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百年戰爭」持續了多長時間
歷史上無數次戰爭中歷時最久的一次,要算英法兩國在法國土地上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這場戰爭從1337年爆發,至1453年戰爭結束,前後共延續了100多年,所以歷史上稱它為「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表面上是由法國王位的繼承問題引起的,實際上是英法兩國的封建王朝為爭奪富庶的佛蘭德爾地區而引起的斗爭。1328年,法國加佩王朝無嗣,支裔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1328一1350年)繼位,開始華洛瓦王朝的統治。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年)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資格爭奪繼承權,這就成為戰爭的借口。導致這次戰爭的最直接的原因是為了爭奪佛蘭德爾地區。法國統治階級早對佛蘭德爾垂涎欲滴了。14世紀20年代,佛蘭德爾又發生了下層市民和農民的起義,佛蘭德爾伯爵逼於形勢向法王求援,法王腓力六世利用這次機會,於1328年鎮壓了起義,取消了該城的自治權,建立了直接統治。英國與佛蘭德爾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是英國的主要出口羊毛的重要市場。所以,英國統治階級對佛蘭德爾也早已夢寐以求。一個垂涎欲滴,一個夢寐以求;一個借機取得直接統治,一個眼睜睜地看著「肥肉」給別人搶去了。為此,英國就以繼承權為借口發動了這場戰爭。
到15世紀初,戰爭升級,英國利用法國兩大封建統治集團——奧爾良公爵集團和勃良第公爵集團的內訌,大肆入侵法國,佔領了法國的北部和首都巴黎。1428年10月,英國傾其全力圍攻巴黎南面的奧爾良城。奧爾良城是通往法國南部的門戶,它一旦失守,英軍就將長驅直入,整個法國就有淪陷的危險。
在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法國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得到了緩和,廣大軍民團結一致,奮力抗戰,最後終於把英軍趕出了自己的國土,結束了這場戰爭。
㈡ 百年戰爭<英法>打了多少年
打了116年
公元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
從1337年到1453年,兩國為爭奪王位和土地,殘酷廝殺。戰爭持續了一百年,哭聲也持續了一百年
王位繼承權引發爭端
自11世紀「諾曼征服」以後,英國通過聯姻和繼承關系,佔有了大量的法國領地,這在同樣夢想稱霸歐洲的法國看來,簡直就是恥辱,一直尋求機會收復這些領地。14世紀初,英法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已經到了不通過武力無法解決的地步。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沒有男嗣,法國貴族會議便推舉他的侄子腓力為王,稱腓力六世。一心想控製法國的英王愛德華三世憑借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孫,向法國發難,聲稱自己才是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腓力六世對愛德華三世的囂張氣焰十分氣憤,暗下決心尋機報復。1337年5月24日,經過一番准備的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屬領地基恩,英國自然無法接受。同年10月,愛德華三世不顧法國的反對,自稱身兼法王,並率部隊進攻法國。於是,法國王位繼承爭端終於演變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百年戰爭中英國海軍正向法軍進攻
弓箭打出英國威風
面對氣勢洶洶的英國軍隊,法國把自己最精銳的騎兵部隊派到了前線。當時,英軍沒有能與法國抗衡的騎兵部隊。法王腓力六世揚言:「在強硬的馬蹄下,愚蠢的英國人將會粉身碎骨,他們的肉體只會被我們用來鋪築慶功的大道。」
可是,當真正交手時,法國人很快就為自己的驕橫付出了代價。弓箭成了英軍的秘密武器。這種弓箭名叫「大弓」,射程遠、射速快、精度高,能在200米的距離內射殺身披鎧甲的騎士。愛德華三世指揮軍隊,故意放慢進攻速度,引誘法軍來攻,等法國鐵騎來到大弓射程內時,他下令發射利箭,大批的法國騎兵倒下。英國人很快控制了戰爭的主動權,並佔領了法國的門戶諾曼底。
1346年,夢想占據整個法國的愛德華三世再次親率弓箭部隊在諾曼底登陸,並於7月佔領了法國的卡昂,接著奔襲法國首都巴黎。8月24日,英軍和法軍在阿布維爾以北的克雷西村展開了決定勝負的廝殺。在此戰中,英軍的弓箭再次讓法國人吃夠了苦頭。這場大廝殺一直持續到夜色降臨,最後,腓力六世在60名騎士的保護下倉皇撤離。不久,愛德華三世又攻佔了法國的港口重鎮加萊。
瘟疫改變戰爭進程
正當愛德華三世躊躇滿志地准備對法國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打亂了他的如意算盤。進入加萊城時,不少英軍染上了黑死病病毒。
黑死病不但導致英軍大量死亡,而且導致英國的人口銳減,由黑死病流行前的400多萬人降到疾病過後的250萬人左右。更可怕的是,黑死病給英國人帶來了心理上的極大恐懼,人們惶惶不可終日。在短短一年之內,英國著名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職位竟然因為黑死病而三次易主,最短者任職僅僅6天。由於各地教堂的主教頻繁死亡,英國人看重的感恩儀式也被迫停止。後來,隨著瘟疫的肆虐,甚至出現一件首飾換了幾個工匠最後還是半成品的情況;有的案件尚未開審,原告和被告都雙雙死去;新婚夫婦蜜月沒度完就含淚永別。英國陷入到空前的恐慌中。在這種情況下,愛德華三世再也無力顧及同法國的爭斗,只好於1360年同法國簽訂《布勒丁尼和約》,宣布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
1364年,法國查理五世上台。他在一次朝會上說:「現在是讓可惡的英國人屈服的時候了。我發誓帶領我的臣民奪回屬於我們的一切。」為了實現自己的諾言,查理五世徵召大量僱傭步兵取代連戰連敗的騎士部隊,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趁著英國黑死病大流行的機會,從1368年開始,查理五世開始逐步收復法國的大片失地。1372年,法國的艦隊又在拉羅謝爾打敗英國艦隊,重新控制了西北沿海海域。到70年代末,法軍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狹窄的一隅。這樣,整個戰爭的態勢發生了有利於法國的變化。然而,就在查理五世打算一鼓作氣收復全部失地時,卻突然離開了人世。1380年繼承王位的查理六世是個精神病人,沒能力治理國家,更不用說領兵打仗。這給了英國人很好的喘息機會,但此時的英國仍陷入瘟疫之中,無力反撲,戰爭進入僵持狀態。由於瘟疫一時難以控制,英國被迫與法國在1396年簽訂了20年停戰協定,放棄了一些既得的利益。
亨利五世發動反攻
英軍在戰場上連遭敗績,使英國國內人心思變。1399年,蘭開斯特公爵亨利乘機奪取了王位,建立了蘭開斯特王朝,稱亨利四世。1413年,亨利四世的兒子亨利五世上台。
上台不久,亨利五世就重新點燃了百年戰爭的烽火。1414年8月,亨利五世親率大軍在塞納河口登陸,9月下旬,攻佔了法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勒阿弗爾。接著,亨利五世親率一支由重騎兵和大弓手組成的為數約5000人的部隊由陸路向加萊進軍,引誘法軍進行決戰。1415年10月25日,兩軍在阿讓庫爾短兵相接,英軍弓箭手在一個關隘地段奮力射殺法國騎兵。此役中,法軍死傷8000餘人,被俘2000多人,而英軍只傷亡400多人。阿讓庫爾一戰使亨利五世名噪一時。1417年8月,亨利五世再次帶兵進攻法國,在諾曼底登陸後迅速擴大戰果,並於1419年攻陷法國的魯昂,打開了整個法國的門戶。法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可就在這時,法國國內兩大封建主集團奧爾良派和勃艮第派卻出現了嚴重的內訌。1419年9月,法國王太子查理會見勃艮第公爵約翰,公開指責約翰對英國的入侵不出力抵抗,實屬叛逆。約翰不服,兩人爭吵打罵起來。查理身後一名騎士跳了出來,用利劍把約翰當場刺死。這件事後,一心復仇的勃艮第派主動與亨利五世走到了一起。在勃艮第派的援助下,英軍很快就佔領了法國的北部地區。眼看大勢已去,法國被迫與英國在1420年5月21日簽訂了《特魯瓦和約》。和約宣布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亨利五世擔任法國攝政王。
㈢ 英法的百年戰爭持續多少年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在斯呂斯海戰(1340)中,英軍重創法軍,奪得制海權。經過1346年8月的克雷西會戰,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在長達11個月的圍攻之後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此後,兩國休戰將近十年(1347—1355)。接著英國又發動進攻,佔領了法國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的橫征暴斂和遍及全法國的經濟崩潰,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艾蒂安·馬塞爾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和扎克雷起義(1358)。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B.迪蓋克蘭這位有才略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英國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來)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 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開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居民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 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游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征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當英軍與勃艮第派攻下法軍佔領區以外的最後一座堅固要塞奧爾良時,法國的民族解放斗爭愈加高漲。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點評: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法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統一法國的歷史性進步過程即告完成。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僱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這支僱傭軍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面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要求消除封建割據的市民的聯盟,是僱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戰爭表明,騎士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兵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轉化為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㈣ 英法百年戰爭前後持續的時長是多少年
百年戰爭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㈤ 百年戰爭(英法 )到底打了多久
英法百年戰爭並非打了一百年,期間各有勝負,而且中間停戰了好幾次,可謂是斷斷續續,最後勝利者是法國,原因是愛爾良之戰的勝利是法國擊敗英國的關鍵
㈥ 英法百年戰爭到底打了多久
116年
英法百年戰爭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國西南部(基思省)驅逐出去,從而消除英在法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奪回早先失去的諾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國的其它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的爭奪,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佛蘭德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並且與英國有密切的貿易關系(英國的羊毛是佛蘭德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士部隊。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武裝(見騎士軍)組成。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在斯呂斯海戰(1340)中,英軍重創法軍,奪得制海權。經過1346年8月的克雷西會戰,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在長達11個月的圍攻之後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此後,兩國休戰將近十年(1347—1355)。接著英國又發動進攻,佔領了法國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的橫征暴斂和遍及全法國的經濟崩潰,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艾蒂安·馬塞爾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和扎克雷起義(1358)。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B.迪蓋克蘭這位有才略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英國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來)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
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開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居民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
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游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征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當英軍與勃艮第派攻下法軍佔領區以外的最後一座堅固要塞奧爾良時,法國的民族解放斗爭愈加高漲。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法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統一法國的歷史性進步過程即告完成。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僱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這支僱傭軍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面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要求消除封建割據的市民的聯盟,是僱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戰爭表明,騎士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兵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轉化為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㈦ 英法百年戰爭的具體經歷時間
公元1337----1453年,戰爭初期,英軍憑借著弓箭射程遠,殺傷力大,多次打敗法軍;後來法軍藉助先進野戰炮和新軍艦又擊敗了英軍。但法國而後又處於內戰中,英軍又佔領了法國很多地方;戰爭後期,由於受貞德抗英的影響,法國人民奮起抵抗,最終擊敗英軍。
㈧ 百年戰爭一共多少年英法百年戰爭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趁機率軍入侵法國,在阿金庫爾戰役中大勝法軍,佔領了法國北部,並繼續向南推進。1429年,英軍圍困法國重鎮奧爾良。就在法國岌岌可危的關頭,傳奇式的法國女英雄貞德脫穎而出。她設法說服王太子查理堅持抗戰,並自告奮勇率領軍隊解救了陷入重圍的奧爾良城。而後又護送太子前往蘭斯大教堂加冕稱王,是為查理七世。1430年,在康邊戰斗中,貞德不幸被勃艮第軍隊所俘,在轉交給英國人之後被活活燒死。貞德的英雄事跡表明法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在不斷增強。1435年,勃艮第公爵結束了與英國的結盟關系。此後法軍在人民的支持下,節節取勝,英軍連遭敗跡,撤出除加來港外的全部法國領土,1453年,百年戰爭結束。
戰爭結束之後,法王路易十一世經過數十年的慘淡經營,粉碎了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為首的「公益同盟」,消除了封建割據,基本完成了國家統一大業。
英國在百年戰爭結束後,立即陷入史稱「紅白玫瑰戰爭」(1455-1485年)的內戰中。戰爭規模雖不大,但相互殘殺甚烈,一些古老的貴族世家由此消亡。最後都鐸家族的亨利取勝,奪得英國王冠,確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㈨ 英法百年戰爭的時間是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 (中國元順帝至元三年)- 1453年(中國明代宗景泰四年),歷時116年。
㈩ 英法戰爭,一共打過幾次
英國與法國在中世紀到19世紀初,一直都是宿敵。他們打過的戰爭大大小小幾十個,我就說說我知道的幾場大戰爭。
第一次;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起因是因為法國國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嗣,而英王愛德華三世要以近親的身份繼承王位,結果腓力六世繼承王位,英王繼而向法國宣戰,而此時英國早已經擁有法國半壁江山了。這場戰爭出現了最先進的武器:大弓。英軍用這種武器大量射殺法國騎士。當時論人口來說,英國遠遠少於法國。但一直到出現聖女貞德解救法國之前,在100年間的戰爭中,英國可以說是百戰百勝。
第二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是歐洲兩大聯盟為爭奪奧屬領地,因奧地利王位繼承權問題而引起的,它於1740—1748年以中歐為主要戰場展開。奧皇查理六世於1740年10月20日死後無嗣,其長女瑪利亞·特蕾西亞承襲父位。查理六世死後,普魯士、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國拒絕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而奧地利、英國、捷克、匈牙利、荷蘭、西里西亞、俄國從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發,則全力支持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由此而爆發了長達8年之久的由兩次西里西亞戰爭所構成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其中英法在比利時、殖民地和大海上進行戰爭。
第三次歐洲七年戰爭(英法七年戰爭),又有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稱,1756~1763年。這是一場殖民爭霸戰爭。英國自始自終就是法國的宿敵,而法國也是英國宿敵,英國一直都在大陸尋找盟友一起對付法國。英國的盟友在1700年前後都是奧地利,而普魯士要在中歐的崛起,最大的敵人就是奧地利。戰爭不可避免。當奧地利人正忙於和普魯士戰斗時,他們對法國的關注自然沒那麼強了,而英國看他們的盟友真在忙別的事情是,英國人決定從新找一個盟友。他們找到了同樣對法國有矛盾的普魯士王國。於是歐洲變成了一個火葯桶,而普魯士新的國王將成為那個火星。而奧地利和法國拋棄前嫌,要做好基友。腓特烈二世即位沒幾個月,就向奧地利宣戰,進攻西里西亞地區。隨後法王路易十五向普魯士宣戰,英國向法國宣戰,俄國早已垂涎歐洲大陸,與法奧結盟宣戰普魯士。這是主要戰爭國還有不少小國,其中就有漢若威王國是幫英普的,其他還有好多就不說了。
這是歐洲局勢,在美洲:法國與英國上演了殖民戰爭,法國失去了加拿大和俄亥俄地區。在亞洲即印度次大陸:英國在海上以少勝多並在陸上突擊法軍據點,法國在印度元氣大傷,法軍被迫轉為守勢,與孟加拉將軍結盟。在決戰時,英國買通了孟加拉將軍,英軍將領羅伯特 克萊武率領英軍進攻法軍陣地,孟加拉將軍拒不出戰,直到英軍攻下法軍陣地,擊敗法軍。七年戰爭結束後法國僅在印度保留幾個港口。
第四次,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托馬斯·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火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佛朗西斯·史密斯和約翰·皮特凱恩率800名英軍前往摧毀,以挫傷民兵士氣。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凌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莊--萊剋星頓。在途中英軍遇到了幾十名民兵,英國軍官勸他們不要和自己的祖國戰斗不要受到蠱惑反抗國王。。。就在民兵准備繳械時,一個民兵向英軍開了一槍,導致了戰斗,英軍打敗他們後來到目的地發現軍火被轉移了,就在這時後面出現了上百名民兵,英軍死傷慘重突圍出去(這些是殖民地列兵,不是歐洲的線列步兵)。 在與英軍的歷次交鋒中,屢敗屢戰,終於在一次戰斗中重創英軍,告訴了世人美利堅人民獨立的意志。法西荷等國看到了希望於是幫助美國獨立,在法國王室陸軍的幫助下,打敗了英國。
第五次:拿破崙戰爭1799—1815年。拿破崙執政(1799—1804)和拿破崙一世帝國(1804—1814,1815)時期,法國資產階級為了在歐洲建立法國的政治和經濟霸權,同英國爭奪貿易和殖民地的領先地位,以及兼並新的領土而進行的戰爭。這些戰斗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關於你們說的二戰的英法戰爭可有可無,主要對手是德意,在亞洲是日本,和法國的作戰除了馬達加斯加島戰役就沒了,英國害怕日本在維希政府控制下的馬達加斯加建立潛艇基地才打的,打了了幾個月(包括從英國調兵去那裡的時間),法軍投降。在北非除了和德意作戰,在後期登陸阿爾及爾的計劃還沒實施,北非的維希政府就投降了。歐洲大反攻,諾曼底登陸成功後打到法國南部,法國維希政府立刻投降。但二戰還是有法國人打德國的,法國的一個組織『自由法國』由戴高樂將軍領導,還創立了精銳的柯菲爾突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