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什麼
青少年犯罪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方面: (1)家庭因素。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有的家庭不合,父母離異,在得不到父愛、母愛基本溫暖的情況下,幼小的心靈被人為地扭曲,報復社會,而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是因為家庭過分溺愛,形成孩子任性、霸道的壞性格,一旦受挫折或受批評就難以接受;有的家長以打罵代替教育,孩子犯一點小錯,或學習成績不好,就不敢回家,在外流浪,甚至離家出走,碰上壞人教唆,極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是沒有時間教育孩子,放任自流,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孩子在外結交狐朋狗友,小偷小摸,滋事斗毆,沾上惡習,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還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期望值太高,平時成績不是前三名不能過關,升學非上重點不可,逼得太緊,壓力過大,負擔過重,當孩子力不從心,「達標」無望時,極易走向反面,做出喪失理智或意外的犯罪行為。 (2)社會因素。不健康的社會文化,對涉世不深、抗誘惑力不強的青少年的危害是很深的。一些影視中播放的犯罪過程和人物語言的腐朽觀點,不健康的書刊雜志、電子游戲中的大量宣揚暴力、色情的東西,加之到處可見的美發廳、按摩院,疏於管理的網吧、錄像廳不按照規定,隨意讓青少年進入,都誘發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無經濟來源,當囊中羞澀,以抵擋不住誘惑時,就有可能由內向外,從小偷小摸到公開敲詐搶劫,甚至殺人謀財,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3)學校因素。青少年犯罪除了家庭和社會的原因外,學校教育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由於家庭和社會的負面影響,嚴重抵消了學校正面教育的效果。由於我國教育體制,各個學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少數教師對後進學生缺乏愛心,教育方法簡單,鼓勵表揚少,批評指責多。有時造成後進學生校門、家門兩難進的局面。「破罐子破摔」,他們在校外尋找「知己」,極易走上犯罪道路。 除了客觀方面,青少年的主觀因素才是決定因素。 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發育階段,在生理、心理上尚不完全成熟,社會經驗少,缺乏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和鑒別能力,尤其在心理和情緒上變化復雜,極不穩定。加之青少年法律意識淡薄,形成了許多錯誤的價值觀,表現為混亂,顛倒的「是非觀」、貪婪的「幸福觀」、稱王稱霸的「英雄觀」、低級庸俗的「趣味觀」等等,導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②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主要是教育和環境方面的原因:
1、學校缺乏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違法犯罪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青少年學生不知什麼是違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識,不知法、不懂法,更談不上遵紀守法。前一段時間,筆者辦理的劉×搶劫案,被告人劉×在學校、網吧門口強行向其他學生索要錢財,以滿足其上網消費。他感覺這些都是小事,壓根沒有和犯罪聯系起來。
2、低級、庸俗的文化會侵害、腐蝕人們的靈魂。目前,在文化市場上,圖書報刊、音像製品中充斥著大量的封建迷信、兇殺暴力、淫穢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內容,對社會文化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污染。其中,「黃色污染」對青少年的腐蝕則最為嚴重。
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正如古人所言:「養不教,父之過。」這主要有幾種情況:
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會管,出了問題,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
二、是子女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性,父母管不了,因為沒有從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對子女喪失信心,不願管,順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離異後,孩子無人管,為了自己而不顧及或無暇顧及孩子,使之浪跡社會。
拓展資料
對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預防、教育為主、懲戒為輔。針對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預防。提高家庭素質,營造良好的家庭的氛圍。
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觸的就是家庭環境,作為家庭環境的營造者的父母,要認真對待,引起重視,時刻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並不斷學習,提高素質。做好孩子生活的榜樣,讓孩子從小就形成良好的習慣。對一個家庭來說,從小就培養了孩子良好的習慣,他的家庭教育就算是成功的。
否則,孩子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等他長大了才發現,就晚了,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說的就是這個理。當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主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學會尊重人,對人有禮貌,而這點卻恰恰讓我們許多父母給忽視的。
網路青少年犯罪
③ 人為什麼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什麼原因造成的
犯罪原因包括:
1、犯罪人自身的、主觀的原因,如年齡、性別、性格、世界觀、價值觀等;
2、客觀的、外界的原因,如經濟關系、職業地位關系、貧富懸殊、失業、人口的密度、人種的不同、政治、教育、宗教、風俗習慣、氣候、天災、地域環境等。
具體來講犯罪有以下幾大原因:
1、不懂法,法律意識薄弱,法律知識欠缺。
2、人性的弱點:貪婪、自私、慾望等。
3、生活壓力:如貧窮、性命攸關等。
④ 大學生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
(一)大學生犯罪現狀
犯罪數量增加據調查,大學生犯罪案件數量及犯罪人數自1999年起開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在前幾年,犯罪大學生多出自民辦大專院校,而現在來自重點大專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學生較往年明顯增多。據上海一項關於「校園犯罪」的調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學生中有16人來自重點院校,佔了總數的31%.在大學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碩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學生犯罪案件抽樣調查28件34人中,就有碩士研究生2件2人。
法官在調查中還發現,女大學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08年67名犯罪大學生中,女大學生有11人,其中盜竊10人。
(二)大學生犯罪特點
1、類型多樣化。大學生犯罪多以財產型和傷害型為主,但同時出現了一些新類型案件。大學生犯罪開始向多樣化和智能化發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現出高智能、高技術性以及高隱蔽、高危害性。有計劃性是隱蔽性的主要表現之一,主要表現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進行違法犯罪之前,經過反復考慮,制定了比較周密的計劃。因此,違法犯罪的痕跡在一些大學生的身隱蔽得很深,造成的社會影響更為惡劣與嚴重。在此案中,黃洋中毒的方式是喝宿舍飲水機里的水,以一般人的角度來想,一個人很少甚至幾乎不可能會懷疑自己在宿舍如此安全的環境下,在自己每天都會喝的水裡會含有毒物,林浩森能夠將該有毒化合物違背校規,隱匿帶回宿舍,未選擇其他常見的投毒方式諸如投放到黃洋個人的食物中而是將其投放到宿舍共有物之中,可見其手段的隱蔽性和計劃的縝密。這一行為特徵正是符合了當代大學生犯罪的隱蔽性和計劃性。
2、行為過程具有突發性,這是因為大學生正處在身心發育和受教育階段,沒有豐富的生活閱歷,易感情用事,易偏聽偏信,自我約束能力差,容易在突然之間干出違法犯罪的事情來。這個特點在大學生性違法犯罪中表現尤為突出。在此案中,關於林森浩的投毒動機,林森浩始終辯解稱因其當時與黃洋正好講到愚人節要捉弄人的話,加上平時和黃洋也經常互相開玩笑。他也並未對黃洋因瑣事而懷恨在心,投毒只是一個「愚人節的玩笑」。而倘若真是如此,一個「愚人節玩笑」,作為一名在名校讀研究生的成年人,按理他不僅具備足夠的社會常識,並且該有毒化合物是他的研究項目,他對此的了解之深,怎會不能意識到這個「玩笑」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可見,大學生犯罪過程的突發性往往是大學生犯罪的最主要因素。
3、大學生犯罪具有智能性。這類犯罪主要指大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文化知識進行的違法犯罪,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所具有的智能性特點,是由於他們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決定的。大學生在整個違法犯罪過程中,注意對自己智力優勢的發揮,充分運用自己掌握的化學知識、心理學知識等,妄圖達到「天衣無縫」的目的。當前,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智能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在此案中,林浩森在著手對黃洋投有毒化合物——N-二甲基亞硝胺之前,他已被師長們認為是這方面的半個專家,甚至寫過相關的七篇論文,並在權威的網站發過相當有建樹性的文章,可見其對該毒物的可謂如數家珍。而他也是利用自己在這方面的優勢和了解,將其作為自己的犯罪工具,對黃洋進行了天衣無縫的毒害。大學生的高智商犯罪也是區別與其他犯罪的顯著特徵之一,這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警方破案的難度。
二、大學生犯罪的原因及剖析
(一) 大學生犯罪的個人因素
有的學生法制觀念淡薄,他們在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時,清楚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可能承擔的法律後果,但自認為只要手段高明一點就不會被發現,懷有投機、僥幸的心態。還有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差,在自己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時,根本不懂得運用法律尋求幫助,卻採用野蠻愚昧的方式,發泄仇恨,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此案中,不管黃洋平日里是否自私自大,林浩森才因瑣事而對黃洋懷恨在心才下毒手。林浩森作為一名在名校就讀的高材研究生,很顯然其不僅具備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在學術研究方面也卓有成就,他一定也具備了一定社會常識和法律知識,但因其對法律持藐視的態度,才縱容自己走上犯罪的不歸路。
(二) 學校教育存在薄弱環節
學校在學生個性品行培養上起主導作用,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教育教學理念滯後、部分教師責任心不強、以及中小學應試教育留下的重智輕德傾向,都成為誘使大學生思想品行滑坡甚至走向違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重教學輕科研、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科學、重書本輕實踐等現象普遍存在,導致部分大學生道德水平低下、人文精神匱乏,走向違法犯罪道路。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大學生的再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得不到及時地解決,心理矛盾得不到及時疏導,再加上自控能力較差,極易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甚至突破道德的防線走上犯罪的道路。 「復旦投毒事件「亦如此,林浩森平時成績十分優異,而思想道德缺失,若他自上學以來,每個學校都能重視德智教育的平衡,甚至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讓學生到達良好的道德水平,想必林浩森今天就不會犯下如此愚蠢的錯誤了。
(三)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教育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父母的精神風貌、理想信念、道德品格、生活方式、語言習慣、相互間的態度以及對子女的態度、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的性格、品質、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正確的家庭教育,會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反之,會使孩子畸形發展,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家庭的過度溺愛,家庭成員關系及性格的負面影響,家庭不良文化氛圍的影響等,都是讓孩子易實施犯罪行為的重要因素。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良好的社會風氣有助於促進大學生身心發展;反之,則給大學生造成負面影響。文化環境是道德風尚的土壤。優良的文化環境是滋生良好道德風尚的沃土,而被污染的文化環境則是道德滑坡、產生犯罪的溫床。
⑤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概念,是指各種犯罪因素按其作用層次、力度及其作用機制所構成的能引起犯罪行為發生和犯罪現象存在與變化的罪因系統。
狹義的概念,是指處於犯罪原因系統中,具有較大致罪力量,能夠相對獨立地引起犯罪結果發生和犯罪現象變化的現象及過程。
這里談的「自身原因」是內因,青少年自身素質的好壞是決定其是否違法犯罪的關鍵。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質不高,抵禦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游手好閑、好逸惡勞、無事生非的不良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影響、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家庭、學校、社會原因,是外因。父母缺乏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順其自然;校教育方法不當,是導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會、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刑事訴訟制度及其執行方面存在的問題。
拓展資料:
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實施了犯罪行為。未滿14周歲的人實施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不認為是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實施了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行為,才構成犯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如果未成年人在14歲以前和14至16歲期間都實施了上述行為,那麼只對14至16歲期間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14歲以前的行為不是犯罪,不能一並作為犯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已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了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都構成犯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果未成年人在年滿16周歲前後都實施了上一個問題所說的犯罪行為以外的其他犯罪行為,那麼只追究未成年人在年滿16歲以後的行為的刑事責任,對16歲以前的行為不作為犯罪一並追究。
⑥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一)自身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這里談的「自身原因」是內因,後面要談的家庭、學校、社會原因,是外因。青少年自身素質的好壞是決定其是否違法犯罪的關鍵。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質不高,抵禦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游手好閑、好逸惡勞、無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嚴得不到滿足,加上法制觀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正如古人所言:「養不教,父之過。」這主要有幾種情況: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會管,出了問題,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二是子女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性,父母管不了,因為沒有從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對子女喪失信心,不願管,順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離異後,孩子無人管,為了自己而不顧及或無暇顧及孩子,使之浪跡社會;五是父母自身行為不端直接影響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毆。人們總結的一句話:「問題家庭出問題少年」,確實不無道理!前文談到的我所曾承辦的三名未成年人強奸案,三個被告人的家庭都是離異家庭,其共性是對孩子缺乏關愛。法庭教育時,這三個父母都痛哭流涕,說對不住孩子,表示以後要加強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
(三)學校原因
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學校教育方法不當,是導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會、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現在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
盡管我國早已確立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也有「教書育人」的優良傳統;但現在很多學校仍然存在著嚴重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一個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壞,一個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一個學校領導的政績如何,一個教師的水平怎麼樣,都要由「升學率」來衡量,來體現。學校有快、慢班之分,學習好的學生往往受到青睞,可以吃小灶,學習差的學生則受到歧視和排擠,結果是差距越拉越大。好學生一旦考試落榜,則感前途無望,萬念懼毀;差學生則破灌破摔,厭學、輟學,這兩種情況都容易出現問題。他們一旦流向社會,受到不良因素的誘發和影響,就會發生違法犯罪行為。
2、對學生處分缺乏慎重考慮和處分後對處分生放棄教育。
3、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於形式。
⑦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一、個人主觀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其自身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游手好閑、好逸惡勞、無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嚴得不到滿足,加上法制觀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教育原因。這主要有幾種情況: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會管,出了問題,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二是子女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性,父母管不了,因為沒有從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對子女喪失信心,不願管,順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離異後,孩子無人管,為了自己而不顧及或無暇顧及孩子,使之浪跡社會;五是父母自身行為不端直接影響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毆。
三、學校教育原因。
1、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
2、對學生處分缺乏慎重考慮和處分後對處分生放棄教育。
3、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於形式。
⑧ 你認為當前少數大學生走上危害國家安全違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是什麼150字
缺乏國家安全保護意識,缺乏有關保密意識,對西方國家顛覆滲透我國政治,經濟等防範意識淡薄,再加上拜金主義,享樂思想作祟,造成當前個別大學生滑向犯罪的深淵。
⑨ 青少年為什麼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青少年在生理、心理、認知水平上與成年人有較大的差異,相對於成年人來說,屬於「先天不足」,犯罪心理學家稱之為「危險年齡」階段。其特點是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同步,知識的片面增長,道德修養、心理健康卻相對滯後;其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很容易受家庭成員和社會各種現象的左右,其獨立意識、個人意識增強了,但自我約束力卻較弱,情緒不穩定,看事往往只重表面現象,片面看待事物,加之獵奇心、模仿心重,因而他們中的一部分法律意識淡薄的人,一旦個人目的達不到則極易走上犯罪道路。 此外,青少年認識能力、自身的行為控制能力和抵禦外來誘惑的能力均很低,辯別是非的能力也很弱,所以很容易受社會上不良習氣、風氣的影響和誘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的現代化,社會傳媒迅速普及,一些不健康的、渲染暴力、色情、兇殺等內容的傳媒通過影視、報刊、互聯網、電子游戲等進行傳播,缺乏正確識別能力的青少年模仿性較強,喜歡追求刺激,往往模仿不健康的內容,成為暴力、色情等內容的犧牲品,從而走上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