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每天下午低燒37.3是怎麼回事
病情分析: 您好,考慮是炎症引起的發燒,最好需要做血常規檢查,勞累或是抵抗力低下引起 指導意見: 我希望您最近要多喝水,多休息,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配合服用雙黃連口服液,抗病毒,平時增強抵抗力
Ⅱ 為什麼一到下午就低燒
這個情況是要注意有些感染性疾患。
比如是有結核性疾患,再有是布病等。要及時的進行胸片的檢查來進行鑒別診斷和治療。同時要注意休息,不要熬夜,增強免疫力。
Ⅲ 一直低燒三十七度有半年了,中醫西醫都不行。應該如何進行治療
我弟弟當年就是這樣的,每天下午低燒,(白血球高,淋巴高),看過很多中西醫也住院檢查治療過,斷斷續續有2~3年,不見好。後來鄰居給找了一個退休的老中醫(90多歲)開了三副中葯,後來又去了一次,病好了。我問老爺子怎麼回事?老中醫說:這屬於」外感風寒串經」了,開兩副葯把」風,寒,邪氣」從經絡里逼出來,人身體就好了!所以我建議還是找有經驗的」中醫」,如果對症 也就是2~3副葯的事。
生活中處於低燒的人也不少,然後去掛吊瓶什麼的,也不管用,我建議你去找下民間的老中醫,他們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那麼下面我也從我的角度談下關於低燒的理解,因為我的母親曾經也得過這種病!
首先 說下得這種病的原因,這種病的原因一般都是外感風寒,然後風寒一直處於體表沒有發散出去導致,因為風寒在表,身體里的正氣和邪氣在體表打架,所以體表就會老是低燒治不好!
其次 針對這種情況該如何治療呢,其實治療的原理也很簡單,就是扶正驅邪,同時再加點清虛熱的地骨皮、青蒿等等就可以了,估計幾服葯幾十塊錢就搞定了,但是找不到這種中醫有的很多年都去不掉,所以中醫真的很好的醫學,很多不懂中醫的人不相信中醫,中醫是天人合一的醫學,西醫沒有進來之前,我們的民族全部是靠中醫治病繁衍至今的。
最後 說下日常生活該注意些什麼,上面咱們說了這是體表受邪導致,所以日常生活多注意保暖了,那有的人說了,我夏天也會受寒,這就是夏天有時出了一身的汗,然後立馬去空調房吹空調,毛孔閉塞,導致寒邪在體表出不去,所以就會發燒了,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夏天感冒發燒的人很多,就是和空調有很大的關系!
低燒狀態,要區分時間段。中午下午體溫偏高,允許出現低熱或純屬正常范圍。
體弱多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容易低熱。比如肺結核病人,盜汗、低熱是經常的事。
小孩低熱,最常見於缺鈣。缺鈣的典型表現容易出汗,瘙癢,後枕部頭發脫落,形成特有發型:枕禿。
相對於高熱、超高熱,37.3~38度之間低熱,不會引起太大的問題。而高熱超高熱則容易引起抽搐,又叫熱性驚厥。
最好的用水銀體溫計測量。而測量腋溫經常有些誤區:把水銀柱的一頭放外頭,夾不到;把水銀柱往腋窩後伸,根本沒有夾到;把別人40度體溫計,沒有甩下來就往自己身上夾,夾出40度的體溫。
是否低燒(熱),要根據具體病情具體判斷。需要做什麼檢查,用什麼葯物治療,都需要專業醫生指導。不要盲從別人和或網路診病。
我治過這樣的病人,女,年齡約38右右,低燒三個月有餘,體溫在37.4度左右,其它一切正常,就感覺全身不舒服,感冒初期症狀!到處求醫,大醫院,小醫院,中醫院等等均無法,後來到我診所,三天的治療,簡單的葯,治療完好,現己過去三年未復發!
我父親以前也是這樣,在縣醫院住院時什麼都做了,沒用,叫轉院南通平潮,當時壽衣都帶去了!結果用了27元錢的什麼柴胡葯什麼葯,是打靜脈吊針還是肌肉注射沒問,沒費什麼事,好了!至今過了31年了!
這個症狀吃中葯補中益氣湯。裡面加鹿茸好的快。不加鹿茸也能治好,見效慢。我治癒過幾十例。其中一個女的,時年三十多歲。醫院怎麼查都沒有發現問題,只是巴氏腺有一個肌瘤。她三年多低燒。吃補中益氣湯治癒了。原來頭發希,後來都發出來了。人體機能熱。
低熱多發生在慢性病者身上,或有些慢性病者有低熱。平常者若長期低熱即會並發一些其它疾病。低熱的發生很多人都不懂,其實很筒單,即血中有熱了,午後熱甚或日晡潮熱,為小腸濕熱了,心主火,心火熱甚則下注小腸是為濕熱,手少陰心經脈行11時至13時,小經脈行午後13至15時,心火熱甚循經走絡則手小腸經線發熱,觸手可知,約是37.5至38度,甚或手心發熱,可並發尿頻尿急前列腺炎,小便澀痛不利,小腸分清泌濁不利則可發為泄瀉及濕熱便秘,心火猛焦土亦可引起脾胃虛寒諸症。若夜晚發熱則為陰虛發熱,即邪入心包絡,患者多失眠及肩周痛,或失眠多夢,魄散魂飛,直發那春秋大夢,寒凝心脈則胸悶或咳嗽,熱不得發則身癢甚,或手足心發熱及出汗,引起諸多疾病,誠為可怕。慢性低熱纏綿,不過尚可療,患者無有使怕,中葯調理身體機能效果很是理想,找得懂病機的中醫則葯到病除。
生活中處於低燒的人也不少,然後去掛吊瓶什麼的,也不管用,我建議你去找下民間的老中醫,他們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那麼下面我也從我的角度談下關於低燒的理解,因為我的母親曾經也得過這種病!
首先說下得這種病的原因,這種病的原因一般都是外感風寒,然後風寒一直處於體表沒有發散出去導致,因為風寒在表,身體里的正氣和邪氣在體表打架,所以體表就會老是低燒治不好!
其次針對這種情況該如何治療呢,其實治療的原理也很簡單,就是扶正驅邪,同時再加點清虛熱的地骨皮、青蒿等等就可以了,估計幾服葯幾十塊錢就搞定了,但是找不到這種中醫有的很多年都去不掉,所以中醫真的很好的醫學,很多不懂中醫的人不相信中醫,中醫是天人合一的醫學,西醫沒有進來之前,我們的民族全部是靠中醫治病繁衍至今的。
最後說下日常生活該注意些什麼,上面咱們說了這是體表受邪導致,所以日常生活多注意保暖了,那有的人說了,我夏天也會受寒,這就是夏天有時出了一身的汗,然後立馬去空調房吹空調,毛孔閉塞,導致寒邪在體表出不去,所以就會發燒了,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夏天感冒發燒的人很多,就是和空調有很大的關系!
哈哈哈,這一病症僅局限於下午低燒(熱)的話,是感冒後遺症,西醫是檢不出生物指標的。不過用西葯比中葯療效快,症若符,三天見效,一星期左右可愈,若口苦再調配中葯即愈,這是多年臨床經驗所談。因當今 社會 人心不古,萬一有所差池,擔當不起,故只談大體,不敢寫出方葯,敬請大家諒解。
Ⅳ 每天下午發燒是什麼原因
是低燒,中醫所指的低燒包括患者自覺手足心熱,胸中煩熱而體溫正常的情況。如夜熱早涼,手足心熱,午後潮熱,骨蒸潮熱等。每天下午發燒應該是午後潮熱,屬於低燒的范圍。西醫對該病分為感染性低燒和非感染性低燒兩大類,感染性低燒一般能夠查到感染性病灶; 中醫認為:外邪侵襲人體,正邪相爭能夠引起發燒,飲食勞倦,情志郁結,宿食,痰飲,淤血等能夠導致熱久留不去,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虧耗,陰陽失調可致發熱,氣血陰陽虧虛可致發燒,該病一般內傷多於外感。
Ⅳ 總是低燒
1、支原體感染可以導致低熱。
2、肺結核可以出現午後低熱,夜間盜汗。
最好還是去醫院檢查一下,需要拍片就拍個片,需要查血就查個血常規。
盡快確診,對症治療,防止病情加重。
Ⅵ 女人下午總發低燒怎麼回事
不管男性女性,下午都會比上午體溫高一些,只不過女性的體溫一般又比男性高,所以顯得在發低燒。
關鍵是你的體溫是多少啊?其實37度多不是發燒,有時有些輕微的炎症,體溫會升高的,再就是女性早孕時的體溫一般也在37度多。
Ⅶ 下午自己感覺低燒,但是量不出來怎麼回事
如果量不出來就是溫度計的事了,換個試試 、所謂低燒就是指低等程度的發燒,而發燒是指人體溫度高於正常體溫。低於正常體溫的自然不能屬於燒的范疇。
人的正常體溫一般在36°~37°左右,不同的人基礎體溫也不一樣,有人偏高有人偏低,女性普遍比男性低,一般如果沒有其它不適症狀都應屬正常。普遍來說,37.4~38是低燒38~39度是中度發燒,39~41度是高燒,41度以上為超高燒。
體溫的恆定取決於腦內下視丘的恆定機制,發燒則是因為恆定機制被病毒破壞,所以被設定在較高的數值;有些感染並發發燒則是因為身體為了對抗病毒自動調節到較高溫度。
然而體溫超過42度則有生命危險,體溫低於34度則有失溫的危險,輕則意識模糊,重則一樣有生命危險。發冷、失血過多、即將死去的人都會體溫降低。
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腋窩),超出這個范圍就是發熱,38℃以下是低熱,39℃以上是高熱。 以上就有危險了
測體溫時,應先將體溫表的水銀柱甩到35℃以下,再用棉簽蘸酒精擦拭消毒。現在多數是把體溫表挾在腋下試溫,年齡小或昏迷的小兒可採用肛門測溫。
測腋下溫度時,要先擦去腋窩的汗,再把體溫表有水銀柱的一頭放在腋下夾緊,5分鍾後取出。測肛溫時,先在肛表圓頭塗些油類物質以起潤滑作用,再緩緩插入肛門2厘米左右深,3分鍾後取出。肛門測溫時,要用手扶著體溫表,以免小兒弄碎體溫表刺傷肛門。
看體溫表時,應橫持體溫表緩緩轉動,取水平線觀察水銀柱所示溫度刻度。體溫表用後,要用75%的酒精消毒。
正常人體溫一般上午比下午高,剛出生1個月的小兒上午比下午高0.25℃,6個月的小兒上午比下午高0.5℃,1歲以後高1℃。
、神經方面:
女人皮膚里的「感測器」比男人身上的靈敏,女性有繁殖後代的使命。在懷孕期間,子宮內的胎兒需要恆溫環境,而子宮在軀干內,所以,女人的軀干需要得到更加周密的保護。要實現這一目標,女人皮膚里的「感測器」必須更加敏感
2、激素方面:
女性卵巢形成黃體,黃體分泌孕酮會使體溫上升,體溫調節中樞對孕酮(又稱黃體激素)作用極為敏感,一定量的孕酮(12,8nmol/L)即可引起體溫升高
3、女性的體內脂肪較男性為高這也應該是一個原因
小孩高,嬰兒專家回答:
體溫不超過口表37℃,肛表37.6℃是正常體溫。
口表是在嘴裡測量體溫的體溫計
幼兒正常體溫該多高
(腋下)
孩子出生後,正常的體溫較成人稍高,且易波動。這是因為小兒新陳代謝旺盛,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未完善。
一般小兒的正常體溫在37~37.2攝氏度左右,少數小兒一天中最高體溫可達37.4攝氏度。除此之外,小兒體溫在一日之間可有較大波動,年幼兒一日之間體溫可相差0.5~1攝氏度,稍大點的則在1攝氏度以上。飯後、運動後、洗澡後、大哭後、大量出汗後及天熱、午後體溫較高。相反,上午和睡眠時體溫較低。
由於個人的正常體溫有差異,因此,並不是所有孩子的正常體溫均能達到37.2攝氏度,或每日上下午體溫均有0.5~1攝氏度的波動。在一些疾病早期,病情較輕時,孩子都有低燒現象,如果這些孩子平時的正常體溫低於37攝氏度的話,在其患病的早期階段,低燒溫度則可能只在37.5攝氏度左右,對於這種情況則必須予以重視。
正常體溫的測量方法是在早晨8點左右、午後3點左右、晚上8點左右各測一次體溫,連續測量幾天,取其最穩定的值即為正常體溫。
Ⅷ 上午正常,下午發燒什麼原因
發燒是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紊亂引起身體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的症狀。引起發燒的主要病因為感染性疾病或者非感染性疾病,其中以細菌或者病毒感染為常見病因,而病毒感染又較細菌感染多見。發燒時間沒有規律。如果總是下午發燒。尤其是持續性低燒,不排除是結核病變,比如結核性胸膜炎,骨結核等。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診病因後對症治療。密切監測體溫變化,必要時退燒處理。
Ⅸ 午後低熱怎麼回事
午後低熱怎麼回事
1、午後低熱怎麼回事
1.1、多種疾病會引起低燒。發燒是一種症狀,風濕、結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會引起持續低燒;長期心理緊張、情緒不穩定也會引起體溫中樞紊亂,造成不明原因的持續低燒。身體的任何系統出現問題都可能引起持續低燒。低燒的原因是什麼,通過血、尿、便等常規檢查很難查出,有些因細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燒,要通過細菌培養才能發現。
1.2、不明低燒不能濫用葯。發熱是機體抵抗疾病侵襲的反應之一。低熱病人服用退熱葯,並不利於疾病的治療。亂用退燒葯,還有導致白細胞下降、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危險。體溫38℃以上時,才應考慮使用退燒葯。
2、什麼是低熱
正常人的體溫,口腔溫度一般為35.8~37.4℃。在正常狀態,正常人的體溫不應高於37.5℃。如果經常高於37.3℃,就是低熱。按體溫狀況,發熱分為:低熱:37.3~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
正常人的體溫並不完全一致,一般早晨較低,下午較高。冬季較低,夏季較高;婦女在月經前和妊娠期體溫也稍高。但這些都不屬於低熱范圍,而是正常的生理變動。
3、低熱的分類及症狀
低熱體溫超過正常,但在38℃以下者,稱低熱。中醫所指的低熱尚包括患者主觀自覺的手足心熱、胸中煩熱而體溫並不高於正常的一種情況。常見表現為夜熱早涼,或夜間發熱為甚,午後潮熱,手足心熱,骨蒸發熱,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納呆厭食,煩躁,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狀和體征。
現代醫學對本病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長期低熱(持續2周以上)的病因常見者有小兒肺結核及肺外結核;慢性感染病灶;功能性低熱,特點是清晨體溫正常,活動後出現低熱。依據臨床表現,以低熱為主症者,診斷並不困難。關鍵是查清病因,審因論治。現代醫學對本病主要採取祛除病因法。祖國醫學認為,外邪侵襲人體,正邪相爭 可致發熱;飲食勞倦,情志郁結,宿食,痰飲,瘀血等久留不去,導致臟腑機能失調,氣血津液虧耗,陰陽失調,可致發熱;氣、血、陰、陽虧虛可致發熱。而在本症的病例中,一般內傷多於外感。
如何治療午後發熱
補充一些維生素B也有助於神經修復並能起安神作用。此外,應該避免日光的暴曬,酒、辛辣和刺激的食物,少生氣、緊張或過度興奮,因為這些都會促成臉部泛紅。
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
體的正常體溫還會根據測量的時間和部位的不同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人習慣在腋下量體溫,有的人習慣的口腔量體溫,如果是很不方便的情況下還會需要在肛門量體溫的,所以我們都需要全面的了解一下。
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腋窩),超出這個范圍就是發熱,38℃以下是低熱,39℃以上是高熱。
孩子出生後,正常的體溫較成人稍高,且易波動。這是因為小兒新陳代謝旺盛,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未完善。
一般小兒的正常體溫在37~37.2攝氏度左右,少數小兒一天中最高體溫可達37.4攝氏度。除此之外,小兒體溫在一日之間可有較大波動,年幼兒一日之間體溫可相差0.5~1攝氏度,稍大點的則在1攝氏度以上。飯後、運動後、洗澡後、大哭後、大量出汗後及天熱、午後體溫較高。相反,上午和睡眠時體溫較低。
Ⅹ 發低燒是怎麼回事
通常發燒是炎症引起,去了醫院演了血,醫生會告訴你是病毒性的還是細菌性的炎症,然後會對病因為你開葯,通常是輸液比較見效,吃葯的話也是可以的,但是恢復得比較慢,這種炎症同場高燒低燒都有,持續輸液的話,再嚴重的炎症也不會超過10天。但是如果想您這樣持續低燒,有兩種情況,要不就是沒有堅持吃葯,炎症沒有克制住又出現了。還有一種比較嚴重的後果就是腫瘤性引起的發燒,通常這種發燒會殃及生命,十分危險,建議去醫院驗血察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