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低鉀血症患者經補鉀治療後,病情仍無改善,為什麼應考慮有低鎂血症
你好!低鉀血症患者經補鉀治療後,病情仍好純無改善,應考慮有低鎂血症,原因是:臨友脊咐床上缺鎂唱伴發缺鉀、缺鈣,另一方面,血鎂濃度和機體鎂缺乏不一定相平行,即鎂缺乏時血鎂濃度不一定降低。對鎂缺乏有診斷價值的是野核鎂負荷試驗。
⑵ 為什麼底血鉀常伴隨底血鎂
鉀和鈣與鎂的平衡
對維持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
傳導性和自律性有重要作用
鉀和鎂都來自於植物性頃鍵食物
如谷類和新鮮蔬菜帶襪
當鉀雀行巧攝入不足時
鎂自然攝入也不知
當鉀流失時
影響了鉀鈣鎂的平衡
鎂也會隨消化液等流失
所以低血鉀常伴有低血鎂
⑶ 臨床檢驗技師考點:鈣、磷、鎂代謝與微量元素
導語:鈣鹽和磷酸鹽是人體含量最高的無機鹽,鈣占成人體重的1.5% ~2.2%,總量為700~1400克。鈣、磷、鎂代謝與微量元素的考點你知道嗎?我們一起來看看臨床檢驗技師考點:鈣、磷、鎂代謝與微量元素吧。
本章考點:
1.鈣、磷、鎂代謝
(1)鈣、磷、鎂的生理功能
(2)鈣、磷、鎂代謝及其調節
(3)鈣、磷、鎂測定的參考值、臨床意義及方法評價
2.微量元素
(1)微量元素分布及生理功能
(2)鋅、銅、硒、鉻、鑽、錳、氟、碘的生理作用與代謝。
(3)微量元素與疾病的關系。
鈣鹽和磷酸鹽是人體含量最高的無機鹽,
鈣占成人體重的1.5% ~2.2%,總量為700~1400克。
磷占成人體重0.8% ~ 1.2%,總量400~800克。
99%以上的鈣和87%以上的磷以羥磷灰石的形式構成骨鹽,和膠原纖維結合在一起使骨牙組織具有特殊的硬度和韌性。
第一節鈣、磷、鎂代謝
一、鈣、磷、鎂的生理功能
(一)鈣的生理功能
1.血漿鈣可降低毛細血管和細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神經、肌肉的興奮性。
2.血漿鈣參與凝血過程。
3.骨骼肌中的鈣可引起肌肉收縮。
4.是重要的調節物質:
(1)作用於細胞膜,影響膜的通透性;
(2)在細胞內作為第二信使,起著重要的代謝調節作用;
(3)是許多酶的激活劑;
(二)磷的生理功能
(1)構成血液的磷酸鹽緩沖體系
(2)細胞內的磷酸鹽參與許多酶促反應
(3)構成核苷酸輔酶類的輔酶
(4)細胞膜磷脂在構成生物膜結構、維持膜的功能和
(5)通過化學修飾起代謝調控作用。
(三)鎂的生理功能
鎂一半以上沉積在骨中。
1.Mg2+對神經、肌肉的興奮性有鎮靜作用;
2.Mg2+是近300種酶的輔助因子。
與體內重要的生物高分子並且和ATP、DNA、tRNA、mRNA的生化反應有關系,參與氨基酸的活化等,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相對穩定和維持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血鈣和血磷
(一)血鈣
濃度: 2.45mmol/L ( 9-11mg / dl )
(二)血磷
濃度:1.2mmol/L ( 3.4-4.0mg / dl )
存在形式:Na2HPO4 、 NaH2PO4
[Ca ] x[ P ] =30-40mg/dl
>40以骨鹽形式沉積, < 30骨鹽溶解補充
疾病時可升高或降低。
三、鈣、磷、鎂的代謝及調節
(一)鈣、磷、鎂的代謝
1.鈣:
(1)吸收:
吸收部位:十二指腸,是在活性D3調節下的主動吸收,
影響吸收的因素:
②腸管的pH:偏酸時促進吸收
②食物成分:食物中草酸和植酸可以和鈣形成不溶性鹽,影響吸收
(2)排泄:
80%腸道排出,20%腎臟排出。
腎小球濾過鈣約10g/天,由尿中排出的僅約150mg/天,大部分被腎小管重吸收了。
尿鈣排出量直接受血鈣濃度影響,血鈣低於2.4mmol/L時,尿中幾無鈣排出。
2.磷:
食物中磷以有機磷酸酯和磷脂為主,在腸管內磷酸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為無機磷被吸收。
由於磷的吸收不良引起的缺磷現象較少見。
磷主要由腎排泄,其排出量約占總排出量的70%,每天經腎小球濾過磷約5g,但85%~
95%被腎小管回吸收。
3.鎂:
鎂的日攝入量約250mg,其中2/3來自於穀物和蔬菜。
吸收: 部位主要在回腸,是主動運轉過程。
消化液中也有多量鎂,長期丟失消化液(如消化道造瘺)是缺鎂的主要原因。
排泄: 主要是腎
經腎小球濾過的鎂大量被腎小管回吸收,僅2%~5%由尿排出,每日排出約100mg。
(二)鈣磷代謝的調節
調節鈣磷代謝的因素有三個: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和活性維生素D。
1.甲狀旁腺激素(PTH)
是維持血鈣正常水平最重要的調節因素,有升高血鈣、降低血磷和酸化血液等作用。
總結果:血鈣升高、血磷下降。(升鈣降磷)
血鈣降低刺激PTH分泌。
2.降鈣素(CT):
由甲狀腺胞旁細胞合成、分泌,其主要功能是降低血鈣和血磷。
總結果:降低血鈣、降低血磷。(降鈣降磷)
血鈣升高能刺激降鈣素的分泌,二者呈正比關系。
3.活性維生素D(1,25-(OH)2-D3):
在肝和腎的作用下,維生素D3轉變成1α,25一(OH):一D3。
總結果:升高血鈣、升高血磷。(升鈣升磷)
在正常人體內,通過上述三種物質的相互制約,相互協調,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保持血鈣、血磷濃度的相對恆定。
三、鈣、磷、鎂測定的臨床意義
(一)血鈣測定
血鈣分為游離鈣和結合鈣。
蛋白結合鈣含量和血漿白蛋白濃度有關,如血漿白蛋白明顯下降,非擴散性鈣也減少,以致血清總鈣量下降,但因游離鈣不減少,所以臨床上不出現缺鈣症狀。
1.測定方法:
(1)離子鈣測定:離子鈣可採用鈣離子選擇性電極進行測定。
(2)總鈣測定:血液總鈣測定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染料結合法和滴定法等。
其中較普遍應用的'是絡合滴定法,其優點是操作簡便,不需要特殊設備,用血量少,准確性符合要求。常用的指示劑有鈣黃綠素與鈣紅。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使用空氣一乙炔焰,鈣焰的光吸收特徵是422.7nm較火焰光度法靈敏度高,但不適宜常規檢驗。離子選擇電極法測定鈣離子已在臨床應用。
比色法有甲基麝香草酚藍法和鄰甲酚酞絡合法。
甲基麝香草酚藍比色法原理:
血清中的鈣離子在鹼性溶液中與麝香草酚藍(MTB)結合,生成一種藍色的絡合物。加入適當的8一羥基喹啉,可消除鎂離子對測定的干擾,與同樣處理的鈣標准液進行比較,可求出血清總鈣的含量。
2.參考值:
血清總鈣:2.25~2.75mmol/L
離子鈣:0.94~1.26mmol/L
3.臨床意義:
(1)血清鈣升高: (高血鈣症比較少見)
①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多見於甲狀旁腺腺瘤,x線檢查可見骨質疏鬆等情況。
②甲狀旁腺素異位分泌:
某些惡性腫瘤可以分泌甲狀旁腺素,如腎癌、支氣管癌等,但此種情況如未發現原發癌瘤,則很難診斷。
③惡性腫瘤骨轉移是引起血鈣升高最常見的原因。
多發性骨髓瘤,乳腺癌、肺癌等伴有骨轉移時有大量骨質破壞,而腎和腸又不能及時清除過多的鈣,遂引起高血鈣。
④維生素D中毒,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D時而引起。噻嗪類利尿劑、雌激素亦可引起高鈣。
⑤其他:可見於類肉瘤病、腎上腺功能不全、急性腎功能不全、酸中毒、脫水等情況。
(二)血清鈣降低 :低血鈣症臨床上較多見,尤多見於嬰幼兒。
①甲狀旁腺功能低下:
可見於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甲狀腺切除手術後、放射性治療甲狀腺癌時傷及甲狀旁腺等情況。
血清鈣可降到1.75 mmol/L以下,血磷可增高。
②維生素缺D缺乏:
常見原因有食物中維生素D缺乏,陽光照射少,消化系統疾患導致維生素D缺乏。
嬰幼兒缺乏維生素D可引起佝僂病,成人引起骨軟化病。
③新生兒低血鈣症:是新生兒時期常見驚厥原因之一。多發生於生後一周內
④長期低鈣飲食或吸收不良:
嚴重乳糜瀉時,食物中的鈣與未吸收的脂肪酸結合,生成鈣皂,排出體外,造成低鈣。
⑤嚴重肝病、慢性腎病、尿毒症、遠曲小管性酸中毒等時血清鈣可下降,
血漿蛋白減低時可使非擴散性鈣降低。
⑥血pH可影響血清游離鈣濃度
酸鹼中毒總鈣不變,離子鈣可有改變.
鹼中毒離子鈣下降是鹼中毒時產生手足抽溺的主要原因。
酸中毒,pH下降,游離鈣濃度可相對增加。
(二)血磷測定
血漿中磷3/4為有機磷,1/4為無機磷。
無機磷主要以磷酸鹽形式存在,構成血液的緩沖系統。
血磷濃度不如血漿鈣穩定
嬰幼兒時期血磷高是由於處於成骨旺盛期,鹼性磷酸酶活性較高所致,成人血磷也有一定的生理波動
1.測定方法:
血清無機磷的測定方法一般有磷鉬酸法、染料法和酶法。
磷鉬酸法是血清中無機磷與鉬酸鹽結合形成磷鉬酸化合物,再用還原劑將其還原成鉬藍進行比色測定。
染料法如孔雀綠直接顯色測定法。雖非常敏感,但影響因素多,顯色不穩定,重復性也較差,不能用於常規檢驗。
酶法是一個偶聯反應,參與反應的酶有糖原磷酸化酶、葡萄糖磷酸變位酶及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反應中使NADP+還原成NADPH,形成NADPH在340nm波長下測定其吸光度,該方法不受有機磷酸酯的干擾。
2.參考值:血清磷:0.81~1.45mmol/L
3.臨床意義:
(1)血清無機磷升高
①甲狀旁腺功能減退:
可見於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繼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如甲狀腺手術不慎傷及甲狀旁腺)以及假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由於尿磷排出減少,使血磷升高。
②慢性腎功能不全:
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腎排磷量減少,血磷上升,血鈣降低。
③維生素D中毒:
由於維生素D的活性型促進溶骨,並促進小腸對鈣、磷的吸收,以及腎對磷的重吸收,因此維生素D中毒時伴有高血磷。
④其他:血磷升高還可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肢端肥大症、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嚴重急性病、飢餓等情況。
(2)血清無機磷減低:
可由於小腸磷吸收減低、腎排磷增加、磷向細胞內轉移等原因引起。可見於下述情況:
①原發性或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都可使無機磷隨尿排出增多,造成低血磷。
②維生素D缺乏:
可使小腸磷吸收降低,尿排磷增加,導致低血磷,可見於佝僂病、軟骨病等。
③腎小管病變如Fanconi綜合征,腎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礙,尿磷排泄量增加,血磷下降。
(三)血鎂測定
鎂主要存在於細胞內,是細胞內含量僅次於鉀的陽離子。
鎂和鈣有許多相似的生理功能,鈣、鎂之一發生紊亂時,另一個也常有紊亂,例如,低血鎂症常同時有低血鈣症。
1.測定方法:
鎂的測定多採用化學法:
該復合物呈色穩定可達半小時之久,吸收峰為520nm。本法顯色性好、穩定,操作簡便、快速,適合手工和上機操作。
②達旦黃比色法:鎂在氫氧化鈉介質中生成氫氧化鎂膠體粒子,後者和達旦黃結合呈橘紅色,其顯色強度和鎂的濃度成正比。
③甲基麝香草酚比色法:鎂可與甲基麝香草酚染料結合成藍紫色復合物,根據顏色深淺比色定量。
2.參考值:血清鎂:0.74~1.0 mmol/L,男性略高於女性。
3.臨床意義:
(1)血清鎂升高:
①腎功能不全,特別是在少尿、無尿時期,由於腎清除功能降低,血漿及紅細胞內酶含量均增高,可出現高鎂血症。
③他:甲低、Addisan病、多發性骨髓瘤、嚴重脫水及用鎂劑治療過量時等情況。
血鎂增高可出現鎂中毒症狀,如深部腱反射消失、肌肉癱軟、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等,血鎂過高時可發生心臟驟停。
(2)血清鎂減低:
和高血鎂比較,低血鎂較為多見。且常伴有性電解質紊亂。
①鎂攝入量不足,如禁食、嘔吐、慢性腹瀉、消化吸收不良,
②尿排鎂量過多,如腎功能不全多尿期,服用利尿劑等情況。
③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原發性醛固酮症、糖尿病酸中毒時也可出現血鎂降低,
④使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促進鎂的丟失,
⑤高血鈣時增加尿鎂排出,術後輸液期血清鎂可暫時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鎂時臨床症狀可能不顯著,亦難以確定。而且低血鎂患者常同時伴有水和電解質紊亂,例如,低血鎂時可有低鈣、低鈉、低磷等同時存在,低血鎂和低血鈣症狀相似,不易區分,所以有懷疑時應進行血鎂測定。
第二節微量元素
一、微量元素分布及生理功能
(一)概念:
微量元素一般是指其含量是以毫克或更少/每千克組織來計算的元素。
(指含量占體重0.01%以下元素。)
微量元素具有廣泛的生理、病理意義。
微量元素可根據其生物學作用不同劃分為必需的、無害的及有害的三類。
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鐵、鋅、銅、錳、鉻、鉬、鈷、硒、鎳、釩、錫、氟、碘、硅等
有些元素,如鉍、銻、鎘、汞、鉛等對人體有害。
任何一種必需微量元素的缺乏都會引起相應的功能異常而出現疾病,但這些必需微量元素在體內的含量超出正常需求量時,也會對機體產生毒害作用。
(二)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1.酶的激活劑:
體內約50%~70%種類的酶中含微量元素或以微量元素離子做激活劑;
2.構成體內重要的載體及電子傳遞系統;
3.參與激素和維生素的合成;
4.影響生長發育,免疫系統的功能。
二、微量元素與疾病的關系
微量元素過多或缺乏,可導致某些地方病的發生。
如缺碘與地方性甲狀腺腫及呆小症有關;低硒與克山病和骨節病有關;鐵過剩致血紅蛋白沉著病、汞中毒時發生「水俁病」、先天性銅代謝異常引起Wilson病等。
(一)鐵
1.鐵的生理功能:
鐵是體內含量最豐富的微量元素。
1.維持正常造血功能
鐵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
由於鐵缺乏,使血紅蛋白合成障礙引起的貧血稱為缺鐵性貧血。
血紅蛋白中鐵對氧攝取、釋放、運輸起重要作用。
2.參與體內氧的轉運、交換和組織呼吸過程
3.對其他微量元素代謝的影響:缺鐵可致鋅、鈷、鎂、鉛的代謝障礙
2.鐵的測定方法:
鐵的測定多採用化學比色法,有亞鐵嗪比色法、雙聯吡啶比色法、菲洛嗪比色法等。
血樣中的鐵常用血清鐵和血清總鐵結合力來表示。
(正常情況下僅有20%~55%的運鐵蛋白與血清鐵結合其餘的運鐵蛋白處於不飽和狀態).
血清總鐵結合力(TIBC):在血清樣品中加足量的鐵標准液使運鐵鐵蛋白被鐵飽和。過量的鐵用MgCO3除出,離心取上清液,按測血清鐵的方法求出鐵的含量,即為TIBC。
血清鐵和總鐵結合力的百分比稱為鐵飽和度。
鐵飽和度=血清鐵/總鐵結合力 ×100%
3.鐵測定的臨床意義
(1)血清鐵增高:
見於因紅細胞大量破壞的溶血性貧血;
因紅細胞再生或成熟障礙而導致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因鐵利用率太低的鉛中毒或因維生素B6缺乏引起造血功能減低等。
(2)血清鐵降低:常見於缺鐵性貧血、急性或慢性感染、惡性腫瘤等。
(3)血清總鐵結合力增高:見於缺鐵性貧血、急性肝炎等。
(4)血清總鐵結合力降低:見於肝硬化、腎病、尿毒症和血色沉著症等。
(二)鋅
1.含量分布:
鋅是體內含量僅次於鐵的微量元素。鋅在在正常成人體內含量為2~2.5g,男性略高於女性,視網膜、前列腺、胰腺濃度最高;肌肉內儲鋅佔全身鋅的62%,骨佔28%。
血鋅:80%存在於紅細胞,約18%的鋅分布於血漿。
2.吸收排泄:
鋅在小腸上皮細胞內吸收,運送至肝和全身。
從糞便、尿、汗、頭發、及乳汁排泄。
可以測定血鋅或發鋅判斷體內含鋅情況。
3.生理功能
(1)鋅可以作為多種酶的功能成分或激活劑;
(2)促進生長發育,促進核酸及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3)增強免疫及吞噬細胞的功能;
(4)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的作用。
(三)銅
正常人體內含銅100~200mg,約50%~70%存於骨骼和肌肉內;20%存於肝。
成年人每日攝取銅2毫克可滿足生理需要。
銅的生物學作用有:
1.參與造血和鐵的代謝,影響鐵的吸收和儲存;
2.構成許多含銅酶及含銅生物活性蛋白質;
3.與DNA結合,與維持核酸結構的穩定性有關;
4.許多氧化酶含有銅。
Wilson病時血清銅明顯降低。
(四)硒
人體內含硒量約14~21mg,以肝、胰、腎中含量較多。人體對硒的攝入量受食含硒量影響,體內硒由尿、糞、汗排泄。
硒的生物學作用:
1.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必須組成成分;
2.參與輔酶A和輔酶Q的合成;
3.和視力及神經傳導有密切關系;
4.對某些有毒元素和物質的毒性有拮抗性刺激免疫球蛋白和抗體的產生;
5.可以保護心肌的正常結構、代謝和功能;
6.調節維生素A、C、E、K的代謝;
7.具有抗腫瘤作用。
克山病、心肌缺血、癌、多發性硬化症、肌營養不良等時血硒降低。
(五)鉻
成人體內含鉻6mg,日攝入量5~150pg。進入血漿的鉻與運鐵蛋白結合運至肝及全身。鉻主要隨尿排出。
鉻的生物學作用:
1.形成葡萄糖耐量因子,協助胰島素發揮作用;
2.降低血漿膽固醇及調節血糖;
3.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及造血功能。
糖尿病時可降低,接觸鉻可引起急、慢性鉻中毒。
(六)鈷
正常人體內含鈷1.1~1.5mg,食物中鈷在小腸內吸收入血漿後,與三種運鈷蛋白結合,運至肝及全身,主要由尿排出。
維生素B12重要的輔因子,因此也是重要的營養素。
維生素B12有復雜的生理功能,其缺乏可導致葉酸的利用率下降,造成巨紅細胞性貧血。
當內因子、運鈷蛋白缺乏,鈷攝入量不足或因消化系統疾病而干擾吸收時,可引起鈷及維生素B12。缺乏。惡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時血清鈷降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時血鈷升高。
(七)錳
正常人體內含錳12~20mg,分布於體內各組織。食物中錳經小腸吸收人血與運錳蛋白結後迅速運至富含線粒體的細胞。體內錳主要由腸道、膽汁、尿液排出。
錳的生物學作用:
1.錳是多種酶的組成成分和激活劑,與蛋白質合成及生長、發育有密切關系;
2.參與造血及卟林合成;
3.構成Mn-SOD,有抗衰老作用。
(八)氟
成人體內含氟量約2.6g,主要分布在骨骼、牙齒、指甲、毛發中。大部由尿中排出。
氟為牙齒和骨骼的必須成分,與牙齒和骨骼的形成有關,可增加骨硬度和牙的耐酸蝕能力。
缺少氟易生齲齒,氟多可增加斑釉齒及骨密度增加。
(九)碘
人體含碘量約11毫克。
碘是構成甲狀腺激素的必需成分。
甲狀腺素的功能是維持生長及智力發育和調節能量代謝。
缺碘可發生地方性甲狀腺腫及呆小症。
地方性甲狀腺腫:甲狀腺代謝性腫大,不伴有明顯甲狀腺功能改變。
地方性克汀病:全身性碘缺乏疾病,生長發育遲緩、身材矮小、智力低下、聾啞、神經運動障礙及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為防治地方性甲狀腺腫,應食用加碘鹽。
拓展:
高考生物微量元素與大量元素的復習
名詞:
1、微量元素:生物體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鐵)、Mn(門)、B(碰)、Zn(醒)、Cu(銅)、Mo(母),巧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記:鐵門碰醒銅母(驢)。
2、大量元素:生物體必需的,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探)、0(洋)、H(親)、N(丹)、 S(留)、P(人people)、Ca(蓋)、Mg(美)K(家)巧記:洋人探親,丹留人蓋美家。
3、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這說明了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
4、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說明了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著差異 性。
語句:
1、地球上的生物現在大約有200萬種,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2、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元素和化合 物。
3、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①C、H、O、N、P、S6種元素是組成原生質的主要元素,大約占原生質的97%
②.有的參與生物體的組成。
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B能夠促進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當植物體內缺B時,花葯和花絲萎縮,花粉發育不良,影響受精過程。)
補充微量元素的注意事項是什麼
缺鐵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於是人們開始大量補充各種鐵和含鐵食品,這樣往往事與願違。輕度中毒會造成孩子發育遲緩,以及肝腫大、肝硬化、心肌損害。若孕婦大量補充鐵劑,還會減少鋅的吸收。
鋅元素過多可干擾體內鐵、銅的吸收利用,易發生腸胃炎和鋅中毒,而出現嘔吐、電解質紊亂、惡心、失眠、肌群失調等。
缺碘是導致地方性甲狀腺腫的主要原因,但沿海地區導致甲狀腺腫的原因卻是攝取碘過多所致。
錳是人體必需的抗衰老的微量元素,若超過生理需要,則有害健康。錳和鐵在血紅蛋白的合成中相對抗,所以,錳不易攝入過多。
銅元素過量易導致肝臟損害,引起慢性肝炎、小腦失常、腎損害等。
鉻元素過多引志起消化道腫瘤、肺癌、前列腺癌等。
氟元素過多易導致關節變形、腰腿疼,可損害牙釉質,形成氟斑牙。
鎳元素過多可生呼吸障礙引發癌變。鉬元素過多引發痛風、關節病變。鈷無、釩、錫等元素過多會引起相應的病變,對人體健康有害。
⑷ 進行母乳喂養的時候,應該如何預防低鎂血症
進行母乳喂養的時候,應該如何預防低鎂血症?今天來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大家都知道,母乳喂養益處多多。今日,大家關鍵明確提出的是:母乳喂養對防止低鎂血症的防範功效。身體循環系統新陳代謝全過程中鎂元素是一種不可以缺失的礦物,針對小寶寶都不除外。一般來講,身心健康足月寶寶身體鎂含量在1克上下,人體骨骼中佔5%上下,5%會散播於胃酸、血夜和腦組織中,45%存儲在全身肌肉和關節軟骨中。
根據論文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了解鎂針對身體的效果是無可置疑的。即然母乳喂養能夠防止低鎂血症,大家就需要將奶水的難題高度重視起來,讓小兒低鎂血症避開大家的小寶寶。與此同時針對母乳喂養的母親一定要記牢大家為各位梳理的富含鎂的食物,以便有備無患。很有可能這類低鎂血症在人們周邊並不是很普遍,或是有的母親壓根真不知道,可是大家還要根據簡潔的奶水把這個小威脅擠兌到這個世界以外。
⑸ 血清磷偏高血清鎂偏低為什麼
你好,你的血清磷高鎂偏低,建議你去醫院檢查,引起高磷低鎂的病因多,查出病因再對症治療。
⑹ 抽血驗生化常規中鉀、鎂的指數低是什麼原因
問題分析:
您好,血鉀降低會出現心血管系統、神經肌肉系統、消化系統等多方面的問題。鎂降低會影響正常神經功能和肌肉的正常功能。這些主要是飲食不佳、嘔吐枯蠢閉、慢性腹瀉等造成的。
意見建議:
您這種情況需要補充鉀鎂,不然對您的心血管等問題影響比較大。建議到沒裂醫院檔埋治療。
⑺ 小孩子鎂含量低怎麼辦
問題一:5歲兒童鈣,鎂,鋅,鐵偏低怎麼辦 首先給孩子多吃水果,和綠色蔬菜.然後補鈣,用鐵鍋做飯,菠菜含鐵不少,但是應該和鈣間隔2小時.你可以買本書,我就買過,上面有所以蔬菜水果和穀物,乾果等各種成分的含量,你可以搭配給孩子吃的.
問題二:一歲的孩子做了測試,發現缺少微量元素鎂,怎麼補 鈣鎂鋅不錯,味道也好
問題三:兒童身體含鎂過高會有什麼影響怎麼處理 鎂的作用:它在細胞內呈陽離子,主要濃集於線粒體中,對很多酶系統,特別對氧化磷酸化有關的酶系統生物活性極為重要;細胞外液的鎂,與鈣、鉀、鈉合作,共同維持肌肉神經的興奮性;並為維持心肌正常功能合結構所必需。成年人缺鎂就會長期患慢性腹瀉,精神憂郁,身體軟弱無力,時常頭眩。兒童缺鎂會因拉肚子而變得表情淡襪凳漠,肌肉軟弱。缺鎂,就應服些鎂鹽葯物。平時注意飲食,小麥、小米、豆類、燕麥、大麥、肉類中都含鎂。
書上說如果鎂過高的話 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但是鎂屬於微量元素。一般不會很高
問題四:寶寶缺鎂怎麼補 什麼食物含鎂多 鎂主要存於綠葉蔬菜、粗糧、堅等食物尤其葉綠素含有大量鎂;相反精製麵粉、肉類、澱粉類食物及牛奶鎂含量卻高現代社會人們吃得越來越精細、吃肉多而蔬菜少些都導致缺鎂重要原因睜輪要想補鎂好多吃葵花子、南瓜子、西瓜子、山核桃、松子、榛子、花生、麩皮、蕎麥、豆類和莧菜、菠菜等綠葉蔬菜此外多喝水能起促進鎂吸收作用
大米、白面等主食含鎂也比較多過們還含有較高植酸會抑制鎂吸收解決辦法讓麵粉發酵發酵過程產生植酸酶能夠分解植酸;另辦法淘米讓大米水浸泡定時間使植酸酶活躍從而提高鎂吸收效
問題五:兒童身體含鎂過高會有什麼反應 科學研究表明,兒童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體內鎂的水平偏低有關。鎂在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中起重要作用,肥胖兒童較少進食鎂含量高的食物,如大豆、魚、綠葉蔬菜、堅果、花生醬及酸奶等。而肥胖兒童的血鎂水平與正常兒童相比偏低。血鎂水平低意味著可能發生胰島素抵抗,從而增加患糖尿病幾率。鎂可預防2型糖尿病告早旅的發生,顯然讓孩子服用鎂補充制劑或富鎂食物將可以大大降低兒童2型糖尿病的發生。
據說,鎂含量高易出現麻木症!有人系統地講述了鎂離子過高對機體的影響:
1.對神經-肌肉接頭處的影響 鎂能抑制神經-肌肉接頭處的興奮傳遞,高濃度的鎂有箭毒樣的作用。故高鎂血症病人可發生顯著的肌無力甚至也弛緩性麻痹,四肢、吞咽和呼吸肌都可以被波及,因而可導致馳緩性四癱,吞咽和說話困難,嚴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2.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鎂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突觸傳遞,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高鎂血症因而也可以引起深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有的病人還可發生嗜睡或昏迷。
3.對心臟的影響 高濃度的鎂能抑制房室和心室內傳導,並降低心肌興奮性,故可引起傳導阻滯和心動過緩。心電圖上可見P-R間期延長和QRS綜合波增寬。
4.對平滑肌的影響 鎂對平滑肌亦有抑製作用。高鎂血症時血管平滑肌的抑制可使小動脈、微動脈等擴張,從而導致外周阻力降低和動脈血壓下降。對內臟平滑肌的抑制可引起曖氣、嘔吐、便秘、鼎瀦留等症狀。
在血清鎂濃度不超過2mmol/L(4mEq/L)時,臨床上很難覺察高鎂血症對機體的影響。只有當血清鎂濃度升至3mmol/L(6mEq/L)或更高時,才可看到高鎂血症所引起的臨床症狀
⑻ 腳指抽筋是什麼原因
腳趾出現抽筋有以下幾個常見的原因:
第一、有可能就是前一天的運動量過大或者過勞引起的。
第二、有可能是缺鈣引起的,可以通過查骨密度和查血離子的水平來得到判斷。血鎂低也會引起抽筋,也需要驗血查血中的離子。
第三、有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壓迫了神經,也有可能出現腳部的抽筋的現象,但是這個比較少見。
腳趾出現抽筋最常見的還是由於血里的離子紊亂,比如低鈣或者勞損,這兩個原因是最常見的,需要回想出現抽筋之前有沒有其他的誘因。
⑼ 長期飲用軟水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害處
飲用軟水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率高
一般將僅含少量可溶性鈣、鎂的水稱為軟水,其硬率在8a(德國度)以下。8a~16a的水稱為稍硬水,16a~30a的稱為硬水。近年來,國外很多國家先後報道了飲水硬度與居民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心臟病、冠心病或其他心臟病)的死亡窖之間存在著負相關,即飲水硬度越高,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越低。故認為長期飲用軟水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鈣、鎂可阻止心血管組織對鉛、鎘等有害元素的吸收,從而達到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鈣、鎂對維持心肌的離子平衡起重要作用,而水中鈣;鎂是膳食中鈣、鎂的良好補充來源。血中的鎂與凝血過程有密切關系。血鎂高時可使凝血時間變長,所以當鎂的攝人量低,血鎂濃度低時,有利於血栓的形成。大多數健康人從膳食中獲得的礦物質可以調劑碰慧體內的離子平衡。但在某些情況下,如心力衰竭、高血壓和應激反應時,由於兒茶酚胺分泌過多,以致重新調整離子平閉吵世衡的功能延緩。比時水中缺少鈣、鎂盡管為量不多,也可引起內瀦留,損害循環系統的轎肢功能。
通過某些地區飲水的硬度及鈣、鎂含量與死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組的死亡率的統計對比,發現硬水對心血管疾病的保護作用,首先是鎂,其次是總硬度(即鈣、鎂離子總量),鈣的作用最小。所以硬水對心血管疾病的有益作用,鎂比鈣更為重要。鎂對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猝死的保護作用最為顯著。動物實驗證明,飲水中加入鎂可預防動脈硬化,而缺鎂可造成心肌細胞線粒體變性和心肌的壞死。臨床觀察也看到血鈣相對升高可引起冠狀動脈收縮,而鎂相對升高可引起冠狀動脈擴張。近來還有人證明鎂缺乏是心臟病發作的主要原因,當心臟病發作時血鎂最低,隨著症狀的消失血鎂亦恢復正常。
⑽ 鐵、鎂、硅、鍶、鈣、鉀、對人體的作用是什麼請簡明扼要的解說一下。
鐵:
鐵是動物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動物體代謝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鐵不僅是多種化合物的組分,還和多種與代謝相關的酶活性有關,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機體的免疫機能.
1.作為載體及酶的組分
鐵參與了血紅蛋白與肌紅蛋白的組成,擔負著運載體內氧和二氧化碳的重要作用。另外,鐵直接參與細胞色素氧化酶、過氧化物酶和黃嘌呤氧化酶等的組成。二價或三價鐵離子又是激活碳水化合物代謝的各種酶的不可缺少的活化因子。
2.參與蛋白質合成和攔絕能量代謝
動物體內鐵的含量直接影響磷的含量,缺鐵時肝細胞中的DNA的合成會因缺磷而受到抑制,組織細胞中的線粒體和微粒體異常。此外,鐵作為細胞色素的組分參與動物細胞內的簡遲姿能量代謝過程。Romslo認為體內能量的釋放依附於線粒體聚集鐵的數量,且兩者成正比
3.生理防衛與免疫機能
白細胞或奶中的乳鐵蛋白能夠將腸道內游離的鐵離子結合成復合物,以便於乳酸桿菌的利用,同時抑制了大腸桿菌的作用,能夠很好地預防新生動物尤其是仔豬的腹瀉。
*鐵缺乏
1 貧血
這是動物缺鐵的最顯著症狀。鐵能夠影響體內蛋白質的合成,缺鐵時,肝細胞和其他組織細胞內的線粒體和微粒體異常,細胞色素C含量下降,蛋白質合成和能量利用受阻,動物出現貧血、體重下降。另一種作用機制的解釋是:缺鐵後,淋巴細胞的DNA合成受干擾,失去對特異抗原的敏感性,機體對抗感染的應激能力下降,易受感染,感染後紅細胞的破壞加速,造成貧血。
2.3 免疫功能降低
免疫功能降低,增加了細菌和寄生蟲感染的敏感性,以至體重和體長的生長發育均受到不良影響。
----------------------------------------------------------------------
鎂:
蛋白質合成、神經之傳導、肌肉收縮、體溫調節、細胞完整的維持及能量代謝都離不開鎂。許多研究證實,人缺鎂時,常出現頭痛、煩躁、情緒緊張、四肢無力、抑鬱失眠,幼兒則會生長發育受阻。人體的血鎂水平若突然下降,可導致心律失常或冠心痙攣,免疫力下降,婦女還會出現痛經。
鎂是人體必需的礦質元素之一,鎂對心臟活動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使心臟的節律和興奮傳導減弱,從而有利於心臟的舒張與休息。鎂可以防止葯物或環境的有害物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害,提高心血管系統的抗毒能力。
鎂是骨質增強因子,人體攝入的鎂有一半進入骨組織。如果缺鎂,會導致骨質過早老化,引發關節炎。常參加運動的人應注意補充鎂,否則容易發生抽筋痙攣或出現意外。
----------------------------------------------------------------------
硅:
硅在水中呈偏硅酸形態被人體吸收,主要分布於人體皮膚及結締組織之中,在骨骼化過程中具有生理上的作用,促進骨骼發育生長。硅還參與多糖的代謝,是構成一些葡萄糖氨基多糖羧酸的主要成分。
硅與心血管病有關,如缺硅,可引起關節炎、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病。
----------------------------------------------------------------------
鍶:
人體所有組織中都含有鍶,也是骨骼及牙齒的主要組成成份,主要聚集在骨化旺盛的地方,可強壯骨骼.
然而鍶攝入量過多也並非好事.目前醫學上應用溴化鍶,碘化鍶,水楊酸鍶,乳酸鍶治療蕁麻疹,皮疹,甲狀腺功能不全引起的抽搐,用過量時除產生輕微的消化道反應,如惡心胃部不適外,也可引起骨骼生長發育過快,表現為關節粗大,疼痛,嚴重時可引起骨骼變形,脆弱,肌肉萎縮及貧血等.
----------------------------------------------------------------------
鈣:
1.99%的鈣分布在骨骼和牙齒中。
20歲之前是骨骼的生長階段,長個子的時候。人有兩個生長高峰期:1歲以前(兒童缺鈣將導致發育遲緩,發育不良。諸如出牙晚、學步晚、雞胸)和12—14歲(身材矮小、生長痛)。
20歲以後骨質依然在增加。
35—40歲,骨密度達到峰值。
40歲以後骨鈣逐漸流旦核失(對老年人將加快骨鈣的流失,導致身材變短,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
2.1%的鈣分布在血液、細胞間液及軟組織中。保持血鈣的濃度對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有著致關重要的作用。人體有一套機制來維持血鈣的濃度。血鈣的來源有兩個:通過消化道吸收的鈣以及骨骼中鈣的(骨骼是人體鈣的大倉庫,當攝入鈣不足事,則動用倉庫應急)這一切通過甲狀旁腺分泌升血鈣素和降血鈣素來加以調節。
3.缺鈣會降低軟組織的彈性和韌性。皮膚缺彈性顯得松垮,衰老;眼睛晶狀體缺彈性,易近視、老花;血管缺彈性易硬化。
4.降低神經細胞的興奮性,所以說鈣是一種天然的鎮靜劑。缺鈣會導致神經性偏頭痛(占女性的10%--20%)、煩躁不安、失眠。對嬰兒會引起夜驚、夜啼、盜汗。缺鈣還會誘發兒童的多動症。
5.強化神經系統的傳導功能。比如說你的手碰到一杯水,特別熱,很快就放下,這中間就有一個神經系統的運作過程:感受器(皮膚)—傳人神經—中樞神經—傳出神經—效應器(肌肉)。其中感受和沖動怎樣傳遞給神經細胞,神經細胞又怎樣傳出去?這中間有一種物質叫做神經遞質。鈣有助於神經遞質的產生和釋放。
6.維持肌肉神經的正常興奮。如血鈣增高可抑制肌肉、神經的興奮性;當血鈣低於70mg/L時,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升高,出現抽搐。腸激綜合症、女孩子痛經,缺鈣是一個重要原因。
7.降低(調節)細胞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缺鈣易導致過敏,水腫等。
8.促進體內多種酶的活動。缺鈣時,腺細胞的分泌作用減弱。鈣還是酶的激活劑。
9.維持酸鹼平衡。
10.參與血液的凝固過程。血的凝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一個步驟是:凝血酶原—具有活性的凝血酶,其中需要有鈣來激活。
----------------------------------------------------------------------
鉀:
鉀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它主要存在於人體骨骼和肌肉中,與鈉一起調節身體的電解質平衡。肌肉收縮需要鉀,肢體運動和心臟收縮都離不開正常的鉀水平;神經傳導要通過鈉和鉀在神經纖維膜上流動形成的膜電位來完成;蛋白質大分子,如各種酶,也需要鉀才能正常行使生物功能。人體內的鉀大約有98%存在於細胞內,因而細胞外鉀濃度的輕微變化就可能對心臟、神經和肌肉系統產生嚴重影響。正常的血鉀水平是3.5—5.0納摩爾/升,若低於3.5納摩爾/升就可視為低鉀症。鉀水平偏低,細胞活動就會受到損害,人會覺得虛弱、疲勞。
低鉀症是指代謝失調引起的血液中鉀濃度(血鉀)過低,這可能是葯物引起的副作用,也可能反映了身體的一些疾病,如腎臟、消化道功能異常等。低鉀症主要體現為四肢乏力,並漸進性加重直至癱瘓。也有患者在夜間或清晨起床時突發四肢癱瘓,還可伴有心悸、胸悶、惡心、嘔吐、腹脹、多尿、口渴、血壓過低,甚至昏迷等症狀。有的低鉀症病人還會出現心理異常,如憂郁、意識不清、幻聽等等。
注:以上所有資料來自互聯網......花了偶半小時來搜索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