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胃間質瘤產生原因
胃腸道的間質瘤是一種具有潛在惡性傾向的侵襲性腫瘤.其惡性程度目前較經典的是根據腫瘤大小以及有絲分裂指數(MI)來評估.如腫瘤直徑<2cm,MI<5/50高倍視野則認為是良性的.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個隨著臨床病理技術發展而逐漸成熟的概念。目前對GIST的認識可定義為:GIST為胃腸道除外平滑肌瘤和神經鞘瘤以及神經纖維瘤的、富於細胞且表達CD117的梭形、上皮樣或多形性的間葉源性腫瘤,起源於胃腸道壁ICC或ICC同源間葉幹細胞 〔1,2〕 。在人群中發病率約為1~2/10萬人,占胃腸道腫瘤的1%~4%。GIST的器官及部位分布:胃70%,小腸20%,結、直腸5%,其他部位5%(食管、闌尾、膽囊,腸系膜等)
『貳』 請問胃間質瘤的病因是什麼
胃間質瘤的產生因素 隨著大家飲食習慣的該病,胃間質瘤這種疾病的發病率也變得越來越高,給更多人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大家要弄清胃間質瘤的產生因素,好好的預防和治療該病,盡量讓該病早治癒,讓患者少受傷害。 一、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胃間質瘤的產生因素中比較重要的一種。胃間質瘤的病因與各地方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經常食用霉變、腌制、熏烤等食物,或過多攝人食鹽,都可能增加胃間質瘤發生的危險性。熏制的魚肉含有較多的3,4-苯並芘,發霉的食物含有很多真菌毒素,腌制的食物中有亞硝酸類,這些物質都有致癌作用。所以大家要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拒絕垃圾食品,多吃水果蔬菜。 二、遺傳因素 研究表明,胃間質瘤的病因與遺傳也有關系,患者家屬中胃間質瘤發病率高於比一般人都高,這些人可能是由於生活環境與飲食習慣相似,增加了胃間質瘤的發病機會,這也表明了遺傳因素在胃間質瘤發病中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 大家要了解胃間質瘤的產生因素,並且根據這些病因做好預防,避免該病傷害自己的身體,一旦發病,也要馬上進行治療,快速康復。
『叄』 胃腸間質瘤:什麼是胃腸間質瘤
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來自胃腸道的間葉源性腫瘤。除外微小GIST(直徑1 cm以 下),約20%的病人首診即合並遠處轉移,約半數局限性 GIST完整切除術後發生復發[1-2]。簡單來說,胃腸間質瘤間質瘤是一個由間充質來源的、具有潛在惡性的一類腫瘤,發生在胃部就叫胃間質瘤。其危險程度需要通過病理檢查及生長部位來確定,極低危和低危的間質瘤,治療效果和預後較好,相反的,危險度越高,惡性度越高,治療效果和預後也就越差。間質瘤外科手術以後一般3年5年的生存率能夠達到70%到80%多,是一個相對來講治療效果比較好,生存率預後良好的一個腫瘤。
GIST約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3%,占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的70%,流行病學研究顯示,GIST多發於50~70歲,40歲以下的患者少見,男女發病沒有明顯的區別,GIST大部分發生於胃(50%~70%)和小腸(20%~30%),約10%~20%發生於直腸,食管佔0~6%,腸系膜、網膜及腹腔後罕見發生。
『肆』 胃間質瘤是什麼病
胃腸間質瘤(GIST),是胃腸道Cajal間質細胞過度增殖造成的腫瘤。臨床以腹部腫塊、消化道出血、穿孔為主要表現,多發於胃和小腸,結直腸也有發病。治療以靶向葯物治療和手術為主。GIST病理檢查示C-kit基因陽性,CD-117蛋白陽性,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glevic)治療有顯著效果。手術過程中腫瘤糟脆、易出血,術後復發率較高,並容易肝轉移。
『伍』 怎麼會引起間質瘤
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在胃腸道腫瘤中只佔少數,但卻種類繁多,形態復雜。過去由於病理學技術的限制,胃腸道許多混有平滑肌纖維或神經束的梭形細胞腫瘤,常被診斷為平滑肌源性腫瘤或神經源性腫瘤。現在的研究認為其中大多數為c-kit陽性或CD34陽性類似Cajal間質細胞的間葉性腫瘤,即目前的定義的胃腸道間質瘤,而平滑肌源性或神經源性腫瘤只佔極少數。
『陸』 胃腸道間質瘤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胃腸道間質瘤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3%,多見於中老年人。胃腸道間質瘤大部分發生於胃和小腸,其次是直腸和食道。那麼,這種惡性腫瘤的發病原因是什麼呢?胃腸道的間質瘤的病因現在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從1998年以來,大家對這個研究越來越深入。現在認為胃腸道間質瘤的始發原因是由於C-kit基因的突變引起的,由於C-kit基因的突變導致這種基因表達的蛋白,CD117蛋白大量的擴增,從而引起了胃間質組織的瘤性改變和無限期的繁殖,形成了一種腫瘤。原來,胃腸道間質瘤的發生跟基因突變有關,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人體內的基因發生突變呢?引起基因突變的原因 咱們比較常見的 一個是本身的身體的染色體的缺陷,或者變異,另外還有一種 環境因素。因為我們xx病例,都是發生在40歲到80歲 是成年人,有一些病 由於基因突變很早就發現,在二三十歲,三四十歲可能就有了,但是這個病為什麼這么晚 也是目前研究的一個范疇。人體自身的基因突變是胃腸道間質瘤的主要病因,而一些環境致病因素如病毒、射線、污染物、化學葯物等往往能誘發胃腸道間質瘤。因此,我們在生活中就要對可能引起胃腸道間質瘤的相關因素多加關注,並遠離這些因素,從而保護我們的身體不受傷害。好,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講到這兒。
『柒』 胃腸間質瘤,為什麼在老年人群中多發
這世間萬物的美食數之不盡,有的不必加工便已經能一品其中風味,有的經過簡單烹調便煥發新的韻味,有的歷經精雕細琢、繁瑣工序而隆重登場,這所有舌尖上的佳餚在我們的口腔中碰撞爆發,讓我們縱享絲絲美味,而它們最終都需要經過我們胃腸道的消化。而胃腸間質瘤這一胃腸道的疾病,也因其特殊性而好發於老年人群體。
雖然大部分的胃腸間質瘤屬於良性腫瘤,但是有發展為惡性腫瘤的可能。五十歲至七十歲是胃腸間質瘤的高發年齡段,根本病因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定論,但是這與水源、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環境中的放射性因素等在體內的堆積相關,同時也與遺傳因素相關。除此之外,腌制、煙熏等具有一定致癌性的食物皆不建議多食。
『捌』 引發胃間質瘤的四個原因,你知道幾個
飲食沒有規律,成為誘發胃癌的首要原因。
1.吃得過飽
我們的先輩在很早以前就認識到吃得過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黃帝內經》裡面說了句非常經典的話:「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說明一次吃很多東西,首先損傷的是我們自己的腸胃。從古人的經驗看,飲食過量就會使腸胃功能失調,時間久了,生病得癌也無法避免。
2.蔬果吃得少
膳食講究平衡,蔬菜水果是我們日常膳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如果平時只愛吃肉,不愛吃蔬菜和水果,就增加了患癌的風險性。研究表明:長期大量攝入紅肉和熟肉製品分別使結腸癌危險增加29%和50%。
3.吃得過快
吃東西狼吞虎咽彷彿成為這個時代上班族的一個通病,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上班族處於一個高度緊張的狀態中,吃飯好像只是為了簡單的身體需要,所以,吃飯速度非常快。實際上這樣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吃飯快,食物的咀嚼不細,易損傷消化道黏膜,產生慢性炎症;另外,吃飯快,食物團塊的體積大,易對食道和賁門等消化道產生較強的機械刺激,久之會引起消化道損傷甚至癌變。
4.吃滾燙的食物
臨床中,醫生發現很多消化系統癌症患者,特別是食管癌、胃癌患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歡吃非常熱的食物,每頓飯都恨不得吃那些剛出鍋的東西。咨詢一位被確診為食管癌的患者飲食情況,發現他平日不但喜歡吃燙嘴的飯菜,還非常喜歡喝熱茶,就是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他中年發病。
『玖』 胃間質瘤是怎麼引起的
病情分析:你好;這種情況應該是胃間質細胞引起的異性增生
指導意見:要及時服用中葯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使瘤體逐步縮小,消除隱患.
『拾』 胃腸道間質瘤是怎麼引起的
研究歷史及命名
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在胃腸道腫瘤中只佔少數,但卻種類繁多,形態復雜。過去由於病理學技術的限制,胃腸道許多混有平滑肌纖維或神經束的梭形細胞腫瘤,常被診斷為平滑肌源性腫瘤或神經源性腫瘤。現在的研究認為其中大多數為c-kit陽性或CD34陽性類似Cajal間質細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的間葉性腫瘤,即目前的定義的胃腸道間質瘤,而平滑肌源性或神經源性腫瘤只佔極少數。
1960年,Matin等首先報道了6例胃壁的胞漿豐富的圓形或多角形細胞腫瘤,命名為胃上皮樣平滑肌瘤;1962年,Stout報道了69例胃的間葉性腫瘤,稱之為「奇異型平滑肌瘤」或「平滑肌母細胞瘤」;1969年,在WHO的腫瘤分類中稱之為上皮樣平滑肌母細胞瘤,雖因電鏡下也未找到平滑肌的證據有所懷疑,但未予足夠重視。1983年,Mazur、Clark發現大多數胃腸道間質瘤缺乏平滑肌細胞的特徵,提出胃腸道間質瘤概念,將GIST定義為包括生物學行為與起源不明的全部胃腸道梭形細胞腫瘤。自此,胃腸道間質瘤(GIST)概念漸為多數人認識和接受。1998年,Kindblon等研究表明,GIST與胃腸道肌間神經叢周圍的Cajal細胞相似,均有c-kit基因、CD117、CD34表達陽性。ICC為胃腸起搏細胞,因此,有人又將其稱之為胃腸道起搏細胞腫瘤(,GIPACT)。但GIST可發生於胃腸道外,如大網膜、腸系膜等,且GIST瘤細胞無ICC功能,因此目前認為GIST可能不是起源於ICC,而是起源於與ICC同源的前體細胞(間葉幹細胞),這也可解釋部分瘤細胞中有灶性肌源性標記表達。因此,目前大多數作者不贊同用GIPACT命名來取代GIST命名。現階段用GIST命名比較恰當。
病理學特點
1、大體形態
腫瘤大小不一,自0.2cm~44cm不等,起源於胃腸道壁固有肌層,可向腔內、腔外或同時向腔內、腔外生長。向腔內生長可形成潰瘍,因此根據腫瘤主體位置可分為腔內型、壁內型、啞鈴型、腔外型和腹內胃腸道外型。大多數腫瘤呈膨脹生長,邊界清楚,質硬易碎;切面魚肉狀,灰紅色,中心可有出血、壞死、囊性變等繼發性改變。腫瘤數目可為多個。
2、組織學特點
GISTs主要是由梭形細胞和上皮樣細胞構成,兩種細胞可同時出現於不同的腫瘤中,但形態學變化范圍大。依據兩種細胞的多少可分為梭形細胞型、上皮樣細胞型以及梭形和上皮細胞混合型。腫瘤細胞的排列也呈多樣化,以束狀和片狀排列居多。胃與小腸的形態學變化大,直腸的形態學變化小,大部分為梭形細胞型,交叉束狀排列多。腫瘤細胞分化不等,可出現核端空泡細胞和印戒樣細胞。
3、免疫組化特點
GISTs免疫組化研究表明CD117(c-kit)和CD34為其重要標志物。80~100%的GISTsCD117呈彌漫性表達,而平滑肌細胞和神經纖維不表達CD117。60~80%的GISTs腫瘤細胞中,CD34呈彌漫陽性表達,並且良性的GISTs的CD34表達較高。CD34表達特異性強,在區別GISTs與平滑肌瘤或神經源性腫瘤時具有重要價值。CD34陽性表達時,往往CD117也呈陽性表達。CD117、CD34的表達與腫瘤位置、生物學行為細胞分化及預後無明顯關系。此外,GISTs也可有肌源性或神經源性標記物的表達,如2-SMA、desim、S-100等。但陽性率低,且多為局灶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