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容易得到突變體的原因是什麼
A、離體的組織、器官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叫做脫分化,在脫分化過程中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發揮了重要作用,A正確;B、再分化過程發生在c步驟,d步驟是經過人工包裹形成人工種子的過程,B錯誤;C、b過程即脫分化,在脫分化過程中,細胞進行了旺盛的細胞分裂,細胞分裂過程中會發生DNA復制,該過程進行誘變處理後培養,可篩選出抗逆性強的突變體,C正確;D、人工種子可以解決有些作物品種繁殖能力差、結子困難或發芽率低等問題,D正確.故選:B.
『貳』 我做番茄組培時,篩選一段時間後,有的培養基變成紅色或粉紅色,是什麼原因呢多謝!
褐化或者玻璃化一般都是指植株,不指培養基。您可以看看您母液中的鐵鹽有沒有變質。因為鐵鹽在這幾種母液成分中比較容易變質,各種原因造成——有雜質、pH值、溫度等。二價的鐵離子變質後就變成三價了,鐵鹽母液就會有紅色的沉澱的。要不就檢查一下你配母液時用的移液管是不是被污染了。因為看不到您培養基的照片,只能做以上推測,希望能幫到您。
『叄』 為什麼植物的組織培養誘導變異比較容易
生物變異現象有利也有弊 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 對於某種生物來說,有的變異有利於它的生存,叫做有利變異。小麥中出現矮稈、抗倒伏的變異,這就是有利變異。有的變異不利於它的生存,叫做不利變異。玉米有時會出現白化苗,這樣的幼苗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會過早死亡,這就是不利變異。變異在生物進化上的意義 生物在繁衍過程中,不斷地產生各種有利變異,這對於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環境是復雜多樣、不斷變化的。生物如果不能產生變異,就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如果沒有能遺傳的變異,就不會產生新的生物類型,生物就不能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地不斷進化。由此可見,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變異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在農作物、家禽、家畜中,有時會出現對人有益的變異。例如,牛群中可能出現肉質較佳的牛,也可能出現產奶較多的牛。人們挑選這樣的牛進行大量繁殖,經過不斷地選育,就能得到肉質好或產奶多的親品種。有一些小麥品種在高水肥的條件下產量很高,但是由於植株高,抗倒伏能力差,大風一來,就會大片大片地倒伏,既影響產量,又不容易收割。怎樣才能得到既高產又抗倒伏的品種呢?科學工作者利用一種普通的矮稈小麥抗倒伏能力強的特性,將這種小麥與高產的高稈小麥雜交,在後代植株中再挑選稈較矮、抗倒伏、產量較高的植株進行繁殖。經過若干代的選育以後,就得到了高產、矮稈、抗倒伏的小麥新品種。為了得到優良的新品種,人們還採用射線照射和葯物處理等手段,使種子里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在這些種子發育成的植株或它們的後代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異。從中選出對人有益的變異類型。進行定向選育,就有可能得到農作物的新品種。
『肆』 植物組織培養中可能會發生染色體變異或基因突變,而不可能發生基因重組 請解釋一下
基因突變在任何時候都能發生,染色體變異中的染色體結構變異可能出現在任何時期,染色體數量變異則出現在分裂過程中。
基因重組是指造成基因型變化的核酸的交換過程。包括發生在生物體內(如減數分裂中異源雙鏈的核酸交換)和在體外環境中用人工手段使不同來源DNA重新組合的過程。組培中沒有減數分裂的發生,只有有絲分裂的發生。
『伍』 什麼植物在組培中變異現象比較嚴重
經愈傷組織出芽的植物都較發生變異。
一般而言,離器官化生長越遠,時間越久,就越有機會產生體細胞無性系變異,且頻率也越高;頂芽、腋芽、側芽和莖尖分生組織的變異率低,而無分生組織的功能的葉、根、細胞和原生質體培養產生的變異率高)、還有激素類型與配比、離體培養時間、繼代次數、選擇壓等影響因素,
『陸』 組培苗出現玻璃化的原因
培養基成分、光、溫、濕及透氣性均與玻璃化有關。如在康乃馨和泡桐培養時,採取提高瓊脂用量、避免過高的培養溫度、適當降低細胞分裂素的用量、減少繼代培養次數等,均可明顯降低玻璃化比率。康乃馨的最佳培養溫度為25—28℃,當培養溫度升至29℃以上,玻璃化現象逐漸加重,當室溫達32℃時。約50%的苗形成玻璃苗,且培養瓶中的濕度明顯加大,此時,將培養苗移到BA濃度較低的培養基上培養,且降低培養溫度,一部分玻璃苗可轉化為正常苗。研究進一步發現,保持一定的BA濃度,繼代次數的增多也會導致玻璃化,一般從第三代開始,玻璃化現象逐漸嚴重,此時,降低BA用量培養l一2代,玻璃化現象減輕。對於以上兩種情況,適當提高培養基中瓊脂的含量,也可達到理想的效果。另外,適當提高ca2+的濃度、降低培養基中氨態氮的比例、增強培養瓶透氣性等也可有效控制玻璃化現象的發生。
『柒』 變異的原因是什麼
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具體可分為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兩種。
外在因素:如物理(射線輻射、高溫)、化學(有害化學物質,如硫酸鋁等、現代工業廢氣、工業反應劑和原料,飲食工業中的佐劑,醫葯及農葯)、生物(病毒、有害菌產生的毒素及代謝產物等);
內在因素:基因上轉座因子的存在、染色體結構的畸變(倒位、易位、缺失、重復等)、基因突變、基因重組。一般來說,染色體結構變異與基因突變受外在因素影響較多。
『捌』 增殖組培苗裡面的苗長根不長高最後死亡是什麼原因呢
導致組織培養中發生的遺傳變異的因素主要有,離體條件本身、植物生長調節劑、培養基滲透壓、培養溫度及培養時問,外植體再生方式(通過愈傷組織分化的變異率高)等,一般認為,培養基的組成,特別是激素的組成和含量,對體細胞無性系變異有重大影響。
盡量不用2,4-D,降低培養基激素水平,減少繼代次數,探索不定芽直接發生方法,培養溫度忽過高
2009-10-11
13
其他回答 1條回答
潮汐、
香蕉組培苗生產過程中會發生變異。組培苗發生變異與培養材料、增殖代數,增殖系數和培養基激素濃度等因素有關,其主要發生在組培生產過程中的繼代增殖環節。在正常情況下,用莖尖作培養材料,變異率就低,而用花蕾、葉片誘導出愈傷組織,再進行促細胞分化出叢芽的方法,其變異率就高。香蕉增殖芽培養代數越多,變異率就越大,一般要求增殖芽繼代培養不能超過10代。在增殖芽繼代培育過程中,激素濃度過高也會誘發變異。因此,要選擇健康的吸芽作為增殖材料,嚴格控制培養代數和增殖系數,合理使用激素濃度。在增
『玖』 在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容易得到突變體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細胞處於不斷分生的狀態,易受外界條件和外界壓力的影響而發生突變
『拾』 組織培養過程中污染產生原因有那些
污染的來源。植物組培污染主要是黴菌、細菌和酵母菌引起的污染。黴菌和酵母菌在培養條件下生長快,很容易觀察到,而細菌潛伏期長,植物組織一般不表現症狀,所以很難在前期和肉眼觀察到[1]。國外有關學者認為細菌污染的來源主要有三個:一是材料內部滅菌處理不好,這樣造成的污染占污染總數的1/3~1/2。二是在正常的滅菌的條件下,內生菌能夠存活,這樣的污染占污染源的1/4。三是來自寄生植物的污染佔1/4~1/2。同時認為有些植物的昆蟲和蟎蟲的體表帶有黴菌的孢子和細菌,在九、十月份是重要的污染源,因多種植物昆蟲處在大量繁殖階段,此時大量昆蟲造成的污染源最易造成組培污染的嚴重發生。近六年來,我們通過對獼猴桃、櫻桃、托柄菝葜及大花非洲菊初級培養污染的研究中發現,高溫、多雨的環境更有利於污染的發生,而且隨著植物材料年齡的增長,植物材料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組培污染也會更加嚴重。另外,外植體的狀況,環境條件和操作過程也是引起污染的主要原因。
由於培養的植物材料大都採集於田間栽培植株,材料上常附有各種微生物,一旦被帶入培養基,即會迅速繁殖滋長,造成污染,培養失敗。所以培養前必須對外植體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消毒的尺度為既能全都殺滅外植體上附帶的微生物,但又不傷害材料的生活力。因此,必須正確選擇消毒劑和使用的濃度、處理時間及程序。目前,常用的消毒劑有次氯酸鈣、氯化汞、次氯酸鈉、雙氧水、酒精(70%)等。具體消毒方法如下:
(1)莖尖、莖、葉片的消毒消毒前先用清水漂洗干凈或用軟毛刷將塵埃刷除,茸毛較多的用皂液洗滌,然後再用清水洗去皂液,洗後用吸水紙吸干表面水分,用70%酒精浸數秒鍾,取出後及時用10%次氯酸鈣飽和上清液浸泡10~20分鍾。或用2%~10%次氯酸鈉溶液浸泡6~15分鍾。消毒後用無菌水沖洗3次,用無菌紗布或無菌紙吸干接種。
(2)根、塊莖、鱗莖的消毒這類材料大都生長在土中,常帶有泥土,挖取時易遭損傷。消毒前必須先用凈水清洗干凈,在凹凸不平處以及鱗片縫隙處,均用毛筆或軟刷將污物清除干凈,用吸水紙吸干後,在70%酒精中浸一下,然後用6%~10%次氯酸鈉溶液浸5~15分鍾,或用0.1%~0.2%氯化汞消毒5~10分鍾,最後用無菌水清洗3~4次,用無菌紗布或無菌紙吸干後接種。
(3)果實、種子的消毒這類材料有的表皮上具有茸毛或蠟質,消毒前先用70%酒精浸泡幾秒鍾或2~10分鍾,然後用飽和漂白粉上清液消毒10~30分鍾或2%次氯酸鈉溶液浸10~20分鍾,消毒後去除果皮,取出內部組織或種子接種。直接用種子或果實消毒,經消毒後的材料均須用無菌水多次沖洗後接種。
(4)花葯、花粉的消毒植物的花葯外面常被花瓣、花萼包裹著,一般處於無菌狀態,只需採用表面消毒即可接種。通常先用70%酒精棉球擦拭花蕾或葉鞘,然後將花蕾剝出,在飽和漂白粉上清液中浸泡10~15分鍾,用無菌水沖洗2~3次,吸干後即可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