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精英為什麼不幫助自己國家的窮人
如果沒有窮人,富人的優越性便難以呈現,同理,沒有普通民眾,所謂的精英也難以成為精英。從人類進入「文明」時代開始,階級制度便如影隨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說,人類進入所謂的「文明」社會,正是不平等、不公正的開始,原始時代的那種有飯同吃,有活同干,有苦同吃,有福共享的大同世界似乎才是更公平的。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而資本主義社會正是這句話的明確體現,二戰以來,雖然發達國家建立了高福利社會,但是美歐發達國家的貧富差別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通過資本擴張和金融工具,社會財富大量向少數人集中。保守派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在2017年發布報告稱,最富有的5%的美國家庭在2013年持有大約62.5%的美國資產,高於30年前的54.1%。因此,另外95%的美國人的佔比從45.9%下滑到37.5%。
窮人的存在,更好地反襯了富人的優越,西方富人那種高高在上的「慈善」,是他伙炫富的另一種方式。如果這些富人真的有心幫助窮人,它應當給非法移民同樣的公民身份,讓這些流離失所的人能夠共享他們的福利;如果美國真的是重視人權,就不要支持叛亂,不要發動戰爭,不要製造那麼多的難民。我們應當明白一個道理,世界上很多窮人都是美國刻意製造的,他們又如何會幫助他們?
㈡ 拿美國的綠卡和公民有什麼區別
綠卡,是美國政府核發的永久居留證。持有綠卡者,並非美國公民,沒有享受美國公民的權利,自然也不必負美國公民的義務。除了那些依親者外,主要是因為美國為了吸引世界的精英到其國家工作,而綠卡等於是一個長期居留與工作的許可證,表示美國有需要這樣的人才。因此,擁有綠卡,固然可以申請成為美國公民,但並非表示要效忠美國。綠卡隨時可被美國政府收回,公民身份就不一樣了。綠卡與公民的另一差別在於權利與義務。根據美國移民法及相關法令,擁有綠卡者,在美國工作當然要繳稅,但離開美國後,或回自己國家(地區)工作後,如果仍要維持綠卡的身份,則需向美國政府繳稅。相反的,如果不繳稅,則喪失了綠卡的資格。
㈢ 什麼是菁英政治和精英決策
精英理論
elite theory
通過對社會統治者和傑出人物的研究,說明社會的性質和統治關系的西方政治學、社會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精英」一詞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法國,意指「精選出來的少數」或「優秀人物」。精英理論認為,社會的統治者是社會的少數,但他們在智力、性格、能力、財產等方面超過大多數被統治者,對社會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和作用,是社會的精英。其中極少數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團,掌握著重大決策權,他們的政治態度、言行,對政治發展方向和前景產生重要影響,決定著政治的性質。認為必須分析這些政治精英才能揭示政治的本質和規律。
沿革 精英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的"哲人政治"思想,以及中世紀義大利的N.馬基雅維利?關於統治者的權力和統治技巧的研究。後來法國的C.-H.de聖西門?、H.坦恩,德國的L.龔普洛維奇等也探討了誰統治社會、統治者的共性、如何維持統治、怎樣統治等問題,這對精英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起過主要作用。到19世紀中期,精英理論才形成比較明確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並獲得理論性的地位。
基本內容 精英理論有早期和當代之分。人們通常把19世紀末~20世紀50年代的精英理論稱為早期精英理論。這一時期有三位代表人物,他們是:①義大利社會學家G.莫斯卡,其代表作為《統治階級》。他認為一切社會都存在著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社會文明隨精英的變動而改變。他著重研究了政治精英的本質與他們取得權力的方式,以及在不同歷史環境中的變化。同時,探討了精英地位的維持和更替問題。②義大利社會學家V.帕累托,其代表作為《思想與社會》。他完善了「精英流動理論」,認為精英的興衰和精英與非精英之間的流動是必然的,這種流動是保持社會平衡的基本因素,如果沒有正常的流動,就會造成政治不穩定,釀成革命形勢,導致精英的集體流動代替個人流動。③瑞士籍德國社會學家R.米歇爾斯在《政黨論》中提出了「寡頭統治鐵律」,認為政黨和人類其他一切組織,都避免不了寡頭統治的傾向。早期精英理論專注於精英的政治統治,強調人的先天素質,著重於思辨性研究,尤其是只注重少數統治者的作用,忽視民主制度在政治過程中的作用,具有反民主傾向,受到了許多批評。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行為主義政治學的興起,當代精英理論在美國發展起來。主要代表人物有政治學家H.D.拉斯韋爾?,社會學家C.W.米爾斯,經濟學家J.熊彼特等。當代的精英理論的基本思想與早期精英理論雖然是一致的,但當代的研究者們既重視政治精英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注意到其他社會精英甚至公民在社會關系中的存在和意義;強調人在後天實踐形成的專門技能,認為精英既可以產生於社會上層,也可能從下層產生,既可以產生於政治領域,也可以產生於其他社會領域;公民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政治參與來表達利益,對統治者施加影響,迫使他們做出有利於大多數人的決策;精英一旦失去領導能力和大眾的信任,就有被代替的可能性。當代精英理論宣稱「價值中立」,注重多學科的實證研究,通過對西方政治、經濟、技術、軍事精英的出身、經歷、文化、社會背景、彼此關系、代表性、領導行為等方面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說明社會權力關系和民主政治的有效性。
意義 精英理論試圖從社會精英、特別是政治領導人和傑出人物,著手揭示政治系統的實質和運行規律,開辟了政治學研究的新的途徑,形成了一些分析手段,在當代西方政治學研究中和對政治現象的分析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一些學者批評這種理論過分誇大了統治者的個人作用和主觀條件,其思想實質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