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時間表示怎樣的物理量
擴展閱讀
筆記本電腦怎樣設置轉碼 2025-09-10 17:54:43
怎樣下載朋友發的軟體 2025-09-10 17:01:46

時間表示怎樣的物理量

發布時間: 2022-05-26 23:43:41

『壹』 時間是物理量嗎

是的,,
物理量有很多。
比如位移,速度~~~~~~
時間也是其中的一個。。

額,額。

補充,可以看網路,物理量定義:
物理學中量度物體屬性或描述物體運動狀態及其變化過程的量。

而時間就是這其中的,用來描述變化過程的一個量。因此,我才說它是一個物理量,當然前提是在物理學中,放在別的方面就不一定了。

『貳』 時刻和時間在書寫時各是怎樣表示

時刻:指某一瞬時,在時間軸上表示為某一點。時間:指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為兩點間線段的長度。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以地球自轉為基礎的時間計量系統稱為世界時系統。時、日、月、年、世紀的時間計量屬天文學中的歷法范疇。時間是物理學中的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符號為t。在國際單位制(SI)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為s。

時間形式

直線時間:在直線上運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線段時間:在線段上運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即時段。

時間點:在某一位置上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零時間:始終不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叄』 物理中時間是一個基本的物理量嗎

在物理學中,時間是一個基本物理量,其單位為 秒(符號為 s)。

『肆』 時間怎麼解釋

從描述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本身出發去探討物質世界的時間觀念,通常探討的是科學的時間觀念。這需要我們從客觀的角度排除掉我們自身的經驗感覺去考察時間的本身,實際上,在我們探討的同時,是不可能絕對的排除掉我們頭腦中的感覺因素,因為我們頭腦中還有主觀的邏輯判斷。絕對的物質世界的時間概念,要求我們屏蔽掉頭腦中的時間觀念,或者我們不能用時間這一詞來描述事件的時間概念本身。
但是,時間自古就作為最基本的概念引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在科學中時間的單位也是最基本的單位之一。從牛頓力學一直到現代的量子論和相對論,時間的經驗感覺一直作為我們描述物質運動變化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概念之一,雖然在相對論中時間的概念和牛頓力學中的時間概念存在不同,但在時間概念的判斷方式上——時間是最基本的概念,其屬性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法國的柏格桑提出的空間時間和心理時間的概念。他把傳統的時間稱為空間時間,或客觀時間,這就是用空間的固定概念來說明時間。按照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依次延伸,發展,是表寬度和數量的概念。心理時間稱為主觀時間,是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互相滲透,表強度和質量的概念:他認為人越是進入意識深處,空間時間越不適用,只有心理時間才有意義,在心理深處從來沒有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界線。
心理時間,主要指銀幕上人物的心理活動的心路歷程,即人物的所思、所想,對過去的回憶,對未來的憧憬,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外化為形象的。但在影視中卻可以根據人的主觀需要,把人的各種心態外化為可見的形象。
心理時間也是一種表現人的意識流的意象化的時間,即心靈時間,或表現性時間流程。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是法國導演阿倫·雷乃拍攝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據說,有位青年去拜訪愛因斯坦,請求他簡單地闡述相對論。愛因斯坦想了一下說:「當你伸手向你的父親要錢時,10分鍾你會覺得太長;當你和女朋友攜手遊玩時,10個小時你會覺得太短。這就是相對。」可見,愛因斯坦也是把時間看做是相對的。
在同樣一段時間里,人們為什麼會有長短不同的感覺呢?這首先是因為人們所從事的活動的內容影響著人們對時間的估計。在我們上面舉的事例中,甲腿都站酸了,乾等著,乙與故友久別重逢,寒暄說話。一個活動內容枯燥,一個活動內容熱烈有趣,難免造成時間知覺上的差異。其次,情緒和態度影響人對時間的估計也是明顯的,在上面的舉例中,愛因斯坦指出的就是這種因素。這正如人們常說的「歡樂恨時短」、「寂寞嫌時長」、「光陰似箭」、「度日如年」等話的含義一樣。總之,從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有許多因素影響人們對時間的知覺。但實際上,客觀時間並不會因為人們的主觀感覺而變快或變慢。然而人們卻可以運用心理學知識,掌握時間錯覺,利用時間錯覺,使某些實踐活動,產生特殊的心理效應。
牛頓力學中的時間觀念,在牛頓力學中,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時間與物理量間的關系通常是由如下兩個關系進行定義的:
S=νt
ν=αt
前者表示物體以確定的速度運動時,物體的運動距離和速度、時間的關系。後者表示物體在改變運動狀態的過程中,物體的運動速度和加速度、時間的關系。在如上兩個物體運動變化的重要的等量關系中,其中s為空間長度,其基本單位為米。現在我們把它定義為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單位。在兩個等量關系式中還有一個國際單位制中基本的單位,那就是時間了。通常我們認為,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單位,是表示物理量的最基本的單位了。速度我們可以採用物體運動的距離和時間進行定義,但是,距離與時間卻是不能通過普通的物質運動變化進行定義,這只是因為我們把它看作物理關系中最基本的量之一。
如上我們不難看到,牛頓力學中的時間的定義是一種對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的一個約定,也可以說是對人類的經驗感覺和外界事物的一種經驗約定。在這種意思上來說,它是一種永恆不變的東西,基於這樣的含義,時間與物質運動變化的過程無關、於物質的運動變化狀態無關,也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來說,時間是獨立於物質運動變化過程、物質運動變化狀態之外的東西。與物質的存在狀態無關。(空間也亦如此)
牛頓力學中的時間觀念主要反映在牛頓力學體系中的時間和其它物理量的關繫上,時間作為牛頓力學中不變的量以判定物質運動變化在空間中的運動變化過程。一方面,在描述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時間作為一個不可缺少的量,另一方面,時間的本身與物質運動變化無關。這至少是牛頓力學中時間的特點。
普遍的時間的觀念在上篇文章中已經說明了這樣的看法,時間的概念是基於人們日常生活中時間的觀念,依據地球的公轉、地球的自傳、月球的公轉而得到的年月日時的經驗感覺而定義的時間概念。並以此為參照描述所有物質的運動變化。
關於時間的本身,我們在牛頓力學中並不能得到滿意的回答。對物質運動變化過程進行時間經驗約定的處理,這至少缺少邏輯的依據。我這樣說並不是反對在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進行經驗約定,也並不是針對時間反對這種約定,而是認為,這種約定在未經過邏輯論證的基礎上、在時間的概念是否普適於描述整體的物質世界還不清楚的情況下,將時間的概念擴展到描述所有的物質世界,這至少是時間概念的擴展。當然,這不是牛頓力學的錯誤,而是在將牛頓力學的描述體系擴展到整體物質世界的范圍的時候,一種經驗的失誤。主要表現在物質運動變化的過程中。
時間作為一種經驗事實的約定來說,對於解決宏觀、低速物體的運動,尤其是在確定的參照系中去處理物質的運動變化已經足夠了。對於不同參照系中的數值換算,就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方面是作為時間的基本單位對物質運動變化的描述不具有普適性,(主要是時間和物質運動變化的物理量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在於我們對於不同的慣性參照系統所引入的不同的時間定義方法(或者說處理不同的慣性參照系統所採用的描述不同的物質運動狀態的方法),其中包括物質運動變化本身在描述體系中的定位。這一問題是一個世紀以前相對論建立的前夕人們去解決光速的問題而引發的。
相對論的時間觀念:
在討論相對論的時間概念以前,我必須說明一下,由於相對論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以及物質的運動是不能分開的,將時間的觀念完全獨立出去是不可能的,因此必然有一部分遺留問題。如果您不能接受這樣表述的話,我建議您同時參閱空間觀念和物質的屬性。如果您可以接受這樣的描述方法,您就沿我的寫作順序來瀏覽。本文沒有說明的問題會在其它相關的文章中進行說明。
在歷史上,相對論時間觀念的引入是由光速的問題而引發的在不同的參照系中,電磁理論中的麥克斯韋方程組的變換問題。洛倫茲、邦卡勒、愛因斯坦對此做出了出色的貢獻。如果您對此感興趣的話,您可以參閱《相對論》 w.泡利著 凌德洪 周萬生譯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p1-27。本文只探討與時間有關的問題,其它的不做討論。
時間概念的引入,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是為了方便的確定對事件的描述,在物理中我們也不能逃脫這樣的目的,對事件的定量。在不同的參照系中,如果我們要比較一個事件的發生瞬時、發生過程的時間計量問題,我們首先必須確定事件的同時性的問題,否則我們將無法在兩個參照系中去討論同一事件的時間問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採用廣義的參照系來對時間問題進行矯正,即:對於地球上的事物,通常採用天體間的運動變化如太陽和地球間的相對運動來完成。在地球上,對於處於地球上不同緯度、不同地理位置的事件,通常採用引入地方時進行矯正。對於同時性的判斷,愛因斯坦先生通過如下的事件進行了說明:
假設有一列很長的火車,以恆速在鐵路上運動。在火車上的人們,通常以火車為參照系來觀察一切事件。鐵路線上發生的每一個時間也在火車上某一特定的地點發生,並且完全和相對於路基所做的同時性定義一樣,我們也能夠相對於火車做出同時性的定義。
對於鐵路路基時同時性的兩個事件,在鐵路路基為參照系判定同時性的兩個事件,在火車上是否也是同時性的問題。如在鐵路路基上判定的雷電同時擊中鐵路路基上不同位置的兩處地點存在的同時性,但是在火車上我們卻不能得到雷電擊中路基上的兩點是同時發生的。判定的根據是火車的運動使雷電閃光傳播到觀測者眼裡和地表的觀測是不同的。(註:愛因斯坦先生的考慮過程中,是採用路基上兩點的中點作為信號源發光點。通過在兩點觀測所給與我們的經驗感覺。)
愛因斯坦先生並有這樣的結論:每一參照物體(坐標系)都有它本身的特殊的時間;除非我們講出關於時間的陳述是相對於那一個參考物體的,否則關於一個時間的事件的陳述就沒有意義。
在假設了光的速度在宇宙中的傳遞為一常數(通常的描述為三十萬公里每秒)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參照系,時間是不同的。兩種參照系之間的時間轉換關系為
相對論的時間觀念與空間、物質的運動實際上是不能分開的,孤立的去探討相對論的時間概念,不是很合適的。在我看來,相對論的時間觀念只是通過數理關系去調節物質的運動變化,在理論上基本概念在數理邏輯中達到統一,並具有普適性。
我個人並不贊成這樣的描述方法,這樣的對物質運動變化的定義體系,並不符合真實的物質運動變化的邏輯。在這樣的定義體系中,充滿了邏輯上的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採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作為時間年的單位、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作為月的單位、地球自轉一周作為天的單位。在科學上,1956年國際計量委員會將秒規定為1900年1月0日12時正回歸年長度的1/31556925.9747。這種以地球公轉為基礎的時間標准稱為*歷書秒。1967年第十三屆國際計量大會又採用以原子內部輻射頻率為基準的時間計量系統,成為*原子時。按新規定,「秒是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的躍遷所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
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我們在生活中還是在科學中,我們對時間的定義都沒有採用一個固定的參照系。而是採用物體運動變化的某種周期作為時間定義的方案。我們對時間定義的本身並不能確定,現在我們所採用的時間到底是採用哪一種參照系定量的。我們更不會懷疑,在不同的參照系中,地球運動的的周期會發生變化,太陽圍繞地球公轉一周、地球圍繞自身自轉一周。不論我們在任何一個參照系中,地球仍要遵守它自身的運動規律。如果我們對時間的定義採用地球圍繞太陽的自轉和公轉作為定義的方案,那麼,毫無疑問,時間是一個不變的恆量。
關於原子計時的方法,我們在邏輯上不能否認,原子鍾所在的參照系不同,原子內部活動的周期會存在可能性的變化,但原子內部活動的周期所發生的變化是歸根於原子所在的參照系發生的變化與參照系本身存在一定的關系,雖然可以採用時間作為調節物質運動變化的周期進行解釋的方案,但是也存在其它的調節方法,歸到時間上的解釋只是調節物理關系的方法之一。
在牛頓力學中,時間作為最基本的單位,同時也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原則上來說,我們不能通過物理量間的邏輯關系去判定時間的結構。在相對論中,時間作為調節物質運動變化等量關系中的重要的物理量之一也是基於光速恆定的一種約定。從愛因斯坦對不同參照系中時間的解釋中,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解釋並不能給與時間以新的含義,事件同時性的概念也僅是基於一種經驗感覺。對於物理世界,如果我們追求的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本身,那麼,我們必須排除掉外界事物給與我們的經驗感覺,而去求證物質運動變化的本身。在愛因斯坦先生所提出的判定事件在不同參照系中同時性的判定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到,只要我們將光的傳播速度和火車的運動速度考慮進去,那麼,我們仍然可以得到在不同的參照系中,事件的同時性與我們所在的參照系、我們所選用的參照系無關。(您可以參閱時間的屬性)
這樣,對於時間的定義,就有這樣兩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一個是定義時間的目的。
在牛頓力學中,時間是作為度量物質運動變化過程流程的一種參照,通過我們所定義的標準的時間單位,去衡量物質運動變化本身的變化規律。時間的目的就是描述物質運動變化的參照,並提供一種事件運動變化的標准流程的計量模式,同時,它又是事件進程描述的一個基本的物理量。
在牛頓力學中,時間的單位的確是一個不能劃分的物理量的一個最小的單元。
在相對論中,時間的定義就不是這樣單純了。首先,它是為了解決光速在宇宙中的傳遞為一常數的假設而對物理量間的關系所做的數理關系處理的一種方法。我個人認為,相對論的時間觀念對物質運動變化的本身所做的解釋並不能讓人滿意。在對物質運動變化描述的流程中,我們不能找出,相對論中的時間概念對物質世界描述的基本的作用、意義,和牛頓力學中的時間觀念有任何的不同。如果時間的定義脫離了建立物質運動變化持續流程通用的參照,那麼,作為物質世界的時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另一個問題是定義時間的方法。
如果我們採用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或者地球自身的旋轉或者月球圍繞地球的公轉作為時間定義的方案,那麼,在這種方案中,我們參照的主體是物體運動變化的某種周期,可以說我們定義的標準是非慣性參照系。是以非慣性參照系的某種運動的周期或者某種進程作為時間判定的依據,並以此對物質運動變化過程進行進程的判定。我們實際所做的只是拿物質運動變化過程和這一標準的事件進程作比較,我們通常是這樣描述物質運動變化的時間進程的,物體從A地到B地,用了多少時間;或者物質從某種狀態到某種狀態,在多長時間里完成的。其中多少時間或者多長時間是指的我們所採用的標准事件的進程。如鍾表的時針、分針、秒針運動的過程,我們賦予它時間的單位,並且它們持續的過程,就是時間的屬性。
我們如果認可這樣的定義方法,那麼,時間僅依賴於我們所採用的標準的運動事件的持續過程,於其它任何事物、我們所採用的任何參照標准(指慣性參照系)無關。這樣,時間的本身是一恆量。
我在這里說一下與此不同的一種對時間的定義方案——相對論的定義方案。相對論中的時間定義方法是與參照系相關聯的。一個確定的慣性參照系,對應著一個確定的時間標准。這樣的定義方案是經過科學實驗進行檢驗的,並與實驗的經驗事實相符。我認為傳統的測量方法不能完成對相對論時間觀念的檢驗(您可參見時間的測量)
相對論中的時間定義方案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即:基於光在宇宙中的傳播速度為一常數,在不同的參照系中相對運動的物體,會存在相對速度並且其間的相對速度和兩個物體本身的慣性系存在確定的關系,依據常規物質的運動,兩個物體之間的相對速度遵守速度相加原理,相對論的處理方法是將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運動速度之間的關系通過一個特定的關系處理,使物體間的相對運動速度不能大於光速(三十萬公里每秒)。
還有一點關於時間可變的普適性問題,在本文中就不做說明了。您可以參見時間的測量。
我們建立時間的觀念,是為了更為方便的確定事件的運動變化、確定事物的主體。時間在我們描述物質世界的體系中具有普適性的作用。我個人認為,僅為了改變描述體系的中的某種數理關系而改變時間概念本身的屬性是不可取的。
但要想像那種覺得時間過得太快的心理狀態,彷彿就要復雜多了。
第一種,自身強制性需要使身體變得緩慢,企圖用身體的遲鈍換來時間的遲鈍,但時間不會因此改變,所以當強制性消失或暫時消失的時候,便發現時間跟心理預想的要慢,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自己覺得舒服或開心的時候,簡單舉個有趣的例子:跟一個絕色美人一起坐在火爐邊聊天——時間變快了,其實是身體刻意變慢了。
第二種,半完全或完全忽略了時間。例如不分日夜地工作而且工作本身的確具有必要性,那樣的話時間便會繼續以不受注意的形式運行下去。這種情況每個人都會出現——一個人總有他變得很忙的時候,例如工作學習,尤其是流線型的工作跟學習過程會讓人忽略隨機應變的思考能力變得機械化,因為流線型的工作必然具有其固定規律,即使是腦力耗費量很大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固定規律,例如圍棋也有它的定式,考試也有它計算書寫中的必然先後次序,這些已經是約定俗成沒有必要通過思考來達到偶然的創新。在這種前提下,大腦自然會發出指令讓思考緩慢或者靜止。
其實有些已經陷入思考緩慢的人都或多或少在機械過程中有過一些反思,這里就要提到另外一個猜測:思考惰性。在長期的機械過程中曾經出現的一些反思過程會因為大腦太久沒有產生積極性而隨著本體大腦慣性而消失,這就是思考惰性。因為大腦不可能陷入全靜止狀態而會有一些短暫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多少會涉及自身機械性的反思,但這些反思會隨著惰性而消失。因為大腦也會同時判斷利益獲取與否,在同等前提底下,尤其是需要機械性行動的前提下大腦會自動判斷回復機械是最佳做法,那麼一些偶然的思考也只是顯示大腦沒有陷入停頓的一個信號而已。
等待到不需要機械活動的時候,大腦自然會回復正常思考狀態,而那時候就會意識到時間為什麼過得如此快了。
心理時間最近頻繁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出現,有時候感覺時間過得太快,有時候感覺時間過得太慢……無論如何,這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來來回回,起起伏伏。
(1)時間有質量:
時間像一塊磚頭(或者一塊巨石)有重量。但它的質量只能作用於人的心理,現實生活中的稱量工具(桿秤、彈簧秤、磅秤、地磅、天平等)稱不出它的質量。一個普遍的規律是,時間(如從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時間)越長,它的質量就越大,對心理的壓力就越大。當時間的質量超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時候,人會發生一些特殊的言語和肢體變化,比如自言自語、抓耳撓腮,甚至發瘋。
( 2)時間有彈性:
現實的單位時間是恆定的(如手錶的一秒鍾),但心理的單位時間卻有彈性。根據個人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的差異,同樣的一秒鍾,每個個體的心理時間和現實時間有出入。比如,你心理感知的時間過去了10分鍾,但你的手錶卻已經過去了20分鍾,或者相反,僅僅只過去了1分鍾。
(3)影響時間彈性的因素:
A、心理預期,即你希望時間變快或變慢的想法。大多數時候,心理預期與時間的實際變化相反。也就是說,當你有了希望時間變快的想法之後,時間卻往往會變慢。同時,心理預期越強烈,實際的變化就越大。即,你越希望時間變快,它就越是慢。
B、心理狀態。一般來說(特殊狀態下的心理不在考慮之列),積極的心理狀態(如高興、快樂)會讓單位時間變快。反之則慢。
C、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會讓單位時間變快,但也會使單位時間變慢。而散漫的注意力(比如無所事事)只會讓單位時間變慢。
(4)推論:
時間質量的大小由時間的長短決定,時間越短,它的質量就越小,對心理的壓迫就輕;時間越長,它的質量就越大,對心理的壓迫就重。因此,要讓時間的質量變小,除了改變心理狀態,還可以嘗試將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適度的緊張狀態,比如做一做填字游戲、聽音樂等。

『伍』 物理中時間的四種表達法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一、最早的表達:
一個太陽日劃分為24小時;
一小時分為60分鍾;
一分鍾分為60秒;
一秒就是 86400 分之一的太陽日(Solar day)。

二、現在的定義:
銫原子(caesium-133)的基態的兩個超精細結構輻射周期的 9,192,631,770倍。

三、一秒的含義:
1、光在真空中運行299,792,458米所需要的時間;
2、光從太陽傳到地球所需要的500分之一的時間;
3、大爆炸後形成第一個原子核所需的315分之一的時間;
4、元素bnium-261半衰期的27分之一的時間;
5、元素seaborgium-266半衰期的30分之一的時間;
6、元素ununquadium-289半衰期的30分之一的時間;
7、元素bnium-262半衰期的34分之一的時間;
8、元素rutherfordium-261半衰期的61分之一的時間;
9、元素nobelium-253半衰期的102分之一的時間1;
10、自由種子半衰期的886分之一的時間。

補充回答:

在物理學中問到跟時間有關的問題時,有以下常見問法:

1、在解物理學中的運動學問題時,前一秒末、後一秒初的關系:

第一秒末的位置矢量 = 第二秒初的位置矢量;
第二秒末的位置矢量 = 第三秒初的位置矢量;
第三秒末的位置矢量 = 第四秒初的位置矢量;
.........................................................
第一秒末的速度矢量 = 第二秒初的速度矢量;
第二秒末的速度矢量 = 第三秒初的速度矢量;
第三秒末的速度矢量 = 第四秒初的速度矢量;
.........................................................
第一秒末加速度矢量 = 第二秒初加速度矢量;
第二秒末加速度矢量 = 第三秒初加速度矢量;
第三秒末加速度矢量 = 第四秒初加速度矢量;

.........................................................

2、前一秒內,前兩秒內,前三秒內,........,一秒時,二秒時,三秒時,......
物理計算時,直接帶入的t等於多少多少秒,無非是兩種情況:
一是前幾秒的累積結果,如位移、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沖量、功、、、、
---這些都是過程量;
二是第幾秒的瞬時結果,如位置、速度、加速度、動量、勢能,動能、、、、
---這些都是狀態量

說明:一秒時 = 一秒末 = 二秒初;
二秒時 = 二秒末 = 三秒初;
三秒時 = 三秒末 = 四秒初;
.................................

3、第一秒內:0 -- 1秒;
第二秒內:1 -- 2秒;
第三秒內:2 -- 3秒;
第四秒內:3 -- 4秒;
...................................。

4、第一個兩秒內,第二個兩秒內,第三個兩秒內,..........
第一個三秒內,第二個三秒內,第三個三秒內,..........
第一個四秒內,第二個四秒內,第三個四秒內,..........
第一個五秒內,第二個五秒內,第三個五秒內,..........
.........................................................

『陸』 長度表示____的物理物質時間表示--------的物理量

時間空間

『柒』 時間的物理量是什麼

都可以。但是一般t表示時間,T表示溫度。

『捌』 時間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認為時間只是一種空間的變化,是我們人類這種有意識的生物通過意識總結出來的東西,他本身不能算作維度的一維,就像當我們研究速度的時候,為了研究速度而總結出加速度來一樣,空間的變化就是我們熱力學里的熵,是一個不可能變小的東西,所以時間對於我們來說不可能是倒流的,但是很奇怪的一個東西是,你有沒有發現,在所有的理論裡面,包括相對論,還有現代很時髦的量子物理學,時間這個物理量都沒有什麼理論表明他不能為一個負數,也就是說沒有什麼來表明過時間不可能倒流的,只有在相對論裡面,愛因斯坦認為,任何一種物質都不可能超過光速,因為當物體的速度越來越接近於光速時,他的時間就會越來越慢,當然了,這只是相對於這個運動物體的內部而說,如果按這個來說的話,那麼當他速度到達光速時,時間就會停止,當超過光速時,時間就會倒流,但是愛因斯坦還說,沒有什麼可以表明物體是不可能超過光速的,只是說這種超過光速的物體只要不帶有信息就是可以被允許的,實際上,現在我們已經發現宇宙中是存在這種物質的,他可以超過光速,但是他不能帶有信息,比如粒子的雙旋就是一種超光速現像,但是可以證明的是,他是永遠不可能帶有信息的,或者是說你不可能用超光速現像通過時間倒流去影響過去的事件,但是反過來想,那不能影響,是不是來說時間就根本不算倒流了呢?這就要從人類對時間的定義說起來了,時間的定義說白了不就是空間事物的變化啊,只要有變化,他就是在向前推進,你就根本沒有倒流
愛因斯坦說任何物理量都是相對的,時間也不例外,舉個例子,你和我一樣大,如果我坐上一個宇宙飛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宇宙中航行,過一段時間後,我開著飛船飛回地球,因為我的速度接近光速,所以我的時間相對於你來說是變慢了的,當我回到地球的時候,你已經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而我才只不過長了一歲而已,對於我來說,我相對於你的時間變慢了,我就進入了你的未來,見到了未來的你,因為我以20歲的身份見到了80歲的你,相對你來說,你見到了過去的我,但是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我永遠不可能回到過去再見到你20歲的時候了對吧?
按相對論來說,如果速度超過光速就可以倒流,但是他只是給了個假設,沒有哪個證明的,但是不能帶信息是指定的了,舉個例子來說,當你打碎一個杯子的時候,你以超過光速的速度向外跑,追上了,打碎壞子那一個瞬間發出去的光,而看到了過去打碎壞子的那個過去,但是你只是看到了,你能對那個瞬間做什麼呢?只能看,對吧?其實不用那麼麻煩,想追上光速很簡單,拿個鏡子來,看看自己,你自己發出的光,在通過鏡子反回來,其實就是你已經追上的光了,你在鏡子裡面看到的是0.000000幾秒過去的你,但是現在話說回來了,你能對鏡子裡面的你做什麼呢?什麼也不能做,你什麼也不能影響他,你也不能把你現在的信息傳給他,他對你一點物理意義也沒有 ,所以時間的倒流對你根本沒有意義
說白了時間只是人類意識的總結,對於宇宙空間變化的總結,他是一個變化,只要有變化,他就是在推進,就算是宇宙的所有物理量,事物都在反轉進行,那他只不過也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一個反變化,從時間定義來看,不還是向前推進嗎?時間也不算是在倒流,從熱力學來看,熵總是在不斷變大的,所以時間也不會倒流

時間不會倒流,不會停止,我們所說的變慢只是相對而說,一個事物的時間相對於另一個事物的時間變慢了,只能這樣說,對於一個整體而說,他永遠是前進的,因為他永遠在變化

對於時間的認識上,從現代的量子物理學上可以多少看出些端倪,量子物理學認為,人在認識一個物理量的時候,首先要給他定義,如果不定義,不去測量,是沒有意義的,一個物體你看著他是紅色的,但是說不定在馬的眼裡動陽綠色的,對吧?測不準原理就是說有些物理量你永遠也測不出來,這不是儀器的問題,是人類的局限問題

『玖』 時間這個維度究竟是引入的物理量,還是客觀存在如何證明

當然是引入的物理量。如果將時間認為是客觀存在的物理量,則時間就存在運動,有運動就有內部結構,即時間是有內部結構的。有內部結構就有實體存在,即時間是一種有形有體的存在。這種有形有體的存在絕對不可能作為物理參變數。因此,時間是一種物理描述量;是因運動的描述需要而出現的,是因為我們計量和描述的需要產生的。

『拾』 怎麼計算時間

時間是物理學中的七個基本物理量(長度m,時間s,質量kg,熱力學溫度K(開),電流單位A(安),光強度cd(坎德拉),物質的量mol(摩爾))之一,符號為t。

在國際單位制(SI)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s,在2018年11月16日召開的第26屆國際度量衡大會對秒的定義:未受干擾的銫-133的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Δvcs)。這個定義提到的銫原子必須在絕對零度時是靜止的,而且在地面上的環境是零磁場。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定義的秒,與天文學上的歷書時所定義的秒是等效的。生活中常用的時間單位還有:毫秒ms、分min、小時h、日(天)d、月m、年y等。1秒等於1000毫秒,1分鍾等於60秒,1小時等於60分鍾,1天等於24小時,1月等於29.5306天(陰歷),1年等於365.2422天(回歸年)。

時間沙漏

時間[1]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周期,地球繞太陽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震盪周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

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不能把時間、空間、物質三者分開解釋。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在測量上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鍾之時間流逝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另外,狹義相對論中有「時間膨脹」效應:在觀察者看來,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自己參考系的(靜止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慢。

時間是地球(其他天體理論上也可以)上的所有其他物體(物質)三維運動(位移)對人的感官影響形成的一種量。

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一些至今還沒有被證實的,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理論,如量子重力理論、弦理論、M理論等,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爆炸開始的,奇點沒有「之前」一說,討論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並存,只要物質存在,時間便有意義。

愛因斯坦認為:「現在、過去和將來之間的差別只是一種錯覺。」時間倒流或回到過去,其實是建立在一個不存在的邏輯基礎上的。(註明:在基本的物理學定理中沒有時間概念,時間不參與計算,這並不表明其不存在,物種衰老、晝夜更替都證明其真實存在,切莫誤解其意;相對論中,粒子的很多運動,裂變、聚變,互相之間都是這種關系,互為倒放的關系。)

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劃分的24(36)個區域。當我們在上海看到太陽升起時,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過半小時才能看到太陽升起。而遠在英國倫敦的居民則還在睡夢中,要再過8小時才能見到太陽呢。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採用當地的時間, 對於日常生活、交通等會帶來許許多多的不便和困難。為了照顧到各地區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將本地的時間換算到別的地方時間上去。有關國際會議決定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從東到西,劃成一個個區域,並且規定相鄰區域的時間相差1小時。在同一區域內的東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陽升起的時間最多相差不過1小時。當人們跨過一個區域,就將自己的時鍾校正1小時(向西減1小時,向東加1小時),跨過幾個區域就加或減幾小時。這樣使用起來就很方便。現今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由於實用上常常1個國家,或1個省份同時跨著 2個或更多時區,為了照顧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將1個國家或 1個省份劃在一起。所以時區並不嚴格按南北直線來劃分, 而是按自然條件來劃分。例如,中國幅員寬廣,差不多跨5個時區,但實際上在只用東八時區的標准時即北京時間為准。

區時:一種按全球統一的時區系統計量的時間。每當太陽當頭照的時候,就是中午12點鍾。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陽當頭照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例如,上海已是中午12點時,莫斯科的居民還要經過5個小時才能看到太陽當頭照;而澳大利亞的悉尼人早已是下午2點鍾了。所以如果各地方都使用當地的時間標准,將會給行政管理、交通運輸、以及日常生活等帶來很多不便。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天文學家就商量出一個解決的辦法:將全世界經度每相隔15度劃一個區域,這樣一共有24個區域。在每個區域內都採用統一的時間標准,稱為「區時」。而相鄰區域的區時則相差1個小時。當人們向東 從一個區域到相鄰的區域時,就將自己的鍾表撥快1小時.走過幾個區域就撥快幾個小時。相反當人們向西從一個區域到相鄰的區域時,就將自己的鍾表撥慢1小時.走過幾個區域就撥慢幾個小時。在飛機場等交通中心.常將世界各大城市所對應的區時,用圖表示出來,以方便旅客。

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歷法漸密,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然其(指杜元凱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謂子時也,雞鳴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時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時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黃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

北宋時開始將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部分,分十二時辰為二十四,稱「小時」。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摺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百刻制」是中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中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於百刻制不是十二個時辰的倍數,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國古典小說常有「午時三刻開斬」的說法,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魏徵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萟寶香,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午時三刻,按照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鍾到正午12點。按陰陽家說法,此時是陽氣最盛,而現代天文學認為正午最盛,兩者說法略有不同。午時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斬刑的時辰,此時開刀問斬,陽氣最盛,人死後的陰氣會立刻消散,罪大惡極的犯人,被斬後「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罪刑輕者,可在正午開刀行斬刑,讓其有鬼做。所以,「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以顯示老龍罪行極重。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19:00-21:00

二更天:亥時21:00-23:00

三更天:子時23:00-01:00

四更天:丑時01:00-03:00

五更天:寅時03:00-05:00

「鼓角」、「鍾鼓」都是古時用來打更的器具,所以一夜的五更,也叫做五鼓。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24分鍾。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點」就是指凌晨04:12。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