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乙狀結腸疼痛是什麼病症
乙狀結腸炎症狀 乙狀結腸炎是潰瘍性結腸炎的別稱,北京東大肛腸醫院專家表明病因迄今未徹底闡明,病變可累及整個結腸和直腸,但以乙狀結腸最多見。腸鏡檢查可見黏膜充血,水腫,呈顆粒狀,有小出血點。多數有形態不整、大小不一、深淺不等的糜爛和潰瘍。本病與克隆氏病合稱為炎症性腸病。其原因可能與免疫、感染、遺傳和精神因素有關。主要症狀是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病情輕重不一,常反復發作,病程漫長。本病好發於青、中年,我國發病率較歐、美低,且輕型病例多見,但近二十年來本病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本病雖有葯物控制病情,但由於反復遷延,常常出現並發症,甚至癌變。因此應堅持治療,定期追蹤。 乙狀結腸炎臨床症狀 1、腹瀉:粘液便及膿血便,輕者每天3—4次,重者數十次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2、腹痛:輕度病人無腹痛或僅有腹部不適。一般有輕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或下腹陣痛,涉及全腹有痛一便意一便後緩解的規律。 3、便秘:大便秘結4—5日排便一次,糞便如羊屎樣,甚則不吃瀉葯不能通便。 4、其他症狀:腹脹、消瘦、乏力、腸鳴、失眠、多夢、怕冷等症 5.起病緩慢,多呈慢性、遷延性,反復發作性,少數突發起病,呈持續進展或暴發性過程。 乙狀結腸炎的病因 一、神經精神因素:有人認為精神因素在發病中起一定作用。 二、感染:本病的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與一些結腸感染性疾病(如細菌性痢疾)相似,因而有些人認為感染是本病的病因。在細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種因素中,目前的研究表明病毒的可能性較大。 三、遺傳:本病的血緣家庭發病率較高,據歐美文獻統計,潰瘍性結腸炎病人的直系血緣親屬中,約15-30%的人發病。此外雙胞胎的研究表明,單合子比雙合子更容易發病,提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四、自身免疫反應:因為本病並發自身免疫病者較多, 在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可查到抗結腸上皮細胞抗體,所以認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 五、肺與大腸的表裡關系: 北京東大肛腸專家多年從事足部反射區診斷按摩實踐中深切領會到了中醫理論的正確性,凡是多年久治不渝的結腸炎患者的肺反射區都有很明顯的痛疼感。而通過對肺臟功能的調整來治療結腸炎的效果顯著。 乙狀結腸炎治療原則 1.直腸病變顯著者,可用葯物保留灌腸,選用慶大黴素,柳氮磺胺比啶,錫類散,地塞米松,消炎痛等; 2.重症除口服葯,加靜脈滴注給葯,加強營養,利於腸粘膜修復; 3.效果欠佳,中毒症狀嚴重者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選靜脈點滴3-5天,然後口服強的松,病情穩定後,逐漸減量; 4.輕症以口服葯和其他對症治療為主; 5.若出現並發症手術治療。 乙狀結腸炎預防常識: 據北京東大肛腸醫院專家統計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近二十年來有上升趨勢,其症狀又極易同特異性結腸炎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傷寒,腸結核等混淆,因誤診而導致病情拖延,因此對本病應提高警惕,尤其對有家族遺傳病史者,對食物過敏者應及時進行腸鏡及活檢檢查。患者應對治癒有信心,平時注意心身愉快,消除緊張,少進食刺激性,過敏性食物,加強鍛煉,提高免疫功能。急性期治療過後還應堅持長期維持用葯。對青少年時期起病,病變范圍涉及全結腸有息肉病變者,病程超過15年者,應定期復查,追蹤,以防結腸癌發生。
⑵ 得了結腸炎,身體哪個部位會痛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呢
結腸炎,以潰瘍性結腸炎最常見,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多見於20~40歲,亦可見於兒童或老年人。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近年來我國潰瘍性結腸炎患病率明顯增加,以輕中度病人佔多數,但重症也不少見。
治療目標是誘導並維持症狀緩解以及黏膜癒合,防治並發症,改善病人生存質量。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病變部位選擇合適的治療葯物,包括控制炎症治療和對症治療。癌變多見於廣泛性結腸炎、病程漫長者。病程大於20年的病人發生結腸癌風險較正常人增高10-15倍。
活動期病人應有充分休息,調節好情緒,避免心理壓力過大。急性活動期可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病情好轉後改為富營養、易消化的少渣飲食,不宜過於辛辣。注重飲食衛生,避免腸道感染性疾病。按醫囑服葯及定期醫療隨訪,不要擅自停葯。反復病情活動者,應有長期服葯的心理准備。
⑶ 腸子疼是怎麼回事
腸子疼可能是出現了腸梗阻的表現,應當到醫院進行檢查和處理,給予腹部B超,血常規,立位腹平片,腹部ct等檢查,任何原因引起的腸內容物通過障礙統稱腸梗阻。
有時急性腸梗阻診斷困難,病情發展快,常致患者死亡。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失調,以及患者年齡大合並心肺功能不全等常為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