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怎樣地震延長生存時間
擴展閱讀
汽車開裂的原因有哪些 2025-07-18 14:46:09
用多少克 2025-07-18 14:42:00

怎樣地震延長生存時間

發布時間: 2022-07-16 19:18:28

㈠ 地震中的生存技巧

一、遇到地震的避險措施
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防護的較好方法。所謂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對策。
學校人員如何避震?
在學校中,地震時最需要的是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冷靜與果斷。有中長期地震預報的地區,平時要結合教學活動,向學生們講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識。震前要安排好學生轉移、撤離的路線和場地;震後沉著地指揮學生有秩序地撤離。在比較堅固、安全的房屋裡,可以躲避在課桌下、講台旁、教學樓內的學生可以到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里,決不可讓學生們亂跑或跳樓。
地震時,在街上行走時如何避震?
地震發生時,高層建築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樓外側混凝土碎塊、以及廣告招牌,馬口鐵板、霓紅燈架等,可能掉下傷人,因此在街上走時,最好將身邊的皮包或柔軟的物品頂在頭上,無物品時也可用手護在頭上,盡可能作好自我防禦的准備,要鎮靜,應該迅速離開電線桿和圍牆,跑向比較開闊的地區躲避。
車間工人如何避震?
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場隨時監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地震發生時行駛的車輛應如何應急?
(1)司機應盡快減速,逐步剎閘;
(2)乘客(特別在火車上)應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並注意防止行李從架上掉下傷人,面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將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墊上,護住面部,身體傾向通道,兩手護住頭部;背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兩手護住後腦部,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作好防禦姿勢。
樓房內人員地震時如何應急?
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或牆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總之,震時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減少人員傷亡。
在商店遇震時如何應急?
在百貨公司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靜。由於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後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於樓上位置,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但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後安全撤離。
在群眾集聚的公共場所如何應急?
1、如果你正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遇到地震時,要沉著冷靜,特別是當場內斷電時,不要亂喊亂叫,更不得亂擠亂擁,應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用皮包等物保護頭部,等地震過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2、地震時,你正在商場、書店、展覽館等處,應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窗和玻璃櫥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離出去。
3、正在上課的學生,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絕不能亂跑或跳樓,地震後,有組織地撤離教室,到就近的開闊地帶避震。
4、正在進行比賽的體育場,應立即停止比賽,穩定觀眾情緒,防止混亂擁擠,有組織有步驟地向體育場外疏散。

二、地震自救法
1.大地震時不要急
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築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鍾,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你千萬不要驚慌,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那麼你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鋪等下面,震後迅速撤離,以防強餘震。
2.人多先找藏身處
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亂,應立即躲在課桌,椅子或堅固物品下面,待地震過後再有序地撤離。教師等現場工作人員必須冷靜地指揮人們就地避震,決不可帶頭亂跑。
3.遠離危險區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4.被埋要保存體力
如果震後不幸被廢墟埋壓,要盡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保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員。

三、地震中逃生十大法則
地震雖然目前是人類無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從災難中將傷害降到最低的。
1.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請躲在桌子等堅固傢具的下面
2.搖晃時立即關火,失火時立即滅火
3.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
4.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5.戶外的場合,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
6.在百貨公司、劇場時依工作人員的指示行動
7.汽車靠路邊停車,管制區域禁止行駛
8.務必注意山崩、斷崖落石或海嘯
9.避難時要徒步,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
10.不要聽信謠言,不要輕舉妄動

四、大地震後如何自救與互救?
在搶救生命的過程中,耽誤的時間越短,人們生存的希望就越大,因此應當不等不靠,盡早盡快地開展自救互救。震時被壓埋的人員絕大多數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築物壓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自救原則包括:
——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築物進一步倒塌造成的傷害。
——盡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
——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
——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配合,必要時採取脫險行動。
——尋找和開避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
——一時無法脫險,要盡量節省氣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計劃著節約使用,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
——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牆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有人時,再呼救。
互救是指已經脫險的人和專門的搶險營救人員對壓埋在廢墟中的人進行營救。為了最大限度地營救遇險者,應遵循以下原則:先救壓埋人員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後少」;先救近處被壓埋人員,也就是「先近後遠」;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員,也就是「先易後難」;先救輕傷和強壯人員,擴大營救隊伍,也就是「先輕後重」;如果有醫務人員被壓埋,應優先營救,增加搶救力量;找尋被壓埋的人。

㈡ 地震時怎樣自衛

震後很有可能餘震,而且餘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以學習自救是地震後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發生時,至關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頭腦,鎮靜自若的態度。只有鎮靜,才有可能運用平時學到的地震知識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遠近。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之後才左右搖擺。遠震卻少上下顛簸感覺,而以左右搖擺為主,而且聲脆,震動小。一般小震和遠震不必外逃。

最新自救建議:不要躲在桌子下
日本的《地震手冊》避震知識十條中,第一條就明確的寫著"要躲在堅固的傢俱下"。所以,日本教師堅信,最好的辦法是"藏在桌下"。這個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數十秒後結束,天花板不會落下為前提的。
建築物天花板因強震倒塌時,會將桌床等傢具壓毀,人如果躲在其中,後果不堪設想,如果人以低姿勢躲在傢具旁,傢具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讓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間。
開車時遇到地震,也要趕快離開車子,很多地震時在停車場喪命的人,都是在車內被活活壓死,在兩車之間的人,卻毫發未傷。強烈地震發生時,如果你正在停車場,千萬不要留在車內,以免垮下來的天花板壓扁汽車,造成傷害;應該以卧姿躲在車旁,掉落的天花壓在車上,不致直接撞擊人身,可能形成一塊『生存空間』,增加存活機會。

學校避震
1.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後應當有組織地撤離。

4.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陽台上去!

5.必要時應在室外上課。

家庭避震

1.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2.室內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
炕沿下、堅固傢具附近;
內牆牆根、牆角;
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公共場所避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等地震過去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櫃台; 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在行駛的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戶外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

過街橋、立交橋;

高煙囪、水塔下。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狹窄的街道;

危舊房屋,危牆;

女兒牆、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車間工人避震

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場隨時監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地震發生時行駛的車輛應急避震

(1)司機應盡快減速,逐步剎閘;

(2)乘客(特別在火車上)應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並注意防止行李從架上掉下傷人,面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將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墊上,護住面部,身體傾向通道,兩手護住頭部;背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兩手護住後腦部,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作好防禦姿勢。

樓房內人員地震時應急避震

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或牆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總之,震時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減少人員傷亡。

在商店遇震應急避震

在百貨公司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靜。由於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後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於樓上位置,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但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後安全撤離。

高樓避震三大策略

策略一:震時保持冷靜,震後走到戶外。這是避震的國際通用守則,國內外許多起地震實例表明,在地震發生的短暫瞬間,人們在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被砸死砸傷的概率最大。因此專家告誡,室內避震條件好的,首先要選擇室內避震。如果建築物抗震能力差,則盡可能從室內跑出去。

按照國家有關標准,北京地區居民樓房應具有抵禦烈度為8度的地震破壞的能力。地震發生時先不要慌,保持視野開闊和機動性,以便相機行事。特別要牢記的是,不要滯留床上;不可跑向陽台;不可跑到樓道等人員擁擠的地方去;不可跳樓;不可使用電梯,若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時要抱頭蹲下。另外,要立即滅火斷電,防止燙傷觸電和發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關重要。住樓房避震,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躲避。最好找一個可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蹲在暖氣旁較安全,暖氣的承載力較大,金屬管道的網路性結構和彈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動時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氣管道通氣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員窒息;管道內的存水還可延長存活期。更重要的一點是,被困人員可採用擊打暖氣管道的方式向外界傳遞信息,而暖氣靠外牆的位置有利於最快獲得救助。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躲在廚房、衛生間這樣的小開間時,盡量離爐具、煤氣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遠些。若廚房、衛生間處在建築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斷牆為薄板牆時,就不要把它選擇為最佳避震場所。此外,不要鑽進櫃子或箱子里,因為人一旦鑽進去後便立刻喪失機動性,視野受阻,四肢被縛,不僅會錯過逃生機會還不利於被救;躺卧的姿勢也不好,人體的平面面積加大,被擊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難機動變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內。這是確保在都市震災中獲得他人及時救助的重要原則。不要靠近煤氣灶、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不要選擇建築物的內側位置,盡量靠近外牆,但不可躲在窗戶下面;盡量靠近水源處,一旦被困,要設法與外界聯系,除用手機聯系外,可敲擊管道和暖氣片,也可打開手電筒

家庭避震秘笈

1.抓緊時間緊急避險。如果感覺晃動很輕,說明震源比較遠,只需躲在堅實的傢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從開始到振動過程結束,時間不過十幾秒到幾十秒,因此抓緊時間進行避震最為關鍵,不要耽誤時間。

2.選擇合適避震空間。室內較安全的避震空間有:承重牆牆根、牆角;有水管和暖氣管道等處。屋內最不利避震的場所是:沒有支撐物的床上;吊頂、吊燈下;周圍無支撐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鏡子)和大窗戶旁。

3.做好自我保護。首先要鎮靜,選擇好躲避處後應蹲下或坐下,臉朝下,額頭枕在兩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邊牢固的物體,以免震時摔倒或因身體失控移位而受傷;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或後頸;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保護口、鼻,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震後自救

地震時如被埋壓在廢墟下,周圍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極小的空間,你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樹立生存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你,要千方百計保護自己。

地震後,往往還有多次餘震發生,處境可能繼續惡化,為了免遭新的傷害,要盡量改善自己所處環境。此時,如果應急包在身旁,將會為你脫險起很大作用。

在這種極不利的環境下,首先要保護呼吸暢通,挪開頭部、胸部的雜物,聞到煤氣、毒氣時,用濕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體;擴大和穩定生存空間,用磚塊、術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餘震發生後,環境進一步惡化。

設法脫離險境。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盡量保存體力,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盡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或閉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要想法包紮,避免流血過多。

維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呼救信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節約,盡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震後互救

震後,外界救災隊伍不可能立即趕到救災現場,在這種情況下,為使更多被埋壓在廢墟下的人員,獲得寶貴的生命,災區群眾積極投入互救,是減輕人員傷亡最及時、最有效的辦法,也體現了"救人於危難之中",的崇高美德。

搶救時間及時,獲救的希望就越大。據有關資料顯示,震後20分鍾獲救的救活率達98%以上,震後一小時獲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後2小時還無法獲救的人員中,窒息死亡人數占死亡人數的58%。他們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築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時救助,是完全可以獲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幾十萬人被埋壓在廢墟中,災區群眾通過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壓人員重新獲得生命。由災區群眾參與的互救行動,在整個抗震救災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救人的方法

應根據震後環境和條件的實際情況,採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將被埋壓人員,安全地從廢墟中救出來。

通過了解、搜尋,確定廢墟中有人員埋壓後,判斷其埋壓位置,向廢墟中喊話或敲擊等方法傳遞營救信號。

營救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埋壓人員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鐵棒、鋤頭、棍棒等)不要傷及埋壓人員;二是不要破壞了埋壓人員所處空間周圍的支撐條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壓人員再次遇險;三是應盡快與埋壓人員的封閉空間溝通,使新鮮空氣流人,挖扒中如塵土太大應噴水降塵,以免埋壓者窒息;四是埋壓時間較長,一時又難以救出,可設法向埋壓者輸送飲用水、食品和葯品,以維持其生命。

在進行營救行動之前,要有計劃、有步驟,哪裡該挖,哪裡不該挖,哪裡該用鋤頭,哪裡該用棍棒,都要有所考慮。

過去曾發生過救援人員盲目行動,踩塌被埋壓者頭上的房蓋,砸死被埋人員,因此在營救過程中要有科學的分析和行動,才能收到好的營救效果,盲目行動,往往會給營救對象造成新的傷害。

施救和護理

先將被埋壓人員的頭部,從廢墟中暴露出來,清除口鼻內的塵土,以保證其呼吸暢通,對於傷害嚴重,不能自行離開埋壓處的人員,應該設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圍的埋壓物,再將被埋壓人員抬出廢虛,切忌強拉硬拖。

對飢渴、受傷、窒息較嚴重,埋壓時間又較長的人員,被救出後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強光刺激,對傷者,根據受傷輕重,採取包紮或送醫療點搶救治療。

避震要點

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處開闊、安全的地方。

身體應採取的姿勢: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

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強震過後如何自救

1、地震發生後,應積極參與救助工作,可將耳朵靠牆,聽聽是否有倖存者聲音。

2、使傷者先暴露頭部,保持呼吸暢通,如有窒息,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壓,要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並設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加固環境。

4、地震是一瞬間發生的,任何人應先保存自己,再展開救助。先救易,後救難;先救近,後救遠。

㈢ 地震來臨,怎樣自保

1、 緊急避險

(1)緊急避險的重要性。經驗表明,破壞性地震發生時,從人們發現地光、地聲,感覺有震動,到房屋破壞、倒塌,形成災害,有十幾秒,最多三十幾秒的時間。這段極短的時間叫預警時間。人們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識,事先有一些准備,又能臨震保持頭腦清醒,就可能抓住這段寶貴的時間,成功地避震脫險。

有人調查過唐山地震倖存者中的974人,發現其中258人採取了避險措施。這258人中有188人成功脫險,佔72.9%。說明只要避險方法正確,脫險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逃生原則。破壞性地震突然發生時,採取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的方法是應急避險的好辦法。當然,如果身處平房或樓房一層,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點也是可行的。在1556年陝西華縣8 級大地震的記載中也總結到:「卒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是說,突然發生地震時,不要急著向外逃,而要躲避一時等待地震過去,還是有希望存活的。這「伏而待定」,高度概括了緊急避震的一條重要原則。

為什麼地震瞬間不宜奪路而逃呢?

這是因為:

—現在城市居民多住高層樓房,根本來不及跑到樓外,反倒會因樓道中的擁擠踐踏造成傷亡。

—地震時人們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被砸死砸傷的可能性最大。

—地震時房屋劇烈搖晃,造成門窗變形,很可能打不開門窗而失去求生的時間。

—大地震時,人們在房中被搖晃甚至拋甩,站立和跑動都十分困難。

除了「伏而待定」這一原則外,地震時還應注意不要顧此失彼。短暫的時間內首先要設法保全自己;只有自己能脫險,才可能去搶救親人或別的心愛的東西。

(3)因地制宜,就近避震。「伏而待定」,「伏」在哪裡更安全呢?經驗表明:

a. 如果你在室內,應就近躲到堅實的傢具下,如寫字台、結實的床、農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牆角或管道多、整體性好的小跨度衛生間和廚房等處。注意不要躲到外牆窗下、電梯間,更不要跳樓,這些都是十分危險的。

b. 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蹲到各自的課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離,撤離時千萬不要擁擠。

c. 如果你在影劇院、體育場或飯店,要迅速抱頭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樂池下躲避;門口的觀眾可迅速跑出門外或體育場場內。

d. 如果你在室外,要盡量遠離狹窄街道、高大建築、高煙囪、變壓器、玻璃幕牆建築、高架橋和存有危險品、易燃品的場院所。地震停下後,為防止餘震傷人,不要輕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築物內。

e. 如果你在百貨商場,應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盡量避開玻璃櫃。在樓上時,要看準機會逐步向底層轉移。

f. 如果你在工廠的車間里,應就近蹲在大型機床和設備旁邊,但要注意離開電源、氣源、火源等危險地點。

g. 如果你在行駛的汽車、電車或火車內,應抓牢扶手,以免摔傷、碰傷,同時要注意行李掉下來傷人。座位上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護住頭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雙手護住後腦,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地震後,迅速下車向開闊地轉移。

h. 無論在何處躲避,都要盡量用棉被、枕頭、書包或其他軟物體保護頭部。

i. 如果正在使用明火,應迅速把明火滅掉。

(4)正確應付地震時的特殊危險。當遇到燃氣泄漏時,可用濕毛巾或濕衣服捂住口、鼻、不可使用明火,不要開關電器,注意防止金屬物體之間的撞擊。

當遇到火災時,要趴在地下,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逆風匍匐轉移到安全地帶。

當遇到有毒氣體泄漏時,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按逆風方向跑到上風地帶。

2、大震後自救與互救

(1)自救互救意義重大。自救和互救是大地震發生後最先開始的基本救助形式。震時被壓埋的人員絕大多數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

據統計,唐山大地震後的搶險救災中,搶救時間與救活率的關系為:

半小時內 救活率95%

第一天 救活率81%

第二天 救活率53%

第三天 救活率36.7%

第四天 救活率19%

第五天 救活率7.4%

以上數字說明,在搶救生命的過程中,時間就是生命,耽誤的時間越短,人們生存的希望就越大。因此應當不等不靠,盡早盡快地開展自救互救。

(2)自救原則。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築物壓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

a. 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築物進一步倒塌造成的傷害。

b. 盡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

c. 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

d. 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配合,必要時採取脫險行動。

e. 尋找和開避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

f. 一時無法脫險,要盡量節省氣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計劃著節約使用,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

g. 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牆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的有人時,再呼救。

(3)互救原則。互救是指已經脫險的人和專門的搶險營救人員對壓埋在廢墟中的人進行營救。為了最大限度地營救遇險者,應遵循以下原則:

a. 先救壓埋人員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後少」。

b. 先救近處被壓埋人員,也就是「先近後遠」。

c. 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員,也就是「先易後難」。

d. 先救輕傷和強壯人員,擴大營救隊伍,也就是「先輕後重」。

e. 如果有醫務人員被壓埋,應優先營救,增加搶救力量。

(4)找尋被壓埋的人。利用救助犬和測定微量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對遇險者定位。但為了搶救時間,也可以用簡易的方法找尋被壓埋的生存者。

一是問,向了解情況的生存者詢問,了解什麼人住在哪些建築內,震時是否外出,有什麼生活習慣等,從中尋找可靠的線索。

二是看,觀察廢墟疊壓的情況,特別是住有人的部位是否有生存空間;也要觀察廢墟中有沒有人爬動的痕跡或血跡。

三是聽,傾聽存活人員的動靜。聽的方法是:要卧地貼耳細聽;利用夜間安靜時聽;一邊敲打(或吹哨)一邊聽。有時你敲他也敲,內外就聯繫上了。

四是分析,分析倒塌建築原來的結構、用處、材料、層次、倒塌狀況,判斷被壓埋人員的生存情況。

(5)科學挖掘。挖掘時要注意保護好支撐物,清除壓埋阻擋物,保證壓埋者生存空間。在使用挖掘機械時要十分謹慎,越是接近壓埋者,越應多採用手工操作。

a. 沒有起吊工具無法救出時,可以送流汁食物維持生命,並做好記號,等待援助,切不可蠻干。

b. 救人時,應先確定壓埋者頭部的位置,用最快速度使頭部充分暴露,並清除口、鼻腔內的灰土,保持呼吸通暢。然後再暴露胸腹腔,如有窒息,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c. 要妥善加強壓埋者上方的支撐,防止營救過程中上方重物新的塌落。

d. 壓埋者不能自行出來時,要仔細詢問和觀察,確定傷情;不要生拉硬扯,以防造成新的損傷。

e. 對於脊椎損傷者,挖掘時要避免加重損傷。在轉送搬運時,不能扶著走,不能用軟擔架,更不能用一人抱胸、一人抬腿的方式。最好是三四個人扶托傷員的頭、背、臀、腿、,平放在硬擔架或門板上,用布帶固定後搬運。

f. 遇到四肢骨折、關節損傷的壓埋者,應就地取材,用木棍、樹枝、硬紙板等實施夾板固定。固定時應顯露傷肢末端以便觀察血液循環情況。

g. 搬運呼吸困難的傷員時,應採用俯卧位,並將頭部轉向一側,以免引起窒息。

3、衛生防疫工作

(1)搞好衛生防疫的重要性。在地震發生後,由於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流溢;再加上畜禽屍體腐爛變臭,極易引發一些傳染病並迅速蔓延。歷史上就有「大災後必有大疫」的說法。因此,在震後救災工作中,認真搞好衛生防疫非常重要。

(2)把好「病從口入」關。夏秋季節,痢疾、腸炎、肝炎、傷寒等傳染病很容易發生和流行。預防腸道傳染病的最主要措施,就是搞好水源衛生、食品衛生,管理好垃圾、糞便。

a. 飲用水源要設專人保護,水井要清掏和消毒。飲水時,最好先進行凈化、消毒;要創造條件喝開水。

b. 搞好食品衛生很重要。要派專人對救災食品的儲存、運輸和分發進行監督;救災食品、挖掘出的食品應檢驗合格後再食用。對機關食堂、營業性飲食店要加強檢查和監督,督促做好防蠅、餐具消毒等工作。

c. 管好廁所和垃圾。震後因廁所倒塌,人們大小便無固定地點;垃圾與廢墟分不清,蚊蠅孳生嚴重。所以震後應有計劃地修建簡易防蠅廁所,固定地點堆放垃圾,並組織清潔隊按時清掏,運到指定地點統一處理。

(3)消滅蚊蠅。蚊蠅是乙型腦炎、痢疾等傳染病的傳播者。消滅蚊蠅,不僅要大范圍噴灑葯物,還要利用汽車在街道噴葯,用噴霧器在室內噴葯,不給蚊蠅留下孳生的場所。

在有瘧疾發生的地區,要特別注意防蚊。晚上睡覺要防止蚊子叮咬。如果發現病人突然發高熱、頭痛、嘔吐、脖子發硬等,就要想到可能得了腦炎,趕快找醫生診治。

(4)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地震災區的每一位公民,在抗震救災期間,都應力求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注意身體健康,加強身體鍛煉。應根據氣候的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預防感冒、氣管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傳染病。老人和兒童要特別注意防止肺炎。冬季應注意頭部和手、腳的保暖,防止凍瘡;夏季要准備些涼開水,吃一些鹹菜,補充體內因大量出汗而損失鹽分和水分,預防中暑。

㈣ 地震受傷怎樣延長生存時間

在震中區,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來不及跑時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緊挨牆根下和堅固的傢俱旁,趴在地下,閉目,用鼻子呼吸,保護要害,並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擋嗆人的灰塵。正在用火時,應隨手關掉煤氣開關或電開關,然後迅速躲避。

㈤ 地震來臨時,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求生與自救

1.地震時大的晃動時間約為1分鍾左右,躲在桌子等堅固傢具下面。在重心較低、且結實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並緊緊抓牢桌子腿。如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也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

拓展資料:

地震宏觀前兆現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與地震孕育有關的現象稱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異常有微觀異常和宏觀異常

微觀異常如地形變、地電磁異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學儀器探測。

宏觀異常指人們感官能感覺到的異常,主要有地下水異常、動植物異常和地聲、地光等異常。

井水變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門道

無雨水變渾,變色變味又難聞

噴氣又發響,翻花冒氣泡

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觀前兆現象。

當地下水發生冒泡、變渾濁、有異味等現象時,就可能是地震前的異常反映。當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異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

二、動物異常

歷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許多動物表現出程度不一的「異常行為」。所以,老百姓把動物稱作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

老百姓把這些異常編成諺語:

騾馬牛驢不進圈,掙脫韁繩往外逃

豬不吃食狗狂叫,兔子豎耳蹦又跳

鴨不下水雞上樹,鴿子驚飛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滿街跑

泥鰍螞蝗上下竄,魚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結隊遷飛去,蜜蜂驚巢螫人畜

引起動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動物有反常表現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聲

地光是指大地震時人們看到的天空發光的現象,地光的顏色除了藍白色也有其它顏色的。一般情況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現象,地光的來臨,往往預示著大震很快就要發生了,1975年我國遼寧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前,地光現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時能夠迅速果斷地採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開地震災害的。

在地震前數分鍾、數小時,往往有聲響自地下深處傳來,人們稱之為「地聲」。據調查,唐山地震前,在沒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聽到了地聲。這些地聲比較低沉,忽高忽低,與平日城市雜訊全然不同。

參考資料:國家減災網

㈥ 汶川大地震中人們是怎樣維持生命的

破壞性地震發生後,被埋壓人員能否得到迅速、及時搶救,對於減少震災死亡意義重大。從唐山大地震統計資料得知:地震後半小時內救出的被埋壓人員生存率可達95%,24小時內救活率為81%,48小時內救活率為53%,由此可見,地震後及時組織自救、互救是非常重要的,對埋壓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

震後被掩埋如何來自救?

自救是指被壓埋人員盡可能地利用自己所處環境,創造條件及時排除險情,保存生命,等待救援。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築物壓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地震時如被埋壓在廢墟下,周圍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極小的空間,你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樹立生存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你,要千方百計保護自己。地震後,往往還有多次餘震發生,處境可能繼續惡化。為了免遭新的傷害,要克服恐懼心理,堅定生存信念,穩定下來,盡量改善自己所處環境,設法脫險。如一時不能脫險,不要勉強行動,應做到:

保持呼吸暢通:

設法將雙手從壓塌物中抽出來,清除頭部、胸前的雜物和口鼻附近的灰土,移開身邊的較大雜物,以免再次被砸傷和倒塌建築物的灰塵嗆悶發生窒息;聞到煤氣、毒氣時,用濕衣服等物捂住口、鼻和頭部;

保持存身空間:

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體,擴大和穩定生存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用磚塊、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餘震發生後,環境進一步惡化;擴大活動空間,設法脫離險境。記著朝向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但是千萬不要使用明火(以防有易燃氣體引爆),盡量避免不安全因素。

保持體力

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盡量保存體力,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盡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或閉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員到來。

維持生命

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呼救信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水和食品一定要節約,盡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如果受傷,要想法包紮,避免流血過多。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

地震後面對多人掩埋,如何來互救救?

互救是指已經脫險的人和專門的搶險營救人員對壓埋在廢墟中的人進行營救。為了最大限度地營救遇險者,應遵循以下原則:先救壓埋人員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後少」;先救近處被壓埋人員,也就是「先近後遠」等。

1、地震發生後,應積極參與救助工作,可將耳朵靠牆,聽聽是否有倖存者聲音。

2、使傷者先暴露頭部,保持呼吸暢通,如有窒息,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3 、地震是一瞬間發生的,任何人應先保存自己,再展開救助。先救易,後救難;先救近,後救遠。

4、如果地震後情況比較復雜,條件不具備,無法立即實施救援,應盡快設法請求外援,或先設法延長被掩埋者的生命,等專業救援隊伍到達後再實施救援。

㈦ 地震發生時該怎麼做呢!!!

1、迅速遠離房屋、建築物、山體、湖泊,轉移到空曠、平坦的地方。

2、來不及轉移時,要就地躲藏。俗話說:小地震不用逃,大地震逃不掉。所以,地震發生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迅速就近躲藏。家中衛生間是最安全的地方。衛生間空間小,不容易被倒塌的天花板和牆壁砸傷。另外,衛生間有水,能夠維持人的生命。地震時,首選衛生間躲避。其次,要選擇儲存室、書房、沒有煤氣的廚房等空間小的房間。室內牆角也是較安全的地方。房屋倒塌時,室內牆角處容易留下一個安全生存空間。另外,可迅速躲避到床、桌、冰箱、洗衣機等堅固物體旁邊或下面。

3、要蹲下身體,並用枕頭、棉被、書包等頂在頭上,保護頭部。

4、要用手絹、毛巾、或雙手捂住口、鼻及臉部,防止灰塵堵塞口、鼻和迷住眼睛。

5、地震發生後,要減少各種活動,保持好體力,堅定信心,耐心等待救援。

6、地震剛結束時,先不要急於呼喊,要充分節約體力。救援人員最快也要地震後數小時才能到達。急於呼喊會浪費掉寶貴的精力。

7、如帶手機,要及時與親人聯系。要充分節約電源,可間斷關閉手機,留在關鍵時候使用。

8、聽到救援聲音,要主動呼喊求救。呼喊聲音盡量長一點,便於救援人員聽到。

9、可用手機發信息、打電話或放音樂,或用石塊敲打牆壁、金屬物,發出救援信號。

注意:

不要選擇涼台、門窗、玻璃櫃台處躲避,這些地方結構不堅固,容易倒塌。

不要選擇跳樓,這樣反而容易摔傷或被掉下的樓板砸傷。

不要選擇有煤氣的廚房躲避,地震時會有煤氣泄漏。

躲藏的地方要避開頭頂上的電燈、電風扇、空調等,防止被這些物體砸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