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如何對原因進行擴展分析
擴展閱讀
紅河道多少錢 2025-05-16 04:51:25

如何對原因進行擴展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4-29 08:50:51

Ⅰ 質量管理裡面,進行問題原因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共七種統計分析方法,另一種是綜合運用

在統計過程式控制制中可以應用各種統計方法,保證並改進質量。其中最常用的統計方法有控制圖、排列圖、因果圖、散布圖、直方圖、檢查表、分居法,統稱為常用的七種工具。本文結合一些實例把部分統計工具在印製板、SMT質量控制中的應用情況作一些介紹。
一、引言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人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過程式控制制的概念與實施過程監控的方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己形成統計過程式控制制理論,即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它是應用統計方法對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進行監控,從而達到保證與改進質量的目的。SPC強調全過程的預防為主。SPC的精髓是全系統的,要求全員參加,人人有責,強調用科學方法來保證達到目的。質量控制中的統計工具是SPC在現場應用過程中所採用的重要的統計方法。
二、SPC的理論要點
在SPC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是控制圖理論。控制圖可用來直接監控過程,是七種工具的核心。SPC理論要點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產品質量的統計觀點
產品質量的統計觀點是現代質量管理的基本觀點。它包括兩部分內容:(1)產品質量是具有變異性的。(2)產品質量的變異具有統計規律性。認識了統計規律的特點和性質,我們就可以用來保證與改進產品質量。控制圖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提出來的。
2. 抓住異常因素就是抓住主要矛盾
將質量因素分為偶然因素和異常因素。偶然因素對產品質量影響微小,隨生產過程始終存在。難以去除。反之,異常因素對產品質量影響很大,在生產過程中有時存在,又不難去除。因此,在生產過程中,要時刻關注異常因素,一旦發生,要盡快把它找出來,並採取措施消除,這就是住主要矛盾。控制圖是發現異常因素的主要工具。
3.穩定狀態是生產過程追求的目標
在生產過程中,只存在偶然因素而沒有異常因素的狀態稱為穩定狀態,簡稱為穩態,也叫作統計控制狀態。在穩態下生產,我們對產品的質量有完全的把握,同時,生產過程也是最經濟的,所生產的不合格品最少,因此,穩定狀態是生產過程追求的目標,一道工序穩定稱為穩定工序,道道工序穩定的生產線稱為全穩生產線。建立全穩生產線是建立產品質量保證體系的基礎。
4.預防為主是質量管理的重要原則
SPC中的控制圖和其他經常採用的統計方法,在實際應用中都遵循預防為主這一質量管理的重要原則。
在SPC的進行過程中有一個關鍵的步驟,即確定關鍵變數,(關鍵質量因素),要完成這一工作,要對生產過程中每道工序進行分析,此時我們常用的是因果圖。當要找出對最終產品影響最大的關鍵變數時,我們常採用排列圖。下面對排列圖和因果圖的使用進行舉例說明。
三、排列圖
現場質量管理往往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應從何入手?怎樣抓住關鍵?一般說來,任何事物都遵循「少數關鍵,多數次要」的客觀規律。例如,大多數廢品由少數人員造成,大部分設備停頓時間由少數故障引起。排列圖即是一種能夠反映出這種規律的圖。此圖是將各種問題按原因或狀況分類,把數據從大到小排列後所作出的累計柱形圖。
例一:某廠為降低多層印製板的翹曲度,對98年6月至99年5月期間印製板產生翹曲超標的原因進行統計,列出統計表,做出排列圖。
表1翹曲度超標因素統計表
序號 1 2 3 4 5
項目 層壓產生翹曲 熱風整平產生翹曲 布線不勻產生翹曲 其他 合計
頻數 82 11 6 3 102
累計頻數 82 93 99 102
累計百分比 80.4% 91.2% 97.1% 100%
排列圖的作法如下:
步驟1: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收集一定期間的數據,此時間不可過長,以免統計對象有變動;也不可過短,以免只反映一時情況而不全面。然後將數據按原因、工序、人員、部位或內容等進行分類,並統計各
項目的頻數。參見表1。
步驟2:將工序按頻數從大到小排列,並計算各自的累計百分比,計算結果見表1所示。
步驟3:以左側縱坐標為頻數,橫坐標按頻數從大到小依次列出各工序,將頻數用直方表示,成為挪若干個直方相連由左至右逐個下降的圖形,即排列圖。見圖1所示。
步驟4:以右側縱坐標為比率,依次將各工序的累計比率用折線表示,參見圖1。注意,累計比率100%刻度應對應於不合格品頻數102的高度。
排列圖是一種頻數分布圖,用於找出少數關鍵,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因次,對於排列圖應注意觀察以下幾點:(1)哪一項是最主要的?前多少項是包含60%以上內容,?(2)哪些項目採取措施後,可使存在的問題減少百分之幾?(3)對照採取措施前後的排列圖,研究各個組成項目的變化。本例由圖1可以看出,出現翹曲超標的主要原因是由層壓工序引起的,占總數的80.4%。換句話說,只要解決了這道工序的問題,由翹曲超標產生的不合格率就可以降低80.4%。因果圖是日本質量管理專家首先提出的。在發生質量問題後,為了找出其原因,分析與研究諸原因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採用的一種樹狀圖,或魚刺圖,就是因果圖。它把影響產品質量的諸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清楚地表現出來,使人們一目瞭然,便於採取措施解決,因此,因果圖廣泛應用於製造業和服務業中。下面結合實例介紹因果圖。例二:在上一例里已經提到應用排列圖分析多層板翹曲的原因,並己知層壓是多層板產生翹曲的主要質量因素。那麼,現在希望通過因果圖找出層壓過程中使多層板產生翹曲的主要原因。以便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解決問題。
因果圖的作法如下:
步驟1:將層壓為何產生翹曲作為該問題的特性,在它左側畫一個從左到右的粗箭頭,
步驟2:將造成板翹曲的原因分為人、設備、工藝、材料四大類,用長箭頭表示,見圖2。
步驟3:分別對人、設備、工藝、材料進行分析,找出導致它們不好的原因,逐類細分,直到能具體採取措施為止。具體參見圖2。例三:某研究所為解決SMT表面貼裝質量不好的問題,對影響表面貼裝質量的諸因素進行分析,並希望通過因果圖找出表面貼裝質量不好的主要原因,以便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解決問題。

Ⅱ 根本原因分析法步驟

根本原因分析(RCA)英文全稱是Root Cause Analysis,它是一項結構化的問題處理法,用以逐步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並加以解決, 而不是僅僅關注問題的表徵。
目錄
1 基本概念
2 具體應用
3 分析步驟
基本概念
根本原因分析(RCA)是一項結構化的問題處理法,用以逐步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並加以解決, 而不是僅僅關注

問題的表徵。根本原因分析是一個系統化的問題處理過程,包括確定和分析問題原因,找出問題解決辦法,並制定問題預防措施。在組織管理領域內,根本原因分析能夠幫助利益相關者發現組織問題的症結,並找出根本性的解決方案。
具體應用
組織的多數疑難雜症都有不止於一種應對之法, 這些各不相同的解決之法,對於組織來說亦有不同程度的資源需求。 因為這種關聯性的存在,就需要有一種最為有利的方案,能夠快速解決妥善地解決問題。
因此,只顧解決表面原因、而不管根本原因的解決之法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就不足為怪了。 然而,選擇這種急功近利的問題解決辦法,治標不治本,問題免不了要復發,其結果是組織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應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想像,這些方法的累積成本肯定是驚人的。
根本原因分析法的目標是找出:
問題(發生了什麼);
原因(為什麼發生);
措施(什麼辦法能夠阻止問題再次發生)。
所謂根本原因,就是導致我們所關注的問題發生的最基本的原因。因為引起問題的原因通常有很多,物理條件、人為因素、系統行為、或者流程因素等等,通過科學分析,有可能發現不止一個根源性原因。
分析步驟
根本原因分析法最常見的一項內容是,提問為什麼會發生當前情況, 並對可能的答案進行記錄。 然而,再逐一對每個答案問一個為什麼,並記錄下原因。根本原因分析法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找出問題的作用因素,並對所有的原因進行分析。這種方法通過反復問一個為什麼,能夠把問題逐漸引向深入,直到你發現根本原因。
找到根本原因後,就要進行下一個步驟: 評估改變根本原因的最佳方法,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是另一個獨立的過程,一般被稱之為 改正和預防。當我們在尋找根本原因的時候,必須要記住對每一個已找出的原因也要進行評估,給出改正的辦法,因為這樣做也將有助於整體改善和提高。
根本原因分析作為一個一般性的術語,存在著一系列不盡相同的結構化的具體方法,用於解決具體的組織問題。

Ⅲ 語文試卷如何分析失分原因和改進措施有哪些

第一步:逐題深入分析。

注意:一道錯題往往是由兩個部分問題組成的:

(1)做題的狀態決定發揮水平,細不細心等。

(2)之前學習知識的時候,由於學習方法和習慣不好,導致知識或題型掌握不到位。

第二步:匯總解決方案:對於剛才的分析,歸納出共性問題和解決方案。

注意:歸納和思考的時候,盡量避免自欺,面對真實的自己才能改正現在的問題。

第三步:應用解決方案:將解決方案與日常規劃相聯系,不斷考察自己的執行情況。

注意:可以把解決方案加入到自己平時的學習規劃中,或者貼在寫字台前,定期(甚至是每天)檢查落實情況。

(3)如何對原因進行擴展分析擴展閱讀:

問題整體分析:

1、做題時注意力不夠集中,導致:

(1)省略中間步驟,想當然得出結果。

(2)根據直覺做題,思考的時候偏重於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忽略整體分析。

(3)看完一遍之後未能立刻得出結論,第二遍沒有再仔細思考,選了一個看起來好像正確的答案。

2、預習、學習、復習時,沒有尋找本質、進行歸類、增加聯系,導致知識點遺忘。

Ⅳ 如何進行問題原因分析

1、收集資料。2、分析問題產生的邏輯關系或因果關系。3、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4、優選答案。

Ⅳ 如何進行根本原因分析並採取糾正預防措施求答案

The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to determine the root cause or most basic cause(s) of the nonconformance.
基於多種可能原因上的導致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建議用魚刺圖進行分析/考慮方法的更改/監控措施)
If the root cause is not determined, it is unlikely the corrective actions will prevent recurrence of the nonconformance. In fact, a good test to determine if you have properly identified the root cause, is to ask, 「if we eliminate this cause, will the nonconformance happen again?」 If the answer is no, then the root cause is properly identified. If the answer is yes or maybe, then the root cause needs to be further analyzed. It often takes asking 「why did the potential root cause occur」 several times to reach a root cause upon which corrective actions can be based to prevent recurrence
如果根本原因沒有找到,而提出預防不符合再次發生的糾正措施是不可能的。實踐中,一個好的方法去識別根本原因是問自己:如果我們消除了這個原因,不符合還會再發生嗎?如果回答是:不,那麼根本原因要再深入分析,我們問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潛在的根本原因還會發生呢」多幾次的話,我們可能會找到根本原因所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五步法」「FIVE WHY」) Below are some root causes that are usually inadequate and should be rarely used :下面是部分通常被認為不足夠的根本原因分析:
61「Operator error」 or 「Oversight on the part of the operator」,
61「操作工失誤」或「對操作工監督不夠」
61「Poor training」 or 「Training not effective 」,
61「缺乏培訓」或「培訓不夠」
61「Didn』t understand the requirement」 or 「Not aware of the requirement」
61「不理解要求」或「不知道要求」

Ⅵ 分析問題原因關鍵項的方法有哪些

目前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分析方法有五種:
1、對比分析法
也叫比較分析法,是通過實際數與基數的對比來提示實際數與基數之間的差異,藉以了解經濟活動的成績和問題的一種分析方法。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常常用到對比分析法,這種分析法與等效替代法相似。對比法, 戲劇常用的一種主要藝術手法。一般有三種對比:人物對比、場面對比、細節對比。
2、因素分析法
又稱經驗分析法,是一種定性分析方法。該方法主要指根據價值工程對象選擇應考慮的各種因素,憑借分析人員的知識和經驗集體研究確定選擇對象。該方法簡單易行,要求價值工程人員對產品熟悉,經驗豐富,在研究對象彼此相差較大或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比較適用,缺點是無定量分析、主觀影響大。
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統計指數體系分析現象總變動中各個因素影響程度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包括連環替代法、差額分析法、指標分解法等。 因素分析法是現代統計學中一種重要而實用的方法,它是多元統計分析的一個分支。使用這種方法能夠使研究者把一組反映事物性質、狀態、特點等的變數簡化為少數幾個能夠反映出事物內在聯系的、固有的、決定事物本質特徵的因素。
因素分析法的最大功用,就是運用數學方法對可觀測的事物在發展中所表現出的外部特徵和聯系進行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處理,從而得出客觀事物普遍本質的概括。其次,使用因素分析法可以使復雜的研究課題大為簡化,並保持其基本的信息量。
3、相關分析法
揭示某一礦區鑽孔自然彎曲趨勢的另一方法是進行相關分析,又稱回歸分析,即利用數理統計原理,求出反映鑽孔自然彎曲趨勢的回歸方程。通常設孔深為自變數,頂角和方位角為因變數,建立相關關系式這兩個相關關系式就代表鑽孔頂角和鑽孔方位角隨孔深而變化的規律。
4、差額計演算法
確定引起某個經濟指標變動的各個因素的影響程度的一種計算方法。與"連續替代法"內容相同。在幾個相互聯系的因素共同影響著某一個經濟指標的情況下,可應用這一方法計算各個因素對該經濟指標發生變動的影響程度。在衡量某一因素對於一個經濟指標的影響時,假定只有這一因素變動,而其餘因素不變。確定各個因素替代順序,然後按照這一順序進行替代計算。這種方法是假定各個因素依照一定的順序發生變動而進行替代計算的, 因此分析出來的結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假定性。
5、比例法
比例法亦稱「間接計演算法」。它是利用過去兩個相關經濟指標之間長期形成的穩定比率來推算確定計劃期有關指標的一種方法。

Ⅶ 如何進行問題原因分析

用5why分析法進行原因分析。5why分析法,又稱「5問法」,也就是對一個問題點連續以5個「為什麼」來自問,以追究其根本原因。雖為5個為什麼,但使用時不限定只做「5次為什麼的探討」,主要是必須找到根本原因為止,有時可能只要3次,有時也許要10次。

5why法的關鍵所在:鼓勵解決問題的人要努力避開主觀或自負的假設和邏輯陷阱,從結果著手,沿著因果關系鏈條,順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問題的根本原因。

(7)如何對原因進行擴展分析擴展閱讀

實施方法:

5WHY從三個層面來實施:

1、為什麼會發生?從「製造」的角度。

2、為什麼沒有發現?從「檢驗」的角度。

3、為什麼沒有從系統上預防事故?從「體系」或「流程」的角度。

每個層面連續5次或N次的詢問,得出最終結論。只有以上三個層面的問題都探尋出來,才能發現根本問題,並尋求解決。

Ⅷ 怎樣才能對問題原因展開深層次的分析

摘要 本文闡述了分析質量問題發生的深層次原因的必要性,並就如何從材料質量問題、生產流程問題、工藝流程問題、人為問題等幾個方面來深層次分析質量問題發生的原因,制定有效的解決措施,真正達到消除質量隱患,提升產品品質的目的。關鍵詞 質量問題 深層次 分析 隱患 表層 解決一個,只要進行產品生產,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質量問題,其實,產品發生質量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生問題以後,我們不能分析出問題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導致質量隱患不能得到徹底的解決,隨著這些帶質量隱患的產品向更大范圍內擴展,時間長了,同樣的質量問題就會陸續不斷地大面積暴發出來,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給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剩餘199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