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河流洪澇災害的形成有幾種不同的原因。強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的河流和湖泊的蓄水能力下降、堤壩潰決也會導致洪水。洪水的形成還與流域的匯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關。究其主要原因,都是由於短時間的暴雨或者長時間的持續性降水導致的。人類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或者加劇了洪災的發生,例如人類對植被的破壞,導致流域內的水土流失、河床泥沙淤積,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蓄水能力下降等。
洪澇災害的防治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減少洪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盡可能使已發生的洪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在現代防災體系中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對防禦洪水起到了重大作用。提高暴雨預報的精度和准確率,提前防範,可以有效地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防洪則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進行。
工程措施包括: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或滯洪、蓄洪區)等。非工程措施是:對洪泛區的土地進行嚴格管理;建立完善的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等。
Ⅱ 巴西暴雨已致146死,暴雨還引發了哪些災害
巴西暴雨已導致191人失蹤,146人死亡!據悉,巴西暴雨還在繼續,在這種情況下,暴雨引發了泥石流以及山體滑坡等等!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渺小的!也就是說巴西暴雨的死亡人數還將攀升!
因為洪水來勢洶洶,並且暴雨傾盆而下,瞬時降雨量非常大的情況下,想要外出救援何其難也!所以,巴西即便是有心營救困在洪水當中的民眾似乎也毫無辦法,只能祈禱暴雨結束,不要再對巴西造成毀滅性的損害!
此輪巴西暴雨據悉也是由於拉尼娜現象造成的,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下,巴西此輪暴雨天氣想要很快過去恐怕很難!因此,巴西還是要立即啟動應急舉措!盡全力營救被困群眾!盡早呼籲一些地勢較低的民眾遷移到高處!巴西目前還不是暴雨猖獗的季節,很多民眾對於此輪強降水沒有絲毫的准備,也是此次暴雨造成極大傷亡的主要原因!
巴西暴雨已致146死,對於此事你怎麼看?!
Ⅲ 洪災多發的主要原因和預防措施有哪一些
洪災多發的原因:亂砍濫伐、過渡放牧、墾荒,破壞植被覆蓋,造成水土流失,天氣原因,形成洪災。
預防措施:
1、實行深溝、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積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澇發生時,雨水及時排出。
2、洪澇發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應組織力量及時搶收,以免洪澇損失。
3、洪澇災害發生過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積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時要扶正植株,讓其正常進行各種生理活動,盡快恢復生長。
4、洪澇災害過後,必須迅速疏通溝渠,盡快排澇去漬。還要及時中耕、鬆土、培土、施肥、噴葯防蟲治病,加強田間管理。如農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則應根據當地農業氣候條件,特別是生長季節的熱量條件,及時改種其它適當的作物,以減少洪澇災害損失。
5、旱地怕澇作物要採取聯片種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3)巴西洪澇災害原因及其如何治理擴展閱讀:
洪災統計:
事實上,美國洪泛區的1/6已經城市化,包括2萬多個易受洪水影響的社區。日本洪泛區面積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0%,1965年洪泛區的人口與資產分別佔全國總量的45.8%和59%,1980年增至48.2%和72%。
由於洪水災害發生得較為頻繁、突然,而且危及面相對集中,直接威脅了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世界范圍內的洪災損失呈逐步增長的趨勢:歐洲的年平均洪災損失不是很大,但在不斷增長,主要是由於對洪泛區的土地利用在不斷加劇。
北美洲的洪災損失增長很快,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在南美洲,洪泛區內的城市建設發展迅速,導致洪災損失大幅度增長;印度、巴基斯坦的洪災損失在20世紀70年代後增長顯著。
Ⅳ 洪澇災害嚴重的原因和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1.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主要集中於夏季而且多暴雨 2.地形主要是平原,地勢低平。 3.河流上游破壞植被使水土流失嚴重,河流下遊河床泥沙淤積。 4.河流中游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蓄徑流的能力降低。 字數限制
Ⅳ 洪澇災害的原因,及其具體的應對措施
洪澇災害一般是由於強降雨導致,分局地洪澇和大范圍洪災(如我國的98洪災),除城鄉積澇、河流決堤等直接性災害外還有其引發的塌方、山體滑坡、泥石流的次生的地質災害.局地洪災的形成原因一般是由當地局部性的短時強降雨,一般常見為夏季的午後強雷陣雨,雨勢大,持續時間不是很長,由於短時間內降雨量太大,城鄉排水系統和山林滲水速度跟不上,易引起積水、塌方、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范圍小,程度較強.大范圍的洪災一般是由於上游持續連陰雨造成水庫蓄水達到極限,必須開閘泄洪,導致河流下游水位過高、決堤等情況出現,導致沿岸城鄉被淹沒、城市排水系統癱瘓等引發的一系列災害,范圍大、程度嚴重,除了注意因浸水太久可能出現的房屋倒塌等災害外,還要注意後期的消毒和衛生.根據自己只是整理的,如有不清楚的可以追問.
Ⅵ 洪澇災害形成的原因 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1.
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
:季節性的區域強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徵、河流水系特徵、(支流特點、湖泊的多少)江河的流量季節變化、植被分布。(氣候、地形、水系、植被)
2.
治理措施:
⑴加強防災措施的宣傳工作,增強防災意識;
⑵建立和健全雨量觀測和預警預報機制;
⑶採取生態、工程和非工程的綜合治理措施。
Ⅶ 巴西阿克雷州多城遭遇嚴重洪災,你知道這種災害是怎麼形成的嗎
巴西北部阿克雷州十個城市遭遇洪災,受災人數約為13萬,當地人民流離失所,只能被安置在學校,體育館等臨時設置的庇護所內,由於當地疫情一日益嚴峻,登革熱疫情的爆發,醫療系統又瀕臨崩潰還有大批難民進入巴西境內,阿克雷州已於16日進入了緊急狀態。
希望他們一切都好
遠在大洋彼岸的我們,生活的是多麼幸福,多麼滋潤啊,但是一想到,阿克雷州的民眾,被疫情困擾,又被洪水圍困,他們生活確實不容樂觀,我們應該要予以援助,最後希望他們能越來越好,早日擺脫困境。
Ⅷ 防治洪澇災害的措施
1.多植樹、多綠化,保護大自然的生態環境,不亂砍濫伐,從根源上預防洪澇災害的發生
2.加強河道整治、堤防建設以及水庫工程建設是避免洪澇災害的直接措施,長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
3.切實做好洪水、天氣的科學預報與滯洪區的合理規劃,建立防汛搶險的應急體系,這些措施可以大大...
4.當發現洪水來臨時,如果時間充裕,應有組織地向山坡、高地等處轉移。
Ⅸ 巴西東南部城市暴雨引發山體滑坡,這兩者有什麼關聯
在巴西的東北地區的城市,因為一直下暴雨,所以山體被雨水不斷的沖刷,導致了山體滑坡,而山體滑坡對於附近居住的居民來說,也是有著非常大的生命危險,之所以會發生山體滑坡,和暴雨也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暴雨連續不斷的沖刷就會導致山體一點點的被腐蝕,山體是由土組成的,而土遇到水之後,就會變得柔軟,甚至如果有大量的水的話就會稀釋,慢慢的變成泥水,這樣山體在不斷的暴雨沖刷下,就會發生滑坡,這是有直接的關系的。
對於城市來說應該及時才去來解救那些在災難中失去家園的村民,並在即時給他們安置相應的住處,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保護人民群眾的安全,及時的組織市民到高處區進行避險,在沒有發生洪澇災害之前,就要及時將自己的行李進行打包,然後政府派相應的人員對於市民進行組織,向比較高的地方撤離或者是聯系周圍的城市看能否進行躲避,在暴雨停息了之後,再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重建家園。
Ⅹ 洪澇災害發生的原因帶來的危害,有效的預防措施
洪澇災害的危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窪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破壞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
雨澇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災害有密切關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區別是,洪水災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濫所造成的災害;雨澇是指因漬水、淹沒造成的災害。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收;洪水除危害農作物外, 還破壞房屋、建築、水利工程設施、交通設施、電力設施等,並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由於洪水和雨澇往往同時或連續發生在同一地區,所以進行災情調查統計和分析研究時,大多難以准確界定區別,此時統稱為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的分布
就全球范圍來說,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多台風暴雨的地區。這些地區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區;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東部近海岸地區。此外,在一些國家的內陸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現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的危害
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洪澇是最常見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種。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范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洪水不但淹沒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且還捲走人產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糧食,並淹沒農田,毀壞作物,導致糧食大幅度減產,從而造成飢荒。洪水還會破壞工廠廠房、通訊與交通設施,從而造成對國民經濟部部門的破壞。
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曾先後發生過近40次特大洪澇災害,每次都導致上萬人的死亡和千百萬人的流離失所。在近幾十年中,洪澇發生頻次與災害損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國自古就是洪澇災害嚴重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在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水災1092次,死亡萬人以上水災每5—6年即出現一次,這種局面到現代尚無根本的改變。
洪澇災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造成一系列其它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現。 我國的雨澇
1951—1990年。我國平均每年發生嚴重洪澇災害5.9次,平均受災面積667萬公頃,其中成災面積470萬公頃,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餘萬間。1991年全國有25個省、市、區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2400萬公頃,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799億元。
主要的雨澇區分布在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以東,這個地區又被南嶺、大別山—秦嶺、陰山分割為4個多發區。我國西部少雨,僅四川是雨澇多發區。
根據歷史雨澇統計資料,雨澇最嚴重的地區主要為東南沿海地區、湘贛地區、淮河流域,次多雨澇區有長江中下游地區、南嶺、武夷山地區、海河和黃河下游地區、四川盆地、遼河、松花江地區。全國雨澇最少的地區是西北、內蒙和青藏高原,次為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東北地區。概括而言,雨澇分布總的特點是東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內陸少;平原湖區多,高原山地少;山脈東、南坡多,西、北坡少。
洪澇災害控制及預防措施2008年05月16日 星期五 09:44洪澇災害控制及預防措施
洪澇災害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洪澇災害可導致生態環境、經濟建設、財產損失,甚至傳染病流行,嚴重威協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生命安全。由於受強降雨影響,部分鄉鎮遭受洪澇災害,為了做好受災鄉鎮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達到災後無大疫的目標。特提出以下疾病預防控制措施,供受災鄉鎮參考。
一、加強飲用水衛生管理
1、水源的選擇與保護; 應在洪水上游或內澇地區污染較少的水域選擇飲用水水源取水點,並劃出一定范圍,嚴禁在此區域內排放糞便、污水與垃圾。有條件的地區宜在取水點設碼頭,以便離岸邊一定距離處取水。
2、退水後水源的選擇; 無自來水的地區,盡可能利用井水為飲用水水源。水井應有井台、井欄、井蓋,井的周圍30m內禁止設有廁所豬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設施。取水應有專用的取水桶。有條件的地區可延伸現有的自來水供水管線。3、對飲用水進行凈化消毒;煮沸是十分有效的滅菌方法。在有條件時可採用過濾方法。但在洪澇災害期間,最主要的飲用水消毒方法是採用消毒劑消毒。 4、加強供水設施消毒; 被洪水淹沒過的水源或供水設施重新啟用前必須清理消毒,檢查細菌學指標合格後方能啟用。經水淹的井必須進行清淤、沖洗與消毒。先將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沖洗井壁、井底,再掏盡污水,待水井自然滲水到正常水位後,投加漂白粉浸泡12~24h後,抽出井水,待自然滲水到正常水位後,按正常消毒方法(一噸水加漂白粉4克,如污染較重加漂白粉8克/噸)消毒,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二、加強食品衛生管理
1、水災地區需要重點預防以下食物中毒
(1)霉變糧食引起的黴菌毒素食物中毒:常由食用了霉變的大米引起。
(2)細菌性食物中毒:常由動物性食品、已死亡的畜禽肉和沒有很好冷藏(如肉、蛋類食品)和存放時間長的熟食(如米飯、蔬菜)引起。
(3)化學性食物中毒:一般由誤食有毒物質引起。由於災區環境的變化和臨時居住地的條件所限,農葯、亞硝酸鹽及其他工業用化學物質易被誤食。
(4)有毒動、植物性食物中毒:誤食豬甲狀腺、腎上腺和含毒的魚類會引起有毒動物性食物中毒;食用未經充分加熱的豆漿、扁豆或發芽土豆、毒磨菇會引起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2、發生食物中毒的現場處理
(1)病人的救治與報告:病人的急救治療主要包括催吐、洗胃、灌腸以及對症治療和特殊解毒葯物治療:食物中毒報告的內容包括發生地點、時間、人數、典型症狀和體征、治療情況、中毒食物和採取的措施。同時應注意採集病人標本以備送檢。
(2)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封存現場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待調查確認不是中毒食物以後才能食用;通知追回或停止食用其他場所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3)食物及環境的消毒處理工作:對中毒食品進行無害化處理或銷毀,並對中毒場所採取相應的消毒處理。對細菌性食物中毒,固體食品可用煮沸消毒15~30min處理;液體食品可用漂白粉消毒。對病人的排泄物、嘔吐物可用20%石灰乳或漂白粉消毒(1份排泄物加2份消毒液混合放置2h),周圍環境可採用過氧乙酸進行噴灑消毒。化學性或有毒動植物性食物中毒應將引起中毒的有毒物進行深埋處理。
3、加強災區食品衛生監督管理;特別是水淹過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應應做好食品設備、容器、環境的清潔消毒,經當地衛生行政部門驗收合格後方可開業,並加強對其食品和原料的監督,防止食品污染和使用發霉變質原料。4、開展對預防食物中毒的宣傳教育;主要宣傳不能食用的食品,包括:被水浸泡過的食物;已死亡的畜禽、水產品;被水淹過的已腐爛的蔬菜、水果;來源不明的、非專用食品容器包裝的和無明確食品標志的食品;嚴重發霉(發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麥、玉米、花生等;其他已腐敗變質的食物和不能辨認是否有毒的蘑菇等。三、加強環境衛生
1、對災民住所的衛生要求;首先要選擇安全和地勢較高的地點,搭建帳篷、窩棚、簡易住房等臨時住所,做到先安置、後完善。其次注意居住環境衛生,不隨地大小便和亂倒垃圾污水,不要在棚子內飼養畜禽。2、廁所衛生和糞便處理措施(1)在災民聚集點選擇合適地點、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應急臨時廁所,要求做到糞池 不滲漏(或用陶缸、塑料桶等作為糞池)。(2)盡量利用現有的儲糞設施儲存糞便,如無儲糞設施,可將糞便與泥土混合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膜覆蓋,四周挖排水溝以防雨水浸泡、沖刷。在應急情況下,於適宜的稍高地點挖一圓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為土地的襯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cm,用土壓住,糞便倒入池內儲存,加蓋密封,發酵處理。也可採用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糞便,裝滿後加蓋,送至指定地點暫存,待水災過後運出處理。有條件時用機動糞車及時運走。 (3)集中治療的傳染病病人糞便必須用專用容器收集,然後消毒處理。散居病人的糞便處理:糞便與漂白粉的比為5:1,充分攪合後,集中掩埋;糞便內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攪拌後再集中掩埋。禁止將病人糞便倒入溪水中,以防止疾病傳播。3、垃圾的收集和處理方法(1)根據災民聚集點的實際情況,合理布設垃圾收集站點,可用磚砌垃圾池、金屬垃圾桶(箱)或塑料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有專人負責清掃、運輸,做到日產日清。(2)及時將垃圾運出,選地勢較高的地方進行堆肥處理,用塑料薄膜覆蓋。四周挖排水溝,同時用葯物消毒殺蟲,控制蒼蠅滋生。(3)對一些傳染性垃圾可採用焚燒法處理。4、人畜屍體的處理 對正常死亡者屍體應盡快運出進行火化處理。對甲乙類傳染病死亡者,應做好衛生消毒,以最快速度運出火化。對環境清理中清出的家畜家禽和其他動物屍體應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處理後進行深埋。5、洪水退後的環境清理工作;水退過後,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在廣泛進行健康教育的基礎上,水淹地區的村莊和住戶必須進行徹底的室內外環境清理,做到洪水退到哪裡,環境清理就搞到哪裡,消、殺、滅工作就跟到哪裡。(1)組織清理室外環境:整修道路,排除積水,填平坑窪,清除垃圾雜物,鏟除雜草,蔬通溝渠,掏除水井內污泥,修復廁所和其他衛生基礎設施,掩埋禽畜屍體,進行環境消毒,消除疫病發生的危險因素,使災區的環境衛生面貌在短期內恢復到災前水平。(2)凡是水淹地區的住戶,水退後首先由專人對原住房的質量進行安全性檢查,確認其牢固性,然後打開門窗,通風換氣,清洗傢具清理室內物品,整修家庭廁所,修繕禽畜棚圈,全面清掃室內和院落清除垃圾污物。必要時將房間地牆壁和地面進行消毒。對室內和臨時居住點帶回的日常生活用品可進行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曝曬。待室內通風乾燥、空氣清新後方可搬入居住。6、消毒 由於洪水導致多種微生物混合污染,其中又以腸道致病微生物為主,因此要特別重視食物、飲用水、居住環境的消毒。在消毒方法和消毒劑的選擇方面,要求簡便易行,價格便宜,供應充足。首先應有專人負責保護水源和飲用水消毒;同時要搞好環境衛生消毒。對受淹的房屋公共場所要分類作好衛生消毒工作。要有專人負責,做好消毒劑的集中供應、配製和公發工作,做好消毒常識宣傳,組織群眾實施消毒措施並具體指導其正確使用。四、傳染病控制1、強化災區預防性的干預措施;加強環境衛生管理,清除垃圾、污物,掩埋動物屍體,進行糞便和家畜管理,改善居住環境。積極保護水源,開展打井或飲用水消毒,使災民清潔飲用水。2、控制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在某些傳染病疫區應有重點地控制傳染源,開展自然疫源地的滅鼠活動,在災民密集的居住地清除蚊蠅滋生地,有效地控制和消滅病媒害蟲。強化食品衛生管理,防止「病從口入」,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發生。3、加強疫情監測,建立疫情報告網路; 在洪澇災害這一非常時期,要特別重視疫情報告及疫情監測,保持疫情監測系統的敏感性,這是做好救災防病工作的前提。發生傳染病疫情,要按「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原則,積極處理疫情。在重點災區或傳染病多發地區設立疫情監測點、嚴密監視疫情動態。災區一旦發生重大傳染病疫情或不明原因疾病暴發,要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法規與規章的要求,及時反饋信息,及時通報和報警。發生疾病特別是不明原因疾病暴發,責任報告人應當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當地疾控機構報告疫情(2小時內進行網路直報,同時以電話或傳真等方式報告同級衛生行政部門),以便採取預防決策。同時,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疫情監測工作,防止疫情的交叉傳播。4、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發揮計劃免疫效力; 水災打亂了正常的工作程序,災民移動分散,人群免疫水平難以控制。有必要對某些疾病進行疫苗的應急接種和服葯預防,有針對性地開展強化免疫和預防服葯等,以控制災區的傳染病暴發流行。5、加強特殊人群的健康保護,維護災民身體健康;兒童、老、弱、病、殘及孕婦等特殊人群的身體抵抗力差,由於災害期間過度疲勞和緊張,環境惡劣、營養不良、生活不安定、日曬雨淋和蟲咬,日夜不能安息,處於機體內外病因交加之中極易患病。因此對這類特殊人群應採取加強預防性保健,控制疾病的流行。6、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改善臨時住地的衛生條件,是減少疾病發生的重要環節。同樣還要開展衛生知識宣傳教育,養成災民良好衛生習慣,提倡不喝生水,飯前便後要洗手。五、媒介生物控制1、防蚊的主要措施(1)環境治理;(2)防蚊驅蚊:有條件的災區,在住處裝上紗門、紗窗,或使用經葯物浸泡過的蚊帳;睡覺前點燃蚊香(或電熱蚊香);亦可用市售驅蚊劑塗在身體暴露部位。(3)室內(帳篷內)、外葯物噴灑:如敵敵畏、奮斗鈉、三氯殺蟲酯等。2、防蠅措施(1)清理環境,減少滋生場所。(2)室內(帳篷內)、外葯物噴灑,也可使用粘蠅紙、誘蠅籠或蒼蠅拍人工捕蠅。3、滅鼠措施;洪水期間的臨時聚居地屬於特殊環境,開展滅鼠時應注意: (1)多用器械滅鼠,如鼠籠鼠夾等,但不能使用電子貓,更不能拉電網捕鼠。此時鼠洞較淺,取水方便,還可用水或泥漿灌洞。(2)慎用毒餌:當鼠密度很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嚴重威脅時,則應在嚴密組織、充分宣傳的基礎上,開展毒餌滅鼠。(3)確保人畜安全:不能用熟食配製毒餌,毒餌必須有警告色。投餌工作由受過培訓的滅鼠員承擔,投餌點應有醒目標記,投餌後及時搜尋死鼠,管好禽畜,保藏好食品,照看好小孩。投餌結束應收集剩餌,焚燒或在適當地點深埋。衛生部門要做好中毒急救的准備。為避免鼠死後,離開鼠體的蟲類叮咬,最好在滅鼠同時,在居住區噴灑殺蟲劑。六、健康教育;洪水災區健康教育是促進救災防病措施落實的重要保證。健康教育必須與受災這種非常時期、非常環境和非常對象相適應。教育的內容不僅要和教育對象的心理、文化、素質等相適應,而且應根據災情、氣象、疾病、衛生服務等因素的變化和災民對健康教育需求層次的變化進行精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