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區分大蝦的好壞
1.新鮮的對蝦蝦體完整,硬而有彈性,頭尾緊密相連,蝦殼與蝦肉緊貼,富有光澤,背呈黃色,兩側和腹面為白色。
2.質次的對蝦蝦體變黃,失去光澤,蝦身節間出現黑腰,頭與體、殼與肉鬆散、分離,彈性較差。蝦體癱軟、脫殼、呈黑紫色、有異味的已變質。
謝謝採納
B. 鑒別龍尾蝦好壞
1、 看蝦的表面
新鮮的活蝦的外殼是比較干凈的,摸的時候也會有一種乾燥感。
快要壞的蝦,體內會分泌出一種黏液,黏液會吸附在蝦的外殼上面,如果摸的時候蝦有一種黏黏的、滑滑的感覺,那這個蝦就已經是壞了的蝦了。
2、看蝦身體的伸曲程度
新鮮的蝦的身體是完整的,而且蝦的頭部和尾部是貼在一起的,當你把蝦掰直後松開如果蝦變回原來的樣子,那就是好蝦。
掰完變不回來,掰的時候蝦頭或蝦尾還會掉落,那這種蝦要不是放的時間長了,就是已經死了。
3、剝蝦殼
如果蝦是新鮮的,它的體內的胃臟與肝臟是與蝦肉緊緊相連的,蝦肉與蝦殼也是緊緊相連的,剝蝦殼的時候會費一些力氣。
蝦已經不新鮮了,身體就會腐敗,變的鬆弛,剝殼的時候有明顯的分離現象。
4、觀察蝦的顏色
蝦的頭部發黑那麼這個蝦就不是鮮蝦了,如果蝦整體全部發黑,也沒有光澤那這個蝦就已經壞了。
C. 蝦的好壞怎樣辨別
1、 看蝦的表面
新鮮的活蝦的外殼是比較干凈的,摸的時候也會有一種乾燥感。
D. 南美白對蝦蝦肝胰臟發黃好不
正常的應該是褐色的,白色黃色都不正常。用點保肝護膽的葯應該可以了。注意水體消毒,給個採納謝謝
E. 水產養殖南美白對蝦姜黃對肝臟什麼好外
摘要 1消化好、吸收好、生長快
F. 如何判斷對蝦肝臟是不是發紅發腫
沒事的話多看看正常蝦。發紅容易看,一般橘紅色,伴隨空腸胃。腫到一定程度肝胰腺邊緣模糊,再嚴重就開始萎縮。可網路一篇文章《養蝦入門之好蝦長啥樣》
G. 為什麼南美白對蝦的肝胰腺總是出問題如何維護對蝦的肝胰腺健康
對蝦消化腺是一個大型緻密的腺體,由於肝臟和胰臟還沒有完全分離,故統稱為肝胰臟。肝胰臟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肝胰臟的正常與否,是對蝦身體健康的一個非常重要指標。
在白斑(WSSV)、桃拉(TSV)等病毒性疾病肆虐中國對蝦養殖業時,很少養殖戶會關注對蝦的肝胰臟問題。但近幾年來,由於肝胰臟腫大、萎縮、模糊、變色等病變進而引發的各種疾病對養殖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保肝護肝已經成為對蝦養殖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難題。
為什麼最近幾年對蝦肝胰臟如何脆弱,如此不堪一擊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對蝦的選育。目前的對蝦選育片面追求對病毒性疾病抵抗力、生長速度,忽視了對消化系統強化、免疫力的提高。在能量守恆的條件下,一方面的增強必然會導致其它方面的削弱。
第二則是養殖環境的惡化。目前中國農業廢水已經超過了工業廢水,這意味著整體農業,當然包括養殖業,在發展過程中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而且,中國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
第三,養殖密度的增大,配合飼料的廣泛使用,忽視或片面取代養殖過程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對蝦和水體的積極作用。正是由於諸多客觀原因的存在,所以保肝護肝已經成為貫穿整個養殖全程的常規議題。
正確有效地給南美白對蝦保肝護肝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正常肝臟與異常肝臟的對比
正常白蝦肝臟一般呈黃褐色,很多時候也受食物的顏色影響,健康的肝臟下端有白色的薄膜,通過白膜與胃相連。非正常白蝦肝臟變紅、變白、腫大或者萎縮糜爛,組織柔軟,缺乏彈性。顯微鏡下觀察,病變肝臟細胞排列不均勻,部分或大部分脂肪化、油滴樣變性。
肝臟病變的過程可以通過肉眼觀察,在顏色上通常表現為:黃褐色(正常)、淺紅色、深紅色(腫大,初期)、稍微發白(開始萎縮)、完全變白(糜爛,後期)。發病初期該病可以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一旦進入後期,肝臟發白萎縮、糜爛,白蝦往往會繼發腸炎病、黃鰓病、黑鰓病、爛鰓病、紅體病、白斑病等疾病。特別是病毒性疾病,很難醫治,最好的情況也只能將病情較輕和健康的對蝦保留下來,損失往往比較大。
二、正確有效的保肝護肝流程
1、加強營養——為保肝護肝提供內在的物質基礎
白蝦保肝,應該從蝦苗就開始做起。投苗第二天開始連續投喂蝦片或者酵母等營養價值較高的開口料,可保障蝦的營養需求,有利於肝臟健康發育,為正常渡過轉肝期打下良好營養物質基礎。有了充足全面的營養,對蝦機體才可以合成肝臟發育所需要的物質。很多時候,營養的吸收是有相互促進作用的,比如部分維生素有利於礦物質元素的吸收,所以營養必須全面。
2、轉肝期——順利轉肝是養殖成功的關鍵
蝦的轉肝期通常指由攝食天然餌料變成攝食人工飼料的過程,因食性改變,肝臟負擔加劇,而此時肝臟同時又在快速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內服保肝有較好的效果,但開料後對蝦攝食量依然很小,若單通過內服保肝葯物促進轉肝效果一般不太顯著。建議在對蝦開料前後1-2天(第一造蝦通常為20-25天左右,第二造蝦為18-20天左右),在加強改良池塘環境的前提下,在飼料中拌入刺激性小、容易被白蝦吸收的保肝類產品,以膽汁酸為最佳,對促進轉肝效果最明顯,此階段肝臟標志變化為形成明顯的白色包膜,臟臟功能逐漸趨於完善。在水產動物飼料或養殖水體中添加膽汁酸能提高水產動物的免疫力與抗病力。膽汁酸能有效防治對蝦肝胰腺的炎症在其他水產動物上已得到了驗證。膽汁酸在魚類胃腸道中能幫助創造能夠殺滅和消化某些細菌和病毒的環境,膽汁酸對急慢性炎症具有很強的抑製作用,膽汁酸還對體外培養的革蘭氏陽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劉玉芳等(1998)利用從草魚膽囊中提取的膽汁酸進行抗菌實驗,結果表明膽汁酸鹽對草魚腸道三種革蘭氏陰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藤黃八疊球菌及枯草芽孢桿菌)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3、定期保肝——防止反復,健康肝臟需長期養護
對蝦轉肝後攝食量增加,肝臟雖然已經適應人工配合飼料,但因其承擔了消化、解毒、調節免疫等諸多重任,負擔依然很大,常易出現肝紅、厭食等不良症狀,建議每隔10天(從轉肝期至賣蝦)拌一次保肝膽汁酸,以預防肝臟發生反復性病變等問題,維護肝臟正常的生理功能,加強消化吸收和解毒能力。
另外實踐證明,健康的肝臟通常不容易產生「白便」,因此預防對蝦「白便」應該從養護肝臟開始。
4、嚴格控料——減輕肝臟負擔,有利於肝臟的維護與穩定
很多養殖戶朋友在養殖過程中,有點急於求成,時常出現投料過多的情況,投料過多,大大加重了對蝦肝臟的負擔,且對池塘水質、底質形成污染,對蝦容易應激,甚至發病。這就是為什麼偷死的蝦塘經常先死的都是大蝦的原因。所以,嚴格控料,可以有效減輕對蝦肝臟負擔,對維護肝臟尤其重要。
5、環境改良——為肝臟的發育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
白蝦的生長對環境的要求相對魚來說是很高的,甚至近乎苛刻,肝臟尤其如此。很多環境的變化,經常首先表現在蝦須、蝦尾部,以及肝臟上。良好的環境,是對蝦肝臟順利快速發育生長,成功轉肝的外在重要條件。所以要定期進行水質、底質環境改良,經常培水,使蝦塘一直處於良性的物質循環中,形成動態穩定的生態系統。
H. 50天的對蝦肝臟腫大,腸胃紅,游塘,偷死,怎麼辦
南美白對蝦養殖業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的產業,高風險主要是養殖的對蝦容易發病,而一旦發病也很難治好,給許多蝦農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南美白對蝦的常發疾病中,肝胰腺病變是困擾養殖戶最大的問題。
肝胰腺是南美白對蝦除了甲殼以外最大的器官,也是南美白對蝦最脆弱的器官。肝胰腺輕度受損,引起生長緩慢,大小不均;肝胰腺嚴重受損,引起大量對蝦死亡,甚至全軍覆沒。那麼,應當如何防治對蝦肝胰腺疾病呢?
對蝦肝胰腺發病初期可以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一旦進入後期,肝臟發白萎縮、糜爛,往往會繼發腸炎病、黃鰓病、黑鰓病、爛鰓病、紅體病、白斑病等疾病。特別是病毒性疾病,很難醫治,最好的情況也只能將病情較輕和健康的對蝦保留下來,損失往往比較大。因此,對蝦肝胰腺的疾病的防治應當防重於治、重點在於保護肝胰腺。
定期進行水質、底質環境改良,經常培水,使蝦塘一直處於良性的物質循環中,形成動態穩定的生態系統,這是對蝦肝胰腺健康的最基本保障。初此之外,還應定期在對蝦飼料中添加膽汁酸。
有試驗證據和生產實踐證明,在對蝦飼料中添加膽汁酸能有效防治對蝦肝胰腺的炎症、保護對蝦肝胰腺健康、減少對蝦偷死發生率:
1、膽汁酸的添加可以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提高對蝦對膽固醇及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利用率,促進對蝦合成蛻殼激素順利完成蛻殼;
2、膽汁酸可以結合或分解腸道內的內毒素,阻止內毒素通過腸粘膜屏障經門靜脈進入肝臟,減少腸道對內毒素的吸收,增加腸道屏障作用,防止內毒素對腸道、肝胰腺乃至整個蝦體的危害;
3、膽汁酸可以破壞細菌的細胞膜,使細胞完整性受損,因而可以抑制腸道有害細菌的過度增殖,維護腸道微生態環境;
4、膽汁酸可增強對蝦肝臟功能,促進肝臟解毒排毒,減少毒害物質對對蝦肝臟的損傷,提高對蝦抗應激能力,提高對蝦成活率10%以上。
I. 求南美對蝦或羅氏沼蝦的正常或已病變的肝臟的圖片
中國明對蝦又稱東方對蝦,舊稱中國對蝦,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對蝦科,對蝦屬。過去常因成對出售,故稱對蝦。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舊稱Penaeus chinensis) 明蝦、對蝦、大蝦、肉蝦、黃蝦(雄)、青蝦(雌) 個體較大,體形側扁。雌體長18~24厘米,雄體長 13~17厘米。甲殼薄,光滑透明,雌體青藍色,雄體呈棕黃色。通常雌蝦個體大於雄蝦。對蝦全身由20節組成,頭部5節、胸部8節、腹部7節。除尾節外,各節均有附肢一對。有5對步足,前3對呈鉗狀,後2對呈爪狀。頭胸甲前緣中央突出形成額角。額角上下緣均有鋸齒。 養殖品一般體長12-15厘米,體重20-40克。生命周期為一年,個別能活二三年。 中國明對蝦屬廣溫、廣鹽性、一年生暖水性大型洄遊蝦類,雄蝦俗稱「黃蝦」,一般體長155毫米,體重30-40克;雌蝦俗稱「青蝦」,一般體長190毫米,體重75-85克。體色青中襯碧,玲瓏剔透,長半尺許,故又叫大蝦。平時在海底爬行,有時也在水中游泳。渤海灣對蝦每年秋末冬初,便開始越冬洄遊,到黃海東南部深海區越冬;翌年春北上,形成產卵洄遊。4月下旬開始產卵,懷卵量30-100萬粒,雌蝦產卵後大部分死亡。卵經過數次變態成為仔蝦,仔蝦約18天經過數十次蛻皮後,變成幼蝦,於6-7月份在河口附近攝食成長。5個月後,即可長成12厘米以上的成蝦,9月份開始 向渤海中部及黃海北部洄遊,形成秋收漁汛。其漁期在5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主要漁具為拖網、錨流網和張網等,改秋捕後規定開捕期自9月份以後。 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對蝦類,主要分布於我國黃渤海和朝鮮西部沿海。我國的遼寧、河北、山東、及天津市沿海是主要產區。捕撈季節過去每年有春、秋兩季,4~6月份為春汛;~10月份為秋汛。10月中下旬為旺汛期。我國水產科技工作者於70年末突破了對蝦的人工育苗技術,解決了人工養殖對蝦的苗種問題,目前在我國沿海北自遼寧丹東市,南至海南沿海均開展了中國明對蝦養殖生產,養殖年產量約20萬噸,大大超過自然海域的捕撈量。 中國明對蝦是中國的特產,也是重要的出口水產品,廣受國際市場歡迎。因其熟後通體橙紅,如珊瑚雕就,且弓腰長須,向被日本人視為長壽吉祥之物,是佳節盛宴的必備美餚。在國內也是烹調許多高級名菜的主料。對蝦肉質鮮嫩味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蝦肉含蛋白質 20.6克,脂肪 0.7克,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及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系高蛋白營養水產品。鮮食可烹調紅燜大蝦、煎明蝦、溜蝦段、琵琶大蝦、炒蝦仁等。加工干製成蝦干、蝦米等為上乘的海味品。對蝦也有醫葯價值,對輔助治療手足搐搦、陽痿、乳瘡、皮膚潰瘍、神經衰弱等症,均有一定療效。 我國水產科技工作者於70年代末突破了對蝦的人工育苗技術,解決了人工養殖對蝦的苗種問題,80年代以後養殖面積不斷擴大。目前在我國沿海北自遼寧丹東市,南至海南沿海均開展了中國明對蝦養殖生產,養殖年產量大大超過自然海域的捕撈量,早已成為世界第一養殖大國。 羅氏沼蝦屬(Macrobrachium;river prawn)是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真蝦總目、十足目、真蝦次目、長臂蝦科的1屬。[編輯本段]種屬分布 沼蝦屬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區,全世界共有100多種,主要產於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的內陸水域,主要生活在池沼、湖泊或河流等淡水中,有些種也分布於河口半鹹水域,個別種如等齒沼蝦等能棲於低鹽淺海。中國已發現沼蝦20多種,最常見的是日本沼蝦(Macrobranchium nipponense)(見圖),廣泛分布於華北及南方各省;海南沼蝦分布於長江以南的通海湖泊、河流及河口區,此外還有粗糙沼蝦、細螯沼蝦、雲南沼蝦等。[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該屬蝦類體表大多有暗褐綠色斑紋,俗稱青蝦。體型較大,為大、中型游泳蝦類,羅氏沼蝦最大的種如羅氏沼蝦,雄性體長可達400毫米,一般種體長50~100毫米。頭胸甲發達,額角上下緣有鋸齒,具有肝刺、觸角刺而無鰓甲刺。第2腹節側甲覆蓋於第1、3節側甲外面,後部腹節較細小。第1觸角有3條觸鞭。第1、2步足具螯、腕不分節,捕食和御敵;第2步足的螯特別強大,雄性的更長大,甚至可達長2倍,第3~5對爪狀,用於爬行。腹肢具內附肢,能將左右內肢聯在一起,便於游泳。[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沼蝦屬動物為雜食性,喜食小型動物或其屍體,也食水生植物或有機碎屑。羅氏沼蝦和海南沼蝦等種的幼體階段,必須在含鹽的半鹹水中生活才能發育變態,說明它們是自海水中進化而來,幼蟲階段與成體不同,不能適應純淡水環境生活。沼蝦剛孵化的幼體是原溞狀幼體,經幾次蛻皮變為仔蝦。華北常見的僅一種即日本沼蝦,夏初開始產卵繁殖。長江流域、江南及西南各省種數增多。春季開始繁殖,4~11月均可見抱卵雌蝦。5月份孵出的仔蝦生長迅速,兩個多月即可達性成熟而開始產卵。[編輯本段]經濟價值 粗糙沼蝦該屬蝦類是淡水經濟蝦類中最重要的一類,中國產量最大的是日本沼蝦,以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各省產量較大;東南沿海各通海湖泊河流中則以海南沼蝦為最多;山溪中常見的經濟種為粗糙沼蝦。這幾種蝦都能進行人工育苗和養殖。 世界最重要的淡水養殖種是羅氏沼蝦,它原產於東南亞熱帶區的淡水水域,自20世紀70年代人工育苗養殖成功以來,已在全世界許多國家養殖。這種蝦要求在24℃以上水溫環境中才能迅速生長。另外個體較大的有南亞常見的馬氏沼蝦,體長可達230毫米;美洲的美洲沼蝦體長可達250毫米;大臂沼蝦在中美洲產量大,體長可達233毫米;美洲及西印度群島常見的刺尾沼蝦體長達166毫米。它們不僅為捕撈對象,也都已進行人工養殖。 南美白對蝦(Penaeus vannamei Boone,1931)學名凡納對蝦,屬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綱(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亞目(Natantia)、對蝦科(Penaeidae)、對蝦屬(Penaeus)、Lito-penaeus亞屬,是廣溫廣鹽性熱帶蝦類。俗稱:又稱白肢蝦(white-leg shrimp)、白對蝦(white shrimp),以前翻譯為萬氏對蝦,外形酷似中國對蝦、墨吉對蝦,平均壽命至少可以超過32個月。成體最長可達24cm,甲殼較薄,正常體色為淺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紋。步足常呈白堊狀,故有白肢蝦之稱。 額角尖端的長度不超出第1觸角柄的第2節,其齒式為5-9/2-4;頭胸甲較短,與腹部的比例約為1:3;額角側溝短,到胃上剌下方即消失;頭胸甲具肝刺及鰓角剌;肝剌明顯;第1觸角具雙鞭,內鞭較外鞭纖細,長度大致相等,但皆短小(約為第1觸角柄長度的1/3);第l-3對步足的上肢十分發達,第4-5對步足無上肢,第5對步足具雛形外肢;腹部第4-6節具背脊;尾節具中央溝,但不具緣側剌。 南美白對蝦原產於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主要分布秘魯北部至墨西哥灣沿岸,以厄瓜多沿岸分布最為集中。南美白對蝦具有個體大、生長快、營養需求低、抗病力強等優點,對水環境因子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強,對飼料蛋白含量要求低、出肉率高達65%以上、離水存活時間長等優點,是集約化高產養殖的優良品種,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養殖對蝦中單產量最高的蝦種。南美白對蝦殼薄體肥,肉質鮮美,含肉率高,營養豐富。收成後其耐活力較差,所以大多是速凍上市的。 在20世紀80年代,對蝦養殖業的發展曾給我國的水產養殖業寫下輝煌的一筆,極大地帶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並帶動了沿海地區育苗、餌料生產、冷藏加工等相關產業鏈的同步發展,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可是,進入90年代,特別從92年起,由於對蝦病毒病在全國各地的蔓延,水產工作者一時又找不出合適的對策,導致對蝦養殖業大傷元氣,經濟效益一落千丈。因此,水產工作者們一方面刻苦鑽研對蝦病毒病,另一方面探索對蝦養殖業新的替代品種、新的經濟增長點,於是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浮出水面。 1988年7月,南美白對蝦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從美國夏威夷引進我國,1992年8月人工繁殖獲得了初步的成功,1994年通過人工育苗獲得了小批量的蝦苗,1999年深圳天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三高海洋生物技術公司合作,引進美SPF南美白對蝦種蝦和繁育技術,成功地培育出了SPF南美白對蝦苗。2000年的早期苗的價格達到了400-600元/萬尾,2001年後逐步降低並基本維持在100元左右/萬尾。成品蝦價格也由引進初期的每斤近百元降至目前的10元左右。 南美白對蝦人工養殖生長速度快,60天即可達上市規格;適鹽范圍廣(0-40‰),可以採取純淡水、半鹹水、海水多種養殖模式,從自然海區到淡水池塘均可生長,從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具耐高溫,抗病力強;食性雜,對飼料蛋白要求低,35%即可達生長所需。是「海蝦淡養」的優質品種,使其養殖地域范圍擴大。養殖南美白對蝦,放養蝦苗規格要在2厘米以上,經淡化到零度的種苗,池塘以3-5畝為宜,水深1.5米左右,放苗時間在5月底、6月初,水溫在20℃以上,一般養殖條件下,畝放蝦苗2萬尾,並搭養500-100尾花、白鰱,以投喂顆粒飼料為主,定期使用光合細菌和水質調節劑,調控水質,預防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