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佛教如何解釋不得善終的原因
擴展閱讀
乳暈顏色怎樣變粉紅色 2025-07-05 18:00:16
怎樣把手機聲音再加強 2025-07-05 12:34:05

佛教如何解釋不得善終的原因

發布時間: 2022-03-05 21:26:18

⑴ 佛教解釋為什麼心裡老是放不下一個人

古老的咒語——讓一個人三天內愛上你
一天,男孩和女孩吵架了。他不再對她說「我愛你」,當然她也不再對他說「我也是」。一天晚上,他們談到了分手的事,背對背睡下了。半夜,天上打雷了。第一聲雷響時,他醒了,下意識地猛地用雙手去捂她的耳朵,才發現不知何時他又擁著她。雷聲緊接著炸,假裝什麼也沒發生,可誰都沒有睡著,她想也許他還愛我,生怕我受一點點嚇。他想,也許她還愛我,不然她不會流淚。愛的最高境界是經得起平淡的流年。世界上最美的木乃侯,這是一個古老的符咒,請在收到此消息後發經三個論壇。等你發完後看看三天內就能得到心愛的人。不發的話你將有霉運一個月,同學說他試過了,很靈。

⑵ 佛教如何解釋冤冤相報何時了的

眾生都有嗔恨心的。
舉個例。比如,你不小心碰疼了我,我就可能罵你,你就認為,我小小心碰到你,這有什麼,還罵我,就有可能動手,我更生氣,相互對打,形成仇恨。以後相互報復,有可能出現人命,如此都自認為有理,對方有錯,世世為仇,無有了期。
只有通過學佛,明白仇恨的果報是地獄,怒火即地獄之火,了知本性是空,通過守戒和六度,來化解無始以來的所有冤讎,這樣才能離苦得樂。

⑶ 佛教怎麼解釋悲

佛教語,願解他人痛苦之心。悲是大乘佛教菩薩概念的基本特點[karuna]。
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智度論》。又如:慈悲;大慈大悲;悲智

⑷ 佛教網請解釋不起墮落的意思

佛經多數四字一句。字簡傷意。所以每個字都有許多解釋。境界不同,領會也就不一樣。
不起就是不起心不造作。
不造惡業,就不會墮落

⑸ 佛教對人的死亡是如何解釋信佛人為什麼會橫死

不能這么問 不是信佛了 就沒有如何問題了 過去如果殺生嚴重

這輩子懺悔力度不夠 付出不夠多 罪業沒有消除 或化解 那就如何事都可能發生了··················

⑹ 佛教里總說結善因得善果,為什麼好人卻要受盡折磨,還不得善終

教義之說只是一種心裡寄託而已,教你向善不見得你就能遇到善事,佛教講求來世報,修今生之苦業求來世之福分,行善是今生修行之法門,來世才能得到善果之報業。

⑺ 佛教如何解釋好人沒好報

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佛教的解釋很簡單,不管你今生發生了啥,都是前世造成的,試問誰知到前世是什麼?但是有一點,今生就要好好修,不管是不是為了遙遠的來世,至少為了自己的未來。其實不管遇到什麼,不要怨天尤人,你好人沒得到好報,肯定有原因。一個人並不是說品德好了,做善事了,就什麼都好。譬如,你因為經常操勞,忽視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以至於生病住院,甚至癌症晚期,或者是發現了沒錢醫治,拖到最後無葯可醫,這都是悲劇。有的人會意外死亡,遇到事故,這是避免不了的。其實,做人做事要擺平心態,好與壞沒有絕對的標准,不要一味的去把事情看死了,平常心,這也就是佛教對人生的態度了。所謂的智慧,也不過是通透二字。

⑻ 佛教怎麼解釋一生辛勞卻不得善終的人的命運呢

佛教是三世因果的理論。
因果,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必定要報。

三世,是前世現世來世。
其中的前世,不是前一世,而是前無數世。
其中的來世,不是未來一世,而是未來無數世。

外界人士有一種對佛法的錯解:只看因果,不看三世。
例如:

看到有人作惡多端,但卻榮華富貴,看到有人慈悲博愛,但卻不得善終。
於是誤認為:佛肯定說錯了。因為與現實不符。

但事實上,佛說的是三世因果,而不是現世因果。
外行人士,只看到了現在的苦難,忽略了前世的罪惡。
外行人士,只看到了現在的慈悲,忽略了來世的善報。

⑼ 佛教如何解釋冤冤相報何時了的

你應當學習十二因緣法,這個就是輪回往復的過程。在《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中,普光正見如來對顛倒女人宣說了十二因緣:「(1)無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煩惱的總稱。於緣起性空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執著,此謂「無明」;(2)行:造作義,指一切行為,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3)識:業識,此識隨業受報,為過去業力所驅,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4)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由於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成胎後為色。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於出胎後對六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6)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後六根與一切外境之接觸;(7)受:即領受。根境相對於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8)愛:即貪愛。對於五塵欲境,心生貪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歡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後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舍之而後已,此即為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10)有:即業。即有因有果,由前際因(愛取),生後際果(生老死),業力牽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輪回的事實來。此為所作業力感報的一種規定;(11)生:即受生。以現在所作之業為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活動;(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軀自然從少到老,無常轉變必至於死,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結果。汝當諦聽,我當依過去諸佛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凈,堪為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