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要學習佛法,怎麼學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㈡ 我們該如何正確學佛
我認為我們在學習佛的時候,應該學習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為人處事的方法,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精華,是不能被外來西方文化所取代的,我們在正確學佛的時候,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對佛的尊重。
我們可以不相信佛,但是,一定不能不尊敬佛。佛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代表著人們的信仰,所以,我們不能對我們的信仰不敬,其次,我們在學佛的時候,我想應該要學習得,就是如何敬佛,每個人在遇到一些困難事情的時候,都會選擇去一些廟宇當中,去燒香拜佛,在拜佛的時候,我們應該知道一些最基本的規矩。
第一點,在拜的時候,應該是上三炷香,我們的左手應該蓋在我們右手的上面,這是因為我們有的人的右手是有過殺戮的,所以,相對於右手來說,我們的左手是比較干凈的。第二點,在磕頭的時候,我們的手應該是手心朝上,這樣是把我們的願望呈上去。
學佛更看重的是其精華所在,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我們也應該學習這個。
㈢ 普通人怎樣正確學佛
學佛,有六度(忍辱,精進,布施,持戒,禪定,般若)
忍辱就是丑敵在里要不怒不痴迷打贏他不貪他的得益跟從他,在他困難你就給水,給飯,給衣服它穿不要欺壓它。因為你把它的惡壓制勝過它的惡。精進要你幹活不要想太多令你不想幹活的瞌睡,幹活就幹活,休息就休息。布施要你錢財或物品捐給有困難的人包括你的仇敵。持戒,要你尊敬佛,經,師,父,母;不欺壓你的兄弟,鄰舍。禪定要你在你任何時候要不發你的怒火,貪戀,痴迷的執著自己的利益上,要饒恕得益於人;般若,要你的心的世界不執著自己利益和饒恕得益於人;像鎖鏈套不住你的心,你可以套的住它的心。。。
㈣ 普通人如何最好的學習佛法呢
您好,
一個普通人應該如何學佛:
)
今天在博客中有朋友問到:我很喜歡佛學,我也想學,但是初學從什麼開始?就此問題,白傘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
我是從2006年開始學佛的,在此之前我對佛教、佛法的認識是一張白紙,沒有什麼概念,之後因遇到了一位好師傅,一個好師兄我才開始對此慢慢了解和學習。到現在雖然自己也是一個初學者,而且學得也不好,但我自己已經明白了該怎麼學,怎麼修,我該要干什麼,怎麼讓自己沉下心幹下去。我確實經歷了由初學到入門的這樣一個過程,大致可以給問我此類問題的朋友一些幫助。
學佛要學好,學成,最重要的是要有好老師、好道友幫你改變觀念,堅定信心。這是很關鍵的,這就好像一個站在桌子上的人要把這個桌子舉起來一樣,要外力輔助他找到一個新的、正確的、牢靠的立足點,才能擺脫舊的依靠。而初學者最難的就是找到好老師、好道友。比如在陳念萱著的《尋找上師》一文中,就提到好多人為了學佛,為了尋找好的師傅,費盡千辛萬苦,幾十年如一日不曾放棄,有些「運氣好」的找到了,有些「運氣差」的不但沒找到,甚至還被騙財騙色,虛度光陰,引入邪教,凄慘無比。現實的問題是,初學佛的人有熱情,有激情,但自己還要人指點迷津,哪有一下子就能辨別誰是誰非,哪能那麼順利的,在不顛覆現有的生活環境和思維觀念的情況下找到明師明友呢?這不是空談么?不要緊,也不要急,一個一個問題來。首先我要說明的是那些「運氣好」找到了明師的,不是什麼運氣決定的,這些人可能看上去普普通通,和你沒什麼兩樣,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不如你,但這些人肯定是累生累世誠心誠意學過佛、供過佛的,不管業力讓他今生如何破落,他都能不費勁或者是很費勁、卻最終能找到好師傅的。那些不費勁或者是很費勁、卻最終被騙了的,被帶到歧途上的,肯定是在過去很多世中,由於對佛或佛法產生過歧義、惡口、不真心供養等等原因造成的。
第二個問題:「我又不知道我前世有沒有什麼不好,那我去找師傅還是不找?我現在確實想學佛,想學好,該怎麼辦呢?」確實,我們都不知道過去,但我想把握現在,把握今生,這是非常重要的,又該怎麼做呢?白傘認為,如果自己還是一個初學者,對佛教的理念、概念、歷史、文化等等還不是了解的話,不要急於或者刻意去找一個師傅。從很多佛教經典以及大德開示中我們都可以看得出,佛教基本的理念是善!基本規律是因果輪回!最終方向是解脫身心斷煩惱。作為一個初學者,可以先從最簡單的開始,以一種敢於轉變自己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勇氣來認識和了解佛教,看一些著名的佛教書籍如《西藏生死書》、《前世今生論》,著名的佛教經典如《心經》、《金剛經》等等,相信善惡因果,相信生命輪回,以一顆善心來付諸於善行:比如你某天心血來潮想吃口味蝦時,想想因為滿足自己一時口腹之慾,這么多活蹦亂跳的蝦子要剝皮抽筋,不可不可。比如你看到小孩不懂事在踩死一堆堆的螞蟻時,你心頭一緊,連忙拉住他,並對他說它們也有爸爸媽媽,也會痛苦流淚。比如你做生意完全可以弄虛作假、瞞天過海多賺錢,但你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絕不幹昧良心的事等等。這就是一個初學者最因該做的。
在保持一顆善心,堅持做這些善行的時候,初學者始終要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我所有的善舉、功德均迴向給一切有情眾生,我不為此要得到絲毫的利益和回報,我只求佛菩薩保佑,讓我今生能遇到一位適合自己的,能帶我走上正確的學佛道路的明師!如果有可能,最好在我國四大佛教名山的四位菩薩面前發此願。只有如此,才不是把學佛最重要的一條--尋明師—交給自己未知的過去,而是積極地、有效的把握在自己可以決定的當下。
第三個問題:作為一個初學者,不可能像已經皈依的佛子一樣毫無顧忌的學佛、念佛、拜佛等等,還有來自家庭、工作等外界環境的影響,也有來自自身性格、習慣、愛好、惰性等內在因素的影響,如何能兩頭兼顧,不造成麻煩?如何能循序漸進,堅持長久?
一個人學佛,最重要的修心,心修好了,自然會體現在行動上,也就是修行了。初學者有激情,但這種激情請不要表現在外面,比如脖子、手腕要戴各種佛珠,要家人都來吃素,見到同事朋友就說自己學佛,學佛怎麼怎麼好,你要不要學。見到貌似居士、和尚的人就搭訕,問有沒有好師傅,見到佛教交流學會、集會、共修等就鑽,見到各類貌似佛教書籍的就看,看了也罷,自己沒有主見和實修體驗,跟著各種論調跑,大肆幫著宣傳等。這其實給初學者學佛帶來了很大阻力,給各種違緣和各種不良個人、團體提供了利用的機會,而初學者這時的定力、包容力、信心都還不是很深,最終導致學不下去、學偏甚至反對學佛,誹謗學佛的後果。
㈤ 如何正確學習佛法
世界著名的凈空老法師曾經說過:「解決21世紀問題唯有大乘佛法與儒家學說」,又說:「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那該如何有效系統地學習佛法呢?
工具/原料
《弟子規》
《楞嚴經》
《無量壽經》
方法/步驟
1
學佛之前應該先學會做人,人都還沒有做好怎麼能學佛呢?就像讀書一樣,先從小學學起,然後才中學,大學,萬丈高樓平地起,先把基礎打好,推存從《弟子規》入門,裡面有講許多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兄弟互愛,等等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果能將《弟子規》做到,是一個道德很好的人。
2
三皈依
三皈依是踏入佛門第一步。 有了三皈依才是正是成為無量無邊的佛弟子之一。
3
學習戒律兩年
佛陀快要入滅度時,阿難問佛:「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時,以何為師」佛陀回答阿難說:「以戒為師」。所以戒律很重要,如果人人都守好五戒,這個世界會變得吉祥安寧。
4
學習《楞嚴經》
《楞嚴經》是正法眼藏,教人如何分辨正法與邪法,以及五十種陰魔。
5
學習《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是最圓滿的一部佛經,這部佛經度過很多人。
以上佛法學習先後次序,是聽法師講經然後做參考,希望能帶給佛學界的師兄有幫助。
㈥ 想學佛學,該怎麼入門
佛說聞、思、修,第一階段是聞,這在古代是指聽聞,現在則是閱讀。如果有相當的古文功底,可以直接從經、論讀起。但一般人都不成,所以還是要從當代高僧大德的書讀起,都是白話文,又結合當下時代,佛義深入淺出。這樣先對佛法做個大致了解,然後再說皈依、修哪一法門。
這里推薦幾本:《佛學入門》、《禪的體驗》,作者是聖嚴法師。
《如何修證佛法》作者是南懷瑾。
《正見 佛陀的證悟》,作者是宗薩蔣揚欽哲。
《了凡四訓》,但要凈空法師講解的版本。
㈦ 想學佛法應該怎麼入門
想學佛,先皈依受戒,只有皈依受戒了,才是佛弟子。
1.三皈
什麼是三皈依,那就是我們回家了。人有一個真正的父母,那就是佛菩薩。這個父母在哪兒?怎麼找到佛菩薩?首先就應該三皈,三皈就能找到真正養你的、生你的、永遠跟著你的父母,永遠不離開你的父母。
通過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就找到了。這個可以說是很普通的一個道理,又是很深的、很秘密的一個道理。如果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成佛有餘了,你要不懂得這個道理就很難成就的。佛法和外道首先區別於這一個,外道沒有三皈依。有的世間人雖然做得很好,在世間也能幫助人,也修橋補路,甚至能做很多善事,但是終歸他不能成為佛子。因為什麼?因為他沒有三皈依。三皈依就是我們的根本,你抓住了三皈依就抓住你的生命,抓住你不生不死的那個命,將來你就能成佛。要沒有這條,你別想成佛。
2.持戒
現在末法時期,想修行就是先從戒律開始。先別研究別的,先學戒,把五戒做好了,抓住這個。先持戒,把戒律持好了,完了回來上早晚課。等到有了一定基礎以後,自己有智慧了,再選擇法門,這時你已經知道修行應該怎麼走了。不然剛開始就匆忙的進入一個法門,修一修自己又覺得不太合適,不太合適但又修了這么長時間,有時候沒法退出來。得選擇好了,得一桿子到底。
末法時期你把戒抓住了,就什麼都抓住了,戒抓不住什麼也抓不住。所以說末法時期修行最難的一點,就是在於能不能守住戒律。能守住戒律,那就什麼問題都不怕了!我們修行就要抓住這個關鍵地方,抓住要害,抓住基礎。
有的說我歲數已經大了,我是不是該從念佛開始?不管歲數有多大,都得從持戒開始。
為什麼要從持戒開始?因為我們成佛不是今生就成佛,我們要經過多少劫才能成佛的,是吧?我們今天既然學佛,一定要打好基礎,我們要給來生打好基礎,這個很主要。人老了,不等於就是說,我們學佛就沒有機會了,來生就不能學佛了。所以說,我們不管是年老還是年輕,都應該從基礎開始。
3.選擇適當的書
特別學《金剛經》,這個很主要,因為開悟的《金剛經》。《金剛經》學完了以後,你才可以學密,學凈土,否則的話,就墮落相里去了,這也是很可怕。
有的先從《地藏經》學,問題是《地藏經》雖然講了孝道,但是由於我們的知見、理解,我們的習性,有的不正確,就會變成了一種像大仙兒似的,這也不合適。最後,自己弄得神經兮兮,這也不好。所以說應該先從《金剛經》學起。有了《金剛經》的基礎,我們再學其他法門就會很快了。現在有的人,被社會上一些大仙兒(巫醫神漢),說眾生、又是那個鬼、那個神來了,再就是空間等等。特別是有些大仙兒利用了《地藏經》,講了一些事情。佛雖講了一切因緣,也講了六道眾生,十法界的眾生,但是都講了一個諸法空相。因為我們不明白,為什麼講了十法界,講了眾生的業力所產生的十法界?我們應該知道,十法界也是諸法空相。是通過十法界,讓我們知道了因果不昧,我們應該收斂我們的貪嗔痴,不要造業。同時在這里,我們要知道這些都是幻境。所以在這兩個方面必須做好。如果我們認為虛空有眾生,當你知道了虛空有眾生,哪個眾生都度不掉的。佛菩薩心裡是沒有眾生相的,《金剛經》講得很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度眾生,這就是皈依。
為什麼我們有的給人皈依效果不好?就是因為他有了眾生相。自己都迷在法界里,你怎麼讓人去得度呢?這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應該這么明白,特別是眾生相一定要解釋清楚。有些大仙兒搞一些迷信的活動,它不是佛法。雖然民間有一種說法,狐蟒蛇仙啊等等說法,眾生相,但是這些只是民間的一種說法,不等於佛法。佛法是讓我們覺悟,認識人生、認識宇宙——並不是執著這里的宇宙,不是產生新的執著。很多人糾纏在這里了。最可憐的就是那些信「大仙」(狐蟒蛇仙)的,他們糾纏得更重了,最後不能自拔。而且不知道是錯,他以為法界就是這樣,他也不學佛法。我們學佛的人千萬要從這里拔出來。我們應該經常讀《金剛經》,學佛先讀《金剛經》,時時讀《金剛經》,這才能有正念。如果要不讀《金剛經》,不嚴格持戒,我們不會有正念,就會墮落到像大仙兒一樣。這個世界特別危險,一念不正,馬上就不知道跑哪去了。所以為了得一念的清凈,一念的正覺,必須嚴持戒律。在這種情況下,再去讀《金剛經》,才會生起一點正念來。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摘自妙祥法師《行腳途中開示》《為大連居士開示》《為錦州居士開示》)
㈧ 如何開始學佛,先學什麼
先閱讀、念誦「地藏菩薩本願經」。然後在網路視頻里搜索看看介紹這本經的講座,加以理解。
地藏王菩薩是六道輪回里人道第一步:主要是孝。有孝心才是人道的基礎,失去了會墮惡道。
發展出來第二步是觀世音菩薩,可以閱讀「妙品蓮華經觀世音菩薩行願品」。
第二部:主要是慈悲,有了慈悲心,才是繼續往上發展的基礎
第三步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學無止境,先說那麼多。
學佛要學會「理、感、悟、念」四個字。
1、理是把世間的事情來龍去脈,因果理清楚。知道因和果的相互的關系。
2、感是去感知它,分析它其中的道理。
3、漸漸的,你就會悟到佛說過的一些莫名其妙的話是什麼含義。世界的真相是什麼。
4、最後就是念,狹義的說就是念誦經典。廣義的說,就是去做。你知道了真理,你的行為順應真理。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就叫做修行。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