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的風俗和文化有哪些
1、印度大約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還有一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等。
B. 印度與中國的時間一樣嗎
中國學者季羨林把中國人的歷史觀念和印度人的歷史觀念作了一下對比:「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是很有意思的,與我們的大不一樣。我們可以為玄奘西天取經起程的年代爭得不亦樂乎,是貞觀元年,還是貞觀三年?我們爭得津津有味,但印度人卻十分不理解,不就是兩三年的事嘛。就是一兩千年,印度人也不放在眼中。關於世界名劇《沙恭達羅》作者的出生年代,在印度有兩種意見,這兩種意見之間,相差了1000年。在他們心目中,差個1000年又有什麼關系呢?因此,馬克思說,印度沒有歷史。這是很深刻的。」
印度人的時間觀念不緊迫,在他們的意識中,時間雖然有意義,但是沒有力量,所以是一種周而復始,進而循環的時間觀念。這樣的時間觀念導致人將自己看的非常渺小,人生的這一個過程變成微不足道塵埃的瞬間,所以印度人認為人這一生想改變世界是不可能的。
舉例在如下:
只是,當我們為自己在時間觀念方面的現代化感到驕傲的時候,冷不防知道印度已經是個軟體出口大國,而且,它的頂尖科學技術人才在歐美並不少見。這樣一看,我們還真不能簡單地評判人家呢!(找到的差別)
印度公務員的遲到都成了「約定俗成」。2004年8月,印度鐵道部部長拉魯親自在大樓門口抓遲到的公務員。結果,他當場截住519名上班遲到超過半小時的公務員,而全鐵道部辦公樓里的公務員也就2000多人。這讓拉魯大為惱火,但對遲到者只給予了扣當天工資的處罰。
其他的內容暫時還沒找到,就這些了,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C. 印度人給你一種怎樣的觀感
一個有喜感,而且開掛的民族。印度人的時間觀念:如果一個印度人告訴你:馬上來,那估計會在十分鍾後來;要是告訴你十分鍾後,你可以去洗個澡,兩個小時後回來,要是告訴你一個小時後,估計這一天不行了,需要明天了。這樣的印度人太不守時了,也太沒有時間觀念。
D. 印度人的時間觀念為什麼比較差
其實這也只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已,慢節奏的生活決定了,這樣的時間觀念並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們也應該慢慢適應這樣的他們的習慣。
E. 據說印度人時間觀念差,他們的作息時間是什麼樣的呢
印度的作息時間較我國為晚;一般早餐時間為7:30-9:30,午餐為13:00-15:00,晚餐為20:00-23:00。摘自《印度中國之家》
F. 印度文明時空觀是相對於什麼而建立的
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是「吠陀」,這是一種古代宗教的聖經。「吠陀」分為四部:《梨俱吠陀》最為古老,其中大部分內容大概在公元前十幾世紀已經形成,全部編成大約不晚於公元前6世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大體形成於公元前6世紀。
在《梨俱吠陀》中,反復呤詠這樣的詩句:「光明之神再次戰勝了黑夜,」「太陽又從東邊升起來了。」這是古印度人歌頌任何東西也不能代替的光明之神,為太陽編造的優美的神話和傳說。
不僅如此,古印度人還不停頓地觀察太陽的運動。其證據是在《梨俱吠陀》中有「太陽180天運行在北方天空,180天運行在南方天空」的記載。書中還寫到:「月亮在15天內逐漸變圓,在15天內逐漸變彎。」這樣,古印度人以太陽的視運動為依據,把一年定為360天,又以月亮的圓缺變化為依據,把一個月定為30天,以此來編制歷法。《梨俱吠陀》中有13個月的記載。
《鷓鴣氏梵書》中將一年分為春、熱、雨、秋、寒、冬六個季節。還有一種分法是將一年分為冬、夏、雨三季。《愛達羅氏梵書》記載,一年為360天,12個月,每個月為30天。但實際上,月亮運行一周不足30天,所以有的月份實際上不足30天,印度人稱為消失1個日期。大約一年要消失5個日期,但習慣上仍然稱一年為360天。
在「吠陀」聖經中,也有不少關於金星、彗星的記載,在「吠陀」以後的文獻中關於天狼星、日食、月食的記載也有了。
為了研究太陽、月亮的運動,印度有二十七宿的劃分方法。它是將黃道分為27等分,稱為「細沙特拉」,意思為「月站」。二十七宿的最早名稱出現在《鷓鴣氏梵書》。當時以昴宿為第一宿。在史詩《摩訶婆羅多》里則以牛郎星為第一宿,後來改為白羊座β星為第一宿。這個體系一直沿用到近代。印度二十七宿的劃分是等分的(這與中國二十八宿的劃分法截然不同),但各宿的起點並不正好有較亮的星,於是他們便選擇該宿范圍內最亮的一顆星作為聯絡星,每個宿都以聯絡星命名。印度也有如同中國二十八宿的劃分法,增加的一宿位於人馬座α星和天鷹星座α星之間,名為「阿皮季德」(Abhijit,梵文是麥粒的意思)宿。
由此可知,古印度人從上古的年代就已經掌握了觀天方法。
古印度人對於時間和空間,有自己的獨特看法。非常令人驚奇的是,這種時間觀念竟和現代天文學中的時間觀念非常相似。表現這種時間觀念的語言叫做「劫」。所謂劫是指這樣一種時間長度:在縱、橫、高都是16千米的方塊岩石上,每隔三年就有天女降在上面翩翩起舞,久而久之,天女的羽衣把16千米立方的岩石磨完的時間,可以想像這個時間長度是非常非常之長的。
對於「劫」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依然是16千米立方的大容器,裡面裝滿了罌粟顆粒。天女每三年飛來起舞一次,而每次都把一粒罌粟帶到容器之外,積年累月罌粟帶完了,容器空了。一劫就是容器變空的時間。
16千米立方的空間究竟有多大呢?我們可以打這樣一個比喻,如果以每粒罌粟為一個立方毫米計算,那麼天女把這個大容器里的罌粟全部帶出容器,需要的時間是100億年,也就是說一劫的長度是100億年,這個數字和現代人們計算的宇宙年齡十分接近。
對於空間,古印度人也有奇異的看法,他們認為在人類居住的世界之上,還有夜摩天、化樂天、悲想天、非悲天等世界。
這種時空觀是壯大的,但卻是不現實的。印度人也有現實的宇宙觀,這就是「世界支撐在三隻大象的脊背上」的看法。具體說來是這樣的:護持神毗瑟拿,化身為大海龜,海龜的硬殼背上站著三隻大象,大象馱著半圓形的大地,大象動一動便會引起地震。海龜又站在作為水的象徵的眼鏡蛇的身上。半圓形的大地中央是須彌山,太陽和月亮繞山運行,當太陽繞到山後的時候,就是漆黑的夜晚。
古印度人之所以對宇宙有這種看法,是和印度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他們的「圖騰」觀念分不開的。印度的地形是以德干高原為主體的半島,高原周圍山脈環繞,東北部是高大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西北部是廣闊的沙漠,其他兩面是汪洋大海,交通阻塞,使人產生字成一體的印象。而海龜是奇珍美味,大象又是最重要的牲畜,眼鏡蛇則是致人喪命的可怖「神物」。這三類動物造成古印度人心目中崇拜的「圖騰」,於是,便產生了上述的有趣觀念。
G. 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是怎樣的
印度人的時間觀念差,是早就有所耳聞的。據和印度人接觸多的同事講,約會遲到對印度人來說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當有印度人和你說「exactly」時,千萬不要指望他能如期赴約,平常遲到半個小時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情況,那就誰也說不好了。和他們...
H. 為什麼印度人沒有時間觀念
印度人的時間觀念不緊迫,在他們的意識中,時間雖然有意義,但是沒有力量,所以是一種周而復始,進而循環的時間觀念。這樣的時間觀念導致人將自己看的非常渺小,人生的這一個過程變成微不足道塵埃的瞬間,所以印度人認為人這一生想改變世界是不可能的
I. 印度人心理是怎樣的
印度是個種姓社會,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心理:
精英階層高等種姓:自大,欺軟怕硬,類似南朝鮮國。
低種姓平民階層:對未來機會沒有規劃,無誠信,道德層次低(受教育程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