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西藏致貧原因有哪些
擴展閱讀
證券開戶傭金多少 2025-07-20 21:37:00
新生兒喝多少毫升奶 2025-07-20 20:46:59

西藏致貧原因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10 15:53:37

❶ 西藏五年時間貧困人口越來越少了嗎

西藏自治區扶貧辦數據顯示,過去五年,西藏貧困人口數量由86萬下降到33萬,貧困人口減少了5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2.33%下降到12.4%。

據介紹,下一步,西藏的脫貧攻堅將從注重減貧進度向更加註重脫貧質量轉變,從注重全面推進幫扶向更加註重深度貧困地區攻堅轉變,從以開發式扶貧為主向開發性和保障性扶貧並重轉變,從注重完成脫貧目標向更加註重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轉變。

❷ 西藏如何脫貧攻堅

西藏阿里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由於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居住過於分散等原因,致使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部分農牧民較為貧困。

但是,勤勞勇敢的阿里各族幹部群眾沒有退縮,緊緊抓住改善民生、凝聚人心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向民生集中、向基層傾斜,緊緊圍繞產業發展、產業融資、邊境小康村建設三項重點工作,大力推進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19年,在國家現行標准下,實現全地區脫貧6779戶、21419人,易地扶貧搬遷2225戶、8175人,邊境小康村建設5795戶、21353人。

❸ 貧困戶致貧原因有哪些

1.歷史原因。中外研究貧困問題的學者大多贊成這樣的觀點,即發達國家的貧困往往是現實原因導致的貧困,而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卻通常是歷史積淀下來的。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說舊中國的貧窮落後是導致新中國貧窮的主要原因,那麼,現階段的貧困顯然有著改革開放數十年的影響,包括人口眾多、決策失誤、生產效率長期低下和禁錮人們思想觀念的戶籍制度等等,造成了大多數農村居民長期處於赤貧狀態而不能自拔,城鎮居民亦因長期以來只領取低工資而處於低水平生活狀態。這些歷史因素及其造成的貧窮後果均不是短期內能夠消除得了的,尤其是觀念、技能等方面的落後更是一個長期制約因素。如據有關資料,1998年在湖北農村貧困家庭中,有84.1%的勞動力仍以傳統農業即種植業為謀生手段,貧困地區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僅佔全部勞動力的12.5%。(註:張在全、婁策貴:《湖北跨世紀扶貧戰略研究》,載《統計與決策》,1999(6),11頁。)再如以往水利建設中對移民生活的考慮就較少,據世界銀行調查統計,中國目前有300—600萬庫區移民長期處於貧困狀態。(註:世界銀行:《中國:90年代的扶貧戰略》,中文版,44頁,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因此,中國目前面臨的貧困問題雖然有現實諸多因素的影響,但過去數十年中城鄉貧困的積累卻促使了貧困問題更加突出,部分貧困人口仍然生活在歷史的貧困之中。當然,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政府反貧困政策的實施,歷史貧困作為導致中國現實貧困問題的一個影響因素,在經歷近20年來的改革開放後,其重要性正在減退,再過10—20年,歷史貧困是應當從中國貧困問題致因中予以剔除的因素。
2.自然原因。馬克思的級差地租理論,揭示過好地與差地的收益和地租的差異。對城鄉居民而言,自然環境及相應條件的好壞,亦是制約其收入與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據「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確定的592個國家重點扶貧縣名單,可以發現幾乎都是山區、 高原等自然環境較差甚至惡劣的地區,其中有307個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區以及中部地區的大山區,貧困人口約佔全國貧困人口總數的60%,如湘西、鄂西就是位居中國中部的湘、鄂兩省的貧困地區;迄今仍未脫掉貧困縣帽子的幾乎均是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其中少數民族大多聚居地區尤其如此,這使得佔全國總人口不到10%的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卻要佔全國鄉村貧困人口的40%。(註:唐曉光:《中國貧困與反貧困理論》,34、5頁,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就貧困強度指數而言,1994年的寧夏為2.77%,河南為0.66%,廣東為0.03%,(註:段慶林:《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差異的基本特徵》,載《統計與決策》1999(6),22頁。)寧夏是廣東的92.33倍, 這種差距因為發達地區發展速度愈快還在日益拉大。洪澇、地震、台風、火災、病蟲害等各種天災是導致貧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據統計,全國每年遭受各種自然災害襲擊的人數為2億多人,無論採取多麼有效的救災措施,都會有一部分人口因災陷入困境,即使按1%的災民生活困難計,每年也有200多萬人因天災陷入貧困。因此,自然條件不是輕易可以改變的,天災更是無法避免,它們使貧者愈貧、脫貧者返貧,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較高的人口陷入貧困境地,從而是中國貧困問題的長期致貧原因。
3.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原因。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徵,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向來呈遞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因國家施行的是重點發展東部地區的經濟政策,使得東、中、西部三個經濟區域帶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迅速擴大,發展不平衡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這是中西部地區貧困人口比重高、程度深、數量大的重要原因。據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抽樣調查顯示,1996年全國城市貧困率為4.2%,貧困人口為1176萬人。其中,東部地區城鎮貧困人口為188.16萬人,佔16%;中部地區城鎮貧困人口為658.56萬人,佔56%,西部地區城鎮貧困人口為329.28萬人,佔28%;東部地區城鎮困難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費收入為2012.98元,其中最高是廣東省為3291.46元,最低的是海南省為1429元;中部地區城鎮困難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費收入為1545.93元,其中最高者安徽省1911.82元,最低者為內蒙古1259.46元;西部地區城鎮困難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費收入為1714.85元,最高者為雲南省2017.99元,最低者為寧夏1175.82元;由此可窺貧困人口的分布和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密切相關。(註:尹世洪:《當前中國城市貧困問題》,34~36、196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因此,國家還應當將地區經濟政策作適度調整,縮小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就被看成是解決中國貧困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
4.家庭與個人原因。一方面,從家庭結構來看,單親家庭,有殘疾人、重疾患者、無養老金保障的老年人的家庭,往往經濟負擔較重,容易陷入貧困(在發達國家,單親家庭往往成為政府救濟或援助的主要對象);另一方面,從個人因素來看,孤寡老人和孤兒,殘疾人,重症患者,受教育程度低者,或因無依無靠或因無工作收入或因收入極低,通常是貧困人口的基本成員。據統計,需要幫助的殘疾人群體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全國有6000多萬殘疾人;(註:鄭功成、張奇林、許飛瓊:《中華慈善事業》,13頁,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民政部門1997年傳統的社會救濟對象(包括社會困難戶,無勞動能力、無固定收入、無直系供養親屬的人員和60年代精簡退職老職工等)為5856萬人。(註:民政部:《中國民政統計年鑒1998》,193、179頁,中國民政統計年鑒編輯部,1998。)在鄉村,僅五保戶在1997年就達300萬人,其中,得到集體供給的有200.3萬人。(註:民政部:《中國民政統計年鑒1998》,193、179頁,中國民政統計年鑒編輯部,1998。)據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抽樣調查,1995年家庭戶主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貧困家庭佔全部貧困家庭的80.3%,與1990年相比,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的貧困比重增長了14.1和11.3個百分點,從而表明了個人文化程度的差異對生活水平的影響。(註: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中國城鎮居民貧困問題研究》,載《城市管理》,1997(2)。)家庭結構的差異與個人情況的差異是任何時候都無法統一的,從而亦意味並因上述情況而導致的貧困現象不可避免,而政府在實施緩貧與濟貧政策時,不僅需要考慮以家庭為單位,而且亦應當考慮個人因素。
5.失業原因。勞動者在就業競爭中失敗而被迫失業,意味著喪失了收入來源,失業者及其家庭可能因此而陷入生活困境。近幾年來,隨著國有經濟的調整,中國正處於失業、下崗高峰時期。以武漢市為例,由於職工失業、下崗原因而產生的貧困人口已經成為該市貧困人口中的主體部分,在該市1998年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口中,失業及下崗職工家庭成員佔領取者總數的63%,其中7 個城區中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下崗職工人數為13653人次(國有企業6007人次、集體企業為7646人次),佔14.6%。(註:武漢市民政局:《關於市政協九屆二次會議第569號提案的回復》,2頁,1999年7月7日。)可見,政府對城鎮貧困群體的救助重點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即由傳統的救濟對象轉移到失業、下崗職工家庭。值得指出的是,導致就業失敗的原因並非只是失敗者自身素質低,也有的是人際關系不良,有的是整個經濟不景氣導致裁員,有的則是受國家產業政策影響,有的是因企業經營的失敗(如破產、被兼並)等。因此,國家的反貧困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城鎮貧困人口群體的這種變化,將就業政策的調整納入反貧困對策中,盡可能多地提供就業機會將成為城鎮最好的反貧措施。
6.收入分配原因。收入分配對貧困問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行業分配不公與分配要素發生變化兩個方面。行業分配不公既體現在工資收入上,也體現在工資外收入上,金融保險等行業不僅工資收入高,工資外收入也高;涉外單位與部分股份制企業則可以為員工提供高工資待遇;而農、林、牧、漁、水利行業等則收入較低,導致部分職工及其家庭成員淪為低收入階層,生活陷入貧困境地。二是財產所有權或資本、技術等作為新的要素進入分配領域,必然進一步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雖然資本與技術作為進入分配領域是時代要求和競爭、發展的需要,但一定時期內創造的財富總是一定的,擁有資本與技術者由此而出現收入急劇擴張效應,而只能憑勞動賺取收入者所分享的份額自然減少,貧富差距的擴大化將直接影響著未來中國貧困問題的基本走勢,這是應當引起政府重視並需要採取有效措施來加以調控的。
導致貧困人口產生的原因還有許多,如企業因效益不良而發不出工資或拖欠工資,一些虧損、倒閉企業的離退休職工的退休金得不到保障(如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國家統計局聯合統計公報,1997年年底全國共拖欠養老金30億元(註:《中國勞動保障報》,1999—06—17。),家庭或個人投資失敗而陷入困境,因家庭成員有不良嗜好如賭博、吸毒等淪為貧困,等等。

❹ 西藏五年時間貧困人口減少幾萬人

西藏自治區扶貧辦數據顯示,過去五年,西藏貧困人口數量由86萬下降到33萬,貧困人口減少了5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2.33%下降到12.4%據西藏自治區扶貧辦副主任陸華東介紹,西藏高寒缺氧,自然災害多發,貧困人口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致貧因素多,脫貧難度大,返貧壓力大。

據了解到,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西藏貧困基本面發生了明顯變化,已經從解決溫飽為主的階段邁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脫貧攻堅也從面上幫扶為主階段轉入了深度貧困地區攻堅階段。西藏已經吹響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2017年召開的西藏自治區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動員大會提出,要把資金和項目向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村、特困群體傾斜。據介紹,下一步,西藏的脫貧攻堅將從注重減貧進度向更加註重脫貧質量轉變,從注重全面推進幫扶向更加註重深度貧困地區攻堅轉變,從以開發式扶貧為主向開發性和保障性扶貧並重轉變,從注重完成脫貧目標向更加註重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轉變。

❺ 請問已脫貧的一班貧困戶,怎麼填寫致貧原因

(一)缺乏勞動力,家庭成員年老或殘疾

缺勞力的貧困人口是扶貧工作的難點。目前,農村的社會保障機制還不健全,沒有任何形式的醫療和社會保險,對農戶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殘疾人、體弱或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的成員,不僅對家庭沒有收入的貢獻,反而還增大支出,導致家庭長期陷入貧困之中,難以脫貧。我縣現有貧困戶中,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比重為34%,此類貧困戶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就是脫了貧也容易返貧,需要政府和社會對他們進行救助。

(二)長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貧困戶中若有長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僅不能通過勞動獲得收入,而醫療費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債台高築。對貧困農戶來說,生病以後,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對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療費用就成了這些農戶的沉重負擔,這類貧困戶因為長期積累的醫療費用和長期生病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自身無精力和信心擺脫貧困。

(三)自然環境較差,資源缺乏

我縣佔三分之一的農戶地處山區,其中有12.5%的貧困人口生活在山區,農戶居住分散且遠離場鎮,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貧困戶經濟的發展,對生活在很差的自然環境中的貧困戶採取常規扶貧措施,往往會因為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然環境而效果較差。

(四)缺資金,缺項目

缺資金、缺項目的貧困農戶的經濟狀況一般都處在脫貧的臨界線上,對此類貧困戶採取幫扶措施容易見成效,針對這類貧困戶,應從提供增收項目,提供資金、信息方面給予幫助,使其盡快擺脫貧困。

(五)勞動力文化素質差

由於種種原因,許多貧困人口因貧困而失學,又因失學而成為新一代貧困人口,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既是貧困的結果,又是造成貧困的原因。調查結果表明,貧困農戶的勞動力文化素質狀況較差,貧困人口中文盲率為48.5%,貧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時間2.92年,大大低於全縣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於勞動力文化素質低,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與非貧困戶有很大差距,缺乏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六)自然災害是造成貧困和返貧的重要原因

有的農戶本來家庭經濟狀況就差,超過貧困線就不遠,若遇天災人禍,如種植業減產減收,養殖業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員突然傷殘、死亡或其它自然災害等,就可能造成貧困或返貧。

(七)供養子女讀書

因供養子女讀書而致貧的,他們占貧困人口的5.9%,這類貧困戶隨著子女成長,讀書畢業和就業後,一般都能擺脫貧困,通過採取幫扶措施也容易見到成效

如何寫致貧原因

致貧原因:導致貧窮的原因

常見的致貧原因有: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因災致貧;因勞動力弱/少致貧等。

主要致貧原因怎麼寫

簡單一點,窮不思變

現在的中國,到處都是機會,懶惰是最大的至窮的因素

沒有文化

文化不是貧窮的主因。主要是懶惰,沒長性,沒文化有錢的人多的是了

八項致貧原因有哪些?

因病返貧,因殘制貧,子女上學,自然災害,文化低下,資源匱乏,缺少項目,缺少資金。

貧困戶致貧原因:

1、因病;2、因殘;3、因學;4、因災;5、缺土地;6、缺水;7、缺技術;8、缺勞力;9、缺資金;10、交通條件落後;11、因婚;12、自身發展動力不足。

注意:選擇貧困戶致貧原因,一定要精準、切合貧困戶實際情況,例如:因病,要具體寫出什麼病。如果造成貧困的原因是多種,應選擇最主要的一項。結合當地情況,缺水和交通條件落後一般不作為致貧原因。

如何寫致貧原因?

寫貧困戶致貧原因有以下幾方面建議:

1、家庭人口較多,土地面積較少,老齡人口和小孩為主,青壯年 勞動力缺乏。

2、家庭人口較少,無青壯年勞動力,生產生活困難。

3、小孩較多,學生較多,家庭日常開銷支出巨大。

4、 知識文化水平低,全家多為文盲半文盲,發展觀念和意識不足。

5、長期有重病患者在家,大量醫療花費致貧。

6、無專業技能,不具備勞務輸出的條件。

7、土地抗自然災害能力差,防汛抗旱能力薄弱,農業收成不穩定。

8、自然環境限制,產業結構單衣,經濟收入嚴重依賴農業。

9、房屋破舊,無力維修。

10、缺發展啟動資金,無長期可靠的發展項目。

農村致貧原因

1.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決定了經濟現狀,尤其是中國廣大農村的貧困

2.長期以來國家對工業發展的傾斜政策,間接導致農業發展的落後

3.各項關於農村的制度,政策,沒有從根本上指導農村經濟發展,或沒有全面貫徹落實

4.農民思想認識、知識水平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待進一步提高

扶貧手冊中主要致貧原因怎麼寫

貧困手冊中每年致貧原因是否根據家庭際情況重新變更

家庭一般怎麼寫致貧原因

在中國一般是因病致貧或者教育程度太低導致貧困的可能比較大

還有就是天災人禍或者懶惰

❻ 八項致貧原因有哪些

因病返貧,因殘制貧,子女上學,自然災害,文化低下,資源匱乏,缺少項目,缺少資金。

❼ 中國五大致貧原因

致貧原因

1、因病;
2、因殘;
3、因學;
4、因災;
5、缺土地;

❽ 中國貧困地區集中在哪貧困到什麼程度

中國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中國的中部地區、西部山區及西南、東北地區。包括甘肅地區,雲南,貴州的局部山區。

其特徵有:自然環境惡劣;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太低;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礎投入嚴重不足。

(8)西藏致貧原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全國共有585個國家貧困縣(包括縣級行政單位區、旗、縣級市)。國家為扶持貧困地區,設立國家級貧困縣標准,資格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審批工作共進行過三次。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不同評定標准,稱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國家級貧困縣分布於全中國17個省級行政區內,其中以西藏自治區為最多,其後為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陝西省、湖北省、河南省、河北省、甘肅省、山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中國貧困地區面臨五大突出問題。

一是道路交通。經過多年發展,全國交通主網干線已經基本健全,但是貧困地區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的村組內道路還欠賬很多。

二是生產用電。現在生活用電基本解決了,但是西部貧困地區還有20%的行政村缺少加工生產所需的三相電,制約了當地產業發展。

三是農村住房。目前國家對農村危房改造有補貼,但是農民自己還是要出大頭,越窮的人越享受不到補貼、越蓋不起房子,住房不安全是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四是教育問題。山裡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嶺去上學,有的父母不得不搬到學校附近陪讀。還有的貧困家庭孩子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出現因學致貧現象。

五是醫療衛生。貧困地區缺乏醫療資源,小病扛、大病拖,最後全勞動力弄成半勞動力、半勞動力弄成沒勞動力。一人得大病,全家跟著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