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國際收支失衡時怎樣自動調節平衡
擴展閱讀
背部跳時疼痛是什麼原因 2025-09-23 15:40:08
華為p30怎樣關閉自啟動 2025-09-23 15:36:09
電腦怎樣刷機才安全 2025-09-23 15:17:34

國際收支失衡時怎樣自動調節平衡

發布時間: 2022-06-23 20:58:13

『壹』 國際收支失衡時,政府可採取的調節政策有哪些

法律分析:1.財政政策

宏觀財政政策指一國政府通過調整稅收和政府支出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它通常用做調節國內經濟的手段。由於總需求變動可以改變國民收入、物價和利率,啟動國際收支的收人和貨幣調節機制,所以財政政策成為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2.貨幣政策

宏觀貨幣政策指一國政府和金融當局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一般通過改變再貼現率、改變法定準備率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來調整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變動可以改變利率、物價和國民收入,所以貨幣政策成為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3.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搭配運用

作為以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穩定的宏觀經濟調節重要手段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單一政策對單一目標的調整會引起另一目標的變動,如用緊的財政政策調節國際收支時,由於企業負擔的增加而使經濟發展的動力減小,影響國內經濟增長等,所以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使用各有側重,往往配合運用。

4.匯率政策

匯率政策指一國通過調整本幣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當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實行貨幣貶值(devaluation)可以增強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並削弱進口商品的競爭力,從而改善該國的貿易收支。當一國長期存在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貨幣升值(revaluation)來促使國際收支平衡。為了保證國際間匯率相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規定各會員國只有在國際收支出現基本不平衡時才能夠調整匯率。

5.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政策指政府直接干預對外經濟往來實現國際收支調節的政策措施。直接管制可分為外匯管制、財政管制和貿易管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貳』 利率機制是如何自動調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

國際收支自動調節的機制包括「貨幣—價格機制」、「利率機制」和「自由機制」。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只適用於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現代經濟中的各種干擾會使自動調節機制的作用下降甚至失效。譬如在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時,國家如果要通過擴大國內信貸刺激國內經濟發展,就不會降低貨幣供給,利率水平也不會上升,從而資金不會流入本國。
一、利率機制(interestratemechanism/mechanismofinterestrate)是指競爭過程中利息率變動與信貸資金供求變動之間的聯系和作用形式,主要是在資金和資本市場上發生作用的機制。是利率機體內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關聯和互相制約關系及其推動利率運行的自動調節功能。利率機制的主要作用是:調節整個社會資金的供給與需求,並使二者趨於平衡;體現資金成本,促進企業合理運用資金、降低經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利息與價格共同調節宏觀經濟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促進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利率是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利率機制主要包括利率的形成機制和作用機制.利率的形成機制主要是指利率的形成及決定因素,利率的作用機制是指利率在一國經濟運行過程中對資金價格的調節作用,也即利率如何調節儲蓄、消費和投資的流向和流量,達到以資金流引導實物流,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帶動經濟增長。利率的形成機制和作用機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因為影響利率形成機制的因素,正是利率作用機制中利率調控的因素,比如儲蓄、投資等從我國實際情況看,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要求,保證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使利率機制有效發揮傳導作用,利率市場化將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方向。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最終目標就是形成在社會資金供求關系中,以基準利率為中心,市場利率為主體,既有國家宏觀調控功能,又具有市場自我調節功能的一種利率管理系統。
二、我國利率機制編輯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的是嚴格的管制利率體制,利率管理體制中利率改革的基礎條件、傳導機制與外部環境尚不完備,使儲蓄、消費、投資以及經濟增長對利率的彈性不大,直接影響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全面實施。目前我國利率管理體制較為單一,利率彈性較低,影響了利率政策效應的傳導與發揮。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傳導機制的有效性。利率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它的傳導一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經濟手段。首先,我國對利率目標的確定和調整具有相當程度的短期性,只重視利率調節利益分配、減輕企業負擔等財政化作用,忽視了利率對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市場傳導作用(如儲蓄——投資——消費的轉化)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其次,中央銀行制定各項法定利率,各金融機構只有遵照執行,而其自行確定利率標準的自主權很小,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很難形成市場化的利率及其政策效應。利率在我國貨幣政策中的作用從1996年5月11日起的幾次降息中可以看出。1996~1997年的三次降息中,中央銀行一再強調降息是為了引導資金合理流向,防止GDP增長水平進一步下滑,不代表央行放鬆銀根,但三次降息的結果並不明顯,物價水平繼續走低,GDP再度下滑。1998年以後的幾次降息政策都是針對物價持續下跌,實際利率持續升高而出台的,直到2000年才有所回升,但效果並不理想。由此可見,我國利率與儲蓄、消費、投資的相關程度弱,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不暢,導致了利率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不大。
三、2019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13萬億元,同比增長6.5%。一直以來,有種聲音認為中國的銀行業躺著賺錢,壟斷資金獲取渠道,擠壓實體經濟利潤,具體說來就是凈息差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PWC報告顯示發達國家的銀行業平均凈息差在2%左右,近年來我國銀行業凈息差已經從2.7%大幅下降到2.2%左右。隨著LPR利率形成機制的完善,凈息差未來有望進一步壓縮。凈息差也稱凈利息收益率,NIM(netinterestmargin),是銀行的凈利息收入和平均生息資產的比值,是衡量銀行生息資產獲利能力的最常用指標。凈息差逐步收窄,走勢與中長期貸款基準利率高度相關由於商業銀行貸款定價大多與基準利率掛鉤,因此央行基準利率的調整對商業銀行凈息差變化有著重大、直接的影響。同時可以看出,凈息差在每年一季度的變化幅度較大。主要原因是:商業銀行貸款多採用浮動利率定價,每年的1月1日根據當時的基準利率進行調整,年內的利率絕對值不變。貸款基準利率的調整對於新發放貸款的影響立竿見影,但是對於存量貸款的影響要到次年的1月1日才顯現出來。因此,每年1月1日會涉及到大批存量貸款的重新定價,造成了凈息差在一季度大幅調整的現象。

『叄』 國際收支不平衡如何得到調整

調整國際收支不平衡有種種方法,這些方法總體來說不外乎兩種:市場作用和政府調節。讓市場起作用,通過價格、收入、匯率等變化使國際收支不平衡自動得到調節,走向平衡。例如,假定一國出現大量國際收支逆差,匯率必然變化,本幣貶值,國內物價上升,通常進口就會減少而出口增加,使國際收支狀況得到改善。

但是,這種調整要以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較大,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較小為條件,否則這種調整很難有效果。正由於靠市場調整國際收支不平衡不是無條件的,而且這種調整的程度和效果也難以保證,因此,一旦國際收支出現嚴重不平衡特別是逆差時,各國政府都會主動採取一些措施來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這些措施主要有:其一,但是,這種調整要以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較大,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較小為條件,否則這種調整很難有效果改變匯率,即由政府貨幣當局主動實行貨幣貶值來改變進出口以促使國際收支平衡。其二,對對外經濟交易實行直接控制,包括強制壓縮進口和採取一些辦法刺激出口,限制資本外流和其他外匯支出以及大力引進外資等來改變外匯市場上的供求形勢,恢復國際收支平衡。其三,政府採用適當緊縮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壓縮國內總需求,調整國內經濟結構,改善進出口狀況和國際收支局面。

『肆』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方式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自動調節,二是人為調節。 指國際收支在失衡後一定時期內可自動恢復均衡
1.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動調節機制其基本思想是:各國只要遵循游戲規則,一國國際收支失衡,可以通過黃金的自由輸出入和物價的漲跌而自動取得平衡。
所謂游戲規則:
(一)規定貨幣含金量並以鑄幣平價決定匯率;
(二)黃金在國際間自由流動;
(三)各國不採取任何抵消黃金流出入對本國貨幣供應量影響的貨幣政策
(四)自由商品市場,不以任何政策加以干預,物價上個具有完全彈性,各國之間處於完全競爭、充分就業狀態。
2.紙幣流通制度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1)固定匯率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2)浮動匯率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在紙幣流通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因為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正常運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效應往往難以正常體現,盡管人為的調節也具有一定的負作用,但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予以運用。
1.支出變更政策:指通過改變社會總需求或經濟中支出的總水平,進而改變對外國商品、勞務和金融資產的需求,以此來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它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2.匯率政策:指一個國家通過調整匯率改變外匯的供求關系,由此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和資本流出入的實際收益,進而達到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匯率政策的運用受到一些條件的約束,比如:進出口商品供給和需求的彈性。
3.資金融通政策:指一國通過動用官方儲備和使用國際信貸便利而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主要用於解決臨時性的國際收支失衡。
4.直接管制政策:指一國對國際經濟交易直接採用嚴格的行政管制,主要包括外匯管制和貿易管制。
直接管制的弊端:阻礙了市場機制,容易受到國際社會的指責,是暫時的政策管制,使庇護者有依賴性,會阻擾將來政策的改變。
5.國際經濟金融合作政策
總之,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政策是多樣化的,每一種政策都有其各自的特色與調節功效,一國可根據具體情況予以取捨。取捨的基本原則是:
第一,應根據國際收支失衡的具體原因選擇調節政策;
第二,應多通過政策搭配方式來調節國際收支;
第三,選擇調節國籍收支失衡的政策,應盡量不與國內經濟發生沖突或盡量減少來自他國的壓力,以免影響國際間正常的經濟關系。

『伍』 國際金融簡答題:簡述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機制

(一)、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
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是指由國際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國內經濟變數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反作用過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受價值規律的支配,一些經濟變數就會出現相應變動,這些變動反過來又會使國際收支不平衡自動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矯正。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自動調節機制也有所差異。
1、國際金本位制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在國際間普遍實行金本位制的條件下,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可通過物價的漲落和現金(即黃金)的輸出輸入自動恢復平衡。這一自動調節規律稱為「物價–現金流動機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國經濟學家休謨•大衛(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稱「休謨機制」。「物價–現金流動機制」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具體過程如下:一國的國際收支如果出現逆差,則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上升,若外匯匯率上升超過了黃金輸送點,則本國商人不再用本幣購買外匯付給商人,而是直接用黃金支付給外國出口商,這樣黃金就大量流出。黃金外流導致本國銀行准備金降低,從而使流通中貨幣量減少,物價下跌,而物價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增強,出口增加,進口減少,直至國際收支改善。這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夠自發調節,用不著任何人為的干預。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其自動調節過程完全一樣,只是各經濟變數的變動方向相反而已。
上述自動調節過程可用圖(8.1)表示如下:

圖8.1 物價–現金流動機制
休謨的「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在理論上分析存在著一系列缺陷:第一,他是以貨幣數量論為依據的,因而得出物價僅因貨幣數量變化而變化;第二,在金幣流通的情形下,黃金流動不一定會引起物價變動,因為金屬貨幣可以自發調節到必要的數量;第三,他強調相對價格的變動,而忽視了產量和就業的變動;第四,黃金流動同恢復國際收支平衡自動聯系起來,金融當局沒有進行干預的餘地。正是因為休謨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況因而過高估計了「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作用。
2、紙幣流通條件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
在不兌現紙幣流通條件下,黃金流動雖已不復存在,然而,價格、匯率、利率、國民收入經濟變數對於國際收支自動恢復平衡仍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1)價格的自動調節機制
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由於外匯支付手段的增多,容易導致國內信用膨脹、利率下降、投資與消費相應上升、國內需求量擴大,從而對貨幣形成一種膨脹性壓力,使國內物價與出口商品價格隨之上升,從而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導致出口減少而進口增加,使原來的國際收支順差逐漸消除。
如果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由於外匯支付手段的減少會導致國內信用緊縮、利率上升、國內總需求量減少、物價下跌,使出口商品成本降低,從而增強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與此同時,進口商品在國內相對顯得昂貴而影響其進口,於是,國際收支的逆差逐漸減少,恢復平衡。
(2)匯率的自動調節機制
匯率調節國際收支是通過貨幣的升值、貶值消除順差或逆差,從而恢復國際收支平衡的。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外匯供給大於外匯需求,本幣匯率上升,進口商品以本幣計算的價格下跌,而出口商品以外幣計算的價格上漲,因此,出口減少,進口增加,貿易順差減少,國際收支不平衡得到緩和。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外匯需求大於外匯供給,本幣匯率下跌,出口商品的價格以外幣計算下跌,而以本幣計算的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於是刺激了出口,抑制了進口,貿易收支逆差逐漸減少,國際收支不平衡得到緩和。
(3)國民收入的自動調節機制
國民收入的自動調節機制是指在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時,該國的國民收入、社會總需求會發生變動,而這些變動反過來又會減弱國際收支的不平衡。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會使其外匯收入增加,從而產生信用膨脹、利率下降,總需求上升,國民收入也隨之增加,因而導致進口需求上升,貿易順差減少,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會使其外匯支出增加,引起國內信用緊縮、利率上升,總需求下降,國民收入也隨之減少,國民收入的減少必然使進口需求下降,貿易逆差逐漸縮小,國際收支不平衡也會得到緩和。
(4)利率的自動調節機制
利率的自動調節機制是指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會影響利率的水平,而利率水平的變動反過來又會對國際收支不平衡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
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即表明該國銀行所持有的外國貨幣存款或其他外國資產增多,負債減少,因此產生了銀行信用膨脹,使國內金融市場的銀根趨於松動,利率水平逐漸下降。而利率的下降表明本國金融資產的收益率下降,從而對本國金融資產的需求相對減少,對外國金融資產的需求相對上升,資本外流增加、內流減少,資本項目順差逐漸減少,甚至出現逆差。另一方面,利率下降使國內投資成本下降,消費機會成本下降,因而國內總需求上升,國外商品的進口需求也隨之增加,出口減少,這樣,貿易順差也會減少,整個國際收支趨於平衡。
反之,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即表明該國銀行所持有的外國貨幣或其他外國資產減少,負債增加,於是就會發生信用緊縮,銀根相應地趨緊,利率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上升,利率上升必然導致本國資本不再外流,同時外國資本也紛紛流人本國以謀求高利。因此,國際收支中的資本項目逆差就可以減少而向順差方面轉化;另外,利率提高會減少社會的總需求,進口減少,出口增加,貿易逆差也逐漸改善,國際收支逆差減少。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的正常運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難以有效地發揮作用,因為它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1)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只有在純粹的自由經濟中才能產生作用。政府的某些宏觀經濟政策會干擾自動調節過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自西方國家盛行凱恩斯主義以來,大多數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
(2)自動調節機制只有在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彈性較大時,才能發揮其調節的功能。如果進出口商品供給、需求彈性較小,就無法縮小進口、擴大出口,或擴大進口、減少出口,改變入超或出超狀況。
(3)自動調節機制要求國內總需求和資本流動對利率升降有較敏感的反應。如果對利率變動的反應遲鈍,那麼,即使是信用有所擴張或緊縮,也難以引起資本的流入或流出和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對利率反映的靈敏程度與利率結構相關聯,也與一國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情況息息相關。
由於自動調節機制充分發揮作用要滿足上述三個條件,而在當前經濟條件下,這些條件不可能完全存在,導致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往往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因此,當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各國政府往往根據各自的利益採取不同的經濟政策,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陸』 簡述浮動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

1 .國際收支收入調整機制,即國際收支會影響國民收入,並通過進口的變化促進國際收支再平衡。(收入調整機制,逆(cis)差向國內生產減少(增加)向國民收入減少(增加),社會總需求減少(增加)向進口支付減少(增加),改善逆(cis)較差。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即國際收支會影響貨幣供給,引起利率和價格的變化,促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貨幣調控機制,逆微分(cis) -外國支出增加(減少)-儲備減少(增加)-進口減少(增加),逆(cis)修正。)
2. 在浮動匯率制下,國際收支市場調節機制主要表現為國際收支匯率調節機制,即國際收支差額會引起匯率的變化,並通過後者調節國際收支. (匯率調節機制:逆(順)差→對外匯需求增加(下降),本幣供給增加(減少)→外幣升(跌)本幣跌(升)→進口(出口)產品漲價→進口減少(增加)→逆(順)差得到糾正.)在金本位制下,存在價格鑄幣流動機制,即國際收支差額會引起黃金的國際流動,導致該國貨幣供應量相應變動;這會改變各國的物價水平和商品國際競爭能力,並最終使國際收支趨於平衡. (價格鑄幣流動機制:國際收支逆(順)差→黃金外(內)流→貨幣供應量減少(增加)→商品國內價格下降(上升)→出(進)口增加→逆(順)差得到糾正.
3. 利率自動調整機制是指一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會影響利率水平,而利率的變化又會對國際收支不平衡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當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處於順差時,這表明該國銀行持有的外幣存款或其他外國資產在增加,而負債在減少。由此產生了銀行信貸膨脹,使國內金融市場的貨幣基礎松動,利率逐漸降低。
拓展資料
利率的下降表明,國內金融資產的回報率降低,從而對國內金融資產的需求減少,對外國金融資產的需求增加,資本外流增加和內部流動減少,以及資本賬戶的順差逐漸減少甚至展示了赤字。

『柒』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是怎樣的

是以下情況:國際收支順差會導致匯率的升值,當國際收支順差特別大時,在固定匯率制下,國際收支順差對國內貨幣的影響僅由國際收支順差引起(當然,它還包括,盈餘被銀行放大,以產生更多的商品);浮動利率,導致國內貨幣貶值。如果是浮動匯率,則可以通過調整匯率來實現國內貨幣均衡;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調整的方式和效果。固定匯率制又可分為國際金本位制和國際金本位制。
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各國的國際收支是自發調整的。根據休謨的「價格現金流機制」,國際收支失衡會引起黃金的流動,而黃金的流動又會引起相應的價格水平的變化。
1. 因此,相應的商品產出和投入的增減會恢復國際收支平衡。然而,自發調節機制需要滿足一定的前提條件必須遵守國際金本位的貨幣紀律;自由貿易體系必須遵守,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必須滿足馬歇爾的要求 勒納條件。由於這些條件通常難以滿足,國際收支自發調整的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即使實現了外部平衡,通常也是以犧牲內部平衡為代價的。 在國際黃金匯兌本位條件下,當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法:外匯緩沖政策。
2. 各國都有一定數量的國際儲備作為外匯穩定基金,以應對國際收支暫時不平衡。在這種政策下,當國際收支出現不平衡時,央行在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以調整外匯供求,這樣,國際收支變化的影響將停止在外匯儲備階段,而不影響國內經濟和金融。但是,外匯緩沖政策的效果有限,不能用來解決持續的國際收支逆差。它無力應對大規模的資本逃避。 調整匯率。調整匯率作為平衡國際收支的一種方法,需要在出現赤字時貶值;有盈餘的,實行升值。一般來說,貶值可以改善國際收支,而升值則會惡化國際收支。
3. 通過匯率調整的國際收支是否能夠發揮作用,取決於具體情況。如果一個國家不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貶值將不會改善國際收支。即使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如果該國貨幣貶值引起其他國家的報復,採取更大幅度的貶值,該國貨幣的貶值也不會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捌』 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是什麼

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是指由國際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國內經濟變數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反作用過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

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受價值規律的支配,一些經濟變數就會出現相應變動,這些變動反過來又會使國際收支不平衡自動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矯正。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自動調節機制也有所差異。

由於自動調節機制充分發揮作用要滿足上述三個條件,而在當前經濟條件下,這些條件不可能完全存在,導致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往往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因此,當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各國政府往往根據各自的利益採取不同的經濟政策,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8)國際收支失衡時怎樣自動調節平衡擴展閱讀

在國際間普遍實行金本位制的條件下,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可通過物價的漲落和現金(即黃金)的輸出輸入自動恢復平衡。這一自動調節規律稱為「物價–現金流動機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國經濟學家休謨·大衛(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稱「休謨機制」。

「物價–現金流動機制」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具體過程如下:一國的國際收支如果出現逆差,則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上升,若外匯匯率上升超過了黃金輸送點,則本國商人不再用本幣購買外匯付給商人,而是直接用黃金支付給外國出口商,這樣黃金就大量流出。

黃金外流導致本國銀行准備金降低,從而使流通中貨幣量減少,物價下跌,而物價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增強,出口增加,進口減少,直至國際收支改善。這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夠自發調節,用不著任何人為的干預。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其自動調節過程完全一樣,只是各經濟變數的變動方向相反而已。

『玖』 簡述在紙幣本位的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失衡的自動調節機制

在紙幣制度下,當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若本國要維持匯率不變,在不增加貨幣供給的情況下,該國貨幣當局拋售外幣,購回本幣,從而使國內貨幣供給量自動減少。根據貨幣數量論,國內物價會隨之降低,本國商品價格相對於外國商品價格降低,從而使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國際收支改善。

或者,當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是,該國貨幣當局可採用緊縮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使國內物價水平下降,從而改善國際收支。

拓展資料

紙幣本位制,亦稱「自由本位制」。以國家發行的紙幣作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其特點是國家不規定紙幣的含金量,也不允許紙幣與金(銀)兌換,紙幣作為主幣流通,具有無限法償能力。

由於該種貨幣制度不與黃金掛鉤,又由國家掌握發行,因此,它很容易根據國家財政的需要而不是根據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發行,從而導致紙幣發行過多,形成通貨膨脹。

要保證紙幣制度的穩定性,必須堅持紙幣的經濟發行原則,按照貨幣流通規律的客觀要求適量發行;並根據客觀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由中央銀行進行靈活的調節。

同時,國家也發行少量金屬鑄幣作為輔幣流通,但輔幣價值與用以鑄造它的金屬商品價值無關。由於發行紙幣是國家的特權,在中央銀行國有化之後,國家便委託中央銀行發行紙幣。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的方式是通過信貸程序進行的,所以紙幣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

曾經有人把紙幣本位制稱為管理本位制,理由是這個制度使國家得以充分地管理貨幣的流通,任意地增減貨幣量,以謀求物價和生產的穩定,不像金本位制那樣為維持固定匯率而一任國內的物價和生產波動。

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在20世紀20年代曾竭力鼓吹此說,而把金本位制貶為「野蠻的殘余」。但是,半個世紀來的經驗,證明紙幣本位制既未能使資本主義國家擺脫30年代的特種蕭條,也未能剎住60~70年代的嚴重通貨膨脹。

20世紀70年代,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備受滯脹的折磨時,又有人提出要恢復金本位制。但在資本主義總危機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時代,要把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金本位制再搬出來,是無法實現的。

『拾』 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有哪幾種

  • 收入機制。國際收支逆差致使外匯儲備減少,隨後名義貨幣供給下降,國民收入下降,進口支出下降,國際收支改善。

  • 貨幣-價格機制。國際收支逆差,外匯儲備下降,名義貨幣供給下降,物價水平下降,實際匯率貶值,經常賬戶改善。

  • 利率機制。國際收支逆差,本國貨幣供應量減少,利率上升,外資內流,國際收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