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會學概論 社會的類型有哪些
據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
根據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發展狀況,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三種依次更替的社會形態;
以生產力和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業結構為標准劃分為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
2. 社會類型的劃分有哪些方法
劃分方法 社會形態作為揭示社會生活整體性特徵,研究社會發展階段、社會類型即社會接個歐的社會歷史范疇,通
常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以生產關系的性質為標准劃分社會形態,即經濟社會形態;一種是以生產力和技 術發展水平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業結構為標准劃分,即技術社會形態
3. 社會分層的原因
把社會成員按某種標准進行區分,並通過這種區分來透視社會結構的性質和主要特徵,是社會學研究中的一種傳統,這種傳統發展到今天已成為社會學研究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主題之一。這樣一種社會分析的思路並不是只有社會學家才採納,政治家以及普通的民眾也時常運用這一邏輯來觀察和判斷他們周圍的社會現象。事實上,生活於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己的社會分層或社會區分觀念,它得自於他們自身的生活體驗,得自於對周圍世界的觀察分析。這些社會區分觀念反映出每個人對於社會結構、社會秩序的想像和理解,基於這些理解與想像,他們給自己和他人在結構中定位。與社會區分相關的一系列的想像會發展成為對社會結構的一套系統的闡釋,它與實際存在著的社會結構是高度關聯的,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會結構的基本形態和機制。s ·奧索基在其著名的《社會意識中的階級結構》一書中指出:不同社會類型或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於社會結構的感知、想像和解釋是不同的[1].他認為,對社會結構的闡釋本身也是一種「社會事實」,它「是對於確定類型的人類關系的出現或延續的一種回應。對這種結構的解釋模式與實際存在的結構類型是相關聯的。」[2]這說明,對於人們頭腦中關於社會分層的想像及其理論表現形態和話語系統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深入考查當前的社會分層系統及其機制運作。
從主觀層面討論社會分層是研究社會結構的一種重要視角,但在國內社會學界社會分層研究中常受到忽視,學者們常常把主觀社會分層研究局限於職業聲望的測量,然而,職業聲望遠遠不能反映出人們對於社會結構的整體感知。為了能更全面地也是更深層地把握人們的社會分層意識,本文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討論這一問題:1)考查人們社會分層的意識過程,即人們對於社會區分的感知(或者說感覺)的強度、對社會成員進行區分時採用的標准以及區分出的結果;2)考查人們對社會分層的價值判斷、價值態度,即認為當前這種分層的機制和結果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是公平的還是不公平的;3)考查人們的社會分層的意識形態,即基於對社會區分的感知和價值的判斷,人們所發展出的一套對整個社會結構的系統的解釋以及對社會結構的定性的判斷,它是趨向於沖突論的分析思路還是協調論的分析思路,是採取批判現狀、否定現狀、要求改變現實的態度,還是採取承認現實、維護現狀的態度。與此同時,本文還試圖把人們的社會分層想像與當前社會學家們提出的有關假設、觀點和爭論進行印證。
本文的分析主要是基於個案訪談資料來進行的,所用的訪談資料來自作者1995年至2000年期間在廣東省深圳市、海南省海口市和三亞市、湖北省漢川市(縣)、江蘇省太倉市(縣)、遼寧省海城市(縣)、安徽省合肥市和北京市等地所做的160多個個案訪問,訪問對象涵蓋了各類從業人員及下崗失業人員,絕大部分訪問對象居住於城市,少部分居住於鄉村。訪談中的提問主要涉及人們在討論與社會分層相關的問題時所採用的詞彙、概念和分析邏輯及其背後的隱喻,以期考查存在於人們頭腦中的社會分層形態以及它與現實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差異之間的關聯。
1995年至2000年期間是中國社會經濟分化進一步加速和深化的時期,1995年人們對於社會經濟差異的感受與2000年會有所不同。本研究中的絕大多數個案訪談是在1995年末及1996年上半年和1999年下半年及2000年這兩段時間進行的。為了能透過人們的意識觀察社會分化的過程,本文還對1995和1996年的受訪者的感受與1999和2000年受訪者的感受進行了比較。
一、社會成員的區分:社會分層的意識過程
關於人們頭腦中的主觀社會分層與現實中存在的客觀社會分層之間的關聯,理論家們提出的基本假定是:當社會經濟差異不顯著、不穩定或呈多元化趨勢,社會結構特性較為松動靈活時,人們的社會分層意識就較為淡漠,社會區分觀念模糊不清;反之,當社會經濟差異顯著、穩定或呈單一性兩極分化現象,社會結構表現出剛性特徵時,人們的社會分層意識就較為強烈,社會區分觀念較為清晰。這一基本假定表明,人們的社會分層意識的強烈程度與實際的社會經濟差異及其結構化程度密切相關。本研究的訪談通過四個方面的討論來考查被訪對象的社會分層的意識過程及強烈程度:社會區分的感知程度、社會區分的標致特徵、社會區分的等級類別和自我社會經濟歸類。
1、社會區分的感知程度
分析人們是否體驗到人群之間的社會性區別,是考查主觀社會分層的第一步。人們對社會區分的感知是社會經濟差異在人們頭腦中的折射,它反映出實際存在的社會經濟差異。當社會經濟差異擴大或深化時,人們的社會區分意識會增強,當社會經濟差異縮小或出現多元散化分層(fragmentation of stratification )現象時,人們的社會區分意識就可能淡化。
在討論對社會成員進行社會經濟性區分時,1995和1996年受訪人的態度與1999和2000年受訪人的態度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表明了人們對社會區分的感知程度顯著增強。在95和96年,受訪人對這類問題一般不太感興趣,對於人們之間的社會經濟區別感覺比較模糊,多數受訪人表示不太考慮這類問題,對社會成員進行等級或類別的劃分他們感到為難。「階級」一詞被認為是過時的概念或者是錯誤的概念,「階層」一詞對多數人來說還比較生僻,與改革前的身份制相關的一些分類概念(如戶藉身份、行政檔案身份、單位所有制身份等等)則變得混雜不清。總的來說,95和96年的訪談資料反映出這樣一種情況:改革前身份制的社會區分觀念趨於淡化,改革後新的社會分化所帶來的人們之間的社會經濟差異在人們頭腦中還未形成穩固化的印象。
自1997年以來的訪談資料反映出來的情況有所變化,人們對社會經濟的分化現象的感知逐漸增強。與95年、96年的訪談資料相比,1999年和2000年人們的社會區分意識明顯強化,不論你是用「階級」的概念或者「階層」的概念,或者其它老百姓的口語化的說法,絕大多數受訪人都認為人群間的社會經濟區分現象是存在的,有幾類人被明顯地分類出來,幾類人之間的分類界線和各類人的社會經濟特徵在人們頭腦中越來越清楚。1999年和2000年的訪談中,10個受訪者大約會有8個人認為存在「階層」或「階級」,有1人認為不存在,另外1人會說「我不考慮這個問題」或者「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總體上給人的印象是,大約70-80%的人認為存在群體間的系統的社會經濟差異,這種系統的社會經濟差異把社會成員區分為不同的類別或不同的等級。而1995年和1996年的受訪者中大約只有1/3左右認為存在「階級」或「階層」現象。尤其與95和96年受訪人態度不同的是,1999年和2000年的受訪人對社會區分這個話題表現出較強烈的興趣。超過半數的受訪人往往就這一問題展開來與訪問者進行討論,發表態度鮮明、有時帶有情緒色彩的觀點言論,這反映出他們對社會分化的強烈印象。有少部分受訪者在討論這一問題時採取相當謹慎的態度,他們一般是小業主、私營老闆、與經濟部門或市場聯系較密切的幹部和經歷過文革的老年人。這並不表明他們對這一話題不感興趣,或者對社會區分現象無所感知。恬恬相反,他們對人們之間的社會經濟差異擴大有較深刻的體驗,並且,對這一現象可能引發的後果尤其是政策變化的後果是否會影響到其個人利益有所擔心。在訪談中,他們往往思慮再三、斟字酌句地回答提問,並不時地觀察訪問者的表情和反應。他們經常會問訪問者:「你們為什麼要問這些問題?」「中央的政策要有什麼變化嗎?」「是不是又要劃成份了?」個別受訪者在深思熟慮之後拒絕回答有關提問。這類現象在95和96年的訪談中要少一些,那時人們對此類問題較為淡漠或顧慮較少,而1999年和2000年受訪人對這類提問的反映較為微妙、敏感或激烈。這種態度上的變化說明人們對實現的社會經濟差異的感知程度日益強化,絕大多數人都明顯體驗到了社會經濟差異。人們對社會區分的感知度的增強表明,自1995年以來社會經濟差異呈現出擴大深化的趨勢。
2、社會區分的標致特徵
對社會區分的感知是人們對現實存在的社會經濟差異的直覺反映,這只是社會分層意識的表層,比這更深一層的意識是,人們如何解釋他們體驗到的社會經濟差異。首先他們要解釋的是,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些差異。當人們對造成社會分層的原因解釋較為趨同一致並且單一化時,說明此社會分化趨向於單一方向的兩極分化;當人們對造成社會分層的原因解釋多種多樣時,說明此社會分化趨向於多元交叉。在訪談中,為了便於更直接地把握人們對此問題的解釋,我們要求人們說明他們是用什麼標准來區分社會成員的。
訪談結果顯示,當前人們進行社會區分的最主要的標准相當的一致。當你要求受訪人對社會成員進行分類時,多數人幾乎本能地以經濟收入差異來進行劃分。10個受訪者中大約會有8個基本上是按照經濟收入水平來進行社會群體劃分的。這一點似乎印證了李強教授的觀點,當前社會主要是經濟分層[3].不過,雖然多數人以收入來進行社會區分,但同時他們又認為權力與收入是同樣重要的。訪談中詢問「收入與權力哪個更重要?」時,認為權力比收入更重要的人要略多於認為收入比權力更重要的人,不過,超過半數的受訪者無法確定收入與權力哪個更重要,他們一般認為權力與收入同樣重要,或者權力與收入是一回事。一位受訪者的回答是:「有了權就有了錢,有了錢就能獲得權力保護,兩個是一回事。」也就是說,人們把權力和收入合而為一,作為最重要的社會人群的分類標准。在這一點上,1995和1996年的訪談資料所反映出的情況與此不同。1995和1996年的受訪人在討論社會區分標准時表現出更為多元化的傾向,雖然許多人提到了收入水平,但一般並不認為它是社會分類的最重要的指標。另外,1995和1996年的受訪人一般把收入與權力看作為兩個分離的指標,而不是結合在一起的指標。
不論是1995和96年的訪談還是1999和2000年的訪談,多數的受訪者在進行社會區分時都提到了文化知識、技能水平、個人能力等這類因素,並且在理性上對這些因素給予高度重視,他們的說法是:「有知識的人就應該獲得高收入」,「社會應該以有知識沒知識來進行高低等級劃分」。同時他們又說,現在的社會不是按知識來劃分的,「有知識沒有權不行」,「上了大學可以從農民變為技術人員,但是沒有家庭背景進不了好單位,去要倒閉的企業,照樣下崗」。「很多中專生、大專生在家待業,沒有文憑但有好爸爸的人可以找到好工作」。中老年的受訪者一般對子女教育期以厚望,剛開始就業的年輕受訪者則希望有繼續學習的機會,拿更高的文憑。他們說:「以後的社會就是靠知識能力來排列,沒知識沒能力的人要被社會淘汰。」越是社會低層的人這種感受越是強烈。這說明,知識、能力等因素被人們認為是理想中的社會區分標准,以後的社會應該以此來進行劃分,而當前社會並不是由知識和能力來進行劃分的。
自1995年以來,人們的社會區分標准由多元化趨向於單一化,這反映出現實的社會分化在由多元分化或多維度分化轉向單向的或一元性的分化。
3、社會區分的等級類別
根據上面的分析,在當前人們的意識中,社會成員主要是依據收入財富和權力這兩個因素合而為一來加以區別的,根據這一區分標准,人們把社會成員逐一歸類,由此在頭腦中構畫出社會構成的大致框架,這一框架就是人們意識中對社會結構基本形態的想像。這是人們在頭腦中建構出來的社會結構,是我們研究主觀社會分層的核心內容,透過它我們可以把握實際存在的社會結構的一些基本特性。如果人們意識中的社會構成架構是確定而清晰的,說明現實中的社會結構的分層或分類界線是確定存在的,而且對人們的現實生活是有影響力的;反之,當人們意識中的社會構成架構是模糊不清的,則表明社會結構具有松動性和靈活性的特徵以及多元化的傾向。
在訪談中,我們以開放的形式要求受訪人對社會成員進行社會經濟性分類,以考查他們對社會結構形態的認識。由於知識水平和生活閱歷的不同,有些人對社會基本構成有較為完整的想像,能描述出一個相當系統的社會經濟分類;另一些人的感知則較為模糊,只能提供他們感覺差異最為鮮明的幾個群體類別;還有少部分人完全無法進行這種思維的抽象和歸類。總體上來說,大約半數以上的受訪人能對當今的社會進行系統的類別性的或等級性的群體(階層或階級)劃分,其餘的人在經過一些提示的情況下也或多或少地劃分出一些有明顯特徵的類別或等級。大約10人中能有8人進行了分類。盡管人們進行分類時運用的語言詞彙不同,區分的粗細程度不同,但是絕大多數人的分類在兩個方面趨同。第一,多數人的分類是有等級排列順序的,也就是說,人們想像的社會結構是具有等級差異的體系;第二,多數人的分類中都包含有幾個基本的類別,而且對它們的等級位置的排列也基本相同,也就是說,有幾類群體人們都意識到了它們的存在,意識到了它們各自的確定位置。
在文化水平略低的職業群體中,人們最經常提出的分類是:「有錢的人」、「有權的人」和「普通人」(或「一般勞動者」),他們的具體解釋是:「有錢的人」就是做生意當老闆的人,「有權的人」是指當官的人,「普通人」指沒有權也沒有多少錢的人。一些人提出更細的分類,在「有錢的人」和「有權的人」之後,他們會劃分出「有知識的人」(或「讀書有文化的人」、「有技術專長的人」),在「普通人」中他們會進一步分類出「處於中間的人」(或「工薪階層」)、工人、農民,在「普通人」之下,還有「下崗的人」和「種田的人」(或者「窮人」、「受苦的人」、「經濟有困難的人」等)。
在文化水平較高的職業群體中,人們的分類實際上與文化水平較低的人基本相同,只不過採用的詞彙不同。他們的分類一般包括:「領導幹部」、「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或「知識分子」),在這三個類別之下分類的名稱和數目較為多元化,大致包括有「普通的公務員」(或「辦公人員」)、「工人」、「農民」、「下崗工人」、「農民工」等等。也有更細的分類,例如把三資企業人員、國營企業職工和個體私營企業僱工區分開來的。
有些人直接按等級分出上層、中間層和下層。進一步追問這些層里包括些什麼人時,他們的回答內容與上述分類沒有太大的區分。比如,上層包括領導幹部、私營老闆、有名的知識分子等,「他們有錢,權力大」;中間層包括一般的工薪階層,「有穩定收入,沒有下崗之憂」;下層包括「農民」、「下崗工人」、「農民工」等,他們「收入少、工作沒有保障、生活有困難」。
有些人的生活和工作活動只局限於某一領域,與外界接觸較少,他們無法對整個社會或社區的成員進行分類,但他們會對自己熟悉的領域中的人進行歸類。例如,一位曾在多家服裝店工作過的21歲的售貨小姐對社會上的人進行這樣的歸類:「社會上層的人是那些進『夢特嬌』之類專賣店買衣服的人,他們都是有錢的老闆、政府部門里的一些人、有錢人的太太,他們都是趾高氣揚、搖晃著走進店裡,穿著名牌,拿著手機,大把花錢不心疼;中間層的人就是到我們這種服裝店(三福百貨)里買衣服的人,他們看來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象教師呀、醫生呀有點文化的人,衣著干凈整潔,買衣服很仔細;下層的人的就是去女人街(集貿市場)買衣服的人,這種人有時抻脖子朝我們的店裡望一眼馬上把頭縮回去,不敢進我們的店,就是進了店裡也看得出心裡發虛,不會在我們店裡買衣服。」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劃分,人們對幾個基本分類的高低等級排列非常相似,只有當排列「有錢的人」和「有權的人」誰在上誰在下時會有些分歧。一般來說,農村人更可能把「有錢的人」排在「有權的人」之上,而城市人更可能把「有權的人」排得更高。文化水平較高的職業群體或社會經濟狀態較好的人更可能認為「有權的人」等級位置更高,生活閱歷較多、社會接觸面廣的人也更可能把「有權的人」排在「有錢的人」之上。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尤其在體制外就業的)則更可能把「有錢的人」放在「有權的人」之上。
從人們對社會結構基本形態的想像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有幾類人在人們的意識中已經突現出來,他們所具有的特殊的社會經濟特徵使他們從芸芸眾生中剝離出來。他們是處於社會兩端的人,即:處於社會頂端的人——有實際權力的幹部和私營企業主;處於社會底端的人——因工作和收入無保障而生活貧困的人。另一方面,對處於這兩端之間的中間帶的人進行社會經濟區分的意識則不太鮮明。
1995和1996年的受訪人與上述情況不同,大多數受訪人都不願意考慮這個問題,感覺是浪費時間。有些受訪人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分類,但缺乏一致性,較難以歸納出普遍認同的分層結構——不論是等級性的還是類別性的。這說明,當時的人們還未能明確感覺到確定的群體之間確定的分類界線的存在。而1999年和2000年的訪談給人的感覺是,一個高低等級排列、類別界線清楚的社會分層體系在人們頭腦中明確起來。
總體上來看,當前人們頭腦中所建構的社會結構基本形態具有相當的一致性,這表明社會群體之間的分化已達到明晰化的、普遍化的程度,社會經濟差異已趨於系統化和結構化。更為重要的是,人們還意識到這些社會性的分類具有代際傳遞的特徵,許多受訪人指出:「有權的人和有錢的人的子女是不會下崗失業的」,「進入好單位的人都是有錢有勢的人的女子」。
4、自我社會經濟歸類
人們在頭腦中構築了社會結構的大致框架之後,會給自已在這個框架中定一個位置。能否把自己歸類為確定的群體或確定的位置,反映了人們的社會區分意識的強烈程度。如果具有相同社會經濟特徵的人把自己都歸為同一類人或相似的社會經濟(等級)位置,即表明他們有群體或階層(階級)的歸屬意識或地位的認同感,這意味著這些人具有強烈的社會區分意識。反之,如果人們難以給自身明確定位,或者主觀定位與其客觀的社會經濟狀況缺乏一致性,即意味著他們對社會經濟差異的體驗和認識並不深刻。群體歸屬意識及地位認同感的存在說明,不僅其他社會成員把他們歸為特別的一類,而且他們自己也認為他們是同一類,這反映出結構化的社會經濟差異對人們的意識及行為產生了後果。這種情況一般是在社會經濟差異的結構化程度較高的情況下——或者說社會分化達到了明朗化和固定化——才會出現。
訪談中,在受訪人提出了對社會成員的基本劃分之後,他們被要求給自己在這個分類體系中定位,並確定自己的地位等級。結果顯示,人們的自我地位認同與前面的社會等級分類的排列順序相當的一致。比如,工人一般自己歸類為「工人階級」、「無產階級」、「貧苦工人」、「窮困階層」,其等級地位歸類為「最低階層」、「下等階層」、「低等階層」;農民把自己歸為「農民」、「農民階級」,等級地位歸類為「最低階層」、「下等階層」、「低等階層」;小業主、小商人自己歸類為「個體工商戶階層」、「經商的人」,等級地位歸類為「中間階層」、「中產階級」、「中下等階層」,也有少部分自認為是「下等階層」、「低等階層」;一般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一般自認為是「幹部階層」、「管理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知識分子階層」、「工薪階層」,等級地位多數歸類為「中間階層」、「中下階層」。
有意思的是,雖然人們把有實權的領導幹部和私營企業主劃為社會上層,但是這兩類人中的多數並不承認自己是社會的上層。訪談中發現,領導幹部雖然並不明確聲稱自己屬於上層,但時常流露出明顯的優越感,尤其是那些掌握實權的幹部或者好單位(如銀行、財政、稅務、工商、公檢法、部分大企業等)中的幹部。他們常常把自己謙遜地類歸為中上層,但他們的實際態度又讓人覺得他們自我感覺是社會的上層。有些領導幹部解釋他們不把自己歸類為上層的主要原因是意識形態上的考慮,無論如何,共產黨的幹部總不能自認是在老百姓之上的大老爺。多數的幹部認為他們比私營企業老闆等級地位高,但一些清水衙門的幹部會認為私營企業主比他們地位高。自認為屬於社會上層的私營企業主並不一定是最大的私營企業主,一些在某一區域范圍內算得上是大企業主或有影響力的企業主有時會認為自己是社會的上層,但是,多數私營企業主會說他們在經濟方面是上層,其它方面不是。有些私營企業主自認屬於社會的上層時帶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流露出對其實際的地位現狀諸多不滿。多數私營企業主希望成為社會的上層,但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些壓制。值得注意的是,私營企業主在對自身進行類別歸類時,對於「私營企業主」這一身份名稱標簽的認同程度相當高,高於其他各類人群對相應的身份標簽的認同,比如象「個體工商戶」、「幹部」、「知識分子」、「工人」和「農民」等等。
從訪談結果來看,很明顯,當前各類群體都傾向於根據自身的社會經濟狀況來歸類自己在等級系統中的高低位置,各群體多數成員所認同的位置與人們進行階層或階級分類中的等級排列順序大體一致。這與5年前和10年前的情況有很大差異。1991年和1994年盧漢龍教授在上海、廣州所做的自我社會地位的認同調查結果表明,當時人們的主觀地位認同與實際的社會經濟狀況是很不一致的[4].1995和1996年的訪談資料也得出類似的結論。由此可推論,在近5年期間,人們的主觀地位認同與客觀的社會經濟狀態之間的一致性大大提高,類似社會經濟條件的人的群體歸屬意識增強。
社會經濟群體的成員是否具有強烈的群體認同感,一方面取決於實際的社會經濟差異導致他們與其他群體之間有多大程度的差異,另一方面取決於意識形態因素,即是否存在著強化群體之間社會經濟差異或利益沖突的政治和文化思潮,比如象啟蒙、灌輸、引導階級意識的運動。當前的主導意識形態趨向於淡化或掩飾群體之間的社會經濟差異。因此,可以認為,當前人們的群體認同感的增強主要是由於社會經濟差異的深化和穩定化所造成的。同時,訪談結果還反映出這樣一種情況:越是對自身地位狀況不滿意,越是感受到被壓制、被剝奪的人群,群體認同感增強的越快。
二、對社會區分的態度:社會分層的價值判斷
人們對社會區分的感知強度及其變化表明,自90年代中期以來,社會經濟差異顯著擴大並顯示出兩極化發展的趨勢,這一趨勢發展到今天正在形構一個等級化的分層體系。這種等級分化現象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它是否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或者,它會導致社會動盪嗎?這是當前理論界和有關決策部門所關心的問題。
社會區分的存在或者社會經濟差異的擴大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政治後果,但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和多麼嚴重的後果,則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們的價值態度。社會經濟差異和均衡分配是一個平衡器的兩端,向任何一端的傾斜都將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和穩定。資源分配過於平均,將使個人及其社會失去發展動力;人們之間社會經濟差距過大,將導致社會的動盪不定。但是,這一平衡點應該定位在哪裡,缺乏絕對的量化標准。雖然,吉尼系數被公認為是衡量收入差距的一個指標,但並不能絕對地說,一個社會比另一個社會吉尼系數高(即收入差距大),就意味著這個社會比另一個社會更不穩定,或者這個社會比另一個社會更有發展的動力。每一個社會獨特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傳統及特定的歷史情境都有可能使這一平衡點定位於不同的位置,因為這些因素影響到人們對於社會經濟差異的認同程度和容忍程度。這里的意思是說,一種社會分層體制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適度的,是否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取決於人們對它的價值判斷,這是我們要研究的社會分層意識的一個重要部分。
由於當前人們主要是以收入水平來進行社會分層,因此本研究的訪談集中考查的是人們對收入差距的主觀態度,以此來透視人們對於當前正在等級分化的社會結構的價值判斷。
1、對收入差距合理性的判斷
1999年和2000年的訪談結果有一點是出人意料的:多數受訪人認為按經濟收入差異排列的社會等級秩序是合理的。這與1995年和1996年的訪談結果有些不同,當時雖有部分人認為收入差距是必要的,但多數人不認同社會成員主要以經濟來分層。很明顯,人們對於經濟分化以及以此為基礎的社會等級分化的認同程度和容忍程度有很大的提高。不過,不同類型的人對經濟等級分化的合理性的認可程度有所不同。一部分人認為,收入差距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對社會經濟發展是有利的,而且當前的差距還不夠大,還應該拉的更大;還一部分人認為收入差距雖然是合理的,但是目前差距太大了,應該縮小一些;再有一部分人認為,收入差距在目前是合理的、是必然的,是改革過程中必需經過的一段時期,過了這一段就會縮小;最後一部分人認為收入差距現象不太合理,應該改變。這四種態度反映出對收入差距現象的認同程度的不同。採取極端態度的人——完全肯定收入差距並主張進一步擴大差距或者完全否定收入差距——只佔少數,多數受訪人傾向於溫和地肯定收入差距現象。
對收入差距和社會等級分化的認可程度受到個人的社會經濟狀況的影響,一般來說,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改革中獲利較多的人更可能認為收入差距是合理的,尤其是一些年輕人;社會經濟狀況不太好的人、改革中利益受損的群體,比如低收入的離退休人員、下崗人員等,更傾向於對收入差距表示不滿,他們體驗到較強烈的相對剝奪感。
2、對於導致收入差距機制的價值判斷
雖
4. 社會的主要類型有哪些
不同的分類方法將社會劃分成不同的階段。
卡爾·馬克思以物質生產方式為依據提出:「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並預見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出現。後來馬克思主義者將社會基本形態概括為5種:
1、原始社會;
2、奴隸社會;
3、封建社會;
4、資本主義社會;
5、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為其初級階段)。
美國社會學家倫斯基(Gerhard Lenski),結合科技、信息交流和經濟等幾個方面把社會分類為:
1、捕獵社會;
捕獵(2張)
2、低級農業社會;
3、高級農業社會;
4、工業社會。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oS6o3UKB48YwNLAieHq__j_#3
5. 社會群體有哪些主要類型
社會群體類型如下:
初級群體和次級群體
依據群體成員間關系的親密程度,社會群體可以劃分為初級群體與次級群體。
初級群體:又稱首屆群體或基本群體,是指由面對面互動所形成的、具有親密的人際關系和濃厚的感情色彩的社會群體。典型的初級群體有家庭、鄰里、朋友和親屬等等。初級群體反映著人們員簡單、最初步的社會關系,即初級社會關系。次級群體:又叫次屬群體或間接群體,它指的是其成員為了某種特定的目標集合在一起,通過明確的規章制度結成正規關系的社會群體。群體成員間的感情聯系相對不如初級群體,面對面的互動有限。典型的次級群體是各類社會組織,如公司、政府機構、學校等。次級群體的規模可大可小,較小的次級群體,如一個科室、班組。在較大的次級群體中,總會出現一些較小的初級群體,如軍隊中的戰友群、工廠中工友小集團以及學校里的「哥們」群體等。
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
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是根據群體的組織化、正規化程度來劃分的。這種劃分方法最早是由美國的梅約提出的。正式群體諸如現代社會的社會組織等,其成員的地位、角色和規范,以及權利、責任和義務都有明確的規定,並有相對固定的成員身份的群體,如企業、機關、學校等。正式群體的組織化、正規化程度高,其成員間的互動採取制度化、規范化的方式。
所謂非正式群體,主要是指社會組織內部的成員在日常互動中自發形成的人際關系系統。從形成的基礎上來看、非正式群體具有以下六種類型:
1、友誼型即以感情為基礎而形成的親密朋友群體。在友誼型群體中成員之間有諸多的共同點,彼此情投意合,成員感情投入較多。
2、同好型即以共同的興趣愛好為紐帶結成的群體。如棋友等。在這些群體中,成員之間未必都是知心朋友。
3、利益型即以共同的利益為紐帶的群體,如在一個商場中,一群消費者感到商家有欺詐行為,就聯合起來「討說法」,如此形成的臨時性群體是利益型的,非正式的。利益型群體可以是穩定的,例如美國國會以外的「院外集團」,他們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沒有明確的成員身份,屬於非正式群體,又是共同利益促成的聯合體。
4、信仰型即以共同的理想、價值觀、信仰為基礎結成的非正式群體,如自發組織起來的學習小組。
內群體與外群體:
依據成員對群體的心理歸屬可以分為內群體和外群體。
內群體,指成員對其有團結、忠心、親密及合作感覺的群體,成員在心理上自覺認同並歸屬於其中的群體。成員具有相互愛護及相互同情的情操,日常生活大多以內群體為中心。
外群體,泛指內群體成員之外的其他任何「別人」的結合。內群體成員對外群體成員普遍抱有懷疑和偏見,甚至採取蔑視、仇視等敵對態度,在心理上無歸屬感。內外群體常常互相隔離,乃至於對立。
所屬與參照群體依據成員的身份歸屬可以劃分為所屬群體和參照群體。
所屬群體,也成隸屬群體,指成員身份所屬的群體。它規定著成員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動。
參照群體,並非某一成員身份所屬的群體,而指某些成員用做其所屬群體的參照對象的群體,這些群體成員通過參照群體認知、評價所屬群體,由此影響其對所屬群體情感。
血、地、業與趣緣群體:
依據群體內人際關系發生的緣由及其性質進行劃分。
血緣群體,基於成員間血緣或生理聯系而形成的群體。血緣群體歷史最為悠久,是個體學習、參與社會生活的出發點。
地緣群體,基於成員間空間或地理位置而形成的群體。比較穩定、牢固的地緣群體是人類採取定居形式後的產物。
業緣群體,基於成員間勞動與職業間的聯系而形成的群體。這類群體出現是生產力日益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階級社會逐步產生的結果。
趣緣群體,基於成員間興趣、愛好等的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體。
上面的幾種類型是根據不同的標准劃分出來的,由於其出發點和劃分標准不同,對於不同的群體的認識就應有所不同,不能簡單認為非正式群體就是初級群體,正式群體就是次級群體。盡管它們有許多相同點,但不能等同。例如家庭,既屬於初級群體,同時它又是非正式的;而許多利益型的次級群體,例如黨派政治中的壓力集團,是次級群體,但不是初級群體,對此要清楚地辨明。以上供參考。
6. 中國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如何劃分才算合理呢
在之前的問答中,我也回答過類似的問題。今天我要跟大家講講什麼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如果按照歷史教科書的分類,那就是夏禹建立夏朝之前的原始社會。
從夏朝到秦朝是一個奴隸社會,從秦朝到中國的最後一個朝代,是一個封建社會。
事實上,我不同意這種分類。我個人的意見如下。
7. 論述主要社會學家對社會類型的劃分
關於社會的劃分
盡管許多經典社會學家都以對社會的劃分來作為他們的理論基石,但他們卻從未在劃分社會類型的方式上達成過共識。而這些不同分類框架常常由於對劃分出的社會類型所持有強烈的價值判斷而帶有缺陷。如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將所有社會分成三組:原始社會、野蠻社會和文明社會(言下之意,非西方社會就理所當然的成了原始、野蠻社會);孔德將社會劃分為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和實證主義(科學)階段;而馬克思則從經濟基礎的角度把人類社會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以及社會主義社會及其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
波普諾在其著作《社會學》一書中則從社會成員如何生存(即他們的生存方式)為基礎,考察了由倫斯基發展出來的分法。即:狩獵採集社會(Hunting and gathering society)、園藝社會(Horticultural society)以及幾乎同時代出現的游牧社會(Pastoral society)、農業社會(Agrarian society)、工業社會(Instry society)、後工業社會(Postinstrial society)。
二、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視角(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功能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在生物學占統治地位的19世紀發展起來的,並深受物種進化論的影響。孔德和斯賓塞提出了功能主義最基本的原則:社會與生物有機體在許多方面是相似的。後來的追隨者更堅持任何社會系統都回像人體系統一樣自然地協調發揮作用以確保系統自身的穩定或均衡,社會中的各部分對社會的穩定都發揮著一定的功能。因此,從功能主義的視角來看,社會實在功能上滿足整體需要從而維持社會穩定的各部分所構成的一個復雜系統。
塗爾干常常被視為當代功能主義的奠基人。他把社會看做是一個由道德價值觀上的共識來規范的特殊有機體。他對以機械團結為基礎的社會和以有機團結為基礎的社會做了區分。以有機團結為基礎的社會得以存在,是因為社會成員都承擔著相似的經濟角色,因而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念。建立在有機團結為基礎上的社會則是因為社會成員們承擔著高度專業化的經濟角色,因此相互高度依賴。
帕森斯是將功能主義發展為社會學分析中一個全面、系統理論的領袖人物。他認為一個社會只有滿足了四個基本需求,才能發揮其功能,即維持秩序和穩定的四個基本需求是:目標的獲得,對環境的適應,社會的整合以及對越軌行為的控制。帕森斯尤其強調社會整合功能的滿足,認為這需要社會成員接受和遵守社會的共享價值觀。他認為是這些共享價值觀將社會「粘」在了一起。如果過多的人拒絕接受這些價值觀,社會穩定將會崩潰。
默頓將帕森斯的功能主義理論進行了改進,使其更有利於經驗性研究。他指出社會系統中並非所有組成部分都發揮著正功能,當社會結構中的某一單位阻止了整個社會或其組成部分的需求滿足時,它就是反功能的(將資源消耗於製造原子彈,而不是滿足社會需求,這便可視為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的反功能)。此外,社會結構發揮的功能還存在已經預期到或意識到的「顯功能」,也存在尚未意識到的「潛功能」。
功能主義在許多問題上受到批評,但主要時因為它所反映的社會觀在本質上是保守的。由於它過分強調共享價值觀並且將社會看成是由為整體利益共同發揮作用的各部分所組成的,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社會的不滿和社會沖突;由於功能主義過分強調秩序、穩定和共識,它甚至可能歪曲社會的真正本質,往往某些部分的獲利則是以其他部分的利益受損為代價的。
對功能主義批評最嚴厲的是沖突主義論者。他們認為功能主義視角在研究穩定的社會時也許是十分有用的;但放眼當今世界,社會在飛速變遷,沖突不是例外而是規律。
8. 斯賓塞社會分類的兩大類型
社會有機論和社會進化論。具體如下:
斯賓塞主要的社會學思想有社會有機體論、社會進化論、對社會類型的劃分和關於國家的政治理論等等。他的社會學理論的突出特點是將社會與生物有機體進行類比,他的社會有機體論和社會進化論都是從這種類比出發和展開的。論文發表。喬納森·特納在他的《社會學理論的結構》中稱他為「第一個生物生態社會學家。」他在C.R.達爾文《物種起源》(1859)發表前7年就撰寫出版了《進化的假說》闡發了社會進化思想,並於1857年發表論文《進步:它的規律和原因》提出進化是一個普遍規律。但他在1896發表的《社會學原理》中闡述社會有機體論和進化論理論時仍受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影響,將生存競爭、自然選擇的原則移植到其中。認為社會的進化過程同生物進化過程一樣,也是優勝劣敗,適者生存。進而認為進化是一種自然過程,應遵循其自身的規律,而不應人為地干涉。他還按照社會內部管理管理的程度和范圍,把社會分為軍事社會和工業社會。下面是對他的主要社會學思想進行簡單的梳理:
(一) 社會有機體論和社會進化論
社會有機論和社會進化論的思想是貫穿斯賓塞社會學的兩條主線,是他工業社會的基本理論觀點。
1.社會有機體論
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論集中反映在他的《社會學原理》第二卷中,他將社會與生物有機體進行了6項類比,得出了3個結論:①社會是一個體系,一個由相互聯系的各個部分構成的緊密整體。②這個體系只能從其結構運轉的意義上去理解。③體系要存在下去,它的需求就必須得到滿足。這些觀點開啟了結構功能理論的先河。斯賓塞在《社會學原理》一書中,將人類社會與生物有機體進行類比,站在社會唯實論的立場提出:社會是一個「有機體」實體。[1]
(1)相似之處
他提出世界由無機領域(物理學、化學方面)、有機領域(生物學、心理學方面)以及超機領域(社會學方面)組成。而社會具有許多和生物有機體相似的特點,比如它們的生長過程,也就是規模的變化。可以說,二者都是經歷著由小到大的變化,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生物有機體的變化時間較短且較為明顯,而社會有機體的變化由於地域空間較大則往往需要經歷相當漫長的時間且界限相對模糊些。當然在外力干擾相當大的情況下,社會有機體也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明顯的變化。再比如結構的進化,也就是組織形式由簡單到復雜的改變。社會有機體和生物有機體一樣,它們的組織形式不會固定不變,由於事物內部矛盾的發展變化和外界影響,它們都由簡單到復雜逐步進化。像原始社會,它的結構相對簡單且具有較高的同質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而較為復雜的工業社會,我們可以看到,原始社會原有的單一性和同質性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分化和專門化的發展趨勢。社會有機體由於其內部的組成部分的增大、變化、分化和專門化而相互依賴且越來越強,從而產生了系統的整合,逐漸形成一個與單個有機體一樣的集合體。反之在社會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繼續分化過程中個人角色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分化,各部分之間的依賴性也越來越高。由於不斷發展的進化,各種功能也配合得更加密切。在簡單的原始社會,由於同質性高,各部分相互替代的可能性就大,而在復雜社會由於專門化較高,因而一個喪失功能的部分不能輕易由別的部分所替代。因此,復雜社會在結構上反而比簡單社會還要脆弱(在這里可以看到,其實斯賓塞已經開始使用分析功能主義對社會進行剖析)。[2]這就要求復雜社會產生一個能控制和協調各部分行動的「管理中心(或系統)」。斯賓塞認為,管理系統的功能並不是一開始就很完善的。起初,主要是用來處理與外部的關系,起到「防禦和侵略」的作用,到了後來,當各種功能的復雜性阻礙了各部分之間的完全自發調適的時候,管理系統就擔負起內部調節和社會控制的工作。[3]他後來還根據內部管理的程度和范圍的區別將社會分為軍事社會和工業社會。(詳見下文)
(2)相異之處
斯賓塞在借用了生物學的方法對社會作出分析之後,還對它們之間的存在的差異進行了比較,指出,①生物有機體與社會整體在組成要素的聯系程度和構造上是不一樣的。生物有機體是由位置非常固定的單元(細胞)緊密結合而成的統一有形體;而社會則是由位置相對固定(通過一定渠道可以流動),但相互結合不勞、鬆散的一些單元(個人)自由形成的分離統一的抽象整體。②生物有機體與社會整體的聯系模式有相異的地方。生物有機體的生長和存在主要通過有生命力的物質(物理及化學)的作用來支撐;而社會的各部分與整體的正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的溝通、維持則主要是藉助人類自身不斷創造和總結的符號系統(情感、語言、藝術、文字及思想系統)。③生物有機體與社會整體在意識層次上有區別。生物體只有神經系統這一單位有意識(其它部分均無感受能力);而社會有機體的各個部分均有意識,並有一個「管理系統」來調控與整合那些分散的社會意識。斯賓塞認為,由於社會各部分和成員之間具有流動性,且分工合作,因此他們能因共同的整體利益而團結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物有機體的部分是為整體而存在,而社會有機體是整體存在於部分之中。[4]他從而得出社會應該為其成員的幸福而服務,社會是增進個人人生目標的工具和手段。這充分說明斯賓塞的個人主義思想,這也是他提出不幹涉主義(1842年《政府的作用范圍》)的理論延伸。
2、社會進化論
斯賓塞認為,進化就是社會從相對模糊的、鬆散的同質狀態向明確的、緊湊的和異質狀態轉變的普遍過程。[5]「進化」是他實證社會學思想的基本基調。
(1)早期社會進化論
早期(1855—1857)的斯賓塞認為社會進化與自然界的進化的區別在於社會進化被描繪成一個持續的,沒有倒推的過程,表現為一中直線式的漸進和發展。他認為,進化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的法則,「宇宙間的一切都在進化」。無論是天體的形成,物種和人種的起源,還是無機界、有機界以及超機界即人類社會,都是由進化規律支配著的。整個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不確定到確定,由同質到異質的變化發展過程。現象世界之歷史進化或普遍進化,原因是:(1)物質不滅,(2)運動繼續,(3)力的持久。其中「力的持久性」是主要的。「力」決定了進化的普遍性與持久性。[6]達爾文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使這一思想得到了科學的印證。由於永恆的力的存在,宇宙中的一切都處在不停的變化中,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在不知不覺中出現,又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2)成熟期的社會進化論
與早期的思想不同,成熟時期的斯賓塞在他的《社會學原理》(1896)中從總體上肯定社會是不斷向前進化的過程,也不排除在具體的社會中可能出現的暫時的倒退現象,因而社會進化的過程不是直線的。社會進化既受先恰社會生活條件的制約,也受新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在多中因素的作用下社會進化有可能表現為進步,也有可能表現為暫時的倒退。這使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最終表現為多樣性和差異性,各個國家顯示出不同的社會形態。他用進化論描述了人類社會的變遷和發展方式問題。
(3)關於社會進化的原動力
在談到社會進化原動力時,他仍繼續搬用生物學方法。認為「優勝劣汰,物競天擇」是自然和社會進化的動力原則。社會進化如同生物進化一樣,被生存競爭的原則所支配。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始終是第一原則,正是這一原則促使人類社會永無止境的向前發展。他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解釋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一切關系,通過競爭,個人,種族國家分裂為優劣不同的民族。在他看來,人類社會進化就是在有生命力的個人、民族和無生命力的個人、民族的競爭中得以實現的。所以,人類社會進化的必然結果就像生物進化的結果:「優勝劣汰」、「優存劣亡」。這就是人類社會「適者生存」的進化法則。[7]
(二)關於社會的類型——軍事社會和工業社會
斯賓塞對社會發展階段作了類型學的劃分,不過,他的社會理論總是在與生物有機體相類比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通過分析有機集合體的「增長」、「結構的變化」和「功能的分化」,他從不同的角度劃分了社會復雜多樣的形式,並提出了社會的進化規律和發展階段:按社會分工和社會結構的復雜程度,把社會分為簡單社會、復雜社會和二重和多重的社會;按照社會成員居住的狀態,把社會分為游牧社會、半游牧社會和定居社會;按社會內部管理管理的程度和范圍,把社會分為軍事社會和工業社會。斯賓塞著重對軍事社會和工業社會這兩種社會類型的特徵作了詳細的比較,具體如下:
軍事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特徵比較[8]
斯賓塞關於社會的類型按社會內部管理管理的程度和范圍這樣的視角來劃分有其一定的道理,他的這種劃分雖然後人提的不多,但他對社會學在這一方面的發展是有他的貢獻的。像塗爾干對社會團結類型作出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的劃分在方法上有與之相通之處,以及後來吉登斯所提的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斯賓塞影響的痕跡。
三、斯賓塞主要社會學思想的影響與歷史作用
當然,在我們今天看來,斯賓塞借用生物學的概念來研究社會學理論,是有一定的缺陷的。但在當時,他確實是用了一個較容易為人們所理解的方式,為人們認識世界,尤其是人類社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直到今天,這種借用仍在繼續。在20世紀末,生物學為進化論社會學仍然提供著更加令人興奮的信息。論文發表。一種新的進化論(主要是社會生物學理論、社會形式的跨物種比較、進化的階段理論及返回對人類本性的理論化等方面)誕生並取得較大的進展。斯賓塞開啟了進化論社會學的先河。他由於在其社會學理論中使用了「社會系統」、「社會功能」、「社會進化」以及「社會控制」等概念而被認為是系統論、功能主義理論及控制論等科學的先驅者。他所作的類比和對社會學主題所作的判斷,影響了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社會學理論研究的幾種分析模式。反過來,這些模式又被認可地、間接地行塑了生物社會學理論的再現。[9]他的社會學思想對英國和美國的社會學興起起了重要的作用,對早期西方社會學的形成和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賈春增 :《外國社會學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2、於海:《西方社會思想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
3、劉易斯·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4、侯鈞生:《現代社會學理論教程》(M),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1。
5、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第6版)(M),華夏出版社, 2001。
1、賈春增 :《外國社會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48.
2、於海:《西方社會思想史》(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206.
3、劉易斯·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105.
4、侯鈞生:《現代社會學理論教程》(M),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1,36.
5、劉易斯·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102.
6、侯鈞生:《現代社會學理論教程》(M)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1,35.
7、同上,33.
8、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54.
9、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第6版)(M)華夏出版社 2001年 P83
(資料來自網路。)
9. 社會類型的劃分方法
劃分方法 社會形態作為揭示社會生活整體性特徵,研究社會發展階段、社會類型即社會接個歐的社會歷史范疇
,通 常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以生產關系的性質為標准劃分社會形態,即經濟社會形態;一種是以生產力和技 術發展水平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業結構為標准劃分,即技術社會形態.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其特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各種社會形態既有自身的特點又有共同的規律,既互 相聯系,又相互區別.
在經濟社會形態范圍內,有兩種基本的劃分方法:一是五種形態的社會劃分法,一種是三種形態的社會劃 分法.五分法 是根據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把人類社會依次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 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它的第一階段).三分法 是根據人的發展狀況,把人類社會依次劃分為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和個人全面發展 的社會.如果把兩種方法對應起來:人的依賴性社會——自然經濟社會——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物 的依賴性社會——商品經濟社會——資本主義;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產品經濟社會——共產主義.這兩種劃分方法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側面說明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和社會發展階段,共同揭示了人 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兩種劃分在本質上是一至的.社會形態逐漸進步,一種社會形態總要被更高的社會形態所代替,人類社會最終將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佔主導地位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從而決定社會形態的性質和特徵,同時在這一形 態里,還存在著舊社會形態的殘余及思想影響,也會出現即將誕生的新的社會形態的物質前提和萌芽.在 一定的社會形態中,由於新舊形態因素的發展、變化和交替,從而產生社會形態中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
10. 社會的階層怎麼分有哪些
大致可分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又可分為上層資產階級,中層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
1、職業
在大多消費者研究中,職業被視為表明一個人所處社會階層的最重要的一項指標。一個人的工作會極大地影響他的生活方式,並賦予他相應的聲望和榮譽。
2、成就
個人取得的成就越高,就會獲得更高的榮譽與尊重。個人業績或表現也涉及非工作方面的活動。也許某人的職業地位並不高,但他或其家庭仍可通過熱心社區事業、關心他人、誠實善良等行為品性來贏得社會的尊重從而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
3、社會互動
大多數人習慣於與具有類似價值觀和行為的人交往,在社會學里,群體資格和群體成員的相互作用是決定一個人所處社會階層的基本力量。
4、財物
財物是一種社會標志,它向人們傳遞有關擁有者處於何種社會階層的信息,有用財物的多寡、財物的性質決定同時也反應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5、價值取向
個體的價值觀和信念是表明它屬於哪一社會階層的又一重要指標。由於同一階層內的成員互動更頻繁,他們會發展起類似和共同的價值觀。
6、階層意識
階層意識是指某一社會階層的人,意識到自己屬於一個具有共同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的獨特群體的程度。
階級的實質:
階級首先是一個經濟范疇,是一些經濟集團,劃分階級的唯一標準是經濟標准,即不同的集團在生產關系中的地位不同,不能用政治標准和思想標准劃分階級。同時階級又不僅僅是一個經濟范疇,而且是一個更廣泛的社會范疇。
階級的產生是由於經濟的原因引起的,但階級一旦產生出來,就要在經濟關系的基礎上,派生出各個階級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所以階級不僅僅是一個經濟集團,而且是一個社會集團或社會組織。一個階級的經濟地位、政治立場、意識形態這幾個方面總和起來構成這個階級的全部特徵,階級是這些方面的有機統一體。
階級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生產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出現了剩餘產品,勞動力有了價值,為階級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要使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還需要經過社會分工以及隨著社會分工而產生的產品交換,出現生產資料私有制。恩格斯說:「分工的規律就是階級劃分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