殖潮区,疏散养殖密度,促进生长。
(1)苗种增大,稀疏移殖:小苗播种的潮区较高,经过6~7个月的养殖后,个体显着增大,摄食量增加,养殖密度相对显得太密;同时,蛤仔的体质逐渐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应移到较低潮区放养,并适当降低养殖密度,以加速蛤仔的生长。
(2)随着不同季节移植,以提高蛤苗成活率:根据泥层保温性好,冬天不易冻死蛤苗和砂埕贮水量大,温度低,夏季不易晒死蛤苗的特点。随着季节的不同,可移植到不同的场地,以提高成活率。可采用边收获、边移植的方法进行。
(3)加快产后亲蛤恢复体质,移植促进生长:亲贝在产卵排精后,因体质虚弱,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差,易造成死亡。所以,应在繁殖季节之前,把亲贝移植到潮区低、饵料丰富、风平浪静的场地养殖,以恢复体质,加快生长速度。
2.防止灾、敌害:严重威胁蛤仔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洪水和台风。在易受台风袭击的埕地,应争取在台风季节来临之前,收获或移植到安全地带;受洪水威胁的埕地,也应采取类似的措施;对未来得及收成和移殖而受害者,必须及时抢救,清除覆盖埕面的泥砂,集拢散失的蛤仔,以减少损失。
蛤仔的敌害生物及其防治措施如前所述。在养成期间应经常下埕除害,减少损失。
3.加强日常管理:蛤苗播放后,要经常到埕间巡管,检查蛤苗有否流失、蛤仔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敌害的危害情况等,以便及时补苗或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要疏通水沟、填补埕面、修补堤坝等。特别是刚繁殖后的亲蛤,体质虚弱,多数上浮在埕地表面,若被人为踩踏,死亡率更大。所以,在繁殖季节之后,更应加强管理或进行移殖。
⑸ 为什么青蛤时间久了会变色
那时间久了的话 变色的完了 应该是产生的氧化反应 他才会改变人生 要不然他不会
⑹ 炝青蛤在制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哪些步骤
引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非常注重中国的美食,那么对一些不同地区特色的美食,在其他的地区也会有相应的文化进行传承。那么大家都知道,像那些北方的人他不太喜欢吃带壳软体动物。那么大家对于青蛤又有多少了解呢?可以通过古代的一些文献来了解到大家,在以前那些年代对于蛤蜊就有特殊的制作办法,就像是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有相关的记载。那么大家对于一道名菜呛青蛤是否有印象呢?所谓的青蛤,他本身就是一寸的长度,而且它的壳面是淡颜色的,而且特别的光滑干净。他的肉是黄色的,所以在他那种是长相非常不错的。那么这个时候小编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能够了解到呛青蛤,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的一些步骤。
像那些海鲜不能过多的使用音乐本身就是海洋的生物,那么从营养价值方面来看的话,通过少量的使用就能够补充蛋白质。而且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也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过多的使用的话,可能会导致自己的皮肤不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