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古人是怎樣來計算時間的
關於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
1.干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系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依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智取生辰綱》:「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時」,古時報時時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時。辰時就是上午的7點至9點鍾;申時是下午的3點至5點(15時至17時)。
2.十二時段計時法
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依次類推。
《孔雀東南飛》有這樣兩句詩:「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黃昏」就是19點至21點;「人定」就是21點至23點。
3.更點計時法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更」與「點」是兩種計時單位。
先說「更」。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
《祝福》結尾段寫道:「我被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炸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的時候。」這「五更將近的時候」,就是將近早上5點鍾的時候。
再說「點」。「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鍾。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鍾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古時為計時准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鍾,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
4.漏刻計時法
漏刻是古代的計時方法,「漏」是盛水計時器具,一般用銅制。把一晝夜分一百份,每份即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課文中出現的「漏刻」時間詞語已非本意,只要「更點」的代名詞而已。
《譚嗣同》中「時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這里「漏」也是「更」的意思了。現代常用的「刻不容緩」「一時三刻」等詞語中的「刻」意思就更虛了。
⑵ 古代的時間是怎樣計算的
古代記時的方法
我國古代記時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記時法:古人根據一天中的天色變化而將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
2、地支記時法:就是以十二地支來表示。
它們間的關系是:
(1)天色:「夜半」;地支:「子時」;現代記時:「23-1點」
(2)天色:「雞鳴」;地支:「丑時」;現代記時:「1-3點」
(3)天色:「平旦」;地支:「寅時」;現代記時:「3-5點」
(4)天色:「日出」;地支:「卯時」;現代記時:「5-7點」
(5)天色:「食時」;地支:「辰時」;現代記時:「7-9點」
(6)天色:「隅(音『娛』)中」;地支:「巳時」;現代記時:「9-11點」
(7)天色:「日中」;地支:「午時」;現代記時:「11-13點」
(8)天色:「日昳(音『跌』)」;地支:「未時」;現代記時:「13-15點」
(9)天色:「晡(音『哺』)時」;地支:「申時」;現代記時:「15-17點」
(10)天色:「日入」;地支:「酉時」;現代記時:「17-19點」
(11)天色:「黃昏」;地支:「戌時」;現代記時:「19-21點」
(12)天色:「人定」;地支:「亥時」;現代記時:「21-23點」
3、五更: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夜間時辰五更五鼓五夜現代時間
黃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點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點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點
雞鳴四更四鼓丁夜1-3點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點
⑶ 考古對物品鑒定時間怎麼知道是多少年(高分題100)
岩石或化石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主要是通過測定放射性元素的衰變數而計算出來的。放射性元素以自己恆定的速度進行衰變,不受外界溫度和壓力的影響。在一定時間內,放射性元素蛻變的份量和生成的元素具有一的比例。例如,1克238鈾經45億年就有一半衰變了,只剩下0.5克鈾,同時產生0.433克206鉛。也就是說,238鈾的半衰是45億年。因此,如果測定含鈾的化石中剩下的238鈾和206鉛的含量的比,就可以計算出該化石的絕對年齡。目前,常用放射性碳(14C)來測定化石的年齡,因為化石中往往含有碳。
運用放射性碳之所以能測定化石年齡,是因為大氣受到來自外層空間的宇宙射線的沖擊,會產生中子。這些中子和大氣里的氮原子作用,會生成14C。14C與氧結合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生物同化,轉變成生物體內的成分。這種14C又要陸續衰變成普通的氮原子。生活期間的生物體內,14C的含量一般只能保持不變的,但是,一旦死亡,和外界的物質交換停止了,就只會按照衰變規律減少。14C的半衰期是5700年。因此,根據含碳化石標本里14C的減少程度,就可以計算出該生物死亡的年代。
近年來,除應用放射性元素外,還應用古地磁法來測定化石年齡。
氨基酸——化石年齡的新測法
本刊曾經兩次介紹過「年齡的故事」(注一),對地球及地球上各種古物的年齡之推算原理、演算法等都詳盡的討論過。惟其所介紹的方法都是用純物理化學的同位素法,如利用C14及H3之蛻變來測定等。現在發現尚有一種生物化學的方法,亦可以作為考證古物化石年齡的參考。
化學物質的原子互相結合時,因為排列的位置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立體異構物。生物的基本構成單元如醣類。氨基酸與核酸,就不乏這種立體異構物。我們首先來看看氨基酸的構造:它是由碳、氫、氧及氮等所構成,其通式為,由此式我們知道,和碳素結合的原子或者分子都不相同,故可以有不同的立體異構物。為了簡化起見,生化學家曾以甘油醛為標准先定出兩種基本系列的氨基酸,即和右甘油醛(D-Glyceraldehyde)相像的為右系氨基酸,和左甘油醛(L-Glyceraldehyde)相像的為左系氨基酸。這裏所謂的左系或右系乃是理論的構造式,和氨基酸實際上右旋抑或左旋根本無關。但妙就妙在自從這種標準定了以後,在生物體內所發現的氨基酸多是左系的,而右系的卻非常之少,就動物來說,幾乎是等於零的。不過用人工合成的氨基酸溶液,因其機率均等,通常造成左右兩種構造物濃度相等的溶液。這種氨基酸通常稱為左右氨基酸或消旋物(Racemate)。生物體內的氨基酸成分經鹼性加熱反應時,便會立刻由純左系的變成左右混合之消旋物。用酸水分解時,因為化石內的消旋反應為溫度與時間的函數,所以其消旋反應在通常的情形下也就來的要比較慢一些了。假定地球上的溫度變異不大,只要把化石中氨基酸的左、右異構物之比值(D/L)測量一下,即可推算化石的年齡,如果用化石的碳同位素C14法測定了年齡後,也可以由D/L比值來推算化石所經歷的溫度變化情形。目前,在考古上用得最多的是天門冬氨酸(aspartic acid),它在構成動物廿種蛋白質成分的氨酸中,是消旋反應最快的一種,在常溫20℃時,它在頭骨之collagen中的半衰期約為兩萬年,而以左異白氨酸(L-isoleucine)為最慢,半衰期往往長達十萬年之久。氨基丙酸(alanine)和麥氨酸(glutamic acid)等位於此二者之間。如果要和C14比較時,它們的半衰期都比C14的五千二百年長的多,故對於比較古老的化石年齡計算,很有用。
現在我們就來談分析的方法,如所周知,效果最好而又十分方便的儀器便是自動氨基酸分析儀(automatic amino-acid analyzor)。特別在考古工作上,因為像左異白氨酸和它的立體異構物右異白氨酸(D-allo-isoleucine)可以直接由自動氨基酸分析儀分開。所以實際的操作步驟,只要用鹽酸水解化石,然後再以液體層析法(Liquid chromatography)將異白氨酸純化,打入自動分析儀即可。其他種類的氨基酸的立體異構物,不能直接分析,必須先合成一種立體異構物的衍生物(diastereomeric derivative),然後才能用自動氨基酸分析儀分開。現在就以天門冬氨酸為例:可
以直接注入自動氨基酸分析儀分析。例如化學合成的天門冬氨酸(DL-form)、在現代骨骼中的抽取物及由埃及出土的古物UCLA 1695(注三),便可用這種方法分析(如圖)。如以碳C14法測定UCLA1695測得其年齡應為17550±1000年,若用D/L法,(D/L=0.316)便可測得其年齡應在15000年左右,這兩種方法的差異竟有一兩千年之多,症結是因後者假定地球表面溫度變異不大,事實上古代的溫度可能較低。
由此可知,這方法可以配合同位素法共同測量古物的年齡,其優點在於所用的樣品為數不多,只要5到10克的化石就可以分析了,分析氨基酸立體異構物自然尚有其他方法,如巴斯德(L.Pasteur)早就用微生物來區別其左右異構物了,現在更有很多人用(enzyme)來分析,只是這些方法,處理起來較為繁復罷了。
注一:科學月刊四卷九期及四卷十二期(六十二年)。
注二:可自Cyclo Chemical Co.獲得。
注三:本文參考:Science 1973, 182:479.Proc. Nat. Acad. Sci. USA 1973, 70:1331.
⑷ 古時怎樣計算時間的比如子時是什麼時候
時柱,用農歷干支表示人出生的時辰.一個時辰在農歷記時中跨兩個小時,故一天共
十二個時辰.
子時:23點--凌晨1點前丑時:1點--凌晨3點前
寅時:3點--凌晨5點前卯時:5點--凌晨7點前
辰時:7點--上午9點前巳時:9點--上午11點前
午時:11點--上午13點前未時:13點--上午15點前
申時:15點--上午17點前酉時:17點--上午19點前
戌時:19點--晚上21點前亥時:21點--晚上23點前
⑸ 在鍾表發明以前,古代人們是怎樣測量時間的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鍾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鍾表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⑹ 古代是怎麼計算時間的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鍾表是不可缺少的,它為我們提供了准確的時間。但是,在古代還沒有鍾表的時候,人們是怎樣測定時間的呢?在遙遠的過去,人們根據日月星辰的出沒估計時間,他們觀察到陽光下樹影、房影的移動,進而用「立竿見影」的方法創造了最初的「表」,時間不停地前進著,「表」的影子從早到晚不停地移動著,由此人們可以了解時間。隨後,古人又創造了「圭表」、「日晷」等,但是這些儀器只能在白天有太陽的時候工作,那麼夜間、陰天又怎麼辦呢?人們又發明了漏壺,漏壺又叫「滴漏」、「刻漏」,傳說黃帝時即已出現。《周禮》記有「挈壺氏」,專司其職。
中國最早的漏壺是在壺中插入一標桿,稱為箭。箭下用一隻舟承托,浮在水面上。水流出壺時,箭下沉,指示時刻,稱「泄水型漏壺」或「沉箭漏」;另一種為水流入壺中,箭上升,指示時刻,稱「受水型漏壺」或「浮箭漏」。泄水壺多為一隻貯水壺,即單壺。這在中國和埃及都有出土。在陝西興平、河北滿城和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均發現過西漢初期的單壺。西漢末,已發展到疊加漏水壺,用上面流出的水來補充下面壺的水以提高流水穩定度。東漢張衡的漏水轉渾天儀里已經使用二級漏壺。晉代時又出現三級漏壺。到唐初,已經設計出四隻一套漏壺。
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收藏有一件元代延�三年(1316年)漏壺,這套銅漏壺由日壺、月壺、星壺和受水壺4部分組成,通高264.4厘米,依次放在階梯式的座架上。在受水壺中央立一銅尺,上刻十二時辰,銅尺前插一木浮箭,下為浮舟,隨著受水壺中水位的升高,舟浮箭升,以銅尺刻度測定時間。日壺的外側有元代延�三年的刻銘,並刻有工師和監造及主管官員的姓名。這套銅漏壺原置於廣州城拱北樓上,清咸豐七年(1847年)拱北樓失火,漏壺略有損壞。咸豐十年修復。這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和最為完整的一套漏壺。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也收藏有兩套銅漏壺,一為交泰殿清乾隆九年(1744年)制,另一為皇極殿清嘉慶四年(1799年)制,時代都晚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這一套漏壺。
⑺ 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
1.「漏刻」計時
漏是指計時用的漏壺,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
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相當於現代鍾表上顯示時刻的鍾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為兩類: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種獨立的計時系統,只藉助水的運動。
後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於是在漏壺上再加一隻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人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2.動物報時
「雞鳴」是最古老的晚上確定時間的方法,在農村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根據土「公雞打鳴」(而不是雜交雞和養殖場的雞)的晚上打鳴規律性而確定晚上時間的。
一般有「雞叫三遍」之說,雞正半夜是不叫的,過了半夜多一點雞叫表示子時三更,第二遍寅時四更,第三遍則天要明了——辰時五更。「夜有五更」就是這樣來的。
3.星象定時
這種方法比用動物報時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據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時間階段的。根據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開始計算時間,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夜間時間。
另外,根據北斗星在每個季節的晚上轉動位置則更是古代晚上報時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的位置——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准確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東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們經常根據季節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斷夜間的時辰應該是什麼時間,所以古人有「斗轉星移」一整套夜觀天象之術。
4.銅制圭表
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
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我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
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5.打更
更: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
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⑻ 考古家是怎樣根據發掘的文物化石推算它的年代的
一般是根據文物上的碳12來推算的。 當有機體活著時,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由於不斷地有碳—12和碳—14排出體外和進入體內,體內的碳—12和碳—14的比值保持為10^12:1。而當有機體死亡後,由於新陳代謝的停止,有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就停止了,碳—14無法得到補充。這樣有機體的碳—14的含量就會不斷地減少,過了5730年,只剩下1/2,過了11460年,只剩下1/4。而有機體的碳—12的含量不會由於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化石和遺體中碳—14和碳—12的比值發生變化,時間越久遠,碳—14含量越小。用科學方法測定其中碳—14和碳—12的含量的比值即可推算出古生物生活的年代。 我國文物考古工作者用碳—14法,取得了不少重大科研成就。如應用碳—14法鑒定結果推斷我國早在宋代就開始把煤炭用於冶鐵。1972年初至19744年初,我國考古工作者對長沙馬王堆三座漢墓進行了有計劃的發掘。墓中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貴文物和發現了一具保存2100年的女屍。考古學家測定該婦女死亡時的確切年代就採用了碳—14法。一般可從棺木上取下一點點木屑,用實驗手段測定木材中測定同位素碳—14與碳—12的含量之比就可計算出來。 碳—14法可應用於測定幾百年到5萬年以前的有機體的年代。更為古老的樣品含碳—14太少,就不能用此法准確測定了。
⑼ 古時候時間怎樣計算,名稱是
古代十二時辰對照表
子時 23點——1點
丑時 1點—— 3點
寅時 3點——5點
卯時 5點——7點
辰時 7點——9點
巳時 9點——11點
午時 11點——13點
未時 13點——15點
申時 15點——17點
酉時 17點——19點
戌時 19點——21點
亥時 21點——23點
另外,每一時辰又細分為初和正,如23點為子初,半夜24點為子正,中午12點為午正,下午1點為未初。
⑽ 古代的時間單位和計時方法是什麼
古代的計時單位為時辰,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
一、 時:
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北宋時開始將每個時辰為「初」、「正」兩部分,分十二時辰為二十四,稱「小時」。
二、刻: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桿浮在水面上。
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為兩類:泄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種獨立的計時系統,只藉助水的運動。後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
於是在漏壺上再加一隻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入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摺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我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三、更: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
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由於古代報更使用擊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
四、點: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鍾。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點」就是指凌晨04:12。
(10)是怎樣計算古物時間的擴展閱讀
古代一天時辰如下:
1、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2、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3、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4、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5、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6、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7、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8、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13時至15時)。
9、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10、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11、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12、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