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古代是怎樣計算時間的
古代記時的方法 我國古代記時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記時法:古人根據一天中的天色變化而將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 2、地支記時法:就是以十二地支來表示。 它們間的關系是: (1)天色:「夜半」;地支:「子時」;現代記時:「23-1點」 (2)天色:「雞鳴」;地支:「丑時」;現代記時:「1-3點」 (3)天色:「平旦」;地支:「寅時」;現代記時:「3-5點」 (4)天色:「日出」;地支:「卯時」;現代記時:「5-7點」 (5)天色:「食時」;地支:「辰時」;現代記時:「7-9點」 (6)天色:「隅(音『娛』)中」;地支:「巳時」;現代記時:「9-11點」 (7)天色:「日中」;地支:「午時」;現代記時:「11-13點」 (8)天色:「日昳(音『跌』)」;地支:「未時」;現代記時:「13-15點」 (9)天色:「晡(音『哺』)時」;地支:「申時」;現代記時:「15-17點」 (10)天色:「日入」;地支:「酉時」;現代記時:「17-19點」 (11)天色:「黃昏」;地支:「戌時」;現代記時:「19-21點」 (12)天色:「人定」;地支:「亥時」;現代記時:「21-23點」 3、五更: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夜間時辰五更五鼓五夜現代時間 黃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點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點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點 雞鳴四更四鼓丁夜1-3點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點
B. 時間怎麼算的
三年級上冊數學第2課,時間如何計算?突破3個難點
三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學的是時分秒,在學習這一單元知識時,由於內容比較難,小學生接受起來也比較吃力。
尤其是學到時間的計算時,小學生總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時間的計算,建立在單位換算的基礎上。而時分秒的進率,又比較特殊,因此,這部分知識,最好能提前預習,做到胸有成竹。
下面,就以一份練習題為例,來說一說這部分知識,在學習時,如何突破難點。
第一點:牢記時間單位的進率。
1小時等於60分鍾,1分鍾等於60秒,只有兩句話,三年級小同學應該能牢牢記住。不過,會背進率,並不等於就不會出錯了。
在實際的運算中,有一些難題,還需要活學活用。比如上圖第一大題的最後一個填空:70分=( )時( )分?
這類題目,就需要三年級同學動腦去想,由於1小時等於60分,先要考慮一個問題——在70分當中,可以拿出幾個60分?也就是1小時!通過觀察和思考,同學們會發現,只可以拿出一個60分,因此,第一個括弧當中,填寫數字1。接下來,就要運用心算了,70分當中,拿走一個60分,變成一小時,再剩下70-60=10分,這樣的話,第二個括弧里就要填寫10了。
懂得了這個方法以後,就能夠自如地完成作業了。總結一下:當時間單位換算時,出現了兩種單位,就要先考慮小時,再考慮分鍾,牢記1小時等於60分,隨時進行互相轉化。
同樣的道理,在做第二題大小比較時,也是先比較大的單位小時,如果小時的數字相同,再去比較小的單位分鍾。
同時,有些大小比較,還需要進行換算,把兩邊換算成相同的單位,這樣才可以進行比較。
第二點:時間差用減法來計算。
經過了多長時間?這類題目就是在求時間差,一般情況下,都是用減法來計算,怎麼算呢?終止時間-起始時間=經過時間。
記住這個公式以後,再遇到類似的題目,就直接相減。
第三點:到達時間用加法。
像上圖的第四大題第2小題,已知本應到達時間,已知晚點時間,求什麼時候能到達?此時,就需要用加法來計算。
還有上圖的最後一題,第一站的發車時間是6:50,每15分鍾發車一次,那麼第二輛的發車時間,就需要用加法計算得出。
得出第二輛車的發車時間後,就可以根據亮亮和爸爸到達的時間,計算出還需要再等多長時間了。
最後要說一點,非常重要!時間的計算,並不是說死板地套用以上方法,就能完全正確,還需要同學們在答題時,靈活地運用方法,仔細地鑽研題目,耐心地列出算式,按步驟去解答,這樣才可以得到最終的正確結果。
C. 夏朝建立時間有通過樹的年輪計算的么
干支紀年紀日法 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有了歷法,所以人們都把中國古老的傳統歷法叫夏歷。夏朝是奴隸制的開端,生產工具有改進,用木製的耒、耜翻土播種,用石刀、蚌鐮收割莊稼,已有原始的水利灌溉技術。夏歷是按月亮的運行周期制訂的,又叫陰歷。由於歷法中有節氣變化和農事安排,所以又稱農歷。 中國傳統的干支紀年紀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為名,說明當時用天干作為序數已較普遍。 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歷」的重要文獻。它按夏歷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農業生產發展水平,保存了我國最古的比較珍貴的科學知識。
D. 如何計算秦朝到現在的時間
秦建立的時間是公元前221年,現在是公元2014年,相加再減去一就是時間
E. 商朝的創立者與建立時間以及如何建成的
商朝(1600BC—1046BC)
商代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自太乙(湯)至帝辛(紂),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經歷了將近六百年。
商族是居住在黃河下游的一個悠久的部落,為東夷的一支,以玄鳥為圖騰。《史記·殷本記》記載:有娀氏之女名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詩·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與《史記》的記載一致。夏朝末年,商的勢力由黃河下游發展到中游,滲透到夏的統治地區,建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開始向奴隸過渡。
契之孫相土在位時,商的勢力進一步發展,把附近的許多部落征服或納在它的控制之下。約公元前16世紀,成湯滅夏建立了商朝。都於毫。湯建商後,吸取夏朝教訓,實行「以寬治民」的政策,注意發展農業生產。同時四方征伐,把疆土擴大到西部的氐羌地區,商朝統治逐漸鞏固。
據載,從成湯至盤庚,商人「不常厥邑」,曾五次遷都,盤庚遷殷後商王朝在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發展,特別是武丁統治的五十幾年間,是商朝最強盛時期,武丁在商代諸王中頗負盛名。
商湯立國後,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記有: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詩·商頌·殷武》也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記載,反映了商王朝在湯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強盛的國家。
商湯和左相以後,在處理政務、穩定政局、發展生產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仲虺死後,伊尹在政壇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湯時期重要的輔佐,政壇的一位元老。
商湯死後,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中壬繼位;中壬死後,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乃商湯之長孫。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後,太甲修德遵法,諸侯歸服,百姓的生活比較安寧。這個故事,反映了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這個故事流傳久遠,伊尹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
商都城的變更
不過,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斗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在洛陽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王陵區祭祀場。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麼關系,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斗爭有一定關系。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斗的激烈。盤庚遷殷以後,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後,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四齣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這樣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祭天祀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史前時期的考古中曾一再發現這類遺存。隨著農業的出現,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而產生對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祖先崇拜又叫靈魂崇拜。它源自對先人懷念,把夢中的情景理解為先人的靈魂作祟而產生。人們祭祀祖先,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開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內容發生很大變化。由於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就把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結合起來,創造了天或上帝這樣的至上神。從文獻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這個神,1899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餘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並讓人們識讀。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並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安陽殷墟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社會中發生的許多事情。經過幾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豐富內容,為研究商代歷史開拓了重要的途徑。甲骨文中則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湯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號,鼓動軍士和同盟者去執行上帝的意志,奮勇討伐。但天上的上帝與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對的。為了執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過巫與上帝溝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時,用五種祀典,對上甲以後的祖先輪番地、周而復始地進行。安陽殷墟王陵區的祭祀場中發現了上千個祭祀坑,武丁時一次使用人牲達數百人。這種情況反映了商王對祖先崇拜的重視,因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四方諸侯也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不思改變,不聽忠諫,一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他窮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的大軍打到商郊牧野,商紂王才組織力量,倉促應戰。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鬥志,「前徒倒戈」,為武王的軍隊開道。帝辛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寶貨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商朝歷代國王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紂
奴隸制的發展時期—商朝
1、商族的興起
傳說商族是高辛氏的後裔,居黃河下游,有著悠久的歷史。 舜時,商族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首領——契。後來商人把他稱作「玄王」,作為始祖,並編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頌歌來贊美他(《詩經·商頌·玄鳥》)。太康失國時,契的孫子相土開始向東方發展,《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孫冥 「勤其官而水死」(《國語·魯語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發展。到契第十四代孫湯時,商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國語·周語下》說:「雲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
2、商朝建立與發展
湯即天乙,甲骨文稱大乙,後世習慣上稱之為成湯,是一位很有修養的商族首領,相傳曾被囚於水牢。他在當選為首領後,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眾叛親離,便著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厲兵秣馬,使臨近部落紛紛歸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國葛(今河南寧陵縣北)、韋(河南滑縣東)、顧(山東鄄城東北)、昆吾(河南淮陽南), 「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最後,向夏王朝首都發起進攻。雙方戰於鳴條(河南封丘東),夏師敗績。滅夏後,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
3、盤庚遷殷
商自湯至紂,歷十七世、三十一王,約六百年,以盤庚遷殷為界,可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湯在位期間,能夠勵精圖冶,履行「天子」職責。據說商初七年大旱,湯以身為犧牲,祈求上帝說:「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呂氏春秋·順民》)。當時商的勢力很大,《詩經》上說:「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詩經·商頌》)。湯死後,其孫太甲即位,雖然荒淫,但有賢臣伊尹輔佐,尚不致大亂。後來多次發生王位爭奪事件,王都屢遷,政局不穩,「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史記·殷本紀》)。第二階段:從盤庚開始。盤庚是商朝的第十代第二十王。鑒於當時嚴峻的政治形勢,決定把都城自奄遷至殷(河南安陽西北)。殷「左孟門而右漳滏,前帶河,後被山」(《戰國策·魏策一》),是所謂「天下之中」。此後273年都城不再遷徙。盤庚行湯之政「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史記·殷本紀》)。盤庚三傳至武丁,商王朝達到極盛。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海濱。商朝後期,政治腐敗,至紂統治時,走上衰亡的道路。民國初年經董作賓先生的研究整理,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
政治制度
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並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仆、御),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
商代在實行貢納制度的同時,還有勞役租「助」,就是要求農人助耕公田(籍田),收獲皆為統治者所得,其比例約占農人收獲的十分之一。殷紂王加征賦稅,用以充實鹿台和巨橋。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權觀念籠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統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則,就是依據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國家。
經濟文化
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一農業為主的民族,商湯曾派毫人幫助葛人種地。甲骨卜辭中多次見到「其受年」(能獲得豐收嗎)的問語,反映商朝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在畜牧業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遺骸外,還有象骨,說明當時北方還有訓象。並且掌握了豬的閹割技術,開始了人工養淡水魚。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尤以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發展到高峰。成為商代文明的象徵。而且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紈,絞紗組織的紗羅,千紋縐紗的縠,已經掌握了提花技術。
商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牽著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代後期,都邑里出現了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呂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又曾在孟津賣飯。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ˋ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的,主要有「巫」、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系鑄造,故字體為圓形。
科學發展
天文:商代日歷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數學: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
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商世系
1、天乙(湯、武湯、唐、大乙)——(太丁)2、外丙——
3、仲壬——4、太甲(祖甲、太宗)——5、沃丁——6、太庚——
7、小甲——8、雍己——9、太戊——10、仲丁——11、外壬——
12、河dan甲——13、祖乙——14、祖辛——15、沃甲——
16、祖丁——17、南庚——18、陽甲——19、盤庚——20、小辛——
21、小乙——22、武丁——23、祖庚——24、祖甲——25、廩辛——
26、康丁——27、武乙——28、文丁——29、帝乙——30、帝辛(紂、受)
F. 我國古代時間是怎麼計算的
古代有用十二地支來表示時間的: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12月叫臘月
你要查年分的干支可以推算,60年1個輪回
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個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比如今年是「丙戌」年,去年就是「丙」的前面1個「乙」和「戌」的前面1個「酉」,去年就是「戌酉」年,以此類推。。。
60年就是1個輪回:六十花甲子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它們依次從頭結合到底一個循環為六十,通稱「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的次第:是:①甲子②已丑③丙寅④丁卯⑤戊辰⑥己巳⑦庚午⑧辛未⑨壬申⑩癸酉⑾甲戌⑿乙亥⒀丙子⒁丁丑⒂戊寅⒃己卯⒄庚辰⒅辛巳⒆壬午⒇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戊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當然也可以查萬年歷。
http://site..com/list/wannianli.htm
這個就是BAIDU的萬年歷
G. 以前的時間是怎麼計算的
1、以前的時間就是古代的時辰,常用的有十二時辰制和二十四時辰制等。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2、各類時辰計算方法:
1)、十二時辰制:
1個時辰為我們現在的2個小時,半個時辰為1個小時,1柱香則為半小時,半柱香則是15分鍾 一盞茶:約20分鍾。一頓飯:約1小時。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即更點——— 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鍾,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佔24分鍾。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鍾,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鍾,即2時36分。
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復,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3、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H. 怎樣計算一個朝代的統治時間
中國朝代與世界其他地區不同,」朝」與」朝代」的區別在於」朝」是當時就有的觀念,如孔子說過」丈於朝」,因此」朝」就類似現在所說得」國家」(但國在中國古代有時指」朝」,有時指」諸侯國」,有時指」周邊小國」);」朝代」則是後人方便劃分歷史的稱呼,最明顯的就是」魏晉南北朝」這個」朝代」很明顯不是一個」朝」(國家),而是由三國、晉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與北朝,南朝的宋、齊、梁、陳則各別都是以」朝」(國家)為劃分標准。 中國的朝代都用」朝」為劃分標准,所以往往會有」朝代」的時間與」朝(國家)」的國祚重疊的情形,如秦隋唐宋遼金元明清還有南朝中的宋齊梁陳、北朝中的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跟漢朝的西漢、新、東漢等,這些」朝」的國祚都與朝代的時間相重疊,某」朝」的興亡也是這」朝代」的興亡。 但為什麼」秦朝」與」秦國」不算在一起呢?很簡單,魏晉南北朝之前,只有成為天下共主者才敢稱朝,而古人認為稱朝與稱朝前是不一樣的,所以秦朝統一後稱」朝」了,而秦還未稱朝前就是秦國,春秋戰國諸國也沒有稱朝,當時唯一的朝是周王室;西漢亦同,劉邦雖早已是漢王,但在稱朝前並不被認為是漢朝的一部分。夏商周也跟秦漢的狀況一樣,他們在還沒稱朝前雖已是獨立政權,但因為還沒成為天下共主也沒稱朝,所以夏商周三朝的歷史都只從推翻前朝成為共主後開始算。在魏晉南北朝開始,不管是否統一天下都敢稱朝了。 雖然中國很多朝代與」朝」的國祚相重疊,但並不代表朝代等於」朝」(國家),上面說過的魏晉南北朝與春秋戰國都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很多的」朝」或小國的時代,為了方便而全部納為一個朝代而已,」朝代」是後人作的歷史劃分,」朝」在現代的角度看則類似一個國家。
I. 時間怎麼計算
時間加減法:
時間是60進制
例:
16:30-10:45 = 5小時45分鍾
講解,當30分鍾不夠減去45分鍾時,要向前借1當60;那麼就成了30+60-45=45分鍾
16被借走了1,剩下15-10=5小時;所以答案為:5小時45分。
(9)商州建立的時間是怎樣計算的擴展閱讀:
時間加減法應用:
一輛車從早上9時35分出發,一直開到目的地時是21時10分,問它開了多少時間?算經過時間就用減法做,10分-35分不夠減,就是1小借來21時10分=20時70分;70-35=35分,時減時,20-9=11時,所以車開了是11時35分。
一輛車從早上9時35分出發,一直開,開了2小時45分到達目的地,到目的地是幾時?35+45=80分,時加時,9+2=11時,所以是11時80分,但滿60分就進1時,所以是12時20分。
J. 歷史年份怎麼計算的
關於公元紀年的計算方法:
一、世紀
100年一個世紀,百位前面數值加1, 例:1069年(王安石開始變法),10+1=11,所以,公元11世紀; 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2+1=3,所以,公元前3世紀; 例: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0+1=1,所以,公元前1世紀; 例:公元9年(西漢結束),0+1=1,所以,公元1世紀。
二、年代
1.早期(初期):世紀頭二十年 例:20世紀早期,1900——1919年左右; 例:前594(魯國實行「初稅畝」),公元前6世紀早期。
2.上半期:世紀前50年 例:1800年——1850年左右,19世紀上半期。
3.中期:40——60年代 例: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19世紀中期。
4.後半期:世紀後50年代 例:1851年——1899年,18世紀後半期。如:公元20年—公元29年,為公元1世紀20年代;公元1980年—公元1989年則為公元20世紀80年代。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年代。
三、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後的時間
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演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後相加再減一」。
這里之所以要減出一年是因為公元紀年不設公元0年,不能按照數學上的正負數的概念來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間。
(10)商州建立的時間是怎樣計算的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的劃分:
1、中國近代史: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是古代史與近代史的分界點,標志著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現代史:1919年-1949年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近代史與現代史的分界點,這標志著中國的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3、中國當代史:1949年至今,也有將中國現代史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