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幼兒女左下腹疼痛是什麼原因
擴展閱讀
華為怎樣換電源件排線 2025-05-09 02:34:02
怎樣開發一個支付寶賬戶 2025-05-09 02:32:25

幼兒女左下腹疼痛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 2023-03-23 07:37:52

⑴ 肚子痛怎麼辦

按大拇指和食指之間連著的部位,也就是虎口。過一會就行了,記得用力

⑵ 小兒三歲淋巴結腫大,總說肚臍下三厘米處疼怎麼辦,由其是早晚總說疼吃過頭孢和蒲地蘭不見效

腸系膜淋巴結炎多發於小兒,以不明原因的肚臍周圍陣發性腹痛及發燒為特徵。 淋巴結規律:身體的哪個部位有了炎症,鄰近的淋巴結進行防禦殺菌時均會腫大。這個做為病因的炎症好了之後,但淋巴結不一定隨之好。做為免疫系統的淋巴結的病治起來難度大,有的慢性淋巴結炎能持續幾年十幾年。 淋巴結腫大如果情況輕微的話,過一段時間,自然就會好;或是吃一些普通意義上的消炎葯,打些消炎針,就會好。這不算個什麼問題。但如果腫大厲害的話,又長時間消炎治療不愈,那就需要中葯治療了:一是避免它的進一步加重惡化,二是身體需要讓它恢復功能,發揮它的免疫殺菌作用,增強體質。 淋巴方面的疾病,看似是不大的病,但至今醫院中及葯廠生產的葯物效果不能令人滿意。中葯可充分考慮。用化瘀散結、解毒消腫,針對疙瘩、腫塊、炎症的中葯丸來治。找得對了則會者不難。筆者因工作關系,深知中葯魅力,親眼目睹了大量淋巴結炎與淋巴結核等被中葯治得很典型的病例,驗證了祖國中醫葯的獨特之處。

⑶ 女孩14歲經常腹瀉

腹瀉是指排出異常稀薄的大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甚或膿血,並且排便次數頻密,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周圍不適、失禁等症狀。腹瀉極少是嚴重疾病的症狀,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由於腹瀉會丟失大量的腸液,多次腹瀉後可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紊亂,特別是鉀離子丟失過多,造成全身不適。如果腹瀉持續不止或伴有膿血便、劇烈嘔吐或高熱,應到立即醫院就診。
一、腹瀉的自我診斷要點
伴隨的症狀
可能的診斷
急性腹瀉,水樣便,可伴有(或不伴有)發熱,臍周疼痛 胃腸炎,多為食用不潔、變質或使用過敏的食物引起
急性腹瀉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並發現大便中帶膿血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但也不能排除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腹瀉伴發熱 常見於慢性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和結腸癌等
慢性腹瀉還有間歇性便秘 結腸過敏、直腸或結腸息肉,還須排除結腸癌
糞便呈醬紅色或血水樣,含有膿血小塊,量較多且有惡臭 急性阿米巴痢疾
糞便量多,惡臭異常,呈灰白色油脂狀 一般為脂肪消化及吸收障礙所致的腹瀉
嚴重腹瀉,伴有劇烈嘔吐、發熱、嚴重脫水,糞便呈米泔水樣,病情凶險 可能為霍亂和副霍亂
常見腹瀉的病因及治療
夏季是菌痢的高發季節,此時,沙門氏菌腸炎、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也到了發病高峰期。由於三者在臨床上均有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易混淆診斷。此外,菌痢與沙門氏菌腸炎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盡相同,而輪狀病毒性腹瀉則不需要用抗生素。因此,對三者加以鑒別,於及時治療有重要意義。
菌痢多由食用不潔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引起發病,1歲以內幼兒少見,首發症狀為先瀉後吐,同時有腹痛,以左下腹痛為主,腹瀉的特點是便次頻繁,每日大便次數超過十次,甚至更多,但大便量少,大便性狀為粘液或膿血便,里急後重明顯,大便鏡檢滿視野白細胞,大使培養可查到志賀氏菌。氟哌酸為目前最佳抗痢葯物。
沙門氏菌腸炎多由食用不潔食物如牛奶、蛋類、家禽、內臟等引起發病,1歲以內幼兒多見。首發症狀為先吐後瀉,常有嘔吐,以臍周腹痛為主,每日便次在3-10次,大便量多,大便性狀為水樣帶粘液,里急後重不明顯,大便鏡檢白細胞總數多正常,大便培養可找到沙門氏菌,治療葯物選用復方新話明、氯黴素、氨苄青黴素或第三代頭孢菌素。
輪狀病容是6歲以下幼童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以6個月~2歲小兒發病率最高。輪狀病毒性腹瀉首發症狀為嘔吐、咳嗽,腹瀉每日3-10次,大便為稀便、水樣或蛋花樣。有酸臭味,無粘液及膿血,大便鏡檢、大便培養均陰性,血象不高,病毒檢測可分離出輪狀病毒。如果沒有繼發細菌感染,可不用抗菌葯物。
抓「肚筋」醫治拉肚子
因受涼而引起的拉肚,可用抓「肚筋「的方法來治療。讓患者俯卧於床上,可在患者兩肩胛骨內側分別抓住一根較粗的筋「即肚筋」。抓住此筋提起來,再猛地松開,這樣左右如是幾次,便有奇效。

什麼是腹瀉?�
腹瀉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症狀,系指排便次數多於平時,糞便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時脂肪增多,帶有不消化物,或含有膿血。正常人一般每天卜族租排便1次,個別人每2~3天排便1次,或每天2~3次,且糞便成形,不應型兆稱為腹瀉。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手術後的病人常常會發生直腸性便秘,此時由於糞便嵌塞於直腸腔內,刺激直腸粘膜,可有排便次數增加,且伴有里急後重感,有時還會有粘液排出,也不應列為腹瀉,其實際上是嚴重的便秘,這種便秘需灌腸或用手挖幫助排便,醫學上稱之為假性腹瀉。

腹瀉怎樣分類?�
腹瀉是一種症狀,其發病機理相當復雜,引起腹瀉的疾病也很多,因此,腹瀉有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1)根據病程長短,分為急性腹瀉與慢性腹瀉兩種。
急性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並呈不同程度的稀便,往往伴有腸痙攣所致的腹痛,病程在兩個月以內者;臨床上,如腹瀉持續或反復超過兩個月,可稱為慢性腹瀉。當然,這種區分穗弊是人為的,腹瀉病程超過兩個月固然可稱為慢性腹瀉,但病史短於兩個月者亦未必全為急性,其中一些病例可能是慢性腹瀉的初期,或臨床表現不明顯的慢性病例的初次發作,在實際診斷時,必須與急性腹瀉互相參照。
(2)根據病理生理的特點可分為:
a 滲出性腹瀉
b 分泌性腹瀉
c 滲透性腹瀉
d 吸收不良性腹瀉
e 胃腸蠕動加速性腹瀉
(3)按解剖部位可分為:
a 胃原性腹瀉
b 腸原性腹瀉
c 胰原性慢性腹瀉
d 內分泌失常性腹瀉
e 功能性腹瀉
其中,腸原性腹瀉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
a 病原感染性腹瀉
b 炎症非感染性腹瀉
c 腫瘤性腹瀉
d 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礙性腹瀉
e 食物( 中毒、過敏)性腹瀉
f 葯物作用或化學品中毒性腹瀉
g 功能性腹瀉

腹瀉的發病基礎是什麼?�
腹瀉主要是病毒、細菌、食物毒素或化學性毒物、葯物作用、腸過敏、全身性疾病等原因造成胃腸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功能紊亂的結果。
我們知道,人體攝入的食物和其他物質,經胃腸道消化和分解後,有用的部分被吸收,無用的殘渣由糞便排出。正常人每天攝入的飲食和從各種消化腺(如唾液腺、胰腺等)及胃腸粘膜上皮細胞分泌到消化道的消化液和水分,總量約9L,並含有大量電解質,一般24小時內,空腸吸收水分3~5L,回腸2~4L,進入結腸者只剩約1~2L,且大部分被結腸吸收,最終隨糞便排出的水分不過100~150ml,還有少量的電解質。由於腸道吸收水分的潛力強大,所以正常人糞便的含水量一般是穩定的,不會因飲水的多少受影響。在小腸上段腸腔內,由於食糜質和量的差異和電解質含量的多少,其滲透壓可呈高張或低張狀態,水分不斷由血漿滲入腸腔,或從腸腔吸收入血漿,使血漿與腸腔之間的滲透保持著動態平衡。
腹瀉的發病基礎是胃腸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功能發生障礙或紊亂,以致分泌量增加,消化不完全,吸收量減少和(或)動力加速等,最終導致糞便稀薄,可含滲液,大便次數增加而形成腹瀉。

如何根據腹瀉一症推測疾病?
腹瀉一症,若結合患者病史、症狀、體征等方面表現,可以有助於進一步推測腹瀉的病因。
(1)從年齡來分析:兒童腹瀉多為輪狀病毒感染、雙糖酯酶缺乏症、先天性氯瀉、腸系膜淋巴結核和胰腺纖維囊性變;青壯年腹瀉多為功能性腹瀉與潰瘍性腸結核;中年或老年腹瀉常為結腸癌。
(2)從性別分析: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引起的功能性腹瀉多見於女性,而結腸憩室與結腸癌多見於男性。
(3)從籍貫和職業分析:居住於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農民與漁民,頻繁與疫水接觸,腹瀉時應考慮有血吸蟲感染的可能。
(4)從起病與病程分析:起病急、病程短而腹瀉次數頻繁者,應考慮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如輪狀病毒感染、沙門氏菌感染、細菌性痢疾、副溶血弧菌感染、葡萄球菌腸毒素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腸變態反應性疾病以及葯物作用和化學中毒等。若病史超過2年者,則結腸癌引起的可能性就較小;若病史達數年至數十年之久,常見於功能性腹瀉、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病;若腹瀉呈間歇性發作,常見於功能性腹瀉、吸收不良綜合征及結腸憩室炎等。
(5)從胃腸道症狀分析:從病人所呈現的胃腸症狀,尤其是腹瀉情況,可以推測病變部位在小腸或結腸。如病人便意頻繁,有里急後重感,每次排便量少,有時甚至只排出一些氣體或少量粘液而無糞質,糞便色較深,稀爛,粘凍樣,含或不含肉眼可見的血液,臭氣不重,伴下腹或左下腹持續性疼痛,腹痛於便後可稍緩解,這種腹瀉病變位於直腸和(或)乙狀結腸。
若腹瀉時無里急後重症狀,糞便色淡、量多、水樣、多泡沫或油膩狀、惡臭,無肉眼可見的血和膿,但含有不消化食物殘渣,伴臍周圍或局限於右下腹部間歇性絞痛,腸鳴音亢進,這種腹瀉病變位於小腸。
若24小時排便次數在10次以上,甚至達數十次的急性腹瀉,常見於急性感染引起的分泌性腹瀉,如霍亂和滲出性腹瀉如細菌性痢疾。而每天排便幾次的慢性腹瀉可見於許多疾病,如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腸病、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直腸癌與結腸癌以及腸道激惹綜合征等。
若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可見於潰瘍性腸結核、結腸癌、不完全性腸梗阻、結腸憩室炎、便秘而有服瀉葯的習慣者和腸道激惹綜合征,後者在便秘時,大便如「牛糞」樣,帶粘液而無膿血。
若腹瀉與進餐有關,禁食後可止瀉,這種腹瀉常見於腸內容物滲透壓升高、粘膜通透性異常和腸蠕動加速。
若在清晨或餐後發生腹瀉,常見於腸道激惹綜合征;若夜間腹瀉,使患者從睡夢中驚醒,常提示由器質性疾病引起。
(6)從全身症狀分析:若腹瀉伴有發熱者,應首先考慮引起腸道感染的各種原因,也應除外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及晚期腸道癌腫。若患者顯著消瘦或營養不良,常見於小腸性腹瀉,如胰原性腹瀉、胃腸道有短路形成或其他吸收缺陷病變等,而少見於結腸性腹瀉,但結腸癌可出現惡病質,應屬例外。若腹瀉伴有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且症狀常隨情緒轉移而可用暗示暫時緩解,這種腹瀉常見於腸道激惹綜合征。
(7)從腹部體征分析:慢性腹瀉病人,如腹部可觸及包塊,常提示腫瘤或炎症性疾病。若包塊位於左下腹,應懷疑左半結腸癌、乙狀結腸憩室炎或癌腫造成腸腔狹窄引起的糞塊壅積。若包塊位於右下腹,應懷疑右半結腸癌、阿米巴或血吸蟲病性肉芽腫、腸結核、克隆病與腸放線菌病。結腸炎與結腸周圍炎形成的包塊較癌腫軟,且壓痛明顯。結腸痙攣時可觸及腸段時現時消,並不經常存在,可與器質性病變造成的包塊相鑒別。若腹部壓痛明顯,可見於克隆病、結腸憩室炎及盆腔或闌尾膿腫。若腹部膨隆並伴有腸鳴音亢進,常提示存在腸梗阻。
(8)直腸指診分析:直腸指診簡便易行,可以發現肛周有無病變以及直腸有無狹窄、癌腫或糞石,故直腸指診對於直腸癌引起腹瀉的病人,具有直接診斷的重要價值。當手指觸及堅硬而不能移動的結節狀腫塊,指套染有血跡,常提示為直腸癌。

腹瀉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腹瀉給人體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腹瀉能引起營養不良:眾所周知,胃腸道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唯一途徑,攝入的食物和其他營養物質在胃腸道消化和分解後,有用的部分被吸收,無用的殘渣由糞便排出。腹瀉時,人體對營養的吸收發生嚴重障礙,能量供給不足,使人感到頭昏眼花、口乾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氣短,甚至出現營養不良表現。
(2)腹瀉可導致維生素缺乏:長期腹瀉可直接影響機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引起維生素的缺乏。有些人腹瀉日久後出現皮膚頭發乾燥,頭發失去正常光澤和滋潤,間有散在性脫落,產生早禿現象,此為缺乏維生素A所致;又如,有些人出現舌炎、口角炎、多發性神經炎,這是缺乏維生素B的結果。
(3)腹瀉可引起貧血:由於消化吸收的障礙,蛋白質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減少,可引起貧血,出現指甲、手掌、皮膚以及口唇、和瞼結膜等處顏色蒼白,疲倦乏力,頭暈耳鳴,注意力不集中等貧血症狀,甚至可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4)腹瀉可降低身體的抵抗力:腹瀉引起的營養不良、貧血及維生素缺乏等,可使人體對傳染病及各種感染的抗病能力減弱,炎症容易擴散,也可使組織再生及外傷癒合能力減弱,受傷後傷口不易癒合。
(5)腹瀉可引起水、電解質失調和酸鹼平衡紊亂:小腸粘膜病變可直接影響人體對水分的吸收,腸腔內高滲透壓會使血中部分水分向腸腔轉移,最後由大便排出,使機體丟失大量水分。當水分丟失不超過體重的5%時,機體還能代償。一旦超過5%便無法代償,從而出現一系列水、電解質失調和酸鹼平衡紊亂現象。
腹瀉時,機體不但丟失大量水分和營養物質,還會喪失大量對機體功能活動有重要意義的電解質,如鈉、鉀、鈣及鎂等。如果丟失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出現相應的機體功能紊亂。如缺鉀時,可出現心律失常、全身軟弱無力、反射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呼吸肌麻痹及腸麻痹等一系列缺鉀症狀。
平時,身體內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呼吸排出,其餘的廢物需要經過水的運送,通過腎臟由尿排出體外。脫水時尿量因機體內水分損失而減少,甚至無尿,這就會使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排出減少,而在體內蓄積,使機體發生中毒症狀,稱為「酸中毒」。其臨床表現除呼吸改變外,還可見疲乏無力及神經系統症狀等。
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都會對機體產生嚴重損害,如不及時搶救,就會發生生命危險。
腹瀉對老年人損害尤為嚴重。老年人因抵抗力弱,較青壯年容易出現腹瀉,如果認為腹瀉是小病,不及時就醫,就易釀成大病,嚴重危害健康,甚至猝死。這是因為,老年人急性腹瀉易出現低血糖、心臟和腦血管意外等並發症。腹瀉時少食是常規,攝入不足則需要分解體內貯藏的肝糖原,以維持血糖穩定,而老年人沒有足夠的肝糖原貯藏物轉化為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濃度為4.4~6.7mmol/L,當血糖低於3mmol/L時,就會出現疲軟、出汗、心悸、面色蒼白及暈厥等一系列低血糖症狀。血糖過低還可引起深度昏迷和猝死。
腹瀉時大量水分喪失,會使人體處於脫水狀態,導致血容量減少,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緩慢,容易形成血栓並堵塞血管。鈉、鉀、鈣、鎂,可維持血液酸鹼平衡、神經傳導功能和心跳節律,腹瀉時這些陽離子缺乏,可引起嚴重的心律紊亂,這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為不利。
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現腹瀉,切莫掉以輕心,應及時就醫。

腹瀉時為什麼不能隨便應用抗生素治療?
有人認為,腹瀉必然是胃腸道細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瀉便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如黃連素、慶大黴素、環丙沙星、氟哌酸等。
誠然,霍亂、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腸桿菌感染所引起的腸炎,確實是細菌感染,治療時常常需應用抗菌葯物。然而,腹瀉未必全是細菌感染胃腸道所致,如:腹部受涼引起腸蠕動加快;對乳品、魚、蝦及蟹等食物過敏引起腸的變態反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胰腺癌等;膽汁排出減少、雙糖酶缺乏使腸腔內存在大量未經消化而不能被吸收的溶質,引起高滲性腹瀉;外出旅行或遷居外地生活,有的人因為生活環境的改變使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從而發生了「菌群失調症」而引起的厭食、嘔吐、腹痛甚至腹瀉不止等症狀;有些嬰兒因飲食不當,輔食增加過快過多,造成的腹瀉等,舉不勝舉。諸如此類腹瀉便沒有細菌感染存在。還有些腹瀉,如嬰幼兒秋冬季腹瀉,成人和大孩子夏季「流行性腹瀉」和黴菌性腸炎等都不屬於通常所說的細菌感染。其中,嬰幼兒秋冬季腹瀉和夏季「流行性腹瀉」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黴菌性腸炎是由與各種普通細菌特性完全不同的一類黴菌引起的。既然病原不同,治療方法就不應該完全相同,所以應用抗菌葯物應當慎重。
許多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後,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腹瀉或食慾下降,甚至影響肝臟、腎臟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廣譜抗生素引起的胃腸道副作用較為嚴重。其原因,除化學刺激因素外(化學刺激性與劑量有關),廣譜抗生素可引起體內的菌群失調而導致二重感染是另一個重要因素。
二重感染,亦稱菌群失調症。在正常情況下,人們處於一個龐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中,人體的皮膚粘膜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腸道等處,都寄生著一定數量的細菌,這些數量繁多的細菌,與人體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對人體不但無害,反而有益。其中腸道的正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腸道正常的菌群還對危害人體健康的致病菌有著強大的抑製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們的生長繁殖,這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醫學上稱為生態平衡。
抗生素特別是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往往使體內各處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葯菌乘機在體內繁殖生長,導致二重感染。也就是說,本來用抗生素想殺滅致病菌,結果反遭致更厲害的細菌感染,其中,耐葯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革蘭氏陰性桿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由耐葯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所致的二重感染,主要形式為腸炎,可見,廣譜抗生素應用過程中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往往會加重腹瀉。
另外,廣譜抗生素的應用使腸道內很多細菌受到抑制,這些細菌中有些具有合成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K的能力,因此,菌群失調後就可能導致維生素B復合物缺乏,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

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水分增加便大便稀薄,或帶有膿血、脂肪等異常成分,常伴有腸鳴和腹痛。
急性腹瀉指病程在2個月以內的。腹瀉的主要原因是腸蠕動快,水分在腸道來不及完全吸收,還有的是腸道分泌過多,消化吸收障礙引起。
急性腹瀉大多是由於細菌感染所引起,如腸炎、痢疾,也有的是由於暴飲暴食,冷熱不調,消化不良導致的單純性腹瀉。
(一) 急性腹瀉的鑒別診斷
(1) 腹瀉伴里急後重,多是直腸病變;陣發性肚臍周圍痛,水樣便,腹鳴音強,多為小腸病變。
(2) 腹瀉伴嘔吐,多見胃腸炎、食物中毒。
(3) 伴發熱、腹痛,見於急性菌痢。
(4) 長期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療,應考慮菌群失調的單純腹瀉。
(5) 伴有皮疹者,見於過敏性腸炎。
(6) 每日大便量大於1000毫升,即為分泌性腹瀉。
(7) 米湯樣便,見於霍亂、副霍亂;膿血便見於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結腸癌;氣味臭帶有泡沫的為脂肪瀉;洗肉水樣便是急性出血性小腸炎;蛋花湯樣便是偽膜腸炎。
(二) 急性腹瀉的救護措施
(1)首先考慮腹瀉與吃過的食物的關系,留下食物標本,以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及時留下大便標本送化驗,查明病因後對症治療。
(2)暫時禁食,注意腹部保暖。為防止脫水鼓勵多飲淡鹽水(加少量白糖)。已發生口渴、尿少、皮膚乾燥起皺、雙眼下陷的脫水症狀時,除口服淡鹽水外,嚴重嘔吐不能飲水或已脫水的病人,要積極進行靜脈補液。
(3) 腹瀉為感染性的,要口服抗菌葯,如黃連素、四環素
(4) 腹痛時可用阿托品、654�2、顛茄片治療,並給予局部熱敷。
(5) 腹瀉較為劇烈的可適當給以收斂止瀉葯、鞣酸蛋白、淡茶水、烤焦的饅頭片等。
(6) 消化不良的腹瀉可服用乳酶生等葯。
(7) 經上述處理不見效,病人盡快去醫院治療。

什麼是腹瀉,它與肛門病有無關系?
一般認為腹瀉是大腸疾病中最多見的症狀。其具體表現為大便次數、性狀的改變,如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溏,形狀、顏色、氣味等均有改變,含有膿血、粘液、未消化食物、脂肪,或變為黃色稀水,綠色稀糊,味酸臭;大便時有腹痛、下墜、里急後重、肛門灼熱等症狀。
腹瀉與肛門病的許多疾病有關:
如慢性或長期腹瀉,可導致肛門直腸周圍膿腫,形成肛瘺。腹瀉刺激可致肛裂疼痛加重,腹瀉可形成肛門部充血,糞便刺激使痔塊粘膜水腫,隨大便脫出肛門外,形成嵌頓痔或致炎性外痔。長期腹瀉還可導致直腸脫垂等一系列病變。
此外,腹瀉日久還可導致肛門疾病的全身症狀,如貧血、消瘦、乏力、倦怠等。

西醫是如何認識腹瀉的?
西醫對腹瀉的看法,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
①感染:即由於腐爛變質食物,寄生了各種細菌、病毒、真菌、原蟲及蠕動類寄生蟲,這樣的食物,通過口腔進入消化道,或腹部受冷熱刺激過強,使腸道內菌群失調,均可引起腹痛、腹瀉。
②胃腸腫瘤和炎症:晚期胃癌、直腸癌、慢性胃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腸克隆氏病等,都可引起急性、慢性的滲出性腹瀉。
可見糞便中附有滲出液、粘液及膿血,排便次數增多,但糞便培養無致病菌生長。
③腸道運動異常,腸蠕動亢進:一些腸系疾病如闌尾炎、憩室炎等可使結腸蠕動亢進而腹瀉;此外,類癌綜合征分泌的血清素,肥大細胞增多病分泌的組織胺,胃泌素瘤分泌的胃泌素,甲狀腺髓樣癌分泌的前列腺素、血清素和低血鈣素等,都可使腸道蠕動增加,引起腹瀉。
工作學習過度緊張、精神受刺激過強,可使胃腸道功能紊亂,發生腹瀉。此外,結腸過敏也可導致腹瀉。
一些抑制交感神經、興奮副交感神經的葯物,也可導致腹瀉。
④腸對脂肪吸收不良:本類腹瀉糞便呈淡黃色或灰色,油膩糊狀,氣味惡臭。
⑤中毒:食物中毒,以及細菌的外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毒蕈中毒,河豚中毒等,引起腹瀉。
砷、汞、酒精、四環素、紅黴素等化學物質中毒,也可引起腹瀉。
牛奶、魚、肉、蝦、蟹過敏者,也可發生腹瀉。

腹瀉的西醫治療有哪些方法?
對症治療是西醫治療腹瀉的主要手段。
①抗生素:對明確診斷為細菌感染者,要及時使用抗生素。
②收斂止瀉葯:選用次碳酸鈉、氫氧化鋁凝膠或復方樟腦酊對症治療。
③解除腸痙攣葯:使用復方苯乙哌啶、阿托品、普魯苯辛或鴉片酊進行治療。
④理療:選用場效應治療儀,對腹部進行治療。但需要明確診斷除外細菌感染。
⑤熱敷:用熱水袋置於腹部,有助於腹瀉的治療。

如何診斷及鑒別診斷各種腹瀉?
診斷及鑒別診斷應按下列項目進行:
①病史及症狀
a.病史:從疾病的發病起因,病變過程,發病的年齡及其性別,飲食情況,經常使用的葯物,以及服用止瀉葯或導瀉葯的使用情況都應了解。同時了解患者伴有哪些疾病和症狀,並判斷其與腹瀉有無關系,有何關系。
b.症狀:應從糞便的性質、形狀、氣味、粘液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等情況大致確定腹瀉的性質。
②體檢
望診:現全身狀況,皮疹情況,精神狀況,體態、體重等情況。
觸診:以手檢查腹部,了解疼痛、腹塊等的性質,同時應盡量作肛門指診,除外肛門疾病。
聽診:了解腸蠕動情況。
③實驗室檢查:通過直接鏡檢,以及糞便中的細菌培養來診斷致病菌。
④X線檢查:用X線腹平片檢查腸道情況,或用氣鋇造影攝片,診斷除外消化道功能和器質性病變。
回答者:fengtly - 大學士 十七級 8-20 14:08

正常人每24小時有大量液體和電解質進入小腸,來自飲食的約2L,來自唾液腺、胃、腸、肝、胰分泌的約7L,總計在9L以上,主要由小腸吸收,每日通過回盲瓣進入結腸的液體約2L,其中90%被結腸吸收,而隨糞便排出體外的水分不到200ml,這是水在胃腸道分泌和吸收過程中發生動態平衡的結果。如平衡失調,每日腸道內只要增加數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瀉。
(一)高滲性腹瀉 在正常人,食糜經過十二指腸進入空腸後,其分解產物已被吸收或稀釋,電解質會計師已趨穩定,故空回腸內容物呈等滲狀態,其滲透壓主要由電解質構成。如果攝入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或葯物(主要是2價離子如Mg2+或SO2-4)是濃縮、高滲而又難消化和吸收的,則血漿和腸腔之間的滲透壓差增大,血漿中的水分很快透過腸粘膜進入腸腔,直到腸內容物被稀釋成等張為止。腸腔存留的大量液體可刺激腸運動而致腹瀉。
(二)吸收不良性腹瀉 許多疾病造成彌漫性腸粘膜損傷和功能改變,可導致吸收不良腹瀉。
(三)分泌性腹瀉 腸道分泌主要是粘膜隱窩細胞的功能,吸收則靠腸絨毛腔面上皮細胞的作用。當分泌量超過吸收能力時可致腹瀉。
(四)滲出性腹瀉 腸粘膜炎症時滲出大量粘液、膿、血,可致腹瀉。滲出性腹瀉的病理生理是復雜的,因為炎性滲出物可增高腸內滲透壓;如腸粘膜有大面積,損傷,電解質、溶質和水的吸收可發生障礙;粘膜炎症可產生前列腺素,進而刺激分泌,增加腸的動力,引起腹瀉。
(五)運動性腹瀉 許多葯物、疾病和胃腸道手術可改變腸道的正常運動功能,促使腸蠕動加速,以致腸內容物過快通過腸腔,與粘膜接觸時間過短,因而影響消化與吸收,發現腹瀉。

⑷ 三歲女寶寶老說肚子疼可停一下就不疼了是怎麼回事

三歲左右的孩子腸痙攣的可能性比較大 打蟲葯不能亂吃,要先化驗大便看看是否有蟲卵,因為打蟲葯業是有毒性的葯物,如果沒有蟲卵就別吃,可是你已經給寶寶吃了,下次要問清楚。 寶寶肚子疼切忌隨意用葯 一般來說,孩子肚子疼常見的原因有腸痙攣、蛔蟲、痢疾、腸套疊、闌尾炎等,多數孩子的肚子疼是由於喂養不當或精神因素導致的。孩子肚子疼的病因復雜,一般要進行綜合判斷才能確診。父母如果了解了孩子肚子疼的原因,再面對孩子肚子疼時就不至於手忙腳亂了,甚至自己就能處理了。 5歲的楊楊告訴媽媽:「今天在幼兒園肚子又疼了。」楊楊媽很納悶:是不是孩子肚裡有蟲了?她給楊楊吃了驅蟲葯,誰知孩子還是肚子疼。到醫院檢查也沒查出什麼毛病,也許是孩子跑得太快引起的吧,楊楊媽安慰自己,但還是有一絲不安: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孩子肚子疼? 幾乎所有孩子都肚子疼過。一般來說,孩子肚子疼常見的原因有腸痙攣、蛔蟲、痢疾、腸套疊、闌尾炎等,多數孩子的肚子疼是由於喂養不當或精神因素導致的。孩子肚子疼的病因復雜,一般要進行綜合判斷才能確診。父母如果了解了孩子肚子疼的原因,再面對孩子肚子疼時就不至於手忙腳亂了,甚至自己就能處理了。 孩子肚子疼病因有緩急 孩子肚子疼,病因有內科的也有外科的。在外科,有些器質性病變可引起肚子疼,如闌尾炎、腸梗炎、壞死性小腸。一般來說,這些炎症不僅引起肚子疼,還會引起發燒、嘔吐。用手按孩子肚子,孩子感覺很疼。 許多內科疾病也會引起孩子肚子疼,楊建麗告訴記者,孩子跑得過快、腹部受涼、大便干結等都可引起肚子疼。這種情況,家長不需驚慌,做好日常叮囑和護理即可。對於病理性的肚子疼,如腸痙攣、感冒發燒引起肚子疼並伴有上吐下瀉時,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就醫。 「有些皮膚病也會引起孩子腹痛,譬如過敏性紫癜腹型。」楊建麗說,「還有一些小孩是因為不想上學或飯菜不合口,也會說肚子疼。」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臉色、表情,如果孩子肚子疼是心理因素造成的,要巧妙應對,甚至可以請教幼兒心理專家。 孩子肚子疼都有啥原因 從年齡判斷,一歲以內的孩子肚子疼多半是腸套疊,三歲左右的孩子腸痙攣的可能性比較大,學齡前兒童肚子疼多是由蛔蟲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 孩子肚子疼得不能動,多為急性炎症,如闌尾炎、膽囊炎等;肚子疼呈絞痛樣,多為蛔蟲症、尿路結石等;撕裂性肚子疼,常見於內臟穿孔,如胃和膽囊穿孔。 疼痛位於中上腹的多見於胃病;右上腹疼痛多見於肝、膽疾病;中下腹疼痛多為腸道疾病;整體腹疼痛多為臟器病變穿孔或出血;臍周疼痛多為小腸疾病;右下腹疼痛多為闌尾炎。 習慣性腹痛是目前還沒有列入教科書中的小兒常見病,找不到病因的各種反復性肚子疼就可能是習慣性腹痛。這種肚子疼也還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家長只有盡量防止孩子便秘,平時多給孩子吃水果、酸牛奶等有利於胃腸道消化的食物。 孩子肚子疼止疼要慎重 一、不能亂吃止疼葯 孩子肚子疼時,有些家長往往給孩子吃止疼片,這樣做很不妥,因為有些引起肚子疼的誘因在止疼後會被掩蓋,造成嚴重後果。如闌尾炎造成的肚子疼如不及時診治,造成穿孔會危及生命。 二、不能亂吃驅蟲葯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肚子疼是肚裡有蟲,只要吃點驅蟲葯就行了。楊建麗提醒家長,驅蟲葯不能亂吃,一年在秋冬交替時吃一次即可,驅蟲葯對人體有一定副作用。另外,給孩子驅蟲,最好在孩子身體狀況良好時進行。 三、家長不要太緊張 中牟縣有一個孩子肚子疼,在當地的醫院住了半個月,反而越治肚子越疼。普通的肚子疼,為什麼這樣難治?答案就在孩子家長身上。原來家長的表情比生病孩子的表情還痛苦。楊建麗告訴記者,家長的過度關心和痛苦會向孩子傳達了一個信息——病情很嚴重。這會讓孩子精神緊張,肚子也會疼個不停。 孩子肚子疼能揉不能揉 孩子肚子疼,媽媽總要幫著揉揉,這種方法對胃腸道痙攣引起的絞痛有一定效果,但是以下情況可不能隨便揉肚子。 急性闌尾炎在孩子中較多見。闌尾炎早期無典型症狀,肚臍周圍有輕微疼痛,有時伴嘔吐、腹瀉,按壓肚子時疼痛不明顯。孩子的免疫功能較差,闌尾發炎易引起穿孔,如果家長此時按揉孩子的肚子或做局部熱敷,就可能促進炎症化膿破潰穿孔。 腸套疊多見於幼兒,特別是肥胖兒。由於被套入的腸子血液供應受阻,引起疼痛,時間久了會發生腸壞死。如果盲目按揉,可能造成套疊加深,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