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頭暈全身無力想睡覺是怎麼回事
可能是你有感冒的症狀出現。導致你全身乏力。特別想睡覺的感覺。
B. 整天暈暈欲睡是怎麼回事啊
如果要猜一種生理反應,是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非打瞌睡莫屬。
為什麼會打瞌睡?
除了一般所能想到,空氣不流通、屋內缺氧、生活作息晚,長期睡眠不足外,也可能是身體正發出警示訊號。
尤其明明睡眠時間足夠,隔天仍然不敵瞌睡蟲叨擾,昏沈欲睡。最出名的瞌睡族,可遠溯千年前,因為經常上課打瞌睡,被孔子斥責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
替宰予伸冤
「中醫學認為,經常打瞌睡表示脾胃功能不好,」致力於傳統醫學30多年,曾受聘到北京、湖南中醫學院客座教授吳長新笑說,宰予不懶,只是脾功能差些,該替宰予平反了。
中醫古書早有記載,脾胃之虛,怠惰嗜卧。夏天嗜睡,因為暑熱耗傷元氣,有損精神;冬天如果經常嗜睡,表示「身體陽氣不足或脾虛濕熱,」長庚醫院中醫師郭宗禎說。
經常思慮多,好動腦或飲食控制失當的人,往往傷脾,影養脾運化能力。當脾胃功能欠佳時,容易氣血不足,氣血兩虛的結果是,腦部供氧不足,易昏沈嗜睡。
脾和胃像孿生兄弟,功能相輔相成。脾的功能是消化食物,負責運送營養,「中醫的脾,其實就是西醫說的胰臟,」郭宗禎醫師解釋,至於胃,負責吸收食物。
從中醫觀點,脾胃另個重要功能是代謝濕氣,當脾胃功能差,體質又偏濕熱時,往往無法有效化解濕氣,會出現身體沈重、精神不振、想睡覺或胸悶的症狀。
濕氣的特質是黏滯、沈重,不容易去除。郭宗禎建議,可以從外在和內在減少濕氣侵擾,譬如住家環境要避免濕氣過重,少淋雨,偏濕冷的食物,好比冰水,盡量少吃。
當心過度嗜睡的潛在危險
根據林口長庚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陳濘宏醫師估計,目前國內約有4~5%的人有嗜睡困擾,除了上課或工作無法專注,記憶力減退之外,甚至有安全上的隱憂,好比邊開車邊打瞌睡,險象環生。
經常在白天嗜睡,原因除了中醫說的脾胃功能失調、睡眠不足或有憂鬱症之外,也可能是睡眠發生障礙,需要盡一步診斷。
陳濘宏表示,曾有個40多歲的中小企業老闆,開車開到一半「不知不覺」睡著,連續發生三次車禍,原以為只是睡眠不足打瞌睡,到睡眠中心診斷才知道,自己有睡眠呼吸暫停的毛病。
這種症狀起因於呼吸道出了問題,呼吸受阻,一夜醒來好幾次,睡醒後反而疲憊不堪,白天容易昏沉想睡覺,甚而在不知不覺中睡著,相當危險。
睡眠專家建議,調整作息飲食或多運動可以改善打瞌睡。運動能強化心腎,帶動氣血循環,有利肺部做氣體交換,肺強,脾也跟著強,即使體內有濕阻礙,也能一一化解去濕。
當打瞌睡頻率過高,就得找醫生診斷。我們提供幾招,幫你趕走瞌睡蟲,並附上一份評估量表,檢測自己是不是到了該問診的程度了。
第1招:吃出好精神
如果下午要開會,為了避免打瞌睡,最好不要吃太多或太快,以免影響消化。少吃油炸食物,吃得清爽有助血液清澈,避免氣血沈滯。
在選擇食物的順序上,午餐吃米或面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之前,建議先吃肉類或蛋等蛋白質食物,免得血清促進素增加,導致昏沈欲睡、影響反應力。
經常習慣打瞌睡,體質又偏濕熱的人,郭宗禎建議不妨食療,不過最好先了解自己屬於哪種體質。
你屬於哪種體質?
A. 脾胃氣虛型:消化不好、臉色蒼白、體力不足、軟便、腹瀉、經常愛困。
食用香砂六君子湯:能健脾益氣、提神。(配方:人參10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陳皮9克、木香6克、砂仁9克)
B. 體質濕熱型:精神不濟、嗜睡、頭昏沈重、口苦、煩躁易怒、胸悶、喉嚨乾
食用龍膽瀉肝湯:能清肝利膽,去痰醒腦。(配方:龍膽草9克、梔子、黃芩、柴胡各6克、生地、車前子各9克、澤瀉6克、木通甘草各3克、當歸6克)
提醒:為了避免自我判斷失誤,使用前建議徵詢專業中醫師意見。
第2招:通風好 光線足夠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是避免哈欠連連的基本條件。
郭宗禎醫師舉中國大陸曾進行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測量學生上課環境的二氧化碳含量,結果發現,教室內部的二氧化碳含量比一般場所高出3倍,「不當的通風設備,使得空氣交換不良,腦部含氧量降低,當然昏昏欲睡,」郭宗禎說。
除了通風好,充足的光線也很重要。
當眼睛受到光線照射的刺激,會壓抑褪黑激素的分泌,「當褪黑激素的分泌減少,容易保持清醒,相反,如果分泌增加,就會想睡覺,」長庚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解釋所謂的「光治療法」。
將這種光治療原理運用到工作環境,如果上班或開會時昏昏欲睡,不妨讓光線更亮,有助於提振精神。
第3招:衣服不要穿太多
冬天冷,為了保暖通常會加穿衣服,可是如果穿太多,反而容易昏沉欲睡。
梅門一氣流行養生學苑太極氣功資深教練饒懷英強調,即使冷冬,衣服也不要穿太多,避免在電暖爐前烤火,因為「熱氣會刺激體內更悶燥,將寒氣逼入五臟六腑。」
傳統醫學認為,寒氣逼心,容易發生心悸或呼吸梗塞;當寒氣走到肝,易顯疲倦;走到脾,會消化不良;寒氣入肺,呼吸道系統易出問題,氣喘機率高;走到腎,有腎虛現象,精神狀況較差。
保暖,適當就好。如果經常待在門窗緊閉的室內,為了避免成為瞌睡族,除了調整室溫不太熱或過冷,也不要穿太多衣服。
第4招:手部按摩
主持重要會議或參加重要場合時,忍不住打哈欠或打瞌睡都是失禮的表現,適時按摩手部穴位,有助於恢復元氣,提振精神。
這里介紹兩個手部穴位按摩,快速趕跑瞌睡蟲,避免當眾糗態百出。
A.按摩腦部反射區
功效:減輕疲勞引起的頭痛不舒服,有助於醒腦提神。
做法:
1. 右手大拇指與食指輕輕夾住左手大拇指指甲兩側的凹陷處,以垂直方式輕輕揉捏此穴位,主要按摩點在食指。
2. 慢慢出力揉捏,不要用蠻力,按完左手,再按右手。
B.按摩脾的反射區
功效:增強脾胃功能,避免昏沈欲睡。
做法:
1. 右手大拇指按壓左手大拇指骨下掌面,隆起像雞腿肉的這塊區域,稱做「大魚際」,也是脾的反射區。先按左手再按右手。
2. 按摩方法很簡單,拇指按下去後,輕揉每個地方,感覺痛的地方可多揉。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疼痛的原因,是反射區的經脈有淤結,古書說「百病皆起於淤」,多按壓痛點能使淤結處沖散,促進身體代謝循環。
手部按摩簡單易學,人人能做,很適合平時保健,不過,仍有幾個原則要注意:
▓不能愈按愈痛。
不論自己按或別人幫忙按摩,都不能過度用力,以免因疼痛導致全身緊綳,長久下來反而氣血不通暢,甚至局部部位僵硬,造成肌肉纖維化。
▓按完不用冷水洗手。
可以每天按摩,隨時隨地按,但按完不要用冷水洗手,以免因毛細孔張大,讓寒氣有機可趁。
▓按摩過程可以適量喝點常溫水,幫助氣血活化。
▓服葯期間也可以按。
不論中葯或西葯,手部按摩不會有負面影響,切忌不要猛然停葯。(資料參考:中華民國手足健康會創會人吳長新)
第5招:提神醒腦養生功
A.左右高甩法
功效:精神不佳時練左右高甩,能在短時間內甩走瞌睡蟲,讓心情輕松愉快。
步驟:
1. 兩腳平行與肩同寬,站穩地面。
2. 吸氣,往左轉腰,兩手同步甩高。
3. 吐氣,兩手下甩,往右轉腰,兩手甩高吸氣。
4. 如此左右交替來回甩,每次甩10分鍾。
枕首法
功效:能提神醒腦,提振精神。
步驟:
1. 吸氣,兩手於兩側往上提,交叉枕在腦後。
2. 吐氣,順勢弓身低頭。
3. 吸氣,慢慢起身,吐氣。
4. 兩手慢慢放下,身形回正,全身放鬆。可連續練10分鍾。
參考資料:http://www.5ifit.com/content/html/1580.htm
C. 頭暈暈的想睡覺,怎麼回事
頭暈的原因很多,是我們神經科常見的一個症狀,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頭昏腦漲、行動不穩,覺得周圍在轉,頭暈的原因一般分大腦的原因,我們大腦的原因主要是腦供血不足,形成腦供血不足的原因有很多,腦血栓形成腦動脈硬化,血脂高、血液凝滯度高都可以引起大腦的血流減慢、腦供血不足,第二,頸椎增生引起椎基底動脈壓迫供血不足,其他的很多的原因,像貧血、心臟病等,只要影響到大腦的供血不足,都可引起眩暈,另外耳有一定的毛病,像梅尼爾氏病也會引起眩暈,總之眩暈的原因很多,一般的眩暈,我們通過休息、卧床休息就會有所好轉,當眩暈非常明顯,伴有惡心、嘔吐、頭痛等症狀的時候就要到醫院的神經科進一步就診,查明原因。頭暈的原因很多,是我們神經科常見的一個症狀,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頭昏腦漲、行動不穩,覺得周圍在轉,頭暈的原因一般分大腦的原因,我們大腦的原因主要是腦供血不足,形成腦供血不足的原因有很多,腦血栓形成腦動脈硬化,血脂高、血液凝滯度高都可以引起大腦的血流減慢、腦供血不足,第二,頸椎增生引起椎基底動脈壓迫供血不足,其他的很多的原因,像貧血、心臟病等,只要影響到大腦的供血不足,都可引起眩暈,另外耳有一定的毛病,像梅尼爾氏病也會引起眩暈,總之眩暈的原因很多,一般的眩暈,我們通過休息、卧床休息就會有所好轉,當眩暈非常明顯,伴有惡心、嘔吐、頭痛等症狀的時候就要到醫院的神經科進一步就診,查明原因。
D. 頭總是暈,想睡覺是什麼原因
1.很有可能是空調間里呆太久
2.很有可能是電視機前或電腦前呆太久
3.可能是人本身比較懶散的原因
4.可能是腳睡的太多了(注意!覺睡的過多了人反而會越來越累哦!)
5.生活太無聊,沒愛好,沒興趣
6.或許是體質原因
(本人每一個暑假都會有這樣的感覺,都是因為1,2 這兩個原因啦)
建議多出去遊玩下或報幾個興趣班,再懶也也要逼迫自己
E. 為什麼每天都暈暈欲睡
神經衰弱,過度用腦或者精神沖突導致的,好好休息吧
F. 為什麼會感覺頭暈,想睡覺
少玩手機,多睡覺就好啦
讓人感到頭昏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吃葯引起的;血壓不穩;血糖低,缺氧;體內濕氣重;以及一些疾病引起的等等。建議你多喝水,注意休息,別太勞累,看看過段時間有沒有好轉,沒有的話去醫院做個體檢看看,是不是身體哪方面出現了問題。
G. 頭暈,想睡覺,請問是什麼原因
我以前也有過這樣的症狀,看了很多地方都沒有看好。 後來一位老醫生說有兩種可能。 一是心律不齊,你想想自己突然醒來有沒有心慌的症狀? 二是缺乏維生素B6,水果和水食入太少。 我每天多吃水果,並每天和充足的白開水,還吃了幾塊錢的維生素B6,適當出去散步。一個星期就OK了。
H. 經常昏昏欲睡,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是導致身體疲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睡眠不足時,身體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人就容易感到疲倦。晚上睡不著時,可以喝杯溫牛奶,晚上牛奶中褪黑素含量要遠高於白天,有助於人進入睡眠狀態。需要注意的是,健康的睡眠時間是6~8小時,最好不要過度地補充睡眠,否則可能越睡越困,打不起精神。因為缺乏營養身體缺乏營養的時候,人很容易出現疲累的症狀。而與昏昏欲睡關系最近的鉀元素,則主要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一旦缺鉀,正常的運動就會受到影響。建議感覺昏昏欲睡時,可以適當吃一些鉀元素含量豐富的食物。例如蕎麥、玉米、紅薯、大豆、香蕉、菠菜、莧菜、香菜、芹菜、大蔥、萵筍、鮮豌豆等。荷爾蒙波動的影響女性可能會有明顯的感覺,就是生理期時覺得自己嗜睡。荷爾蒙出現波動的時候,例如懷孕、生理期、更年期時,身體可能會感到疲倦,嗜睡。
I. 頭暈想睡覺是什麼原因
頭暈,很多人認為是小毛病,餓時會頭暈、經期前後會頭暈,蹲久了站起來會頭暈。間中頭暈,應無大礙。不過,如果長時間頭暈,就當小心,因為可能是重病的先兆。
感冒時,可能會附帶有頭暈的病徵,部分女性有時會將血虛與感冒混淆,因為兩者都有疲憊、頭暈、作悶徵狀。血虛的情況,容易在女性懷孕期間出現,貧血者亦經常有此問題。不過,要提醒各位,頭暈並非女性專利,大男人同樣有機會。當然,女性患頭暈的比例較高,確是事實。
西醫將原因不明的頭暈,歸類為耳水不平衡,但從中醫角度來看,這情況往往是因壓力太大、或睡眠長期不足,一時虛弱所致。其他不可不防的頭暈病因包括:
腦瘤:壓著腦神經,造成各種不明症狀
血壓高
肝風內動:患者經常自覺口乾口苦、燥熱萬分。遇有這情況切忌進補,否則愈補愈暈。
頸椎骨退化:由於長期姿勢或睡姿不良,造成頸椎增生、變形、退化,頸部肌肉扯緊,動脈供血受阻。這情況非葯物能治癒,必須由改善姿勢入手,加以推拿、針灸等治療。
愈補愈暈
很多人或會認為,頭暈皆因體虛引致,因而一覺得頭暈,就馬上進補。不過,站在中醫的角度來看,並非所有頭暈症狀都受得起補品,不少情況是愈補愈暈的,例如:
感冒:不論是風寒或風熱、畏冷還是發燒,暫時都不宜進補;
血壓高:不論是虛證或實證,都不宜進補,因為補品均會助長血壓上升。極度陰虛火旺者,更要遠離補品,因為補葯一方面會刺激血壓,同時助長陽火,吃了有弊無利。
肝風內動:患者體內盛熱,經常自覺口乾口苦、燥熱。
我曾有一名病人,20來歲,一個月內連暈數次,跌至頭腫面瘀,一次暈倒醒來,已身在醫院。家人有見及此,常常給他吃川芎、白芷魚頭湯,以及貓頭鷹天麻湯,誰知他愈吃愈暈。
我第一次見他,他雙眼滿布紅絲,嘴唇焦黑、面呈瘀紅色,感到頭部脹痛,一邊耳朵聽覺有困難。原來這小子一向不吃蔬果,只愛吃煎炸食物,致令情況如此惡劣。我給他的葯,非但不補,而是屬於極寒之葯,例如生地、麥冬、丹皮、燈芯花、淡竹葉、蓮芯、白芍、石決明、黃柏,主力清熱瀉火。因為此證屬於熱極生風,熱到頭脹、血管不流通。如果再給他吃補葯,肯定會出事。
止暈有方
有條止暈方,非常出名,就是川芎、白芷煮魚頭,以及貓頭鷹配天麻。
說是治暈方,但偏偏很多人越吃越暈,卻不明所然。其實,這兩條方本身並無問題,只是熱盛的人不宜吃,因為有熱在身,血管已呈脹大,再用葯催谷,只有更暈。
我用的止暈基本方萬變不離其宗:天麻、白芷、蒿本各叄錢、川芎一錢,再因應病人不同需要配搭用葯-
血虛、低血壓型頭暈
配八珍湯(即歸頭、川芎、白芍、熟地、黨參、白術、雲苓、炙甘草),但只宜無熱在身者服用
腎虛陰虛、高血壓型頭暈
配以六味地黃(即山葯(准山)、雲苓、澤瀉、山萸、丹皮及熟地,為免過分燥熱,可改用生地)。
頸椎型頭暈
先治理頸椎毛病,再以基本方配牛大力、千斤拔、桑寄生、寬根藤等,舒筋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