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靜脈輸液常見液體不滴的原因是什麼
http://..com/question/281731730.html?oldq=1
1檢查管路是否通暢,輸液器是否打折扭曲
2輸液瓶壓力是否均衡,排氣管是不是堵住了導致瓶內壓力過小,液體不能輸入
3穿刺是否成功,針頭位置在血管里,是否外滲,或者針頭移位
4針頭在血管內,但是前部血液凝集堵塞針頭
5還有一種可能,穿刺入動脈血管,壓力不夠,這個可能很小
基本上就這么多吧
Ⅱ 給小兒靜脈輸液不順利,應怎樣向家長解釋
手部靜脈穿刺方法的改進
改進方法:讓被穿刺者的手自然放置,護士用左手將病人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狀,右手食指與拇指前後平行,持頭皮針柄使針頭與皮膚成10度~25度角(靜脈深淺與進針角度成正比),從血管正中快速刺入,見回血後,針尾再向下壓,使角度小於15度向前送針。
@pagebreak@
對兒科護理糾紛進行分析,認為兒科護理糾紛高發與兒科病人是特殊群體、兒科特殊的護患關系、家長對護理服務不滿意、家長期望值過高、家長對治療護理結果不滿意、護理人員技術不過關、護理工作不到位等有關。指出醫院要建立高素質的兒科護理隊伍,培養護士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過硬的技術本領,做好護患溝通,提高護理管理水平,重視兒科護理工作中潛在的法律問題是防範兒科護理糾紛的重要方法。
小兒靜脈頭皮針的頭圍固定法
在為小兒行頭皮靜脈輸液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可導致針頭滑出血管外,引起局部腫脹、疼痛。重新靜脈穿刺,不僅增加患兒痛苦,也增加了護理工作量,我科採用小兒靜脈頭皮針的頭圍固定法,取得較好效果。
現介紹如下:材料:取一條長約35~40cm,寬2~3cm的松緊帶,兩端縫住成一圓圈。
方法:靜脈頭皮針穿刺成功後,常規用膠布固定,將頭圍圈套在頭圍處,壓住針柄及針梗處,使針頭牢牢固定於血管中。
此方法使用於:1.由於患兒煩躁哭鬧、發熱患兒退熱期等出汗較多時,膠布粘貼不緊;2.有些小兒頭發很長,為了美觀,患兒家長要求給患兒頭發剃少些,致使膠布粘貼不牢固;3.靜脈穿刺成功後,患兒家長為了避免小兒哭鬧,抱在懷里不外地搖晃,使針頭滑出血管外。
體會:穿刺時握拳影響穿刺者的操作靈活性,且進針時針頭與皮膚角度大,需將針頭上挑,病人痛苦大,而用背隆掌空的握杯狀手,使血管突出於該部位、易於穿刺,病人疼痛減輕。握拳時血管被拉長,穿刺時若針尖斜面進入血管內較淺,松拳後,由於血管輕微回張,針尖斜面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脫出血管外,出現穿刺局部慢滲,胖大現象。而不握拳時上述現象較少見,穿刺成功率達99%以上,減少了病人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廣運用。
做好護患溝通,提高護理質量
護士與患兒家長的溝通有助於護士了解患兒的身心狀況,提高護理質量,同時也是患兒家長了解兒科工作性質、患兒疾病特點、治療護理要求,促進護患間的理解和支持,減少因不理解、不配合而發生護理糾紛。面對沒有表達能力和表達能力差的患兒
不同民族、職業、文化層次
的家長,護士在與他們溝通時應用不同的溝通方式。
培養護士良好的醫德修養和職業情操
兒科護士要富有愛心、耐心、誠心和同情心,要站在患兒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家長的心情,以寬容接納的態度對待家長的挑剔、抱怨和遷怒,安撫家長的不理智情緒,家長提出疑問要給出合理的解釋,對於脾氣暴躁、無理取鬧的家長,護士應採取迂迴的方式,避免與其正面沖突,盡量減少或消除其過激行為,防止事情擴大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端,努力使護理糾紛降低到最低限度。
Ⅲ 靜脈輸液常見故障及排除方法是什麼
1.針頭滑出血管外,液體注入皮下組織,可見局部腫脹並有疼痛。
處理方法:將針頭拔出,重新穿刺。
2.針頭斜面緊貼血管壁,妨礙液體順利進入血管。
處理方法:調整針頭位置或適當變換肢體位置,直到點滴通暢為止。
Ⅳ 靜脈輸液或滴入時出現外滲或外漏現象應怎樣判斷和處理
有無外漏可以從三個方面判斷,一是穿刺部位是否有脹痛感,二是看穿刺部位周圍有無水腫現象,三是看輸液管回血是否通暢(方法:關住輸液器調節鈕或用手摺壓輸液器管使其斷流,另一隻手擠壓靠針頭方向的輸液管,若回血順暢且無痛感說明無滲漏現象)。
若出現滲漏現象,必須拔掉針頭換一部位重新穿刺。對水腫部位用熱水敷即可消腫。
Ⅳ 靜脈輸液不通暢回抽有回血腫脹原因
有回血說明在血管里,但又有腫脹說明有滲液,這種情況有可能針頭一半在血管里,一半在血壓外。
Ⅵ 輸液常見的不良反應及處理
1.發熱反應:多發生於輸液後數分鍾至1小時。患者表現為發冷、寒戰、發熱。停止輸液後數小時內可自行恢復正常。嚴重者初起寒戰,繼之高熱,並伴有頭痛、惡心、嘔吐、脈速等全身症狀。處理:(1)發熱反應輕者,應立即減慢點滴速度或停止輸液,並及時通知醫生;(2)發熱反應嚴重者,應立即停止輸液,並保留剩餘溶液和輸液器,必要時送檢驗科做細菌培養,以查找發熱反應的原因;(3)對高熱患者,應給予物理降溫,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抗過敏葯物或激素治療。
2.循環負荷過重反應: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悶、咳嗽、咯粉紅色泡沫樣痰,嚴重時痰液可從口、鼻腔湧出。聽診肺部布滿濕啰音,心率快且節律不齊。處理:(1)出現上述表現,應立即停止輸液並迅速通知醫生,進行緊急處理。如果病情允許,可協助患者取端坐位,雙腿下垂,以減少下肢靜脈迴流,減輕心臟負擔;(2)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一般氧流量為6〜8L/min,以提高肺泡內壓力,減少肺泡內毛細血管滲出液的產生。同時,濕化瓶內加入20%〜30%的乙醇溶液,以減低肺泡內泡沫表面的張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氣體交換,減輕缺氧症狀;(3)遵醫囑給予鎮靜、平喘、強心、利尿和擴血管葯物,以穩定患者緊張情緒,擴張周圍血管,加速液體排出,減少回心血量,減輕心臟負荷;(4)必要時進行四肢輪扎。
3.靜脈炎:表現為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有時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處理:(1)停止在此部位靜脈輸液,並將患肢抬高、制動。局部用50%硫酸鎂或95%乙醇溶液行濕熱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鍾;(2)超短波理療,每日1次。
4.空氣栓塞:患者感到胸部異常不適或有胸骨後疼痛,隨即發生呼吸困難和嚴重的發紺,並伴有瀕死感。聽診心前區可聞及響亮的、持續的「水泡聲」。處理:(1)如出現上述臨床表現,應立即將患者置於左側卧位,並保持頭低足高位。該體位有助於氣體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動脈入口。隨著心臟的舒縮,空氣被血液打成泡沫,可分次小量進入肺動脈內,最後逐漸被吸收;(2)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以提高患者的血氧濃度,糾正缺氧狀態;(3)有條件時可使用中心靜脈導管抽出空氣;(4)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對症處理。
Ⅶ 輸液中遇到液體不滴或滴液不暢時常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如何處理
輸液常見液體不滴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靜脈輸液是利用大氣壓和液體靜壓形成的輸液系統內壓高於人體靜脈壓的原理,將無菌液直接輸入靜脈內。在臨床的應用中,既平常又重要.護士每天在輸液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液體不滴,輸液不能繼續進行的現象。這時候就需要護士掌握輸液常見液體不滴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法。1、檢查輸液器是否折疊患者活動的原因,只要把輸液器折疊部拉開即可。2、針頭滑管外液體進入皮下組織,局部腫脹疼痛。應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另選血管重新穿刺。原來穿刺部位按壓片刻至不。3、針頭斜面緊貼血管壁這可能與患者活動及未固定穩固有關。檢查針頭斜面是否緊貼血管壁。應調整針頭位置或適當改變肢體的位置,直到液體順利滴入。4、.輸液器的排氣針是否堵塞排氣孔堵塞影響輸液瓶內負壓也可使液體不滴;時間長了還可引起頭皮針處有回血出現。只需另換排氣管即可。5、針頭阻塞1)可先用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輸液管,另一手擠壓靠近針頭的輸液管,若感覺有阻力,鬆手後又無回血,表示針頭已阻塞,應更換針頭重新穿刺。 2)排氣針及進液針堵塞很多情況下原於針尖扎瓶塞時被皮塞所堵。出現這種情況時必須要用小號無菌器將其巧妙取出,若取不出皮塞可以重新更換輸液器確保輸液的通暢, 排堵時間不宜過長。6、壓力過低由於患者周圍循環不良或輸液瓶位置過低所致。可適當抬高輸液瓶位置。7、靜脈痙攣由於患者對疾病及新環境的緊張、天氣的寒冷肢體暴露在外、輸液的溶液溫度過低等因素所致。可安慰患者盡量消除不良情況,局部可用熱水袋或熱毛巾熱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