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改掉孩子性格慢的毛病
愛磨蹭的孩子現在是比較常見的,磨蹭已經是孩子在學習中比較常見的毛病了。這種現象的產生有一個形成過程,不是哪一天突然磨蹭的。孩子學習、生活磨蹭有幾種情況:第一種是學習興趣低落,硬著頭皮應付,疲塌無奈,能拖就拖,缺乏自信,不負責任;第二種「慢性子」,行動遲緩,慢條斯理,緊張不起來,任你著急催促,依然故我;第三種是缺乏時間觀念、效率觀念,不知道時間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根據孩子的磨蹭的情況不同,那麼矯治磨蹭也要針對症下葯。第一種情況要在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信、提高責任心上下功夫。第二三種情況要在專時專用、提高學習效率上努力。 一、讓磨蹭付出代價。 孩子早晨起床磨蹭,家長急得不得了,又是嚷嚷,又是親自給孩子系紐扣,可孩子卻一點也不急。最後,家長還得趕緊騎車把孩子送到學校。其實,家長這種做法正是促成孩子磨蹭的原因之一。孩子會覺得,磨蹭點沒關系,反正遲到不了,有爸爸媽媽呢。如上述案例中林林的表現,早晨起床,等著媽媽給她穿衣,等著媽媽幫她洗臉。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當林林磨蹭的時候,媽媽不要急,讓孩子自己急。媽媽不要幫她穿衣服,洗臉,可以站在一邊說:「再不快點可要遲到了,我可不幫你。」類似的話只說一遍,不要反復嘮叨。如果孩子遲到,老師肯定會問她遲到的原因。如果孩子說「媽媽沒幫我穿衣服」,老師肯定會她為什麼自己的事情還要媽媽幫忙。孩子挨了批評後,就會認識到磨蹭給自己帶來的害處,第二天她就會自己加快速度。 二、幫助孩子樹立時間觀念。 要想讓孩子改變磨蹭的毛病,不能靠大嗓門,更不能打罵。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等方法幫助孩子認識時間,樹立時間觀念,讓他們認識到是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它最長又最短,最多有最少,最快又最慢,最容易丟掉卻無法復得。你要磨蹭它就會悄悄溜掉,只有珍惜它,抓緊它,才會「延長」它。家長還可以給孩子講珍惜時間取得的成功的故事來激勵孩子,還可以在牆上貼上名言警句提醒孩子。總之,通過各種途徑讓孩子認識到時間的價值,讓孩子明白磨蹭會白白浪費許多時間。 三、增加計時性活動。 孩子磨蹭,不光在學習中表現出來,也反映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上述案例中林林的表現,做作業磨蹭,穿衣、吃飯磨蹭。因此,克服磨蹭毛病,需從不同角度入手。從孩子的實際表現出發,增加計時性活動是可行的方法。做某件事情,需要多長時間,事先設定,然後以最快速度保質保量地進行。如家長與孩子一起評價,調整要求,下一次做得更好。在開始設計時間的時候,家長要及時核對。孩子做事,家長為她計時,告訴並誇獎她今天比昨天又快了幾分鍾。這樣,孩子會有很高的積極性。對於低齡的孩子來說,如果家長跟孩子一起進行計時閱讀、計時記憶、計時答題、計時勞動的小競賽,會有更好的效果。 四、改變評價角度,少說「慢」。 「動作慢」的評價會使孩子忽略時間的利用,長期被說成「慢」,孩子會認為自己每次的學習時間都很漫長,自然而然地出現太多的「小插曲」:發呆、玩橡皮、上廁所、喝水等。因此,在學校里,老師有意識地誇她,今天進步了,速度比昨天快了。在家裡,家長也要有意識地進行表揚她,並告訴她,你可以「快」起來,只要在學習的時候不做其他事情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愛磨蹭是「手笨」造成的,父母就要想辦法鍛煉她的動手能力,幫助孩子提高動作的熟練和敏捷程度。父母可以與孩子玩一些小的競技游戲,如比賽看誰穿衣服快,看誰洗澡快等。通過這些比賽,家長可以隨時教給孩子穿衣、洗漱、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務的技巧,教給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後順序來提高效率、安排時間等。 五、利用「速度測定法」,感受「我可以快」。 記錄單位時間里(如5分鍾)能寫多少個字,能做幾道題目。然後算一算按這樣的速度,做完所有的作業需要多長時間,結果肯定會使孩子驚訝:我能這么快完成呀!並且讓她認識到「快得值得」。很快完成了學習任務,多出來的時間如何處理?許多父母會利用這些時間讓孩子全面發展:增加練琴時間或者額外增加作業,反正不能閑、不能玩。孩子會覺得:還不如慢點好,反正越快任務越多。所以,你得讓孩子感到「快得值得」,她才會去「快」。 六、任務適度,留有空閑。 孩子希望完成任務後就馬上去玩,但許多父母卻讓他們接下來做其他練習,讓他們看不到玩的曙光,所以孩子們就想出了磨蹭的招數。如果告訴孩子:「就這些題,做完了你就自由安排。」任務適度,保證孩子會加快速度。多激勵,少催促。有些孩子做作業的確慢,但可能是作業的難度大,或者孩子已經養成了磨蹭的習慣,或者是智力有一定問題。如果是這些情況,父母越催,孩子越驚慌失措,反而更慢了。如果父母說:「你如果再快一點兒就更出色了。」「如果考試時你更快一點兒,你可能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檢查。」孩子受到正面的激勵,就會在下次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快點兒。 此外,孩子的磨蹭行為還可能與爸爸媽媽自身的行為有關。有的家長平時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或書報,有的家長也會因疲倦或懶惰做事拖時間,這些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非常容易使孩子養成注意力不集中、辦事拖沓等不良習慣。因此,家長不妨先自我檢查,為孩子做個榜樣。 改變孩子做作業拖拉的毛病 一. 一、二年級的孩子的注意力是短暫的,注意力持續時間一般約為15到20分鍾。如果持續時間太長,大腦會疲勞,學習效率變低,加之作業量大,會感到做作業是漫長而痛苦的事。面對總也做不完的作業,孩子最後選擇的結果就是拖拉。因此可以把時間化整為零,分割成三四段。比如估計要用1小時完成的作業,把時間分成三個「20分鍾」,每個「20分鍾」一結束,就休息5或10分鍾。由於每次時間短,還有「短期終極目標」作為激勵,做起作業來感覺有個盼頭,就會在規定時間內思想高度集中地做作業。也可以用化數為量的辦法,即把要做的所有作業按數量劃分成幾部分。比如,有15道數學題,規定每做完5道就休息5分鍾,然後再做下一個5道題。休息時可以讓孩子聽音樂,可以陪孩子說說話或作點游戲。開始實施時一定要有家長監督提醒,嚴格把握好休息與做作業的時間。 二、找出慢的原因。 一次,我發現兒子抄生字很慢,經我仔細觀察,發現她寫一個字用10秒鍾,然後間隔大約10秒鍾時間再寫下一個字。原來慢的原因是間隔時間太多。我把分析結果講給她聽,告訴她要想提高做作業速度必須減少間隔。兩個字的時間間隔不超過5秒,寫滿一頁可以休息5分鍾,可喝水、削鉛筆等。學習半個小時可以休息10分鍾,畫畫、看畫報或玩玩具。她很來勁,請我計時給她測試。結果,寫字速度提高了二倍多。結論就是:把磨蹭的時間集中起來讓她玩。 三、 首先學習是一種能力,寫作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是視知覺和動作協調配合的能力,所有的作業材料必須經過視覺來做文字處理,同時還要通過大腦傳遞給手,由手來完成作業。也就是說,作業是由眼睛和手共工同「協調、配合」的結果。如果孩子的視覺分辨能力、視覺廣度、視覺記憶以及精細動作落後,那麼,做作業對孩子來說就是一件困難的甚至是難以勝任的工作。再加上小孩子往往憑興趣做事,學習的時候玩東西要比從事抄寫或者反復計算輕松得多。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作業拖拉的毛病,最重要的是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能力的提高會帶動孩子的學習成績。讓孩子多做戶外活動是提升孩子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比如,粘知了、捉蟈蟈、籃球投籃、打乒乓球、打靶等可以鍛煉視覺與手的協調能力,剪紙、仿繪、穿針線等可以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走迷宮、圖形辨異等活動可以鍛煉孩子的視覺能力。另外,跳繩、滑冰、蹦蹦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