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震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那麼,你知道地震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嗎?地震的危害又有哪些呢?下面我為大家講解一下地震發生的原因,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地震發生的原因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構造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了也會產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地震的危害有哪些
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災害中給人類社會造成損失最大的一種地質災害。破壞性地震,往往在沒有什麼預兆的情況下突然來臨,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毀整座城市,並且在地震之後,火災、水災、瘟疫等嚴重次生災害更是雪上加霜,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據統計,全球每年要發生500萬次左右地震,雖然大部分地震因為發生在海洋或地殼深處或是由於震級太小而不被人感覺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給震區人民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僅上個世紀以來,全世界就有120多萬人死於地震,幾乎每個地方都受到過地震的侵擾。
中國,由於地處在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之間,因此歷史上也發生過很多破壞性很大的地震。如1556年發生在陝西關中的8級地震造成了死亡83萬餘人的慘劇,這是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2公里。截至2014年8月8日15時地震造成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昭陽區、永善縣和曲靖市會澤縣108.84萬人受災,617人死亡,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22.9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
地震發展歷程
在水平運動為主時期,地殼升降運動的動能主要來自水平方向的擠壓。這個時期,無論水平還是升降運動的運行幅度和強度非常大,但由於歷史過程中地殼的結構強度是一個持續加強的過程,因此這個時期地殼運動很難產生高頻長幅地震波,對地震附作物不會產生太大震動,但是對地表的改觀程度卻是現代地殼運動根本做不到的,比如:現代地球的主要山地高原等復雜地形地勢大都是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
能量來源
根據地球唯一的起源方式和相應的演變模式推測,現代地殼運動所依賴的能量與水平運動所產生的能量幾乎沒有必然聯系。現代地殼升降運動是地殼物質在重力作用下分異運動產生的能量對地殼的作用。在宇宙中,任何物質都有向著重心方向運動的被動,任何物質都不可能停留在一個不變的空間位置上。但是,許多物質在經歷時空演變是由於同時經歷了溫度和壓力等因素的變化,往往演變,分離成別的或多種物質。其中,一些物質由於能量級別降低或被分割,喪失了重心方向運動的能量,轉而反向重心方向運動。現代地震幾乎都是這些反向地球重心方向運動的物質蘊積的應力造成的。
反向地球重心方向運動的物質是引發現代地震災難的主要能量來源之一。現代地球為圈層結構,較重的物質分布在地球深層;較輕的物質分布在地球的淺層。這種規律在地核和地幔的深層尤為精確;但是,在上地幔和地殼之間卻顯示了明顯的不規則。地殼是地球吸收捕獲外來物質最直接的固體層面。這些外來物質種類繁多,重量級別不等,在重力分異運動尚不十分明確的地殼表層,往往混雜在一起向地球深層運動,或被新的物質掩埋。在地殼某些區域由於混雜的重量級物質越來越多,所受到的地心引力就越來越強;同時,所遭受的浮力也相應加強。通常,這些區域是引發現代地震的高危區。緊挨地殼底層為軟流層,以軟流層的壓力和溫度幾乎可以改變所有來至地殼底層物質的物態,並使一些物質改變結構和性質。這些物質當中,較重的繼續向著地球深層運動,較輕的'反向地心運動。反向地心運動的物質,一部分是可以通過波動和粒子的形式透出地層,比如:來至地核的磁粒子和內式磁粒子的物質;但大部分卻被攔截圍壓在下地殼和上地幔之間。
地震方式
B返A物質大都以兩種方式突破或超越地殼底層。
一,水平鍥入。地殼底層並非圓滑凹面,有的深深鍥入地幔,有的被地幔深深鍥入。統一個區域,B返A物質所蘊積的應力如果小於A層底層的縱壓,但卻大於A層鍥入軟流體的橫壓;A層鍥入體受B返A物質的應力作用必將上下分離。A層鍥入體突然上下分離,在地表上首先感應是上下彈跳。這種彈跳在重力異常地區尤為強烈,因為這就象受到拖拉的彈簧,如果拖拉力越大,其反彈力就越大。水平鍥入分離,破壞了一個區域的重力平衡和結構的堅固,因此,這個區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震動不斷(餘震)。水平鍥入分離極易引發地表隆起和地表裂縫等地質現象,這是因為均衡狀態的地殼由於下沉負荷減輕而上浮。地殼上浮,相應地表面積會增大,因此在相應的地表上會發生由表及裡的地裂縫。
二,縱向鍥入。一個區域,B返A物質蘊積的應力如果小於周邊橫壓而大於A層底層的縱壓,就會在縱向上對地殼底層實施突破,導致地殼在縱向上突然分離,比如,岩漿活動和火山活動等。通常,縱向鍥入對地表不會產生大的震動,而且引發災難也相對微弱。
㈡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發生地震的原因是:地殼板塊運動。
1、地震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地殼構造的復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2、地下岩層板塊受地應力的作用,當所受的地應力太大,岩層不能承受時,就會發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錯動,岩層破裂或錯動時會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地地震波,當地震波傳到地表時,就會引起地面的震動。
(2)為什麼會地震原因擴展閱讀:
1、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時某一地區的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烈度還用於地震區劃,表示將來一定期限內可能發生在某一區域內的最大烈度,估計一個建設地區可能發生的地震影響大小。
2、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3、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強弱,它由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來決定,對於同一次地震只應有一個數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異的,它受著當地各種自然和人為條件的影響。
4、地震所造成自然環境的變化和建築物的破壞程度,區分為幾大類:無感地震、微感地震、有感地震、破壞地震、毀壞地震與毀滅地震。
㈢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的原因
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那麼你知道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嗎?下面是我整理的為什麼會發生地震的原因,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地震相關內容推薦↓↓↓
預防地震安全知識有哪些
地震自救的四大常識
地震發生時的八條須知
地震逃生知識及原則
地震宏觀前兆現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與地震孕育有關的現象稱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異常有微觀異常和宏觀異常。
微觀異常如地形變、地電磁異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學儀器探測。
宏觀異常指人們感官能感覺到的異常,主要有地下水異常、動植物異常和地聲、地光等異常。
一、井水變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門道
無 雨水 變渾,變色變味又難聞
噴氣又發響,翻花冒氣泡
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觀前兆現象。
當地下水發生冒泡、變渾濁、有異味等現象時,就可能是地震前的異常反映。當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異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 其它 環境的影響而變化。
二、動物異常
歷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許多動物表現出程度不一的「異常行為」。所以,老百姓把動物稱作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
老百姓把這些異常編成 諺語 :
騾馬牛驢不進圈,掙脫韁繩往外逃
豬不吃食狗狂叫,兔子豎耳蹦又跳
鴨不下水雞上樹,鴿子驚飛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滿街跑
泥鰍螞蝗上下竄,魚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結隊遷飛去,蜜蜂驚巢螫人畜
引起動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動物有反常表現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聲
地光是指大地震時人們看到的天空發光的現象,地光的顏色除了藍白色也有其它顏色的。一般情況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現象,地光的來臨,往往預示著大震很快就要發生了,1975年我國遼寧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前,地光現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時能夠迅速果斷地採取一些避震 措施 ,是有可能躲開地震災害的。
在地震前數分鍾、數小時,往往有聲響自地下深處傳來,人們稱之為「地聲」。據調查,唐山地震前,在沒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聽到了地聲。這些地聲比較低沉,忽高忽低,與平日城市雜訊全然不同。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其實直到現在科學都無法解釋地震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而科學可以給出的一個解釋是,地震屬於地錶板塊間運動所造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和打雷下雨沒什麼區別。
地震是地球運動的結果。地球運動中,地殼也在不斷運動變化。
地球的運動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對地下岩石產生了非常強的作用力,當岩石承受不了這種力時,就會突然發生破裂和錯動。
地震是指地殼中因岩體錯動斷裂而釋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動。岩石破裂產生地震波,地震波傳到地表,地面隨之就振動起來,這就是地震。
地震發生會有哪幾種類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種類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於火山噴發,使岩漿沖擊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動。火山地震影響范圍比較小,造成的破壞相對較小。
陷落地震是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動。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礦山采空區的塌陷,都會引起小范圍的地面振動。這種地震一般破壞程度不大。
我們平時所說的地震叫構造地震。構造地震是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這類地震大約佔到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而且振動的強度大,影響的范圍廣,所以對人類的威脅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級表示,地震越強,震級越大。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地震震級分為弱震、有感地震、破壞型地震、嚴重破壞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級以下地震,這種地震通常人們感覺不到,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級以上、5級以下地震,這類地震人們能感覺得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全球每年大約發生3級以上地震5萬余次。
破壞型地震:一般指5級以上、能夠對地表及其建築設施造成破壞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約發生5級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嚴重破壞型地震:指7級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發生這樣的地震10到20次,不過大多數發生在海洋和荒蕪人煙的地方。
震級每相差一級,它們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將近1000個5級地震所產生的能力。
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地震波,人們感覺到的振動是由於地震波傳播造成的。
地震時,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顛動,然後左右搖晃。這是由於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縱波、橫波等組成,縱波傳播速度快,但比較弱,使人有上下顛簸的感覺;橫波傳播速度略慢,但比較強,能造成巨大的搖晃,給地表建築帶來嚴重破壞。
地震的破壞程度,除跟震級的大小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傳播等因素有關。我們把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嚴重,烈度最高。從震中向四周擴散,烈度逐漸減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烈度區。
地震時,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個點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離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並不是均勻的,從世界震中分布圖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規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大陸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上。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部,東臨太平洋,是一個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
從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圖可以知道,我國地震分布很廣,全國約有20多條主要地震帶。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的原因相關 文章 :
★ 地球為什麼會發生地震的原因
★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 發生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 地震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 發生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 簡述地震形成的原因都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㈣ 地球為什麼會發生地震的原因
地震是指地殼中因岩體錯動斷裂而釋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動。岩石破裂產生地震波,地震波傳到地表,地面隨之就振動起來,這就是地震。一起來看看地球為什麼會發生地震的原因,歡迎查閱!
是什麼引發了構造地震?
1、大陸漂移說
板塊的運動是誘發構造地震的主要因素的!提到板塊運動,我們得首先了解下以為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他將亞伯拉罕·奧特柳斯的大陸分裂學說升級改造成了大陸漂移學說!當然在提出早期完全是不被接受的,畢竟大家都沒法接受腳底下堅實的地面居然在漂移!盡管魏格納當時並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但上世紀六十年代隨著在各大洋底發現了海底擴張的證據後才真正確立的魏格納在大陸漂移學說上的貢獻!
全球六大板塊分布
2、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大陸漂移?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來了解下地球物理結構!
我們腳下的堅實的地面只是地球那層薄薄的地殼而已,而在更深的地下,則是由於地球內部的反射性物質衰變以及引力坍縮能等產生的熱量,將數百千米深地下的岩層都加熱到了熔融狀態,也就是俗稱的岩漿,而岩漿則在地球自轉作用下在內部緩緩的流動而導致復雜的岩漿動力學,而液體的粘滯作用下內外層轉動速度並不一,這就板塊運動的基礎!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地殼厚度並不均勻,而這是美蘇冷戰時期發現海底擴張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大洋底部不斷新生的地殼是擠壓板塊運動的第一原動力,將會導致眾多的地質運動,比如板塊滑動、板塊錯位、板塊重新進入熔岩圈循環等!
這些運動最直觀上的表現就是大陸漂移!從整塊泛大陸或聯合古陸分裂成現在的七大洲,其實也就用了十幾億年而已!
看起來似乎人畜無害是嗎?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因為板塊之間的運動會互相擠壓,剪切,拉伸等,眾多的山脈很多都是因此早就。
而這遠未結束,由此引發的板塊邊緣以及內部與的各種地質缺陷導致的各種岩層斷裂,地層變形與應力累積等才剛剛開始!
三、構造型地震
構造地震分為如下幾種:
1、板塊邊緣型
2、板塊內部斷裂型
3、板塊內部地塹-裂谷型
其實這三種類型都比較容易理解,邊緣時直接受到沖擊的,全球地震與火山帶的分布與板塊邊緣連接部位是直接相關的!
地震來了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地震同刮風、下雨、雷電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一種客觀規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地震災害的預防和應對 方法 也在不斷增強。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不能驚慌,不要盲動。根據感覺判斷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還是遠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顛動,後左右晃動,而遠震是只有前後左右的晃動感。如果是小震或者遠震,我們現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備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亂。
其次,要採取正確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們講講在學校、家裡和公共場所如何躲避地震。
在學校怎樣避震:
安全提示:1、一切行動聽從老師的指揮;2、同學之間要互相照顧,大同學要照顧小同學;3、在課桌下避震,有順序地撤離,千萬不要擁擠。
假設我們正在教室里上課,突然發生地震了,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頭部躲進課桌下,講台旁,絕不要亂跑。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後,應當馬上在老師指揮下有順序地撤離,撤離時把書包頂在頭上,前後同學要保持一定距離。特別在教室門口、樓梯間等狹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發現有摔倒的同學要相互幫助,並及時通知後面的同學以免發生擁擠。
跑到室外後,一定要躲在盡量空曠開闊的地方,周圍和頭頂沒有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們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千萬不要因忘拿某些東西回到教室去。
在家怎樣避震:
安全提示:1、先躲後跑,不要先跑;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開間小的地方,有支撐的地方;) 3、來得及的話先開門,關煤氣、電源等。
避震時,要根據地震時你所處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動停止後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它的旁邊,如:桌、床等,也可以趕快跑到開間較小、有支撐的房間去,如:廚房、衛生間等。
如果來得及,要先打開門,以保證通道暢通;關閉煤氣開關、電閘。
在避震時,要爬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同時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也可以蹲下或坐下,盡量把身體捲曲起來。要注意保護頭部和頸部,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頂在頭上,閉上眼睛,防止異物傷害。
三、在公共場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1、聽從工作人員指揮; 2、不要急於湧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離;3、如果遇到擁擠,解開領扣,雙手交叉胸前,護住胸口。
大震發生後,如果附近有應急避難場所,要在大人的引導下趕赴避難場所。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一般依託公園、綠地、操場、廣場建設,裡面具備突發應急事件應急的基本功能。比如,應急指揮、應急物資發放、應急棚宿、應急廁所等。
地震發生後,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不要急於擁向樓梯口,容易造成擠踏。
不要隨便點燈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不要急於打電話,以免線路擁擠,影響救災指揮通訊。
識別和杜絕地震謠言
由於地震巨大的災害性,容易使人們對地震產生恐慌心理,這時地震謠言就出現了,並很快地傳播開來。地震謠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它不僅有可能打擾我們的學習、生產和生活,而且可能擾亂社會安定秩序。
謠言往往有以下特點:
1、「預報」的地震震級很大,發震時間、地震很具體,如「某某市」、「幾月幾日」要發生地震。
2、說外國人、某專家或某地震機構作了預報。
3、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離奇 傳說 的預報。
地震謠言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地震預報是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目前還處於探索階段。
我國地震預報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曾成功預報出遼寧海城等地震。但目前我們只能對某些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特別是臨震預報,遠遠不能做到像天氣預報那樣准確。
我國發布地震預報的許可權在政府,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消息。《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十六條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因此,地震消息傳來時,千條萬條,千萬記住最基本的一條;地震預報消息,只聽政府的。
對待地震謠言,我們要做到「不相信、不傳播、及時 報告 」。
地球為什麼會發生地震的原因相關 文章 :
★ 地震災害怎樣造成的?元兇是誰?
★ 《地震是怎樣發生的》閱讀答案
★ 南極真的沒有地震嗎?南極地震解密
★ 遇到地震怎麼辦教案
★ 地球三大地震帶介紹及地震安全知識科普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行星地球)
★ 海底火山爆發原因
★ 十萬個為什麼的內容是什麼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識點總結
㈤ 為什麼會有地震
地震的原因有:1、構造地震,地殼板塊運動。2、火山地震。3、陷落地震。4、誘發地震。5、人工地震引起的。地震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地殼構造的復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1、構造地震:是由於岩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在地質構造上發生巨大變化而產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構造地震,也叫斷裂地震。
2、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發時所引起的能量沖擊,而產生的地殼振動。火山地震有時也相當強烈。但這種地震所波及的地區通常只限於火山附近的幾十公里遠的范圍內,而且發生次數也較少,只佔地震次數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較輕。
3、陷落地震: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這種地震發生的次數更少,只佔地震總次數的3%左右,震級很小,影響范圍有限,破壞也較小。
4、誘發地震: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如隕石墜落、水庫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