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直奉戰爭中失敗方是中央政權執掌者呢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第一次直奉大戰時其實是直奉雙方聯合控制北洋政權,不是奉系獨掌。而直皖大戰和第二次直奉大戰倒是掌握了中央大權的一方失敗,這主要是因為誰掌權誰就是眾矢之的,會遭到各方勢力的圍攻,自然容易失敗。
辛亥革命以後,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時期。特別是袁世凱死後,原本實力最強的北洋軍閥四分五裂,各路大帥征戰不休。這小軍閥之間的戰斗,主要是為了爭奪地盤。大軍閥除了地盤之外,還會爭奪北洋政權的控制權。
因此一般來說控制北洋政權的,是各軍閥中實力最強的那一個。
B.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呢
直皖戰爭結束後,由於利益沖突,直系、奉系很快便由合作轉向對立,經歷了近兩年時間的明爭暗鬥之後,於1922年4月28日正式兵戎相見。然而這場雙方投入總兵力超過20萬人的戰爭,真正的戰斗歷程僅僅持續了一個周,就以奉系的全線潰敗而結束。那麼,戰前喊出“投鞭斷長江之流,走馬觀洛陽之花”的奉系軍閥,為何會這么快就落敗了呢?今天就從輿論角度來分析一下
▲梁士詒照片
吳佩孚死死抓住這點不放,開始在報紙上瘋狂的攻擊梁士詒,指責“梁士詒不問利害,不顧輿情,不經外部,逕自面復,竟允日使要求借日款贖路”。面對梁士詒的辯駁,吳佩孚亦表示“既曰收回自辦,何以必須用日人為車務長會計長?既曰政府無成見,何以秘允日使要求?且何以不經外部而由梁氏面允?各國銀行團既有不能單獨借款之表示,何以獨借日款?”
最終,吳佩孚依靠犀利的文筆,成功煽起民眾的情緒。為此,上海工人舉行了大規模的反梁內閣賣國的示威遊行,北京也有外交聯合會等40 余個團體聯合通電宣布了梁士詒10 大罪狀。除此之外,全國各地也規模不等的學生遊行活動。面對濤濤民情,梁士詒被迫向總統徐世昌提交辭呈,雖然沒有得到批准,但也准許其休假離開崗位。
C. 請簡要分析第一次直奉戰爭奉系失敗的原因
直奉之戰,奉系失敗的原因主要是:
(一)張作霖看不起吳佩孚。張作霖雖然比吳佩孚小四歲,可是在北洋系統上,卻比吳的地位高多了,張在袁世凱時代就嶄露頭角,獲袁的攏絡垂青,地位僅次於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與曹錕可以分庭抗禮,吳佩孚一直是曹錕下面一員戰將,直到衡陽撤兵時才被國人所知。
(二)奉張採取聯曹制吳的策略,然而直系究竟是直系,正如曹錕所說,親戚雖親不如部下親,曹錕如不跟著吳佩孚走,自己就失去了憑借。張作霖既已取到東北和西北,又要把持長江一帶地盤,還要控制北京政府財政,這是使曹除了一面倒向吳佩孚外,無他路可以選擇。
(三)奉張在和戰之間搖擺不定,又希望廣東方面北伐,皖系呼應,自己坐享其成。洛吳則視這一戰為生死存亡之爭,竭其全力以赴。奉軍主力集中東線,而將不可靠的第十六師置於西線前方,蹈了直皖戰時,段祺瑞利用非嫡系軍隊打頭陣,結果也招致陣前起義的覆轍,致使全線受到牽動。
(四)吳佩孚背城一戰,只能勝不能敗,張作霖敗了可以退回關外,所以缺乏必勝的決心。
D. 從士兵素質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會輸掉第一次直奉戰爭呢
奉系張作霖和直系曹錕聯手擊敗段祺瑞,推翻了皖系軍閥控制的北洋政府以後,聯手控制了北洋政權。不過張曹兩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因此很快就因為北洋政府的組成和利益分配矛盾不斷加劇,最終兵戎相見,爆發了第一次直奉大戰。
第一次直奉大戰時,奉系在兵力、裝備方面都有優勢,而且還得到了日本的暗中支持,可以說優勢不小。然而戰爭爆發以後,奉系卻在短時間內遭到慘敗。這裡面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奉系部隊的戰鬥力太差。
第一次直奉戰爭正式開打之前,奉系將領曾喊出了“投鞭斷長江之流,走馬觀洛陽之花”的口號,其必勝之心可見一斑。當然,這也並非是奉系盲目自信,而是從紙面上看,他們確實占據了很大優勢。
E. 為什麼直軍在和奉軍大戰的時候只點到即止沒斬草除根呢
1920年7月,段祺瑞率領的皖系軍隊同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隊爆發大戰。由於皖系內部問題不斷,再加上段祺瑞戰局布置失當,皖系軍隊在5天之內便遭到全面潰敗。
當然了,直系的勝利,也有奉系張作霖的一份功勞。早在當年4月,張作霖就和直系軍隊秘密結成了反段同盟,而段祺瑞卻一直認為張作霖保持中立。這就使得皖軍遭到了直、奉兩系的聯合進攻。經此一役,直、奉兩系共同掌握了北京政權。
(曹錕舊照)
三、北洋軍閥之間的默契。
軍閥混戰時期,北洋軍閥之間一直都有一條潛規則,那就是絕對不會趕盡殺絕。哪怕是戰敗一方遭到對手全殲,但只要敗者通電下野,那麼他就可以安穩地去天津租界,過上富足閑適的寓公生活。這條怪異的“君子協定”,基本上對任何人都有效。像黎元洪、段祺瑞也都曾享受過天津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說,曹錕、吳佩孚其實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對張作霖趕盡殺絕。
這其中的原因,恐怕還是和北洋軍閥大都曾同殿稱臣,惺惺相惜有關。在那個時代,大家的目的都是要搶地盤,發展勢力。對於失敗者,眾人都樂於給出一條生路。畢竟誰也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會成為失敗者。給敵人留一條路,也就是給自己留了一條路。張作霖在後來佔領北京後,也是留了曹錕一命。
事實上,北洋時期的軍閥在很多事情上的立場都是高度相同。盡管他們曾經互相攻伐,搞得民不聊生。但在民族危難來臨的時候,眾人都展現出了民族氣節。比如,張作霖拒絕日本人而被炸死,吳佩孚堅持不合作而被害死。種種事跡,也展現了軍閥們的骨氣。
F. 1942第2次直奉戰爭因( )倒戈
http://ke..com/view/116616.htm
直系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因不滿吳佩孚排除異已,開戰後在古北口屯兵不前,並與直系將領胡景翼、孫岳密謀倒戈。
G. 「直奉戰爭」原因以及影響是什麼
原因:首先是張作霖他本身也看不起吳佩孚。其次,奉張在和戰之間搖擺不定沒有一個准確的主意,而吳作孚背水一戰,只能勝不能敗。
H. 直奉戰爭原因以及影響
1、直奉戰爭的原因:
1920年直皖戰爭後,直、奉兩系軍閥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權。直系取代皖系,反映英、美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的擴張和日本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的受挫;日本不甘心失敗,扶植奉系,並促使奉、皖兩系重新聯合,對抗直系。在內閣問題、對待華盛頓會議提出的山東問題等,雙方矛盾劇烈,導致關系破裂。
2、直奉戰爭的影響:
第一次直系獲勝,奉系敗退出關。第二次奉系獲勝,直系慘敗,從此直系勢力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奉系軍閥手中,北洋政府開始了張作霖時代。
經過兩次大戰,使中國最強大的吳佩孚的直系軍閥分崩離析土崩瓦解;張作霖的奉系軍閥實力也受到削弱。這為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創造了條件,為中華民國統一中國減小了阻力。
(8)直奉戰爭導致直系輸的原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直奉戰爭前吳佩孚在洛陽大舉練兵:建立「幼年兵團」與航空隊
1920年的直皖戰爭,以直系軍閥的速勝而告終。吳佩孚為此飄飄然,自以為成為不可一世的風雲人物,從而在戰後提出了許多政治主張。
然而,以直皖戰爭為借口大舉入關的奉系張作霖卻不把吳佩孚放在眼裡,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等從自身權勢考慮,對吳佩孚進行排斥,就連新任直系軍閥頭領、吳的老上司曹錕,也對吳的「武力統一」加以否認,吳佩孚見狀,便決定駐節洛陽,專事練兵,「未雨綢繆,預為准備」。
吳佩孚首先成立了治軍機關———教育處,責成李成霖擬定了教育計劃。他從其第三師步兵第十二標(團)訓練入手,以一班12人為單位,全師步、騎、炮、輜重、電信、鐵道、艦空諸隊最滿定員為1.2萬人。再將幼年兵團1000人擴充為一旅6000人,合計為1.8萬人。在訓練中,該團的一切設備、給養十分完備,採取封閉式訓練,不許外人參觀。
在小范圍軍事訓練成功的基礎上,吳佩孚即開始對直系師旅部隊的輪訓。每師出一營,每旅出一連,集合洛陽,由吳親自督訓,練成回原部隊。在訓練中,吳佩孚更是嚴格監督,經常在校場兩三個小時一動不動地觀操。
吳佩孚還組織所謂有1500人的「幼年兵團」參加訓練。幼年兵團學員為全國各省招收的10歲至15歲的青少年學生。
吳佩孚還重視現代軍事技術的培養應用。他著手建立航空隊,以李玉珂為航空隊隊長,計劃「實行三三制;司令部轄三個航空大隊(驅逐、轟炸、偵察),添購飛機一百架。
從1920年至1924年,吳佩孚在洛陽編練的軍隊計有5個正規師、兩個非正規師,號稱練兵10萬。通過洛陽練兵,吳佩孚掌握了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為此後搶佔地盤,將陝西、兩湖、河南等省納入直系控制之下,打贏第一次直奉戰爭打下了堅實基礎。
I. 第一次直奉大戰奉軍慘敗,為啥直軍沒有斬草除根
民國時候,是軍閥混戰的時期。在1920年7月中,段祺瑞率領的皖系軍隊與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隊爆發了戰爭。由於皖系軍閥內部的矛盾重重,再加上段祺瑞的戰略布局不合理,在短短五天就被打得潰敗千里。
最後,我們也要看到吳佩孚放虎歸山,也是北洋軍閥達成的默契。在軍閥混戰時代,北洋軍閥達成一條潛規則,那就是不會趕盡殺絕,留人一條出路。就是這一條怪異的君子協定,使曹錕與吳佩孚一開始就沒想把張作霖弄得沒活路。
J. 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為什麼失敗
馮玉祥倒戈加上皖系阻止援軍
看一下歷史,當時在山海關大戰中,奉軍突破乏力,已經陷入僵局,隨著吳佩孚和最精銳的第三師的到來,戰爭天平開始傾向直系
但馮玉祥倒戈,佔領北京
這時,吳佩孚的打算是以15師,23師等部隊繼續與奉軍對峙,親率第三師主力回援
同時各地直系部隊入京勤王,滅了馮玉祥這個二五仔
當時各地督軍,甚至四川的劉湘,楊森等人都立即響應
但關鍵時刻,皖系的山東督軍切斷鐵路,導致援兵無法北上
吳佩孚的三師在天津和馮玉祥陷入僵持
北京消息傳到山海關前線,直軍兵無鬥志,紛紛投降
吳佩孚黯然下野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