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疼痛的產生原因是什麼
擴展閱讀
小羊不停叫是什麼原因 2025-07-19 22:55:35
逸動dt自動擋質量怎樣 2025-07-19 22:36:34

疼痛的產生原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10 07:23:30

Ⅰ 腹部疼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腹痛,它是指的劍突往下與恥骨聯合之間部位的疼痛,腹痛的性質有鈍痛、隱痛、銳痛、脹痛等。導致腹痛的原因非常多,首先最常見的就是:1、腹腔內的臟器及慢性的炎症,常見的有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胃腸炎、急性胰腺炎等。2、腹腔內的臟器出現穿孔破裂的情況也會導致腹痛,比如十二指腸穿孔、胃穿孔、肝臟破裂等。3、梗阻性病變,比如膽囊結石、腸套疊、輸尿管結石、腹股溝疝、腸梗阻等。4、腹腔內臟器血管阻塞,比如腸系膜、動脈急性阻塞,門靜脈血栓形成等。5、外傷導致腹部肌肉的疼痛,比如腹部肌肉的勞損、腹壁膿腫、腹壁帶狀皰疹等,都可引起腹痛。
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Ⅱ 產生疼痛的原因包括

疼痛的原因主要有三大類:一、外在的因素,二、內在的因素,三、其他的因素。1、外在因素如刀割、棒擊等機械性刺激,還有電流、高溫、強酸、強鹼等物理化學因素均可成為傷害性刺激,從而導致疼痛。2、內在的因素主要是由肌體的局部炎症或者損傷導致的。34、其他因素,又包括寒冷、潮濕、過度工作、長期不良的姿勢而導致的疼痛。總之,疼痛通常是由於人體組織損傷,或有害刺激所導致的。

Ⅲ 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有人了解嗎

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可能是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炎,也有可能是韌帶扭傷,如果是膝蓋關節,那也有可能是關節磨損,或者關節缺少潤滑液,也有可能可能是勞損,或者半月瓣磨損,具體是什麼原因?建議要去醫院做個檢查,拍個片子,抽個血確定一下,這樣才好,對症下葯

Ⅳ 全身痛是什麼原因 女性

感冒一般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病毒侵犯到機體的肌肉組織,就會引起周身的肌肉酸痛症狀,這是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狀。還有嚴重的全身疼痛,要考慮是否有纖維肌痛綜合征。如果是老年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首先考慮是否有骨質疏鬆,如果是年輕患者就要進行就醫判斷,如果查不出原因也有可能是心理因素所導致。
【拓展資料】
一、有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兩種。水平傳播是指病人和健康人個體之間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節肢動物叮咬、直接或間接接觸等的傳播方式。垂直傳播是指病原體通過胎盤由母體傳給胎兒或於分娩時經產道由母體傳給胎兒的傳播方式,如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等均可通過垂直傳播感染胎兒。
二、有兩種,多數為隱性感染(亞臨床感染),少數則發生顯性感染。顯性感染可分急性感染和持續性感染兩型急性感染:發病急,進展快,病程一般為數日至數周。除少數在急性期死亡及發生後遺症者外,多數病例最終以組織器官中病毒被清除而痊癒。
三、病毒感染人體後,可引起免疫反應。首先引起的是非特異性免疫,這種免疫反應天然存在人體,不是針對某一種異體物質(包括微生物),而是針對一切入侵的異體物質,故名。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體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質,如補體、備解素和溶菌酶等,干擾素和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等,在病毒侵入和感染早期(尤其是特異性免疫反應尚未形成前)時,對防止病毒入侵、殺滅和清除病毒、終止感染,起著主要的免疫作用。
四、病毒感染後,人體還能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有抗原性的異體物質包括微生物進入人體,經過誘導期(約1周)後,引起的針對該種異體物質特有的免疫反應。特異性免疫反應有體液免疫反應(人體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產生的特異性抗體反應)和細胞免疫反應_人體受抗原刺激後,免疫活性細胞如T淋巴細胞、K細胞(殺傷細胞)等產生的免疫反應_。
五、病毒的體液免疫反應是針對該種病毒產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如人體感染麻疹病毒後產生麻疹特異性抗體。病毒引起的特異性抗體有中和抗體、補體結合抗體和血凝抑制抗體。上述抗體可清除細胞外及體液中的病毒並防止病毒侵入健康細胞。
六、同時,也正因如此,檢測特異性抗體的血清學方法(如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及血凝抑制試驗)才可作為病毒性疾病的特異性診斷方法。病毒性抗體主要是IgG、IgM和IgA。IgM在病毒感染早期產生,持續3~6個月後逐漸下降及消失,故檢測病毒的特異性IgM抗體,可作為早期和現症病毒性疾病的特異性診斷方法,如檢測流行性乙型腦炎、巨細胞病毒、EB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IgM抗體等。
七、IgG抗體出現較晚,持續較久甚至可達終身。IgA為分泌性抗體,由粘膜(如消化道及呼吸道粘膜)分泌,存在於粘膜表面,可防禦病毒侵入。感染病毒同時也可引起細胞免疫反應,可以通過T細胞直接溶解和破壞感染病毒的細胞而消除病毒;或通過它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強T細胞和其他免疫活性細胞如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等對病毒的免疫反應也可以通過抗體依賴性K細胞介導的細胞毒(ADCC)反應,此種細胞毒反應是特異性抗體一端和感染病毒的細胞結合,另一端和K細胞結合,K細胞依賴抗體而殺傷和破壞感染病毒的細胞由於病毒是細胞內寄生的微生物,特異性抗體不能直接進入細胞內,故抗病毒免疫主要依靠細胞免疫破壞感染病毒的細胞,釋出病毒後,抗體及噬細胞才能中和、吞噬及殺滅病毒。
八、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是相輔相成的,是抗病毒免疫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綜上所述,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在病毒性感染的免疫中,各有各的作用,不可缺少,但又是互相促進,共同組成抗病毒免疫。

Ⅳ 引起疼痛發生的原因

疼痛的原因主要有三大類:一、外在的因素,二、內在的因素,三、其他的因素。1、外在因素如刀割、棒擊等機械性刺激,還有電流、高溫、強酸、強鹼等物理化學因素均可成為傷害性刺激,從而導致疼痛。2、內在的因素主要是由肌體的局部炎症或者損傷導致的。41、其他因素,又包括寒冷、潮濕、過度工作、長期不良的姿勢而導致的疼痛。總之,疼痛通常是由於人體組織損傷,或有害刺激所導致的。

Ⅵ 疼痛產生的原因

疼痛的原因主要有三大類:一、外在的因素,二、內在的因素,三、其他的因素。1、外在因素如刀割、棒擊等機械性刺激,還有電流、高溫、強酸、強鹼等物理化學因素均可成為傷害性刺激,從而導致疼痛。2、內在的因素主要是由肌體的局部炎症或者損傷導致的。56、其他因素,又包括寒冷、潮濕、過度工作、長期不良的姿勢而導致的疼痛。總之,疼痛通常是由於人體組織損傷,或有害刺激所導致的。

Ⅶ 膝蓋疼痛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人的膝蓋疼有以下幾種情況:
1.尿酸值過高引起痛風。
2.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3.膝蓋受到撞擊、摔打等。
4.發燒感冒由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疼痛。
5.生長發育期的疼痛。
6.膝蓋手術後的疼痛。
7.膝蓋在劇烈運動後的酸痛。
如果疼痛可能是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引起的。
一、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是因膝關節各種外傷、骨折、過度勞損、關節內游離體及手術等刺激或損傷滑膜而產生的炎症反應。滑膜在傷損後很快出現膝關節充血、腫脹、滲出、關節積液。病人訴膝關節腫脹不適,疼痛。查體可見浮髕試驗陽性。膝關節腔穿刺可見稀釋淡黃色液體。如為血性則應注意與腫瘤、結核、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相鑒別。滑膜炎所致滲出常延續較長時間,約至滑膜損傷恢復為止。
二、
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雖然全身反應較輕,但本病病程較長,若治療不及時,積液不能迅速吸收,容易轉為慢性病變,滑膜逐漸肥厚變性,纖維素沉著鈣化,導致關節粘連,活動受限,因此一旦發病應及時醫治。患者宜卧床休息或用屈側石膏托固定膝關節於60°位置。積液量多則應進行無菌抽吸滲液。已轉為慢性病變者可在關節腔內注射2%普魯卡因2ml、強的松龍25mg,必要時加用抗菌素。應鼓勵患者及早進行股四頭肌鍛煉以利於積液的吸收和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進行膝關節的屈伸活動也很有必要,可以防止粘連,膝關節疼痛明顯的病人可以服消炎鎮痛葯,如芬必得、消炎痛、扶他林等葯。理療、熱敷、中葯熏洗對消炎消腫,促進積液吸收有良好作用。不宜進行針刺治療以免感染,但可用艾條灸患部,效果也不錯。
三、中醫葯治療
1.中葯外洗
方葯:雞血藤30克,蘇木、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克,威靈仙、黃柏、桑枝、木通、澤瀉、透骨草、』川牛膝、乳香、沒葯各15克,桂枝10克,艾葉、紅花各5克。
製法及用法:上葯放於大砂鍋內,加入清水3公斤,煮沸20分鍾後,取葯液倒於小桶內,放置膝關節下方,上面用浴巾罩住,利用葯氣熏蒸20分鍾左右,待葯液溫度適宜時用毛巾蘸濕敷患處20分鍾。每天2次,每劑葯可用2天,10天為1療程,連續2個療程。治療期間,注意卧床休息,盡量避免體力及負重勞動。
中醫認為,膝關節受損後局部氣滯血瘀,風寒濕邪趁虛侵入,痹阻於膝關節,使氣血瘀滯,當以清熱利濕、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治療原則。本方可化瘀除濕,清熱通絡,通過局部熏洗,葯物直達病所,故對膝關節滑膜炎有明顯療效。
2.中葯內服
辨證:濕熱阻絡。
治法:健脾除濕,清熱解毒,通利關節。
方名:二術苓皮湯。
組成:蒼術12克,白術12克,茯苓皮20克,薏苡仁30克,金銀花30克,川牛膝15克。
用法: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Ⅷ 疼痛是怎樣產生的

據國際研究疼痛聯合會的創始人、著名的疼捕學研究先驅、美國麻醉專家約翰. 博尼卡博士的估計,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患有持續和周期性的疼痛症。為此,美國在這方面花費的時間和費用,遠遠超過了癌症和心臟病。 以約翰. 博尼卡為首的科學家,是根據人體神經系統的化學原理來闡明疼痛產生的過程的:人體某一部位受傷以後,會立刻釋放出一些化學物質,同時產生疼痛信號。釋放出來的化學物質主要是:用來傳遞疼痛信號的P物質、前列腺素和遲延奇諾素。遲延奇諾素是由胰蛋白作用於血漿球蛋白釋放出來的一種物質,含有9 種氨基酸鏈,在已知的疼痛物質中作用最為強烈。P物質、前列腺素和遲延奇諾素,會刺激神經末梢,使疼痛信號從受傷部位傳向大腦。前列腺素還能加速受傷部位的血液循環,使抗感染的白血球大量聚集在患處,從而引起局部紅腫發炎。 博尼卡認為,含有阿司匹林的葯物和撲熱息痛等止痛葯之所以能減輕疼痛,是由於它們能抑制人體前列腺素的產生的緣故。在臨床上,他常用這些止痛葯治療疼痛症。 然而,博尼卡的理論卻無法解釋一些令人費解的疼痛現象。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神經病學疼痛醫療系主任查爾斯·波萊蒂博士回憶起年輕時的一件事:一個冬夜裡,他和熱戀中的女友相約在戶外。他們坐在石椅上,談得十分投機,忘卻了時間和寒冷。最後,他們站起身來准備回家去,這才感到臀部有難以名狀的疼痛。波萊蒂說:「當時我幾乎要凍僵了。我們一定是在那裡坐了很長時間,而我卻什麼也沒有感覺到。我的 神經系統有某種物質在抑制著那種疼痛。」 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例比比皆是。美國哈佛大學的醫學教授亨利·貝歇爾曾經作過抽樣統計。結果發現,從戰場上下來的傷員有三分之二在受傷時並不感到疼痛,甚至在傷後的幾小時內都不產生痛的感覺。在野戰醫院,不上麻醉葯,他們照樣能接受手術治療。而送到救護站的平民百姓卻總是呻吟不止、叫喊不停,尤其是女性,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不呻吟不喊叫。 1965年,兩位從事疼痛研究的專家:倫敦大學的帕特里克. 沃爾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羅納德·梅爾扎克。共同提出了閘門控制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神經系統只能處理一定數量的感覺信號。當感覺信號超過一定的限度時,脊髓中的某些細胞就會自動抑制這些信號,好象閘門一樣,要把它們拒之於門外。這時,疼痛信號不容易越過閘門,因而疼痛的感覺就會減輕。 閘門控制理論使波萊蒂博士年輕時疼痛減輕之謎迎刃而解了。但是波萊蒂提到的神經系統中抑制疼痛的物質是什麼呢?1975年,蘇格蘭阿伯丁大學的葯物學家約翰·休斯和漢斯·科斯特利茨經過反復試驗終於確定,這種物質叫內啡肽,是大腦和脊髓中產生的對疼痛有強烈抑製作用的物質。然而,試驗並未就此終止。在蘇格蘭專門研究小組的配合下,加里福尼亞大學的激素專家西·恩·李,從人腦中分離出止痛效果比內啡肽強40�100倍的內啡素。緊接著,美國加里福尼亞理工學院的一些科學家又發現了一種作用比內啡素強50倍的腦化學物質�一力啡肽。當人的注意力全神貫注於某一事情上,會促使體內產生大量的力啡肽,這就等於切斷了人體的疼痛報警,從而達到暫時止痛的效果。 至此,應該說,科學家已初步揭開了人體疼痛的奧秘。但是,在疼痛產生的過程中,引起疼痛的物質和抑制疼痛的物質會不會相互影響?人類最終能否利用自身的抑制疼痛物質來控制疼痛症呢?這些仍是生理學上的未解之謎。

Ⅸ 產生疼痛的原因是什麼

1.1溫度刺激身體的體表接觸過高或過低的溫度,均會損傷組織,受傷的組織釋放組胺等化學物質,刺激神經末梢,導致疼痛。高溫可引起灼傷,低溫會致凍傷。
1.2化學刺激化學物質如強酸、強鹼,不僅直接刺激神經末梢,導致疼痛,而且化學灼傷也與高溫灼傷一樣,使被損組織細胞釋放化學物質,再次作用於痛覺感受器,使疼痛加劇。
1.3物理損傷刀切割、針刺、碰撞、身體組織受牽拉、肌肉受壓、攣縮等,均可使局部組織受損,刺激神經末梢而引起疼痛。大部分物理損傷引起的缺血、瘀血、發炎等都促使組織釋放化學物質而加劇疼痛並使疼痛時間延長。
1.4病理改變疾病造成體內某些管腔堵塞,組織缺血缺氧,空腔臟器過度擴張,平滑肌痙攣或過度收縮,局部炎性浸潤等均可引起疼痛。
1.5心理因素心理狀態不佳、情緒緊張或低落、憤怒、悲痛、恐懼等都能引起局部血管收縮或擴張而導致疼痛。如神經性疼痛常因心理因素引起。此外,疲勞、睡眠不足、用腦過度可導致功能性頭痛。

Ⅹ 腹痛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運動性腹痛的發生,往往與下列一些因素有關:缺乏訓練或訓練水平低;准備活動做得不充分;身體狀況不好,勞累,精神緊張;呼吸與動作之間的節奏配合不好;膳食制度不合理,飲食上存在問題;運動速度和強度加得過快或太突然等。

從產生的原理看,可能是:

(1)肝脾淤血:肝脾淤血腫脹,增加了肝脾被膜的張力,使肝脾被膜上的神經受到牽扯,因而產生肝脾區疼痛。疼痛性質多為鈍痛、脹痛或牽扯性痛。這可能與心臟血管系統血液動力學障礙和肝脾功能因劇烈運動而減弱有關。如准備活動不充分,開始運動時速度過快或強度過大,以致內臟器官的功能還沒有提高到應有的活動水平上就承擔了過分的負荷,特別是心血管系統還未充分動員或心肌力量較差時,心臟搏動就不充分或無力,影響了心臟內血液的排空和靜脈血的迴流心臟,使下腔靜脈壓力上升,肝脾靜脈迴流受阻,從而使血液郁積在肝脾內。另外,劇烈運動時如呼吸急促而表淺或膈肌活動紊亂,造成胸內壓力上升,也會使下腔靜脈和肝脾靜脈迴流障礙。

(2)呼吸肌痙攣或活動紊亂:其發生可能是由於運動中未注意呼吸節律與動作的協調,未注意加深呼吸,以致呼吸肌活動紊亂,呼吸急促而表淺,呼吸肌收縮不協調,過於頻繁,過度緊張與勞累,而使呼吸肌發生痙攣或細微損傷。另外,准備活動不夠,運動速度和強度增加太快,心肺功能趕不上肌肉工作的需要,導致呼吸肌缺氧,這樣不僅易發生肌肉痙攣,而且也加劇了疼痛的出現。其疼痛性質多為銳痛,與呼吸活動有關,患者往往不敢做深呼吸。疼痛部位以季肋部和下胸部為多見。

(3)胃腸道痙攣或功能紊亂:其發生可能是劇烈運動使胃腸道缺血、缺氧或淤血,或因受各種刺激因素而致。胃腸道痙攣或蠕動功能紊亂,可使胃壁、腸壁和腸系膜上的神經受到牽扯,胃腸道的肌肉發生攣縮,因而產生疼痛。疼痛性質可以是鈍痛、脹痛甚至絞痛。飯後過早參加運動,運動前飲食過多使胃部過脹、空腹運動(胃酸或冷空氣對胃的刺激)等,都可能引起胃部脹痛或痙攣,其疼痛部位在劍突下的上腹部。運動前吃了易產氣或難消化的食物(如豆類、薯類、韭菜、牛肉等),可引起腸蠕動增加或痙攣,其疼痛部位多在臍周圍。宿便刺激也可引起腸痙攣,其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

此外,運動中腹痛也可因腹腔內、外疾患而引起。腹腔內疾患以肝炎、膽道疾病(如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病等)、消化道潰瘍病、闌尾炎、腸道寄生蟲病(以蛔蟲最多)、腹部著涼等為最多見。腹腔外疾患以腹痙攣、腹直肌慢性損傷等較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