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歷了一輪史詩般的經濟高增長,為什麼經濟會增長?經濟增長能夠一直持續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全球各國的歷史經驗來找尋一些線索和答案。
事實上,經濟數量型的增長是顯而易見的。人口短時間內的快速增長及遷移、貨幣的大規模擴張,都可以促使經濟快速增長。人口紅利的增長周期更長,人口大量遷移帶來的城市化及經濟增長更為劇烈,貨幣增長對房地產及金融領域的短期刺激明顯。
人口及資本的數量型增長,容易給予人錯覺:經濟可以一直保持高增長。
以過去高增長的速度丈量未來經濟增長的高度,這並不符合全球主要國家經濟增長的歷史及規律。
持續高增長的國家,尤其是數量型增長的國家,都要做好進入低增長的准備。
數量型增長為何不能持續?為什麼低增長是不可避免的?
到了1980年代,保羅·羅默在阿羅的基礎上論證了技術的內生性,開創了內生增長理論;小羅伯特·盧卡斯在舒爾茨的基礎上,提出了盧卡斯模型,也就是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模式。
盧卡斯和羅默,從勞動力和資本中內生出科技、知識與人力資本,從而解釋了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以及延續性。至此,經濟學家徹底搞清楚了經濟增長之根源——技術及知識增長。
技術及知識增長,是一種效率型增長或質量型增長,有別於勞動力、資本、土地的數量型增長。
工業革命,本質上是技術及知識革命,具體包括交通能源及各類工業技術創新,以及基礎科學、系統性知識、法律體系、金融制度、經濟政策以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比如專利保護法、股票制度、央行制度、有限責任公司制、現代經濟學以及愛因斯坦相對論都屬於工業革命中知識變革的重要組成分。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人類經濟增長史上一次偉大的風格切換:從數量型增長向效率型增長轉變。
雖然從工業革命至今,數量型增長依然重要,但是效率型增長的重要性不斷地增加。時至今日,人們已經明白,人類進步的任何問題,最終都要訴諸於技術及知識創新。
一般認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始於瓦特改良的蒸汽機。但從產業革命的角度來看,工業革命英國屬於阿克萊特爵士的水力紡紗廠。阿克萊特爵士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從一個剃頭匠,演變成為「近代工廠之父」,是近代工業經濟的重要發起人。
1769年阿克萊特獲得水力紡紗機專利權。兩年後,他與人合夥在英國的曼徹斯特創辦第一個機器紡紗廠,雇傭工人達5000多名。
阿克萊特不僅帶來紡織技術的變革,還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工序和制度。他將從梳棉到紡紗的全部紡織工序都用機器操作,並實行系統性的管理方式。
保羅·曼多在1961年出版的《18世紀的工業革命》一書中指出,阿克萊特是一個有著高超管理技術的企業家。他「體現出了一個新型的大製造業者,既不是一個工程師,又不只是一個商人,而是把兩者的主要特點加在一起,即有他自己特有的風格:一個大企業的創造者、生產的組織者和人群的領導者的風格。」
阿克賴特爵士的工廠體系,不但規模龐大,而且還成為現代工廠及工業制度的標桿。他被稱為「現代工廠體制的創立人」。
但是,人類經濟的增長,除了技術與知識革新,還包括人口、戰爭、資本以及其它不確定性影響。
從近代來看,人類經濟演進,是指數型增長與效率型增長的疊加。經濟增長及衰退,往往是技術、人口、資本紅利及紅利衰竭相互作用的過程。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個聽硬課、讀硬書、看硬文的硬核學習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benshe0-1),學習更多深度內容。
㈡ 特急!!!!!關於丹尼爾森經濟增長因素核算方法!~~
丹尼爾森是美國經濟學家,被後人成為經濟增長原因分析之父。丹尼爾森認為,影響一國經濟增長的因素可以分為七大類,它們分別是:(1)就業人數及其性別年齡結構(2)勞動時間(3)教育年限及教育水平(4)資本存量(5)資源配置狀態(6)規模經濟(7)知識進展。在這七個因素中,知識進步是最要的,而勞動力教育水平是基本要素。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在其名著《經濟增長理論》中說:「研究經濟增長有關的因素頭緒萬千,除非對這個主題有一個總的觀念,否則容易迷失方向」。又說:「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繁多,而每個因素又各有一整套理論。」作者以勾畫藍圖的方式分析了如下的具體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人的慾望、經濟制度、知識、資本、人口和資源以及政府。
㈢ 宏觀經濟學,增長核算理論
勞動份額加資本份額是等於1,意思是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所得之和等於總產出。
㈣ 什麼是增長核算
增長核算是估計不同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的分析技術。藉助邊際生產率理論,增長核算將產出增長的源泉分解為勞動、土地、資本、教育、技術知識和其他多種因素。
㈤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用你學過的經濟增長理論,你認為政府該如何促進經濟的增長
經濟增長:國民收入的增長其基礎是技術進步、制度變革和意識形態的調整。是指一國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即國民生產總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
(1)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宏觀經濟增長,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產品量和服務量的增加。(2)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是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是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2.實現較快經濟增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
(2)我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必要性在於:
第一,現在我國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國民生產總值的總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只有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逐步趕上並最終超過它們。
第二,我國人民現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質量比較差。只有實現經濟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較快地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國目前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失業、社會保障、環境污染等),沒有較快的經濟增長也難以解決。
(3)我國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的可能性在於:
第一,資源條件比較有利。(可以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資金積累的潛力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制度條件良好。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為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根本性條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
第三,國際條件有利。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的條件,為我國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加快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1)科學技術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它一旦加入生產過程,就轉化為物質生產力。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技術進步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
技術進步通過兩種途徑來推動經濟增長:
一是技術進步通過對生產力三要素的滲透和影響,提高生產率,推動經濟增長。
二是在高科技基礎上形成的獨立的產業,其產值直接成為國民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和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
(2)我國實現技術進步的途徑:
第一,從我國國情出發,實施正確的科學技術發展戰略。
第二,著重發展關鍵技術。
第三,改革科技體制推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索洛增長模型的假設{①生產和供給方面:Y=F(K,L),勞動和資本可以平滑替代,規模報酬不變,稻田條件(公式),在生產函數兩邊同除以L——y=F(k,1)=f(k),所有符號均代表人均產量;需求方面:y=c+i,c=(1-s)y,y=(1-s)y+i,i=sy=s f(k)},資本存量的變化{△k=i-δk= s f(k)-δk},投資、折舊和資本存量的「穩態」(圖3.4),儲蓄率對穩態的影響,資本積累能提高產出水平,但是無法實現經濟持續增長,「黃金律水平」{c*=f(k*)-δk*,條件:MPK=δ},一個經濟肯定會自動收斂於一個穩定狀態,但並不會自動收斂到一個「黃金律水平」的穩定狀態
在長期,一個經濟的儲蓄率決定其資本存量規模,從而決定其產出水平。儲蓄率越高,資本存量就越多,產出也越多。儲蓄率的提高導致一個迅速增長的時期,但最終當達到新的穩定狀態時增長減緩。因此,雖然高儲蓄率產生了穩定狀態的高產出水平,但其本身不能造成持續的經濟增長。
是穩定狀態消費最大化的資本水平被稱為黃金律水平。如果一個經濟的資本大於黃金律穩定狀態,那麼,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有事點上的消費。相反,如果經濟的資本小於黃金律穩定狀態,那麼,達到黃金律就要求增加投資,從而減少現在一代人的消費。
一個經濟的人口增長率是決定生活水平的另一個長期因素。人口增長率越高,人均產出水平越
哈羅德-多馬模型即「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羅德和E.多馬分別提出的發展經濟學中著名的經濟增長模型,基於凱恩斯理論之上,出現於1929-1931年大危機之後不久,但不是經濟增長理論的「正統」理論,因為模型結論是「經濟增長是不穩定的」。
模型內涵
表示法一
G = S·V
G是經濟增長率,S是資本積累率(儲蓄率或投資率),V是產出-資本比。
表示法二
ΔY/Y = s ×ΔY/ΔK
其中:Y——產出,ΔY——產出變化量,ΔY/Y——經濟增長率;s——儲蓄率;ΔK——資本存量K 的變化量。ΔY/ΔK——每增加一個單位的資本可以增加的產出,即資本(投資)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設:儲蓄等於投資,而投資又等於資本存量K 的變化量ΔK。可見,經濟增長率與儲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 = I/Y ×1/k = s/k
其中:s——儲蓄率,k——資本邊際系數,等於I/Y(投資/產出),假設為常數。
模型結論
增長率隨儲蓄率增加而提高,隨資本-產出比擴大而降低。
經濟的增長路徑是不穩定的。
模型結論的解釋
在完全就業條件下的增長穩定性取決於「人口增長率」gN、「實際經濟增長率」gA和「有保證的經濟增長率」gw之間的關系。
完全穩定增長的條件
完全穩定增長的條件:gA=gw=gN
此條件不能自發實現
若gA>gw,則實際資本-產出比低於投資者意願的資本-產出比,投資會進一步增加,實際經濟增長率進一步提高,直至達到勞動供應的極限
若gA<gw,則實際資本-產出比高於投資者意願的資本-產出比,投資會降低,實際經濟增長率降低,經濟中出現失業
該模型的意義
該模型突出了發展援助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通過提高投資(儲蓄率)來促進經濟增長——
通過資本轉移(發展援助)能夠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
發展援助通過技術轉移降低資本系數(k),即提高資本生產率(1/k)來促進經濟增長。
對該模型的批評評論
模型假設一:儲蓄能夠有效地轉化為投資;
模型假設二:該國對外國的資本轉移(發展援助)具有足夠的吸收能力
這兩條假設在發展中國家常常不具備
資本系數k不是常數,而且可以通過通貨膨脹和景氣來調控。
哈羅德一多馬模型
把經濟增長作為一個獨立的、專門的研究領域。是從英國經濟
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的經濟學家多馬開始的。我們這里以哈羅德經
濟增長模型為代表。
哈羅德經濟增長模型理論是建立在凱恩斯的國民收入均衡
理論基礎上的。哈羅德在建立其增長模型時做了如下假設:
1.社會只生產一種產品,這種產品既可以是消費品,也可以是
投資品。
儲蓄傾向不變,所以邊際儲蓄傾向和平均儲蓄傾向是相等的。
3.資本一勞動比率固定不變,因而資本產量比率也不變,即原
有資本的生產率必然等於新投入資本的生產率。
4.社會生產過程中只使用勞動力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且兩
種要素之間不能相互替代。
5.技術狀態既定,不存在技術進步。
哈羅德在上述假設條件下將經濟增長抽象為三個宏觀經濟變
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第一個變數是經濟增長率,用G表示;第二個
變數是儲蓄率,用s表示;第三個變數為資本一產出比率,用v表
示。數學表達式為:C,=s/v。從式中可以看出:一國的經濟增長率與
該國的儲蓄率成正比,與該國的資本一產出比率成反比。
另外,哈羅德將經濟增長率分為實際增長率、均衡增長率和自
然增長率。實際增長率就是社會實際達到的經濟增長率,值得注意
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實際增長率不能用哈羅德模型的基本公式來
計算,這是因為實際經濟狀況並不滿足哈羅德的前提假設。比如儲
蓄不等於投資。均衡增長率就是哈羅德提出的有保證的增長率。它
所對應的是合意的儲蓄率和合意的資本一產出比率,因此,在實現
均衡增長率的情況下,由於實現了充分就業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
成的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況而言,產量或收入
達到最大值時,社會上既無失業又無通貨膨脹。自然增長率是在人
口和技術都不發生變動的情況下,社會所允許達到的最大增長率。
34 北方經濟·2oo6年第6期
哈羅德認為,當實際增長率和均衡增長率發生偏差時.會導致經濟
短期波動。而當均衡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發生偏差時。則會導致經
濟長期波動,而且一旦偏差發生,就有自我加強的趨勢。因此要實
現實際增長率等於均衡增長率並等於自然增長率的長期均衡增長
幾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稱為「刃鋒式」的經濟增長
㈥ 如何從公式的角度分析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可以用宏觀經濟學中的經濟增長核算方程:產出增長=勞動份額乘勞動增長+資本份額乘資本增長+技術進步,從這幾個因素分析,從這個式子可以看出勞動、資本和技術因素中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
㈦ 試用經濟學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因
一、經濟理論闡述及問題的提出:
發展經濟學理論認為,一國的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的產品和勞務數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實際產出的增加,通常以國內生產總值(GDP)或它的人均數值來衡量。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內外經濟學家越來越關心反映中國經濟發展的國民經濟核算,特別是國內生產總值核算.
國民經濟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運行系統,各經濟變數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聯系.國民經濟核算是對國民經濟運行過程和結果的核算,是從定量角度描述經濟活動和經濟循環的有力工具,是整個經濟統計的核心。目前,世界通常採用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聯合國在1993年新修訂的國民經濟賬戶體系(SNA)。
長期以來,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出口需求不同程度地刺激了國民經濟的增長,通常被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所以研究三者與國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用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以及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總額,它反映本期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使用及構成。最終消費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其中,居民消費是指常住住戶墩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是指,政府部門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消費支出或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住戶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的凈支出.資本形成總額是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減去處置的固定資產家存貨的變動,包括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或存貨增加.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是指常住單位購置、轉入和資產自用的固定資產,扣除固定資產的銷售和轉出後的價值,包括有形固定資產形成總額和無形固定資產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是指貨物和服務出口間貨物和服務進口的差額。
眾所周知,GDP核算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是現存最合理的一種核算方式。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在人們津津樂道」東方睡獅」崛起的同時,似乎我們更應該著重分析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由於我們分析視角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此,我們運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採用1994年和2002年的中國各地區的截面數據,試圖從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出發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進行一些實證分析。
二.樣本數據選取及模型設定:
回歸模型設立如下:
Yi =β0 +β1 X1i +β2 X2i +β3 X3i +ui
Yi----------GDP總額X1i----- 最終消費X2i------資本形成總額X3i-------貨物和服務凈出口Ui------隨機擾動項
β1、、β2、、β3-------待估參數 (I=1, 2)
變數採用截面數據,樣本期為:1994年和2002年。具體數據(現價計算)如下:
表1 2002年數據(單位:億元)
地區GDP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
北京3212.711699.812010.02-497.12
天津2051.16990.211055.175.78
河北6122.532819.622660.93641.98
山西2042.141184.01919.23-61.11
內蒙古1763.371092.48847.89-177
遼寧5458.223031.471835.54591.21
吉林2317.681444.68898.45-25.45
黑龍江3828.932287.751322.37218.81
上海5408.762455.672409.39543.7
江蘇10532.814801.914808.67922.23
浙江77903741.663467.46586.88
安徽3569.092262.951310.3-4.76
福建4620.472434.052119.5866.84
江西2460.491459.65999.281.56
山東10552.065021.154940.67590.24
河南6168.733441.712546.46180.56
湖北4860.922669.71994.77196.45
湖南4340.942762.951572.895.1
廣東11769.726701.154156.67911.9
廣西2455.361698.54877.93-121.11
海南603.88331.22275.99-3.33
重慶2020.381228.89990.05-198.56
四川4875.122894.11976.684.34
貴州1185.06890.31649.33-354.59
雲南2232.321526.25887.49-181.42
西藏174.7299.9572.192.58
陝西2035.961109.111107.7-180.85
甘肅1165.94679.32538.62-52
青海337.76221.55245.84-129.58
寧夏329.28249.26245.22-165.2
新疆1598.28948.92864.27-214.91
表2 1994年數據(單位:億元)
地區GDP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
北京1318.6396.29902.6319.68
天津725.14323.76430.9-29.52
河北2147.491019.29884.46243.74
山西857.63494.91385.71-22.99
內蒙古681.92406.88331.11-56.07
遼寧2461.781239.611024.66197.57
吉林944.44577.59389.93-23.08
黑龍江1617.831019.21566.2132.41
上海1971.92873.891151.61-53.58
江蘇4000.91721.452018.95260.5
浙江2666.861173.681185.74307.44
安徽1488.47882.64598.876.96
福建1685.34936.2756.34-7.2
江西944.75597.09368.62-20.94
山東3810.031889.341784.62136.07
河南2224.431198.86883.44142.13
湖北1895.711058.13746.9190.67
湖南1694.421113.62581.52-0.72
廣東4329.652182.431981.0776.15
廣西1241.83817.21477.82-53.2
海南330.95156.47224.17-49.69
四川2776.541699.411064.0713.06
貴州517.96388.91154.55-25.5
雲南973.97570.45433.59-30.07
西藏46.7632.7423.07-9.05
陝西816.58570.34398.55-152.31
甘肅451.66319.11177.63-45.08
青海138.2592.1760.1-14.02
寧夏134.2395.1769.12-30.06
新疆673.68375.2487.55-189.07
註:表1,表2數據分別來自2003年和1996年《中國統計年鑒》
三.模型檢驗
首先採用2002年數據,進行如下分析:
假設模型中隨機誤差項Ui滿足古典假設,運用OLS方法估計模型的參數,利用計量經濟計算機軟體Eviews計算可得如下結果:
表3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0/04 Time: 13:55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0.0568770.438992-0.1295620.8979
X11.0003560.0003802635.3430.0000
X20.9995130.0004442251.7050.0000
X30.9994000.0009691031.1970.0000
R-squared1.000000 Mean dependent var3802.735
Adjusted R-squared1.000000 S.D. dependent var3061.555
S.E. of regression1.083501 Akaike info criterion3.118187
Sum squared resid31.69732 Schwarz criterion3.303217
Log likelihood-44.33189 F-statistic79840870
Durbin-Watson stat2.485296 Prob(F-statistic)0.000000
回歸方程為:
Y=-0.05687658464+1.000355738*X1+0.9995131767*X2+0.9994001555*X3(0.438992) (0.000380) (0.000444) (0.000969)
t=(-0.129562) (2635.343) (2251.705) (1031.197)
R2=1.000000 F=79840870
經濟意義檢驗
由回歸估計結果可以看出,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與GDP的增長線性正相關,這與現實中GDP隨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的增加而增長是相符的。
統計推斷檢驗
從估計的結果可以看出,可決系數R2=1.000000, F統計量=79840870,表明模型在整體上擬合地比較理想。系數顯著性檢驗:給定α=0.05,明顯地,X1、X2、X3的t的P值小於給定的顯著性水平,拒絕原假設,接受備擇假設,表明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性影響。
計量經濟學檢驗
多重共線性檢驗:
由表3可看出,模型整體上線性回歸擬合較好,R^2很大,F值,t值均大於給定顯著性水平下臨界值,則說明該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2.異方差檢驗:(採用WHITE檢驗)
表4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0.807696 Probability0.614457
Obs*R-squared7.971458 Probability0.537025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0/04 Time: 14:36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2.7739263.787260-0.7324360.4720
X10.0024190.0067080.3605830.7220
X1^2-8.68E-067.14E-06-1.2164560.2373
X1*X21.95E-051.78E-051.0947620.2860
X1*X39.92E-061.45E-050.6825900.5023
X20.0022760.0089520.2542090.8018
X2^2-1.19E-051.03E-05-1.1597830.2592
X2*X3-3.51E-061.07E-05-0.3283810.7459
X3-0.0108740.017150-0.6340560.5329
X3^2-7.93E-062.43E-05-0.3261240.7476
R-squared0.257144 Mean dependent var1.022494
Adjusted R-squared-0.061223 S.D. dependent var4.906502
S.E. of regression5.054467 Akaike info criterion6.334118
Sum squared resid536.5004 Schwarz criterion6.796695
Log likelihood-88.17884 F-statistic0.807696
Durbin-Watson stat2.007909 Prob(F-statistic)0.614457
F=0.807696 Obs*R-squared= 7.971458 查分布表得χ20.05(3)=7.81473 Obs*R-squared= 7.971458,則接受H1,表明隨機誤差Ut存在異方差。
用WLS估計法對異方差進行修正,取權數w=1/e2 由EVIEWS操作得:表5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0/04 Time: 14:50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Weighting series: W
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0.0038720.004204-0.9210020.3652
X11.0000142.07E-0548206.210.0000
X20.9999822.85E-0535032.300.0000
X30.9999733.65E-0527405.220.0000
Weighted Statistics
R-squared1.000000 Mean dependent var2787.020
Adjusted R-squared1.000000 S.D. dependent var9970.881
S.E. of regression0.007202 Akaike info criterion-6.908945
Sum squared resid0.001401 Schwarz criterion-6.723914
Log likelihood111.0886 F-statistic4.11E+12
Durbin-Watson stat2.141010 Prob(F-statistic)0.000000
Unweighted Statistics
R-squared1.000000 Mean dependent var3802.735
Adjusted R-squared1.000000 S.D. dependent var3061.555
S.E. of regression1.154538 Sum squared resid35.98987
Durbin-Watson stat2.213957
所以,修正後的模型為:
Y =-0.003872281179+1.000013993*X1+0.9999815832*X2+0.9999728352*X3
(0.004204) (2.07E-05) (2.85E-05) (3.65E-05)
t=(-0.921002) (48206.21) (35032.30) (27405.22)
R2=1.000000 F=4.11E+12
3.自相關檢驗:
根據表5估計的結果,DW=2.213957,在給定顯著性水平為0.05,n=31, k』=3時,查Durbin-Waston表得下限臨界值dL=1.229,上限臨界值=1.650,可見DW統計量=1.6502.2139574-=2.350,由此可判斷模型不存在自相關。
㈧ 經濟為什麼會增長
增長理論一直是西方宏觀經濟學的重要支柱之一,和消費、投資、經濟周期等理論至少處於同等地位。然而增長理論的發展也不是平滑的軌跡,而時有突破性的創新。哈佛大學教授赫爾普曼的《經濟增長的秘密》一書,對經濟增長理論的演進作了非常精當和扼要的綜述。最難能可貴的是,這是一本小冊子,在大部頭的經濟類著作充斥我們眼球給予我們壓力的時候,這樣一本厚度不足150頁的小書,正如夏日裡的冰凍檸檬茶一樣,給人以輕松愉快的閱讀感受。
正如我的朋友何帆博士所言,這並不是一本寫給行外人的科普讀物。雖然全書中沒有什麼公式與模式,但是赫爾普曼是將極為湛深的思想,用簡潔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如果你沒有相關知識的積累,你也能看懂此書,但是在你眼中這不過是凡品而已。如果你在對增長理論有所理解的前提下閱覽此書,就會有一種庖丁解牛式的快感,一種醍醐灌頂式的明朗。
全書是以這樣的問題開篇的:經濟為什麼會增長?各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為什麼不相同?以上問題一直是經濟學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在索洛的第一代經濟增長模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在人口增長率恆定的情況下,物質資本的積累成為決定經濟增長速度的最關鍵要素,儲蓄率和投資率高的國家經濟增長一定更快,這就是1997年東亞國家經濟增長奇跡的根源。
在增長核算的過程中,經濟學家發現全要素生產率(TFP)扮演著比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更加重要的角色。我們往往用勞動生產率或技術來替換全要素生產率的概念。勞動生產率比資本和人口增長率更為重要,這是克魯格曼判斷東亞國家經濟增長缺乏可持續性的依據。但是,最初的增長模型假定各國的勞動生產率是外生給定的。
羅默和盧卡斯的第二代經濟增長模型將技術(勞動生產率)進行內生化。羅默認為知識的積累具有外部性,因此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的可能性,知識的規模報酬遞增可以抵消資本的邊際生產率遞減,從而使得各國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是縮小而是逐漸擴大。盧卡斯認為由於社會對專利的保護不可能是完全的,因此企業增加研發支出的努力也會產生外部性。總之,技術既是導致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各國收入差距不是逐漸收斂而是逐漸擴大的主要原因。
一旦在全球視角來考察經濟增長,就自然會產生貿易與增長關系的問題。貿易既可能促進增長,也可能阻埃增長。但是大部分經濟學家更贊同前者。增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收入差距,增長是會擴大還是消弭這種差距?收入差距的存在將會促進還是阻礙增長?這些都是尚無定論的問題。
最後,決定增長的除了經濟因素之外,還是制度因素。盡管制度因素是難以量化從而難以進行增長核算的,經濟學家還是進行了創新性的努力並取得一定進展。在決定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制度因素的影響甚於經濟因素,這也是目前達成的為數不多的共識之一。
赫爾普曼在書中寫到,全球經濟發展至今有兩個高速增長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第二個時期是二戰後到1973年石油危機前,在第一時期內產生了七國集團中的強國,在第二時期內東亞部分國家經濟崛起並步入OECD強國之列。而中國先後錯過了這兩個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怎能不令人扼腕痛惜?
增長的速度固然重要,增長的效率和增長的代價卻是重中之重。經濟增長不應該以資源配置的扭曲為代價。增長的成果應該被各收入階層所共享。中國經濟雖然從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年均9%以上的經濟增長率,但是以上問題是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中所欠缺的。能否解決以上問題,是中國能否保持高增長的持續性,實現經濟偉大復興的關鍵。
㈨ 經濟增長的因素有那些
經濟增長的因素有:
一、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9)增長核算理論如何認識增長的原因擴展閱讀來源:
經濟增長的度量:
度量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度量經濟增長除了測算增長總量和總量增長率之外,還應計算人均佔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有三大要素,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
經濟增長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統計數據。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總量對比往年的GDP總量,而得出經濟增長的百分比。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
㈩ 什麼叫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增長理論(economic growth)就是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加的過程,是一般社會再生產動態過程的共性實質。它代表的是一國潛在的GDP或國民產出的增加。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經濟增長是宏觀經濟中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無庸置疑,沒有誰不希望經濟增長,但是,用什麼方法實現經濟增長,人們卻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經濟學家強調投資的重要性,還有一些人則提倡提高勞工素質。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研究經濟增長中各種決定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從而提出了種種經濟增長理論。誕生於20世紀早期的新古典增長理論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近年來新的經濟現象的不斷出現,新古典增長理論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顯,於是,新經濟增長理論產生了。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們將對這兩種經濟增長理論進行簡要的比較。
◎新古典主義增長理論
新古典增長理論(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是人均實際GDP的增長是由於技術變革引起人均資本增加的儲蓄和投資水平的觀點。如果技術進步停止,增長就結束。
一、代表人物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創立者是美國的經濟學家、MIT的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以及英國的經濟學家斯旺(Swan)。早在1956年,他們就分別提出了他們的經濟增長模型。但是劍橋大學的弗蘭克·拉姆(Frank Ramsey)在上世紀20年代就第一次提出了這種理論後來,英國經濟學家米德又進一步發展了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並對其作了系統的研究。美國的經濟學家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等在他們的經濟增長理論中也提出了與索洛基本相同的觀點。
二、假定條件
索落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以下假設:
(1) 薩伊定理:供給可以創造自身的需求。
(2) I=S,即儲蓄永遠等於投資。
(3) 工資取決於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利息取決於資本的邊際生產力。
由以上假定條件,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社會上不會出現失業和通貨膨脹。
經過許多經濟學家對該模型的不斷研究和完善,新古典主義增長模型的基本假定條件如下:
(1) 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既定,總量生產函數有穩定的形式,生產率以一外生的不變比率增長。
(2) 技術進步產生於機遇,是外生變數。
(3) 總量生產函數規模收益不變。
(4) 政府不幹預經濟活動,完全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經濟進行調節。
(5) 經濟的邊際收益遞減。
三、基本模型: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本模型建立起來的。在沒有技術進步的條件下,如果用Gy表示收入增長率,用GL表示勞動力增長率,用GK表示資本增長率,則有
Gy = aGL + (1-a)GK
這就是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在這個基本公式中,收入增長是由勞動力增長和資本增長兩種因素所引起的。a表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額是由勞動力增長帶來的,(1-a)表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額是由資本增長帶來的。
另外,將上述公式兩端同時減去GL,則有
Gy -GL = (1-a)(GK- GL)
上式左端是收入增長率減去勞動增長率,可以認為是平均每人的收入增長率。右端中的「GK- GL」是資本增長率與勞動增長率之差,可以認為是平均每個工人所使用的資本的增長率。上述公式意味著:
1、 人均資本裝備率即平均每人所使用的資本數量不變,則人均收入水平不變;
2、在資本的邊際產品大於0的條件下,提高人均資本裝備率,可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相反,如果勞動力增長率大於資本增長率,即人均資本裝備率降低,那麼人均收入水平將會下降。
四、主要觀點: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
1、 除了實際GDP及其增長率之外的一素決定人口增長。
2、 技術變革率影響經濟增長率,但經濟增長率不影響技術變革速度。
3、經濟繁榮將持續下去是因為不存在引起工資下降的古典人口增長。但如果技術由於兩個相關原因而停止進步,增長將停止。第一,技術變革引起的高利率一起投資增加和資本積累。第二,資本積累最終引起降低資本收益的收益遞減,而且,最終減少儲蓄並放慢資本積累率。
4、 如果實際利率高於目標利率,資本供給將增加。
綜上所述,持續不斷的技術進步一直在增加資本需求,提高實際利率,並引起增加資本存量的儲蓄。只要有技術進步,這個過程就會重復,並創造持續的長期經濟增長。增長率波動是因為技術進步以可變的比率發生。
五、對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評述:
按照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所有經濟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技術,而且,資本在全球自由流動以尋求最高可以得到的實際利率。因此,新古典增長理論意味著,全球的增長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將趨同。在富國之間存在某種趨同的跡象,但趨同是緩慢的,而且對所有國家而言,趨同看來並不明顯。
索洛等人認為:在沒有外力推動時,經濟體系無法實現持續的增長。只有當經濟中存在技術進步或人口增長等外生因素時,經濟才能實現持續增長。這一理論的缺陷是明顯的:一方面,它將技術進步看作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另一方面,它又假定技術進步是外生變數而將它排除在考慮之外,這就使該理論排除了影響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新經濟增長理論產生了。
◎新經濟增長理論
新經濟增長理論(new growth theory),或稱「內生技術變革理論」,認為人均實際GDP增長是因為人們在追求利潤中所作出的選擇。而且,增長可以無限持續下去。內生增長理論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揭示經濟增長率差異的原因和解釋持續經濟增長的可能。盡管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為說明經濟的持續增長導入了外生的技術進步和人口增長率,但外生的技術進步率和人口增長率並沒有能夠從理論上說明持續經濟增長的問題。內生增長理論是基於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發展起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突破在於放鬆了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假設並把相關的變數內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