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有幾條經絡
人有十二條經絡。這十二條經絡連接了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具體包括:
- 膽經:與膽腑相連,負責疏泄氣機,促進膽汁排泄。
- 肝經:與肝臟相連,具有疏泄、藏血的功能。
- 肺經:與肺臟相連,主氣、司呼吸,調節水液代謝。
- 大腸經:與大腸相連,傳導糟粕,主津。
- 胃經:與胃相連,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為和。
- 脾經:與脾臟相連,主運化、統血,為後天之本。
- 心經:與心臟相連,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血脈,主神志。
- 小腸經:與小腸相連,主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 膀胱經:與膀胱相連,具有貯存尿液和排泄尿液的作用。
- 腎經:與腎臟相連,主藏精、主水、主納氣,為先天之本。
- 心包經:與心包相連,具有保護心臟、代心受邪的作用。
- 三焦經:與三焦相連,具有通行元氣、運行水液的作用。
這些經絡在人體內相互連接、相互作用,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和健康。
⑵ 全身14條經絡有哪些
全身14條經絡包含督脈、任脈、肺脈、大腸經、心包經、三焦經、心經、小腸經、腎經、膀胱經、肝經、膽經、脾經、胃經。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的關鍵,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⑶ 全身14條經絡有哪些
全身14條經絡包括:
- 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具有調節陽經氣血、反映腦、髓和腎的功能。
- 任脈:總任一身之陰經,調節陰經氣血、任主胞胎,與女子妊娠有關。
- 肺脈:主治有關「肺」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咳嗽、氣喘、咳血、胸痛、咽喉腫痛等。
- 大腸經:主治有關「大腸」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等。
- 心包經:主治有關「心包絡」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心痛、心悸、心煩等。
- 三焦經:主治有關「三焦」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鳴、耳聾等。
- 心經:主治有關「心」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等。
- 小腸經:主治有關「小腸」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腹痛、腹瀉、便秘、小便不利等。
- 腎經:主治有關「腎」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痛經、水腫等。
- 膀胱經:主治有關「膀胱」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小便不利、遺尿、尿痛等,以及目痛、項強、背痛等。
- 肝經:主治有關「肝」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胸脅脹滿、疼痛、眩暈、疝氣等。
- 膽經:主治有關「膽」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口苦、黃疸、脅痛、偏頭痛等。
- 脾經:主治有關「脾」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胃痛、腹脹、嘔吐、噯氣、便溏等。
- 胃經:主治有關「胃」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胃痛、嘔吐、噎膈、腹脹、腹瀉、便秘等。
這些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的關鍵,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⑷ 全身14條經絡有哪些
全身14條經絡包括:
- 督脈:位於人體背部正中,具有總督一身陽經的作用。
- 任脈:行於人體前正中線,總任一身陰經,有「陰脈之海」之稱。
- 肺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
- 大腸經:起於食指橈側端,沿上肢外側前緣上行,入鎖骨上窩,絡肺,屬大腸。
- 心包經: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肌,絡於上、中、下三焦。
- 三焦經:起於無名指尺側端,沿上肢外側中線上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
- 心經: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 小腸經:起於小指尺側端,沿上肢外側後緣上行,過肩胛,絡心,屬小腸。
- 腎經:起於足小趾下,斜行於足心,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行於小腿內側後緣。
- 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沿肩胛內側。
- 肝經: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沿足背向上至內踝前一寸處,上行小腿內側。
- 膽經:起於目外眥,上行至額角,下耳後,沿頸側下行至肩上,入缺盆。
- 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內踝前方,上行小腿內側。
- 胃經:起於鼻翼旁,上行至額前,與督脈會合;下行沿胸腹中線旁開二寸,下行至腹股溝處。
這些經絡共同構成了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對於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