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的人舒張壓在60到70之間,低一些。不知何種原因,如何治療
是血管彈性減退了,心臟擴張時血管的回彈力不夠,所以舒張壓偏低。
『貳』 低血壓是什麼原因引起,怎麼治
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血液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它有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分。收縮壓是指心臟的心室收縮時動脈內最高的壓力(俗稱「高壓」);舒張壓是指心室舒張時,動脈內最低的壓力(俗稱「低壓」)。目前一般認為,正常成年人的收縮壓為90—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60—90毫米汞柱。成年人如果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就叫「低血壓」。低血壓又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低血壓多見於暈厥、心肌梗塞等低血壓注意事項 近些年來,常發現有些青少年的血壓持續偏低,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在75~85之間,而舒張壓達不到60毫米汞柱。由於血壓較低,這類青少年的血液循環功能也較差,經常感到頭暈眼花,乏力氣短,心悸,胸悶;女性還多發生月經不調.失眠多夢且容易發生虛脫。學習時,精神難以集中、愛走神,記憶力較差而健忘,常覺得腦子不太好使。這些青少年還往往伴有食慾不振,精神疲倦,畏冷喜暖,手足不溫等癥候。之所以出現上述不適感覺,主要是由於長期的血壓偏低,使機體的組織器官、尤其是大腦神經細胞血液供應不足,發生慢性缺氧的緣故。 青少年低血壓常見於體質纖弱的女性,多為原發性低血壓,女性為男性的3--4倍。少數可因月經量多或慢性失血等因索引起的繼發性低血壓,不少人還具有家族遺傳史。可見,青少年低血壓屬功能性疾患,常無器質性病變。 二、老年低血壓的危害、防治及注意事項 多數老年人認為人老易患高血壓,實際上低血壓在老年人中同樣多見,而且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一般來說,成年人高壓(收縮壓)低於75~85毫米汞柱時即稱為低血壓。老年人引發低血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均衰退、神經調節功能低下;動脈硬化使動脈彈性減小;體質虛弱;在悶熱或室內缺氧的環境中站立過久,以及長期卧床,體位突然改變等。此外,糖尿病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也會誘發低血壓;膀胱內壓力驟減,如夜間排尿後,則可反射性地使血液流回腹腔而引起短暫性低血壓。低血壓主要分為5類:1.原發性低血壓,又稱體質性低血壓,多見於情緒不穩,體質瘦弱的老人,女性多見;2.繼發性低血壓,如失血、休克、心肌梗死等,由於血量減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的結果;3.體位性低血壓(即直立性低血壓),長期站立或從平卧位變為直立位時發生的低血壓,常見於植物神經失調,以及使用某些葯物(如降壓葯、冬眠靈等)引起;4.內分泌功能紊亂所致的低血壓,常由於低鈉、血容量減少、心搏減少等引起;5.慢性消耗性疾病及營養不良所致的低血壓,如結核病、慢性肝病、慢性腎病、重症糖尿病等。 老年性低血壓患者往往有頭暈、眼花、疲倦、頭痛、健忘、心慌氣短、睡眠欠佳等不適感覺。 醫學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加血壓略有增高是正常現象。而老年人表現為低血壓反而對健康不利,因為往往會促進缺血性中風的發生,成為間接危險。這是因為血壓偏低的老年人血流緩慢,血液粘稠度和凝固性高,使大腦供血不足,引起缺血缺氧。加之動脈硬化使血管腔變得狹窄,血管壁彈性減弱,因而容易形成血栓而導致缺血性中風。此外,老人血壓太低還易導致昏厥、摔跤和受傷。總之,老年人低血壓會明顯增加死亡率。 低血壓有一定的遺傳性,父母患有低血壓其子女患低血壓的風險就比較大。靜脈曲張患者容易引起低血壓,這是因為在擴張的靜脈中最多可積存半升血,這些血就不能參加血液循環,因而易使血壓下降。 注意事項: 1、病因治療。對體質虛弱者要加強營養;對患有肺結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緊治療;因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調整用葯劑量。如高血壓患者服降壓葯後血壓下降過快而感到不適時,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給葯方法和劑量,或根據需要改用溫和的降壓葯如復方降壓片、心痛定或中葯等,必要時可停用降壓葯;對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由卧位站立時注意不要過猛,或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壓引起摔跤等。 2、適當加強鍛煉。生活要有規律,防止過度疲勞,因為極度疲勞會使血壓降得更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適當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神經、血管的調節功能,加速血液循環,減少直立性低血壓的發作,老年人鍛煉應根據環境條件和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運動項目,如太極拳、散步、健身操等。 3、調整飲食,進行食療。每餐不宜吃得過飽,因為太飽會使迴流心臟的血液相對減少;低血壓的老人每日清晨可飲些淡鹽開水,或吃稍鹹的飲食以增加飲水量,較多的水分進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從而可提高血壓;適量飲茶,因茶中的咖啡因能興奮呼吸中樞及心血管系統;適量飲酒(葡萄酒最好,或飲適量啤酒,不宜飲烈性白酒),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加快血流,促進心臟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 三、低血壓患者日常生活預防常識 1.晚上睡覺將頭部墊高,可減輕低血壓症狀 2.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平時養成運動的習慣,均衡的飲食,培養開朗的個性,保證足夠的睡眠、規律正常的生活。 3.早上起床時,應緩慢地改變體位,防止血壓突然下降,起立時不能突然,要轉身緩緩而起,肢體屈伸動作不要過猛過快,例如提起、舉起重物或排便後起立動作都要慢些。洗澡水溫度不宜過熱、過冷,因為熱可使血管擴張而降低血壓,冷會刺激血管而增高血壓。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環,或以冷水,溫水交替洗足。對有下肢血管曲張的老人尤宜穿用有彈性的襪子、緊身褲或綳帶,以加強靜脈迴流。體格瘦小者應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4.不要在悶熱或缺氧的環境中站立過久,以減少發病。低血壓患者輕者如無任何症狀,無需葯物治療。重者伴有明顯症狀,必須給予積極治療,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防止嚴重危害發生。 四、低血壓的飲食治療 1、加強營養,葷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證攝入全面充足的營養物質,使體質從纖弱逐漸變得健壯。多食補氣血、溫補脾腎的食物,如蓮子、桂圓、大棗、桑椹等果品,具有養心益血、健脾補腦之力,可常食用。人參燉瘦肉、當歸煲羊肉、田七燉雞等對低血壓患者均十分有益。多喝湯,多飲水,增加鹽份攝入。 2、如伴有紅細胞計數過低,血紅蛋白不足的貧血症,宜適當多吃富含蛋白質、鐵、銅、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諸如豬肝、蛋黃、瘦肉、牛奶、魚蝦、貝類、大豆、豆腐、紅糖及新鮮蔬菜、水果。糾正貧血,有利於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腦的供血量,提高血壓和消除血壓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狀。 3、伴有食少納差者,宜適當食用能刺激食慾的食物和調味品,如姜、蔥、醋、醬、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4、與高血壓病相反,本病宜選擇適當的高鈉、高膽固醇飲食。氯化鈉(即食鹽)每日需攝足12-15克(但食鹽攝入量亦不可太高)。含膽固醇多的腦、肝、蛋、奶油、魚卵、豬骨等食品,適量常吃,有利於提高血膽固醇濃度,增加動脈緊張度,使血壓上升。 5.少吃赤小豆、葫蘆、冬瓜、西瓜、芹菜、山楂、苦瓜、綠豆、大蒜、海帶、洋蔥、葵花籽等具降壓效應的食品;
『叄』 我舒張壓低於60,壓差60對身體有影響嗎
血壓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作用於血管壁的側壓力,它也是推動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動力。心臟收縮時,血液從心臟中泵出,大量血液進入動脈內,動脈血管擴張以容納這些血液,此時血液對動脈血管壁產生的壓力最大,稱為收縮壓,也就是常說的「高壓」。心臟舒張時,會停止向動脈泵血,血液量減少,擴張的動脈血管靠彈性回縮,推動血液繼續向前流動,使動脈內保持一定的壓力,這時血液對動脈血管壁的壓力最小,稱為舒張壓,即常說的「低壓」。一般情況下,高壓、低壓的壓差為40~50mmHg,而壓差超過50mmHg以後往往提示患者動脈內存在粥樣硬化斑塊。這是因為動脈粥樣硬化以後,主動脈彈性降低導致的。主動脈彈性降低以後,心臟泵血時,主動脈不能完全擴張,動脈內驟增的血容量得不到緩沖,血液對動脈壁的壓力就會突然增大,也就是高壓驟然增高;而當心臟舒張時,主動脈又沒有足夠的彈性回縮來推動血液流動,維持血壓,就會導致低壓降低。高壓升高,低壓降低,一升一降,這就導致壓差增大。
『肆』 收縮壓正常,舒張壓低於正常值,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現在把高等醫葯院校教材《診斷學》關於血壓值的論述:正常人血壓隨年齡增長而升高。正常成人收縮壓為90~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60~90毫米汞柱,脈壓差為30~40毫米汞柱,健康人兩上肢的血壓可不相等,左右兩側之差可達10~20毫米汞柱,下肢血壓較上肢可高約20~40毫米汞柱。 不知道你說的舒張壓是不是少於60毫米汞柱,按照我們的經驗舒張壓在50毫米汞柱以上是正常的,舒張壓稍低一般是說明血管外周壓力小,大動脈彈性好。相反,雖然收縮壓只有100毫米汞柱,但是舒張壓卻是90毫米汞柱的話,,因為脈壓差只有10毫米汞柱,那就危險了。
『伍』 舒張壓降低是怎麼回事
壓差過大的高血壓病人 1,血管老化速度較快,血管的脆性較大,應改善飲食結構,注意血液黏稠度,限煙. 2,長期患高血壓,致使心肌超負荷運轉,造成心臟擴大或動脈瓣關閉不全. 3,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或嚴重貧血. 4,患高血壓及動脈硬化,致使動脈壁彈性減弱,收縮壓升高,而舒張壓降低,壓差大的同時,應注意,低壓較低,有供血不足的可能. 在防治上,一方面注意非葯物治療,包括限鹽(每日食用氯化鈉量不超過5-6克),低脂肪飲食,禁煙,控製糖尿病,保持心態平和及做適量運動.另一方面進行葯物治療,長效治療,小劑量開始,必要時聯合用葯,長期堅持.同時要經常測量血壓及脈搏,舒張壓不宜低於60毫米汞柱.心功能正常的患者處於休息狀態時脈搏不低於50次/分,並定期到醫院檢查. 如果是老年人的話,老年高血壓也稱收縮期高血壓,一般鈣通道阻滯劑和利尿劑尤其適合老年高血壓. 推薦用氫氯噻嗪小劑量加非洛地平緩釋片效果較好. 小劑量氫氯噻嗪應用時不良反應小,作用緩和,且不易產生耐葯性; 非洛地平作用穩定,24小時平穩降壓,非洛地平一般在降血壓的同時,並不降低重要器官的血流量,有時甚至可改善之,對缺血心肌也有保護作用.尿里有蛋白和紅細胞表明腎功能有一定的損害,更應注意降壓,讓血壓穩定在正常范圍,以減少對重要器官的繼續損害.
『陸』 低血壓怎麼辦
低血壓雖然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是有可能是因為其它的一些疾病導致的,所以它對人體也有著很多的危害,比如會導致頭暈、昏倒等。那麼,低血壓怎麼治療?低血壓的病因有哪些?低血壓吃什麼好?一起來看看吧。
低血壓怎麼治療
低血壓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一種病症,如果沒有其他的一些異常症狀的話,低血壓的人群是不需要進行特殊的葯物治療的。那麼低血壓怎麼治療?
1、增加營養,合理搭配飲食。血壓低的患者首先的做的就是加強自身的營養飲食,多攝入充足的營養食物。平時多熬湯水喝,可以加入桂圓、大棗、阿膠等補品,具有養心益血之功效。此外,可以適量增加鹽分,多喝水等。
2、應對貧血症狀。出現血壓低的人通常伴隨著貧血的症狀,因此可以通過應對貧血來讓血壓低得到有效的治療。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多攝入蛋白質、鐵、銅、維生素等食物,利於造血補血。除此之外,還可以多吃如豬肝、雞蛋、動物血、水果等緩解貧血的症狀。
3、患者要減少攝入一些有著降壓效應的食物,比如冬瓜、芹菜、海帶等食物,一般情況下,攝入這些有著降壓效果的食物會造成血壓低的情況。所以這些食物患者要少吃。
4、血壓低患者的飲食應與高血壓患者相反。高鈉、高膽固醇的食物對於血壓低的患者是非常適合的。豬肉、骨頭、動物肝臟、雞蛋等膽固醇高的食物可多攝入。但,對於高膽固醇的食物攝入也要注意適當。
低血壓的病因
1、心臟疾病
罹患心不全、心肌梗塞、大動脈瓣狹窄症時,都會影響心臟搏出血液的功能,使心臟輸送血量減少,以致循環障礙而引起低血壓。
2、末稍血管擴張
因細菌或毒素侵犯末稍血管,使血管失去收縮功能,導致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產生循環 障礙性低血壓。
3、暫時性大失血
因為外傷、手術等出血大量出血的症狀,會讓體內循環的血液量的驟減,從而引發了暫時性低血壓。
4、甲狀腺機能低下
甲狀腺機能減弱時,會出現氣力減退、身心疲憊、畏寒、皮膚乾燥等現象,而引起內分泌障礙性低血壓。
5、艾狄遜氏症
罹患此症會影響副腎皮質荷爾蒙的分泌,使患者出現皮膚變黑、惡心、嘔吐及低血壓等症狀。
『柒』 血壓低壓低至60,這樣的情況需要注意什麼如何治療
問題分析:
你好:舒張壓介於60之間處於正常值低限,結合平時血壓情況以及有無具體不適臨床表現具體分析,對於長時間血壓處於上述水平又無臨床不適可以不必進行特殊治療,有些屬於體質方面原因。
意見建議:
需要結合平時血壓水平以及有無具體臨床症狀綜合分析, 如果考慮體質原因可不必進行特殊治療和調節,血壓處於正常值低限需要注意在體液丟失過多情況防止發生低血壓或休克情況。
『捌』 昨天去測了一下血壓,醫生說我才達到60,血壓偏低是怎麼回事
所謂低血壓是指動脈血壓的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醫學上將低血壓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大類。所謂生理性低血壓,是指患者除動脈血壓低於上述測量值外,無任何自覺症狀,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影響其壽命。而病理性低血壓,即低血壓病,除動脈血壓低於正常外,還伴有全身乏力、頭暈、易疲倦、出汗、心悸等症狀。當患者長時間站立或者卧位(或坐位、蹲位)轉為立位時,上述症狀更為明顯,甚至昏倒。
低血壓病又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低血壓多見於各種休克和急性心血管功能障礙;慢性低血壓可有遺傳傾向,也可繼發於某些神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營養不良、內分泌功能紊亂、傳染性疾病恢復期以及使用某些降壓葯時,常伴有相應的不適和檢查異常。
年輕女性僅動脈血壓低於正常,而無任何自覺症狀,這種情況不屬於病態。因為生理性低血壓常見於年輕女性,尤其是體型瘦長者以及經常從事較大運動量的運動員和重體力勞動者。其低血壓的產生常與迷走神經緊張性較高有關。年輕女性的生理性低血壓預後良好。而且,由於其心血管負荷較輕,循環器官的衰老可能還較血壓正常者遲些。所以,有生理性低血壓狀態的年輕女性用不著煩惱,也不需要四處求醫。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低血壓和「慢性疲勞癥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有關,有這個問題的人如果久站、待在悶熱的環境,或運動比較激烈時,血壓經常會突然掉下來。研究人員並發現,如果讓這些人的血壓維持正常、不偏低,他們「慢性疲勞」的症狀就會減輕,甚至消失。
低血壓和高血壓一樣有家族性,所以如果你家裡有人低血壓,那你的血壓也有可能偏低。另外,年輕女性的血壓一般也比同年齡男性低,特別是纖瘦的女生,大多數血壓都低於正常值。但是中年之後,女性進入更年期,高血壓的比例反而比男性多。 其他可能造成血壓偏低的原因還有:
■大量失血或脫水
血管中血液量充沛時,壓力會比較大,例如我們說吃鹽會讓血壓上升,是因為鹽里的鈉會讓水分滯留在血管中,讓血管里的總液體量增加,所以血壓就上升了。相反地,如果因外傷或其他原因大量出血,或是嚴重脫水,那血管中的血液量驟減,血壓就會急速下掉。 少數在經期失血量很大的女生,血壓會比較低,也有貧血現象,陳中和指出。
■心臟機能缺損或心血管疾病
例如心臟收縮功能不良,無法送出足夠的血液。通常血壓低的人心跳會比較快、容易心悸,是因為心臟需要多做工,才能送出較多血液。
■服用葯物
長期吃降血壓葯、鎮定劑等,血壓普偏會比較低,另外如攝護腺肥大的病人可能服用α阻斷劑,也有降血壓作用。如果服葯的劑量不適當,血壓可能降得太低,而引起「姿勢性低血壓」——當姿勢突然改變,如起身太快,或由躺著到坐起或站立,血液會向下流,集中到下肢,使血壓突然下降。 正常情況下,姿態改變時,身體會緊縮血管,並增加心臟流出的血液量來調整血壓,所以我們不會有明顯的感覺。但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的調節功能不良(神經傳導及自律神經系統反應變慢),當姿勢改變時,調節不及,收縮壓降低30mmHg以上,腦部血液不足,這時候突然眼前一片黑、頭暈目眩,甚至可能昏倒。
■靜脈迴流變差
醫學上稱下肢是人體的第二顆心臟,藉著下肢肌肉的收縮力量,讓靜脈的血液迴流,所以長期卧床、欠缺運動、下肢循環不好,血液滯留時,迴流至心臟的血液量會變少,進而心臟輸出的血液也變少,血壓就高不起來。
■氣血兩虛
以中醫角度來看,氣血不足的人通常血壓也比較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主任程惠政指出。這種體質的人容易疲累、頭暈、走路會喘、耐力差,「就像蓄電力不佳的電池,一到下午就電力不足了,」程惠政比喻說。而且因為循環不好、氣血不順,頸部肌肉還會僵硬。 很多低血壓的人以為自己貧血,但經過檢查卻不一定有貧血問題,門診甚至碰過病人因抱怨脖子硬硬的,醫生就開肌肉鬆弛劑給他吃,反而把血壓降得更低,整個人軟綿綿,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坐著輪椅來求診,程惠政說。
『玖』 血壓低是什麼原因 該怎麼辦
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血液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它有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分。收縮壓是指心臟的心室收縮時動脈內最高的壓力(俗稱「高壓」);舒張壓是指心室舒張時,動脈內最低的壓力(俗稱「低壓」)。目前一般認為,正常成年人的收縮壓為90毫米汞柱~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60毫米汞柱~90毫米汞柱。成年人如果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就叫「低血壓」。低血壓又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低血壓多見於暈厥、心肌梗塞等。慢性低血壓的起因多見於:
一、體質性低血壓,又稱原發性低血壓。這種低血壓可完全無症狀,或僅有乏力、心悸等。引起體質性低血壓的原因與遺傳有關,並受情緒、環境等因素影響。
二、體位性低血壓,又稱直立性低血壓。正常人站立時,收縮壓可暫時下降,舒張壓不變,但收縮壓可在30秒~40秒內回復正常。如從平卧位變為直立位或直立後血壓下降超過50毫米汞柱,且持久不回升者,稱為「體位性低血壓」。這種情況常見於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久病之後或服某些葯物後。
三、患有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
四、患有慢性消耗性及慢性營養不良疾病,如惡性腫瘤、結核病、肝炎等。
五、患有心血管疾病,如慢性心包積液、嚴重二尖瓣狹窄。
在上述引起低血壓的原因中,以體質性和體位性兩種最多見,這兩種低血壓並不一定都是疾病的表現,如到醫院檢查未發現其他異常情況,也就不必擔心了。但患者平時應積極參加體育活動,身心放鬆,以增強體質和神經功能的穩定性。另外,患者還可以酌情選用以下兩方進行治療。
一、甘草、桂枝各10克,每日1劑,泡水當茶飲。本方適用於身體虛弱、頭暈乏力者。血虛有熱者忌用。
二、五味子、甘草各12克,茯苓15克,每日1劑,泡茶飲。
對於由原發疾病引起的「症狀性」低血壓,患者應到醫院作全面的檢查及治療,當原發病治癒後,低血壓的症狀就可改善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