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突然出汗是什麼原因
一般健康的人,在運動或遇高溫時,都會增加汗腺的分泌,這是為了讓上升的體溫下降的生理作用。因此,肥胖者往往較瘦者汗量多,這並非 由於前者體表面積大的緣故,只因肥胖者體重偏高,體溫容易上升,為了降低過高的體溫,必須以多排汗來調節。
除了以上的原因,在平常不流汗時,會大量出汗者,就可能是汗腺有了問題,局部多汗可由於交感神經損傷或異常的反應,乙酸膽鹼分泌增多,導致小汗腺分泌過多的汗液。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種異常的生理性反應,或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等內分泌疾病引起的症狀,也有可能是高血壓、更年期和副腎皮質荷爾蒙的作用等, 都可能發生這種症狀。
此外,服用感冒葯降熱,休克也都可能引起大量出汗。當腦貧血時, 腦部血液的流動發生障礙,體溫調節中樞受刺激,也會多出汗。幼兒因體 形的關系,也較容易出汗。
精神抑壓的多汗症
另一種多汗症稱為局部多汗症,如腳底、腋窩、額頭、鼻尖等處,很 容易出汗,例如乘搭飛機、開車時、手心出汗;在大眾前說話,臉上汗水 直流,這多半是精神抑壓或感動時發生。
此外,也有身體片面性出汗的情況,半身不遂的病患,失去知覺的那 一面會多汗;而腦神經系統有外傷、腫瘍、發炎者,由於交感神經受刺激, 也會引起片面性多汗症。
多汗症有全身性及限局性多汗兩種。全身性多汗者皮膚表面常是濕潤的,而且有陣發性的出汗。局部多汗常見於手掌、足跖、腋下、其次為鼻尖、前額、陰部等,多在青少年時發病,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環功能障礙,如手足皮膚濕冷、青紫或蒼白、易生凍瘡等。足部多汗由於汗液蒸發不暢,致足底表皮浸漬發白,常伴足臭。腋窩部及陰部多汗時,由於該部皮膚薄嫩,經常潮濕摩擦,易發生擦爛紅斑,伴發毛囊炎、癤等。
1、神緊避免精張,情緒激動。對有精神情緒可選用谷維素、溴劑、地西泮等內服。
2、抗膽鹼能葯物如阿托品、顛茄、普魯本辛等內服,有暫時的效果。當達到減少汗液分泌的劑量時,患者會出現明顯的口乾、皮膚潮紅、心悸等副反應。
3、局部外用收斂性葯物,可外搽10%戊二醛溶液、2%-4%甲醛溶液。腋部多汗者可外搽20%氯化鋁的乙醇溶液,用葯前應先將腋部擦乾,每晚睡前外搽,連續7天。掌跖多汗症的患者還可用於5%明礬溶液或復方硫酸銅溶液浸泡;對足跖多汗者應勤換襪子,穿透氣及吸水性好的鞋。
4、電離子透入療法 用自來水及直流電作電離子透入療法適用於多汗症。
除上述方法外現在對多汗症的治療,大多是針對交感神經系統進行,如用外科手術,結扎交感神經,消除交感神經對汗腺的調節功能,以達到減少流汗的效果。
手出汗與身體其他部分出汗不同。
其他部分出汗,是因為熱,越熱汗就越多。
手心出汗,與身體素質、內分泌等等都有關系的。身體健康的人,即使全身大汗,手心也應該是乾的。而手常出汗的人,往往是身上沒有汗,手心卻滿是冷汗,感覺冰涼的。有的人越到冬天手越出汗。手心出汗是體質虛寒的表現,如果你同時很怕冷,並且冬天手腳冰涼的話,應該就沒錯了吧。多吃些溫補的食物調理身體,還要加強鍛煉,目的是加速血液循環和促進新陳代謝,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
專家認為:正常情況下,出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它可以幫助調節體溫,滋潤皮膚,但如果手不能控制地過多出汗,就會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手心出汗的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不小,出汗嚴重發展為「手汗症」病症的,比例大概在5%以內,而這種病症所造成的困擾更大。有的小孩手掌多汗,做作業時必須一直擦手才能避免弄濕作業本,考試時流汗的速度加倍,影響考試效果;有的甚至長期無法和別人牽手握手。
中醫認為,濕熱重的人手心最容易出汗,其發生原因與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過高有關。專家同時指出,該症狀的出現可能與遺傳有關,是人體體質的問題,對健康沒有直接影響。一般來說,中、輕度手心多汗者,可吃些清熱健脾的東西。夏季應多吃些清熱解暑、消化健脾的東西,才能較好地抵制濕熱,減少手心的出汗次數和數量。中、重度手心多汗者在祛濕熱方法治療達不到良好效果時,應該選擇手術治療,但進行手術有一些禁忌,選擇前需要徵求醫生的意見,根據自身狀況進行。
B. 最近老是莫名其妙出汗是為什麼
突然出汗,從中醫角度考慮是氣虛、肺衛不固,也可能是濕熱內蘊。中醫講氣有固攝的作用,所以氣虛以後衛表不固,對皮膚毛孔的調節作用就會減弱,會出現汗液排泄異常的情況。
另外,如果有濕熱郁結,熱迫津液外出也會導致出汗多的可能。
在臨床上對前者主要是以益氣固表止汗為主,可以選用玉屏風顆粒。對後者,治療上主要是以清熱利濕為主,可以選擇龍膽瀉肝湯。如果排除了以上兩種原因,依然是出汗比較多,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通過檢查生化全套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經常出汗的人會氣陰兩虛。如果經常出汗,人體就會缺乏能量。那麼為什麼總是出汗呢?首先,甲狀腺機能亢進也叫甲亢,這種病的特點之一是怕熱怕汗。同時,還出現精神緊張、性格多變、煩躁不安等症狀,並伴有食慾增加。人們吃得多,體重卻減輕了。其次,是血管母細胞瘤。這種病最常見的症狀是滴水和出汗。出汗是陣發性的,有時是持續性的。它還有明顯的血壓升高,頭痛,恐慌和手震顫。三是生理原因。主要是人體進行大量運動時,這個過程會出汗,因為脂肪燃燒後會放熱,通過出汗達到散熱的目的。最後,環境因素。當天氣很熱的時候,人們自然會出汗,或者在出汗室的環境中,他們也會出汗。此外,吃一些刺激性食物,如
C. 身體無緣無故就出很多汗,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功能性多汗症一般以精神性出汗較多,高度情緒刺激,緊張,痛苦,害怕等造成,為交感神經失調而導致多汗。另一種為味覺性多汗症,此為正常生理現象,即吃了某些刺激辛辣食物,盜汗,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者為脫汗,急性熱病中惡戰栗而後汗出為戰汗,汗色發黃而染衣者為黃汗。
以及內分泌功能失調,比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引起,有時為某些疾病的伴隨症狀。多汗後常伴隨體味過重。腋臭,認為與頂泌汗腺(大汗腺)的分泌物經由表面細菌分解產生不飽和脂肪酸有關。
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垂體功能亢進、妊娠、糖尿病等,還包括大腦皮質、基底神經節、脊髓和周圍神經損害造成的神經系統疾病,感染性高熱、帕金森病、水楊酸中毒、虛脫等也可導致全液、耗散心氣,而見心悸、氣短、神疲、乏力等症,甚至出現肢冷亡陽。
反之,心的氣血失常,亦可導致各種汗症。如心氣不足,表衛不固,則見自汗或汗多淋漓;心陰虧虛,陰不內第三是出汗的氣味,這屬於另一種生理現象,如吃一些刺激性食物(辣椒、大蒜、生薑、可可、咖啡)引起的出汗,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治療,只需要避免食用這些食物即可。
D. 人出很多汗是什麼原因
出汗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所謂的被動出汗,是指由於天氣悶熱,心情煩躁而形成出汗,這種出汗方式是人體通過水分蒸發帶走體內熱量,保持體溫正常范圍內的生理活動。相反,人體主動運動而出的汗,被稱為主動出汗,它有利於保持人體內的溫度,散發熱量,作用同被動出汗相同,同時能帶走少量人體因運動而產生的體內垃圾。
多汗症的原因分為疾病性和功能性失調:
1、疾病性
多見於內分泌失調和激素紊亂,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垂體功能亢進、妊娠、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發熱性疾病,以及一些遺傳性綜合征等。
2、功能性
大多與精神因素有關,如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憤怒、恐怖及焦慮等,為交感神經失調所致。
(4)突然出很多汗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汗液成分可分為無機成分和有機成分兩類,都是體內的代謝產物。無機成分主要是氯化鈉、碳酸鈣等鹽類,有呈酸性的,也有呈鹼性的,這些酸鹼成分的過多堆積會直接腐蝕皮膚、破壞皮膚的組織細胞,導致皮膚老化。而汗液中的有機成分在體表的堆積,在高溫天氣的推動下,更會利於微生物在體表大量繁殖,過度大量出汗亦會產生汗味。
E. 出汗多是什麼原因
在生活中,很多人在夏季時節是極容易出現出汗的現象的,而造成出汗多的原因卻是有很多種的,因此,本文特將出汗多的具體原因,做了如下的分析。
1. 原因之一:出汗多有生理和病理之分,一般來講,天氣炎熱是最容易導致人們大量出汗的,有時,人們在參加一些劇烈的運動時,也會出汗,這些情況都是屬於生理性出汗的。
2. 原因之二:病理原因的出汗多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盜汗,發生在夜間睡眠時不自覺出汗。另一種是自汗,發生在白天,不因勞動、穿衣厚或炎熱而汗自出,或稍微運動則大汗淋漓。
3. 原因之三:自汗的原因主要是身體虛弱或患大病之後。中醫認為是「肺氣不足、衛陽不固」所致。治療應以「補肺益氣、固表養陰」為原則。可選服補中益氣丸、生脈飲以培土生金、益氣斂汗,或嚼服西洋參、人參等,也可選生脈散和玉屏風丸加減運用。
注意事項
在對出汗多的原因了解清楚後,大家還應注意,如果出汗是因為缺鈣所引發的,大家還應注意在平時多補充食鹽。
F. 出汗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出汗多的原因可能是:
1、低血糖症。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有多個方面,發作時可以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症狀為主要表現,發作時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經興奮,人體釋放出大量的腎上腺素,這樣一來,就可能出現病人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震顫等症狀。
2、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怕熱多汗是這一疾病的主要特徵之一,而且還表現為精神緊張、性格改變、煩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難以入睡、焦慮煩躁、多猜疑等諸多症狀。
3、嗜鉻細胞瘤。嗜鉻細胞常見的症狀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陣發性,有時也可以持續出汗,但陣發性發作時面部潮紅或變白可同時發生。還會出現心慌、手顫、四肢發涼等。此病發作時常伴有明顯的血壓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頭痛症狀。
4、糖尿病。糖尿病由於合並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常常也有出汗異常增多現象。但患者同時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飲、多尿和體重減輕」。通過血糖檢查和尿糖檢查,一般不難做出診斷。
(6)突然出很多汗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還有一些人特別怕冷、怕吹風,身上時常無緣無故地冒冷汗,總是手腳冰涼、容易感冒。這可能是由較重的氣血不足,導致陽氣虧虛所致。對此,不可按常規辦法清熱止汗,而要用溫陽固攝的方法進行調理。平常注意心態平和,避免情緒大起大落;飲食上做到營養均衡,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煙酒等;氣溫變化時及時增減衣物,預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