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親情缺失是什麼樣的體驗
就像是孤獨一人站在懸崖峭壁邊,沒有安全感,非常害怕,卻又找不到依靠,非常無助。長期親情缺失的人,對這個世界都不會感到信任,更不會太友好,有些人動不動就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舉動,從心理學上講,都是一種親情缺失的表現。包括疑心病重,對誰都不相信等,也是親情缺失導致的。
有的孩子家庭健全,父母感情很好,但因為父母忙於自己的工作,孩子在年幼的時候由老人撫養,而父母總以為自己是欠了孩子的,所以總是從物質上無限地滿足孩子。可是物質的滿足並不能取代孩子對情感的需求,導致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信任感、價值感和幸福感,他們更多體驗到的是拋棄感、無能感、恐懼感和不幸感。
Ⅱ 老齡化會導致親情缺失嗎
這個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不同的人,
結果也不同。
有的人,
是那種「久病床前無孝子」,
老齡化確確實實讓他們的家庭關系變得親情缺失。
有的人,
反而越來越親,
捨不得,
不願意接受老年人這個角色消失
Ⅲ 常回家看看能解決老人情感缺失四辯稿子
96歲周大爺雖然年歲近百,但依然很跟「潮流」,他在微信認識一位55歲的保姆梅姐,經過兩個月的相處,竟然不顧子女的反對,要賣掉500萬房產迎娶她,並堅信為了愛情,他還能活20年。
這一看,不是《都挺好》里蘇大強賣房娶保姆的情節嗎?別以為這些情節只存在電視劇里,但,現實有時比電視劇的情節更為「狗血」,比如上述這位96歲的周大爺。
01
賣房結婚換取「情感補償」
周大爺是浙江杭州人,他雖然已經96歲了,但做事方式還非常年輕化,他在微信認識了一位55歲的梅姐,梅姐來到養老院貼身照顧周大爺,她的服侍很好,每天陪聊按摩,非常周到,兩人感情迅速升溫並墜入「愛河」。
為了「愛情」,周大爺先後借了梅姐11萬元。
僅僅相處兩個月,周大爺和梅姐就開始商量結婚事宜,梅姐提出,結婚要有結婚的樣子,兩人需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婚房。於是,周大爺就籌謀要把自己在市區內價值500萬的房子賣掉,買新房結婚。
周大爺年過70的三個子女都急了,子女們都理解父親年老想要個伴侶,但才認識兩個月就借錢還要賣房,這樣的發展速度是極不正常的,子女們勸周大爺,如果喜歡梅姐,可以先相處,等關系穩定了再做考慮。
但梅姐卻不認同了,她說她和周大爺真心相愛,即使是婚姻法也有規定,老人也有婚姻自由,還表示任何力量都不能把他們分開。周大爺也好像中邪一樣,對她言聽計從,還委託律師起訴子女,要求配合賣房。
最後幾番折騰,在相關部門的調解以及幫助下,周大爺才意識到上當受騙,打算搜集證據追回借款和作廢之前遺囑里對梅姐所承諾的部分。
周大爺這段「黃昏戀」,真的很唏噓,別以為這是「明眼人」一看就能拆穿的騙術,但周大爺卻深陷其中了。
周大爺賣房娶保姆,和電視劇《都挺好》里的蘇大強如出一轍。雖然年輕的經歷或許不同,但是晚年,內心對情感的極度需求卻是差不多的。
蘇大強一直被老婆欺壓,活得比較憋屈,常年缺乏情感的寄託,從老婆的陰影那裡擺脫出來之後,在子女們中「作天作地」來收獲關心和問候,卻被子女們視為「麻煩製造者」,最後卻從保姆那得到了虛假的「愛情」補償,蘇大強才堅決賣房子。
周大爺和蘇大強都一把年紀了,愛情的風花雪月,或許已經不是他們單純想要追求的,也許他們只是內心極度缺乏情感的寄託,而從保姆那裡獲得補償,他們需要這些的噓寒問暖和日常陪伴。
02
心態好,可以抵抗某部分「情感缺失」
我看過日本小說《假如歲月足夠長》,小說講述了兩個年過70的老人的晚年生活。
國政是銀行職工退休員工,年輕時候相親結婚育有一女,因年輕只顧忙工作而缺乏對妻女的照顧,晚年被妻女拋棄,只好獨居。
源二郎是孤兒,自由戀愛成婚,可中年喪偶,膝下無子女。
一個有妻女等於沒有,一個是孤身寡人,從我們傳統的觀念來看,兩人的晚年生活應該算是「悲慘」的。
但國政和源二郎並沒有我們想像中活得悲慘,他們反而用自己的生活態度來表明,老了不可怕,老了也同樣生活得非常有趣。
源二郎,他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發誓要將簪花技術傳承下去,他活出自己的價值,而國政雖然失去妻女,但後來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原諒。
國政和源二郎相識70多年,到了晚年,他們依然陪伴,一起過新年,一起去神社參拜,沒事常串門聊天,生活雖然有摩擦,也偶爾會吵架置氣,但生活過得非常充實,而且快樂。
我看社會上很多的老人家的生活條件和環境,應該都並不比他們兩人差,但為什麼生活的狀態卻如此「堪憂」,有一部分是在心態方面出的問題。
很多老人,容易被騙錢被騙買保健品被騙這個那個,其實歸根到底是心裡空虛造成,他們沒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所以才倍感焦慮,用金錢來買不安,是他們的一種發泄。
但也有一些老人家已經開始擺脫這樣的心態「累贅」,比如,愛跳廣場舞的阿姨們,愛去公園下棋的老爺爺們,沒事約幾個朋友去逛街去旅遊,過年也開始去參加年輕時候不屑參加的同學聚會了,等等。
這些其實就是老人家在逐漸打開門去尋求擺脫自己的孤獨與空虛的一種表現。
幾年前,我曾經在圖書館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家拿著放大鏡在看書,那時,我真的非常震撼。內心擁有力量,是不會被年紀而打敗,這也許是心態帶給他的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
不管是國政和源兒郎,還是拿放大鏡看書的爺爺,他們都把晚年的日子過得欣欣向榮,並沒有所謂的「也許還有幾年」就走向「死亡」的恐懼心態。他們把老人的晚年生活過得讓年輕人羨慕。而我,也曾經想像過,等我老了,也能像他們那樣過著「無憂無慮」的小日子,那該多好。
03
如何避免老人掉進「情感孤島」
我們單純來做一個場景的設想:
人,上了年紀,就開始衰老,滿臉皺紋,白發蒼蒼,身體機能變差,體弱多病,沒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邊或者子女在身邊卻依然感覺孤獨。也許,房子除了自己,空空如也,也許,房間里有人,卻沒人聽到自己的聲音。除了牆壁,可能再沒有人聽你講話了,面前的路只有一條,直面死亡。
想想都讓人恐懼。
我突然想起畢業那年,想到自己很快變老,都灰心喪氣了好幾天。而對於老人,這種恐懼更是拿著放大鏡來計算的。
所以,我們要理解老人,為什麼對情感的需求顯得這么的「迫切」,因為恐懼呀,因為沒有時間呀。
生理和心理的綜合交錯下,老人很容易就掉進自我設定的「情感孤島」,那麼,對於老人的這種「情感的缺失」,又應該如何解決呢?
第一點,子女應該「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並不是指單純地邁進家門,而是要和父母做到真正的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
在正常情感中,老人缺失的情感需求,首先就是指親情的缺失,老人一輩子都為子女操勞,到老的那一刻,也不會改變,所以,自己在子女眼裡的存在感尤其重要。
子女稍微對父母的關心,就能讓他們維持好多天的心情舒暢,特別是中華兒女,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是老人家一輩子的夢想藍圖。
第二點,讓老人家「走出門」,尋求自己的生活趣味
很多老人家一輩子都為了家庭奉獻,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孩子長大了,其實要操心的事情變少了,閑下來,他們就會覺得無所事事,生活異常無趣,很容易感覺缺乏了存在的價值。
人,一旦缺失了自己,就會容易迷失或者鑽牛角尖。
所以,要培養起老人家自己的生活「圈子」,比如像上面說過的和朋友們跳廣場舞、聊天玩耍等;也可以讓他們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點什麼知識,比如畫畫、練毛筆字,下象棋等。
即使子女不能天天陪伴在身邊,只要找到自己的圈子和興趣所在,把生活過得踏踏實實,老人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
04
寫在最後
歌德說:「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有一次,我媽居然向我撒嬌:「你什麼時候回家呀,我想你回來看我了。」
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被驚得不要不要。通常是我向我媽撒嬌,居然,我媽也會有撒嬌的一天。
細想一下,這其實就是父母發出的一個信號,我們要學會及時接收這個信號,讓他們的情感需求及時得到適時的緩解,但只是這樣還不夠,還需要讓他們感受到真切的充實感,兩者相結合,才能從根源上避免他們掉進「情感孤島」,因為,人活著,除了人際關系還有自身的價值,老人也不例外的。
不但是「身體健康」,時刻關注老人的「心理健康」,也是作為子女們應該要做的事情。
讓「愛」和「陪伴」常伴老人身邊,讓「價值」加之老人的身上,這樣,他們的老年生活才會充滿愛和趣味性。
Ⅳ 老人被騙事件頻發是什麼原因
最近,劉金娥迷上了參加講座。劉金娥退休前是承德某醫院的護士,對保健品絕不「感冒」,對講座舉辦方贈送的雞蛋、掛面之類的小恩小惠也並不在意。她之所以迷上講座,最主要的,竟是「好歹每天能打發點時間」。
「編完這本防騙手冊,作為編者我們非但沒有如釋重負的感覺,相反,心情更增添了沉重。」令孫鳴改困惑的是,老人被騙已經是個老問題,但「無論怎麼講,就是沒改善」。
「防止老人被騙最堅實的『防火牆』是真正關愛老人、尊重老人,我們要認識到,『老』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從眼前看,是社會風氣問題,但從長遠看是社會的公序良俗。」孫鳴改表示。
關愛老人,尊重老人,了解他們的處境,研究他們的需求,這不僅是子女,也是那些希望從老年產業的巨大市場前景中獲得財富的從業者,要學習的。
Ⅳ 常回家看看能不能解決老年人親情缺失問題
常回家看看能有效解決老人情感缺失問題(正方) 謝謝主席, 各位評委, 各位觀眾, 對方辯友, 大家晚上好。 我方觀點是:常回家看看能有效解決老人情感缺失問題。 有效解釋為為: 能實現預期目的; 有效果。 如今。 我國已提前進入老年型社會, 首先, 讓我們關注下老年人生活現狀。 我國目前老年人的年齡和收入成反比, 即年齡越大收入越低, 。 除個別子女條件特別好的, 大多普通老人的月收入都僅僅能維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 在調查中發現, 思念不能時常來探望的兒女成了 許多老年人的心病, 與年輕人相比, 老年人更加渴望親情。 盡管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強, 但不管是獨居, 還是與子女合住, 老人們大都不願意請保姆, 更想讓子女能抽空多陪陪。「物質上的東西我們並不缺, 最大的希望就是兒女常回家看看, 不要讓我們孤獨!」而對於即卻物質, 又缺情感的老人來說, 解決物質問題基本上依靠社會健全社區,農村服務機構, 而我們今天討論的是情感缺失問題, 孤獨是老人難言的痛, 。 同時我方也認為解決老人情感缺失問題辦法有很多, 老人自我調節, 心裡健康咨詢中心等等, 但親人的陪伴和關心是影響老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 我們雙方的觀點都是站在常回家看看這件事成立的基礎之上來討論, 是在前者成立的前提的情況下, 來討論老人情感缺失問題能不能的到有效解決, 請對方辯友不要找錯方向。 我們討論的是能不能有效解決, 而不是徹底解決, 更不是怎麼解決, 希望對方辯友不要張冠李戴。 從操作層面上。 我方認為常回家看看應注意方式方法。 不是所謂的冷暴力, 走形式, 空閑時自己常回家看看, 忙時, 一個電話,禮物也要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 子女「唱主角」, 。 所以我方堅持認為常回家看看能有效解決老人情感缺失問題 1.為什麼說我國是未富先老國家? 有專家指出, 發達國家在進入老年型社會時,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 5000 到 10000美元左右, 而我國目前尚不足 1000 美元, 因此我國已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國家, 我國老齡化的速度居世界之首, 人數的絕對數也是世界之最。 (例如蘭州市 2006 年底老年人口已達 39.21 萬, 佔全市總人口的 12.43%) 2.社會建立心理咨詢機構也可以解決問題, 為什麼非要繁忙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呢? 建立建全心裡咨詢機構當然是好事, 可是社會資金哪來, 納稅人豈不是又多了一份負擔,就算能建立, 如果不能健全又有何用, 就算人口密集地方能實現, 那也只是少部分, 可大部分老人居住都相對分散, 而且大部分老人的夙願是見到子女, 健立心理咨詢機構不及常回家看看更能有效解決此類問題 3.大多數子女沒法回家, 哪怕是耽誤一天都會耽誤他們的薪水, 常回家看看