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咬手指甲是什麼原因
擴展閱讀

咬手指甲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 2022-04-24 09:19:19

A. 成人咬手指甲是什麼原因

咬手指(指甲等)是幼兒期或兒童期心理焦慮的後果。成為習慣後沒有改正而持續存在。

B. 喜歡咬手指甲是怎麼回事啊

小孩子咬指甲是一種常見現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咬指甲的經歷。因此,一些年輕父母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往往不在意。其實,咬指甲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不少危害。 據解放軍304醫院消化科李艷梅醫生介紹說,人的手接觸外界最多,特別是孩子,出於好奇,總喜歡這兒摸摸,那兒抓抓,甚至在地上爬,在指甲縫中和指尖上會沾有大量的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指甲縫是利於細菌滋生的場所,蟲卵在指縫中可存活多天。孩子在咬指甲時,無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大量病菌帶入口腔和體內,導致口腔或牙齒感染,嚴重的還會引發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或者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等。 經常咬指甲還會對兒童的牙齒造成傷害,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如牙齒外暴,門牙缺角,影響孩子的容貌。咬指甲還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壞甲床,引發出血或感染,損傷甲板,使甲板縮短,周邊不整齊,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來光澤,如侵及甲溝,可造成甲溝炎。 目前中國很多兒童體內含鉛量過高,除了大氣鉛污染外,孩子在玩玩具時,手上就會沾染鉛,咬指甲時就會把鉛吃進體內,因而,糾正愛咬指甲的不良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減少鉛的攝入。 李醫生說,孩子愛咬指甲,有時往往反映一種心理情緒,如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於咬手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可採用心理療法和行為矯正法。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要循循善誘,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多交朋友,如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玩玩具,一塊做游戲等,轉移其注意力。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常修剪指甲,對大一點的孩子,可通過講道理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有一個過程,年齡越小越比較好糾正,所以,家長發現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就要盡早矯治。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邊拉開,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 那麼如何矯正呢? 專家發現,用習慣扭轉法治療神經性習慣,包括咬指甲、揪頭發、吸吮拇指,及一些嘴部的不良習慣如咬唇和磨牙,是最管用的一個方法。 步驟大致如下: 1、教給孩子分辨識別習慣性行為出現的情況,例如想辦法讓孩子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最愛咬手指頭。 2、教給孩子掌握在習慣性行為出現時運用的對抗反應,例如對自己說「媽媽說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蟲。我不要長蟲子。」 3、讓孩子想像用對抗反應控制習慣性子行為時的情景,如想像肚子里不再有蛔蟲,不再鬧肚子疼了。 4、父母要給予必要的督促,當孩子成功地使用對抗反應不再出現習慣性行為時,一定及時給以表揚,這叫作社會支持。 對抗反應應該是一種容易做而且與神經性習慣不相容的自然行為。例如,對有咬指甲習慣的學齡期兒童來說,對抗反應就應該是用手握緊鉛筆1—3分鍾或攥緊拳頭1—3分鍾。因為握鉛筆不論在教室里還是在家裡學習時都是一種自然的行為,對抗反應不會引人注意。讓孩子先學習辨認每一次開始咬指甲的時間和情境。一旦察覺到這種行為(例如,當手指接觸到牙齒時,當手正向嘴移動時),就應立即中止行為並握緊鉛筆。如果孩子當時沒有筆可握,對咬指甲的對抗反應就應該用拳頭,用另一隻手握住它1—3分鍾或把手放到口袋裡1—3分鍾。對孩子使用習慣扭轉法時,父母應給予具體指導。 為什麼習慣扭轉療法有效呢?這可能源於對抗反應的兩種功能:第一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替代物,它提供一種替代性行為,從而限制習慣性行為。第二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懲罰物,因為它是一種不情願的活動。就是這種雙重的功能使對抗反應抑制以致最後消除了習慣性行為。

C. 孩子總是喜歡咬手指甲,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和孩子下樓散步時總會碰到一個小孩在咬指甲。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帶兒子過去玩,順道跟他的媽媽提下孩子愛咬指甲的問題。他的媽媽絲毫不在乎,「其實有很多人跟我說過,但這個是他從小的習慣。可以不管,等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會戒掉的了。

聽了這位媽媽的話,不禁想到可能有很多的父母也是這樣子認為的。這真的是孩子的個人習慣嗎?答案是不一定哦。那麼孩子為什麼愛咬指甲呢?是不是跟他的心理有關呢?

其實,孩子愛咬指甲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我們作為父母的要謹慎,千萬別太大意放任不管。

日常生活中,如果寶寶有啃指甲這一毛病,父母可別放任不管。要找到寶寶真正的原因,對症下治療,相信寶寶很快能改掉這一習慣。

D. 咬指甲是怎麼回事

咬指甲一般都是無意識行為,是口欲期的一種延續,是緩解緊張、分散注意力的一種不良的習慣性做法。

怎樣戒除孩子咬指甲癖?(《家庭心理醫生》)
家庭生活中,有的兒童常常咬指甲,家長們往往為而訓斥孩子,甚至採取懲罰措施,然而,結果常常事與願違,孩子不但毫無悔改表現,反而越演越烈,令家長頭痛和安。其實,只要了解其發病原因,採取綜合措施,大多數孩子的咬指甲癖會得到很快矯正的。
兒童咬指甲癖主要與緊張和憂慮有關,發繁重的作業、復習迎考、看驚險的影視片以及患兒受到父母的責罵或懲罰等。有些兒童咬指甲行為常常發生在他們聚精會神地看電視、聽故事、找東西、做作業和想問題的時候。
孩子咬指甲癖的主要表現為:孩子在咬指甲時一般是無選擇性地咬十個指甲,被咬過的指甲常變得短而參差不齊。有些孩子當注意力被某種東西所吸引或在他們精神緊張時還會咬隨身的其它東西,如咬鉛筆和手帕等。由於反復地咬指甲。會損傷手指的指甲和皮膚,使指甲游離緣變得粗糙,指甲緣的四周出血和指甲畸形,甚至發生甲溝炎、甲周疣、門牙緣的小裂痕、齒齦炎。
咬指甲癖是一種令人為難的、討厭的、甚至是痙的習慣,不僅受到來自社會、同學以及家庭的歧視,而且影響兒童心身健康發育。因此,兒童咬指甲癖並不是什麼小毛病,而應引起家長們的重視,及時採取綜合措施,糾正兒童的行為偏離。
一般療法。兒童咬指甲癖是完全可以糾正的。首先,人微言輕家長應認識到這是一種病症,單純地採取責罵或懲罰不但無益於疾病治療,反而有害,甚至會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積極尋找引起緊張和憂慮的因素,並及時改善兒童的生活環境,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此外,家長應定其給孩子修剪指甲,防治指甲感染和表皮損傷。
心理療法。主要採用行為限制和下面引導的方法。所謂行為限制,即當年幼兒童咬指甲時,父母應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從嘴裡移開,緊緊地抱住他的雙臂,並用微笑、點頭或誇獎的口吻表示贊賞。還可通過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下面引導則是,對孩子可講清道理,使孩子意識到咬指甲有一定的危害性,但只要自己能正確對待,是完全可以糾正的。同時,要讓這些孩子經常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鍛煉。通過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可以促進孩子心身健康的發育。
由於兒童咬指甲癖的治療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矯治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故不但要求患兒增強信心,而且父母也要有耐心,採取父母的監督和孩子自我監督相結合的方法,鞏固治療的效果,只要能堅持治療一段時間,就能達到戒除兒童咬指甲癖的這一行為偏離。 吮指頭和咬指甲怪癖 吮指頭和咬指甲是一種不良嗜好。心理學家認為,吮指頭和咬指甲是兒童期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行為障礙。據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的調查資料表明,在6—12歲的兒童中,「經常」和「幾乎整天」吸吮手指頭的兒童發病率為12%;而咬指甲的兒童其發病率則高達44%。另一位心理學家也證明了在14歲的兒童中,有程度不一的咬指甲行為的佔55%。吮指頭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超過了兒童期應該的年齡,更反映出具有這種怪癖者的心理不健康。心理學家發現,吮手指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除了可能致使手指浮腫、牙齒閉合不良和感染疾病外,而且還是「對學習和工作產生內心緊張、壓力、憂慮或煩躁的癥候……。這些行為本身雖然不能直接妨礙人的學習和工作,但卻可能是妨礙人學習和工作的自卑感、敵對感、或個人內心的某種別的情緒狀態的表現。」 大家知道,吸吮是一種原始反射,凡接觸到嬰兒口唇的任何物體,都會引起吸吮反射。在嬰兒時期,吸吮自己的手指頭很常見。到2—3歲後,此現象一般會逐漸減少。但在嬰兒飢餓時,吸吮自己的手指頭有得到如吸吮母親乳頭般的滿足;在寂寞無聊、焦慮不安、身體有疼痛或其它不舒服表現時,吸吮指頭可以聊以自慰、減輕焦慮、轉移注意力,因而仍可能吸吮手指。如果偶然出現這些行為或持續時間不長,不應視為病態。隨著兒童年歲的增長及與外界接觸的增多,一般這一不良嗜好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消除。但是,若諸如飢餓、疾病、孤獨無伴、缺乏玩具等不良情境經常存在,吮手指的行為就可能形成一種癖好,以致難以革除。至於咬指甲的病因,心理學家認為與吮手指頭一樣,一般發生在其情緒緊張或抑鬱的時候,並往往伴有睡眠障礙、磨牙齒、吮手指頭等症狀。有的人咬指甲行為是孩提時代對父母咬指甲行為的模仿,一般獲得了快感,逐漸形成了頑固性習慣。 一位長相頗佳的少女,養成了吮大拇指的習慣。其表面雖然較活潑,但內心卻隱藏著許多憂慮。因為她的母親不僅喜歡打扮,而且凡事吹毛求疵、嘮叨不停,她既希望女兒學芭蕾、又要她學民族舞蹈,更要她練鋼琴、讀英文。這位少女內心裡並不喜歡這些,而她母親卻非常熱衷於此,不惜花費時間和金錢,為其請名師。買這買那。每次女兒學芭蕾舞時,她就走在旁邊指點批評。練習時只要有一位學員的姿勢顯得優美,她就高聲喊女兒注意模仿,搞得女兒緊張兮兮的。可見,女兒吮手指的行為就是緣於這種內心沖突和對其母親極度不滿的結果。 預防和矯治吮手指和咬指甲的關鍵,在於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避免錯誤的哺乳方法,以杜絕養成不良嗜好。對於已養成此類不良習慣的兒童和成人,在矯治時應注意: 1.弄清原因,對症下葯。對兒童,如屬於喂養方式不正確,應培養孩子有規律的進食習慣,做到定食定量、飢飽有節;如屬於孤獨、寂寞等原因,則要給孩子一些有趣味的玩具,讓他們有機會與成人或其他孩子一起玩樂,培養其對環境、游戲的興趣,以轉移其注意力,逐漸糾正此類不良嗜好。對成人,應引導他們認識其行為的幼稚性,並教授正確有效的排憂解愁的方法,自覺戒除這一怪癖。 2.正確教育,切忌粗暴。吮手指和咬指甲,在幼兒時期是很自然的,因此不應簡單地禁止,否則反而會強化這一行為,使他們感到更緊張。只有主動提供多種有趣的事如做手工、做游戲等,而不應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自然會解除其困惑,而不致這些不良嗜好的產生。因此,對此類兒童的不良嗜好施予強行制止的行為是有害無益的,嘲笑、譏諷、恐嚇、打罵更是不妥,這樣做只能使孩子的情緒更加緊張不安,甚至產生自卑感、孤獨感等不健康心理。 3.厭惡療法。在童年時期,如果兒童養成了吮手指或咬指甲的怪癖,可以採用厭惡療法進行治療和矯正。如在兒童手指上塗上黃連水或辣椒水,使其感受到咬指甲或吮手指的苦痛,從而中斷該行為。

E. 成人咬指甲是什麼原因怎樣克制

以前有過和你相似的問題,這個,通常在緊張和壓抑的情況下會剋制不住。尤其是思想緊綳的不行時刻還有周圍環境的變化,人事物負面東西多,親友在乎人的語言傷害等,這時都控制不住。這是人下意識發泄情緒的一種表現。
為這個,沒少被人笑,那時覺得特自卑。
後來,無意被人拍到這個鏡頭,覺得簡直慚愧的不行。當然,現在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但當時真有些傷自尊了,下定決心要改掉這個毛病。開始查書,知道了上述那些東西。之後,從控制自己負面情緒做起。
我選擇的方法是,一碰到負面的人事物在人前不表現出來,之後找朋友或者親近人訴說。找點正事兒干,讓日子充實起來,做運動,旅遊,不怕你笑話,有時實在控制不了這個行為也還是會出現,但在這之後會自我開解,很老套,諸如『控制不了沒什麼,已經比以前好多了』『負面情緒控制好了,這種行為就會減少。』等。雖然老套,不過還是挺有效的。
之後覺得自己容易緊張,怕社交活動,人家一說什麼,就在意的不行,就還是在背地裡咬指甲,雖然次數減少了,但還沒去根。所以就參加集體活動,熟悉的朋友組織的,還有義工,這些,讓我感覺不是那麼緊張和焦慮,因為熟悉和正面的東西多啊,之後,這種行為就極少了——一大堆事情等著做呢,哪有功夫琢磨指甲啊。
克服這個毛病,用了我大約一年多的時間。
現在,已經完全沒有這種行為,焦慮緊張也很少,因為義工讓我學會很多處理事情方法,看到很多正負面人事物,神經鍛煉的堅強多啦。至於從前的自卑啊,過於敏感都改變不少。個人建議,可以試試看。
以上經驗之談,謹慎參考,語言直接,海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