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能最通俗的理解通貨膨脹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我們買一斤米需要一塊錢,但這個時候出現了通貨膨脹,人們手中的錢變多了,所以買一斤米就需要兩塊錢,那麼這個就是最簡單的一個通貨膨脹。通過膨脹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在市場上所流通的一個貨幣,這個可以說是人民幣那麼膨脹就意味著貨幣超發,這個貨幣在市場上就多了。不過在這里必須要注意一個重點,那麼就是市場上的商品並沒有因此而增加,比如說一塊錢一斤大米,原本這個市場上有10塊錢,有10斤大米就剛剛好,不會出現通貨膨脹。
想要避免通貨膨脹,一方面要努力工作,另一方面要做一些理財和投資增加收入,這個才是最好的辦法。
B. 怎麼能最通俗的理解通貨膨脹
第一、最通俗的理解的就是豬肉從5元一斤,漲到8元一斤,漲到15元一斤,到現在漲到30元一斤。原本100元能買到20斤豬肉,現在只能買到3斤了,這就是通貨膨脹最通俗的理解,簡單的說就是錢不值錢了。
第二、通貨膨脹退普通民眾,特別是底層民眾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還是拿豬肉的例子來說。無論豬肉漲到多少元一斤,有錢的人還是會每天吃肉,吃豬肉、吃牛肉。但是普通民眾卻不能這么任性的吃肉了,原本一星期吃一次肉,可能現在就是半個月、一個月才能吃一次肉了。
上次國慶回家,去看望外公,給稱了兩斤肉,我外公說,現在豬肉這么貴,你稱肉做什麼,本來你就沒什麼錢。這就可以說明物價上漲對普通民眾的影響。
第三、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只要基礎物價上漲,比如豬肉,飯店餐館里所有的菜都上漲。餐館的菜價可不像豬肉那樣會降下來一點,飯店餐館的菜價只要漲上去了就會一直漲上去,不會再降價了。
所以、最好能合理控制通貨膨脹,畢竟受影響的永遠是普通人,底層民眾,會讓人這也吃不不起,那也吃不起。
C. 上一次通貨膨脹是在什麼時候
中國真正出現通貨膨脹,還是1985年以後的事。
這以前,中國有過兩次大幅度物價上漲,一次是1961年,全國零售物價總指數上漲 6.2%,另一次是1980年,物價總指數上漲6%。這兩次物價水平的上漲,很快得到了控制,沒能持續多久(大約一年多的時間)。
1985年以後中國出現了通貨膨脹,1985年到1989年5年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8.8%、6.0%、7.3%、18.5%、17.8%。
自1993年物價狂起,到了1994年,中國35個大中城市的食品類價格竟比上年同期上漲34.1%,1994年是物價漲幅最高的一年,達21.7%。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明確提出膽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新的政策極大地激發了經濟活力,中國經濟再一次快速增漲。海南房地產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百萬、千萬富翁的神話。股票這個新生事物,為中國資本市場造就了第一批楊百萬。1993年,中央宣布,所有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工工資翻番。人民收入的增長,進一步刺激了消費,消費刺激生產,生產刺激投資,大批新工業項目的投資建興,加重了煤、電、油、運等基礎產業的負擔。基礎產業的瓶頸造成了鋼材等生產資料價格的急劇上漲,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又引發了生活資料價格的上漲,中國又一次通脹到來。
據資料顯示,1992至1993年,由於市場經濟改革,國家全面放開了對過去發放票證、限額供應的商品的限制,允許其以溢價形式,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自由定價。同時,計劃經濟時期由國家統一定價和指導價格的幾乎所有商品,都根據成本和市場需求形勢重新定了價格。為了彌補差價,提高職工價格補貼標准以及再度提升工資,企業爭上項目,外出投資,動用有限的外匯儲備大量購進各種機械設備和高檔商品,一再地擴大了銀行信貸規模。地方政府大搞開發區開發和用信貸大規模開發房地產業。開發過熱,項目虛增,使許多生產資料價格上升40%。為了維持正常經營,許多企業,包括集體、私營企業,都不得不靠「三角債」來維持局面。
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幅均達 35%以上,直接導致當期或稍後時期物價水平的普遍上漲,引發「通貨膨脹」。1993年,國內的通貨膨脹率為13.2%,通貨膨脹高峰在1994年,當年的通貨膨脹率達到21.7%,物價上漲率分別為13.2%、21.7%、14.8%。
隨著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原有的優勢地位已經完全喪失,相反體制的矛盾突現。因此第二次通脹中受沖擊的不再是民營企業,而是國營企業。大批國有企業的停產,使下崗一詞一夜之間成為中國最熱門的詞彙。
吸取上一次通脹後急剎車的教訓,中國政府開始學著像西方國家一樣,通過控制利率杠桿和貨幣政策來進行經濟的軟著陸。存款利率一度長漲到12%左右,五年期以上保值儲蓄還可以得到12%左右的保值利息,也就是說長期存款的利率幾乎達到25%,存一萬元錢,年利息2500元,這種高利率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少見的。為了抑制股市的投機,漲停板、T+1、調高交易稅數管齊下,最終導致了1995-1996年的兩次大跳水,中國股市進入長達數年的熊市。中國股民用血的代價,明白了套牢一詞的含義。
一系列政策的結果是貨幣的回籠,通脹的消失,同時也造成經濟發展的放慢。標志之一是海南房地產泡沫破滅,爛尾樓成為一大景觀。五、六年中GDP增漲率從11%以上的高峰,逐步下降到8%左右。
D. 中國「通貨膨脹」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的
最早的「通貨膨脹」是殷商末期出現的。
要解答中國「通貨膨脹」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們就要先知道中國的貨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因為「通貨膨脹」解釋的就是貨幣與流通貨物的關系。)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這就是中國最早的貨幣。不過當時商朝因為「經商」開始繁榮,反而貨幣不夠用,反而因為「經商」的繁榮而導致生產力大發展,通貨變多,而貨幣不夠用導致通貨緊縮。(因為當時沒有辦法印製貨幣,發行貨幣調整市場。)
真正通貨膨脹的時代是 殷商晚期,國家開始大量發行:無文銅貝。這個時候就開始有了「通貨膨脹」。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通貨膨脹」。
所以說最早的「通貨膨脹」是殷商末期出現的。
通貨膨脹,一般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用更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在一段給定的時間內,給定經濟體中的物價水平普遍持續增長,從而造成貨幣購買力的持續下降。[1]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經濟體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化導致物價水平的移動。而在貨幣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當市場上貨幣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貨幣所得增加,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上漲,造成通貨膨脹。該理論被總結為一個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2]
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價值的下降,而貨幣貶值為貨幣在經濟體間之相對價值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使用國內的價值,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E. 通貨膨脹周期
我國的通貨膨脹周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價水平的波動包括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具有周期變動的規律性。這也就是,在經濟運行中客觀存在著物價水平波動周期,或者說存在著通貨膨脹周期和通貨緊縮周期。觀察上圖,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自1978年以來物價水平波動的規律性。
通貨膨脹,一般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用更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在一段給定的時間內,給定經濟體中的物價水平普遍持續增長,從而造成貨幣購買力的持續下降。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經濟體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化導致物價水平的移動。而在貨幣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當市場上貨幣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貨幣所得增加,購買力上升,影響物價之上漲,造成通貨膨脹。該理論被總結為一個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價值的下降,而貨幣貶值為貨幣在經濟體間之相對價值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使用國內的價值,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F. 什麼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何時會發生應該如何應對
在一段時間中物價快速上漲導致貨幣的貶值現象,就是我們常說的通貨膨脹,在遇到送貨膨脹的時候其實對於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是會有較大的影響的,社會供需關繫上出現矛盾使得通貨膨脹的現象很有可能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其實對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等各方面還是有著影響的,如何做便很重要。通貨膨脹已經不再只是簡單的對於市場的影響,從當前貨物的購買力、市場關於金融方面的改變等諸多特性來看其實本質也是以政策的優化和政策的改觀作為比較特別的特點,通貨膨脹不僅會對於貨物市場有影響,如果膨脹過分的話,可能出現貨幣貶值現象嚴重的情況發生,這些都終將引起市場的較大變動,所以要盡可能的投入關注避免出現過多復雜的限制。
G. 通貨膨脹的周期分哪幾個階段
一、通貨膨脹的定義
(一)關於定義的爭論
西方經濟學家對此存在長期的爭論。大體上可分為「貨幣派」和「物價派」。
「貨幣派」認為通貨膨脹是物價的普通上升,而且這種上升是由於貨幣過度供應引起的。 「過度的貨幣追逐相對不足的商品和勞務」。
「物價派」主張用一般物價水平或總價格水平的上升來定義通貨膨脹。凱恩斯在其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指出當達到充分就業後,貨幣供給的增加而引起的有效需求的增加已沒有增加產量和就業的作用,物價便隨貨幣供給的增加作同比例的上漲。
兩派分歧的實質在於對物價上升原因的解釋。
(二)一般定義
通貨膨脹是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理解這一定義應特別注意兩點:
①通貨膨脹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而是持續上漲。
②通貨膨脹不是指個別商品價格或某個行業商品價格的上升。而是價格的總水平。
二、通貨膨脹的度量
(一)消費物價指數
根據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費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動狀況編制的。
(二)批發物價指數
根據製成品、原材料、中間品在內的各種商品的批發價格的變動狀況編制的。
(三)國民生產總值平減指數
是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與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
注意:以上三種物價指數衡量通貨膨脹的前提是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可以自由波動。而在嚴格實行價格管制的國家裡,物價上升的趨勢可能被人為壓抑。表面上物價未上漲,但實際上卻可能存在著商品的嚴重短缺。人們為獲得一定量的商品必須支付較高的額外成本,經濟學有稱之為「隱蔽型」通貨膨脹。
三、通貨膨脹的類型
(一)按通貨膨脹率的高低劃分
1、溫和的或緩行的通貨膨脹
指通貨膨脹率低,而且呈較為穩定、緩慢的上漲,物價較為穩定,貨幣不會有明顯的貶值。
2、 疾馳的或奔騰的通貨膨脹
指年通貨膨脹率為2位數,甚至3位數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在加速之中,人們的恐慌心理使通脹變得更厲害。通貨膨脹已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但還不至於引起金融崩潰和經濟生活混亂。
3、 惡性通貨膨脹
指通貨膨脹率在3位數以上,物價連續狂漲,貨幣價值不斷下降,人們不願握有紙幣,或搶購物資,或持有外幣,已對經濟社會生活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甚至引發政局動盪。
(二)按市場機制的運行狀況劃分
1、公開型通貨膨脹
指完全通過物價總水平的明顯、持續上漲體現出來的通貨膨脹。
2、隱蔽型通貨膨脹
指在集中計劃經濟體制下,由於存在著嚴格的價格管制,價格上升趨勢的真實程度被隱蔽的通貨膨脹。
(三)按通貨膨脹的成因劃分
1、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
2、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3、供求混合推動型通貨膨脹
4、結構性通貨膨脹
(四)按預期劃分
1、預期性通貨膨脹
指通貨膨脹過程被經濟主體預期到了,以及由於這種預期而採取各種補償性行動引發的物價上升運動。
2、非預期性通貨膨脹
指沒有被經濟主體預見的,在不知不覺中出現的物價上升。
H. 中國歷年通貨膨脹分別在什麼時期
1、1987~1988年是一個經濟擴張的階段,物價指數在前一期經濟擴張的拉動下,持續走高,上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歷史高點。以1985年的物價指數為基點,1986年的物價指數上漲6.0%,1987年的物價指數上漲13.7%,1988年的物價指數上漲34.8%。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要求和解決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從1986年開始加大政府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政府財政赤字,特別是1988年實行財政的「包干」體制以後,社會的需求進一步猛增。與此同時,為了解決政府赤字問題,貨幣連年超經濟發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為2134億元,比上年同期上漲46.7%。由於貨幣的超量發行,市場貨幣的流通量劇增,引發了物價的猛烈上漲,貨幣貶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價補貼由暗補轉為明補,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決心克服價格改革的障礙,7月份政府嘗試著開放了名牌煙酒的價格。這一系列措施加劇了居民的不確定性心理預期,引發了1988年8月中旬的搶購風潮和擠兌銀行存款的現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上漲20.3%,8月份銀行存款減少了26億元,官方宣布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8.5%。為了整頓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央對經濟實行全面的「治理整頓」,其措施之嚴厲堪稱改革開放以來之最。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貨膨脹壓力又開始上升,金融業陷入無序狀態。國內金融市場,大量資金集中於沿海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為了實現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規定和監管,為房地產業大量融資,使得貨幣量超量投放,信貸規模一再突破計劃。中央政府於1993年夏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朱鎔基總理親自任人民銀行的行長。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強金融紀律;使國有銀行與其隸屬的信託投資公司分離;所有專業銀行必須立即取消計劃外貸款;限制地區間貸款;派出工作組到各省檢查執行情況等等。與此同時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大幅度貶值,人民幣兌美元比率由1:5.64驟然下降到1:8.27,國際收支惡化。由於國內巨大的需求壓力,在高漲的投資需求下,財政赤字和貨幣供應超常增長,使得通貨膨脹全面爆發。
由於1992~1993年我國經濟中出現的嚴重的泡沫現象(例:海南發展銀行被並購)和高通貨膨脹率以及潛在的金融風險,中央從1993年夏開始實施「軟著陸」的攻關調控,在貨幣政策方面出台了13條壓縮銀行信貸規模的措施,使新增貨幣供應量M0從1993年的1528.7億減少到1994年的1423.9億和1995年的596.8億。由於這次調控吸取了以前貨幣緊縮過度造成經濟過冷的教訓,這個貨幣政策的實施中一直遵循著「適度從緊」的原則,最終於1996年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但是實際上還是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信貸狀況的收緊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綜合信貸的平衡;限制地區間的信貸大大降低了貨幣的流通速度;緊縮措施很大程度上損害了非國有企業,對國有企業影響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出現巨大差額,1993年夏沿海專業銀行的貸款利率為10%~16%,而市場利率卻達到20%~35%。
3、2003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2%。城市上漲0.9%,農村上漲1.6%。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價格上漲3.4%,服務價格上漲2.2%。商品零售價格下降0.1%。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3%。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8%。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2.2%。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4.4%,其中,穀物上漲2.3%,棉花上漲35.3%,油料上漲19.4%,畜產品上漲1.8%。當年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自對投入工廠,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龐大需求。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劇增加。2003年中國的原油進口比2002年增加31.2%,達到創紀錄的9110萬噸。我國主要採取了穩健的貨幣政策。
I. 通貨膨脹通俗易懂的解釋
看《趙正寶講投資》後就,就能通俗易懂的解釋了,原文如下:
今天我們聊一個可以說是理財方面的根本的思維,必須理解「什麼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說難也難,說簡單其實也很簡單。我給大家講一個最近的例子,身邊的例子——「讓孩子如何理解通貨膨脹的」。
這兩天孩子在學語文,正好學的內容是詩歌。老師布置了個作業,讓孩子去抄寫三首現代的詩。孩子問我,什麼是現代的詩。我說,現代人寫的。
他要抄三首,本來我想讓孩子去網路的。後來我想起來了,我的書櫃里有一本我以前買的書,叫《陳毅詩集》,大家知道就陳毅將軍的詩集。
我說家書櫃里找找,好像有這本書。孩子就找出來了,找出來一看里頭很多陳毅的詩。我說,挺好寫去吧。
過一會兒,孩子就跑過來問我說,為什麼這本書只要0.76元?這本書怎麼這么便宜。0.76元就7毛6,我一看到我說太好了,這就是讓孩子理解通貨膨脹的好時機。
我說,你看一下那本書是什麼時候出版的?因為我這本書是我有一次在舊書市場淘出來的。然後打開一看這本書的出版的時間是1977年,是1977年的一本書是0.76元。
我說,你看看現在我們隨便一本書,你隨便翻一本我買的書多少錢。這孩子去翻出來,我買的任何一本書翻開一看基本上都是50塊錢左右,40多50多都有。我說,你看同樣的一本書,其實差別也不大,紙質各方面雖然有差別,但都是一本書。為什麼?當時只要0.76元,現在卻要50塊錢,他就不明白為什麼現在這么貴。我說這就叫通貨膨脹。
你除一下總共漲了多少倍,同樣一本書用計算器一除,50塊錢除以0.76是65倍。我說過去了多少年?1977年,咱們今天是2020年,過去了40多年,40年多一點的時間,結果漲了65倍。我說這就叫通貨膨脹。
什麼意思?因為貨幣,它只是一種紙幣,對不對?但它憑啥值10塊錢,這張紙為啥值10塊錢?同樣一張紙為啥值100塊錢?其實紙幣它必然會通貨膨脹,無論是緩慢的還是快速的,它會越來越不值錢。
所以40多年前的一本書只要0.76元,今天這本書就要50塊錢,這就是特別典型的。再去看我們的房子,再去看我們的所有的衣食住行,所有的東西其實價格都在上漲,為什麼?主要還是因為通貨膨脹,貨幣越來越不值錢,所以它會越來越來越漲價。那40年就65倍,我就問孩子,我說,你覺得40年後一本書得多少錢?這就是啟發。
孩子理解什麼是通貨膨脹,當理解了這一點,孩子就明白,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買資產?為什麼不能持有現金?所以,通過生活中點點滴滴,其實我們第一是自己就可以理解什麼是通貨膨脹,第二,教給孩子怎麼理解、教給身邊的人怎麼理解通貨膨脹。
其實40年前的一本書到今天漲了65倍,同樣道理40年後的一本書不會有太大的差別的,整個通貨膨脹下來,同樣道理一本書的價格,就上面的標價同樣會超過40倍。所以現在50塊錢一本書,大家乘以個40算一算,大概是2000多塊錢。
其實你今天到日本到韓國,一本書是2000日元2000韓元其實是一個道理的。通貨膨脹40年後肯定會是這樣的,它的標價肯定會這樣的。所以,各位理解了通貨膨脹,大家才會知道投資理財的重要性,才會知道為什麼不要持有現金,而要持有資產。
當你看到我所看到的世界,你將重新認識整個世界。
供參考。
J. 通貨膨脹一般會持續多長時間
通貨膨脹一般會持續直到永遠,只不過有時候是溫和的通貨膨脹,有時候是劇烈的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